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性高中如何发展

2022-10-15

第一篇:示范性高中如何发展

北京的示范性高中与重点高中

北京的示范性高中与重点高中有哪些?(名单)

重点中学是过去的提法,北京市原有市重点校25所。示范性高中从2002年开始评定,前后共4批68所。

■首批示范校(14所) :2001年12月认定

北京市汇文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十五中学、通州区潞河中学、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大兴区黄村第一中学、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第二批高中示范校(12所):2002年11月认定

北京二中、景山学校、北京八中、回民学校、八十中、一О一中学、八一中学、顺义区杨镇一中、平谷中学、北大附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良乡中学、北京九中。

■第三批高中示范校(18所) :2003年11月认定

北京市第五中学、北京市育才学校、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十一学校、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北京市第十中学、北京市大峪中学、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北京市密云县第二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平谷中学、延庆县第一中学。

■第四批高中示范校(24所): 2005年12月认定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北京铁路分局职工子弟第二中学、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北京市第一O九中学、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北京市日坛中学、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北京市丰台第二中学、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中学、北京市大兴区兴华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

1978年北京市确定了25所中学为市重点中学,具体名单是:

西城5所:北京四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北师大二附中、北京八中、北京161中; 海淀5所:北大附中、清华附中、RDF中、首师大附中、北京101中学;

东城4所:北京二中、北京五中、北京景山学校、北京55中;

宣武3所:北师大附中、北京回民学校、北京15中;

其它8所:汇文中学(崇文)、北京80中(朝阳)、北京12中(丰台)、北京9中(石景山)、潞河中学(通州)、牛栏山一中(顺义)、大峪中学(门头沟)、密云二中(密云)。

第二篇:示范性高中揭牌

一、 时间:2013年3月18日

二、 地点:中学彩砖广场

三、 人员:全体师生

四、仪式程序:

1、升国旗、奏国歌

2、学生国旗下献词

3、学校领导国旗下讲话

4、宣读授予示范性高中的决定,并进行揭牌

2013年3月14日

第三篇:级示范性高中

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

乐从中学前身为沙滘中学,始建于1957年。在五十二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两次易地新建。新校于2003年易地新建,2006年8月投入使用,改校名为“乐从中学”。新校按照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标准建设,校园宽敞,设施齐备。学校现有高中班60个,在校高中学生2935人,教职工255人,专任教师223人。乐从中学2006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8年被评为 “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2009年11月,顺利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

优美的校园环境。乐中校园恢宏大气、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占地面积124672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100%,为学生提供了优美的读书环境。学校有浓郁的文化氛围,文学苑、英语角、艺术长廊、宣传橱窗、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书香的熏陶。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学校运动场馆、图书阅览室、地理园、生物园、各类教学功能室配置齐全,有标准塑胶跑道、体育馆、游泳池等体育设施。每间课室都装配多媒体电教平台及教学监控系统,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图书馆藏书15万册。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乐从中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有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53人,一级教师4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3人,佛山市基础教育系统名师1人,佛山市学科带头人2人,佛山市骨干教师3人,佛山市优秀教师13人。校长曾盛华是佛山市人大代表、教学能手,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突出的治校能力。

科学的管理措施。学校围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推行以民主参与、民主决策为核心的人本管理;以规范化、科学化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以育德、成人为核心的德育管理,凝聚了全体教职工对学校强烈的归属感和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树立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有效的课堂教学。学校用“教育即研究”的理念指导校本教研,立足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以课堂有效教学为核心,大力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推行尝试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学案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卓有成效的办学成绩。乐从中学先后获得“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尝试教学实验基地全国先进单位”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学校高考成绩连年攀升,稳居顺德区同类学校前列,每年都有学生的单科成绩进入顺德区前十名,实现了“低进高出”。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荣获“佛山市高考成绩进步奖”, 2005年至2009年,连续五年被评为“顺德区先进学校”。

第四篇:河南省示范性高中

许昌县第三高级中学是河南省示范性高中。学校成立于1998年,前身是许昌县实验中学高中部,2005年由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投资6800万元新建校舍,高中部独立并更名为许昌县第三高级中学。它是一所民办完全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79亩,分东西两个校区。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履行岗位职责。各年级组设年级主任,分级部管理,实行竞聘上岗,在各职能处室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学校现有教职工485人,班级109个(其中七年级19个、八年级20个、九年级18个、高一年级14个、高二年级15个、高三年级23个),学生共8189人。

多年来,学校始终把“以人为本,健康和谐,持续发展”做为办学理念,不断强化“管理立校,科研兴校”的发展思路,以“改革兴校、质量立校、科学治校”为办学方针,以“成人——成才——成功”为育人标准,实施 “校本教研促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促教育质量”的教学方略,构建以“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权和主体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点的“发展教育”办学模式,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先后被授予“河南省示范性高中”“河南省示范性民办高中”“河南省文明学校”“省卫生先进单位”“省创安全文明校园先进单位”“省教研基地”“河南省普通中学实验室建设示范校”“许昌市文明单位”“许昌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许昌市职业道德建设先进集体”“许昌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经过几年实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每年都有大批优秀高中毕业生考入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高考升学率、优秀率不断刷新记录。自1998年建校到2007年,学校连续七年获得许昌市五县一区高考一本上线率第一名,六次获得许昌市二本录取率第一名,三次获得许昌市高考名牌录取第一名,2002至2007连续五届许昌市高考第一名出在我校。2010年高考许昌市文理状元都出自我校,2011年高考我校有三人考入清华大学,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我校在2011年元月重新组建了班子,新班子以“六个抓”(一是抓质量、靠质量立校,二是抓品牌、靠品牌兴校,三是抓文化、靠文化活校,四是抓制度建设、靠管理促校,五是抓师德师风、打造干事创业的优良团队,六是抓改革创新、用新理念打造新校园)为中心制定了校园文化发展战略,通过革新管理机制,强化文化内涵建设,围绕打造河南名校、中原名校的目标,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新的许昌县第三高级中学。目前已经建立了校园广播站,组建了校园报社,开展了诸多活动:学生自我组织体育娱乐运动项目,学生自我主持组织校园艺术节、英语话剧,教师的励志操、扇子舞、太极拳等。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许昌县三高会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把许昌县三高办成“师资一流、成绩优异,独具特色的河南名校、中原名校”继续奋斗,与时俱进,开创未来!

