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论文范文

2022-05-1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城镇化进程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塑造城镇风貌特色是城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塑造城市特色来医治“千城一面”的通病,在认识上已经取得一致,在实践中也有不少成功的范例。我区第七次党代会做出加快城镇化的战略决策以来,各地对城镇特色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

第一篇:城镇化进程论文范文

城镇化进程倒逼金融改革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根据有关方面测算,当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时,所需资金高达30万亿~50万亿元,每年的资金需求高达数万亿元。

巨量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给出了解决路径,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围绕着新政策金融机构的性质、定位,各方猜想不断。但截至目前,一切属于未知。

城镇化建设面临资金难题

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得到了高度关注。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中央明确指出,将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相信城镇化相关概念股有望受益。

最新的消息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已修改完毕,规划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战略重点和制度安排。

数据显示,2013年末,中国城镇化率升至53.73%。但据了解,按户籍人口计算,城镇非农户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仅在35%左右。权威人士表示,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60%左右,城镇常住人口将达8.5亿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从目前的35.7%提高到45%,两个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2%至3%。

为在2020年容纳8.5亿左右城镇人口的空间布局,城市群仍将为主体形态,新型城镇化建设将着力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表示,“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实际上,城市群作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已不是第一次被提及。

早在去年6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中便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应“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相关学者亦认为,建设城市群、提高城市群人口密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据媒体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形成的城市群大体有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海峡西岸、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东岸等,这11大城市群人口占全部城市人口三分之一以上,GDP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有专家预计,未来将出现更多的国家级城市群。而从目前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来看,加快推进城市群建设已成各地共识。

在城镇化过程中,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保障房等民生投资,将是未来城镇化重要资金用途。

国家开发银行表示,未来三年我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约为11.7万亿元。据测算,2013年至2015年,财政资金仅能支持当年城镇化新增投资的五分之一左右。显而易见,城镇化建设仅靠财政资金难以为继。

新政策金融机构猜测纷纭

目前,我国有许多城市的建设资金以政府投资为主,尚未突破以土地换公共基础设施的模式。地方政府过分依赖土地收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和土地资源浪费,引发了房地产价格暴涨,地方经济结构畸形发展,也使地方政府负债居高不下。“土地财政”收入模式不仅不可持续,而且已成为发展的障碍。

自城镇化快速发展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逐年扩大。当传统财政不足时,政府通常通过卖地或举债来解决资金缺口。最新一轮地方债务审计显示:全国99个市级、195个县级、3465个乡镇政府存在债务风险。至2013年6月底,各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88万亿元,其中4.07万亿元归属地方融资平台。2014年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规模为3.56万亿元,2014~2016年利息负担预计在1.5万亿元左右;地方政府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债务的比率,已占到债务余额的37.23%。

客观地说,地方债务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必然产物,这从其资金投向上可以略见一斑。从审计署披露的信息来看,目前,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其中市政建设占政府债务的37.5%,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占24.4%;此外,保障性住房、教科文卫、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的支出,也占到了债务的相当部分。

很多专家提出,由于目前政府主要以财政补贴和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手段,这样的还款资金来源构成就具有不稳定性,短期内大规模城镇化建设,更可能带来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因此,如何突破“土地财政”的老路,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一直是城镇建设的一大难点。

2013年11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提到“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时明确,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城镇化会议,则从五个方面规划了新型城镇化的资金来源,其中特别指出,“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所谓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或政府机构发起、出资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以贯彻和配合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的金融机构。目前一般指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国家开发银行。

2008年开始商业化转型的国家开发银行,已拥有超过15年以上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等开发性金融经验,1990年代末的“芜湖模式”更开创了政府融资平台模式。近日国开行明确表示,今后业务将“突出基础设施和安居保障工程两个重点”,“每年要把60%以上的贷款投入新型城镇化领域”。

而根据中央精神,新型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服务对象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住宅建设,这与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功能定位、业务范围上有某些重合。到底新型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何定位,目前仍然是个谜团。这也引发了研究人士的各种猜想。

