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激励理论篮球教学论文

2022-04-2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小学激励理论篮球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中小学篮球教学存在脱节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不断重复、教学方法的简单机械等方面。为实现中小学篮球教学的有效衔接,教师可以采取篮球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衔接、篮球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衔接、篮球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篮球教学评价方式的有效衔接四种策略。

中小学激励理论篮球教学论文 篇1:

浅论中小学体育篮球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摘 要: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影响下,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篮球运动是学生比较熟悉且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中小学体育篮球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强壮学生的体魄、发掘学生的运动优势等功能。为了提升中小学体育篮球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充分关注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优化教学方法以适应中小学学生的需求,组织多样化篮球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篮球运动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中小学;篮球教学;兴趣培养;习惯养成

一、引言

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体育活动,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以篮球教学为例,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对篮球产生兴趣的启蒙阶段,如何激发起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并将兴趣始终保持下去成为很多篮球体育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教师在篮球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既要注重学生基本功的练习,同时也不能违背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而是应以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篮球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热爱篮球,愿意参与篮球运动。

二、当前中小学阶段学生篮球兴趣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阶段的篮球教学不仅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提升了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1]但同时,在学生篮球兴趣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当前学校和部分体育教师对篮球课程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一)部分学校及体育教师对篮球教学仍然存在认识偏差

素质教育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学校的课业压力大,但传统的以“分数”为主的评价考核体系仍未彻底改变,这也是有很大一部分中小学仍然非常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

部分学校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课程学习,体育锻炼应放在课余时间或课后,因此原本很少的体育篮球课程可能会被挤压,甚至会出现语、数、外等课程挤占体育课程的现象。同时,部分体育教师对中小学阶段的篮球教学有错误的认知,并没有将中小学阶段篮球教学中的学生兴趣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阶段学生的篮球兴趣培养。

(二)中小学阶段体育的篮球教学手段单一且创新性不足

当前中小学阶段,部分体育教师对篮球教学缺少深入研究,认为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只要掌握一些篮球基本动作就可以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篮球兴趣的培养。加之,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很多学生都不愿意进行剧烈运动,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不足,篮球课程中学生的参与率较低。由于部分学生营养过剩,体重过高,而篮球课程运动量较大,因而很多学生面对篮球课“谈球色变”,选择逃避并会产生畏惧心理。

(三)中小学阶段学生篮球兴趣培养缺少外部支持

部分家长认为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发展阶段,没必要过早地参与篮球体育运动,学校在组织篮球比赛或课外篮球训练时家长会持反对态度,甚至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参与篮球活动可能会影响学习,导致成绩下降,因此很多学生的篮球兴趣和篮球梦想并不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加之,当前能够为中小学阶段学生参与篮球体育运动提供的场馆和地方相对较少,公共体育篮球运动场所都已经被成年人占领,而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可能直接参与到成年人的篮球体育对抗之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阶段学生篮球运动训练和兴趣培养。

三、中小学阶段体育篮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现实路径

基于上述思想认识、教学模式、外部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小学阶段的体育篮球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体育运动学习的接受特点,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模式,正确认识篮球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并能够借助外部支持提高篮球教学质量,切实发挥中小学阶段体育篮球教学的育人价值。为此,研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建议。

(一)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制定篮球课程目标与评价机制

篮球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环环相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定科学合理的篮球课程目标,争取学生们每节课都能够有一个学习奋斗的方向。在具体目标确定上,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如果目标制定得过于简单,学生很容易达到,很难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如果目标设得过高、过于困难,学生则会在学习和锻炼过程中感觉比较吃力,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失去对篮球学習的信心和兴趣。基于此,在目标确定上,教师首先应该制定一个目标,并征求广大学生意见,如果学生对这一目标表示认可,教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提升,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欲望,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来实现这些目标,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在目标完成过程中,一定要对整个篮球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科学评价,正确合理的科学评价能够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受到表扬和激励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篮球学习动力不断提升,同时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好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学生好动心理设计游戏化的篮球训练活动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学好动的心理特点,并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减轻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紧迫感。例如在篮球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系统的运球技巧,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对抗训练,自由分组,通过自由对抗训练,提升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对抗训练也能够让学生逐渐树立参与篮球运动的自信心,培养竞争意识,在锻炼过程中克服恐惧心理,进而提升对篮球胜利的渴望,更愿意参与到篮球运动之中。同时教师还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优化,抓住中小学阶段学生的爱玩心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将篮球体验与游戏有效结合,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的神经系统能够不断得到刺激,刺激学生产生兴奋体验。例如,在运球教学过程中,先可以让某个学生进行运球;然后教师在旁边讲解什么是运球,在运球过程中出现的非法运球动作和走步问题;再让学生进行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这样学生才能够对运球这一具体动作有更深刻的了解。在学生掌握这一系统动作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运球游戏比赛,学生在运球游戏比赛中既可以得到兴趣的培养,也能够系统地掌握运球动作和技巧,培养控球能力。

