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剖析

2023-01-11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剖析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分析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分析 山东艺术学院

张学星 摘 要: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带有战略性的民生问题。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找出社会、学校、学生各个层面

的问题,据此分析原因与改进措施,有助于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难 现象 分析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6-05-0153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共识。就业难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概括起来。这与我国社会大环境因素、高校培养及指导、学生 个人就业观念等因素有关。

一、社会大环境因素

1. 高校毕业生连年增加,往届毕业生未就业总量大

据统计,近十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快速增长。2005 年为

338 万人,2013 年毕业生人数达到 699 万人,而 2015 届毕业生 达到 749 万。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毕业生数已翻番。应 届毕业生找工作已属不易,往届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就更难了。 在各类招聘会中,都有众多往届毕业生的身影,既有一直没有 找到满意工作的,也有辞职二次就业的。 2. 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

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国经

济增速低于年初预期,GDP 增速已落到 7% 以下,未来几年有 可能继续下降。重要经济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增速均有下降。受大环境及企业利润下降影响,一部 分企业、单位新招聘人数减少,甚至裁员。由于人力成本上升, 甚至出现了一部分外企转移国外的情况,这都影响社会就业环 境,加剧就业难。

二、高校教育与培养因素

1.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从各企业用人实际安排上来看,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基本 上要试用或者学习培训半年至一年。有关企业招聘人员透露, 除去业务开展经验需要从头学起外,应届毕业生专业能力与企 业业务水平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等所代表 的专业知识水准,在市场上基本用不上。这也给了各高校一个 办学启示,那就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高校不能只顾埋头办 学,导致教学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高校应及时关注市场变化, 培养更多的适销对路的人才。 2. 就业指导工作质量不高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 一方面缺乏就业指导人员,万人以上规模的高校基本维持在 1~4 人,甚至更少。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设置、学分管理、教 材编制、师资培训等还停留在文件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多忙 于事务性工作,无暇于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工 作人员无就业指导专业背景,大多是党政干部或辅导员兼职, 就业指导内容仅停留在就业形势介绍、就业政策宣传、简历制 作和面试技巧等浅层次方面。在指导学生实践实习、职业类型 选择、职业生涯规划等深层次工作方面则无能为力。另外,高 校就业指导大多采取讲座和集中上大课等群体辅导方式,无法 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就业咨询需求。

三、大学生个人因素 1. 就业观念落后

目前在大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眼高手低,期望值过高的现象, 他们对就业压力估计不足,不能真正了解社会就业形势,遇到 稍不如意的岗位就轻易放弃。不愿意到小地方、小企业就业, 参加三支一扶、村官选任、其他援助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有些 学生还不愿意转行、接受不了暂时低薪等。业务能力、工作经 验的积累与成长,这决定以后的薪酬调整。要积极引导学生转 变就业观念,树立“小”观念,“从小单位小企业做起、从小 事做起、从挣小钱做起”。

2. 部分大学生个体素质难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笔者所在高校某学院曾组织过专场招聘会,从很多参会企 业的用人需求来看,绝大部分企业提供的岗位以与专业技术紧 密相关的岗位为主,此类岗位约占 70% 左右。其余岗位如客户 经理、业务员、行政文员等,也是要求有相近专业学习背景和 一定的专业能力。故毕业后如果不考虑转行,无论是进入专业 类公司从事专业还是行政、营销等岗位工作,都要求有较强的 专业水平与能力。这就说明,大学生在读期间,专业学习还是 第一要务,专业学习搞不好,就业竞争就已失去了优势。在要 求学生具备较强专业水平的同时,部分企业提出让学院推荐素 质较高的学生进行面试。明确提出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 或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等经验丰富的学生优先考虑甚至直接签 约,可以看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也不亚于专业学习。 3. 学生创业风气初步形成,但还没有形成有效规模