多位专家认为,国家对原有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的强调,透露出新型政策性金融机构与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将形成“互补”关系。新型政策性金融机构要么成为国开行实现商业化转型后的“替补”,要么与国开行展开错位竞争。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2013年11月新出版的《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一书中提出,新建一家政策性的城镇建设银行,是金融结构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城镇化目标,为一定的城镇提供中长期贷款,为城镇化建设中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融资,以促进廉租房建设和环境治理等项目的完成。按厉以宁的设想,应设立新的城镇建设银行,“向一定的城镇提供中长期贷款”,并为城镇化建设中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融资支持。

或改造公积金成立住宅银行

除了建立城镇建设银行,另一种关于设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思路已逐步明确。在去年12月24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透露,住建部将配合有关方面,研究设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这从另一侧面证实了新型政策性金融机构推出的可能性。

有消息称,关于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前期讨论,涉及出资、业务范围、运转方式、安全保障等。针对为城市普通居民的首次购房和改善居住条件提供资金扶持,及直接提供低于市场利率水平的优惠个人购房按揭贷款等方式,都有所提及。

在专家们看来,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到住宅金融中来是有好处的,通过改造住房公积金来成立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可行的选择。

在住房短缺、住房需求膨胀时期,通过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例如,美国在1930年代成立的储蓄﹣贷款协会、日本在“二战”后成立的住房金融公库等,都致力于提供长期、低成本、规模化的资金,解决居民的住房需求。

事实上,在我国住宅政策性银行并非完全是新生事物。1980年代中期,为配合国家住房制度改革,我国分别在烟台和蚌埠成立住房储蓄银行,专门办理与房改配套的住房基金的筹集、信贷、结算等政策性金融业务。

然而这两家银行不过是住房改革和金融改革试点的产物而已,存续时间不足20年。进入1990年代,随着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住房储蓄银行的职能基本被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取代。2000年,蚌埠住房储蓄银行被当地城市信用社合并。2003年,烟台住房储蓄银行改制更名为恒丰银行,成为了我国第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2004年住房储蓄银行卷土重来,中国建设银行与德国施威比豪尔银行合资成立天津中德住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中德银行”),开始在天津市场试水住房信贷。具体操作办法是:客户与中德银行签订住房储蓄合同后,按月向银行存款,在存款总额达到合同金额的40%~50%时,就可申请合同全额的购房贷款,并享受到3.3%最低贷款年利率。按照设立之初的宗旨,中德银行主要针对中低收入者提供住房储蓄贷款。如今,10年过去了,中德银行住房储蓄贷款的业绩似乎并不理想。

如今,再次提出设立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又该如何定位?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珏林认为,在我国建立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难。美国的“两房”,是作为住房的专项贷款把金融和住房结合在一起,属于纯粹的市场性行为。中国的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如果是提供政策性贷款,银行的风险怎么解决?利益怎么保证?

因为强调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在各类被讨论的新的政策性银行模式中,将各地公积金中心改组成政策性住房银行的建议备受关注。《中国房地产报》称,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围绕住房公积金相关领域展开,或将通过改造住房公积金来成立,目前还处在前期研究阶段,具体方式与路径尚未确定。

住房公积金交由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管理是否可行?央行研究局研究员邹平座认为,目前的公共住房体系已能满足老百姓的住房需求,单独设立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向不合格的个人发放住房贷款,很有可能引发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指出,“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具有政策性住房金融的属性。以住房公积金制度为基础,通过改革和拓展,建设成我国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是一种非常现实、可行的选择。”

王珏林指出,成立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无非就是银行提供低息或无息的贷款支持政府搞保障房建设、支持老百姓能够灵活性地住上房子。

王珏林称,当年烟台和蚌埠的改革采取的是补人头和补砖头的方式,他们的补贴多以政府财政补贴为主,跟银行没有太大关系。如果现在真的是要通过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来管理住房公积金是可行的,政府出台监管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帮助政府来管理运营公积金,关键是要管好用活。现在政府又收钱、又管钱、还放钱,这不是好的办法。

