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2022-05-1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南京工业大学拥有丰厚的校史文化资源,蕴含着立德树人功能。将校史与纲要教学融合,以课堂讲授、实践教学为抓手,能增加学生的新鲜感,提升获得感,与此同时,增进对学校的认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情感。

第一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逻辑关系

【内容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大学本科教育中开设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不仅具有历史课程的特点,而且更具有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应注重历史和现实、科学性与思想性、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

【关 键 词】历史和现实 科学性与思想性 理论与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教学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注重历史和现实、科学性与思想性、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

一、历史与现实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炳麟在言及历史与政治关系时曾说“政治之学,非深明历史不可。”美国新史学家司科特(J.W.Scott)在1989年与传统史学的论战中开诚布公德指出“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本课程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所以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昨天、今天、明天衔尾相随,历史与未来正是在现实中交汇。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都具有历史的“烙印”,从而都表现为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史过程。既有主体自身的因素在起作用,又有客体和环境等现实世界的因素在起作用;既有横向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又有纵向的历史因素的制约。例如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的革命实践得出的结论。再如我们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制度。这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也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又如西藏问题。除了让学生解西藏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甚至是中国古代历史。让学生明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同时结合1959年西藏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发生的巨大变化,还可以结合《红河谷》等影视作品。以此来揭穿达赖的谎言和西方某些政客的别有用心。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尼提托·克洛齐则认为,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过去行为者的思想和精神并不会消失,而是超越具体的人事,在当代的情境中复活并生存着。因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过去”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以经验、知识或传统的形式存在于今人的回忆与思考中的“过去”。而过去之所以能够以历史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对现实具有意义和价值。它们是人类认识和反思自己的重要依据;也是今人了解过去、预测未来、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立论基础。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在人类文化中孕育和成长,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丹皮尔所说:“人文主义者毕竟为科学的未来的振兴铺平了道路,并且在开扩人们的心胸方面起了主要作用。只有心胸开阔了,才有可能建立科学,假如没有他们,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就很难摆脱神学成见对学术的束缚。”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其人文性又主要体现在思想性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以求真为核心.以思想教育为使命。正如张静如所说“历史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学家没有选择,只有凭藉它可以达到过去的事实。虽然间接推理有许多不完全的条件,但是它可以导人科学的认识。”

历史性思维指严谨求实地再现历史现象和本质的思维方式。历史的“用”以历史的“真”为基础,没有历史的“真”也就不会有历史的“用”。“用”须寓于“真”,无“真”即无“用”。历史是人的科学,是人为的和为人的科学,是历史中的科学,而不是超人的、超历史的。中国近现代史也不例外。它在强调科学性的基础上,注重历史的思想性。不能有偏颇。

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高扬人文精神。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预言:“历史本身是自然的历史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如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列宁根据20世纪科学发展的形势,也明确指出:“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在二十世纪,这个潮流也同样强大,甚至可以说更加强大了。”懂得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我们提倡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科学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也是可能做到的。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注重历史理论与历史实践相结合。运用生动鲜活的历史事例和历史人物事迹感染学生,用历史事实阐述历史中的道理,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网络、电影、电视、纪念馆、历史博物馆、修复的文物、人物专访、房屋建筑、历史遗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深刻感受中国近现代史。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实际,着眼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在客观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创造了人,人又创造了环境的理论后,就可以将其用于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的和革命的两种形式。因此今天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它是扫除生产关系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扫除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把握唯物史观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进行创造性地发挥。于沛在谈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在《21世纪唯物史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强调“加强唯物史观的研究,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对发展和繁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认真研究和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时代的呼唤。这是和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民族的自信心和文化的独立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其前提是这种学习和研究都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否则,一切就都会走向反面。”