为更好地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国家除了扩大就业外,近年 来出台多项鼓励创业的政策。高校毕业生创办个体工商户、个 人独资企业,可依法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等。国务院还发文从教 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创业指导服务等 9 个方面促进大 学生创新创业。创业不仅可以缓解就业难,还能带动就业。但是, 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普遍具有畏难情绪,由于经验比较 少还容易导致失败。以上因素造成现在大学生创业还没有形成 有效规模,对就业难的缓解作用不突出。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高校需有所作为。笔者 所在学院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学生创业,例如在学生会成 立创新创业部门,设置学生干部团队专门进行学生创新创业模 式探索、项目发掘、项目策划、实施指导与管理,建立实际意 义上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另外,积极申请政策支持,加强我院 创业工作与省金种子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对接,引导与鼓励学 生积极申报创业项目。选拔专业拔尖学生进入相应专业工作室, 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培养,鼓励他们参与校企合作与各层次专业 实践。

总而言之,要解决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高校、学生个 人等多层次联动,需要各个层面发挥好各自的作用,需要全社 会的参与和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包括高等教育改革,用人机制、 保障机制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高校要大力推行就业、创业培训, 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认清形势, 分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实事求是,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新形势下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就业模式浅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高等

教育的结构规模不符合社会岗位和需求的要求,大学生就 业难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据统计, 2011 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 达到了 6 60 万

,初就业人数占总数的 7 0%,

也就是说,仍有 198 万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内蒙古地区高校毕业生今年 也首次突破了 1 0 万

人,达到 1 0.2 万

人,内蒙古劳动力市场

形势显然是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因此,针对当前情况,总结出我 区当前大学生就业模式的利弊并探索新的模式显得尤为 必要。

一、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就业模式

大学生就业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的发展 密不可分。根据国家未来人事制度宏观改革的趋势,通过 分析大学生就业模式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可归纳为“学校 主导型” 、“学生自主型 ”、“用人单位订单型 ”就业模式 。笔

者认为,目前,我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主要依赖“学校主 导型” 、“学生自主型 ”就业模式 。

(一)“学校主导型 ”就业模式 “学校主导型

”就业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导力量引导大

学生就业。在这种模式中,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内强学生素 质,外拓学生就业市场。 “学校主导型

”就业模式在学生就

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就业的资源和经验相比 学生个体要丰富得多,因此,使学生就业选择的路更多,选 择的面更宽,更有利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 目前,我区各单位,特别是各高校高度重视,把大学生 就业问题作为保增长、保稳定 、保民生的基础工程来抓,作

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采取 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比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从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去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另外,为提 高大学生就业,很多高校,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交通职

2 0 1 4 .6 - 8 KAO S HIYUZHAO S HE NG 近

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 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考研大军 中,以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增加就业筹码 。 研

究生可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一般意 义上所讲的 “ 考研 ”

就是参加全国硕士学位研究 生招生考试

(以下简称研究生招生考试) ,研究生

招生考试政策性强 、 环节多 、

时间跨度大,为了

使同学们有一个简单直观的了解,这里就研究 生招生考试的主要环节及相关知识给大家做一 简单介绍 。 一 、

关于报考条件

我国硕士研究生种类比较复杂,按照培养目 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 两种类型;根据考试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全国统 考 、

推荐免试 、

单独考试 、

管理类联考 、

法硕联考 、

强军计划 、

援藏计划和农村师资计划几种 。 当然

还可从录取类别或学习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划分,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

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国家承认学 历的应届本科毕业 、

本科毕业以及具有与本科 毕业同等学力的中国公民 。 教育部 《

全国硕士学

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以下简称招生简章) 中对

考生报考不同类型 、

选择不同考试方式都有着

具体的要求,例如对于报考单独考试或工商管 理硕士 、

公共管理硕士 、

旅游管理硕士等部分专

业学位的考生,不但在学历方面有明确要求,还 要求考生具有相应年限的工作经验;对于报考 法律硕士 (法学)、 法硕硕士 (非法学) 专业学位

的考生,除学历要求外,对其之前在高校所学的 专业也有具体的要求等等 。

各招生单位也可根

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也会对考生提出具体的业 务要求,同学们在正式报名前应按照教育部招 生简章 、

