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发展集合投资论文

2022-05-0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把握发展集合投资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贯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逻辑主线。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具有丰富内涵和深远意蕴,三者集中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理论。新发展阶段是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把握发展集合投资论文 篇1:

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及战略趋向

编者按:新常态是指经济运行渡过增速换挡期、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后的均衡状态。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新常态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引擎和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①实体经济优先发展在于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融合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已融入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竞争时代,制造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更为复杂,我国制造业企稳回升的态势尚不稳固,有诸多不确定、不可持续因素,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是当务之急。前不久,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5届年会暨经济新常态:特征与趋势理论研讨会”上,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张志元以题为《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及战略趋向》的发言系统论述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动力机制及战略趋向。本刊将张志元的发言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近两年工业运行一定程度上呈现“增速趋缓、结构趋优”的新特征,显现出走向工业经济“新常态”的阶段性变化的迹象,中国工业经济正在走向一个稳定的“新常态”。②目前,我国制造业除了面临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市场开拓难度提高、低成本竞争战略失效、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还受到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地域文化以及制度因素的困扰,这些构成了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因素集合。请您具体谈谈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欠佳的市场经济环境。

张志元:好的。在国际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快的新全球化时代,国内市场开放正逐步融入全球生产和营销网络体系,因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国内外市场经济环境波动的影响。一是原材料及用工成本上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报告指出,2015年一季度我国制造业PMI平均值仍然在50%以下,上游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涨对下游行业生产活动已经产生明显抑制,一些行业发展已现减速迹象。除了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用工成本也在迅速上升。由于产业价值链和企业网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或极不完善,在采购、库存等方面发生的生产协作成本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产运作效率。二是国际市场萎缩。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使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状况更加恶化,全球经济增长复苏依然脆弱,原本高歌猛进的工业经济突然遭遇拐点,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攀升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三是制造业面临着外需不足的严峻冲击和生态恶化的困境,承受着资源高成本与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双重压力。传统制造业行业空间本来已经被压缩,金融危机的冲击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交织在一起,更是雪上加霜,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已形成倒逼效应。四是市场竞争加剧。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此外,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贸易摩擦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记者: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影响依然存在,这是否是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负面的制度安排效应呢?

张志元:是的。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旦走上某一轨道,它的既定方向会在往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即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观念落后、体制机制创新滞后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是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次矛盾。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残余的影响,长期片面追求规模数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在经济运行中仍然保留着强劲的扩张冲动惯性。政府职能存在越位、缺位现象,地方政府只为发展本地区经济负责,为防止本地区以外的优质低价产品的进入而人为设置壁垒。而形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现有的制度安排没有充分发挥应有功能,尚未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软环境建设不足,审批环节多,服务意识差,工作效率低,甚至存在“吃拿卡要”现象,这些妨碍了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农业文明和工业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后,今天正阔步迈向服务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时机转瞬即逝,而我国却姗姗来迟。我国发展制造业仍凭资源优势肆虐和泛滥,让资源经济主宰区域经济,就不可能避免作茧自缚的可悲命运。建国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全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是社会基础却没有明确地按这种转变的要求发生同步转变。由于重化工业对GDP增长贡献作用明显,产业结构刚性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逆向安排。我国目前存在的一种很严重的“制造依赖”,只能赚取产业价值链末端的微薄利润,形成了严重的“制造困局”,人们将制造业的这种发展状况称之为“缺钙”。使企业用于制造业发展的资金减少,往往会产生强大的挤出效应,进而抑制制造业的发展,导致工业化过程中断,甚至出现“反工业化”现象,不利于制造业的健康发展。

