试论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2022-09-13

创新不仅是时代的要求, 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 创新意识和能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能力。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社会就难以进步。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 或是创造出全新的事物。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 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 不断注入活水, 它才有发展前途, 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 这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 把创新教育如何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1 深刻反思教学观念是大胆创新的前提

人们对传统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理解, 长期以来是很片面甚至是有误区的。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 即就课论课, 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 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 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 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 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 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 建立一种“大语文”观, 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 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 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 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1.1 创新源于发现与疑问

一直以来, 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大多高分低能, 何谈创新?为此, 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 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 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 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愚公移山》后, 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 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 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 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1.2 插上想象的翅膀, 飞向无际的空间

康德说:“想象力是个创造认识的功能。”对于激发创新意识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学生创造力薄弱的表现之一就是想象力薄弱, 想象的翅膀凝重, 不能自由的扑向无际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一是在阅读时巧用“空白”。所谓“空白”, 主要指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 它乃是文中已实写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它较多的存在于文章的各层次结构中, 最明显的是存在已情节结构层面上, 达到一种审美意境。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常有“空白”, 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中, 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这时教学的重点应是“导”。引导学生自觉地创造一个审美对象, 创造新的审美视野于境界, 将作者有意无意忽略的文章通过再造想象弥补出来, 使之具体化、深刻化。如《江南逢李龟年》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 就是诗的艺术空白处。诗人用廖廖28个字勾勒了一段历史长河中的两个特写镜头, 期间几是年的风雨沧桑, 世事变迁, 未着一字, 却又在不言中。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有关历史背景, 作者际遇的翔实资料启迪他们想象诗中隐去的丰富内容。二是改写情节。改变文章关键性情节让学生推测故事种种演变。改变文章某处情节, 那么之后的原有情节便不再成立, 这就势必要求学生在领会原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 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识、体验, 创造性的想象合乎原文的新故事来。

1.3 创造性地进行审美与德育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 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 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 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 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 《勇气》是一种人性美等。另外, 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 如音乐美、结构美, 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进而来创造美, 用语言行动来描绘生活, 发现美, 提高美的创造力。

教育理论上曾说到, “智育不好出次品, 体育不好出废品, 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 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 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

2 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在传统语文教法中, 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 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 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口若悬河, 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 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 这样就几乎抹杀了所有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能。因此, 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 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要不断推陈出新, 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 新的感受, 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 求知的进取性, 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方法、手段的单一 (满堂灌, 一支粉笔、两块黑板) , 教学思路的程式化 (导语、解题、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字词句、语修逻、段落大意、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思考练习等等) 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或讲授法, 或讨论法, 或谈话法, 或练习法, 或实验法, 或点拨法, 或读书笔记法, 因材施教, 因课定教法。

3 通过教学手段的改进有效融入创新教育

长期的传统教学中的三尺讲台、三寸粉笔, 创造出了无数教学经典, 但显然这无法满足更丰富、更形象、更大容量教学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 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 无所不容, 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 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 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 它容量大, 效率高, 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 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 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目标。

语文教学在人才培养的构架中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 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刚被人们重视的课题, 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 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 创新教育这一课题, 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 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 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 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进程。

摘要: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 创新意识和能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能力。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社会就难以进步。本文以个人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手段、观念等三个方面粗浅地论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教育,语文教学,方法,手段,观念

参考文献

[1]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 刘良慧.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加强幼教专业理论教学提高幼师学生素质下一篇:诵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