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经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

2022-09-11

在重庆市经济工作会议上,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指出, 要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生活, 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 要求重庆走出一条在显著改善民生中加快发展的路子。换句话说, 就是要用大力发展民生经济来促进重庆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这一举措, 绝非一时一事的应对之策, 而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要旨在于:发展民生经济, 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载体。

发展民生经济的重要意义

发展民生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民生经济, 增加广大中低收入社会成员的收入, 提高其创业、生产的积极性, 一方面, 可以增强发展动力, 改善经济结构, 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 可以迫使单纯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并以损害环境为代价获取利润的企业退出市场, 并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从而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资源投入型向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型转变奠定基础。

发展民生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民生经济, 鼓励社会成员特别是中低收入社会成员创业, 将有力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蓬勃发展, 推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同时, 民生经济为劳动者生存发展提供了保障, 有利于劳动者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民生经济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指出:“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不仅是政治立场问题, 也是在推动发展, 有重大的经济意义。”他说:“这里边有个辩证法:一方面, 挣得到钱, 才有钱可花;另一方面, 钱花得出去, 才有挣钱的必要。如果钱都集中在富人手里, 事实上花不出去, 形不成最终消费, 社会经济就很难健康地运转起来。”也就是说, 只有大力发展民生经济, 增加中低收入社会成员的收入, 缩小收入差距, 扩大内需才具备坚实的基础。只有把政府财力优先运用于公共支出, 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网络以及全民共享的医疗卫生和教育体系, 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改善消费预期, 积极扩大消费, 为扩大内需提供广泛而持久的动力。

发展民生经济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民生经济, 要求各级政府加快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逐步脱离具体的微观经济活动, 集中精力制定发展战略、产业规划, 大力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完善公共服务, 调节收入分配, 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同时, 随着民生经济的发展,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日益凸显, 政府行为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联度越来越高, 必将进一步促使政府公开、透明、廉洁、高效施政, 进一步促进政府转变管理方式。

近年来, 重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正在探索一条在显著改善民生中加快发展的新路子。从“五个重庆”建设, 到“民生十条”的推进, 无一不体现了对民生的关切, 无一不是“以人为本”的真实体现。同时, 在这一过程中, 重庆以民生为主导的发展路径也日渐清晰。

据统计, 近5年来, 重庆在民生方面投入的财政资金从“十五”末的22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50亿元, 并建立健全每年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50%以上的投入机制。统计数据显示, 近5年重庆财政用于民生的资金就达到了2700亿元。但是, 对民生投入的巨大并没有延缓重庆的发展, 反之, 重庆已经开始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正如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所指出的:“这两年, 市和区县两级财政50%以上用于民生, 政府不仅没有破产, ‘钱袋子’反而越来越鼓, 今年财政收入增加了53%, 各项事业都蒸蒸日上, 良性发展。”

发展民生经济要把握好几个环节

当然, 应该看到, 重庆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路子才刚刚开始, 在此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 也需要我们继续采取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毕竟发展民生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对此, 应当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发展教育是基础。没有教育的发展和接受教育机会的平等, 就没有发展机会的平等。在发展民生经济中,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公平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确保9年制义务教育覆盖面和教育质量的同时, 可以考虑将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尽快提高重庆人口的总体素质, 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扩大就业和创业是根本。没有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会失去源泉。应进一步改进作风、提高效率, 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加大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力度, 鼓励全民创业, 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加大培训力度, 为扩大就业创造条件。

解决“三农”问题是重点。发展民生经济的重点区域在农村, 重点对象是以农民 (包括农民工) 为主的低收入人群。应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 消除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 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增加居民收入是关键。没有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会流于空谈。应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 逐步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强化工会地位, 提高劳动者集体谈判能力, 确保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完善税制, 强化税收征管, 调节收入差距。

完善社会保障是底线。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 确保每一名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是发展民生经济最基本的要求。应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使之逐步覆盖包括农民和农民工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 并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尽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 使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研究下一篇:体验式学习让中职学生也爱上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