吕思勉曾说:“治社会科学者,当有远大的志向,多思有所藉手以自效于社会国家”。又“必有己饥己溺之怀,不当与世务,此于自然科学,理或可通,于社会科学,则未闻有漠然不知人之苦乐,而犹克有所知能者也”。“必有己饥己溺之怀,然后知世有饥溺之事”,“否则,其学问亦多在纸上,而不在空间。能为古人作忠臣,而不能为当世效实用。”[1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之一。社会存在是第一位的,对社会意识起决定性作用。例如,邓小平理论,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调查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建国以后的经验教训形成的。但是,不能忽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都是由于社会存在提出的,反过来又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在中共历史研究中贯彻这一观点,就是既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对客观的研究对象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唯物史观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是对任何社会历史问题,都要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同其他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统一考察。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 关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深人具体的社会实践。开拓其视野,增强其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对科学和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就历史而言,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唯物史观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联系的观点去把握研究对象及其相关对象的基本联系,同时又要求人们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在近现代史学习中,将抗日战争融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中,才能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领会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要从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中探寻出其发展的规律。正如熊十力所言“知变而不知常,人类无宁日也”。“论从史出”是研究历史的方法。研究历史,就要根据史料,弄清史实,发表议论,阐述理论。先以史实为依据,才能总结出带理论性的经验教训来。然后再用于认识历史实践,即从史实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发展。

认真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过程和特点,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势和特点,探寻《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突出其历史性、科学性、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从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于沛.历史学·史学理论卷[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115.

[3][意]克洛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商务印书馆,1982, (转引自高鹏飞,试论历史及其意义与价值,2004年3月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W.C.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张静如: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对话,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5年第4期

[6]汪奠基.科学方法论[M].商务印书馆,192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

[8]列宁全集(第20卷),第189页

[9]于沛:21世纪唯物吏现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南开学报,2002,(2).

[10]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第190-193页

[11]见《论国人读书力减退之原因》,原刊1918年3月15日《时事新报》。

[12]熊十力.《读圣经示要》第六页

作者:王佳翠

第二篇:校史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摘 要:南京工业大学拥有丰厚的校史文化资源,蕴含着立德树人功能。将校史与纲要教学融合,以课堂讲授、实践教学为抓手,能增加学生的新鲜感,提升获得感,与此同时,增进对学校的认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情感。

关键词:南京工业大学;校史;思政课改革

作者简介:刘亮(1987-),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校史是一所高校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本身蕴含着立德树人、资政育人的功能,本身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将探讨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工”)校史融入纲要教学的可行性、价值与意义、实践途径。

一、南工校史与纲要教学融合的可行性

(一)南工的创建发展是民族高等教育奋斗史的缩影

南工的源流之一—三江师范学堂诞生于1902年,是中华民族寻求教育现代化的起点之一,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自主办学的起点之一,也是近代中西教育文化交流的起点之一。这本身就蕴含着蓬勃的生机,蕴含着近代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后,發展的国立东南大学(1923年)、国立中央大学(1928年)成为当时声动亚洲的名校,在历届校长的带领下,课程设置合理、师资配备一流、大师云集,是当时中国人也能办好高等教育的重要体现。1958年分立出南京化工学院。另一条源流是,始于同济医工学堂师机科的1953年南京建筑工程学校。两所高校在2001年合校成为南京工业大学。经过近二十年发展,南工入选首批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可以说,一部南工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高等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也能办好大学的重要特征。

(二)南工师生在抗战洪流的中的作用

卢沟桥七七事变后,中央大学即着手西迁,与北大、清华、天津大学的慌乱相比,校长罗家伦因为早已准备,所以整体而言,中大的西迁较为有序,避免了慌不择路。10月中旬,中央大学文、理、法、农、工、医、教育七个学院的新老学生约1500人,教职员工约1000人,连同家属共4000多人,由分批乘轮船赶赴重庆。12月初,中央大学农学院的职工把场内的良种畜禽笼置于牛背之上,然后驱赶牛、羊、猪等徒步离开南京,奔向重庆。后来罗家伦在《抗战时期中大的迁校》一文中写道:“在第二年(1938年)的深秋,这些牲口长途跋涉,已经是风尘仆仆了。赶牛的人更是须发蓬松,好像苏武塞外归来一般。我的感情振动得不可言状,就是看见牛羊亦几乎像看见亲人一样,要向前去与之拥抱。” ①抗战开始以后,南开大学被日本飞机炸得精光;中央大学却搬得精光,连畜牧场的牛羊都从南京赶到了重庆。中央大学没有因为残酷的战争一蹶不振势,反而在充实、扩展与提高的道路进一步,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保留了火种,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保存了力量。