第五篇:示范性普通高中自检报告

活力特色施重彩 点染东风绽春蕾

——东港市第三中学创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自检报告

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转型的逐步实现,我国的基础教育也正由“千校一面”的僵化发展模式向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成为当前学校建设的本质追求和必然选择。学校要发展,必须有特色,特色铸就品牌,内涵提升品质。走特色化之路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创新之源。特而生色,色而固本。有个性才能上水平,有特色才能有生命力。坐落于鸭绿江畔黄海之滨的辽宁省东港市第三中学正是一所以“特色”享誉省内外的学校。

创建于1983年的东港市第三中学,于2011年9月30日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目前,学校占地7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绿地面积11000平方米。学校有教学班68个,在校学生3790人。有东港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41人,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4人,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92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100%;市级以上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以及先进德育工作者等100多人。其中姜其林同志被授予全国法制教育先进个人称号;吴宏军老师是丹东市劳动模范和辽宁省五•一奖章获得者;张传辉老师和杨逸超老师分别荣获辽宁省优秀教师称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学者型、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几年来,东港三中在校长孙家增的带领下,针对生源、升学率、课堂教学等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创设了高效的“活力课堂”育人体系,打造了具有三中特色的教育品牌!如今,优美的学校环境,先进的办学理念,扎实有效的学校管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办学业绩,使东港市第三中学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东港市第三中学已成为是一所校风正、教风严、学风浓、成绩优,深受学子向往,深受人民信赖,在本地区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的学校。

一、理念领航特色,构建跨越发展格局。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生命要素。一所学校事业的成功与否,社会地位、民众声誉的高低,有赖于其文化力的大小。东港三中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文化根基相对薄弱,文化积淀相对“贫瘠”。但是,没有历史不等于没有文化,没历史更能抛开因袭的重负,在白纸上自由大胆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涵养自己的文化。

建设学校文化,首先要建设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催生办学思路,办学思路决定办学出路。理念是纲领,是灵魂,是指针,决定着一所学校办学的层次、品位和方向。要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理念就必须与时俱进。在现代理念中,绿色象征春天与生命,象征成长与生机,象征健康与未来,象征宽容与和谐,象征文化与文明。绿色教育

1 的对象是人,人是可持续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是绿色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追求,绿色教育的根本宗旨,同样是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样的现代理念,孙家增校长带领三中人经几年的碰撞、磨合及炼造,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学校宏观指导理念作出了调整和改变,确定了新的发展航向,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学习观、教师观、师生观、教学观等重新定位,引导教师向40分钟要效益,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放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睡眠、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

办学理念:为幸福人生奠基,为和谐社会育才。 育人目标:阳光下成长,快乐中进步。 办学思路:质量加特色,合格加特长。

办学追求:培养阳光学生,共享活动课堂,营造书香校园,成就幸福三中。 治校方略:质量立校、特色建校,课改强校、和谐兴校。

教学原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

茧内方寸地,破茧天地宽。有什么样的办学思想,就将产生什么样的办学行为,形成什么样的办学风格。这些理念以“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活力的新人”为出发点,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人的生命活力,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和核心价值观,让教育回到了“人本”的轨道上来,起到了唤醒师生生命意识,优化人生质量,开发精神资源,最终提升生命品位的积极作用,引领东港三中驰骋于发展的快车道。

二、管理服务特色,形成人文和谐氛围。

规范的管理就是效益,科学的管理就是教育。如果没有形成对群体强有力约束的常规管理制度,就不能形成相对稳定、行之有效的传统风气,而常规管理制度如果没有创新,学校精神文化就会缺乏生命力,学校的“特色”亦将失去制度保障。为此,东港三中坚持“科学加人文”的绿色人本管理理念,营造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把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开创规范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统一,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局面。

(一)管理突出精细化,确保工作无死角。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好教育的每个细节,是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效益的基本要求,是升华学校品位的强大动力和支撑,更是彰显学校深厚内功和特色的魅力所在。东港三中在坚持抓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以“人文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民主理校”为管理原则,在“细”上想办法、“细”上下功夫,在“细”上出成效。学校发展规划、各类人员职责、教师管理制度、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教研组工作、集体办公、财务管理、教师工作质量考核办法、学生发展性评价等相关制度,都

2 渗透了精细化管理的先进理念,引入了岗位竞争机制,细化了岗位目标责任,严格了考核程序,明确了工作流程,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的目标管理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强化责任到人,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宿舍谁负责、谁的人员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从而提高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将工作落实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及时贯彻、高效运行。

(二)班子建设科学化,践行服务求实效。

建设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廉洁奉公、管理能力强、服务意识到位的领导班子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东港市第三中学一直把加强班子建设作为提升自身形象、创新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努力打造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不断推动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要求班子成员要真正做到:想干事、会干事、真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让学校形成一种工作环境:让肯干事的人受尊重,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让干成事的人有位置。

坚持学习实践不停顿,着力增强班子的战斗力。没有一流的班子,就不可能带出一流的队伍、创造一流的业绩。为提高领导班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增强班子的影响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从提高班子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入手,以学习增才干、以理论强素质为目的,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文件、教育理论等,深入研究上级部门下发的各类文件,在学习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增强本领,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以学促干、以干促学,解决复杂问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大加强。

坚持团结协作不松手,着力增强班子的凝聚力。一个班子要有战斗力,首先要有凝聚力。班子团结,才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才能形成齐心干事的强大合力。因此,东港三中坚持把团结作为一种责任,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共同事业的奋斗中患难与共、风雨同舟、荣辱共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维护班子权威,确保政令畅通,使班子成员之间成为政治上志同道合的同志、思想上肝胆相照的知己、工作上密切配合的同事、生活上相互关心的挚友。根据班子成员的特点和特长,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大家都能以事业和大局为重,同心协力谋发展、寻思路、干大事。在团结奋进的班子带动下,广大教职工讲团结、比奉献、争一流,全校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取得了最佳的整体效益,不仅使学校的各项常规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历次重大教科研活动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着力增强班子的创造力。创新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领导班子来说,只有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开拓新境界、赢得新发展。对此,东港三中注重在思想上勇于突破与创新,务实重干,用与时俱进的新观念、新思路,激发教职工的动力和活力,使各项工作出现新亮点、求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3 坚持转变作风不懈怠,着力增强班子的亲和力。作风就是形象、就是力量,关系领导班子在教职工中的威信,关系领导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此,东港三中在班子内部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等良好风气,积极倡导服务意识,着力提高亲和力和公信力。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对教职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抓紧、抓实、抓细、抓好,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党群关系和谐。

坚持勤政廉政不含糊,着力增强班子的免疫力。学校始终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贯彻上级反腐倡廉精神,不断完善配套制度,健全监督机制,用制度规范班子的工作,约束干部的行为,增强班子的免疫力,实现了廉政建设的规范化、系统化、长期化、实效化。

坚持层级服务不打折,着力增强班子的生命力。在强化学校成员的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和质量意识的前提下,明确管理责任,践行“层级服务”:即领导为师生服务,老师为学生服务,全体职工为一线师生的教学服务。同时,理顺校长室—政教处—级长—班主任—学生和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五级网络式管理体系,实行“周密计划—科学组织—合理协调—定期检查—总结考核”的管理模式,形成校长室总揽全局,协调资源,各处室职能分明,高效运作,拉动各项工作全面展开的层级管理网络。班子成员自觉落实责任制,以良好的道德行为和职业形象,带领中层干部为师生服务,使“管理就是服务,一切为了学生”成为全体学校成员的普遍认同的观念,和谐进取成为老师的自觉行动,进而形成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特色”。

