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备课的反思

2022-10-12

第一篇:如何有效备课的反思

有效备课的反思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思考的重要作用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搞好教学工作。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

即备课阶段的反思。从目前的现状看,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班级和学生实际情况;二是有些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凭借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依然“穿旧鞋走老路”或“穿新鞋走老路”,要克服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教学中的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话,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就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更是老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因此,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在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设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和“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从而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提到有效备课,大多数人想到了集体备课的开展、个人备课的完善、教学目标的设臵、教材考纲的分析、重点难点的突破。而要想使上述内容能够在备课过程中顺利完成,离不开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可见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有一句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其实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这种情况同样存在。自己所接手的学生,最长是教他们三年,短的只有一年。每年的学生不一样,所发生的教学事件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师的工作不是说教完一轮从高一到高三就结束了,以后就可以按照上一轮的模式再来,而一种充满变数的工作。

案例:机体的免疫调节一课课前反思中对学情的反思

免疫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过的一种生理活动,有时候经常提到对某病产生免疫力了,或者学生亲身经历的注射疫苗等,所以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并不陌生。但是由于在初中的生物课中对免疫的内容只是很少的一点介绍,所以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机体中的免疫是如何发生的,具体过程是怎么样的,有哪些器官、组织、细胞参与等问题并不明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免疫的具体过程。

另外,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有: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基本过程图记忆困难;哪些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的作用容易混淆;一些细胞(如T 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作用出现错误等。这些内容在授课时要重点解决。基本过程可以通过学生相互之间复述、自己书写相互检查等方法加强记忆理解;对于细胞的作用既要求学生整理总结,同时教师也要进一步强调,并且辅以相关的练习更加巩固。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纵观目前的课程改革,它改的是不适合时代进步的教学模式,而提倡的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直接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效率,那么作为一线老师如何去上好课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上课对于老师而言是一件事,那么做这件事的“预”和“备”是什么?那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备课,对于教师而言,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要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所以备课对于老师的上课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新形势下的有效教学中老师应该如何备课就显得格外引人注意,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和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老师们要做到有效备课

我们的备课是否能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用到,而不是成了一种华丽的摆设,如果那样有如写文章出现“形” 与“神”分家,结果备课和上课成了两张皮。二是出于个人利益而言,老师的备课要对自己的上课有帮助,怎样的帮助呢?一致认为是有 利于 老师用较少的时间并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另外,教师有效地备课还有助 于 老师个人的发展,丛自身利益出发,没有老师不希望自己能更快的获取高级职称,所以有效备课是很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三是教师这一行业被赋予“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光环,“做一名老师不容易,做一名好老师更不容易”,“好老师”不能只图个人利益而误人子弟,尤其处于知识时代的教育改革,因课时数少则要求老师要想方设法把知识让学生快、扎实的掌握,这就要求老师要有效备课,向课堂要效益。以上是在前辈教育工作者的成果基础上,我略说了个人对有效备课的认识。那么有效备课都要“有效备”哪些内容呢?用我这一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资深专家的经验来浅谈一下。

有效备课主要从这么几方面入手: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深挖教材、资源准备、框架内容、过程安排、练习准备等,下面我就逐一来说一下我个人对这几方面的认识及处理情况。

教学目标是规定教与学全过程的纲领,也就是老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新课改下的课标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老师要想做好有效备课就必须先做好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因为教学内容始终是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的,所以备一节新课老师先熟悉这一节课要上的内容有哪些,然后分析思考通过上这节课学生要达到怎样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这里的“怎样”是一个“度”,如若把握不到位很容易造成无效或低效的备课,类似盖大楼结果却画出了一间平房的草图。此外,目前有些学校老师用的书中有一本叫“三维设计”的,里面每一节 都为 老师准备好了三维目标,虽然如此老师们不能把其上的照抄下来,但老师可以参考此书和教参来规划自己的教学目标,因为有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共用相同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通过思考形成有助于自身教学的教学目标不仅利于自身的发展还响应课程改革,何乐而不为呢?