(三)南工革命史是中共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之前,南工师生一直奔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南工人为争取红色政权,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壮丽的赞歌。如,《共产党宣言》的最早中文翻译者陈望道先生就曾经在中央大学学习过。如,20世纪20年代初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是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谢远定、吴肃(吴亚鲁)、宛希俨等都是建党初期的共产党员,为南京地区党、团组织的建立和爱国学生运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至今,雨花烈士陵园,依然安葬着有着南工学脉的烈士。1947年5月20日,为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内战政策,中大师生走上街头,高呼“反内战、反饥饿、反独裁”,“反对征兵征粮”,“增加教育经费”,“取消特务组织”等口号,并积极准备罢课、罢教。虽然遭到国民政府的血腥镇压,但是伟大的爱国运动,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斗争的光辉一页。

(四)南工学科建设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息息相关

1959年,国家进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学校新建部分专业下马,电化学工艺专修学校学生转入无机化工专修科继续学习。后来,南工新建化学工程专业成立化学工程系,并成立相关研究所,新增和调整了许多教师和教辅人员。改革开放之后,由单科性化工学院发展成为化工类多学科综合性工业大学-南京化工大学。另外一个源头的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土木建筑工程为主的多科性高等院校,隶属于国家建设部使办学规模迅速扩展,办学水平和效益有了较大提高。2001年两校合并后,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相关行业、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二、南工校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

(一)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说服力

校史承载着国史国情、党史党情教育的重要功能,具有贴近历史、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可敬、可感、可学。②制约纲要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就是历史人物与学生真实生活的距离,学生总是觉得太过遥远,不够贴近实际。而校史就发生在本校,就是身边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减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有亲近感。与此同时,同学对于学校的贡献、对于校史人物,非常陌生,而在课程中穿插校史故事,会让他们感到新鲜,同时又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如,南工老校长时钧院士90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感人事迹,充分说明了一名教师对党组织的向往,更充分说明了高级知识分子对党组织的追求与拥护,对中国共产党信仰的信服。

(二)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三观”导向

当下社会复杂多变,世界出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而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又息息相关,互动互联,因此这些年历史虚无主义在网上盛行,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冲击部分学生既有的价值观,甚至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长此以往,既会阻碍青年的健康成长,又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所以,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大势所趋,大势所然,势在必行。而在这过程中,包括纲要课在内的思政课义不容辞、必须迎难而上,主动亮剑。那么,讲课的过程中,既需要宏观的理论讲解,又需要生动的、感动心灵的故事,双剑合璧,双管齐下,才能药到病除。因此,生动的校史故事无疑更受学生欢迎。笔者曾经在课堂讲解革命战争年代走在历史潮头的南工学子的生动故事,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尤其是雨花英烈中的南工学子,更有学生潸然泪下。

(三)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纲要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制于工业基础薄弱,只能生产一些初級产品,类似拖拉机、坦克车之类的工业品无法制造,直接影响国家的国防建设、工业建设。因此,改革开放之前,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建设,一代又一代的南工人,勇立潮头,坚定工业报国的理想信念,践行着南工人的初心和使命,践行着南工人的爱国情、报国志。同时,奉献社会,将个人的发展与祖国同行,与社会相向。如,法学院校友周强,毕业之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成为一名村干部,带领乡亲们通过种植蔬菜发家致富。现在他的故事,已经成为南京,乃至江苏青年中的一段佳话。这些生动的案例,胜过千言。

(四)弘扬“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南工精神

明德、厚学、沉毅、笃行是南工校训,没有花哨,却处处质朴。明德,探究各自领域的事物,保持专一,达到精一,端正自己的心,修身养性,之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厚学,转义出自“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沉毅,砥砺意志,坚忍不拔;直面挫折,百折不挠。笃行,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这8个字,就是南工的文化象征,是南工坚守的精神家园,是南工人坚守的信条。通过这些讲解,无疑会增进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会持久影响他们的精神。

