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2022-07-26

第一篇: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17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教师用

《奇妙的克隆》教学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幻灯片):

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2、走近作者谈家桢。(多媒体展示)课题,作者介绍。

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谈家桢先生于190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30年获苏州东吴大学理学士,1932年获北京燕京大学理硕士,193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1937年应竺可桢校长的邀请就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解放后兼任理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61年起曾先后担任遗传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院院长和校长顾问等职务。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当选为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获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获国际正式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542号小行星命名为“谈家桢星”。 1999年当选为纽约科学院名誉终身院士。

3、检查预习: (出示幻灯片)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繁衍(

)

胚胎(

)

濒临(

) 蟾蜍(

)

免疫(

)

细胞(

)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繁殖、衍生,使其逐渐增多、增广

濒临:紧靠,临近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强,无所不能。

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

相安无事:指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难能可贵:指难以做到的事情居然做到了,值得珍视。

三、在括号里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列数字 ) (2)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做比较 )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

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3、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5、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研读第一部分:

【过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出示问题组: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C、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D、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

A、(1)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2)“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B、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C、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

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 D、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介绍了克隆的含义。科学总是不断进步的,克隆技术当然也有发展,今天一起来继续往下了解,想想看克隆究竟带给我们了什么。

二、学习新课:

(一)研读第二部分

1、分组自学(出示幻灯片)

自学要求:

(1)、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部分;

(2)、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3)、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4)、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克隆的成果展示: (1)、中国科学院克隆试验:1979年春,克隆鲫鱼(举例子、列数字)(鱼类) (2)、英国克隆试验:1960-1962年,克隆爪蟾

(两栖类)

中国童第周:1978年,黑斑蛙

中国科学家异种鱼研究:人工克隆新鱼种——鲤鲫鱼(作比较) (3)、美国和瑞士试验:克隆鼠 (哺乳类)

3、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克隆试验”按两条线索说明:

一是从中国的写到外国的,突出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

二是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

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体现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为下文克隆羊的诞生作铺垫。

(二)、研读第

三、四部分 :

1、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 【温馨提示】

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2、“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明确: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

3、克隆技术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作者又是从几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明确:课文主要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

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4.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科学进步会给人类带来许多新的技术,比如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人类如果熟练地掌握了克隆技术,克隆人体器官,可以是某个器官坏死的人因替换了新的器官而免受许多痛苦,这就是给人类带来的“喜”。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起许多有关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如用克隆技术来克隆人就违背了人类生命的伦理,以此大多数人就对此持反对意见,这就是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悲”的一面。

三、推敲语言:

思考:从课文中我们能看出科学家怎样的态度和精神?找出能表现这些的语句。 明确: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

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3厘米长的鲫鱼。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过几百次黑灰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5)、经过247次失败以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吸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绵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我们从中体会到科学家的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我们要汲取营养。

四、拓展延伸:

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7、《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突破】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而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及说明方法。基本上是按照什么是克隆,如何进行克隆,怎样使克隆健康发展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教材分析】文章用了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作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人类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做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学情分析】 本文尽管是一篇科学说明文,但所说明的对象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可以引入与克隆有关的故事和克隆的最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

)

囊胚期(

)

蟾蜍(

)

蝌蚪(

)

鄞.....县(

)

性腺(

) 胰蛋白酶(

) 分泌(

)

濒临(

)

孵.....化(

)

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

)

(2)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3)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 (4)形容本领大,办法多。(

)

(5)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 3.选词填空。(8分) (1)繁衍

繁殖

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

)后代,这就是无性(

)。

(2)成熟

成功

鱼类换核技术的(

)和两栖类换核的(

),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4.“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5.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1.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2.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3.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5.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四、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2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五、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六、拓展延伸:

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3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七、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八、课堂检测:

九、布置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附:

《奇妙的克隆》的导学案及答案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

)

囊胚期(

)

蟾蜍(

)

蝌蚪(

)

鄞县(

)

性腺(

) 胰蛋白酶(

) 分泌(

)