(三)师资培养常态化,优化队伍谋发展。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要发展,必须要拥有一支志存高远、身心健康、敬业爱岗、乐于奉献、能教能研的教师队伍。近年来,东港三中通过落实抓师德教育、抓校本培训、抓青蓝工程等几项工作,努力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业务精湛、科研领先”的学习型教师队伍。

1.抓师德教育,强化岗位责任意识。

要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抓好师德建设,培养广大教师“博学、敬业、爱生、奉献”的职业精神。学校认真落实师德教育学习制度,经常性开展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读本》《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法律法规学习活动。制定了《东港市第三中学师德规范要求》,对教师的思想道德、个人修养、工作职责、行为规范等方面作了具体严格的规定,要求教师在校工作要做到:对职业有信仰,有教育使命感,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对工作有追求,学会认真,严谨务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苦耕不辍;对同事能合作,肯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智慧和劳

4 动,取长补短,双赢共进;对学生肯理解,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用一种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活生生的不同学生。同时,广泛开展“我的教育追求”师德教育系列活动,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师德规范培训会、教学常规研讨会、师德演讲比赛等,让教师树立起“三心”(即对教学要有事业心、对学校要有责任心、对学生要有爱心),不断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进一步明确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学校注重在榜样引领中培养师德,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优秀教师爱生如子、无私奉献、敬业爱岗、敢于创新的崇高风范。近几年,学校每年都要评选优秀党员和教师、优秀班主任进行表彰宣传。同时,学校注重在科学评价中升华师德,建立了由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老师、教师群体互评到最终形成学校评价的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进发展。目前我校教师队伍师德优良,敬业爱生,教风纯正,没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2.抓内功修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要由“教书型”向“学者型”转变,这是东港市第三中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贯思路。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东港三中能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功不可没。然而,每一位老师,都不能躺在昨天的辉煌里,枕着已有的资历,享受昔日的荣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一句至理哲言。学校一再强调,老师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艺术。为此,学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和“生本教育”,实施“充电”工程,着力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1)坚持理论学习,为教师成长提供能量。

理论学习方面,要求每位教师做到“五个一”(每学期读一份好的专业杂志、每周至少上网了解专业信息一小时、每学期至少写一篇专业论文、每学期至少开一节研讨课、每年与一教师结对帮扶),引导教师自觉学习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养成自习理论的习惯。学校还将理论学习例会制度化,利用教师会议举行专题学习,发放学习资料,向教师推荐教学理论和实践书刊,不断充实文化底蕴,提升理论水平。通过为教师”洗脑、换脑、健脑”,教师们拓宽了课改视野,坚定了课改信心,增强了课改意识,学校形成了浓厚的课改氛围。

(2)坚持自我反思,为教师完善提供借鉴。

没有反思力就没有行动力。在引导教师开展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中,注意激发教师的智慧和潜能,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大胆实践,积极反思,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大力倡导“八个一”,即围绕“一个问题、一个观点、一个案例、一些数据、一种方法、一些经验、一点教训、一些感动”,以“教学机智”、“教学随笔”、“教学叙事”、“教后记”等形式记反思录,要求每位教师在期中和期末上交阶段性反思录、学期反思录。学校每年举行校性教育教学论文、教学反思录、导学案设计及专项研究成果等的征集、交流活动,将优秀成果与老师们共享,让每一位教师能够从别人的探索、实践和经验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3.抓“青蓝”工程,形成发展中坚力量。

5 注重青年教师培养,确保学校发展后备力量。东港三中在岗教师中,青年教师约占五分之三,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是优化教师队伍的关键。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学校采取了三点措施:

①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工程。先后请来北京特级教师北京四中连中国老师、北京二十八中童嘉森老师、沈阳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于宝山老师等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帮助青年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同时,为了开阔教师眼界,加深对课改理念的理解,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学校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坚持让部分教师带着任务到北京、沈阳、大连、内蒙古等学校学习观摩。通过学习开阔眼界,促动思想转变。事实面前老师们清楚的意识到:时代变化了,课程变化了,学生也变化了,课改势在必行。谁先改,谁主动;谁后改,谁被动。只有改革才能跟上历史的步伐,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提升。

②实施“一帮一”“并肩走“工程。学校大力倡导以老带青,以结对子的形式开展“一帮一”活动,青年教师和教学教研能力待提高的教师积极拜师为徒。学校规定师徒各自的任务、目标、活动方式,并把“一帮一”活动效果列入教师考评依据。形成了规划、实施、检查、评价、反馈调整、再规划实施的帮带工作模式,增进了帮扶双方互动、合作、共进。

③实施观摩课、引领课工程。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坚持推门看课,从推门看课时表现好的教师中发现改革效果最好的典型教师,让他们上示范引领课和观摩课。看完课后,全体教师写出看课体会,同时,主管教学的领导深入教师中,看课、评课、商讨、教研,就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设计、衔接、时间分配、如何展示、如何把握点拨技巧等微观细节共同总结、反思、出点子、想对策。同时,不定期举行各项教学技能比赛展示活动,发挥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示范作用,使教师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到他人的教育智慧,也使教师在展示中超越自我,不断提升,“官教师”、“师教师”、“师带师”、“师强师”的课改局面已经形成。

这些活动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先后有多位年轻教师在国家、市级学科竞赛和论文比赛中获奖,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4.抓反馈调节,优化教育教学体系。

在实施活力课堂育人体系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向预期目标发展,需要依赖反馈调节。学校建立了“二线条三途径全方位”的反馈系统,有效调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二线条”中第一条线是“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学生”,核心是师生的课堂行为,主要是交流引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习;第二条线是“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班级工作居重要地位,班主任从学习目的、意义、方式、心理、习惯、个体差异等方面对学生作出正确引导、反馈和调节。在“三途径”中第一个途径是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进课堂,随机看课,指导一线教学;第二个途径是人人上公开课,备课组教师每周开展集体备课,互相看课评课;第三个途径是学生的反馈和家长的意见,每学期都召开学生及家长座谈会,

6 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对任课教师的评价意见。“全方位”指提倡反馈时间的及时性、反馈方式多样化、反馈的教学环节的全面性。

三、课改创造特色,打造活力课堂品牌。

美国前总统林肯在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报告有这样一句话:“人类最后和最美好的希望之一就是教育。”所以,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重创在于创新。

东港市第三中学是一所建校只有三十年的农村县级普通高中。由于历史原因,近在咫尺的重点高中享有优先录取全市10%优质学苗的优惠政策,所以三中成为东港的“收尾”学校,优质生源凤毛麟角。学生纪律差、成绩差,教师教无乐趣,学校的教育质量、社会声誉连年下滑。2009年,孙家增校长到任后,提出让教育回到“人本”、“学本”、“生本”的轨道上来,真正还教育以本源的办学思路。他反复强调:“分数高的孩子需要培养,分数低的孩子更需要造就。学校应该是培养幸福社会人的地方,成绩只是副产品,我们就是要将这些看似“不成器”的学生塑为成品、雕成精品。”

三中的学情有自己的特点,三中的教育就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基于这种认识,孙家增校长大胆提出“课改有风险,不课改有危险”的理念,他带领三中人在管理中求质量,在质量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特色,在特色中求创新,持续不断地培育特色、凝练特色、强化特色、突出特色。经过不断凝练和升华,吸纳科学的教育理念,创立了以“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引领”为思路,以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标志,以“

