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1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风险也逐渐凸现出来。

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发展论文 篇1:

如何防止民营企业告贷无门?

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并非现在才有的问题,而是2010年就存在了,民营经济当前出现的问题,也是从2010年开始量变到现在的质变积累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关键在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错配。

中国2010年起开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组合,但货币政策在实际执行中是紧缩货币政策,即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组合。需要说明的是,2010年宏观经济背景是“中国退出经济刺激计划”。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并非坏事,关键在于如何退出?

当时综合分析后,我们曾提出建议,应该从财政端退出。具体理由是,信贷、M2等与金融相关的指标增长过快主要是因财政投资项目增长过快所致。既然如此,退出就应该从财政端退出:延缓项目审批,把原工期计划稍微拉长,财政投资增速下降,贷款和M2增速自然回落,而且CPI也会因原材料需求减少而自然回落。

遗憾的是,有关部门选择了从货币端退出。这就构成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的组合,这是个严重的错配。如果积极财政政策与紧缩货币政策长期实施,将导致严重后果:大量政府项目需要占用大量的金融资源,而此时货币和信贷同时收紧,将导致企业尤其是中小微民营企业资金枯竭,从而导致中国“主动性经济增长动力(官方说法是内生性经济增长动力)”减弱。

之后的事实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当年的判断。比如,“高利贷风波”2012年开始在浙江温州发酵,大量民营企业把资金抽出来冲进小微金融的高利贷,这也是中国金融短期化、脱实向虚的第一波;此后,“姜你军”“蒜你狠”登场。更严重的是,经济主动性增长动力不断弱化需要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尤其是2014年之后,中国GDP增速频频出现“断崖现象”,需要政府加大投资予以托底。国有企业负债过高也与此不无关系。中小企业过长时间告贷无门,就会演化为放弃实业“不干了”。这实际上是宏观经济政策错配的后果。

现在是否已经解决了宏观经济政策错配问题?应该说还未彻底解决。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性货币政策是否考虑到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对货币信贷的需求?中性货币政策应首先包括支撑积极财政政策所需货币信贷的需求,然后才是货币中性安排。

当下市场也说明了这样的问题。比如,尽管“收短放长”的货币操作可以从长期增加信贷供给,但短期看,按照中性货币政策安排,中小民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依然存在。因为,长期信贷被积极财政政策大量占用,而留给中小微企业的只能是又短又贵的金融资源,这也是为什么民营实体经济深感货币过紧,期盼央行予以宽松。

所以,需要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适当调整,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安排需要同时考虑两方面货币供给问题:首先,需要计算清楚積极财政政策“对货币信贷的年度需求”,这是刚性的需求;其次,除去积极财政政策所需货币信贷之外,再看其他一般性企业发展需求,这需要做出中性或略偏宽松的安排。两项相加得出的货币供给总量会大于当下水平,但这并非宽松货币政策,而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总之,中国需要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但不能允许“积极财政政策吸干金融资源而使民营企业告贷无门”的现象继续发酵,防止中国主动性经济增长动力进一步弱化。

作者:钮文新

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发展论文 篇2:

简析我国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  

摘要: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风险也逐渐凸现出来。在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同时,应积极有效地防范财政政策的风险:一是在积极财政政策目标上要从片面追求年度经济增长转移到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上来;二是对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必须注意协调配合,同时要注意财政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及经济制度的密切配合,并处理好财政政策与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财政风险

一、积极财政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深层次原因分析

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严重打击和损害了亚洲各国经济,对我国的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外部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采取了对内启动内需、对外扩大出口的宏观政策组合,消除外部冲击可能带来的各种连锁反应,积极财政政策是其中最重要并且最有效的政策手段之一。

但是,从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看,这些政策的出台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背景。首先,我国宏观经济的态势已由供给短缺转化为生产的全面过剩;由通胀转变为通缩。其次。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已由实现传统的工业化转换为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目标;由追求以人均GDP增长为主要标志的经济增长转变到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由强调效率优先的市场化改革转变为同样重视社会保障和公平。再次,我国已经进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重视法治和规则,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改善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是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就要求我国的财政体制和收支结构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和更有效率的改革,以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简单看作是一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它更是一项结构性的财政政策。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

积极财政政策首先是一项应急措施,是为了化解外部冲击,扩大内需和支持出口,确保经济增长的短期扩张性措施: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从一开始,就不仅是一项短期扩张性措施,而是包括了更多和更重要的中长期内容;它不仅是一项总量政策,同时又是一项结构性政策。