拟报考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及相关业

务条件要求,认真审核本人报考资格,遇到不清 楚的地方一定要及时进行咨询,以免影响正常 的报名考试 。 二 、

报名环节

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名采取网上报名加现 场确认的方式进行,报名和调剂的指定网站是 “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以下简称“研招 网”)。

同学们注册用户名进入网上报名系统后, 应认真阅读相关公告信息,根据系统页面提示 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招生单位 、 考试 方式 、

报考专业 、

研究方向 、

报考点等项目,填写 个人相关信息 。

所有栏目填报完毕,再三核对确 认无误后,提交信息生成报名号即可 。

这里需提 醒大家, “

招生单位 ”、“ 报考点 ”、“ 考试方式 ” 三

项为报考的关键信息,不论是否已支付报名费 (选择北京、河北、四川等省份报考点的需网上 支付报名费,选择其他省份报考点的需现场支 付报名费)

,在提交信息生成报名号后,此三项 信息是不允许修改的 。

同学们若要修改报名信

息,应在网上报名截止时间前,重新注册用户名 进行报名 、 缴费 。

(一)关于报考点的选择

不同于其他各项国家教育考试,研究生招生 考试对不同来源 、

不同类型的考生在选择报考点

方面也有着具体明确的要求,同学们在进行网上 报名之前,务必仔细阅读教育部发布的招生简 章,拟报考招生单位 、

拟选择报考点以及该报考

点所在省级教育考试机构的网报公告及关于网 上报名的所有相关信息,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正 确选择具体的报考点,以免因错选报考点而耽误 报名和考试 。

———“ 考研 ”

流程指南 >>>多兵 大学之后 ,

路向何方 189

第二篇:调研论文: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解决方法

怎么看待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二、选材难: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假招聘: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

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

针对一系列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社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宏观调控:

一、国家政策方面

为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我国政府从体制上、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进一步疏通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是目前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为青年就业创业立法

任何政策的实施都必须依赖于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西方国家大力推行青年就业保障计划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制定和完善青年就业法案。从立法的角度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这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在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的毕业生中,农学和医学学生的就业形势最严峻。农科四分之一专业的学生存在就业危机(就业率低于30%),仅有10%的学生就业供需平衡,而农学、医学专业的人才又恰恰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最急需的。因此,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前晋职(定级)、给予较高额度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工作期满自由流动等,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3、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灵活就业

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45.5%为灵活就业岗位。灵活就业是未来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对有意建立经济实体、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政府和高校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帮助大学生找到启动自主创业的“第一桶金”,如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共同合作设立了“上海市全国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资金”,总金额达到了1500万元。

二、就业市场方面

我国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办法。

为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国家还必须尽快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或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武汉市人事局在武汉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学校和专业,围绕大学生就业率、就业缺口率和就业质量三个统计指标,运用数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起能综合反映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系列指数模型,从而提供了及时、完整、准确和具有前瞻性的就业信息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同时,国家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以不实之词、虚假信息吸引参展单位和学生的招聘会主办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对各类毕业生招聘会予以引导、规范,改善招聘会的软硬件环境,提高招聘会质量。毕业生们呼唤针对市场细分的、小型的、建立常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暂未就业的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方便。去年4月,北京市建立了为大中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常设市场,深受毕业生的欢迎,一批暂未就业的大学生就在这里找到了工作。

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面

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强化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

高校要主动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坚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学校应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采取大小型招聘会相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双向选择”活动,使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毕业生的供需信息在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之间及时有效地传递和交流,为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方便。

针对毕业生的求职心态,高校要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观念,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多些务实,少些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五、毕业生自身方面