濒临(

)

孵化(

)

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4 (1)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

)

(2)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3)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 (4)形容本领大,办法多。(

)

(5)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 3.选词填空。(8分) (1)繁衍

繁殖

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

)后代,这就是无性(

)。

(2)成熟

成功

鱼类换核技术的(

)和两栖类换核的(

),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

4、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理解克隆含义

1、快速阅读第一部分,圈点批注: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走进克隆实验

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3、“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克隆利弊

7、文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

6 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作者为什么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8、指出下面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1)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

(2)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生根……凡此种种,都是无性繁殖。(

)

9、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辩论)——我看克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到去年7月,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1.“多利”创造出来的四个步骤是什么?

2.表明上述步骤的语言标志有哪些?

7 3.为什么说“多利”是“克隆羊”?

4.第一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5.与“克隆羊”“多利”一同降生的生物学新见解是什么

●课外语段阅读。 纳米技术

纳米是一种度量单位,1纳米为1毫米的百万分之一。物质加工到100纳米以下尺寸时,由于纳米粒子存在巨大的比表面积,由纳米粒子构成的材料,往往产生既不同于微观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质的超常规特性。如不导电的物质出现了导电性,非磁性物质出现了磁性,不透明的物质变成透明物质,脆性材料物质变成有弹性的物质等。这些现象被学术界定义为“纳米效应”。具有这种特性的材料称为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衣——在化纤制品和纺织品中添加纳米微粒,可以除味杀菌。用这种材料做的衣服既漂亮又保健康,可称为“绿色”服装。化纤布挺括结实,但有烦人的静电现象,加入少量金属纳米微粒就不会摩擦而生电。

食——用了纳米材料,冰箱就可以抗菌。用纳米材料做的无菌餐具、无菌食品包装用品已经面世。利用纳米粉末,可以使废水彻底变成清水,完全能够饮用。纳米食品色香味俱全,还有益于健康。

住——纳米技术的运用,使墙面涂料的耐洗刷性提高10倍。玻璃和瓷砖表面涂上纳米薄层,可以制成自洁玻璃和自洁瓷砖,根本不用擦。含纳米微粒的建筑材料还可以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

行——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和改进交通工具的性能指标。纳米陶瓷有望成为汽车、轮船、飞机发动部件的理想材料,大大提高发动机效率、工作寿命和可靠性。纳米卫星可以随时向驾驶员提供交通信息,帮助其安全驾驶。

6.纳米技术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有哪些方面? 7.利用纳米粉末,可以使废水彻底变成清水的原因是什么?

8 8.给“纳米技术”下个定义:

9.文中除了下定义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答案:

【自主预习案】

1、yǎn náng chán chú kē yín xiàn méi mì bīn fū

2.相安无事难能可贵 悲喜交集 神通广大潜在

3、(1)繁衍

繁殖 (2)成功成熟

4、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5、(1)“生物”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2)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课内探究案】

1、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2、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引用。举例子:例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出一跟猴毛变出一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3、“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的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这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这样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二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4、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 9 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5、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6、略。

7、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大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A、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B、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C、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同时又让人类真正享受并体会到科学带来的幸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8、作诠释 举例子

9、支持克隆人: “不让我们克隆人,就是不让我们修正我们的错误,人类历史难道能够这样构造吗?”——《纽约时报书评》

“当然应该‘克隆’人,如果谁第一个掌握了这个技术,他就是我真正的、也是唯一的竞争对手。”——比尔·盖茨

“克隆人绝对是科学上了不起的进步,克隆技术必将创造21世纪的辉煌。”——麻省理工学院生命工程教授约翰·布洛克

“人体商业化是人类经济活动中无与伦比的成就,毫无疑问,克隆技术的出现将为世人创造一个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市场。”——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反对克隆人:克隆技术现在还不成熟,克隆人可能有很多先天性生理缺陷。克隆人的身份难以认定,他们与被克隆者之间的关系无法纳入现有的伦理体系。克隆技术有可能被滥用,成为恐怖分子的工具。从生物多样性上来说,大量基因结构完全相同的克隆人,可能诱发新型疾病的广泛传播,对人类的生存不利。