作者:周敏

第二篇:塑造城镇风貌特色 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塑造城镇风貌特色是城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塑造城市特色来医治“千城一面”的通病,在认识上已经取得一致,在实践中也有不少成功的范例。我区第七次党代会做出加快城镇化的战略决策以来,各地对城镇特色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强调:城镇建设要坚持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相结合。200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发展的意见》中进一步把塑造城镇特色作为指导我区城镇化的六项原则之一,明确规定:“坚持城镇现代化和塑造城镇特色相统一。把舒展的城镇空间布局、现代化的服务功能、草原民族文化风貌结合起来,打造特色城市,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鄂尔多斯市在对成吉思汗陵祭奠区进行维修和布局调整中注重提升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同时,按塑造草原民族特色的风貌要求完成了伊金霍洛苏木迁建的新镇区与成吉思汗陵园旅游区的规划建设,使祭奠区、旅游区、行政服务区三块组团相得益彰,凸显了蒙元建筑文化的魅力。包头市青昆两区,以浓郁的生态性塑造了草原钢城的形象。通辽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不仅注重寓生态性和文化性于舒展布局的地域特点,而且建造了一批如科尔沁博物馆等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建筑。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建成了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新镇区。呼和浩特市成吉思汗大街、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兴安盟科右前旗新镇区等一批特色街区正在规划建设之中。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等一大批旗县市都在按照民族、地域特色的风貌要求,加大城镇建设的力度。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外文化交融特色的口岸城市。

城镇风貌特色绝不仅仅是建筑技术和学术流派问题,而且是事关城镇核心竞争力的大问题。塑造城镇风貌特色具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文脉传承的历史意义。

首先,是积极的社会效应。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艺术是政治性、社会性很强的公共艺术。城市风貌特色可以综合体现出一个城市过去与现在的创造能力和管理能力。一座有特色的城市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居民的归属感,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品味、知名度,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带动力。反之,一座毫无特色的城市使人首先联想到历史的浅薄、文化的贫乏、管理的低下。美国在殖民建城之初,就完全抛弃了原有的印地安本土建筑形式,全部照搬欧洲的建筑模式。但是随着美国帝国主义的崛起,以摩天大楼为主的美国式现代建筑却成了全球包括欧洲建筑潮流的主宰。尽管如此,凡是主权国家,其建筑风格也在努力体现民族性。例如马来西亚,在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带有地域特点和伊斯兰风格的世界最高摩天大楼———双塔大厦,至今仍是该国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广告招牌。再如日本虽然在二战失败后在美国占领下全盘西化,但很多城市和建筑物仍然带有日本固有的历史文化色彩。

其次,是巨大的经济效益。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起到吸引投资者、居住者、旅游者的直接作用,因而有利于增加城市的投资和消费能力,保持城市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新兴城市巴西利亚仅有40多年的历史,却能以世界名城的魅力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旅游者和投资者,靠市场经济的力量把原规划仅为50万人的单纯政治首都,变成了现有220万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带动了巴西中部和内陆的发展。西班牙毕尔巴鄂本来是一个偏远的无名小镇,只因建起了一座富有特色的博物馆,第一年就有130万人参观,从此变成了旅游名城。再从建设的经济性来讲,风貌特色是不是符合公众要求,能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向,决定每一栋建筑物的使用效果和寿命长短,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成本。前苏联斯大林时期高大宏伟、宽廊大柱的“人民宫”式建筑,一度被认为造成了空间和材料的浪费,但是经过时间考验,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并且现在很受俄罗斯国内官方和大众的共同欢迎。而赫鲁晓夫时代建的很多只讲功能不讲文化的“板式楼”,现在成为被拆除重建或“穿鞋带帽”改造的对象。当时看起来降低了房屋造价,但现在却成了莫斯科房价高、生活费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各城市也都存在着大量的平庸、短命的建筑,历经多次改造,或者拆倒二次重建,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再次,符合世界上建筑潮流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现代建筑”在二战前后成熟后,对推动世界城市建筑的发展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但到了二十世纪后期,世界建筑界认识到必须对“现代建筑”重功能、轻形式的倾向进行改进和完善,其中还出现了冠以“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流派。统而观之,避开各种学术观点之争,“后现代建筑”代表着对“现代建筑”进行丰富、发展的整个趋向。对外观呆板雷同的“现代建筑”在保留功能、技术、结构、材料、经济等先进性的同时,进行多元化、个性化、民族化、地域化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表现。特别是对于我国我区历史文化非常丰厚的城镇来说,应重视消化吸收后现代建筑理念,迎头赶上世界现代建筑发展的时代潮流,防止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引进国外先进的建筑形式和设计人才,符合扩大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但是,对外来建筑形式要进行研究和选择。一方面,要避免把国外几十年前风靡西方的现代主义建筑模式和平庸之作照搬照抄进来,在更大范围内制造“千城一面”。另一方面,对“后现代建筑”的各种流派的理念和作法,要以“为我所需、所用”的态度加以取舍,属于积极向上、传承文明、节约环保的可以引进,而那些主张怪异、张扬自我的要坚决制止。一般来讲,主张吸收历史建筑元素和运用折中风格的后现代古典主义、主张传承文脉和体现传统的新理性主义、主张体现地域特征和地方精神的新地域主义,应是我们主要关注和借鉴的“后现代建筑”思想。作为城镇的领导者,一定要对塑造城镇风貌特色予以足够的重视,进行有力的控制。否则,我们未来的城市都将成为平庸的“现代”、怪异的“后现代”以及简单化、庸俗化的仿古建筑组成的大杂烩。那样一种支离破碎、遍体鳞伤、内涵贫乏的城镇面貌是谁也不愿看到的。城市特色是城市历史的延续和地域文化的传承,是留给子孙的一笔宝贵财富。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大部分城镇将在今后10-20年基本定型。塑造特色时不我待。我们要切实统一思想,牢牢把握我区正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的历史机遇,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塑造城市特色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我区塑造城镇风貌特色的主要途径