(一)积极财政政策是扩张性政策和结构性政策的组合

在规范的经济理论中,有几点是既定的:一是给定了比较完善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二是结构和技术问题只在中长期才发生变化。在这些条件下,以解决总有效需求不足为目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或减税等,来刺激需求并带动整个经济增长。

因此,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界定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就不能把它简单看作是规范济理论中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其作用也不是简单地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通过扩张或紧缩性财政政策来刺激有效需求。要真正使财政政策有效,就必须有结构性政策的配合。

(二)积极财政政策包含公共财政的体制改革

在一般意义上,财政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宏观经济调节的职能。即反周期政策。这种政策只能在短期内使用,而且受财政纪律和政策规则的约束。二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即提供市场不能提供或提供数量不足的公共品和准公共品。三是社会公平职能。通过财政转移性支付、收入再分配等政策手段来调节地区和个人的收入差距。四是激励和引导职能。通过财政支出和税制激励调节微观主体(企业)的行为,从而引导经济资源配置的方向及效率。

三、积极财政政策的性质和特点

(一)政策的阶段性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当前我国出现了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等特殊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

(二)政策的定向性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企业机制转换也尚未完成。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等情况下,不宜也不能实行全面扩张的财政政策,而只能实施既有利于增加投资、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又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体制改革深化的财政政策,即应该实行定向性的财政政策。

(三)政策的复合性

扩大内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就其自身而言,没有局限于扩大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这一个方面,而是以扩大需求为主旨,注重多项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政策复合性。

四、积极财政政策的财政风险

(一)几年来积极财政政策导致赤字率和债务率不断增加。我国几年来连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导致各项反映财政状况指标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经由1997年的1.18%上升到2002年的3.03%:债务率(国债余额占GDP比重)由1997年的8.16%上升到2002年的18.2%。

(二)欧盟《马约》确定的赤字率和债务率标准不是公认的国际警戒线。赤字率和债务率并不是判断财政风险的唯一标准,要结合具体国情主要是经济增长和利息支出进行综合考虑。

(三)中国财政短期内风险不大,但长期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确有财政风险。按照前面的分析,虽然几年来财政支出迅速增长。赤字率和债务率上升较快,但由于同期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也较快,目前财政风险并不大。但如果从中长期看。中国财政风险有累计增加的可能性。首先,由于大规模增加税收的条件并不具备,未来财政收入基本只能保持在略高于经济增长的水平上。其次。由于中长期内仍需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结构性职能要求财政支出规模不能减少。支出压力较大。

(四)中长期财政风险的限度。在中长期内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必须考虑财政风险是否有可持续性的问题,即未来政府能否偿还到期债务。如果随着债务积累。政府既无法利用财政节余偿还债务,也无法通过发行新国债偿还旧国债,政府只剩下两个选择:使国债货币化或宣布废除旧的债务。前者意味着征收了通货膨胀税,后者意味着国家信用破产。无论哪种情况出现。都意味着财政风险转化成为财政危机。

五、积极财政政策下一步调整的方向

无论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它仅仅是一项阶段性的措施,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当其初始目标完成后,就应当考虑它的淡出、转型和调整的问题。

(一)积极财政政策在总量上的投入应逐步由扩张转为适度调整。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积极财政政策中以反周期为主要目的的扩张功能应当淡出。

(二)积极财政政策应加快向体制性、结构性政策转型。积极财政政策由扩张性转为体制性、结构性政策后,为保证政策调整力度,仍有必要在一段时间保持一定规模的赤字,来达到加快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攻坚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础设施的公共保障能力之目的。

(三)积极财政政策在机制上应逐步由应急性决策转向“规则化政策”,建立正常的政府投资机制。自实施积极财政

政策以来,人们最关注的是财政风险、国债投资效率以及公共财政的功能性改革等问题。要防范财政风险以及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在反周期扩张性财政措施淡出后,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一方面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资源引导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应加强财政政策的规则化管理,制定并遵守国债投资进入、退出的标准。保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规范性和公开性,坚持法治和依法行政,提高财政资源和国债投资的使用效能。

(四)积极财政政策在投资领域应缩短战线,并按照贯彻“五个统筹”要求调整投向。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使命,是逐步把扩大内需的主角让位于消费和民间投资,公共投资的范围是不与民争利,在建立公共财政的体制框架的同时,扫除消费和民间投资增长的相关障碍。因此,适度规模的国债投资只可能有限解决目前最紧迫、最根本的发展问题,而把其他的发展问题留给市场和民间投资。

(五)积极财政政策要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职能。社会保障支出是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从中长期看,我国社会保障压力是由三个因素组成的:一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社保覆盖面将大大扩展,不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之后应该被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而且社保范围也应该延伸到农村:二是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社保压力也相应增加;三是我国在人均收入较低,养老保险体系建立时间不长,特别是一部分退休较早的职工没有交纳个人保障基金的背景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保支出呈快速增加的趋势。下一步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之一,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继续提高社会的保障能力。重点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

