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性课程体系财务管理论文

2022-04-12

小编精心整理了《应用性课程体系财务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文章选取国内一些重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力图勾勒出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状况,发掘其中的问题,由此提出相应的优化课程体系的对策。

应用性课程体系财务管理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 要]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财务管理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偏差,主要在于对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本文拟就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和实施措施略陈管见。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定位

1998年教育部在对原会计学、工商管理、金融学等专业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新增设财务管理专业,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有389所高校开设此专业,其中相当一部分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而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直接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然而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设置不科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与实施存在诸多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缺陷

(一)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

大部分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都能结合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岗位需求来考虑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但定位非常不明确,基本上以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实际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主,且其课程体系设置更多地以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特长为出发点,并未真正做到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以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校,基本上未能充分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设置整个课程体系,特别是在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设置上无法与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衔接。

(二)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基础薄弱

受传统文科专业教育思维方式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将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而对实践教学的建设投入不够,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全国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大多是在利用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实验室进行一些会计模拟操作和课程设计,而专供财务管理专业使用的综合性实验室却相对较少,投入的有限资金也基本上仅用于电脑和软件的购置。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足

建设财务管理实践基地,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并掌握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但是,一般单位的财务工作往往都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故常以各种借口不接收实习生。虽然一些高校或实习学生主动要求与实习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包含保密条款的实习合同,实习单位可依法追究泄密者的法律责任,但是效果却不明显。而且即使学生找到了实习单位,有的单位也不积极配合,使学生难以深入实际,获取相关信息和资料,不能达到预期的实践目的。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加,这也给高校安排学生校外实习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时几人甚至十多人在一个单位实习,影响了实习效果。因此,建立和巩固校外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应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

(四)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欠缺

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既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要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但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绝大部分是过去从事会计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主要是因工作需要转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和研究。虽然部分教师具有职业资格证书,但这并不表明他们就具备足够的实践教学经验。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没有或很少参加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述种种缺陷表明,很多高校未能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仅占总学时的8%~15%(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即使是以应用型为主的院校,实践学时也没有超过总学时的20%,因而导致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严重失衡,难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应在考虑与整个课程体系相协调的同时,立足于地方经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使学生的财务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的锻炼得到巩固和提高,融理论于技能之中,做到产、学、研一体化。通过实践环节的安排,为学生提供“零距离”的实践体验,实现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与企事业单位需求的“无缝”接轨,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具体来说,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设想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一个目标,两个方向

一个目标是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培养规格中突出懂理论、强实践、善实务、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以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个方向就是在这个目标下,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差别设置,分设企业一线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这两个方向,以满足社会全方位的需求,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供给。

( 二)立足地方,面向多方位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合理性欠缺,及配套课程设置体系的一致性问题,很多高校在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上出现了偏差,其教学中基本以上市公司、大型工业企业为主体。而实际上,我国近年来由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才是企业法人中的主体,中小企业已达

4 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欧新黔认为,中小企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因此,面向所有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才是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合适定位。同时,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其具有快速适应岗位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我们必须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与实施中,立足地方,充分与地方、区域内的企事业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融教育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即面向生产实践第一线和面向区域经济服务。

(三)循序渐进,实施“全过程”训练

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特别是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遵循从认知教育、素质构造、实践能力提高到创新能力培养这一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实践教学计划、编写实践教材或指导书时,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明确实践环节的目标、任务、内容及前后的逻辑关系,保证实践环节的系统性、高效性和层次性,将实践教学活动贯穿于大学四年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构建和完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应用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以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为出发点,结合人才培养的特点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详见图1。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作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首先应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应简单地从理论和职业教育层次来划分,这种教育不同于研究型学术教育,也不同于技能型职业教育,更不同于很多人所理解的介乎两者之间的半理论半技能型的应用型教育,而应该是一种立足地方经济、区域经济,直接面向企事业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岗位需求,以培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体系设置中强调理论、技能、实践、创新相互融合的一种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合作式教育。

(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是整个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课程模块或体系是相互依存的,其本身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但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是分门教学,整个大学期间是阶段式教育,所以笔者认为,应将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为相对独立而非完全独立的课程模块,贯穿于理论教学体系之间和整个大学教育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的实践教学体系,所有实践教学课程或环节均应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完成,如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的制订,实践教学教材、指导书等的编写,并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考核制度。