【拓展检测案】

1、(1)从“苏格兰黑面羊”体内取出卵细胞,再取出核;(2)将“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取出,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3)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使卵细胞质与细胞核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经历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4)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2.之后、与此同时、之后、然后。

3.“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

4.“换核卵”的实验发展过程。

10 5.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或“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6.衣、食、住、行

7.利用纳米粉末的超常规特性,使不透明的物质变成透明物质。

8.加工物质到100纳米以下,产生既不同于微观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质的超常规特性的技术。

9.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

第三篇:奇妙的对联教师版导学案 - 1

语文导学案

年级:高一年级必修一 课题:《奇妙的对联》 使用时间: 设计者: 学科负责人: 科室负责人:

【学习目标】: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尝试对对联。

【学习重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一)介绍对联的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对联必须是上下两联相对,上下联字数要完全相等,而且上下联要结构相同,断句一致。如:文辞——气味;真比——还同;丰年玉——幽壑兰。

2、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上下两联位置相同的词语的词性要一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等。 和 风 吹 柳 绿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细 雨 润 花 红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3、平仄相对,音调和谐。传统对联要求仄起平收。古音分为“平、上、去、入” 四声,“上、去、入”为“仄”声,现代汉语的四声分为“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必须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必须用平声。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声调对仗,音调和谐,读起来极上口。对联要求:仄起平收 古代对联讲究仄起平收。(上仄下平)古代习惯从右边读起,所以面对大门,左边的为下联,右边的为上联。以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准,上联末字为“仄声”,即“

三、四声”,下联末字为“

一、二声”。贴春联,贴春联,从左到右,一二三四。

4、内容相关,上下联系。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联系,不能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事物,但又不能完全重复。从内容的关联性上可把对联分为三类:(1)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树一代新风,立百年大计”(2)反对: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二)了解对联常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叫对子。对联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上联叫出句,下联叫对句。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据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chǎng)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到来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副,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一副春联。明太祖朱元璋喜欢舞文弄墨,常常自作春联。一年除夕,他突然下令南京城家家户户门前必须挂一副春联,并且微服察访,看看有哪一户不挂。在他的带动下,明代题联之风更加盛行。清康熙、乾隆年间,这种风习达于极盛。凡遇大典,楹联如林。如康熙皇帝六十寿辰,从大内 (今故宫)经西直门至西苑

路,搭起许多牌楼坛宇,每座都挂着为他歌功颂德的楹联。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歇后联、药联等)等。楹联的字数,无一定数,从两个字到几百字的都有。但以七字至十五字的居多。清代以来兴长联之风,最长的当数清朝“长联圣手”钟云舫撰写的《江津临江楼联》,上下联长达 1612字,被称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二、师生共同探讨欣赏教材中的名联: 1.欣赏、品味下面的书院学堂联。 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此联是李秀峰(一说为朱熹)为白鹿书院题写的一副对联。“傍百年树”既指书院有苍翠的古树,又用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下联“读万卷书”即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对仗工整,内涵丰富,劝勉后学诸子勤奋读书,立志成才。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写读书不忘救国,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下联对仗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琅琅书声。

2.欣赏、品味下面与文学家相关的名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此联是清朝张鹏翮(hé)题四川眉山三苏祠联,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此联颂赞了三苏在诗词文章方面的巨大成就和影响。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宵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此联是陕西韩城司马迁祠联,作者不详。上联是说司马迁不顾个人安危,据直为李陵辩争,凛然一身正气。下联是说他忍受“宫刑”的奇耻大辱,发愤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巨著《史记》,开创了中国和世界传记文学的先河,对后世历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欣赏、品味下面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名联。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甫吟。

