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教育论文

2022-05-08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大学计算机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p>摘要:文章是对《关于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解读,就其涉及的当前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基本问题,从概念、内涵、作用、意义等多方面进行详细阐释和探讨,以使读者对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有更全面的了解,以便共同探讨改革的本质特征,把握改革的基本方向,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

大学计算机教育论文 篇1:

大学计算机教育的起点与分类教学

摘要:分析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的起点,探讨大学计算机教育第一层次课程的构成与教学内容,阐述制定大学生基本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标准的意义和重要性,提出需求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类方案。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教育;信息素养和能力标准;课程体系

0 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这也是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因。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第一门课程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外界环境及应用需求的变化,是需要认真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确定大学计算机教育的起点

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后,全国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中小学生已经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玩游戏、操作办公软件等。于是,很多学校压缩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学时。更有人认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有很多重叠,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取消。目前大学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状况如何?大学计算机教育的起点是什么?

(1)通过网络、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的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全国范围内,只有少数重点高校完全取消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绝大多数高校(包括一些211、985院校)仍以不同形式开设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也有高校采用授课内容与实验内容分离的方式,讲授的内容因学校的不同而有较大不同,实验课内容仍是计算机基本操作,原因是大学新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有很大差异。

(2)2013年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简称“大赛”)的竞赛内容基本涵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即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大赛分为院校赛和全国总决赛两个阶段。参加全国总决赛的442名选手(来自151所院校,覆盖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是从全国230所院校、14 280选手中产生的,既有大学一年级的学生(2012年入学),也有二三年级的学生,覆盖面比较广,参赛选手所属高校的类别分布见表1。

由表2所列出的全国总决赛成绩统计可以看出,院校赛中选拔出来的优胜者参加总决赛的平均成绩不足80分,最低只有20.6分(高职高专)。这说明经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并为参加这次竞赛进行了一定赛前培训的选手,整体成绩的差异仍很大。一般说来,未参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的整体水平不会高于参加全国总决赛的选手。考虑到这些参赛选手都已经学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从全国大多数院校的情况可推断,进入高校的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整体没有达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要求;对于全国大多数高校,现阶段还不具备完全取消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课程的条件。得大学新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能力差异非常大,即在目前阶段,大学计算机课程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起点。

2 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及第一层次课程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本质特征是:面向应用、需求导向、能力核心、分类指导,基本的长效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际上,这也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30年来一直坚持的目标。本轮改革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之一在于能力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

按照计算机应用能力结构体系,大学计算机应用能力分为学科专业和普适应用两个层面,其中学科专业层面的能力又分为计算机基本技能、技术与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根据调查分析,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如何解决技术发展、需求变化与学生程度不齐的问题?《若干意见解读》中提出基于能力结构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第1层次包含“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大学计算机”两门课程。

目前,各高校不同程度地缩减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时或取消这门课程。在这种形势下,将第1层次的课程增加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大学计算机”两门,是否具备可行性?该体系框架中的这两门课程是根据各地区、各校、各专业类的需求选择,而不要求同时开设这两门课程。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

(1)“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针对没有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学生开设的。这门课程不仅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更能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感悟到计算机应用的领域、方式、价值等。

教学实施建议:

①对于重点院校或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院校,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采用自学为主的方式进行学习。经过测试,达到基本要求者视为通过。②对于一般院校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院校,可以此课程为第一层次的课程。但是,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要体现出计算机应用能力内涵的提升与发展,体现出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2)“大学计算机”课程是从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应用需求的视角,选择工程计算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网络应用技术、设计技术等主要技术应用领域,参照教指委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提出的课程基本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融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作的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的工作既包含不需要复杂的思维活动(如有效搜索、整理、呈现等)的简单工作任务,也包含需要具备一定学习、筛选、判断、规划、设计、实施等行动能力的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

3 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基本标准

作为第1层次的“大学计算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适应不平衡、不规范和差异性的大学新生实际情况。在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框架之下,学生是否选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取决于是否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那么,依据什么判别学生是否达到基本要求?或者说,什么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事实上,现在我国没有一个标准用于衡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