四、

五、六”(“双四”、“三五”、“六步”)为教学模式的活力课堂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三中特色的强校之路。

(一)活力课堂回归生本,呈现绿色生态特点。

“活力课堂”教育体系具有“激情趣、凸自主、活思维、重过程”的特点,追求高质量的思维互动、高程度的自觉投入、高层次的情感体验,以“唤醒沉睡潜能,激活封存记忆,开启幽闭心智,放飞囚禁情愫”为目标。在和谐、轻松、开放的活力课堂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们自信大方地主持课堂学习,进行精彩的课堂展示,自己挖掘考点,梳理知识脉络,总结解题技巧、步骤和规律,分析知识生成过程。

四、

五、六”式“活力课堂” 模式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四”即四主、四先:

四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问题主轴、训练主线。 四先:行先知后、先学后交(教)、先做后导、先练后讲。

“双四”主要培养学生四种意识:独立自主;团队协作;公平竞争;探索创新。帮助学生建立明确持久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书写、语言习惯,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关注全体学生的生存状态、情感和心灵,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灵动,有真情、真趣、真意,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即五环、五动:

7 五环:目标—预习—展示—点拨—内化。新五环是“活力课堂”整个教学过程的大循环,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学方式而提出的关于整个教学流程的总设计。

五动:生生、生师、师生、组间、情感互动。其中情感互动是最高境界,它是师生间心灵的交融,体现在面部表情的相互神通,肢体语言的相互领会,整个气场的相互凝聚,它是一种共鸣,一种力量,一种底蕴,知识是它的载体,学法是它的支柱。它是幸福的大厦,生命的别墅。

“双五”主要培养学生五种能力:人际交往;协同合作;组织管理;社会实践;幸福生存。“双五”充分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唤醒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形成持久的情感内驱力,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它还更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鼓励、宽容学生在课堂、课下的奇思异想,允许他们不按常规出牌,培养他们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的批判精神和创新品质,增长他们知识的深度、广度,养成思维的开阔性、灵活性和看法的独特性,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社会责任感又有共同精神和钻研能力的高品质的合格公民。

“六”即六步教学法:

六步:激情导出——目标解读——自主探究——内化巩固——小结质疑——作业布置。是“活力课堂”一节课中应遵循的教学环节,为改革初期针对教师不知如何上课而采取的引领措施。“六步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六种习惯:阅读、写作、表达、思考、追问、解难。

“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这是“活力课堂”一直追求的。在“活力课堂”体系中,教师是指路人而不是领路人,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独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推进者、研究者。活力课堂的灵魂是“解放学生、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信仰学生”,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回归,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二)活力课堂强化自主,搭建成才成人舞台。

活力课堂育人体系围绕“活”作文章、想办法,使过去僵硬而缺乏生命力的课堂变成灵魂而丰富情趣的天地。

学生主动了。活力课堂体系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等等。这些自由和权利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们可以和教师一起争辩自由落体的来源,摩擦力的作用;自己说出英语改错状语从句部分的易错、易混点;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去评说史铁生的人生观;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故都”的秋色;可以充满自信地向众人设想预防地质灾害的措施;课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同学发言后,听了人家发言,再举手:“老师我还想说”或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甚至一些被奉为经典的文本也“遇难”了,如在语文课上有学生指出《荷塘月色》“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

8 楞楞如鬼一般”喻体本无其物,所以这个比喻是失败的„„这样的小故事很多,但都说明,他们已经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权威和世界了。活力课堂真正做到了每一朵花都开出自己的香味,每一棵草都绿出自己的葱茏。„„40分钟的课堂总有那么多惊喜!他们不再因为上课听不懂跟不上而自动辍学,也不再因为和同学、老师难以相处而沮丧。在“活力课堂”体系的无声滋养中,他们自己会学了,想学了,更乐学了。

学习自主了。活力课堂育人体系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一切都围绕学生进行,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力课堂”使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增强了、质疑、动手能力也提高了。为了课堂的展示,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学习不再局限于一本教科书,而是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学生们开始阅读生活,关注社会。课堂上的展示过程,成为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得到培养。

互动常态了。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传统课堂已经成为历史,活力课堂下,站在讲台前的不总是老师,而常常是学生——或一个讲解,一个配合进行板书;或一个提问,一个加减分„„讲解、评价、拓展等等,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教室已不再是教师的专用舞台,而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场所,是讨论、表达、展示、争辩的海洋。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师互动、组间互动、情感互动„„“动”已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学生和老师之间亦师亦友、携手共进,创导合作,通过“动”,增进了师生情谊,将师生的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学生对学习有了充分的兴趣后,他们还主动、自发地利用零散时间为新课做准备,和老师配合好。

互动成为常态,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真正变成了求知的乐园,智慧生成的快乐驿站,展示成果的情感舞台,兵带兵、兵教兵、兵强兵、兵教师、师教兵的场面随时可见。实现了“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的目标,将课堂变成师生高效发展的课堂,共赢的课堂,变成“生命课堂、生态课堂、愉悦课堂、狂欢课堂”,使学生呈现生动活泼的学习状态,从而构建出有灵魂的课堂。

过程开放了。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动态生成的过程时时闪现出灵动的火花。课堂上少了一些墨守成规,多了一些不拘一格;少了一些自说自话,多了一些集思广益;少了一些侧耳倾听,多了一些百家争鸣;少了一些生搬硬套,多了一些融会贯通;少了一些声色俱厉,多了一些春风细雨;少了一些居高临下,多了一些平等和谐„„

时空拓宽了。活力课堂的教学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

9 课堂的“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

(三)活力课堂砺炼教师,促进专业技能提升。

活力课堂基本实现了课堂教学由过去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向现在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转变。整个课堂实现了三个转变,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师中心”为“生中心”,变“讲师”为“导师”。课堂是舞台,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教师要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诱导,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面对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既是最佳编剧,也是最佳导演,既是最佳主角,也是最佳配角,同时还是最佳音响、美工„„一句话,教师应该包揽课堂教学奥斯卡的所有奖项。

为使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学校强调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做到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等要求。强调要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选择教法,有效地指导学法,对重点内容和难点热点要抓得准,理得顺,吃得透,讲得清,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用语言美、情感美、形式美、逻辑美等去感染学生,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活泼,做到“依纲靠本,抓实双基,形成系统,掌握规律,重视实践,规范训练,综合运用,提高能力”。同时,校领导通过深入研究高效课堂理论,深入一线进课堂看课(把传统的“听课”变为“看课”:看学生的课堂表现力;看学生的小组合作力;看教师的课堂引领力;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及时到位)。汇报课、示范课、观摩课等已经形成一种常态,教师们在看中学,在学中悟,在悟中得,教学技能得到极大提高。