三、南工校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实践途径

(一)紧密结合课程内容,把握课堂教学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课堂是主阵地,思政教师要守好一段渠。课堂教学需要讲明理论,尤其是讲明“四个选择”,其重要性无可置疑。同时,辅助故事,动人的故事、感人的故事、充满正能量的故事,会感动学生的心灵,会让课堂增色、添彩。如,第一章“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涉及列强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的问题,可以列举金陵大学的故事,辩证看待文化渗透利弊。再如,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可以讲陈望道的故事,可以列举雨花英烈的故事,说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如,第六章“抗日战争”,可以举例南工师生走向抗日烽火的故事。第七章“解放战争”,可以举例“520”爱国运动,反对蒋介石独裁。

(二)结合校史资源,进行实践教学

课堂与实践教学是纲要教学的一体两翼,缺一不可。因为,新时代的思政教学必须从“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有获得感。另外,教学的对象已经在认知特点、认知规律、思考方式、学习方式乃至行为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一代”,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与变化。目前党中央对于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这使得我们有更多的经费、硬件等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增加他们的课堂角色,增强获得感。以校史为资源,以感人的校友故事为蓝本,通过听(听讲座)、讲(演讲)、读(读经典)、走(校史馆)、唱(校歌)、演(历史情景剧)、写(写感悟)、做(在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传播正确的历史观)8种方式构建立体实践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南工校史蕴藏着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国史的丰富内涵。将校史融入课堂,融进教学将会是教学别开生面,特别出彩。第一,提升学生的新鲜感,从而提高参与度,提高抬头率,从“默然处之”转变为“激情参与”。第二,提高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感。在触摸历史、感知校史的过程中,让他们行动、心动,深度理解中国人民“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何选择社会主义制度、为何选择改革开放。

[ 注 释 ]

① 罗久芳,著.我的父亲罗家伦[M].商务印书馆,2013,09:204.

② 柳礼泉,唐珍名.高校德育视野下的校史校情教育 [J].高校理论战线,2013.

作者:刘亮

第三篇:基于学生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摘  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融入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与较强的可操作性。文章基于土木工程专业视角下的纲要课教学,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内容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必要性,并建构起了“课堂教学+自学自讲+课外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路径,三者之间互相补充,以期实现纲要课教学中理论维度和历史维度的有机统一,从而加深学生们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历程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土木工程;专业内容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检索文献,近年来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文简称纲要课)中融入专业课相关内容的教学研究成果少之又少。本文以基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内容的纲要课教学为切入点,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内容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必要性,建构起了“课堂教学+自学自讲+课外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路径,以期通过相应章节的教学中融入中国古代辉煌的土木工程建设史、近代以来建筑形式的变迁、现今我国大型土木工程建设事业的蓬勃开展等土木专业相关内容,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理解,最终实现加强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的教学目的。

一、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内容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的需要

土木工程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高等教育阶段,专业知识教学占大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绝大部分学时,目前有关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从上述专业教学内容的微观角度出发,即通过相关工程案例中所蕴藏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讲授来帮助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形成思政协同育人效应。作者认为,纲要课教学中将土木工程事业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即将其置于近现代中国发展历程的宏观视角下,才可使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2]。相比于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升纲要课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人才培养目的。

(二)大学生认知状态的需要

作者在讲授首课时便通过提问的方式,考察了学生对近现代社会历史变迁的掌握情况,得出的结果是由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均是理科生,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关注度不高。虽然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极其便利,但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呈碎片化状态,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及其背后所蕴藏的道理知之甚少。加之,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思想并未成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极易产生思想上的偏差,而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又易因枯燥、说教性强而不能够真正的入脑、入心。这就需要在纲要课教学中,融入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的专业内容,通过对相关的历史事件、事物、人物的分析,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和历史观来看待历史与现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纲要课中融入土木工程专业内容的教学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李芒教授认为,目前最符合教学规律的大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师生在一个共同空间进行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再辅之以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3]。作者深以为然,基于此,作者建构起了融入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自学自讲+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路径,以期实现纲要课教学中理论维度和历史维度的有机统一。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中,作者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主题来整合教学内容,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将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内容与纲要课进行有机结合。