记者:请您再谈谈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限的集群经济功能。

张志元:波特的新经济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促进和发展集群的能力。国外集群企业间存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但我国装备制造业集群企业之间以竞争为主,企业间合作关系少,制造业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整合,成套装备的市场竞争优势较弱。各个行业之间的链条都存在断裂现象,产业之间缺乏相互协调。从制造业服务要素投入看,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技术研发与设计投入、法律会计服务成本、融资成本与风险、高端人才引进与培训投入等生产性服务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缺乏企业家创新精神,制约了企业发展的步伐,进而导致装备制造业集群“造血”机能缺乏。由于产业价值链和企业网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或极不完善,制造业集群发展基本上还处于机械性的版块结构,“聚而不集”的现象比较普遍,制造业产业结构、企业布局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合作、关联意识,重复、分散、趋同现象较为普遍,新上项目存在领域集中、技术和产品趋同的问题。依靠市场机制建立的企业间产业关联没有真正形成,国有企业的装备和技术老化、产业链条零碎、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生产经营和市场协作、市场集中度低等问题比较突出。

记者:相对滞后的思想观念是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因素之一,请您具体地谈谈相对滞后的思想观念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志元:制造业竞争力与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密切相关,任何文化都是人的活动的积淀。历史上的多样性、过渡性、中介性和融合性,不会轻易离开成长的环境。我国通过发展粗放型农业和工业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生存资源,养成了满足于现状的生活状态,长期的农耕文化以及解放后牢固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共同的地域文化和习俗,缺乏创新意识。我国是在发展工业基础薄弱的前提下跨越式进入的工业化社会,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特定地域文化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并导致制造业发展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同时,传统体制及思想观念滞后、相应的政策、措施不到位或不配套导致制造业发展缓慢,制造业发展始终是“戴着镣铐跳舞”,其应有的潜力难以发挥。所谓的思想观念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计划体制残余的束缚,经济运行具有浓重的计划管理色彩;二是经济活动决策仍然习惯于依靠行政机制替代市场的思维定势;三是企业缺乏自主的造血功能和创新动力;四是服务意识不强,政府职能时常越位、错位。在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制造业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地开拓与创新才能把握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记者:您谈了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请您再给我们谈谈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

张志元:在谈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前,我先解释一下动力、机制。所谓动力,即推动事物发生变化的一切力量的来源。机制是指一个复杂的系统内部其组成部分的结构、功能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动力机制实质上就是利益调整机制。马克思认为,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③受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影响,在全球经济贸易中,传统优势如低劳动力成本、资源禀赋等发挥的作用日趨缩小,我国传统制造业发展空间日趋有限。在加快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时期,我国需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制造业企业最大的软肋是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模仿同质化、低水平竞争严重,技术瓶颈难以突破,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还有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成效不足。科技发展对于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及产业升级至关重要。在全球产业链竞争时代,制造业的发展已进入“技术为王”的时代,以自主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是产业创新的主要途径。技术改造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设备更新,而是与技术创新、节能减排降耗和转型升级更紧密结合,支持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形成功能多样化的趋势。④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现代工业通过机械、化学过程和其他方式使工人的劳动过程和职能不断结合。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入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 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⑤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别是3D打印等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有可能会改变制造业的未来。同时,在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我国高校培养了大量既有专业知识、又懂科技发展动态的综合型人才,如东北大学提出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奋斗目标,据相关报告显示,东北大学2013年毕业生本科生3535人,其中33.8%选择国内升学,56.0%选择国内工作。在国内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中,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从事制造业相关行业,成为新时期技术型、知识型、创新型产业工人的代表。伴随着我国劳动者素质的大幅提升,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不竭动力和智力支撑。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大大拓展了制造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技术结构的优化推动产业链升级,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经济升级版提供重要“引擎”。