城市特色的产生、发展是由其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所决定,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资源,快速的经济增长为塑造城市特色奠定了良好基础。关键是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处理好多样与协调、重点与一般、继承与创新、发掘与借鉴的辩证统一关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塑造城市特色。

(一)顺应自然地理环境

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是依据自然环境形成鲜明而永恒的城市特色。意大利威尼斯始建于公元五世纪,当时是一片沼泽地,威尼斯人利用海水建设了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水上城市”。我国重庆,顺应山地河谷的地形起伏,创造出“山城”景观。我区东西地域跨度大,地貌类型多样,要充分尊重、顺应、利用所处地理环境,塑造各自的城市特色。如“沙漠绿洲型”城市、“滨水城市”“草原城市”“森林城市”等。

(二)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内蒙古草原是欧亚大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东西方民族大交流的重要区域,城镇风貌特色的塑造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当代,我区是以蒙古族为自治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域,各族人民在独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积淀,是塑造城镇风貌特色的重要基础。草原民族文化所表现的崇尚自然、注重生态、包容开放等特征以及草原民族崇尚英雄、粗犷豪放、务实顽强的精神,都为规划城市风貌和抽象特色建筑语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需要组织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广泛研究和发掘。

(三)开展本土建筑艺术的再创造

由于历史原因,北方草原各民族虽然创造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灿烂文化,但留存下来的永久性固定建筑很少。一方面这对我们继承民族建筑特色造成了缺乏参照的困难,另一方面却又为我们广泛发掘、重新创造形成了广阔的空间。现代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的责任就是要把历史文化沉积加以“显化”,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应用于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创作活动中。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我们创造城市就是创造文化。”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吴良镛将《北京宪章》的精神概括为现代建筑的地方化和地方建筑的现代化。从我区来讲,重点要从内蒙古草原民族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天人合一”思想出发,保持城市风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从内蒙古草原民族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和包容开放的思想传承出发,形成严肃庄重和活泼多样、高大挺拔与舒展精致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塑造轮廓清晰、建筑精美、装饰大气、色彩明快的城市形象。那些流行多年、缺乏创新的板式建筑、方盒式建筑、大墙式建筑、高碑式建筑以及“一张图纸到处建”的所谓标准化建筑,应当加以限制。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不是说这类建筑都不行,而是已经建得太多太滥了,如不加以制止,特色就无从产生。