1. 从中国古代辉煌的土木工程建设史中增强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明确提出“增强文化自信”,要求不断传承和推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者在上编《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中,以中国古代辉煌的土木工程建设史为载体,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为切入点,通过ppt展示赵州桥、都江堰、故宫、长城、山西悬空寺、苏州园林、江西滕王阁等古代土木工程建设成果的图片,并引用我国老一辈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早在1946年就指出的:“中国的建筑与中国的文明同样古老。所有的资料来源如文字、图像及通过实测等,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一直采用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构造体系。从史前时期直到当代、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基本特征……这种体系竟能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和长达四千余年的时间中长存不败,且至今还在继续应用,而不易其基本特征。这一现象,只有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因为,中国建筑本来就是这一文明的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4]。

通过展示图片及观看视频,引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语,向同学们说明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在世界建筑之林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同中华民族文化一样古老,这无不昭示着中国古代辉煌的土木工程建设史。作者认为,通过展现中华民族辉煌的土木工程建设史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并激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打牢专业基础,为中国土木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 从近代以来建筑形式的变迁来破除“殖民有利,侵略有功”论

马克思称近代中国的困境,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从现实来看,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权,但从文化传播角度上来看,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近代文明也大规模地传入了近代中国。网上流传这样一种观点,“侵略有功,殖民有利”,也就是说殖民侵略好,中国人应该感谢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入侵,尤其是殖民入侵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很显然这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是一种典型的强盗逻辑。但对于身处现今和平世界,思想認识还未高度成熟的大一学生来说,是极易产生认识偏差的。尤其是作者所任教的高校地处长春,它曾是伪满洲国时期的国都,市中心现仍有诸多伪满时期的建筑遗存,它们坚固、耐用;南湖公园、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它们布局合理、风景优美。这极易给学生们带来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即日本在真心为长春人民谋福利,美化长春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城市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述相关观点时,向学生讲清日本人在长春大兴土木的目的,即日本人试图通过大兴土木来展现日本国建筑技术的优越性,让长春人深刻信服日本人不止是军事力量强,土木工程建设能力更强,并从心底里信服日本的殖民统治,长春的“满洲式建筑”就是在这样的政治目的下诞生的。在教师的讲授下,学生认识到日本所谓的“建设”客观上丰富了长春的建筑风格,推动了东北地区建筑发展近代化的进程,但那也是日本殖民侵略者不自觉的行为使然,从而帮助学生破除殖民有利的单一视角,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并将这种看问题的方法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3. 从新时代土木工程建设的蓬勃开展中增强制度自信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蕴含着丰富的土木工程建设内容,可以与土木工程专业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事业得到了飞跃式发展,诸如港珠澳大桥、青藏铁路、鸟巢、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工程(新疆段)、糯扎渡水电站工程等大型工程不胜枚举,新投入使用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更是被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并阐述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工程(新疆段)是世界上首条穿越最长风区、最强风力、最大温差、最干旱气候等恶劣环境条件下建成的高速铁路;青藏铁路新关角隧道是目前我国最长的运营铁路隧道,也是首座在高海拔地区修建的超长隧道,形成了高原特长隧道防灾救援技术、运营通风技术、长斜井隔板式通风技术等建设成套技术;糯扎渡水电站工程是我国最高、世界第三高土石坝,创新采用了人工碎石掺砾土料筑坝成套技术,最后总结这些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无不凝结着土木工程人的智慧与汗水,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党和政府拥有强大的集中决策、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能力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从而加深学生的制度自信。

(二)以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为主体的自学自讲

自学自讲环节,以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为主体,教师辅之以指导。在这一过程中,经师生共同探讨,最终选定以“当历史照进现实——孙中山《建国方略》城市规划思想研究”为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将学生分成六组以个案的形式对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中的城市规划思想展开合作研究,并最终形成自学自讲讲稿。这六个小组分别是:铁路城市建设研究小组、港口城市建设研究小组、上海城市建设小组、广州城市建设小组、南京城市建设小组、武汉城市建设小组。从内容选择上来看,铁路城市建设与港口城市建设研究小组进行的是宏观性研究,其他四组同学进行的是微观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期最大程度上呈现孙中山先生的城市规划思想。