(四)活力课堂成就学生,赢得社会普遍认可。

“活力课堂”实施之后,学生变得爱学习,喜欢学习了,学习正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传统的“要我学”逐步被“我要学”取代。“活力课堂”提倡学生读中学、做中学、听中学、悟中学、乐中学、合作中学,让学生身体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且,“活力课堂”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在他们的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心,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内驱力。

教师们惊奇的发现课堂上再也不用维持秩序;睡觉的没有了;做其它事的没有了;同学间打仗现象明显减少了;与教师对立的人几乎不见了;敢说话、敢质疑的人越来越多了;助人为乐、孝敬父母队伍越来发庞大了。

“我当初听说你们学校老师不讲课,只让学生讲,我就想把孩子转走,可孩子不愿意,后来我发现他到家后话多了,愿意和我们沟通了,成绩也好了,邻居也说孩子见人敢说话、有礼貌了,我才觉得还是这种教育方式好”。家长的真诚表达,是对活力课堂和活力教育的最好评价。

专家、学者、上级领导这样评价三中的课堂:是学的课,不是教的课;学生充满了自主、自信;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教师真正成了学习的合作者;好的教育是写在师生

10 脸上的。

“教好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幸福一方百姓”。东港市第三中学把这种思想扎实地落实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细节当中。多年的不懈探索,使活力课堂模式走在全省高中课改的最前列。三中也因独特的课堂教学而成为丹东市唯一的一所辽宁省特色普通高中实验学校并已跻身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行列。

四、科研支撑特色,助推课改完善体系。

《庄子·逍遥游》中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教育科研是夯实教学质量的基石,它源于课堂,服务课堂;源于学生,服务学生;源于教学,服务教育。只有教育科研之水足够丰富,是源头活水,那么,才能负载课改之舟乘风破浪!所以,东港市第三中学一直坚持“研从教来,研为教用,教研结合,全面发展”的思路,以集体备课、看课和评课为科研基础形式,教师们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以课题论文为载体,在反思中总结经验,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一)观念上重视,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学校的教育科研活动,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获得一张证书,或是考核多一点加分的层面,它应该是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催化剂。要使科研服务于教学,推动教学科学发展,必须在“四性”上作文章:即找准切入点,提高理论学习有效性;抓住问题关键点,提高问题研究具有针对性;落实着力点,提高教研科学性;构筑教育制高点,提升科研发展性。基于这种认知,东港市第三中学领导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直把教育科研工作摆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坚持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跳出来,带头进行教育科研工作,并且将这种责任感、紧迫感传递给广大教师,引导大家从“教书匠型”走向“研究型” 教师,引领全体教师走上科研兴校的“阳光大道”,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

(二)参与面广泛,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风气。

学校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的生力军,所以,学校鼓励教师要对教育科研充满热忱和浓厚的兴趣,鼓励教师乐于参加科研活动。目前,东港三中已形成以“活力课堂”研究为龙头,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着力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以教育教学论文为基本载体,以教师、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本形式,全校动员、人人参与的教育科研新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十一五以来,已结题的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7项,丹东市级8项,东港市级数十项;国家级论文12篇、省级68篇、丹东市级数百篇。校领导和教师共同编写的《精彩回眸》《名师导航》等26册已经出版使用、《文明礼仪》《橄榄球》《跆拳道》《音乐欣赏》《美术鉴赏》《诗歌鉴赏》等专业校本课程已开发实施。做到了从领导到教师,人人都有科研课题,人人都参与教育科研,为教育科研提供了持久的源动力,为有效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从集备出发,形成课程资源的二度开发。

11 集体备课是教育科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推广集体备课的“四化”经验,即:集体备课制度化、集体备课规范化、集体备课优势化、集体备课个性化。要求老师注重课程的二度开发,把功夫下在课前备课上,效益出在课堂完成上,本领显在提高质量上,能力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上。在具体操作中,学校坚持每周安排一次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能力训练、习题分层的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个人对一周内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说课汇报,再由主讲人从教材整体上进行分析、定位,从而对所教内容形成明确的教学思路,并拟定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接下来是组织大家进行广泛的讨论,提出修正意见,使每一课的教学方案都尽可能是精品化、范例化、经典化。真正形成“一人在说课,小组来研课,大家出智慧,整体促提高”的研修一体的氛围。对形成的导学案集体使用,但在课堂生成中应有自己的修改、班级的特点、反思中的感悟。“我思故我在”,在集体备课中,每个教师既当先生,也当学生;既做参与者,也做组织者;既当指导者,也当学习者,从而实现“同伴互助,全体发展”的目标。

(四)实效性突出,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效益。

学校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关注的是教师发展。因此,几年来,东港三中的教科研工作都是立足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把科研过程看作教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教学的改革过程、新的教学理念的形成过程。教育科研工作要“眼高手低”。眼高,即眼界开阔高远,要有前瞻性,起引导教育教学的作用;手低,就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主动,要有服务性,要做有心人,扎扎实实开展科研活动,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并及时奖励和推广。因此,任何课题的研究成果都应用于日常教学之中,束之高阁的研究于学生的成长无益。东港三中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常规教研为载体,把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融入到教师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日常的教学、教研和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推进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并力争用研究成果反哺教学工作。

聚焦课堂促教研,依托科研提效率。教科研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实现了课堂教学方法的历史性变革,浓厚的教研氛围汇流成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五、德育涵养特色,塑造学生精彩人生。

没有教学质量的课改是伪课改,只抓教学质量的课改是不完整的课改。校园生活应是学生生命意识的觉醒过程,人生质量的优化过程,精神资源的开发过程,生命品位的提升过程。基于这一认识,东港市第三中学牢固树立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思想,本着以关注每一位学生和谐发展为主线,以健全学生人格为抓手,以唤醒心智、启迪心灵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育人载体的德育工作思路,坚持德育创新,实施“绿色德育”,“不图大而全,要求细而实”,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素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通过营造处处是德育环境,人人

12 是德育工作者,时时有德育机遇‛的氛围,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标。

(一)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构建全程德育网络。

德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的管理才能取得成效。东港三中构建了“一个指针、两条主线、三支队伍、四位一体、五条途径”的德育工作网络体系,使德育工作遍及学校的每一人,每一个角落。

“一个指针”,即坚持“五点一线”的教育工作方针:以积极参与“活力课堂”打营为切入点,以文明礼仪教育为突破点;以纪律习惯教育为着力点,以集体团队教育为立足点,以感恩教育为升华点,以诚实守信教育为主线。学校以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作为教育的内容,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作为工作的原则,以合乎生活常态的行为规范作为养成教育的标高,摒弃空洞的说教,使道德教育生活化,从而促进了学生个体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

“两条主线”,即将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作为教育的两大内容,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传统美德,深化法纪安全教育,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开发德育课程资源,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德育工作体系,建设绿色环保校园、安全文明校园、书香校园。