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

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高校毕业生应解放思想,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强化刻苦奋斗的精神,正视现实,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比如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志愿投身西部的大学生给予了不少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到西部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和空间,刚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知识结构新,有想法,有胆量,有魄力,不妨去西部大展身手,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人身价值。

大学毕业生如何把自己“嫁”出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关键。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自身交际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等,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它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要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就业、择业和创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职业观辩证统一起来,让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人生风范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高职学生,我们要找准自己的职业位置,立足根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社会人力资源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例如,他喜欢什么样的同事,喜欢怎样的活动,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都会与他们未来的工作状态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学生了解这一点,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好的职业性格有助于个体在相应职业中更良好地完成工作。

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好处。提高技能,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组织进步的需要;另一方面,为自己今后更进一步,取得更好的职位做准备。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大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要让大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大学生要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在制定计划中大学生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 。

我们要通过三年的勤奋学习刻苦努力,使自己塑造成一位掌握专业,能说会写,品德高尚,善与社会沟通的应用性人才切实认识到从学校人,单位人,社会人,职业人的角色的转变,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的结合起来。

自主创业,给自己当老板对应届大学生来说也可以另辟一片天地。现在很多高校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政府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也在更新观念,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如江苏省有关文件就规定“各级政府要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方便和市场机会,扶持毕业生创业。毕业生领办或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按有关规定享受财政优惠政策。对毕业生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按规定减免营业税、所得税。”所以说自主创业也将成为今后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之一。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急需的宝贵人才资源,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2004年4月30日举行的“中国就业论坛”第六次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指出,我国的目标是希望通过3至5年的建设和奋斗,建立起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几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笔者认为,通过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标本兼治、权利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合作与帮助,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进步,青年大学生就业工作定能呈现新的可喜局面

参考资料:铁路相关部门机构报告 人民网 新华网

第三篇:浅析当今社会就业难 与“蚁族”现象

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班级:环境工程系 2班

姓名:郑妍妍 学号:2013301110129 学号 2013301110129 浅析当今社会就业难与“蚁族”现象 联系方式 15527125880

[摘要] “蚁族”已成为我国继农民工、下岗职工后又一弱势群体。从个人、家庭背景及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了解“蚁族”现象的形成原因,其原因涵盖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因素。“蚁族”对社会稳定的危害令人堪忧,要彻底解决“蚁族”现象必须从个人、家庭、高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进行改革并引起高度重视。“蚁族”时代终会随着就业态势的改善走向终结。

[关键词] “蚁族” 就业难 原因分析 对策

0 引言

“蚁族”是我国在社会转型、城市化加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城乡贫富差距加大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根据学者廉思的研究报告,该群体主要由“80后”、“90后”大学生组成,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群体中大多数人从事简单的销售类和服务类等临时性工作,收入低且不稳定,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需要靠父母接济度日。[1]已经沦为继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又一弱势群体。

“蚁族”工作收入低、生活条件差、社会保障缺乏,曾经的美好理想与今天的残酷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让他们内心产生巨大的失落和挫败感,极易导致不满、焦虑、自我封闭等心理现象,进而容易滋生许多社会问题,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对“蚁族”群体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有效帮扶政策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2]

1 大数据时代下的“蚁族” 1.1 “蚁族”的家庭背景

据2013年学者廉思所做调查显示,从家庭所在地看,“蚁族”来自农村的最多,占总体的55.0%,其次是县城和乡镇,分别为14.9%和13.6%。从家庭年收入看, 2万~5万元最多,比例为36.4%;其次是5万~10万元,占20.1% ;家庭年收入在1万以下和20万元以上的均不超过6%。绝大部分受访者父母的学历较低。