这是郭沫若先生为成都武侯祠题的联。《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后人多用于抒发志不得伸的感叹。此联写诸葛亮立志出师一统天下,却难以实现远大志向的感慨。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杭州岳王庙秦桧跪像背后岳飞墓前的楹联。忠骨指岳飞的尸骨,佞臣指奸臣秦桧等。上联写此地以能埋忠臣岳飞而感到有幸;下联写岳飞坟前无辜之白铁,因铸造成秦桧夫妇像而日夜为人所唾骂。 “青山有幸”“白铁无辜”,天地万物仿佛都有了灵性,此联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人们仰慕英雄痛斥败类的心声。 4.欣赏下面的名胜联,谈谈你的体会。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清朝赵藩为成都武侯祠撰写之联。上联高度概括诸葛亮在四川七擒孟获,用兵贵在“攻心”的特点,赞叹其文治武功。下联总揽诸葛亮审时度势、宽严有度治理四川的特点,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启迪后人。这副对联,语意简明,怀古喻今,寓理于情,阐明了治国的道理。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是清朝窦垿为湖南岳阳楼撰写的著名长联,全联一百零二字,以问句始,以问句终,上联咏史,借助名人典故、诗文名句、传说逸事,追昔抚今,无限感慨。下联写景,描绘了洞庭湖的山川形势、地理环境,突出了岳阳楼的雄伟奇特。这副对联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湖、江、山、城,经过许多朝代兴亡,许多人事沧桑,但却不因此而改变它们的风貌,依然或潴、或流、或峙、或镇。比起大自然看不出的缓慢变化,朝代的兴替、个人的得失多么渺小,实在算不了什么。不以个人的坎坷遭遇耿耿于心。这种感受,有几个人能真正领会呢?

我展示 我精彩我快乐 我成功

语文导学案

年级:高一年级必修一 课题:《奇妙的对联》 使用时间: 设计者: 学科负责人: 科室负责人:

课堂探究案

【2004年全国Ⅰ】1.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或树世纪新风) 祖国江山好,(大地气象新或神州大地新)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或 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解析】04年全国卷,福建、浙江等地卷的“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考查形式斗有了新的突破,即采用对联(主要是春联)的方式,实际上还是句式的仿用。春联就是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从形式上看,春联具有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的特点;从内容上看,春联凝炼集中地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与时代风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便于记诵,因而在抒情、叙事、议论等文章中广泛使用。这种考题考查了对偶、对仗、对联的制作常识以及表达能力。内容上有一定的开放性,自主性,但由于上下联的相关,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引导与暗示。内容的积极健康,格调高昂仍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说明】本题考查的考点是:“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D级(应用)。学习中有很多诗文名句就是对联,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中对联很常见,春联、喜联、园林风光楹联等,稍微留心,不难领会。学习

① 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一代园丁乐(九州桃李荣) ② 第二题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2004年福建卷】5.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3分)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答:下联: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

【解析】这道题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特点的,继承了中国传统语文学习与考试的优点。本题考查的考点是:“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D级(应用)。上联是个判断句式。要注意分析清楚各句子成分的词性与内在的结构,尤其合成词的要注意其内在的组合特点。主语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名词短语“爱国诚信”,这离的“爱国”是个支配式合成词,“诚信”是个并列式合成词。谓动词是“乃”。宾语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做人根本”,“做人”是个支配式合成词,“根本”是个并列式合成词。要对出下联,就必须按着上述这个结构来组织语言。参考答案所给的“求学谦虚是治学前提”这个下联是对得比较工稳的。

【2004广东卷】 6.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6分) 荔枝龙眼木瓜 皆是岭南佳果【答案】例如:月季牡丹金桂 莫非海内奇葩

上下联结构相同,词性相对,末字平仄相合,可给1—4分;构思巧妙,立意新颖,可给5—6分。

并制作一些对联对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05福建】

7、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井拟出恰当的横批。(4分)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2004年全国Ⅱ】2.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下联: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第一题

春晖盈大地(正气满乾坤 ) 科学能致富(勤劳可兴家) 第二题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 【2004年全国Ⅲ】3.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第一题