(四)理顺多样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塑造和谐的城市特色

1.注意建筑单体特色与城市整体风貌的协调

构成城市特色的建筑要素主要包括标志性建筑及一般性建筑,也包括大量的背景性建筑。城市某类高品质式样化建筑多了,也就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特色。《北京宣言》提出:“我们要用群体的观念、城市的观念看建筑。”在城市建设中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审视建筑,也就是坚持从城市到建筑的思想,坚持城市设计的原则。在重视标志性建筑设计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大量的背景性建筑的整体设计。如著名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文丘里在伦敦国家美术馆新馆设计时,充分尊重原有建筑及其环境,新馆并不引人注目,与主馆保持建筑艺术上的和谐。

2.注意保护历史街区和塑造特色新城相结合

一座城市的特色是靠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来延续城市文脉的。有些城市恰恰是由一些文物古迹、道路肌理、传统建筑、历史街区形成了城市特色的基础,它们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但是城市特色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要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原有城市特色的内涵。城市是为人服务的,要更多地体现人本精神,绝不能搞一些不顾使用功能、盲目仿古、伪古、复古工程。要在新的生活方式和技术水平下,继承和发扬民族地域文化的精神实质。

3.注意学习借鉴和自主创新的有机统一

做好城市特色的规划、设计工作,必须多看、多听、多研究。只有眼界开阔,观念更新,才能认识特色、发现特色、塑造特色。概括来讲,一是要跟踪国内外城市建筑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要把现代建筑强调功能和后现代建筑强调形式的思想结合起来,作为我们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理论基础,借鉴后现代主义“文脉、隐喻和装饰”的设计手法,提炼和转化当地的设计元素用于本土建筑创作。二是要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的成功作法。例如西藏组织编制了《西藏传统建筑导则》,对拉萨市的建筑形式和风格进行了整治,使城市具有浓郁的藏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黄山市通过人大立法规定了城市秉承徽式建筑风格,把城市特色上升到了“法”的高度,有效地制止了杂乱无章的建筑。三是要开展城市特色理论研究,理性地分析本地区、本民族的建筑特色,改变某些地方城市建设盲目抄袭、跟风、崇洋媚外的状况。印度建筑师致力于发展有印度特色的建筑理论,使印度的现代建筑水平受到世人瞩目。日本有不少建筑师设计的建筑体现了既是国际的,也是日本的特点,这与本民族先进的建筑理论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塑造草原民族文化城市特色的过程中,只有经过理性研究和创造,才能提升到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的层次。

三、研究和塑造我区城镇特色的主调

我区虽然东西南北有一定差异,但各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和文化特点、生产方式、民俗风情总体上共性大于个性。因此,应当致力于研究和塑造城镇风貌特色的主调。使人无论是从东北、华北、西北或从国外进入内蒙古的城镇,都能感受到北部边疆城市特有的风情风貌。这一主调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舒展的城镇布局

舒朗的城市风貌与我区地广人稀的区域特点、草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北部边疆各民族的豪放特质息息相通。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大都市拥堵不堪、内地城镇土地紧缺的情况下,从规划上形成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合理布局,不仅可以形成独特的城镇特色,而且有助于预防和治理出行难、停车难的问题,有利于城镇的持续发展。因此,各个城镇的共同特点,首先应是在布局舒展的基础上建设集约式建筑组团。同时要根据城市地理历史环境、形态、功能对城市整体形象进行设计,包括大的天际轮廓线、景观风貌分区、城市轴线、交叉路口、景观系统、生态系统等等。特别是交叉路口的空间一定要留足。小城镇可以一种景观风貌为主,较大的城市在总的景观控制下,可以确定多个景观风貌分区。