另外我们也应考虑,既然要培养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那就必须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地位,考虑将实践环节的学时和学分提高到占总学时的25%~40%。需要强调的是,在实践教学中要充分融合理论,不是简单地培养动手能力,还要加强学生理论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保证实践教学内容及手段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衡量一个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是否先进,不是看其实践教学内容多么体现学科前沿,也不是看其教学仪器设备多么先进,而应该看其是否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教学定位,保证实现教学的效果,体现教学的特色。所以实践教学体系要尽可能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可以略有超前。要优化实训项目和内容,少做验证性实验,努力开发综合性实训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也不仅仅体现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方面,而更多地体现在与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充分合作、产教结合上。

(四)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 加大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投入

财务管理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核心组成部分,往往具有较高的保密性,即使高校学生在实习实践中能够任职于该部门,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核心内容,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实践难度,难以实现提高学生动手水平和培养良好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校内模拟训练成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保证财务基础实验、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的顺利实施和充分开展;实验室建设投入要有前瞻性、持续性,保证场地、设备、教学软件需要;同时要确保与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第一线需求相一致,形成仿真的企业财务管理实验环境。

2.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和解决教育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突破口,更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实践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学用一致,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实践的职业素养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校内实验教学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但模拟环境与现实工作环境毕竟存在一定的差距,是一种体验式的操作模拟。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立足于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考虑以本地区为主,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重点,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实践基地网络,使实习基地无论在接纳能力,还是在业务范围、业务量以及业务的复杂程度上都能满足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要求。通过实践环节的安排,为学生提供“零距离”的实践体验,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3. 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使学生毕业时能够获得各类职业技能证书,是保障学生就业的一个有力措施,因此必须考虑建立适合的从业资格培训基地、专业技能培训基地和注册会计师(CPA)、审计师(CIA)、税务师(CTA)、资产评估师(CPV)等培训基地,另外也可以考虑建立与本专业相关的金融理财师(AFP)、金融分析师(CFA)等培训基地,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考虑建立ACCA、CFM、、IFM、SIFM等培训与认证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保证了每名学生能够有机会获得从业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极大地加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五)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保证实践教学正常进行和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没有高素质的实践指导教师,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要加强对现有实践教师的培养,并制定相关政策,吸引高水平理论课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高校要为实践教师提供各种机会参加培训、进修、研讨、考察、交流等活动,并相应制定工作量、业务考核办法和技术等级晋升办法,调动实践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并促进其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合作的基础上,尽可能聘请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一定专业理论修养的专家作为专业实习基地的兼职指导教师,以保证实习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向德伟. 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设置问题的探讨[J]. 会计研究,2003(3):56-58.

[2] 张英明 等. 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7):122-125.

[3] 刘淑莲. 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置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 会计研究,2005(12):36-41.

[4] 甄国红.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08(4):10-11.

[5] 管静,万义平. 关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J]. 会计之友,2006(12):44-45.

[6] 张功富. 关于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会计之友,2004(5):14-15.

作者:睢忠林 甄国红

应用性课程体系财务管理论文 篇2: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摘要】 文章选取国内一些重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力图勾勒出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状况,发掘其中的问题,由此提出相应的优化课程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 本科; 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按层次大致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模块,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仅限于理论课程),发现各个模块的划分标准、包含范围、学分、课时安排等差异较大。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一)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科基础课程

东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任意选修课的学分占比为46%,31%,23%,0;64%,22%,10%,5%;39%,29%,22%,10%(见表1)。公共基础课占比最高,近40%以上,三个院校之间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模块的学分占比差异较大。此外,英文与数学课程在公共基础课模块中占比最高,接近或超过50%。

从表2可以看出,全国工商管理类学科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育人指南(2008)就学科基础课程设定了管理类、经济类、法律类三个基本模块,东北财大加入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课程;上海财大把计算机、数学、社会学等划入学科基础课;对外经贸只选择了一些管理类、会计类、财务管理类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将初级会计(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基础迁移至学科基础课,而把大量相关的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税务、审计学、资产评估等课程都设计进入学科基础选修课体系(见表3)。