(三)基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需求设计篮球竞技活动

在篮球学习到一定阶段之后,可以组织篮球比赛,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和对篮球的学习兴趣。教师既可以在篮球体育课上开展篮球竞赛和教学,同时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篮球竞赛。通过篮球比赛,学生可以锻炼篮球技巧,提升身体素质。同时,学生也可以在篮球运动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加深刻地理解篮球比赛规则和篮球技术要点。篮球比赛是一项团队运动,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同时也可以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并在对抗中能够看到其他同学在篮球刻苦训练之后取得的结果,进一步提升和激发对篮球学习的兴趣。[2]教师在组织篮球比赛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篮球比赛的趣味性和对抗性的有效结合,既可以按照班级和年级进行篮球对抗,也可以在学校的支持下组织定期的篮球比赛;在篮球比赛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后勤保障力度,确保整个比赛过程安全有序,防止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受伤;同时还应该确定名次,可以安排一定的奖品和奖励,并评选出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让学生通过系统的篮球训练和比赛对抗,增强体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此外,教学形式和方法要不断更新,例如,观看NBA篮球比赛和国际比赛,讲解篮球明星的球技和奋斗历程,如黑曼巴精神、詹姆斯的成长过程、邓肯的坚守等,通过榜样作用的引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从而为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基础。

(四)基于学生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篮球运动习惯

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让他们始终保持对篮球的热爱和兴趣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很多学生虽然关注篮球运动并参与到篮球运动之中,但如果想长时间让学生坚持篮球运动,就需要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以保持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持久动力。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影响篮球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篮球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参与性和趣味性,并注重学生的篮球运动需求。特别是技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小学阶段篮球学习主要包含站姿、脚步运动、运球、传接球和投篮等基本动作,而要想熟悉这些基本动作,必然会经过枯燥无味的训练,这样学生才能够系统地掌握这些篮球技巧,并对篮球运动规律有所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结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在教材选用上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地在篮球运动中感受快乐,从而建立起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使篮球运动真正地成为学生的一种爱好,并经过长时间的意志力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对篮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形成良好的篮球運动习惯,让学生受益终生。此外,在教学开展过程中,还应该创建教学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篮球运动中,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大对篮球教学的支持力度,提供篮球场地和篮球,让学生在篮球体育课上有更多的练习机会。

四、结语

在中小学阶段,应将体育篮球作为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要项目,在培养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学习兴趣。篮球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模式的选择要契合中小学学生的身心特点,且教学理念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丰富多变,要避免篮球教学的形式主义,切实以培养学生的篮球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张有明,张高华.中小学体育教学优质课的新特点[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8(5):63-64.

[2]彭飞翔.如何提升篮球教学效果——评《篮球教学理论与实践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8(1):36-38.