1)关于大学生基本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标准。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基本的生活、工作需求,一些发达国家制定了国民或高等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标准,旨在引领和规范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参照国内外具有一定社会认可程度的相关评价标准、考试大纲、课程规范,考虑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构建大学生基本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标准(简称“基本标准”),对于非计算机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基于“基本标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未能达到“基本标准”的学生。这门课程不是简单地按照标准将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内容重组,而是将提升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重点,较之以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重点改进是:①以“基本标准”为教学内容的基准;解决学生具有不同起点、差异大的问题,同时按照规范进行教学,使学生具备在当今信息社会应有的基本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技能。②以应用计算机完成工作的能力培养为主线。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计算机领域的一些概念、专业术语,而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相关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思路、过程。③以思维能力、信息素养养成训练为关注点。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作时应具备的一种普适的思维能力是课程的重要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通过概念讲授所能够完成的,而是要通过案例训练、项目训练等方式达成。

4 需求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方案

我国有约2700多所高校,每年约有700万大学新生。不同学校、不同类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差异,使得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有不用的目标和要求。即使是达到“基本标准”的学生,也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方案适应所有学校的教学要求。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1)方案1:面向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课程方案,本方案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

从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入手选择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不是从学科理论人手,有利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体会、感受有哪些计算机技术可用于其专业领域,以及可解决什么性质的问题,由应用需求入手,倒推出所需的理论知识支持。遵循这一理念,各个专业使用计算机主要从事的工作领域是:工程计算、数据处理、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等。据此总结概括提出4项技术,即计算技术、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它们基本覆盖了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大部分对计算机的应用需求。

(2)方案2: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方案,本方案适用于研究型院校理工类专业。

研究型院校的生源质量较高,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各个专业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要求更注重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不仅是为不同专业提供解决专业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而且提供一种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课程内容除了关注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理解计算机系统,并培养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

(3)方案3:结合专业需求的课程方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是更有效地完成本专业工作的工具。

将大学计算机课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辅助、支持专业学习。为专业服务既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理念,也是目标。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学习的契合点,是解决为专业服务的重要问题。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使非计算机专业直接感悟到计算机应用的价值。

课程内容可以针对某一种或几种主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结合专业需求来设计。例如以数据处理的概念、技术、处理过程为线索,构造大学计算机课程,对于管理、财经专业的学生更有实际应用意义。

再如,现代医学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支持,把与医学教学相关的图像处理技术、数据管理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在某种意义上真正达到了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专业服务的目标。

5 结语

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确定大学计算机教育的起点,其次要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等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养需求。只有如此,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设计面向不同地区学校、不同类别专业的课程体系,即大学计算机课程要分类设计、分类教学。

在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多种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方案。这些方案虽然面向不同的培养需求,差异很大。所开设的课程或关注计算思维等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或以计算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线索,使学生对计算技术有初步了解;或介绍若干常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不论怎样,这些课程方案具有一个共同点,即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概念、知识等,计算机基本操作不属于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大学计算机教育是面向应用的教育。那么,如何提升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学计算机课程是否仅仅是扩大眼界、开拓思路的讲座、报告?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作者:袁玫

大学计算机教育论文 篇2:

《关于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解读

摘要:文章是对《关于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解读,就其涉及的当前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基本问题,从概念、内涵、作用、意义等多方面进行详细阐释和探讨,以使读者对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有更全面的了解,以便共同探讨改革的本质特征,把握改革的基本方向,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教育;能力体系;计算思维;科学行动;解决问题;课程框架

1 《关于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发表的背景

《关于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是在相关大学与中国铁道出版社协同合作承接教育部教指委和研究会6个项目基础上,经过近一年研究形成的中期成果。参加研究的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近70所高等院校,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以及中国铁道出版社、计算机教育杂志社的编审人员也参加了课题研究。谭浩强、吴文虎、冯博琴等著名计算机基础教育专家始终指导项目研究,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师、教育学科学者与行业企业专家协同研究是项目研究的特点,一批年轻的博士、博士后教师成为项目研究的骨干力量。