(二)专业必修课程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专业必修课多采用会计与财务管理两个模块,会计模块的课程门类基本一致,一般为基础(初级)会计、财务(中级)会计、管理与成本会计(有些院校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设在学科基础课模块中)。但对于本专业的主干课程——财务管理课程模块设置的方式、门数、课时安排,各个院校间差异较大,由此导致专业必修课的设计有很大不同。

1.专业必修课程的门数、学时与模块设置

上海财大的专业必修课分为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方向课两个模块(见表4),对外经贸与东北财大在学科基础课外,只设立专业方向课,考虑学科基础课里设置的有关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课程,三个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包含的门数相差两门,学时数相差近50~160学时不等,学分相差9分。专业必修课会计模块相差50~60学时、2~4学分;财务管理模块相差近30~130学时,5~8学分,较会计模块的差异度大。上海财大的其它模块为税务筹划(51学时,3学分);对外经贸为证券投资分析、投资银行业务课程(共72学时,4学分);东北财大为资产评估原理(48学时,3学分)。三个院校会计课程模块学时数占专业必修课总课时分别为36%,44%,35%;财务管理课程模块为54%,39%,52%;其它课程模块为10%,17%,13%,相比较而言,东北财大的会计课程与其它课程模块学时最少,上海财大财务管理课程模块学时最多;对外经贸的财务管理课程模块学时最少,会计课程模块学时数超过其财务管理课程模块,其它课程模块学时最多。

2.财务管理课程模块的设置方式与门数、学时

总体来看,很多高校对主干课程按照财务管理的层次、环节、主体进行混合选择,课程内容重叠、交叉较多。

从表5可以发现,对外经贸公司财务课程的学时仅达到上海财大与东北财大的一半,财务工程与财务分析的学时均低于另两所院校。教育部《育人指南》(2008)推荐的该模块课程为财务管理(或公司财务)、财务工程、跨国公司财务,这三所院校基本采用此模块,课程名称有所区别,并增加了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等,但很多院校仍然设立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课程,而对于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工程、计算级财务管理或财务软件、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等课程是否设置在必修课中没有达成一致。

(三)专业选修课

设计专业选修课时,各个院校一般都会尽可能地使选修课门类广泛,以满足学生志趣的需要与就业、升学所需的知识补充。《育人指南》(2008)推荐的专业选修课达到20门,东北财经大学将专业选修课分为研究型与应用型两大类,每类各10门左右,需修满20学分,上海财大只设置了9门,需修满12学分。

二、优化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

刘淑莲(2005)指出,“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需特别重视“宽口径”内部各课程之间、“活模块”内部“大模块”与“小模块”课程之间、以及“宽口径”与“活模块”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 从而实现课程体系整体上的优势互补,使各种类型的课程真正形成实现培养目标的合力。但从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来看,这种横向联系远远不够,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整合。

(一)提升公共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

公共基础课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具方法课(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和通识选修课。如前所述,公共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已经较高,尤其英语与数学在公共基础课中占比最高,在削减课时总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各科教学内容都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公共基础课必须从授课内容组织、授课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提倡因材施教,提升有效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作好铺垫。比如:可以采取课堂+网络+实践的多元教学,实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农村社会调查、城市社会调查以及专业调查等活动相结合;大学英语与大学计算机采用分级教学,并将考级引入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下大力气研究大学数学、语文、计算机等课程的应用性教学,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其专业针对性,使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进行有效衔接。

(二)加强学科基础课的学科特性

目前,高校学科基础课程模块的学分、课时、课程之间的差异较大,究其根源,各校还是对财务管理学科定位意见不统一,个别高校仍然有按人授课的倾向。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都是财务管理学的上游学科,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以及公司管理的相关功能学科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是其旁侧学科,所以学科基础课中需设置诸多模块。除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外,从近几年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来看,财务管理需要纳入战略与组织的框架中,需要重新审视财务管理的流程,有必要将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司治理、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等加入必修课,管理相关功能学科的课程可以列入学科选修课,而数学、社会学、计算机等纳入公共基础课中。