作者:熊伟

中小学激励理论篮球教学论文 篇2:

中小学篮球教学有效衔接策略

摘要:中小学篮球教学存在脱节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不断重复、教学方法的简单机械等方面。为实现中小学篮球教学的有效衔接,教师可以采取篮球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衔接、篮球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衔接、篮球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篮球教学评价方式的有效衔接四种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篮球教学;衔接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篮球运动逐渐成为受到全社会关注、广泛参与的一项体育运动。校外篮球培训越来越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的青睐。相比较而言,在中小学校内的篮球教学却不能较好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小学校内的篮球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不断重复,在教学方法上简单机械,中小学篮球教学缺乏有效衔接。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具体策略。

一、中小学篮球教学目标设计科学,注重有效衔接

教学是师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教学的“第一粒扣子”。教学目标设计得好,教学实施的起点就打好了,教学实施的基础就打好了。因此,实现中小学篮球教学有效衔接,首先应该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开始,注重中小学篮球教学目标设计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差异性。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篮球教学目标虽然是不同学段的,但是具有整体性,应该从整体上加以认识和把握;从层次性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篮球教学目标在不同学段是螺旋上升的,具有明显梯度;从差异性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篮球教学目标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在身体、认知、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基于此,小学阶段与中学阶段的篮球教学目标在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和社会交往目标的设计方面既要体现整体性,又要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在小学阶段,情感目标设计强调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技能目标设计注重基本动作技能的准确;而社会交往目标突出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小学阶段篮球教学目标设计是由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决定的,也要体现小学阶段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而在中学阶段,情感目标设计强调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强调热爱、坚韧与执着;动作技能目标在准确的基础上,注重高效、流畅、优美;在社会交往目标的设计方面,突出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沟通意识与能力。这样,中小学篮球教学目标设计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就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有利于实现中小学篮球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

二、中小学篮球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实现有效衔接

教学内容是教学诸要素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表现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增长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篮球教学中,中小学教师要充分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小学篮球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注重从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出发,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的选择重在培养球感。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肢体动作缺乏一定的协调性。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启蒙的意义,更具基础性,可以通过原地拍球、移动运球、传球等练习活动,让学生渐渐熟悉篮球,能够逐步实现有效控制篮球、支配篮球等。在中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的选择重在培养技能。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已渐趋成熟,肢体动作能够高度协调,心理发育也较为成熟。因此,篮球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更加凸显专业性和拓展力。对于篮球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运、传、投等技能学习,达到对技能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具备参加分组比赛等的基本运动能力,具有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基本技能的能力,从而实现中小学篮球教学内容上的有效銜接。

三、中小学篮球教学方法丰富多样,促进有效衔接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学产生良好的投入感,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有利于实现有效教学。中小学篮球教学要注重方法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激发学生参与这一运动的积极性,提升行动力,尽量避免单调重复,学生消极懈怠、简单应付。

小学阶段的篮球教学方法重在游戏,寓教于乐。小学生活泼好动,探索世界、探索未知的兴趣浓厚,适合开展多样化的篮球游戏。单人的顶球、播球、发球等,双人或多人的传球、障碍运球等游戏都会使小学生在运动中、在参与中感受到篮球运动的乐趣,培养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性格,学习篮球的基本运动技能。中学阶段的篮球教学方法重在合作,团队协同成长。相对于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运动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心理素质等都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团体比赛、任务驱动等更加多样与丰富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从而实现中小学篮球教学在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四、中小学篮球教学评价方式灵活,保障有效衔接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所达到程度的具体评估。有效的评价既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形成良好的反思,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又能考查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明确进一步的学习方向、激励自我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篮球教学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实现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完整体现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程度。在小学阶段,篮球教学的评价方式应该在适当开展量性评价的基础上,多注重质性评价方式的运用,多从兴趣、信心、自主、独立、勇敢等情感品格方面,以及沟通、交流等社会交往目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估。在中学阶段应在开展质性评价的基础上,多注重量性评价方式的有效运用,多从运动技能、技巧等方面评估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确保中小学篮球教学的有效衔接。

基金项目:2020年沈阳师范大学校级重点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Χ0202010166161)。

参考文献:

[1]林阿利.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篮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6(11).

[2]刘吉峰.中小学篮球教学课的创新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2).

[3]宋陆陆,李笋南.大中小学篮球技术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5).