《若干意见》于2013年8月5日在湖北宜昌召开的第九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提交,与会代表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通过作为论坛的重要成果公布,助力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

《若干意见》回答了当前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基本问题,主要包括: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30年取得的基本经验和形成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2)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本质特征和最终目标是什么;

(3)计算思维在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4)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应如何分类指导;

(5)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应如何建设。

笔者将就上述问题进行解读。

在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影响下,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是必然趋势,对此《若干意见》中已有所表述,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将于2014年推出新版《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14》,书中将详细阐述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的观点,目前已组成相关课题组,参加学校近50所,故本文不再涉及高职部分。

2 总结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取得的基本经验,传承计算机基础教育形成的基本规律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教育已有30余年的发展,历经几代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研究与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教育理念,构建了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了一批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因此课题组一致认为:借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之机,认真梳理已取得的经验和成果,总结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基本规律,不仅对认识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应建立在怎样的起点平台之上,把握改革的基础和方向十分必要,而且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组在多次听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界诸多老前辈、老专家意见基础上,经认真研究取得如下共识:“面向应用、需求导向、能力核心、分类指导”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取得的基本经验和形成的基本规律,反映了大学计算机教育相对稳定的本质特征,一般不随新的教学改革而变化;因此在新的改革浪潮中,大学计算机教育必须传承和坚持这些基本规律,才能把握好改革和创新的大方向。

3 深刻认识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本质特征

3.1 大学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复杂结构

大学计算机教育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的,之所以称为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是相对于原来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这些突破和发展可以表现为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特征中,能力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发展,突破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专业领域层面,提升到人类普适性能力层面。

有专家提出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方向是遵循“技能、能力和思维”的递进关系。实际上,“技能”仍然属于能力范畴,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部分;而计算思维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概括总结生成的普适性思维方式,属科学思维范畴,当通过培养内化成为人们的心理特征并能外显应用就成为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当然也应属于能力领域。因此可以认为能力是上位概念,它包括诸多下位要素,并按一定结构组成,就大学计算机教育而言可以给出如图1所示的能力模型,它大体反映了大学计算机教育所要求的应用能力结构体系。

由图1可见,大学计算机应用能力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学科专业层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分为计算机基本技能、技术与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3个层次;第二层面是普适通用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由计算思维能力和基于信息技术的行动能力组成,第二层面的能力是在第一层面能力基础上总结提升形成的,两个层面的能力统整组成计算机应用能力结构体系。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长效性目标,但能力的内涵是变化的,而且随着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提升。总的来看,大学计算机教育发展初期是以培养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的,也就是将计算机视为工具,培养的是工具使用能力。虽然这种使用现代计算机工具的能力非常重要,但时代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不仅要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还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术以及运用其解决与计算机相关的综合性业务问题的能力,这就将大学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了一个层次。在能力体系中计算机理论知识是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础,不同层次的能力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内容、宽度和厚度会有不同的要求。作为新一轮改革切入点的计算思维能力本质上已使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超越了大学计算机教育仅解决计算机领域问题的局限,开创了运用源于计算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解决各类专业或社会生活问题的新功能,这是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特征,也是计算思维的提出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新贡献。

3.2 重视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有专家认为美国学者周以真教授于2006年首次提出计算思维概念,但课题组在文献调研中发现实际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有其他美国学者提出了计算思维概念,2002年我国计算机教育专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会长蒋宗礼教授在其著作中也多次提出计算思维概念并进行了阐述。近年在对计算思维深入研究基础上,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提出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引起国内专家和老师们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比如有专家认为计算思维是计算学科发展总结提升的产物;也有专家认为计算思维还不能成为独立的思维概念,应属于逻辑思维的发展和延伸。结合本项目研究,课题组特别邀请蒋宗礼教授共同讨论了计算思维问题,加深了对计算思维的认识。同时课题组认为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新的思维方式,对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有益的。

