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议论文写作中话语联系语使用情况调查

2022-11-02

话语联系语 (discourse connective) 能清楚地表明前后语句之间的概念关系 (conceptual relationship) (Halliday&Hasan, 1976) 。充当话语联系语的短语可分为三类: (1) 连词性话语联系语, 如and, but等; (2) 副词性话语联系语, 如moreover, actually等; (3) 介词性话语连接词, 如because of this, in addition等。

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 对英语话语联系语的意义与功能进行阐释和归类, 将联系语看作作者给予读者的提示, 帮助读者领会其明晰表达的意思, 捕捉其隐含传达的内容;同时, 考察大学生在议论文中使用话语联系语的情况, 以期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所启示。

1 理论背景

根据Sperber and Wilson (1986/1995) , 一个新的话语传达的假定与当前语境假定之间一般会存在三种关联方式或语境效果: (1) 新信息加强了现时的语境假设; (2) 新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出现矛盾或抵触; (3) 新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相结合, 产生了语境隐含。

本文依照陈新仁 (2002) 的观点, 把此三种不同的语境效果进一步细化, 将议论文体中的联系语作如下归纳:一般而言, 我们通过添加、递进、选择、列举、举例、类比、强调等方式实现第 (1) 种语境效果。此类话语联系语有:

and, also, besides, in addition, meanwhile, at the same time (添加) ; (and) furthermore, (and) moreover, (and) what’s more (递进) ;first (ly) , second (ly) , third (ly) , next, finally, for one thing, on another (列举) ;namely, that is, I mean, in other words (说明) ;likewise, similarly, in the same way (同类) ;absolutely, certainly, especially, of course, undoubtedly (强调) 。

通过转折、对比、更正、撤销等方式实现第 (2) 种语境效果。此类话语联系语有:

but, yet, however, nevertheless, despit this (转折) ;anyhow, though (adv.) , whatever, in any case (让步) ;or, alternatively (选择) ;in fact, actually, as a matter of fact, instead, rather (更正) ;conversely, on the contrary, on the other hand, by contrast (对比) 。

通过原因、理由、目的、结果、条件、总结等方式实现第 (3) 种语境效果。此类话语联系语有:

because of this, for this reason, on account of this (原因或理由) ;so, then, thus, hence, therefore, as a result, consequently, in consequence (推论或结果) ;for this purpose, to this end (目的) ;to sum up, in conclusion, to conclude, in short, in a word, in brief, briefly (总结) ;for instance, for example (例释) 。

2 研究

2.1 研究对象

我们的研究语料来自上海某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大一下学期两个自然班级的学生, 共136人, 从中选出大一上学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文单项得分前15名学生为第一组, 得分后15名为第二组。

2.2 数据收集

两组学生就“网上购物”写一篇120字左右的作文。在统计话语联系语时, 我们以语句之间以及段落之间的联系语计算, 而句子内部的成分衔接词, 不在本次研究范围内。

除作文外, 我们还设计了完形填空测试, 考察学生关于话语联系语的知识和他们的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如表1)

从表1我们看出以下几点。

(1) 话语联系语出现的频率与句子多少相关, 句子数目越多, 联系语出现的频率越大。

(2) 第一组比第二组使用联系语频率更高, 比率大致为4∶3。

提示不同关联方式的话语联系语的使用情况如下。 (如表2~表5)

比较以上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 整体上学生比较倾向于以第一种关联方式。

(2) 学生常用表示添加、列举、转折和推论的话语联系语来提示相应的前后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其中又以列举为最。

(3) 使用话语联系语种类方面, 第一组比第二组更多更丰富。

(4) 学生关于话语联系语的知识和他们的写作能力相关, 写作能力越强的学生, 其对联系语知识的掌握越好。

2.4 讨论

(1) 由于中、英文表达习惯上的差异, 英语更重形式, 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常由话语联系语直接标明, 所以学生需要转变原先的中文表达习惯, 学会使用包括话语联系语在内的英文表达方式。从本次调查的语料来看, 学生已经能够注意到语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并且有意识地使用话语联系语来提示前后语句之间语义上的联系。调查还显示, 英语写作水平越高的学生, 他们对话语联系语知识掌握得越牢固, 其使用联系语的意识越强, 种类也越丰富。

(2) 另一方面, 学生在使用话语联系语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往往会过多使用某些话语联系语, 例如绝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使用first (ly) , second (ly) , third (ly) 此类成套的列举性话语联系语, 显得十分单调。这固然与议论文此种文体有关, 但应也是由于教师教学模式化, 同时学生自身积累较少、表达方式贫乏。因此,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更多可供选择的表达方式, 鼓励他们使用。

(3) 学生有误用话语联系语的现象。其一, 学生混淆联系语, 比如将on the one hand当作for one thing, 将on the other hand当作for another, 将at first当作firstly等等, 对读者产生误导。其二, 在onthe whole等表示总结性的话语联系语之后, 学生没有相对应的总结性内容, 让读者感觉迷惑。

(4) 大部分的话语联系语都放在句首, 特别是furthermore, moreover, in addition, 以及表示列举的first (ly) , second (ly) 。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学生受到母语的干扰, 反映出中文的负迁移倾向。

(5) 存在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第一组有篇文章差不多每一句半就使用一个话语联系语, 而第二组另一篇文章通篇只使用了一个联系语。虽然适当使用话语联系语会使文章更流畅, 减轻读者理解负担, 但是话语联系语使用过多, 文章会显得生硬刻板;而使用过少则会增加读者理解的负担, 延长读者的阅读时间。教师应告诫学生避免这两个极端。

3 结语

本文主要考察了英语写作程度不等的两组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使用话语联系语的情况。研究表明,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话语联系语语用认知意识;英语写作程度越高的学生, 对话语联系语知识掌握越牢固, 使用联系语的意识也越强, 种类越丰富。本次调查仅限于同一年级写作水平不同的两组学生之间的比较, 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比较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英语写作中话语联系语的使用是英语学习者和教学者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上海某大学非英语专业30名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 考察了英语写作程度不等的两组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使用话语联系语的情况, 并且对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话语联系语,议论文写作

参考文献

[1] Fang, L.2003.A Survey of“Formermarkers”in CET-4 Compositions[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26:15~18.

[2] Halliday, M.A.K.&Hasan, R.1976.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Group Ltd.

[3] Sperber, D.&Wilson, D.1986/1995.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4] Tang, B.2002.An Exploration ofConnectives in Exposition[J].TeachingEnglish in China 25:55~58.

[5] Zhang, G.J.2005.The CohesiveKnowledge and English Writing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J].CELEA Jour-nal 28:24~30.

[6] 陈新仁.2002, 话语联系语与英语议论文写作[J].调查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350~35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GIS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探讨下一篇:浅谈体育纠纷解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