①爆竹声声脆 (祖国日日新) ②满园春色好(神州面貌新) 第二题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2004年全国Ⅳ】4.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第一题

横批:振兴中华

【2008年高考重庆卷】

8、据媒体报道,2008年5月8日9点18分,奥运祥云火炬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冲顶过程中,一朵白云始终停留在珠峰上空。火炬点燃不久,一道彩虹在珠峰上空出现。请以此为内容,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做一副对联。(4分) 【答案】珠峰白云含情迎圣火吉祥;碧空彩虹有心祝奥运成功。

【解析】考查压缩语段和语言的鲜明、生动,修辞。其中,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是今年新增加的考点,以与新课程标准衔接。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学生要求做到对联的前两个要求即可(属宽对):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平仄相谐。材料为北京奥运,意在引导学生关心生活。

【09安徽卷】19.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目

我展示 我精彩我快乐 我成功

语文导学案

年级:高一年级必修一 课题:《奇妙的对联》 使用时间: 设计者: 学科负责人: 科室负责人: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新春对联 :上联:翠柳迎春千里绿 下联: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办公室对联:上联:桃李满园春绣锦 下联:芝兰绕阶座凝香

课后训练案

(一 )

1、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曾为茅盾纪念馆作了一副对联,其中巧用了茅盾的小说篇名。请你补全对联: 一代文章推(子夜), 毕生心血似( 春蚕)。

2 把下面悼念鲁迅的挽联补充完整。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二)读对联,猜人物:

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 (司马迁) 2.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项羽) 3.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

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诸葛亮) 4.披上战甲,踏上霜花,将一腔热血抛出,沙场里傲那些英雄好汉

洗了征尘,妆了水粉,把双目柔情施尽,人世间活他个万紫千红(花木兰) (三)赏对联,游名胜:

1.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黄鹤楼) 2.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 4.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醉翁亭)

4、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是山海关孟姜女庙上的一副对联,此联的“朝”“长”都是多音字,因断句不同有多种读法:①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②海水潮,朝朝潮,朝朝潮落;浮云涨,长长涨,长长涨消。③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浮云长长涨,长涨长长消。④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浮云长涨,长长涨,长长消。⑤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浮云涨,长涨,长涨,长长消。⑥海水潮!潮!潮!潮!朝潮朝落;浮云涨!涨!涨!涨!长涨长消。此联不但读法奇妙,而且寓意深刻。表面上看是描述海水潮涨潮落,浮云常涨常消,揭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可变的,实际上反衬出孟姜女的忠贞不变,精神永存。

5、白塔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冒青烟,闪蓝光,淬紫铁,坐北朝南打东西 淡水湾,苦农民,戴凉笠,弯酸腰,顶辣日,流咸汗,砍甜蔗,养妻教子育儿孙 (上联集七色彩四方位于一体,下联以味觉相对,“凉”不当;“妻子儿孙”对“北南东西”也不工

整,但能对出来,已属不易。)

6、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上联以五行偏旁字出对,下联也以五行偏旁字应对,妙绝。)

7、寂寞寒窗空守寡 惆怅忧怀怕忆情

(上联全用宝盖头体字,下联全以竖心旁字对,十分工整,且内容也紧密相关。)

8、鸟在笼中欲张飞,望孔明,无奈关羽

(此联镶嵌三国三位名人之名,竟十分妥帖,难倒众多对家。)

9、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此联将诸葛亮名、字嵌入十分恰当,“孔明”一语双关,既指诸葛亮的字,又指纱窗因月照而明亮;“诸葛亮”谐音为“逐个亮”,此联堪称绝对。)

10、烟沿檐烟燕眼

(此联全用同音字,只在声调上有变化,描绘的景象生动有趣,烟雾沿着房檐飘散,迷了燕子的眼睛。此联至今无佳对相应)