“三支队伍”,由德育线行政、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等组成德育管理队伍,提高德育队伍专业化程度;由教务处、专任教师组成教书育人骨干队伍,研究开发德育课程,提高德育课程的教育实效性;由政教处、学生会干部组成学生自治管理队伍,提高德育管理的针对性。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终落实者,其工作水平和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效。东港三中着力培养班主任的岗位荣誉感,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认真抓好班主任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按不同的工作年限,将班主任分成适应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进行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菜单式的培训,定期召开学习务虚会、工作实务例会和德育论坛,学习德育理论,研讨教育案例,开展“我的德育故事”评比,学习先进工作经验,交流班风建设心得,组织校性班会观摩课,编发辅导材料,有效地提高了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位一体”,就是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学校教育是主渠道、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基础,社区教育是动力,自我教育是最终落实。家庭方面,办好家长学校,交流家教经验。成立由家长代表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通过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使学校教育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关爱。社会方面,积极配合公安、交警、文化等部门,治理学校周边环境,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到学校为学生上法制课,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受到更好地教育。组织学生适当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精神。校内校外互动,双管齐下。

“五条途径”,就是构建课程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德育工作体系。以生为本,进行三律(法律、纪律、自律)、三德(公

13 德、道德、品德)、三成(成人、成才、成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为保证这一网络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学校进一步完善章法,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法治校,形成“责任到人,上下共抓“的局面,寓德育于课外活动之中,于教学之中,于学校管理之中,于服务之中。

(二)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完善人本德育内涵。

在“活力课堂”的大背景下,东港三中坚持“生本”原则,通过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完善了以“‘五化’德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内涵。

情感化德育——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重视情感育人,努力创设能让学生自由生长的心理平台。尤其关注贫困学生,组织师生捐款、党员一对一帮扶等献爱心活动,让这部分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

常态化德育——建立和完善德育常规管理,抓好学生一日常规,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入手,如开展“每日十问”等活动,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奠定基础。

多样化德育——搭建学生个性与特长能够得以发展的舞台。精心设计、组织、开展“感恩系列”、“青春系列”、“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系列”等教育活动;开展“感受春天主题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特色鲜明的德育活动,德育活动的蓬勃开展,陶冶了学生性情,净化了学生心灵。

自主化德育——激励成长中的生命。教育者转变思想,与学生换位,教师从管理转向服务,学生从边缘走向中心,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的管理及相关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认同现行的德育目标,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社会化德育——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德育工作除了整合校内资源,还经常聘请有关人士来校做报告。如法制副校长来校作中学生法制知识教育,请派出所、交警大队领导来学校作治安、交通知识讲座,请消防队领导做消防安全及火灾自救知识讲座。这些教育活动形式多样,效果良好。

(三)打造德育工作特色,实现最大德育实效。

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坚持以优良的校风熏陶学生,以精细的管理规范学生,以优质的服务关爱学生,以良好的师风影响学生,以先进的课程发展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以科学的体系评价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成就学生,实现最大的德育实效。

1.以感恩教育为契机,宏扬传统美德,创设校园的和谐氛围。

感恩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开展“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培养现代公民素养的关键环节。所以,东港三中把“感恩教育”作为学生品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抓手。基于这样的理解,从三个层面来实施感恩教育:

14 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首先,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板报画廊、国旗下讲话、校报以及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站等媒介,全方位、多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而是很多人无私奉献甚至牺牲的结果。其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蕴涵的感恩素材,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里课堂中去;第三,在日常行为教育中,经常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点拨学生去知恩,引导学生去领恩。

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一方面我校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主教育每日一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永远的丰碑》等感恩经典作品,以达到陶冶心灵修养德行的目的。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学校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通过诸如“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设计了“给父母写一封信”、“为老师敬一杯茶”、“给长者让一次座”、“扮靓自然”等活动;在教师节上,让同学们用亲手制作的贺卡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在毕业典礼上,我们让师生们手牵着手,表达感恩同学的鼓励、感恩母校的培育之情。

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之源。只有让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才能让“感恩”的美德在我校代代传延!

2.以自律教育为途径,强化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

落实“为幸福人生奠基,为和谐社会育才”的办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进行自主管理,培养主人翁意识与自律意识,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组织、沟通、策划、协调等综合能力的目的。为此,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健全自主管理体系,提供自主管理制度保障。学校制定了《东港市第三中学学生行为规范》《东港市第三中学住宿生管理制度》《东港市第三中学文明班评比细则》等一系列制度,为学生自主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建立学生自治组织(学生会),完善自主管理组织机构。学校重视学生会作用,学生会成员的选拔采取竞聘上岗方式,在全校海选基础上,举行学生会主席竞选活动。为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水平,政教处经常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培养自主管理能力。同时,扩大学生会的职能范围,将纪律卫生检查、学生行为规范督促、艺体活动组织、志愿者服务、校际沟通、校内交流等活动完全交给学生会。学校相关部门经常举行座谈,征求

15 学生意见,采纳学生建议,并及时进行反馈,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了自主管理效能。

开展主题活动,搭建自我教育管理平台。学校提出“能让学生做的,老师决不包办”。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高度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组织自己的活动。学校的艺术节、体育节、运动会、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完全是学生自己策划、自己组织。

自律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人,懂得礼仪,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

3.以激励教育为手段,成功成就成功,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成功会使你更加自信,更容易取得成功;而失败会使人产生失败感,从而离成功越来越远。所以,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东港三中在德育工作中强调要多给学生积极的期望、成功的机会、鼓励性评价,并且帮助他们成功,让他们尝试成功,最终使他们自主成功。当学生偷懒时,给一警示促其勤奋;当学生灰心时,给一鼓励促其自信。当学生停滞不前时,给一台阶助其进步;当学生骄傲自满时,给一棒喝促其警醒„„由小成功激励更大的成功,不断的成功走向进一步的成功。

目标激励坚守追求方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明确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这些目标都是切实可行,拼一下就可以实现的。每次考试后班主任都要与学生个别交流,道德肯定学生近期的点滴进步,然后和学生一起找出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和学生探讨你上次的目标实现了没有?有哪些好的经验?有哪些教训?下次目标是什么?让学生时刻有前进的动力。

班会激励凝聚进取动力。针对性强。学生参与度高的主题班会在激励、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有梦想谁都了不起”的主题班会,激励学生用信念编织梦想,用执着坚持梦想,用智慧成就梦想,“坚持好习惯,保持好状态,拥有好心态,赢得好人生”的主题班会,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向上、全力以赴的最佳状态,拥有豁达自信、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从现在做起,铸就精彩人生。

口号激励澎湃进取热情。学校要求所有班级都要有自己的口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统一的口号,每天早晨晨读之前或重大集会活动,都要求学生齐诵口号,让学生通过喊出自己内心的渴望,激发生活学习的斗志,以加倍的努力投入生活和学习之中。

另外,学校还积极采用如演讲激励、寄语激励等各种激励手段,让学生的斗志始终昂扬、精神始终向上,形成积极进取的良好学习氛围。

六、社团延展特色,搭建多元发展舞台。

如果说基础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储备知识能量,那么,活动课程就是对他们基础课程学习的一种拓展,让这种能量得以提升和发展。多样化课程体系特别重视对活动课程的开发,拓展学习阵地,使学习成为一种基于生活经验、发现、探索和实验的活动,以提