作者:王颖

中小学激励理论篮球教学论文 篇3:

“海派体育文化”视域下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内涵解析

摘  要:本文以海派体育文化的视角,对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的缘由、理论基础、内涵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解析,并对教学实践点进行了构建和设计,提出了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的多样选择、多种方法、多元评价的教学设计实践点,以指导初中体育教师进行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关键词:海派体育文化;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内涵

上海市教委基于国家体育课程改革需求及上海市体育教学现状,提出了“高中体育专项化、初中体育多样化、小学体育兴趣化”的课程改革思路,简称体育“三化”教学改革。2012年上海市率先启动了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经过两年试点后,2015年启动了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小学体育兴趣化的课程教学改革[1]。初中体育“多样化”上承高中体育专项化、下启小学体育兴趣化,成为整个“三化”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为初中体育“多样化”?其内涵及理论基础源自哪里?体育教学中如何去实践落实?关于这些问题,各试点学校都参照市教委的指导建议进行摸索和探索,并没有专门的内涵解读和实践模式。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体育基地以海派体育文化的视域对上海市“三化”体育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实践研究,从理论层面对“三化”的内涵进行了解读,从实践层面构建上海市“三化”体育教学的创新模式,使得“三化”体育教学能够真正地落地实施。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以海派体育文化的视角对初中体育“多样化”内涵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指导体育教师更深入理解和认识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的内涵,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一、初中体育“多样化”的缘由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在多元化的时代中,人才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的特质,多元的人才支撑和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培养多元化的人才需要多元化的教育、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多样的教育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才能适应多元化时代的需求。因此多样化教学是多元化时代下教育培养模式的新需求。

(二)学生差异性群体特征的需要

学生具有身体素质的差异性、性别差异性、兴趣爱好差异性、年龄层次差异性、心理发展差异性等复杂的特征,需要体育教学具有多样性,让学生具有可选择性的学习,才能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

(三)体育教学中“五育”融合的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五育”并举的提出丰富了学科育人的内涵,拓宽了学科育人的外延[1]。体育学科本身就是“五育”中体育的主阵地,同时在其余四育的育人中,也有其特有的优势。体育具有以德扬善、以智启真、以体强身、以美塑心、以劳立行的价值和功能。实现“五育”的融合需要多样的教学内容、需要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需要多样的教学评价手段,体育教学中的“五育”融合需要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

(四)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需求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体育教学改革要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新型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组织形式、构筑新型教学评价体系;要求体育教学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要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学习动机,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课程标准的提出为多样化教学理念的提出和多样化教学方案的设计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理论基础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在西方社会广为流行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新思潮。其哲学代表人物包括福柯、德里达、罗蒂等人,其观点都强调“差异性”“多元性”“多样性”“他异性”“异质性”等后现代原则,表明了从“一元”向“多元”方向转变的理念。后现代主义理论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重视个人选择和参与,崇尚创造性、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方面。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特点主要在重视差异个性多元而非本质权威“一元”;重视过程而非结果;重视生成而非预成;重视人的不确定性,反对人的各种形式的预设。(二)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的观点主要是每个人都拥有包括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等在内的八种智能。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学校教育也应开发学生多样的智能,帮助其发现个人爱好与职业方向[2]。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人类多元智能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个人之间的差异,发展不同阶段和专业知识的多样化,激发每个人的潜力。

三、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内涵解析

(一)初中体育“多样化”基本概念

初中体育“多样化”是指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开展以多个运动项目、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多种身体练习方法、多渠道运动体验的体育教学创新模式,其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体现活泼性、针对性、体验性,旨在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方法体系。通过“多样化”教学,学生能保持运动兴趣,增强自主锻炼的意识,具备一定的体育爱好或特长,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作用。

(二)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内涵

1.“多样化”應该理解为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多样化。

2.“多样化”教学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需要教师面对具有复杂多样性特征的群体,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体育教学。

3.“多样化”教学强调学生在初中阶段的体育学习,要经历多个运动项目学练经历和体验,这不仅是发展他们多项运动能力、提高机体机能的最佳时期,更是自主锻炼及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4.“多样化”教学改革蕴含着初中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在多样化中凸显上海特色。

四、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实践点构建

初中体育“多样化”既是小学体育“兴趣化”的导引,也是高中体育“专项化”的前提。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应在小学体育“兴趣化”的基础上,兼顾“体育中考”的特殊需求,开展多个运动项目、多样练习方法、多元评价方式为主的教学改革实践,初步形成初中体育“多样化”(图1)。