(六)将调整和完善积极财政政策与完善税制并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起来,鼓励企业投资。逐步调减长期建设国债,腾出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税制改革,即推进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和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这也是调整和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这两项改革既是完善税制,又是一种结构性减税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将导致财政减收,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减税政策比单纯靠政府发债上项目的效果要更好。其一,企业是市场主体,根据市场需要投资,投资会更有效,而政府投资效益差,浪费大,容易与市场脱节。这是各国的通病。其二,减税增加了企业投资能力。企业利润率和资信等级提高,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或者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资金,只要有市场需求,其带动社会投资的效果比政府直接投资要大。其三。完善税制并实行结构性减税,企业自主投资能力增强,可避免政府投资退出竞争性或经营性领域后,企业投资跟不上而出现“真空”状况,有利于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总之,财政政策原则或政策取向的合理确定与适时调整。对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效应的优劣,有着决定性影响。既然积极财政政策并非一种长期政策选择,那就必然有一个政策调整或政策转换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能否出现或找到替代当前财政政策“拉力”或“推力”的因素和条件,如何进一步掌控积极的财政政策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朱艳艳

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发展论文 篇3:

论财政政策的理性选择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

1、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了当年GDP的增加,有提高当年经济增长率的实际效果。经济结构调整明确增强,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提高了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水平,丰富了宏观经济管理的经验。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治理经济紧缩的新尝试,并且已取得显著效果。具体表现在:定向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国债,将银行的一部分存差转化为财政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债投资与银行配套贷款的密切结合等等。正是上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密切配合,才促成了当前国民经济出现重要转机。

2、积极财政政策的消极效应

长期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利率上升,迫使民营部门投资减少,资本存量增长较慢,潜在产出增长率较低。同时,分析积极财政政策的长期效应,还要考虑国际贸易和国际资金流动的影响。当国民储蓄减少时,利率上升,被我国金融资产的高收益吸引,国外资金流入我国,外资流入使原先上升的利率有所下降,但增加了我国对外国的负债。同时,由于购买我国的金融资产需要人民币,增加了外汇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从

而使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这就会挤出净出口,使净出口减少,导致外债进一步增加。

二、积极财政政策转变为稳健财政政策的现实意义

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安排中,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将积极财政政策转变为稳健财政政策的重要意义在于,给予微观经济和整个社会一个更为明显、公开和清晰的宏观政策信号,政府将结束扩大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宏观总量政策,将宏观经济政策转变为保持经济平稳高速增长,通过有保有压、有抑有扬的结构调整,着重提高经济的运行质量。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体现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精神,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放弃盲目扩张、追求经济速度的理念和做法,向追求效益、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方面转换。通过政策的具体实施,适度控制经济总量的扩张速度,防止经济出现过热,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稳健财政政策既不是简单或者单纯的收缩财政规模,也不是全面扩张财政支出,其特点是在财政收支缺口总量上加以适度的控制,在财政支出结构上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增加资金支持的力度。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其他国家,面对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时刻变化着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财政政策的操作已不可能用简单的、以往教条化的宏观理论来概括。因此,解释和理解稳健的财政政策,切忌形式化和教条化,避免拘泥于词汇的研究,而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实绩,及时跟踪政策效应,并及时调整政策内容,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

三、推行稳健财政政策的具体途径

1、控制赤字

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松紧适度,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体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中央财政赤字保持稳定或逐步缩小,随着经济发展和GDP的不断增长,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会不断下降。这样做既便于保持一定的财政赤字规模,集中必要资源,有效支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战略的实施,又便于保持一定的调控力度,促进经济“软着陆”,体现财政收支的增量平衡取向,体现按照财政可持续发展要求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经济风险的取向。

2、推进改革

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中央财政投资规模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资金规模,腾出更多财力,用于支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公平和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体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当前应重点推进以下四项财税改革:一是将生产型增值税调整为消费型增值税;二是加快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准备工作;三是继续推进农业税改革;四是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机制改革。

3、增收节支

在总体不增税负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通过依法征税,堵塞漏洞,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并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特别是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体现宏观调控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建立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制止铺张浪费,通过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来替代一定财政资金的增量需求,体现壮大财政实力、控制财政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要求,体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七队)

作者:江洪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课堂引入模式教育教学论文


Fatal error: Call to a member function setFuzzy() on a non-object in /www/wwwroot/99xueshu.com/e/data/tmp/dt_temptext1.php on line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