16 供给学生更多选择和承担责任的机会。课堂改革是一次整体颠覆式的革命,不能只把眼光放在课堂上,还要把眼睛放在整个校园、整个班级乃至课改文化的构建上。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团活动能悄悄滋润学生的生命,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塑造其灵魂,催生其情操,健康其人格。

(一)明确目标,定位社团建设远景蓝图。

东港市第三中学坚持“发挥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能,发现学生价值”的指导理念,以“参加一个社团,培养一种兴趣;学会一门知识,练就一项技能;体会一次成功,享受一份快乐”为目标,切实将社团打造成“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载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此,按照“规模上扩大、数量上增加、运作上规范、方向上引领、活力上激活、影响上扩大”的总体思路,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兼顾全面,制定和落实保障社团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深化师生对社团育人重要功能的认识,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独特作用,以达到进一步强化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目的。

特色的社团活动,是学校特色的内涵体现,社团建设是学校素质教育完善程度的标尺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在高中的普及,未来高中学校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个性化的课程服务方面,谁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独具特色的课程,谁就能培育具有“主动发展”能力的人才,谁就能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全力推进,实现“活力课堂”最大延续。

当下,东港三中正全力打造“活力课堂”育人体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是“为幸福人生奠基,为和谐社会育才”教育理念的实践方式,是“活力课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的深化、延续、应用和发展。它具有广泛的、深刻的、生动的教育效能,可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可以使学生学到多种新鲜知识,有助于培养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智能。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重要载体,在社团内,学生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找到沟通和交流情感的渠道,形成宽松、活泼、平等的良好氛围;还能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并使自己的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向好的方面变化;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其的全面发展。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自主能力,强化某些方面的特长,弥补某些方面的不足。他们在组织参加活动中尝试成功与挫折,树立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自信心;感受付出与收获,增强敢于拼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体会沟通与交流、竞争与合作,培养竞争意识、责任心、协作能力和团队归属感。它使学校的特色文化得以最大程度的彰显,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

“动”是社团建设的灵魂,让学生在动中成长,在动中学习,在动中交流,在动中发展,是社团建设的基本理念,更是“活力课堂”活力的最佳实践途径。社团活动让“活 17 力”走出课堂,走向学生的生活,把活力融入学生的生活的每一天。高中生在社团活动中自己动手、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最终实现学生身心的自我建构。

(三)积极鼓励,夯实学校社团发展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上,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理,游于艺。”对于学生的社团兴趣,学校积极鼓励,为社团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各种社团的活动不仅使人轻松愉快,更使人淳朴、率真的本性得到自然的流露,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了追求科学的兴趣、态度和科技创新精神和意识,培养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人文思想和人文准则,激发学生对人文兴趣和价值的追求,促进良好的人文素养。

1.优化社团结构,丰富社团种类。学校对全校学生兴趣需求进行调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寻找出具备组建条件的学生社团。学校先后成立了橄榄球、手球、跆拳道等26个社团,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升学出路。同时,鼓励申报成立新的学生社团,尤其大力推进与学生学业密切相关的社团的组建和发展。多年以来,东港三中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已经组建了35个社团,为推动学校的文化特色建设起到了积极的辅助和催化作用。

2.加强社团宣传,扩充社团规模。在每学年社团纳新和社团品牌性活动举办的基础上,加大对学校学生社团的宣传力度。实行学生申报入社的动态管理机制,允许学生随时提出申请加入各类社团、协会,但原则上学生参加社团不得超过两个。社团规模的扩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空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使他们通过活动有所收获。

3.拓宽社团渠道,挖掘活动阵地。鼓励学生社团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走入自然,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如爱心社团多次深入社区开展活动、小记者社团到社区进行采风等。一系列的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感悟。

(四)规范管理,确保社团运作规范稳定。

1.严格把关,确保社团发展方向。制定《东港市第三中学学生社团章程》,严格把关社团组建审批程序,规范落实学生社团活动备案制度,确保社团活动开展能够体现出其自身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三大定位:一是在抓好第一课堂的前提下,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二是社团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三是能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文化素养。

2.强化指导,提升社团文化品位。学校通过讨论,选派有一定特长和学术水平且在学生中有较高威望的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保证提高社团活动质量;鼓励学生社团积极争取社会资源,经学校同意,聘请校外专家担任社团指导老师或其他名誉职务。学校要鼓励社团开展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

18 体育竞技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进一步提升社团活动层次,满足学生需求,更好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3.倡导品牌,打造精品特色社团。品牌经营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已勿庸置疑,在学生社团管理中引入品牌意识,正是结合学校的发展、运用现代管理理念的体现,也是社团管理的一大特色。东港市第三中学橄榄球社团从最初十几人参加到今天成为省内乃至全国知名的社团,就是在品牌意识的引领下实现的。学校重点扶持那些日常管理规范、活动成绩突出、学生参与度高的社团,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精品社团,引领校园文化发展,不但能扩大社团的积极影响,树立学校良好的自身形象,而且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搭建舞台,拓展社团发展视野空间。

东港市第三中学将学生社团建设锁定为学生道德践行、人格培养和创新能力体现的重要途径,将学生社团打造成连接社会、连接课堂、连接生活的重要桥梁。通过学生社团建设搭建起学生自主发展的无限空间,构筑起学生素质拓展的精彩舞台,进而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学校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通过学生社团得以传承和发展。各社团的活动不仅拥有学校这个舞台,而且,部分社团还走出了学校,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如学校橄榄球社团代表国家四次参加国际比赛,参加国家锦标赛八次,先后获得青年组冠、亚军,并为国家队、省队输送了大批人才。

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得到了满怀自信的探究、声情并茂的表演、合情跳跃的猜测、个性鲜明的质疑、据理力争的辩论、成熟理性的反思、激情冲动的欢呼、声心愉悦的享受。寓教于乐,让学生得到了实惠,让学校满意,让家长开心。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载体,在繁荣校园文化、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团活动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丰富了学生校园业余生活,满足了学生的多元文化需求。

七、环境凸显特色,浸润生态文化因子。

学校环境不仅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关键,同时也是影响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因素。因此,东港市第三中学把建设充满书卷气息和青春活力,能体现传统与现代,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色文化校园作为学校办学的一种精神追求,科学规划,精心打造,赋予校园建设以教育内涵。

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食堂就是这个“家”的厨房,教室是他的书房,校园是他的客厅,那么寝室应该就是他的卧室,而操场、活动室等就是他们休闲娱乐的院落。一个舒适、温馨的“家”就像一个港湾,能让学生在身心疲惫的时候得到休息和抚慰。在工作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的思路,追求一种全景式的育人模式,努力抓好环境建设,规范管理,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安全、文明、温馨、和谐的空间。

(一)自然环境注重诗情画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 优美、整洁而富有内涵的校园环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舞台。所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在环境上做文章,使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突出一个“绿”字,强调一个“美”字,讲究一个“香”字,坚持一个“净”字。倘佯于七万多平米的校园,银杏、梧桐、山樱、玉兰挺秀成荫,紫藤、葡萄牵缠攀爬,牡丹、月季、蔷薇、绣球争芳斗艳„„学校克服重重困难,硬化了道路,建成了塑胶操场,多风的季节,再没有黄沙漫天,多雨的时候,再没有泥水满脚。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干干净净,物品摆放有序,走廊洁净无尘。绿化、美化、香化、净化的校园里,一阶一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温馨的、有情的,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美感,在心灵上给人一种静穆脱俗的情怀,在思想上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人文环境渗透教育启迪。