二是需求结构的升级。在全球经济格局处于大调整进程中,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竞争力明显下降,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造成了我国制造业增长的极限,多数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力量来源于企业外部,它们是被迫走上转型升级之路的。世界性危机和产业转型又导致国际市场产能失衡,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同时,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正处于关键推进阶段,既会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也会产生相应的消费需求。内需型产业结构的重要特征是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上都是制造业,这就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结合,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⑥当前的需求结构已经进入追求时尚与个性的阶段,为了满足日益多元与多样的社会需求,适应以“顾客、竞争和变化”为特征的外部环境,产业发展的重点是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工业及服务业。在新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未来制造业生产将由规模化、同质化向个性化、差异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提升产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是产业组织结构的改革和创新。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进入后危机时代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出现了出口受阻、技术创新不足、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等问题。制造业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产业组织结构的改革和创新带动我国制造业走出困境。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缺乏市场活力,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之后,制造业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约束依然存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突破之一是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这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企业的营运水平和竞争力。⑦2012年混合所有制经济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3%,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融合发展,使得我国制造业企业产业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需要不断实行改革和创新。约瑟夫A·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去。⑧新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数字智能时代和新能源发展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世界产业分布格局加速调整,倒逼我国制造业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四是国家战略的积极推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于2011年12月30日正式颁布《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我国已进入到必须以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将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重点领域,不断增强我国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并持续推进的阶段,同时也处在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在多种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出环境容量的情况下,国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支持政策和战略举措的推动,为我国制造业内在潜力的有效释放和迸发创造了极其重要的软环境。当前,我国基础型、原创型、高价值和核心专利相对较少,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我国已经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更加科学合理的专利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一季度,我国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行业增速回落较多,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加快。

五是全球经济梯度发展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廉物美效应的存在、庞大的市场容量的吸引以及外资优惠政策的驱使,使发达国家的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共同的取向是实施再工业化发展战略,世界各国都在回归实体经济,发展制造业和扩大出口,国际资源供给日趋紧张且成本高昂,倒逼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长期以来,我国依托劳动密集、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的制造业粗放式发展,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但在整个国际产业链条中,我国制造业普遍处于中低端,而高端制造始终被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当前,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受国际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明显,随着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加快所产生梯度发展效应也在发生明显变化,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制造业已经进入必须依靠转型升级推动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将相对低廉的成本优势与技术进步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重塑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快实现我国制造业附加值由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

记者:目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基本得以控制,但其负面影响仍在继续,金融危机给全球实体经济带来的压力逐步释放。对于我国制造业而言,抵御风险能力薄弱的症结仍在于尚未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人类正处于新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期,逐步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请您谈谈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趋向。

张志元: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趋向主要有四点。

第一,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我国企业主要通过OEM(贴牌生产)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但多数企业规模在扩大,产业集中度却不高。我国经济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征的“三高一低”传统发展路径已难以为继,尤其是在逐步告别人口红利、“入世”红利和国际产业转移红利之后,转型升级、变革创新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旋律。2012年,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我国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高于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同时,我国制造业面临前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高端制造业阻截,后有新兴发展中国家在中低端制造业加速追赶的双重压力,⑨因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美好发展愿景,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我国必须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与绿色发展、新能源、信息化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优势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必须深耕国内市场,逐步拓展国外市场,做细消费群体,提升品牌附加值,产业发展目标实现由核算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变。

第二,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2)》指出,中国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也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制造业开始步入摆脱传统发展方式路径依赖的艰难转型期,同时处于转型升级的矛盾交织期。伴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断加快,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驱使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由大规模标准化制造向大規模个性化定制转变,并推动垂直结构、中央集权的组织模式向扁平化、社会化和竞合化的网络状组织模式转换。⑩2009年我国已成为全球装备制造第一大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迫在眉睫,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突破。在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的背景下,制造业发展需要整合相关优势资源,鼓励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间实施“无缝对接”和互动发展,逐步将企业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等环节,加强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以及传统制造业中的高端产品的技术引进,获取先进技术及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正在重塑制造业竞争的新格局,为制造业展示了一个发展的新趋向,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是今后我国制造业取得突破的重要方向。