[3]1.2 “蚁族”的学历层次

近年来,“蚁族”群体学历层次处于不断升高的态势。

2009年的调查显示,该群体中拥有本科学位的占31.9%,研究生及以上学位的占1.6%;2013年调查发现,该群体中拥有本科学历的占43.9%,研究生学历比例有所提高,达到7.4%。同时,各种资源向重点大学集中,更加剧了这一趋势。[3]

2

学号 2013301110129 浅析当今社会就业难与“蚁族”现象 联系方式 15527125880

1.3 “蚁族”的工作收入

2013年周红丽、杨波、张杰在郑州市城中村孙八寨对“蚁族”群体的调研显示: 在工作单位性质方面,约70%的被调查者在民营企业工作,15%的被调查者在个体企业工作,15%的被调查者在国有或合资企业工作。这反映了被调查者主要来自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

在工作性质方面,约50%的被调查者从事简单的专业技术活动,约30%的被调查者从事产品营销。这反映了“蚁族”群体人力资本较低的事实。

在变更工作的频率方面,约90%的被调查者从毕业之后到现在更换了2- 4次工作,反映了“蚁族”工作的流动性较大。变换工作比较频繁。

在收入方面。收入在1000~1200元的约占31%,30%在800~1000元,27%在1200~1500元,还有12%的被调查者在800元以下。[4]

1.4 “蚁族”的自我认知

在郑州市的样本调查也显示,在自我评价方面,“蚁族”认为影响自己求职的几个重要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是:个人能力、工作经验、专业和学历。认为性别、学校名气、家庭背景和相貌影响自己求职的均不到10%。[4]

2 “蚁族”背后的故事 2.1 大学生与“蚁族”

就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经济贫困、社会关系网络及其间各种社会资本的缺失、政治上的弱势无权等问题。这一系列伴随大学毕业而来的现象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并沦为“蚁族”。

这不仅仅是制度、社会关系等问题造成的必然现象,也与大学生对综合能力的自我培养有着较大的关系。当下的应试教育制度过分强调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对于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正是其综合能力的体现,不止意味着对书本知识的积累,更应该涵盖专业技能、道德修养水平、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素养。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了就业市场上“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怪现象。

另外,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也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据一份以全国8所高校的本科生为个案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单位类型分布”中,27.5%的人认为是国有企业,19.1%的人认为是国家机关;在“大学生最希望从事的职

3

学号 2013301110129 浅析当今社会就业难与“蚁族”现象 联系方式 15527125880

业”中,分别有59.2%和34.2%的人选择担任机关干部和从事技术人员。可见,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功利性较强,更倾向于从事职位高、待遇好的工作,而不愿在基层从事基础性的工作。[5]这样的择业就业观念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高不成,低不就”的社会现象。

2.2 就业市场与“蚁族”

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中往往占领着主导的地位,其对大学毕业生主要存在三个层次的社会排斥,该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蚁族”现象的产生。[6]

1) 生理排斥。就业单位出于公司利益的考虑,常常比较注重外在形象、身高、性别等难以改变的生理特征。因为此类严苛要求,一些原本很优秀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被排除在就业岗位之外。

2) 资历排斥。用人单位相信优质的学校一定会教育出高品质的人才,高学历的求职者一定拥有更高的个人能力,往往会要求应聘者必须是“985”、“211”工程院校的学生。众多的“蚁族”群体大多不是重点院校的学生。

3) 经验排斥。在劳动力市场中,一些用人单位不愿为大学毕业生花费“培训成本”和“时间成本”,更愿意招聘素质和技能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劳动者,因而缩小了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空间。

2.3 社会环境与“蚁族”

在张星的《我国“蚁族”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一文中,透彻分析了现阶段“蚁族”形成的社会环境原因如下:[7]

1)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割裂的城乡二元结构,大城市与二三线城市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2) 从国际大背景看,当今世界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各地接二连三的经济危机导致就业难度加大,经济的不景气也使得扩大就业岗位的难度的加大。