学情分析我个人认为在有备课中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备”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备课很少涉及此区域,传统观点是学生就该跟着老师的步伐走,不管你是用走的还是跑的都得跟上老师,跟不上就落后被淘汰,教师很少关心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而今教育时局大变,课改的有效备课中明确提出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首要任务,那么学情分析都要分析什么呢?我认为有这么几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信息渠道、学生的感受和成功感、学生的低起点等,所以老师不能把自己所认为不经学情分析的观点就强加给学生,通过学情分析老师可以在备课中抓住内容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又因考虑了学生的感受和成功感所以教师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另外,我觉得学情分析很适合于课堂导入,因为初、高中知识是有衔接的,老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底子来设臵巧妙的导入不仅是在初中所学与高中将学知识之间架一座桥,还能引发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求欲望,就拿“光合作用”来说,初中时学生已经有所了解,但那是最基础的,我们做个比喻:把“光合作用”比喻一只兔子,学生已经知道兔子吃什么,但不知怎样把所吃转化成有用的,那么高中即将揭开表象后面隐藏的秘密。

教材是老师上课的依据。拿过一本教材来,老师首先要了解它里面涉及的表面内容有哪些,然后逐节去细品,因为被选用的教材可以说是学者和专家心血的结晶,老师要去深挖里面的蕴含,不能只看到教材中的表面知识。对于一节新内容,老师看完课本首先确立的是教学目标,再确定是教学的重难点, 后者 老师在备课时也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学生能全力集中精力的时间不过前二十几分钟,所以一些重难点内容最好在此时间中处理。另外,老师用到的教材也是在变动的,而且里面的内容也会有所变动,例如人教版必修三《环境与稳态》中第二章第四节中有关体液免疫示意图与我去年用的教材就有变动,就多了一个“淋巴因子”但却就由此引发了老师们的深讨,所以老师在分析教材时要注意这方面。此外,认真分析教材老师能较好的处理前后知识的衔接和问题的设臵,例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知识点的问题衔接可以这样:体液免疫消灭的是在细胞外液的病菌,那么进入细胞内部的病毒或病菌该如何消灭?此外,认真分析教材确定哪些内容可以不处理或浅处理,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例如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技能训练如果没有条件可以不必处理。总之,教材的有效利用对于教师进行有效备课和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并由此设计好预习学案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言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资源准备会为老师的备课锦上添花。我个人认为这里的资源准备包括这么几方面:信息搜集、教具选用、课件准备(有条件的话)、学案设臵等。对于一个新内容教师可以以一个小资料开场,这个小资料就需老师提前准备和细选。一个小资料很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一个合适的教具对 于 老师的课堂教学都会有很大益处,不容小视。

框架内容就相对简单,就是你要进行讲解的内容,哪些内容设臵的多那些设臵的少,简单地说框架内容就是教师的上课思路,思路清晰了才有发展。我个人较喜欢采用“手写式”备课方式,所以框架内容都是书写下来。

我个人较偏重过程处理,过程处理是一门很大的授课艺术,就是教师要明确哪个知识点要选用什么方法来处理,包括学生自学、学生个人思考、老师讲解、学生分组讨论等,这个过 程 老师在备课中要做好全面准备,例如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学方法必须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富于变化,努力寻求适宜的新颖方法。此外,教师课堂语言的选用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是平淡无奇还是绘声绘色抑扬顿挫、亦或故设疑阵,这都要视情况而定,但不论选择用哪一种都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所以老师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但是,备课中已成型的教学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因情况有所变动,这都需要教师的细心注意及时修正。对于过程处理,我的实践时间较短所以谈不出什么有见解的理论,我个人在备课时有时预备要用的方法却在课堂中用不到而临时替换,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选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至于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可能至今也没有一个规范,我较信奉教学过程“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的”。

至于练习题的预设,我现在采用的是分层次练习题,设有基础题和选做题,因为学生的知识层次是不同的,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成功感,所以这样设臵能或多或少给基础较差的学生一些安慰和一些激励。我曾经问学生我这样设臵练习题好还是不好?有学生说不太好,原因是那样做会让他们对选做题产生可怕感,我告诉他们不是选做题就很难,而是选做题的知识整合度较高并还需要更多的细心度。现在的结果是好多基础差的学生会去挑战选做题,虽正确率对他们而言不高,但他们的精神可嘉。