第三,低碳发展理念已成共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危机是全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需要结合约束条件的改变,引入新的发展理念,为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强大的新引擎。我国正处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低碳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工业文明深刻反思,是缓解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的现实选择。化解过剩产能、加强环保治理、引入低碳发展理念,是我国从工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的必经之路。在全球经济结构深入调整的新阶段,绿色低碳化是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国家坚决治理大气污染的背景下,让环保欠账多的不达标企业退出市场,加快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是回归公平竞争正常发展的逻辑。发展循环生产,促进制造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阶段,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世界低碳经济快速发展为我国制造业既有的发展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节能环保以及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带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如今在装备制造领域发展绿色制造、清洁生产,逐步体现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指导地位。我国制造业今后的发展必须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技术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同时,节能减排等政策法规实施成效逐步凸显,逐步使我国经济发展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通过引入低碳发展理念,加大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技术支持力度,为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开放式创新系统初具雏形。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资源的全球配置,使得我国长期依赖传统要素支撑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出现了阶段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由追求数量扩张到质量强化的关键阶段。进入后危机时代,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初见端倪,带动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工业品制造过程的复杂化、精细化是技术突破的基本方向,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在传统优势不断整合的基础上,通过产业模块化走开放式创新之路。我国在改革开放36年来,生产规模迅速扩张,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度应用,技术创新在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技术模仿的空间将越来越窄,企业只有创新驱动,才能真正走出困境。在后危机时代,我国主要依靠自身的市场、资源和资金来发展经济,但同时也必须以开放拓展对外贸易。随着我国“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战略的实施,我国众多中小城市以及新农村建设将持续推进和扩展,我国制造业产品的销量将会保持稳定持续的增长态势。制造业的发展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创新有更大的需求,产学研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制造业开放式创新系统是集机械科学、电子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因此,我国要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生产环节越来越被“低端化”、“边缘化”,我国必须积极构建制造业开放式创新系统,逐步完成中国制造由OEM(贴牌生产)方式为主向以ODM(自主设计制造)与OBM(自主品牌制造)方式为主的转变。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稳中有进,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支撑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因素很充分,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立足于自主技术创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实现转型发展。总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又任重道远。我国制造业在新常态经济的引领下,坚持专业化、信息化、低碳化、开放式方向发展,努力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我国一定会由工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

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及青年项目(13&ZD022、13CGL00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M520643);科技部软科学研究课题(2013GXS5B17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N130214002)和东北大學博士后科研基金资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②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④吕薇.中国制造业创新与升级——路径、机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⑥洪银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J].求实学刊,2014(1)

⑦张卓元.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什么样的经济[J].求是,2014(8)

⑧张培刚,张建华.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⑨朱建民.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控制力现状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4(3)

⑩戚聿东,刘健.第三次工业革命趋势下产业组织转型[J].财经问题研究,2014(1)

(责编:郑钊)

作者:李雪

把握发展集合投资论文 篇2: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蕴和逻辑理路

[摘 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贯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逻辑主线。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具有丰富内涵和深远意蕴,三者集中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理论。新发展阶段是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将极大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新局面。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1-02-06

[作者简介]王海山(1977—),男,陕西宝鸡人,博士,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李建德(1965—),男,陕西韩城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张裔(1982—),女,湖北武汉人,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自始至终贯穿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鲜明逻辑理路。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战略意蕴,理解把握其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目标指向一以贯之的逻辑理路,对于更加全面深入领会掌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精髓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

(一)新发展阶段是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2]新发展阶段是指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新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是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作出的一个全新精准的重大战略判断。一般来说,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变迁、升级的过程,根据发展目标、发展环境、发展任务、发展要求的不同,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阶段。新发展阶段既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较长历史时期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还是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从发展目标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已经拥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建设经验、可靠的制度保障,进入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征程、实现更高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在未来30年的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

从发展环境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新形势,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变数增大,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国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治理格局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更多逆风逆水、挑战加剧的外部环境,但发展的时与势在我们一边,[1]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从发展任务看,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完成不同发展任务,发展任务不同是划分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新发展阶段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任务,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提高创新能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改善生态环境、补足民生短板等,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新发展阶段需要完成更加艰巨繁重的新发展任务。