有调查显示,三类课程成绩总体属于优秀水平的学生,其学科基础课的优势更加突出;而三类课程成绩总体较差的学生,其学科基础课的成绩在所有课程成绩中是最差的。因此,要充分挖掘各类学科基础课的特点,合理规划课程安排,特别加强与其他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衔接,以便学生顺利地完成从公共课到专业课的过渡。比如:数理统计课程是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对现实数据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基本的统计分析技能,现实案例数据完全可以取自财务报表、市场调查、宏观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从统计学的角度初步了解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

(三)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按照专业方向整合

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的“通才”目标已成为各院校的共识,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学分、学时占比一般都接近70%,30%的专业课则承载了反映各院校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的任务。教育部规定了专业核心课程,并不能任意更改,但一些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还是各有侧重,另在专业选修课中设计不少相关领域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学分、学时难以整齐划一,但包含的内容应由教育部或财政部统筹规划,以体现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比如在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中,专业内容应涵盖哪些核心知识点,这些知识节点又如何前承基础课内容,如何顺应后续课程内容,必须保证核心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稳定性,避免交叉重复,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脱节。这样才能保证本专业特有的技术知识的学习,体现专业学习的深度,而不是通才名义下的“万金油”。

专业选修课侧重于对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深入与强化,学校不是简单地堆砌课程,应将其与专业方向课进行匹配,确定相应的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根据目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可以开设企业财务管理、个人理财、资本运作等模块,并明确各自模块中的课程组合。为避免学生在选修时更多地依据个人兴趣,随意性较大,可以根据财务管理第一门课程的导读以及与专业老师的交流,同时安排专业调研或实习类课程,让学生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在本专业中的志趣与特长,由此选择今后职业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丁澍,缪柏其,叶大鹏.高考成绩与大学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

[2] 李炜.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创新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下),2010(7).

[3] 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

作者:王彤彤

应用性课程体系财务管理论文 篇3:

财务管理教学视角的层次设计探析  

[摘 要] 目前,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核心课程,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在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等方面仍然存在颇多争议。本文着重提出财务管理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层次性,并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完善财务管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财务管理;学科建设;层次设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09 . 20 . 039

财务管理学,也称财务学、理财学,是一门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体系。传统的财务管理产生于19世纪末,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财务管理体系于建国时期引入, 近50年来,财务管理实行的是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的体制,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财务管理内容比较单一, 为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理财服务。我国自1993年以来,会计与财务管理已经与国际接轨,西方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断介绍和引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在整个管理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强化,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越来越在各大高校受到重视。

一、财务管理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西方财务管理学在其发展的短短100余年中形成了丰富成果和浩瀚的研究领域,并贯穿于其比较规范的教育体制,能充分体现对市场需求的高度适应性。国外许多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的专业设置上有的独立设置财务管理专业,有的将财务管理与会计学或金融学有机结合,设置复合式专业。在我国财务管理学科经历了一段极其曲折的道路。1958年和“文革”时期,在高校中两次将财务管理和会计课程合并,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高校中才重新独立开设了财务管理课程,财务理论在我国得以重新发展。财务管理作为我国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一门核心课程,财务管理学科不能脱离中国的现状盲目构建。

(一)财务管理学科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

财务管理是研究如何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门应用性管理学科, 它是高等财经院校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 或理财专业) 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开设财务管理,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 系统掌握企业理财的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财务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能力。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瞬息多变要求财务管理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财务管理学科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要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 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无法适应社会,那么这个学科的建设是失败的。所以,财务管理学科建设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即财务管理课程的开设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等。

(二)财务管理学科师资力量及资源配置问题

大学教育不仅是一种专业技术教育,更是一种人才素质的培养。大学教育的职能重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中对师资力量及相应资源的配置有较高的要求。

在讲授财务管理课程时,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应该研究教材体系,构架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研究学科发展,渗透学科动态与前沿知识; 其次应该研究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研究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最后应该研究实践教学,结合一定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培养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离不开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又离不开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而教学改革的创新又依附于师资力量等资源配置。

总之,教师在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责任重大,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学习方法,而且要利用一定的资源环境,侧重培养学生辨析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与市场接轨,能被社会认可。