事物总是在发展的,所以老师的每一次备课在上完课后还需要据上课情况进行修改以加完善。

以上是我个人自立加外援来简单谈了一下新课改下的有效备课,因个人资历较浅里面一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谅解和批评指正。

有效备课对于一线教师是势在必行之路,用心去看、用行动去实践、用交流去完善,或许会耗用我们很长的时间,但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而今在新形势下我们还要有效地去备。

同时要做到“三备”、“三精”,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案、精心编排习题(确定每道习题要达到的目的)、精心选择教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反思备课又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反思对备课的认识。

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因素是教师备好课,正好比感人的活剧,首先要有感人的剧本,动听的演唱,首先要有动听的词曲。杰出的上课,需要充分的备课,教师没有备好课是不应该不负责的走上讲台的,正如严肃而负责的演员不愿接受质量低下的剧本去演出一样。但目前有部分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常听到一些关于备课的错误言论,有属缺乏教学经验的,有属忘却职业责任的。现摘录如下,以供反思。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主要是指备课前教师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的活动,但是,现在随着对备课有效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反思性备课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舒尔曼曾对“反思型教师”定义:“所谓反思型教师就是经常回顾、重建、重现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这些教师总是能够用事实来解释一切。”由此,我们也就理解了反思性备课的含义,即: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对课前准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劣得失等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从而补救本次教学过失,避免教学重复的失误,去伪存真,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经验借鉴。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上完课只是课堂教学的结束,备课并没有结束。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不论备课时如何严密细致,也不可能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都预料到,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往往有一定的差距,经过全面对比,反复自我检查,教师才能够保持对自我教学工作的自知。反思性备课是教师备课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许多名师就自觉地进行着这一行动,这应该成为教师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

二、反思性备课的主要内容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课前备课总是精心准备,教案提前写好,教学过程精心按环节安排好,反复熟悉后,一上完课就万事大吉了,不再进行反思、总结。对于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学习技能是否提高就不甚明了了。一到考试检测,很多老师都迷惑不解:“我都讲过的知识、教过的方法,学生怎么就不会呢?”所以,对自己的每一节课不断地批判性反思,去粗存细,对提高自己备课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都大有裨益。

具体说来,教师在每节课后,应该对自己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反思。

首先,对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既要有基础性目标,又要有发展性目标。比如,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常有“识记”、“理解”、“探究”等不同层次的要求,对一些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尽量先完成“识记”的学习层次,在此基础上,尽量加深对历史事件原因、影响的分析、理解,逐步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对学习基础较好、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识记”、“理解”的要求,他们一般都能达到,在此基础上,还应激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探究”,不仅知道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还要用历史的基本观点去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等。这样分层次地进行目标教学,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需地学习。每节课后,教师都应该反思自己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检测是否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学生是否明确体会了教学目标?反思课前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否准确?课堂中是否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生是否理解?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是否能“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些都是课后反思的重要内容。

其次,对教学方法的反思。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形象生动,使学生识记知识、运用知识、迁移知识以及创新等能力均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在学习《19世纪的俄国》一课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从“俄国农奴制的状况及危机”到“19世纪中叶,由于农奴制阻碍,俄国工业发展步履维艰”,再到“新思潮涌动进一步冲击农奴制”,最后到“克里米亚战争激化矛盾,俄国不得不走上改革之路”。按照此思路讲授,课堂容量大,教师讲解难度大,学生容易厌乏。经过对以前教学方法的反思,我们对这部分内容的讲授方法进行了调整,让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扮演“农奴”、“新兴资产阶级”、“新思想代表者”、“沙皇政府”的角色,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别探讨不同阶级、阶层当时所处的状况,根据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要求提出对社会发展的不同方案。学习方法的改变,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同学们兴趣高昂,讨论激烈,踊跃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点评、总结,使一节课在生生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探究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生动形象地解决了重、难点知识。

再次,反思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从学情出发。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学情分析也是反思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在新授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导学案教学,导学案的设计目的就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我们的导学案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1、学习的三维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从目标入手,有的放矢 地进行预习,而且课堂教学的效果也要以此来进行检验,反思三维目标制定的是否合理,学生经过学习能达到怎样的实际效果。

2、知识结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自主学习基本能解决的问题。课后我 们要反思:这部分内容经过预习,学生能掌握多少?学生掌握了的知识,我们是否在课堂上浪费了过多的时间?我们是否能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既达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又进一步巩固、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效果?