从发展要求看,新发展阶段必须满足更新、更高、更多的发展要求。新发展要求既包括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又包括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生产关系发展要求,还包括“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高质量发展要求。

由此可见,新发展阶段面对的发展目标、发展环境、发展任务、发展要求等诸多方面都高度凝聚在发展质量上,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新发展阶段必然是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二)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1]只有准确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和现实要求,才能在坚实可靠的实践依据上更全面、更深入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的核心目标和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种现代化具有五个鲜明特征,是继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依据。一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这是创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依据,要求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这是协调发展理念的实践依据,要求把协调作为发展的内在特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依据,要求把绿色作为发展的普遍形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四是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的现代化,这是开放发展理念的实践依据,要求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五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依据,要求把共享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三)新发展阶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方位

新发展格局这个重大理论概念和发展模式的提出是在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和新要求的基础上,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只有立足于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才能选择最适合的发展模式,更好更快地推动发展,同时还要根据发展阶段的变化及时主动调整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相对封闭的国际环境下发展,形成了主要依赖国内自我循环,实现自给自足、自成体系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与当时国内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国际上美苏争霸、冷战对峙的世界形势紧密相关的。依靠这种发展模式,我国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和不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积极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成为“世界工厂”。这种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对于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甚嚣尘上,国际大循环的动能明显减弱,国内大循环的活力日益强劲,内需潜力逐步释放,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正是基于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和现实要求,我们党根据新的历史方位及时提出调整发展模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其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发展,利用更高水平的開放推动自身发展。

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一)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发展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凝练总结党的十八大以后成功驾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为引导“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发挥了巨大的科学指导作用。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和全面贯彻的基本方略。[3]P21

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4]P197新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递进更新,不断迭代升级,不断深化拓展,更加生动饱满,更加充实完善,从而具备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自身的“新发展、新进步、新飞跃”。“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不但充分证明新发展理念是科学、正确、有效的,而且推动全党全社会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不断丰富提升。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

从发展成就看,“十三五”时期,我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即将实现。中国治理、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影响世界,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奇迹举世瞩目,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成就代表过去,我们还要面向未来。未来新阶段必须要有新发展,新发展必然是更高质量的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必定是更全面、更高级的新发展。

从发展内涵看,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首次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创新发展理念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科技自立自强与我们一贯强调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一脉相承的。科技自立自强强调关键核心技术要实现重大突破,就是要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变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进一步提振全社会创新自信,释放创新活力,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还指出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四个面向”契合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的阶段性特征,明确了创新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是对创新发展理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坚持协调发展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作出了许多新部署,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强调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在协调发展理念中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揭示了二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循“三个坚持、一个守住”的总体思路,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在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产业发展的趋势,要大力推进贸易创新发展,特别是要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在发展成果共享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在消除绝对贫困之后及时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等,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从发展的根本立场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1]。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基本实现,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心任务是围绕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可见,新发展理念是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理论主题渐次展开的发展理念集合体。

(二)新发展理念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

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我国发展既要应对来自外部的一系列风险挑战,又要解决国内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客观上要求必须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创新发展方面,要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协调发展方面,要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统筹,增强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绿色发展方面,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化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开放发展方面,要把握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在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中更加注重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在共享发展方面,要充分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强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导向,坚持就业优先的政策取向,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使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新发展理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指针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方向、途径、方法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因此,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用新发展理念来塑造新发展格局,把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真正融合起来。创新发展理念要求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更加注重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坚持創新驱动战略特别是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也是在国际大循环中牢牢把握主动权、占据制高点的关键。协调发展理念要求把加快区域经济循环和城乡经济循环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发展战略有机衔接起来。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有效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等方面的难题,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良性互动的整体系统。开放发展理念要求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共享发展理念要求扩大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把扩大内需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消除国际国内双循环在消费环节的障碍,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动力。