学校门口“为幸福人生奠基,为和谐社会育才”的办学理念大标语牌赫然挺立。校园中间“教育就是播种希望”的标语清晰可见,走在校园里“课堂是宇宙,学生是太阳,教师是围绕其旋转的行星”,“在自主中成长,在展示中自信,在成功中发展”„„视线所及的墙面上,刷写着各种文明用语、激励语、警示语以及校训等,成为一道文化风景。

走在三中校园,句句警言、幅幅画卷,使人置身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每班教室走廊上有一块教育园地,一周一换内容,学生在此放飞心灵,畅谈理想,弘扬个性,诠释生命。甚至在高标准的学生厕所,都可以听到舒缓的乐曲,看到丰富的警语,欣赏美妙的图画。走进三中校园,每面墙壁都在召唤,每寸土地都在言说,每处环境都在育人。学生置身于优美典雅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接受着浸润、影响,灵魂得以塑造,心灵得以净化。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美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创造力和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

(三)硬件环境确保与时俱进。

东港市第三中学是一所现代化数字化的学校。在现代化的今天,只有加快教育装备的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才能保证教育教学与时俱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让老师们用小米加步枪去打现代战争,所以,学校加大对教学设施等“硬件”的投入:

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设施完善,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机会,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平台。“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孕育灵气”。近百平方米的图书室,藏书2万册,文字图书、电子图书门类齐全。学生们在这里汲取着知识的营养,学海泛舟,书山探宝,流连忘返。阅读,拓宽了师生的视野,滋养着师生的人品。学校有专门的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已经普及,扩展了学生展示的空间,让课堂变成动态的课堂,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便能“走”天下。师生人人都能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数字化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文化、课程的整合,使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大大提高。初具规模的校园网站成为学校和家长、教师与学生交流

20 互动的平台;教学楼门厅里,LED屏展示着缤纷的大千世界:人生感悟、时事资讯、科普知识„„学校和外界社会紧紧相连,这里已成为学生们看世界的一个窗口。学生食堂一日三餐搭配合理,营养丰富。学生宿舍架构科学,清洁温馨,让离家的学子们有家的归属感。医务室设施齐全,心理咨询室温馨安静,处处体现着关注,处处流动着温情,处处处洋溢着关爱。跆拳道、手球、橄榄球、舞蹈、声乐、播音主持、小记者、健美操等35个社团各有活动场所,学生的活动空间从课堂走向了课外,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

环境影响人,环境教育人,环境改变人。教育东港三中校园环境建设所追求的,正是要让所有能“说话”的东西都能体现其内涵和个性,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让每片土地都传情、让每块草地都育人、让每方园地都富有生命力„„在这里,优雅怡人的校园环境与浓郁的时代气息融为一体;现代教育理念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物质化进程与厚重人文底蕴紧密结合,高品位校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八、成绩彰显特色,收获幸福教育硕果。

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追求发展,追求质量,追求品牌,使得今天的三中花繁叶茂,硕果满枝。

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东港三中在教育之路上阔步前进!

(一)质量效益

——近四年,无论是大型地区性统一考试还是高考,东港三中的成绩都节节攀升。高考各批次升学率远远高出本地区的平均比例,在全省名列前茅。社会、家长赞誉不断。

——近四年,学生社团活动有声有色,橄榄球队三次代表中国青少年队参加国际大赛,在国内举办的各种比赛中多次荣获过冠、亚军;跆拳道队多次参加“全国中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和“全国青年锦标赛”,取得良好成绩;男子手球队在国内举办的各种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2013年我校舞蹈社的《七月的火把》在东港市艺术节获一等奖。学校的艺术班,每年向高校输送近百名美术专业人才。

——近四年,学校荣誉不断,“中国橄榄球青少年培训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示范学校”;“辽宁省示范性高中”、“辽宁省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辽宁省特色普通高中实验学校”等称号,印证了三中人奋斗的足迹。

(二)社会效益

东港三中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向高校输送的生源质量高、后劲足,获得了招生院校的好评。例如(

)选择我校作为教育实验基地,对我校生源的充分认可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办学声誉好,吸引了大量外地学生慕名前来就读。东港三中以其科学的管理,优良的校风,一流的质量,在群众中有着很好的口碑,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已成为本地区一个教育优质品牌。家长们都由衷地说:“三中校园环境好,领导理念先进,教师态度认真,我把孩子送到三中,真的是送对了”,“把孩子送到三中上学,是最放心

21 的”„„

——近四年,多家媒体和报刊对三中的课改情况进行了宣传报道:2012年《辽宁教育》杂志第五期以《创设有效课堂,造就学习乐园》为题,专题报道了东港三中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2014年2月,《辽宁教育工作》以《潮头踏浪行,课改硕果香》介绍了三中的“活力课堂”;2014年5月14日,《中国教育报》以《活力课堂——盐碱地上的一方绿洲》为题,刊登了对孙家增校长的专访„„这使更多的人了解和重新认识了三中,也使三中在全市乃至全省享有一定声誉和知名度

——对改善本地区投资环境、招商引资起到了一种特殊的作用,不少人到校园周边投资建设,有一个因素就是孩子读书有好学校。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的大批建设者,综合素质好,社会适应能力强,在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辐射效益

——本着“交流、合作、共享、发展”的原则,我校在学习和借鉴兄弟学校办学经验的同时,积极构建交流合作平台,努力发挥对教育的影响力,近四年,慕名而来的省内外学校有150多所,领导、老师达5000多人„„我校的办学经验由此得到了进一步传播,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益。

近四年,学校老师多次被邀请外出送课、做课,学校承接地区性大型教研活动10次以上。多次承办省、市级教育教学观摩现场研讨会;《中国教师报》主办的 “课改中国行”大型公益宣讲暨调研采访活动落脚三中;东北地区的物理、化学教研活动在三中举行„„这一切,为我校扩大辐射作用、发挥示范效益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为有教育长风远,愿弄港城课改潮。不懈的追求不仅仅是为了拥有辉煌的历史,更要谱写灿烂的将来。春的萌发,夏的热烈,秋的沉稳,冬的蕴蓄,在四季轮转中,历经风雨的三中人已奏响了一曲激越奋进的凯歌,峥嵘岁月铸就的昂扬不屈的品质和精诚团结的精神将继续传承。

在全民企盼教育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东港市第三中学将继续高举教育“旗”,出好管理“牌”,下活特色“棋”,奏响质量“曲”,立足本市、面向全省、走向全国,把学校建设成为面向普通大众的、高品位、有特色、有良好声誉的一流学校,让特色之花为教育事业添一瓣永恒的春色!

2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山东省物业收费办法下一篇:苏大图书馆外文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