(二)具有民族特色的建(构)筑物造型

建筑是直接体现城市的实体。以前我们也有许多成功的特色建筑,但因体量小,数量少,并没有形成城镇特色。近年来不少地方积极营造有特色的建筑物,但因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不够,出现了一些偏差。例如,国内和区内纷纷模仿比较著名的某些建筑,虽然营造特色的愿望很好,但看过后总是觉得放错了地方。再比如把错当为蒙古包形状的半球体机械地放在建筑物顶部,不仅没有起到营造特色的作用,而且影响了建筑的协调性。从蒙古包发掘建筑特色语汇和符号的方向并没有错,问题是没有经过艺术再创造,搞简单化、庸俗化拼凑的作法不可取。古今中外利用民居形式表现建筑造型的事例很多。例如我国南方有不少城市利用民居形成鲜明的特色。再如俄罗斯的教堂,历来吸收当地的木结构形式。再如1998年落成的“芝柏文化中心”,在地处西南太平洋并无固定建筑的努美阿半岛上,从当地的棚屋、森林抽象出现代建筑语言,建成了世界名作。蒙古包从类型来看,有古代、现代、民居、王爷包、战车包、游牧生产用简易包等多种多样;从内部结构来看,由园隆型的顶部、射线形的上部、菱形与方型及浅S型相结合的周壁等多种几何图型组成;从外形来看,有隆有直,有园有孤,浑然一体,配以纯白的颜色,其独特的造型是任何其他民居所没有的。因此,在内蒙古草原沿用了至少千年以上的蒙古包,能够抽象出许多种建筑语汇。后现代建筑中大量的圆型、弧线、曲线型建筑,就有不少令人联想到蒙古包及其某一部件的底蕴。此外,要探索在中西结合中增加地域文化符号来塑造特色。五十年代北京的一些重点建筑曾经进行过以中西结合的形式来体现民族性的有益探索。莫斯科现在搞的几处现代化建筑物基本都是西方现代建筑和“斯大林巴洛克”的组合,其中也有东方建筑的某些特征。内蒙古草原历史上发生过的几次民族大交流,必然也伴随着东西方建筑的融合。德国波茨坦夏宫给一个圆型游牧民族式建筑冠以“中国茶楼”之名,莫斯科把一处距红场不远的草原民族式建筑称为“中国城”,都说明历史上草原民族的建筑是东西方建筑交流和结合的一部分。当然对于那些没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欧陆风建筑应予禁止。还有,通过建筑物顶部的造型来体现民族特色也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国外通过变换顶部变型体现当代建筑个性的作法已经流行了几十年。纽约世贸大厦的两座方碑式摩天大楼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但是它所在的曼哈顿区,当时就有不少高楼都戴有各式各样的帽子。联合国总部大楼的建筑成功,使方形组合的板式建筑曾经受到推崇,但在西方世界流行也并不持久。国内有不少城市利用宝剑、高塔、战车、民居屋顶等造型配合现代建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我区建筑物顶部造型多样化的过程中,应提倡采用设计精良、符合城市格调的地域形式和民族形式,制止毫无内涵的“空架子”“飘棚顶”流行。

(三)具有生态自然特点的绿地广场

城市布局的街道空间和绿地广场都可以表达城市特色。大连的广场体系,新疆石河子的绿化系统都形成了深刻的“城市印象”。广西南宁市发挥水热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打造“中国绿城”为最大特色。我区在这方面也有很大进展。总结全区各地的作法,一是增加绿地比例。人均绿地指标要达到同类城市的前列。二是要合理规划,构筑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将城内城外的生态绿地、山体、水系有机衔接,促进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三是因地制宜选择植物。除关键部位选用一部分高档草坪和树种外,一般绿地和街道都要使用乡土树种,形成规模生态效应,同时降低成本,扩大面积,提高整体的绿度值。四是要做好景观特色设计。黑格尔曾说:“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民族。”雕塑是建筑的姐妹艺术,最能直观地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特色,我区有很多反映民族特色的雕塑作品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赤峰新区采用公开招标的办法完成了八大民族特色园林的设计,锡林浩特市邀请国内著名设计单位完成了蒙元生态园的设计,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没有文化内涵,贪大求洋、不伦不类的雕塑成了费钱、费力的“文化垃圾”。总体上我区的雕塑作品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今后应当多从草原民族的一些历史事件、自然特点、英雄史诗、文学作品、故事传说及各民族文化、体育活动等内容中,创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防止出现其他地方已经流行的亭台楼阁和西式罗马柱廊以及毫无特色的工厂化雕塑。