综上可见,计算思维是起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类新的科学思维方式,由众多计算科学中的概念构成计算思维的要素,通过培养形成计算思维能力,因此计算思维也是能力,称为计算思维能力,属计算机应用能力范畴。在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中,要高度重视计算思维的意义和作用,认真研究和落实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融入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3.3 重点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否提升的根本标准,大学计算机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在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中,推出的很多课程改革典型案例,都非常重视培养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大多将计算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是专业能力、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专业能力决定解决问题的专业程度、难度和复杂性,而思维和行动能力决定解决问题的质量。由此可见解决问题必须要由计算机应用能力结构体系中第一和第二层面能力的通力合作来完成,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统筹规划计算机应用能力结构体系中的各种能力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术性人才比较强调思维能力培养,培养应用型人才比较强调行动能力培养,但从两者定义内涵看其本质是相互融通而又各有侧重。对于大学计算机教育则更应强调计算思维和行动能力相互结合和各有侧重。

3.4 小结

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3个方面:

(1)从应用的视角概括确立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技术需求的几大应用领域,并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带入各类相关专业,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体验计算机在其专业应用的魅力,为学科专业层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注入新的内容,增添新的活力。

(2)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使学生能够用基于计算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式解决各自专业和生活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悟成功的喜悦。

(3)使教师对大学计算机教育培养目标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最终和最高目标,在理念上与专业培养相吻合,在实践上与专业教学相默契。

需强调的是: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并不改变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基本规律,即大学计算机教育仍然是面向应用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特征在于改变和提升了能力的内涵,从而形成了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新功能。

4 加强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多维度分类指导

大学计算机教育至少要在以下3个维度实施分类指导。

1)学科专业门类维度。

学科专业门类维度的分类指导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最早实施的分类指导,如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曾分为理工科和文科教指委,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下设有理工、文科、农林、师范等专业委员会,实施按学科专业的分类指导。

2)学校教育维度。

学校教育维度的分类不是通常认为的学生学业程度的分类,而是培养目标和教育类型的分类,如培养科学家的教育和培养工程师的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上都应有所不同,就思维与行动来讲,科学家和工程师也将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大学计算机教育必须适应分类指导的新形势,要在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标准、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贯彻差别化、多样性和针对性的思路,实施学校教育维度的大学计算机教育分类指导。发展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如图2所示。

3)学生维度。

虽然不同学校存在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但就大学计算机教育而言,每所学校内部也存在或大或小的不平衡。英国牛津大学曾为少数不考研的本科毕业学生开出“研究型大学的职业课程”,其理念在于“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服务”。大学计算机教育也要树立为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服务的理念,依据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实际状态开出差异性的课程。

5 以改革创新精神构建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

5.1 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功能

引入最新技术应用、重视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是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特征,但所有这些必须落实于大学计算机教育中才有实际意义。

构建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首先要明确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基本功能,依据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和能力体系,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基本功能可以包括3个方面,分为3个层次,它们是:计算机的工具性能力培养功能、计算机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功能和计算思维与行动能力培养功能,如图3所示。

从图3可看出,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实质上是拓展了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功能,因此巩固和规范工具性能力培养,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计算思维与行动能力培养是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的3方面任务。

5.2 构建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在继承大学计算机教育经验,融入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要素基础上,依据大学计算机应用能力结构体系和大学计算机教育基本功能,可以在改革基础上构建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框架,使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寓于该框架之中。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如图4所示)包括专业和普适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为专业课程领域层面,其中的专业领域指非计算机专业应接受的计算机教育内容;第二层面为计算思维与基于信息行动等思想行动层面的融入提升内容。第一层面再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基础层、技术层和综合应用层。第一层次可再分为上、下两个子层次,下层为大学生计算机文化标准层,其课程在于使大学新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方面达标;上层是分类指导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相当于原来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层次包括4大类与非计算机专业应用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分别为计算技术、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和设计技术,每个技术领域中都可设计若干门相关课程。第三层次为4大技术领域的综合应用,可开出面向不同学科专业门类的综合技术应用课程,这些课程应定位在综合应用的通用方法论层面,而不应涉及具体专业的计算机应用。第二、三层次课程设计的原则是:①可以按层次分别设计,也可统筹设计;②尤其要关注开发以新一代计算机技术及应用领域为背景的大学计算机课程;③要实施分类指导。