3) 房价居高不下,生活资料价格上涨。普通市民买房都困难,更不用说是“蚁族”了。

3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蚁族”正日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社会稳定看青年。青年群体,尤其是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智商高、感性、易冲动,因趣缘、业缘、地缘等因素极易建立网络青年自组织,其组织运行的网络化、低成本、覆盖面广、生命力强等特点,使其易凝聚青年力量,具有不稳定性,不易掌控;部

4

学号 2013301110129 浅析当今社会就业难与“蚁族”现象 联系方式 15527125880

分可能成为导致违法犯罪或社会冲突的组织力量;少数甚至可能会成为国外敌对势力与我争夺青年的切入点。

“蚁族”成员素质普遍较高,但存在目标期望值与生活现状的鲜明对比所产生的强烈心理落差等问题,与“蚁族”的出现相伴的是社会流动乏力和社会分层困境将为整个社会的公平及和谐运行构成风险隐患。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蚁族”特性聚居群落的数量在未来几年内还将继续增加。群体成员的基本属性、心理状态与生活境遇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后,极易产生负面的情绪化反应,并直接导致某些极端行为的发生,同时在规模数量不断提升的状况下,发生群体性恶性事件的可能性极大。如果出现一些局部性的冲突或者触发了比较敏感的导火线,“蚁族”群体就可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冲突。[8]

4 “蚁族”以后 4.1 治“蚁”于心

改变“蚁族”命运的核心与关键就在于已成为或即将成为“蚁族”的大学毕业生。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将会改变“蚁族”学生的就业前景,改善其就业情况。这便是所谓治“蚁”于心。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要从学生个人、学校、社会、家庭这四个方面入手:[9]

首先,学生个人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拥有自己的主见,不被他人及社会普遍观念所左右。

其次,学校应改革教育理念,注重教育学生的价值观。

第三,国家应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边远地区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用人单位方面,要解放其思想,突破传统用人观念。

最后,应鼓励家庭降低对孩子的就业期望值,鼓励其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状况,不给孩子过大心理负担。

4.2 治“蚁”于身

阻断新增再生来源是促进“蚁族”群体消亡的重点,要阻断再生来源就要提高“蚁族”自身的就业能力。这就必须以深化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让大学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投身社会实践,在不断提高自己知识水平的同时,也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8]

5

学号 2013301110129 浅析当今社会就业难与“蚁族”现象 联系方式 15527125880

同时,应更好地实现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与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有效对接,使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区域分布等适合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的需求。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不断提升专业设置的学科预测规划能力.不断改革专业设置,解决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要求之间的矛盾。[10]

4.3 治“蚁”于社稷

“蚁族”通常都缺少家庭经济资源和城市社会资源的支持,他们的社会利益保护只能依靠政府的公共政策,但在目前的公共政策设置下,“蚁族”既不具有享受社会最低保障待遇的条件,也不具备享受城市社会保障的市民身份。因此,政府应保障“蚁族”的基本社保利益,防止“蚁族”成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

第一,提高基层岗位的工资待遇,完善失业保障制度,扩大其覆盖面,将“蚁族”纳入失业保险的保障体系中。

第二,建立惠及“蚁族”的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参保对象的覆盖面,将未参加医疗保险的“蚁族”纳入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对暂时失业的“蚁族”可以减少或免除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形式参保。同时,提高政府财政补助标准,确保“蚁族”都能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三,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可以将“蚁族”纳入城市廉租房范围,建立共有产权的公租房。

长远的解决之道在于拓宽“蚁族”向上流动的渠道,缩小地区贫富差距,重点提高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将大城市的优质资源和产业集群向中小城市转移,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蚁族”青年归巢,既可以将自己所学知识贡献于家乡建设,又可以实现“蚁族”群体的个人价值。[11]

5 结语

解决“蚁族”现象,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且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特别是个人的高度重视和努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真正摆脱就业难的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光和热,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蚁族”时代终会随着社会就业市场情况的改善走向终结。