(四)清新悦目的城市色彩

一个城市的主体色调也是反映城市特色的重要方面。中国古代对建筑色彩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如北京古城以红、黄、灰为基本色调,由于皇宫的黄色屋顶和红色墙面与周边大片的灰色四合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大连、青岛的城市色调概括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日本的大多城市以淡茶色、白色为基本色调。巴黎传统建筑采用黑色屋面、淡茶色外墙。俄罗斯圣•彼得堡、莫斯科、索契原有建筑均以黄色系列为主,与四季常青的森林互相辉映。我区城市应根据自身环境和各民族所崇尚的颜色来确定城市的基本色调,大多数以浅色系列比较合适。一般城市可以选择白色系列为基础,再缀以当地喜好的其他颜色作为建筑立面的主色调。白色既可与草原上的蓝天白云相衬映,又符合草原民族崇尚白色的理念,也符合公众一般的审美观。后现代建筑中,“白派”创造了不少经典之作,这对选择白色为主色调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五)丰富多彩的装饰装修

对建筑物进行适度的艺术性装饰装修,能够起到渲染和烘托民族特色的作用。内蒙古政府礼堂浮雕式的装饰、内蒙古展览馆花边式的装饰都取得大家公认的效果。我区各民族历史上创造的花边、云图、冠饰、文学艺术作品、生产生活用具等,都可以抽象出独特的艺术符号,通过雕刻、雕塑、镶嵌、组合、瓷艺、彩绘、铁艺等技术手段,用于现代建筑的装饰装修。我区各地在公共场所内部装修和陈设方面普遍注意体现民族特点,已经取得了较好经验,应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在加拿大,温哥华并不是印地安人最多的城市,但其机场候机楼和市内公园广场具有浓厚的印地安文化氛围,对提高其知名度起到很大作用。类似经验都可供借鉴。

四、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开创城市特色工作的新局面

塑造城镇风貌特色是一项崭新的任务,也是专业性、公众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当前我们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争取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开创城市特色塑造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建设特色城市,关键要靠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城市政府要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来加强管理。要防止把塑造城市特色看成是纯粹专业技术活动放任自流,也要防止出现长官意志包办代替。而应采取领导把关与专业创造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有序地推进。大中城市要根据需要,制定有关城市风貌特色的规划、条例、导则、法定图则等各类规范性文件,立足长远、引导发展。

二是要广泛宣传,争取广大公众积极参与。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意义,普及建筑科学知识,提高广大居民的建筑艺术修养和城市特色意识,让广大市民关心和参与塑造城市特色工作。要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征集意见等方式,收集群众对城市特色的看法和建议。借此达到团结凝聚市民热爱家园热情,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共同信念和追求。

三是要加强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各设区城市和盟府所在地,要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的城市特色专家评审机构和咨询机构,确定工作目标、任务和内容,形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机制。

四是加强管理。要明确规划部门是城镇风貌特色的主管职能部门。各城市要编制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城市重要景观节点、主要街道、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切实把城市风貌特色的要求体现在每条街道、每个建筑物上。各城镇对建筑造型、立面、色彩及布局要有明确要求,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都要有文字规定,防止随意性,保持连续性。对抄袭照搬,不符合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建筑不予审批。

五是开展科学研究。要发动专家学者、科研技术人员开展城市特色理论研究,经常开展交流、评优、研讨等各项活动,探讨我区城市风貌特色的内容、方向、技术手段及理论支撑体系。开展塑造城市特色的优秀论文、优秀规划、优秀建筑、雕塑小品等评选活动,鼓励设计人员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精品。

作者:郝益东

第三篇: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转型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对于社区管理应该强调以人为核心,通过社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文首先对现有的社区管理模式进行介绍,分析了在城镇化过程中社区管理主体、资源和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三元一体”的城市社区管理方式,各主体拥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最后根据城镇化发展要求,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从社区和农业转移人口两方面来共同推动社区管理。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社区管理;三元一体

2014年我国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人口城镇化水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可以在社区的帮助下进行,社区对于促进城镇化人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何在现有社区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转变社区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提高“城中村”地区人口质量,已成为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1.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社区管理也开始了其体制改革,主要为了适应从计划经济主导下的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自治模式发展。经过十几年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我国形成几种具有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上海模式”、“沈阳模式”和“江汉模式”。其中“上海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的社区管理,“沈阳模式”属于典型的自治型社区管理,“江汉模式”属于合作型社区管理。