5.3 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

设计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需要关注5个问题,也是课程与教学体系设计的难点:

(1)作为第一门课程的“大学计算机”如何适应不平衡、不规范和差异性的大学新生实际情况。调研和数据分析表明要充分估计这种客观存在的实际状态,重视从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人手,要增加课程的趣味性,适当融入计算思维、行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改革创新第一门课程教学。

(2)在第一层面的第二层次(即技术层)。如何按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进行计算机技术领域分类是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设计的又一重难点。为专业服务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理念之一,落实到教育实践就要使非计算机专业直接感悟到计算机应用的价值,从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手,而非学科理论人手进行分类更容易使非计算机专业体会到有哪些计算机技术可用于其专业领域,以及可解决什么性质的问题,而倒推出所需的理论知识支持则是计算机教育内部的事情。遵循这一理念,总结概括提出4个方面的技术,即计算技术、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和设计技术,它覆盖了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大部分非计算机应用。

(3)如何将最新计算机技术引进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计算机技术还处于迅速发展时期,而且技术应用的周期转换越来越快,如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技术都已开始在各专业领域应用并迅速推广。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是大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活力,它迫使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教学与科研、工程技术项目的结合,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不断满足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新需求。

(4)如何设计开发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构件级教学资源。传统的大学计算机教育构件级教学资源主要按学科领域、知识单元分类后,以知识点表述。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将计算机技术应用、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纳入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并融入课程、教材和教学中,使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构件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因此如何确定和开发新的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构件级教学资源成为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设计的又一重难点。

(5)如何将第二层面的能力培养融入第一层面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与教学中。第二层面为计算思维与信息行动能力培养的内容,不建议单独开设课程,而是与第一层面(学科专业课程领域层面)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与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与行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目标。现在一线执教的教师对此都还比较生疏,需要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突破。

5.4 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式

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教育学领域的概念,应该包含计算思维在课程及课程资源中的表现形式和培养方式等,其核心是如何将计算学科中的概念转换为计算思维中的要素,两者可能是同一词汇用语,但内涵意义完全不同。当前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在于将计算学科中的概念误认为是计算思维中的要素,没有做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提升计算思维能力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首先要搞清用什么教学方法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研究表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大体有3种:第一种为问题启发式教学法,是在传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将学科概念升华为思维要素,通过问题、实验、练习等方式启发学生联想和思考,逐步建立思维方式;第二种为案例教学法,通过设计具体案例,分析计算思维在案例中的应用,建立思维方式;第三种为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或任务实践,体验计算思维的应用,建立思维方式。

其次分析行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教学方法也是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而且追溯这些教学方法产生的历史渊源,主要是从培养行动能力、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开始的,见表1。

可见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中,可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也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后两种可同时培养多种能力,如仅止于计算思维能力,实际没有充分发挥教学法的功能,也没有达到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的目的;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功能,提高教学法使用效率,实现大学计算机教育目标,值得研究和思考。

5.5 改革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方式

大学计算机教育要敢于创新教学方式,尝试面向未来的网络在线学习,带头运用混合教学方法,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与现代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将网络学习、软件平台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体系,增强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活力,推动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6 结语

《若干意见》是课题组研究的中期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给予课题组热情指导,中国铁道出版社、计算机教育杂志社给予大力支持。课题组下一步工作重点将集中于《若干意见》中表述的大学计算机教育理念的落实,包括从大学计算机教育理念出发,完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构件级教学资源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我们也希望与其他出版社支持的兄弟课题组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使大学计算机教育在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编辑:彭远红)

作者:高林

大学计算机教育论文 篇3:

大学计算机教育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教学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如何开拓创新,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新教育体系,是摆在所有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眼前的实际问题。