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新发展格局是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是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国内循环是主循环,是双循环的基础;国际循环是次循环,是国内循环的辅助和延伸。[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1]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

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看,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满足能力,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同时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看,国内市场是基础,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向外拓展,国内大循环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坚实基础,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反过来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不断为国内大循环注入外在动力,所以二者是高度统一的整体。国内大循环既不是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国内单循环,也不是搞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各地区小循环,更不是放弃国际分工与合作,退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关起门来搞“内循环”,只会导致“死循环”。[6]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7]所以,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从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的关系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归根到底还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必须扫除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高标准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可见,这种发展格局是建立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的新格局,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新发展格局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主义强调,一切皆以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为转移。及时主动调整发展战略是我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在新发展阶段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主动作为,既不是被迫之举,也不是权宜之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8]P70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升到“战略抉择”的高度,充分表明了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长远性、根本性布局,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显著标志。从实践逻辑来看,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内生演化变迁的逻辑结果,是由我国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变化、内在要素禀赋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后进行的全局性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既有现实必要性,也有充分可能性。我国形成国内大循环具有坚实可靠的现实条件,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有超大经济体的显著优势和基本特征,能够以内需为主导,实现内部大循环,确保有足够的经济韧性和战略回旋余地。实现国内大循环,需要强劲的内需和有力的供给。在需求方面,我国有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不仅有14亿人口,还有4亿多人的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商品零售额即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而且上升空间巨大。在供给方面,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发挥。

(三)新发展格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从理论逻辑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意。新发展理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思想,决定发展走向,影响发展质量。新发展格局从本质上讲就是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形成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新发展模式,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开辟的新路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把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8]P71因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在生产环节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注重维护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在分配环节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在流通环节要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实现货畅其流;在消费环节要优化消费环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同时,着力培育外贸新动能、优化贸易发展环境,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以国内国际双循环来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四、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统一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之中

(一)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具有内在一致性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9]P15是以质量和效益替代速度和规模成为首要发展目标的发展。只有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内在一致的,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从目标指向来看,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尽管各自内涵不同,但共同的目标指向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价值指向来看,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都是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价值取向。

从问题指向来看,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始终坚持问题牵引,以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力图破解发展难题,突破发展瓶颈,厚植发展优势。

从逻辑指向来看,认识和立足新发展阶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脱离这个前提和基础,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必须始终坚持这个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深化;新发展格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路径,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实践中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融合为一个有机统一体,统一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中。新发展阶段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方位,既是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新阶段,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就是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发展,[10]P111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原则,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11]

(三)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理论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循环理论和社会再生产理论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高质量发展理论的理论主题是“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其理论主线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现实条件和客观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通过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的有机统一,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理论必将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人民日報,2021-01-12.

[2]人民日报评论部.进入新发展阶段,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大跨越——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N].人民日报,2020-12-03.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詹成付.读懂新发展格局——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的体会[N].中国社会报,2020-11-16.

[6]石建勋.全面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N].光明日报,2020-09-21.

[7]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把握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N].人民日报,2020-08-12.

[8]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9]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0.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11]权衡.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N].经济日报,2020-11-11.

Key words:new stage of development;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new pattern of development;high-quality development;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責任编辑:朱文鸿)

作者:王海山 李建德 张裔

把握发展集合投资论文 篇3:

中国首只海外指数基金破茧而出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爱财,更当治之有道。

——《论语》

当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文明之后,生财聚财之道变得更加有序。资本市场的诞生,让所有的产业经济在这里交融聚汇,而以专业管理、集合投资、分散风险、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特征的理财工具——基金,已经风靡全球。秉承古老东方理财文化,基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投资理财方式,以其优越的制度,以其诚信的内涵,必将与各种理财方式一起,成为致富的有效途径。