“上海模式”形成了街道社区的“街居制”,通过街道居委会对社区全方位的管理,居委会管理社区的各项事业,拥有广泛的职权。“上海模式”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居委会在进行管理的同时,也依靠其他社会团体的帮助。作为老工业区的沈阳,在社区管理中突出社区自治,每个社区中均形成自己内部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党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委员会,各个委员会有自己负责的职权范围,形成了独特的社区管理自治、行政与社区自治分离的“沈阳模式”。“江汉模式”是在“沈阳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之间有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江汉模式”强调政府与社区的共生、互补和双赢,并不完全排斥行政干预,而是政府行政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形成互补。

2.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其存在的问题有:首先是社区管理的主体问题,现在的社区管理中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是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口城镇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政府在进行主导管理的同时,其他相关社会组织的介入,对于这部分人更好的实现市民化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是社区管理资源问题,物质资源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主导的社区管理并不能获得满足社区需要的财政拨款,在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借助社会资本的投入促进社区发展。最后是社区管理的体制问题,行政管制还是社区自治,社区作为政府的基层管理单位,在对社区管理过程中,浓厚的行政色彩会影响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解决居民的需求,并且在城镇化中形成的“城中村”也会由于缺乏管理,影响社会稳定。

二、构建“三元一体”的城市社区管理方式

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强化社区的管理功能,以社区管理带动人的城镇化发展。社区建设的实质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即将社区中所有的资源、所有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来共同建设社区。社区管理的实质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发民间多种资源,发展社区自治,形成政府、基层组织与居民通力合作的局面。[1]社区管理应该打破原有单一、封闭的管理方式,寻求多元主体、平等参与的社区管理。构建“三元一体”的城市社区管理方式,“三元一体”即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共同致力于社区管理的目标,一同构建以人为核心的社区管理。

1.“三元一体”各角色的定位

首先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应该是主导性的,社区管理中大的决策权、组织控制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保障社区的健康发展。虽然政府起主导性的作用,但是其职权并不是完全不受限制的。其次社区是整个社区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应该成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党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委员会,不同委员会负责不同的职权。最后社会组织是社区管理的重要补充,社会组织拥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弥补社区资源不足的问题,增加社区的社会资本。

2.“三元一体”的城市社区管理实现途径

政府应该从这几方面进行社区管理:宏观规划,政府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社区的发展,合理开发和配置社区资源;组织领导,政府通过组织协调社区中的各个业务部门,调节各部门之间的利益;财政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让社区有更充分的资源来进行社区建设,财政支持不仅可以改善社区生活环境,还可以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社区各职能部门分工应该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社区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社区重大事项的决策。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应该由社区中的知名人士、人大代表等担任,主要对社区的发展提出意见以及对社区的工作进行监督。社区党员代表大会让社区党员发挥先进性,成为社区中的核心力量。社区委员会主要做政府的助手,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要下放到基层社区,让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负责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离退休人员管理、社会保障等基层事务。

社区应该重视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在人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社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得到凸显。社会工作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社区服务机构,解决社区中的社会问题,通过社工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三、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社区管理

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人口城镇化水平。城市社区应该在以人为核心的原则下,转变原有社区管理模式,真正促进人的发展。我们认为,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社区管理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体现城镇化过程中“人”的核心地位,就必须把农民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重中之重来考虑,社区应该帮助农民尽快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生活,由于传统的农村生活与城市存在差别,进入城市社区的这部分人难以适应,因此社区应该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

第二,要体现城镇化过程中“人”的核心地位,还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业转移人口平等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树立其社区管理主人地位。在实现市民化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在新社区里面尽快融入,并形成主人翁的意识,在社区管理过程中发挥主体地位。(作者单位:1.西北大学;2.陕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顾朝林,刘佳燕.城市社会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魏文斌.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转型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6):70-73.

[4]许小玲,马贵侠.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反思与前瞻[J].广东社会科学,2013(4):189-195.

作者:马黎勇 余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健康管理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学环节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