3、探究部分。这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部分。每节课后,我们都要反思,设计的探究题难易程度如何?创设的情景是否贴切?选取的史料是否与问题紧密相扣?是否真正能对学法起指导作用?是否能从不同角度提高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等等。

4、师生反思。学案上留出一空白之处,作为师生每节课后的反思记录之处。作为教师,要写下每节课自己的心得体会、成功之处、失败之处、闪光之处、忽视之处等;作为学生,要记录下自己每节课的收获与疑惑,并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解决存在的疑惑之处,不断在释疑中前进。

最后,对课堂管理、课堂生成的反思。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如果能合理 管理课堂,准确处理课堂生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布卢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一些教师上课前精心制作教学课件,上课时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都是预料设计好的,如果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思路走,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把学生迂回到自己的预设上来,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大胆调整教案,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每节课后,教师都要反思,我们是否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对能够产生多样化解读的内容,教师是否从拓展学生思路、优化学生思维出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对容易产生疑问的内容,教师是否多角度预设应对方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生成性问题,教师是否诱导学生思辨,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差错,教师是否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是否能捕捉住学生的差错,引导学生在“自我否定”和“自我纠错”中,主动接受和掌握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教师是否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习动力?对课堂发生的“意外”,教师是否能把学生的“奇谈怪论”作为教学过程中新的生长点,有效加以引导,不仅使学生思维步入正轨,而且可以为课堂教学增添光彩?总之,只有还学生心灵飞扬的空间,教学设计才能显露生机,我们的备课才能有效、高效。

三、反思性备课的方法

1、 静心自我反思总结。每节课上完后,教师都要抽出一段时间来静心回忆、 思考课上所讲的内容、所用教学方法、学生听课情况,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分析原因,然后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教学工作的借鉴资料,为今后的备课工作服务。

2、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上完课后,同一级部不同班级的教师之间应该 互相交换信息,介绍各自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特别在听了别的教师的课,或者有别的教师听了自己的课之后,彼此之间一定要坦诚评议,互相虚心征求听课、评课者的意见,集思广益,并写下贴切的课后反思小记,以便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备课工作。

3、做好作业的讲评记录。教师批改作业不单纯是给学生打个分数,或者纠 正错误就了事,还要从学生作业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避免出现重复性错误的发生。例如,在指导学生做题方法过程中,针对新课改下“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的变化,我们反复强调学生做题要学会分析题意要求,如“依据材料回答”,这样的题答案往往要从材料中寻求,而不能照搬课本;“结合材料回答”或者“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样的题的答案应该首先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再用课本知识完善。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求学生不要照搬材料的原话,要经过自己的分析、概括、归纳。但是,有一次做习题时,题目要求“援引材料回答”,结果学生不理解“援引”的含义,这恰恰是要求用材料本身的话回答,导致学生普遍丢分。发现这一问题后,我们及时地把“依据材料”、“结合材料”、“援引材料”给学生作了进一步区分,指导同学们提高做题技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与学生交流,反思自我教学过程。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与学是 相长的,作为教师不应该讳疾忌医,课后应该多以求教者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谈心,多听取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批评。师生之间坦诚相见,不仅不会贬低教师的身份、形象,反而会密切师生关系,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永远也不满意于自己的教学,你就会永远持续不断地 探索,寻求更多的好办法、新办法来完善自己的教学,来给自己的教学以新的生机,你的教学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让我们记住:优秀的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反思!

第二篇:如何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校本教研、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要求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形式制定出教学预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要求老师们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吃透教材,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体备课。

1、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

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2、集体备课是对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

集体备课的过程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个体封闭式备课,集体备课能使教师在沟通、交流、研究、讨论中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进而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师间的传帮带和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

3、 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和谐共生。

指向“和而不同”的集体备课要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备课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体潜能,保证在多次修订集体教案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这样教师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的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

(二)、集体备课,合作是关键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也鼓励教师进行合作,而集体备课正是教师合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1、一个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科组内教师的合作、智慧共享。

2、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集体备课日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但集体备课要走向高效,关键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这就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它以突破难点疑点为目标、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共同成长为宗旨,让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拓展思路。