(一)多样选择

“多样化”教学强调初中阶段学生要经历多种运动项目的学习和体验经历,通过多种运动项目学习和经历,发展和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层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体育兴趣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却具有唯一性。让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具有体育学习的兴趣,具备体育学习的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初中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体育项目具有多样性,不同项目也具有各自的项目特点,因此多样的选择是解决差异的个体与目标唯一性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项目多样选择

项目的多样选择是在尊重教材要求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和学校特色课程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和体验,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需求。项目的多样选择能够真正体现出从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出发,能够真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和运动习惯的培养。

项目的多样选择能够挖掘和融合学校的课程资源,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能推动学校传统项目、特色项目的更好发展。

2.器材多样选择

器材多样选择,真正做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要求和差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适宜或者喜欢的练习器材。比如篮球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手具有大小的差异,因此在器材方面可以提供不同型号的篮球,提供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在尊重人的基础上,更有利于球性的掌握和练习。这种开放、包容的练习方式,也是独具上海特色的海派体育文化的重要体现。

3.同伴多样选择

体育运动中,很多项目是需要同伴相互配合同时完成的,比如篮球、足球具有对抗性的球类项目,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隔网运动;还有很多运动项目是需要相互帮助进行学习和练习的,比如体操类项目的保护与帮助等,因此练习同伴总是伴随体育运动之中。面对练习和学习的同伴,初中生性格的差异性、思想的不成熟性、人际交往能力的薄弱性等因素会经常干扰和影响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同伴选择,给学生提供多元的交流合作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又是海派体育文化的开放性、创新性、多元化的重要体现。

(二)多种方法

体能的发展、运动技能的掌握有其固有的生理发展规律,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体育的练习又难免枯燥和乏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一环。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需要多样化的方法才能使课堂高效。多种方法主要包括多种教学方法、多种学练方法、多种教学组织方法三个方面。

1.多种教学方法

科技的发展和多样智能器材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这一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视频、图片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动作技能的要点;借助智能芯片教师可以实施运动强度、密度检测;借助多样的辅助器材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动作技能的学习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动作要领、加速动作技能的掌握。

2.多种学练方法

任何体能的发展、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都需要一定练习量和强度的保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突破自己的生理极限,需要不断进行练习以形成正确的神经肌肉反应,这些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意志力和专注力。通过多种学练方法,能够保持学生学练的新鲜感和专注力,提升学生学练的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海派体育文化追求开发性、多元化、创新性、时尚性等特点,而体育教学中的“五育”融入需要学生敢于探索、尝试和超越等好的品质,也需要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分享,而实现这些教育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求设计不同的场景和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带给学生多样的体验感和多样的学习经历。比如教学中的跨班级教学、跨年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更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多元评价

教学评价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和匹配,多样的教学必然需要多元的评价。多元的教学评价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促使培养学生正确的目标导向,也会更加激励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和超越。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

数据是反映体育成绩的一个标准,但从体育教育维度来看,并非唯一的标准。学生在个体、体质、性别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导向,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努力程度、课堂表现等,通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在促进学生体育成绩提升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即时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的结合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阶段性评价是我们常用的评价手段,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一段时间的体育成绩。但是仅仅通过阶段性评价很难关注到每堂课的学生学习表现。比如课上学生在完成一个动作或者练习的时候,学生需要对完成情况有一个了解,以便接下来的练习会更有针对性。这时采取即时评价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对学生肯定的评价能够起到对学生鼓励的作用,指出学生的错误,能够及时帮学生进行纠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采取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的结合,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自评和互评的结合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颠覆了传统的由教师单一进行评价的模式,这是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自我评价和互评,能够更直接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存在感。学生的这种主体感更能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不管是自评还是评价他人,首先要知道评价的要点在哪里,如何去评价,这是推动学生去主动学习的核心要素。自评和互评的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练习现状,也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需要,是初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同时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上承高中体育“專项化”,下启小学体育“兴趣化”,是上海市体育“三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也彰显了上海开放、包容、时尚的海派体育特色。

参考文献:

[1]李奕.“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J].中小学管理,2018(10):16-18.

作者:陈加峰 王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