6

学号 2013301110129 浅析当今社会就业难与“蚁族”现象 联系方式 15527125880

参考文献:

[l]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19. [2]傅剑,陈碧霞,“蚁族”群体特征、诉求与风险:当代青年研究[M].2014:329-2. [3]廉思,从“蚁族”现象看高等教育公平[M] [4]周红利,杨波,张杰,“蚁族”:教育与收入的背离?——郑州市“蚁族”群体调查[M].教育学术月刊,2013.6 [5]肖莉娇,关于“蚁族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M].科教导刊,2014.03(中)

[6]孙益婷,“蚁族”就业社会排斥问题研究.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Vol.17 No.4 [7]张星,我国“蚁族”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M].财会探索

[8]张启鹏,“蚁族”群体的形成和消亡机制研究[M].当代青年研究,2014.3:Serial No.329 No.2 [9]曹晶,从蚁族现象看大学生就业观的演变[M].读与写杂志,2014.8:Vol.11 No.8 [10]李军霞.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研究[J].中国人才,2011(14). [11]杨柳,促进“蚁族”向上流动的公共政策选择[M].当代青年研究,2014.3:Serial No.329 No.2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7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1

第四篇:大学生是就业难还是创业难

2014年,我省有约43万大学生,比2013年多了3万;武汉地区大学生也达到30万人,加上去年55000名毕业生未找到工作,两相叠加,2014年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武汉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发布《2014年就业形势分析》。今年,武汉市岗位供给预计较上增长5万个,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大量用工需求,预计全市空岗位总量将达到34万个。但因求职者呈现结构性矛盾逆差,所以仍有10万人面临就业困难。

由于就业压力加大,将迫使更多毕业生选择创业。而3月1日实施的‚取消公司注册资本最低3万元的限制‛的注册资本等级制度改革新政,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热情。据东湖高新区工商局介绍,仅3月份就有52家是由大学生创办,这也是东湖高新区有史以来单月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数的最高值。

‚我以前对创业没有任何概念,只凭一腔热情。参加了创业大学的免费培训后,心里有底了,遇到问题还可以咨询创业导师。‛曾有过数次创业失败经历的冯磊,经过培训后成功创办了一家专营纸盒的网店,月销售收入达100万元。

真实存在的就业难和低收入引发了创业热。我们就重点讲讲大学生创业之旅。

长期以来,整个社会仍停留在‘就业型’思维上,大学生创业意识不高。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知识、能力等要素,也不敢自主创业。于是通路易招就努力摸索,搭建适合大学生创业的培训平台。

针对大学毕业生不敢创业、不会创业的实际情况,湖北通路易招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创业促就业。该公司可以系统的学完全部的互联网热门项目其中包括国内国外广告联盟项目,竞价网商项目,地方门户运作项目,淘宝客项目,淘宝开店项目,SEO项目,推广客项目,软文写作项目,实业小项目等多达十几个项目和技术。不仅可以自主创业,更能让您成为全方面的社会人才。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论社会形势多么的严峻,在通路易招的指导下,加上您的热情和坚持,我相信‚就业难‛和‚创业难‛对您来说一点都不难。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难

1. 近几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2.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3.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Recently, it gradually formed a phenomenon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 is hard to find a job. The low rate of the employment make the graduated depress.

To have an ideal job, the student ought to explore the essence an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how to reverse the situation. Firstly, the shortage of talents who can combine fundamental knowledge with practical make it difficult for enterprises to recruit the proper man. Thus, the vital thing we should do is 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professional study as well as applying them on the practice. Secondly, more and more students tend to find the job in the senior year. So, acquiring the job information early can help them claimed to select a favorite job. Lastly, they should low the outlook of salary.

In my view,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low employment, we have confidence in hunting for a job. Equipping us with abundant skills means the chance of being employed. Following the above suggestions, we can own a fruitful future.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暑假实践报告三篇下一篇: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