上周盛岸实验小学六年级的语文“同题异构”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一《天游峰的扫路人》为教材,同年级七位老师集思广益,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两种教案。两位执教者再结合个性特点,修改教案,反复试验,最后成功展示。其他几位教师全程参与视角、展示过程,过后各人作了深刻的反思,受益匪浅。

(三)、集体备课要做到“形散神聚”

集体备课是一种常规的教研方式,它既要“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地点”,也要不受时空的限制:

1、不受时间的限制。集体备课重在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探讨问题、交流看法、形成意见,促进备课能力、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而这种探讨可以充分利用每周固定的集体共有时间进行,也可以随时进行,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互影响,潜移默化,所获定然不少。

2、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思想的存在,就会有讨论和碰撞。因此除了办公室、教室外、操场上等,教师还可利用一切可供沟通的场所完成每一次交流。

3、不受人数的限制。在探讨时,不一定非要小组的所有成员到齐才进行,三两个人照样可以进行研究。

4、不受形式的限制。集体备课可以在年级、教研组、备课组进行,还可以跨越学科界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组织跨年级的教师集体备课,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段教学的衔接。

总之集体备课要“形散神聚”,不但需要“集中”,而且更需要平时的交流。

(四)、集体备课需要问题引领 ,注重可操作性和实在性

集体备课不是形式、作秀,他的指向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备课是上课的准备、教学的前奏。集体备课如果仅仅着眼于预案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问题的讨论。集体备课的功能如果只是定位在设计教案,就容易使教师只关注教案的各个构成要素而忽视自己的存在,最终导致集体备课求同略异,丧失针对性,缺少特殊性,从而流于形式。故每次备课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从哪里来?应从自己的教情、学情来,也可从教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师那里得到。带着问题去备,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方案更有价值!如果集体备课能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就会激发老师们的热情,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

如何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学校实施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校本教研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初备。集体备课的内容是下周的教学内容,针对每篇课文(课时)要落实不同的主备人。主备人要围绕思考提纲将主备的教学内容深入吃透,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的思考和设计,然后形成交流意见。辅备人在集体交流前必须将教材研读通晓,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梳理出教学的知识点,并初步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无论是主备人还是辅备人都要在其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列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以便交流时供大家重点讨论。

(二)集体交流。交流的内容有两项,一个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辅备人随时以补充、完善。第二个由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

(三)形成教案。集体交流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主备人在形成的教案应力求精致和完美,力求体现新的课改精神。所撰写的教案应由主持人审阅后方可实施。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教案及时印发到辅备人的手中(可先提供第一课时)。

(四)注重“二次备课”的过程,闪现出教师个人的特点和魅力。

在集体交流后,往往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一个好的设想,不是每个人照做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

第三篇: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集体备课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育局教研室徐金国邮编:22400

2集体备课是学校实施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学校校本教研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但从笔者对多所学校视导调研的情况看,许多学校的备课组虽然有集体备课的计划,也有集体备课的活动记录,以及集体备课形成的统一教学案,但仔细研究,这些所谓的集体备课仍然只是流于形式,对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依然收效甚微甚至无效。

一、当前学校语文集体备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集体备课规定每一课都有明确的主备人,这样极易造成主备人以外的其他老师,对这一课的教材几乎就不去钻研,而主备人在进行备课主讲时,其他老师因为事先根本没有精心的研究教材,所以主讲人所讲的关于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和教学流程的设计,对于其他听讲的教师或是隔靴瘙痒,或是纸上谈兵,其他教师在集体研讨中所起的作用也就形同虚设。于是,这样形式上的集体备课,从表面上看,由备课组全体教师集体研讨,最后由一人执笔形成完整的教学案,集中了备课组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而实际上却变成了一个人的辛劳换取了大多数人的懒惰。最终导致集体备课只是一个人的精心备课大多数人的不备课或者少备课。大多数教师在自身没有精心研究教材,认真设计教案的情况下,拿着别人设计的教案走进课堂,最终使通过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提升课堂效益的愿望与实际收到的效果背道而驰。