一、大学计算机教育在信息时代下的新局面

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使用不再像很多年前一样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被社会各界所使用。如此一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水平也成为了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大学校园便要更加注重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投入和思考。在世界范围来看,凡是经济实力,人才实力,军事实力等综合实力发达的国家,就越更加注重计算机教育的投入,和对计算机教育模式如何更有效的发挥作用的思考。因为,当今社会,涉及到“高、尖、精”领域的开发与研究,都脱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高、尖、精”领域的发达更是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如果计算机领域的尖端人才极端匮乏,那么在国际竞争中便一定会处于劣势,处处跟着别的国家跑。核心技术都无法掌握,就注定了在之后的种种交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大学计算机教育的优良,已经不仅仅决定个人素质好坏那么简单,已经足矣上升到国家层面,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命运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大学计算机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的基本特点。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能只靠课堂理论教学,因此,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其实践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只有理论教学的教育思想并结合当前高等教育规律和当前信息社会对计算机实际技能提出的实际要求,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融入各专业课程中。这对于改善大学计算机教育与专业应用严重脱节的局面,实现高等院校“英语精,电脑通,重实际,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正确的态度

多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的教育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但由于计算机发展速度很快,与之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手段显得相对滞后,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在计算机开始普及的今天,一般的应用操作、文档表格处理,已经是一种基本技能。但对于许多在不同行业从事不同工作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就显得有些不足。刚从大学校园里修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的学生,要达到各行业中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学生毕业后往往还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让用人单位满意,这大大的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也加大了人才培养的成本。而大学计算机教育新模式的构建,在这种更加具体的要求下,作用与意义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新模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观逻辑思维能力

计算机本身就是非常注重逻辑性的一种智能设备。而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新模式将开启全新的教育形式。从源头培养,训练计算机使用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可以随心所欲的操作计算机,而不会处处发生冲突使工作学习进行不下去。这具体体现在大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信息检索,多年来,信息检索在不知不觉中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走向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年代,各种信息浩如烟海,充斥在我们周围,如何本着“拿来主义”对那些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及时获取有用的信息的咨询,这已经是当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所以通过计算机教育新模式来开放课程,从而加强大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当前信息教育为首的时代要求,符合国家教委的文件精神定位。利用先进手段和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意识,并让其体会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工作中的方式方法,加强大学生独立思考,对当代重要的信息进行检索和分析,在学习中能按要求的完成任务,对现在信息技术的接受和利用的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

(二)新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严谨、正确的习惯

新模式下要求学生要不断培养自己严谨态度,通过反复强调和反复实践,来达到纠正不良习惯的目的。有时候一些不起眼小问题,便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想当然的认为只是小问题无关紧要,而使小问题变成了遗留的没被处理的问题,使未来充满了隐患。新模式下的教育制度就是要从思想态度入手,从源头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以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出现。因为计算机是执行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机器,它代表着严格的界限,几乎看不到任何模糊的边界,这也是计算机不容易解决含糊不清的问题的原因之一。那些自认为的是小问题的问题,在计算机执行过程中是一定会被发现而被强烈排斥的,从而直接影响到后面的操作进度和质量,甚至会有一些不可逆转的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因此,从零做起,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个细小的问题做起,从平常的生活中做起,从而养成是良好的操作计算机习惯,是大学计算机教育新模式下的新要求,新体现。

(三)新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观实践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在我们国内一般的大学,以往的教学经验太多都是高度重视理论性教学。而有些大学本着突破旧观念的原则,又一味的强调实践教学,而忽略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这都是不科学也是不可取的。新模式下的教育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为理论源于实践,而实践又是理论的具体体现,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理论教学,那么实践将迷失方向;离开了实践教学,理论则又称为了纸上谈兵,都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能力,也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计算机本身是科学的产物,计算机教学本身也正是寻找和验证真理的过程。我们要尽量避免机械的演示性实践教育,不然学生必会产生严重的排斥情绪,从而迷失了计算机教学的本质目的。而是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灵活多变的,有新鲜感的,不形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卦能动性,调动学生自主思考的求知冲动。让他们能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实践。