二、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层次设计

根据教育部(1998)颁布的专业指南, 财务管理作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被列入了本科专业目录,从1999年开始许多院校陆续开始招生。开设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全面、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能够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本专业科研工作的能力。财务管理专业的学术特色和执业特色要充分体现出来,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等方面应围绕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进行。

(一)理论教学中要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非专业层次

财务管理作为财经类院校的核心课程,对各专业的教学要求是不相同的,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对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及教材的选用上都有层次区别,专业与非专业学生在财务管理学科的培养上不能一概而论。

既然财务管理有专业与非专业层次之区分,相应的课程设置就要层次分明。非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要相对简单,学生主要学习财务管理基础课程,主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财务管理的组织理论和财务管理的方法体系。而财务管理专业其主干课程按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来设置,即初级财务管理 、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 投资管理、以及项目评估(项目投资管理) 等。

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其培养目标是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专业管理人才,其标志性职业是CFO( 首席财务官),这就要求学生应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技能熟练、财会兼通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驾驭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实践教学中要区分实验、实训、实习3个层次

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财务管理应为实践目的而存在。目前, 许多高校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虽然各校方法、内容不尽相同,但实验课确实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很好的尝试。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源于理论课程, 服务于理论课程, 同时能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培养学生的实际拓展能力与潜在创新能力。

在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中, 可根据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特点, 实行实验、实训、实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里的“实验”一般是指在虚拟环境下, 模拟或仿真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例如, 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 利用沙盘教具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锻炼学生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等能力。实验是一种探究式的实验操作,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训”则是在真实情境下, 利用模拟数据进行仿真实验。例如可以利用合作单位的基本财务数据, 设置采购、销售、生产、库存、固定资产等功能情境,对财务管理学的筹资、投资和分配内容有一种感性认识 , 并运用财务管理各种模型对公司财务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实习”则是根据教学需要, 就某一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目的, 让学生到实际工作部门进行实地考察, 撰写实习报告。通过上述实验、实训、实习3个层次, 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学生向社会过渡做好扎实的铺垫。

三、完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财务管理教学的完善,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然后分层次有条理地组织教学,在课程体系实施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师资水平,所以本文拟从教师的角度谈几点促进教学改革的想法。

(一)教学和科研不可分离

一方面, 教师要把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与本专业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 因为不进行科学研究只能原地踏步,难以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 不能掌握学科前沿动态, 这样财务管理教学很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所以教学与科研应相互渗透,不可或缺。另一方面, 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应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适当进行一些本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 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未来面临各种复杂经济现象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可脱节

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如何用财务理论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 大多数高校都配备了必要的实验教学设备, 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财务软件实验机房, 部分高校还投资购建了ERP实验中心。通过实验课程的直观教学, 学生在理性学习的基础上有了对财务管理的感性认识, 这对加深专业的理论认识和培养基本的操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学方法不能呆板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就是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入手,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学生由被动状态转为主动,能独立计划和独立完成课程任务,并能独立检验、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而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可以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来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两种方法都适合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推广。

(四)教学观念不能陈旧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教师应树立不同的教学观念,以适应不同时代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应用型人才,适应了工业经济时代的需要,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却迫切需要知识创新型人才。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在全球化的今天,更重要的是能作为学生的领跑者,将学生的创新与探索热情激发出来。在崇尚创新精神和个性鲜明的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授课教师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应使学生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只有创新教学观念,才会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总之,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教学效果的良好反馈主要通过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来体现。在信息时代, 知识总量迅速增长,经济形势多变,教师应在知识掌握、信息传递或学术前沿上保持优势。教师除了全心全意服务之外, 也需要有多种专长、学识和能力。教师只有勤于学习,不断进步,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指引者和学科建设的带头人。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沈艺峰,沈洪涛. 公司财务理论主流[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 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 会计研究,2005(12).

[4] 郑毅. 完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5] 向德伟. 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 会计研究, 2003(3).

[6] 黄亿红. 论财务管理课程在教学改革活动中的创新性[J].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3).

[7] 张惠忠. 谈构建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J]. 财会月刊,2007(17).

作者:郭巧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论文下一篇:依法行政与和谐社会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