二是因为集体备课追求所谓的统

一、高质,导致主备人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不是从自身对教材的研究出发,不是从本校师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而是从网络、杂志、教辅资料等途径寻找名师的教案或教学实录。一些教师直接把网上的名师教案或实录剪贴过来打印出来,又不进行结合实际的重新整合修改、加工完善,于是,出现许多学校集体备课的教学案,几乎是一字不改的从网上下载的教学案,这些网上的优秀教学案好则好矣,但是否适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学情,是否适应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却很难说。再加之部分教师对别人的教学案,根本不去学习、揣摩和研究,对名师教案设计的思想理念不能做到透彻地理解、正确地领悟,对教学环节安排的思路不是很清晰,走上课堂只是“依葫芦画瓢”,结果常常是“画虎不成反类犬”,造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大打折扣。

三是一些学校集体备课提出统一的电子备课的要求。于是,出现不少学校的老师的所谓集体备课材料只是从网络上下载的课件、实录、资源的“大杂烩”。在这样的电子教案中,我们既找不到教师自我研读教材的心得与感悟,也找不到教师自我对教学程序的精心设计,更谈不上教师对备课和课堂的教学得失的反思与改进。教师走进课堂所使用的所谓集体教案既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也没有精细完整的教学流程,课堂教学走到哪里算到哪里,教学的随意性和无效现象随处可见。

二、开展有效集体备课必须扎实抓好的几个关键

一是要抓好集体研读教材。集体研读教材是进行语文集体备课的基础。走进许多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之所以目标定位不准,重点把握不住,教师不能很好地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自由出入,其实都与教师备课时没有研读透教材有关。关于语文教师必须精心研读教材,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段话堪称经典,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铭记。于老师如是说:“教学上这法那法,研读不透教材就是没法。所以要想课堂高效益,教师就必须在研读教材上花大力气,下苦工夫。只有把教材研读透彻,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教师真正研读透教材,教师才能找到处理教材的入口,才能抓住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所以,语文集体备课应该从抓教师集体研读教材开始。

抓集体研读教材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利用每年寒暑假,学校可以分学科按年级组组织全体教师一起研读教材,研究教材的编排体例,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研究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研究教材的处理,交流研究的体会。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再按教材单元,将备课组分成若干小组,研究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研究单元中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单元集体备课的初步教学案,然后在备课组内进行集体讨论。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分工落实任务,利用寒暑假期,争取形成全册教材的一个完整的初步的教案,并统一打印分发到备课组的所有教师,供全体教师学习参考。

二是要抓好集体研讨教案。集体研讨教案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的

关键。集体研读教材,形成初步的教案只是为集体备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不意味着集体备课已经结束。而对形成的教案的进一步研讨,才是集体备课提高质量的关键环节。集体研讨教案也不能就教案研讨教案,而是,首先要明确主备教师在一个班级进行试上,备课组其他教师集中听课,听课之后,根据课堂实施情况,目标达成情况,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再对教案展开研讨,做到有的放矢,使讨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说教学目标定位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流程如何安排更加合理,教学难点突破有没有更好更新的办法,教学课件需要进行怎样的修改完善等等。通过集体听课之后对教案的深入研讨,使备课组的每一位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都能做到不仅心中有教案,而且心中有课堂。

三是要抓好个人的二次复备。个人的二次复备是提升集体备课质量的保证。因为即使同一所学校,各个班级也有各个班级不同的学情,各个教师有各个教师不同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所以,即使再完美的教学案也不能完全照搬,还必须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教师自身的教学实际进行个人的二次复备。在二次复备过程中,一要重视对班级学情的分析,真正做到备课不仅备教材教法和学法,更要备学生;二要重视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研究和准备,让课堂在预设中顺利前行,在生成中绽放精彩,使课堂成为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三要重视对学生课堂质疑的研究和准备,努力使课堂探究不浮光掠影,能够抓住实质,不断引向深入,从而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文本之后的东西,使学生的成长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四要重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的不同

的作业和练习设计,保证不同的学生都能在作业练习中有收获,有成就感。五要记下教师个人的备课感受和听课研讨的心得体会,形成教师自我的教学反思。

抓好以上三个环节,最终将集体备课之后形成的个人二次备课的教案再交备课组长审阅签字,教师拿着签阅的教案再走进课堂,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定会大大提升。