基金已成投资市场主导力量

尽管我国规范基金历史并不长,但这12年中,基金经历了多次的起伏跌宕,1999年5·19行情,2005年7月上证指数998的低点,2007年10月上证指数6124的高点,也分享了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喜悦。国内基金公司在投资理念、产品创新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认识和把握市场的能力提高,基金产品不断丰富,从1998年只有5只封闭式基金,发展到如今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指数基金、保本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众多品种,为投资者提供了高、中、低不同风险程度的选择。截至2009年12月31日,正式运作的基金共有625只,其中以大陆境内市场为投资对象的基金有616只,以大陆境外市场(主要以亚太股市为主)要投资对象的QDII基金有9只,远超过2001年117亿元(3只)、2002年448亿元(14只)的规模。规模的扩大说明,基金正成为市场主导力量,并对投资者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海外投资市场较为单一

2006年4月17日,央行、银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关于发布《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海外投资完成了从试点到制度的转变。同年6月22日,中国证监会召开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评审会,华安基金管理公司的产品方案顺利通过评审,这也是首家获得此资格的基金公司。

经过近3年的探索发展期,我国QDII基金已初具规模,达到10只(不包括已终止运作的华安国际配置)。虽说管理层允许这些QDII基金可以投资与中国证监会签订了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的近40个国家和地区,但截至2009年底,大部分QDII主要投资的海外市场仍然以中国香港市场为主。统计数据显示,历年QDII基金在香港市场的配置比重从来没有低于68%。

投资范围集中,加之香港市场和内地市场相关性较高(2006~2009年恒生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相关性都在0.80以上),很难起到多元化投资和分散风险的作用。

通常意义上,投资者会认为新兴市场要比成熟市场承担更多风险,收益也更大。但由于投资区域的不可捉摸,导致这些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不断变化,令人难以选择和把握。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通常要求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自己的风险偏好匹配,在无法把握基金风险特征的情况下,通过操作QDII基金获利的难度非常大。

首只海外指数基金面世

做投资讲究自身的优势,相对于完全陌生的海外市场,国内基金公司对于H股(即港股)更为熟悉,管理上更加得心应手。但因H股和A股联动性较高,从QDII产品对于基民的最根本的优势——分散风险的角度而言,可能不尽人意。

经历了2008年暴风骤雨般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正在从底部回升,由于多项指标显示美国经济或已开始复苏,新屋销售量触底反弹,耐用品销售订单有明显止跌反弹迹象,消费者信息指数明显回升,美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的领军者,目前海外指数也迭创新高,投资环境可谓与2007年大相径庭。现在海外的市场环境,对于QDII而言,可谓水到渠成,详见附图。近期,国泰基金获得7亿美元的外汇额度,前期筹备已久的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将很快面世,这是国内发行的首只海外指数基金。

在美国,纳斯达克i00指数被称为具有“绿色”性质的科技指数,代表了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对海外指数历史走势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在经济上升周期中,纳斯达克100指数投资价值和表现显著超越发达国家的其他主要指数。从纳指100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也同样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政府将出台政策控制金融风险,金融板块占美国GDP比重以及贡献率将缩小,标普500金融板块比重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呈下降趋势,科技、可选消费等板块的业绩表现引领市场。从2009年的表现来看,科技和可选消费类也是表现异常出色的两个行业。纳斯达克100指数不包含金融股,科技、可选消费板块占75%以上,成分股均处于行业生命周期发展最旺盛的成长期。回到估值水平上,目前纳斯达克100的市盈率为23倍,大幅低于5年均值(约29倍)。市净率(PB)水平为3,5倍,亦低于其5年均值(约4倍)。

回顾历史数据,过去3年,纳斯达克100指数跑赢美国主要基准指数,特别在2009年金融危机时,纳斯达克100指数跌幅远低于标普等美国其他主流指数。同时,纳斯达克100指数与沪深300等国内指数的相关性相当低,相对于投资亚太股市而言,能真正有效分散投资组合风险。

作者:王 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职业指导金融论文下一篇:审计国有银行风险论文

热门文章

把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