通过自学自讲,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实业救国思想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们赞叹于9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就已经提出了建设铁路城市、港口城市、沿江内陆城市,武汉三镇合一、工业城市、城市群建设、国际大都市、浦东开发、青藏铁路、广佛同城等城市规划思想。学生在赞叹孙中山先生所拥有的开阔视野、创新意识的同时,也认识到受历史环境的局限,当时的中国既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雄厚的经济基础,国人也无相应的建设理念,当初孙中山先生在融资革命中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更别说完成自己的实业计划了。当前中国正处于区域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的高峰期,孙中山先生所规划的城市体系为现代城市建设的远景勾划正在实现,皆因中国已不再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现今的中国政治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经济上已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三)以师生合作为主体的实践教學

实践教学中,师生共同走进微观历史,探寻历史发展的足迹。教师在先期课堂教学中已对如何看待伪满时期的建筑遗存进行了讲授,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实践教学中,教师选定了长春市人民大街北端的春谊宾馆、伪满首都警察厅办公楼(今长春市公安局)、人民广场西北角的伪满洲国中央银行旧址,这三处建筑遗存最具代表性且三者之间距离较近。

实践教学前,教师需对这三处建筑做一了解,包括:建筑年代、修建目的、建筑用途、用工用料等。实践教学中,教师向同学们讲述这些土木工程建设背后的历史,如春宜宾馆是中央通(今人民大街北段)上较早的建筑,最初的名字为“长春大和旅馆”,是日本人在东北设立的多家大和旅馆中的第一家,它是长春最早使用暖气供暖、最早使用水洗式厕所等设施的旅馆建筑。而其修建目的是日俄战争胜利后,为了向欧美各国证明自身不仅军事实力强大,经济实力也很强大。伪满首都警察厅办公楼(今长春市公安局)位于长春市人民广场西北角,这栋建筑历时4年修建完成,动用人数达63万人次之多,投入25万袋水泥,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因耗费用掉25万袋,耗资600万日元[5]。教师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实践教学中,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伪满时期日本人大兴土木过程中,长春及周边地区人民被迫沦为劳工,生活极其困苦,现今所遗留的伪满时期建筑均是日本帝国主义奴役东北人民的历史见证,从根本上破除“殖民有利,侵略有功”的思想。

需要强调的是,基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内容的纲要课教学,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教学顺序上,整个教学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自学自讲、实践教学每一环节均承担着因材施教教学的任务,各个环节之间彼此补充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形成思想认知递进的关系。教师只有按照时间线索将中国古代辉煌的土木工程建设史、近代以来建筑形式的变迁、现今我国大型基建的蓬勃发展有机融入相应的专题教学中,将土木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与国家发展命运相结合来讲述纲要课,才能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历史上最接近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二是在结合专业课内容的纲要课教学中,专业相关内容的选择需符合纲要课教学主旨,绝不能因专业知识内容的引入而冲淡其思想性,即通过专业内容的代入来讲述理论,使学生在故事中接受理论知识,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以实现真正地入脑、入心。

三、结束语

结合专业课内容进行纲要课教学无疑是一种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但从目前来看,纲要课教师面临着诸多难题:第一,如何处理好教师授课、自学自讲、教学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三者之间环环相扣、互相补充,以学生理论素质和思维能力培养的螺旋上升模式,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提出了挑战;第二,纲要课教师普遍面临着教学任务量大、所教专业庞杂的问题,若要做到与所有学科相结合,恐精力有限;第三,从目前来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评仍以教学和科研为重要指标,如评教、论文、课题。但纲要课中融入专业课相关内容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所付出的却是一种难以量化的无形的精力投入,在现行的考评机制中难以进行评价。因此,一些纲要课教师或忙于知识教学、或忙于科研课题,留给思考教学内容的时间少之又少。为此,应在政策上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付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5-10.

[2]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2.

[3]李芒.大学金课观——兼论大学教学的若干问题(一)[J].煤炭高等教育,2019(03):8-13.

[4]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5]张贤达.人民大街那些特色老建筑[N].长春日报,2019-08-06(007).

作者:王欣欣 张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下一篇:犯罪心理学结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