通联地址: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育局教研室邮编:224002

E-mail:yccqxjg@sina.com

第四篇:提高备课水平的若干有效方法-----课后反思

提高备课水平的若干有效方法-------------对教案的教后反思

提高备课的水平有很多途径,其中,教后反思与再备课,就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对教案的教后反思,是教师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环节,既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又是下一个教学过程的开始。它能够补充完善教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学不断改进和发展。同时,它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克服教学的单向性,加强师生的交流互动,密切师生关系。因而,对教案的教后反思就构成再备课(或成为二次备课)的核心内容。

一、教后反思(再备课)的基本活动项目

一般说来,教后反思(再备课)可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反思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

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境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当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更好的改进。此时,再反思和进行教案的改进,就变得更有针对性。

(二)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与突发问题的处理

教学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新颖的观点、巧妙的构思、多样的解法、问题的延伸,也会产生一些认识上的错误,这些往往又是教师始料不及的突发性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珍惜、利用这些思维的火花及认识的错误,因势利导加以探究,教后更应从科学性、严谨性与学科的意义等方面去反思、审视它们,分析学生思维的火花及认识错误形成的原因,总结因势利导的优化方法和处理突发发现问题的灵活技巧,然后加以整理记录(再备课),使以后的教学胸有成竹。

(三)反思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本课的教法设计和实施,也取决于师生情感交流是否顺畅得当。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采用哪种方法更合适有效——是启发讲授还是激励探讨,是讲练结合还是指导自学,是实验演示还是实验操作……采用的教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兴趣,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精神,这些在教后反思中也会得到较为清楚的回答。这样,教师便能总结成功因素,分析失败原因,坚持优良的或改进、改换不当的教法和情感交流方式。

二、教后记的基本内容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后记是活页教案中很不起眼的一小块,写好教后记首先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

教后记其实就是教师在教完课后,对教学预案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将经验、教训等记录下来,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和提炼教育科研课题的资料。它是对已完成教案的完善和补充,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升华,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必须重视并及时写好教后记。

教后记的内容主要包括六种内容:

(一)记成功做法

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将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等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如教师讲“遗传”第一节时,以一个问题结尾:一对夫妇,男的是单眼皮、小眼睛,女的是双眼皮、大眼睛,假如他们生了一个孩子,孩子应是什么样的眼睛?每当此时,学生的思维就异常活跃,七嘴八舌地开始争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个结尾被任课教师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当中,深受学生的欢迎。 

(二)记失败之处

记失败之处就是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演示失败、指导不力、知识性的错误,教案与实际教学脱节,以及当堂没有处理好的学生的问题等等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

其实,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即使最成功的教学过程,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败笔”记录下来,认真反思,仔细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教学必然日臻完善。

(三)记教学机智

就是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课堂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若教师总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则难以令学生信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如果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导出错误结论,学生就会迷途知返。 

(四)记学生问题

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并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应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记录下来,这对于改进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

(五)记学生见解

即把学生“智慧的火花”(如独到的见解,好的思路)记下来,为今后教学补充新鲜血液。对于一些错误见解,只要它存在普遍性,当堂剖析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六)记学习心得

即把教参、资料、相关书籍以及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写入教后记,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特别要指出的是,教后记主要是为教师以后编写教案改进教学,积累素材为教研提供信息作准备,不需要长篇大论,只需用精炼的语言将所思所想记录在教案后。另外,教后记往往是教师在课后用很短的时间完成,语言必须简洁明了,有时一个词、一个记号即可。

教后记虽然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但仅是反思教学的一小部分,真正要想通过反思教学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第五篇:如何提高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黛溪中学

为创建高效课堂加强集体备课的补充措施

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使全体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

一、指导思想:集体备课必须立足个人备课的基础上,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要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体商讨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备课的基本模式是: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再个人备课。个人备课应在熟悉课标、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热点的处理想法,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如何做好课堂内的落实。集体备课必须以个人备课为前提,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智慧,发挥团队精神。然后再个人备课,个人备课时要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补充和完善,对个人教案进行修改。因此集体备课不是个人备课的简单重复,而是个人备课的再认识、再提高、再创新的过程。