但是就像那句话说的那样“新时代给了我们自由,却没有给我们方向。”思维体系趋于成熟的成年人都是如此,就更别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体系的大学生了。如果只是给他们足够的自由,让他们自由的探索,可能在短时间内会有不错的效果和成绩。但是时间一长,学生的新鲜感一过,当眼前的东西不能再给他们带来乐趣,或者被别的什么东西所吸引,那么他们将不会再努力,也没有办法努力,不知道该怎么努力。他们就会想一群无头苍蝇在之前的框框里面乱飞,而不会再有新的突破和成就,最终厌倦的放弃他们之前获得的一切。所以我们要再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引导,给他们方向,给他们目标,让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打破传统的观念,打破落后的思维定势,不断找到新目标,新挑战,新方向,从而锻炼成为理论知识过硬,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综合人才。

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贯彻培养有用人才的实际目的。我们必须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先进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保证实际动手能力为前提的实践教学新模式。该模式重视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有机培养;基本技能训练、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为一體,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自由创新的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更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在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由被动灌输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思考式学习,从而实现拓宽知识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所学专业的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的根本目的。

三、世界格局下的全新教育模式——NIIT

时至今日,世界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我们虽然很早就已经开始重视计算机的教育,可是我们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依然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飞速发展。其本质原因,便是在于我们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仍然保持着“工业化思维”而没有跃进到适应时代发展的“信息化思维”。因此,看清世界,冲破守旧的观念,引进世界先进教学模式并结合我们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NIIT是总部设在印度的IT跨国公司,是拥有多年软件开发与IT职业教育经验的IT培训领导厂商。多年来,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接受NIIT教育的学员,可以不用太多时间,便可全面掌握业界的主流软件开发技术,而且获得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以至于能够在技术快速更新的信息时代胜任多种富挑战性的职位。

现在全国高校关于计算机的课程,讲课教师还是本着传统的五种功夫进行教育,即“讲、听、谈、记、练”。以这样的形式培养的学生虽然会有很强的理论功底,但是动手能力均偏弱,当进入到社会从事具体工作之后往往就会碰到一些问题。而NIIT的配套教材基于各行业使用计算机工作的专家经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以“观察、理解、记忆、练习、强化”的全新五种功夫进行教育。这样培养的学生虽然有很强的动手能,但是理论知识方面却是差强人意。可是若是引进这种先进的教育模式之后,便可以使之前两者结合起来,这将产生不可预计的化学反应。NIIT的教学模式是很先进的教学模式,在众多专家的实际指导下,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计算机的能力,而从中受益匪浅。更是可以提供相当宝贵的教育案例资料,让这种先进的教育模式真正的传承下去,进而带动全国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正映了那句古语:“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于渔”。所以它强调的不仅是知识的吸收手段,更注重信息的获取过程。也是正因为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忘记信息获取能力的培養,就会保持知识层面的连续性。不仅会保证学生学习高科技知识的冲动和热情,更是确保了教授课程的整体性和相关性。

在新的形势下,为了与世界接轨,完成先进的计算机教育体系。我国已经在几个大城市的名牌高校引进了这种教育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才,更是推动了整个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这种外来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已经完全融合了我国的实际国情,未来还将继续向社会各界源源不断的输送好的计算机人才,并将在不久的将来,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这对推动大学计算机教育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变化和飞速发展,我们要做到“内功,外功的相结合”。既要看清形式,从改变自身做起,构建新的教育模式,还要勇于开拓创举,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计算机人才培训模式,以摆脱传统的观念和陈旧的习惯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从而强化学生的自组织学习能力和创新设计意识,培养出优秀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导报,试论创新人才,1999年第7期NO.71999

[2]雅克·德洛尔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

[3]朱三元,软件工程技术概论,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蒋志平,李俊霞.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探索[3].计算机教育,2009,10

作者:韩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供电所营销管理论文下一篇:国际化会计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