三、集体备课的要求与流程。集体备课只是教师个人备课的有效补充和检查督促,它不应该是备课的主流方式,更不应该代替教师的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要有实际价值,其前提就是教师事先认真完成个人备课,并在集体备课之后再次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集体备课的精髓灵活机智地运用到自我的教学中去。

集体备课要求全备课组教师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例题、统一练习、统一测评),是以备课组长为龙头,确定中心发言人,全体教师参与计论,各教师再写教案的一种备课方式。学案是配合教案和教材的内容,针对学生编制的一种学习方案。在以往,教师既要写教案,又要准备学案,难以保证集体备课的落实。为更有效地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提出并实行“教学案一体化。 “教学案一体化”集体备课是将教案和学案合二为一的集体备课,备课时要考虑教师的教,还要考虑学生的学,其备课流程为:

1、自研教材,分工主备:备课组的每位老师事先对相关章节、单元的全部内容认真钻研,然后根据备课组长的分工对主备内容重点思考,查阅资料,写出发言稿;

2、集体研讨,取长补短:个人对主备内容作重点发言,大家补充、讨论、修正,在名师、骨干教师的指导下,形成最佳课时方案;

3、整理详案,形成系列:在形成最佳课时方案的基础上,各人就自己主备的内容写出详细教学案(但要留有一定空白),分发给大家,使每人持有一套单元教学案;

4、修修补补,因材施教:执教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风格以及本班学生的情况,在空白处对统一教学案修改和补充,成为自己的课时教学案,然后施教;

5、教后反思,二次备课:施教后写下教学后记,备课组安排时间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为提高下一次集体备课质量以及各人的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教学案一体化”集体备课以章节、单元为单位,全组老师同时钻研,分工主备,能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凝聚集体智慧。形成系列的教学案可有效减轻教师的书写负担,能保证集体备课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在同一课时方案中得到体现,能让教师课堂教学更有效,学生课后复习有依据。在每周课时安排上,该校教务处为每个备课组腾出了半天的时间用于集体备课,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对“教学案一体化”集体备课进行检查和督促。

四、加强集体备课的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能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学反思是汲取经验教训的最有效手段。上完课是课堂教学的结束,但对备课来说,并没有结束。课后反思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重要手段。舒尔曼对“反思型教师”的定义:“所谓反思型教师就是经常回顾、重建、重现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这些教师总是能够用事实来解释一切。”反思型教师并不是被动地考察自己,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一系列关系到学生成长的活动中。具体做法如下:

1、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实践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直至优化。在一个班上完课后可以立即进行调整、修改,往往是后两个班的课上的效果要比第一个班上的效果要好许多。

2、聚精会神地回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想想哪些地方处理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哪些地方是现设备课的。可将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教师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一时解答不清的难点以及自己在教学中的感触、体会等及时记录在该课的备课笔记上,以便自我鞭策和提高。

3、虚心好学地聆听他人的评议。我比较珍惜每一次的公开课机会,特别珍惜老教师以及教研员们对我的课所给予的评价,针对我的优点和不足,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及时改正缺点,以不断取得进步。

4、及时记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是教师对自身具体教学工作的检查和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和找出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在教学后记中一般要有选择地记录,比如:教学中的体会、教学中的失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教学中学生好的见解和教学再设计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用怎样的心态和行动来备课呢?我认为那就是终生孜孜不倦地学喜相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读教育理论、学术专著及相关学科书籍,永远把自我学习当作自己终生的追求,当作精神第一需要,不断地丰富知识、充实头脑、拓宽视野,提升修养,尤其是在自己所教授的那门学科里要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在自己知识的海洋里,教给学生的那点知识,应当永远是沧海一粟,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桶水,我们教师必须要有一缸水。其实,道理就这么简单,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补充我们的知识;才能使我们的知识变得越来越宽广,越来越丰富;才能使我们的备课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具个性。

教师在反思中逐渐认识到合作反思的作用,集体备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集体反思探讨碰撞的大舞台。首先反思的是教学内容,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因此在教学活动实践后进行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其次,我们要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我们备课组的老师们,由于教师间的教学行为具有个性,而事先准备的教学内容缺乏个性,个性的教师用共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践,这往往造成教学的事与愿违。由于我们组的教师在集体中反思,在反思中备课,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有了保障。

2011.9

教导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教版第一单元写作下一篇:软件系统功能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