11、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此联运用回环的修辞手法,正念反念完全相同,有人对出“北京飞龙谷龙飞京北”“山西悬空寺空悬西山”“湖南连云山云连南湖”,修辞相同,可词性对应不工整,内容不协调。)

12、架一叶扁舟,荡两支桨,支三四片蓬,坐五六个客,过七里滩,到八里湖,离开九江已有十里。 (此联将十个数字巧妙嵌入,描述生动,要找出十个与之相对应的事物较为困难,且内容描述要与之工整相对,实难对出)

赠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课内拓展:趣联妙联绝联欣赏

1、清朝才子纪晓岚是作对联的高手。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2、一次乾隆和和珅、纪晓岚在一起,乾隆一高兴便出了上联:四方台台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和珅非常聪明,也特别能拍乾隆马屁,随即对出下联:万岁爷爷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3、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

我展示 我精彩我快乐 我成功

第四篇:奇妙的克隆

《奇妙的克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奇妙的克隆》。《奇妙的克隆》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文章分四个版块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5.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结构安排巧妙新颖。

2.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科学道理深入浅出。

二、说学生。

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学生对说明文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环节安排(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

(二)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浏览小标题,初步感知文意。

⑵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小黑板)

⑶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⑴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

⑵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四)精读课文第一版块,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⑴学生齐读第一版块

⑵提问:克隆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突出特点?举例具有天生克隆克隆本领的动植物。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我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第五篇:《奇妙的克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逐步提高科普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用小标题的形式,按照逻辑顺序,有条理的介绍了什么是克隆、克隆的试验的应用及发展、克隆技术的理性思考。文章紧紧围绕文题中“奇妙”两字生动、通俗的向读者介绍“克隆”这一最新的尖端科技的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课前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课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展示富贵竹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图上植物的名称吗? 生:富贵竹

师:对,那你知道怎样让一株富贵竹变成两株吗 生:———

师:我们只要将富贵竹剪取一段茎段插穗,待生根后即可成活。原来的一段茎就变成了一株新的富贵竹。

展示柳树图片

师:请同学们将右图上的文字朗读一遍 生: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师、这里出现了一个词“插柳”,想一想他意味着什么呢? 生:————

师:柳树也可以采用扦插繁殖,剪取一段柳枝,插到泥土里,待其长出根须,就可以移植。扦插繁殖的柳树可以保持母树的优良特点 。

同学们,无论是富贵竹还是柳树他们都有一个神奇的功能。那就是可以依靠自身的一部分来进行繁衍,这其实就是克隆。下面我将陪大家一起学习第十七课《奇妙的克隆》

作者介绍: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专家,是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学家。

一、识读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Náng kâ lóng yăn pēi chán chú 囊 克隆 繁衍 胚胎 蟾蜍 lín jĭ zhuī qī yāo fū 鳞片 脊椎 两栖 夭亡 孵化 jì xiàn mì yì bŭ 鲫鱼 腺素 分泌 免疫 哺乳 zuŏ qiâ chù 一撮 切实 牲畜 cuō qiē xù 撮合 切割 畜牧

二、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

1、克隆是什么?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1:书上: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定义: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

答案2:四个小标题——克隆是什么、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克隆技

术造福人类

小标题的作用:1.使用小标题,便于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组织,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2.能吸引读者:3.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4.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5.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三、深入探究课文

第一节 克隆是什么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

说明方法:举例子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列举植物、动物界中人们熟悉例子?

答案:从我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现象写起,把高深的科学知识说的简明易懂。 请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特点?

答案: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clone[英][kləʊn] [美][klon] 说明方法:作诠释

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让我们进一步理解克隆。 小结:溯源“克隆”一词并介绍“克隆”是什么(克隆的含义)

补充:作诠释与下定义的区别。

• 意义:作诠释是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 。下定义是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 。

• 区别:下定义要求完整,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 作诠释,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二者常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一般来说,“是”字两边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 • 例句:

1、无理数是无限而不循环的小数。 例句:

2、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

说明方法:例1是下定义,例2是作诠释

第二段:紧承前文,从植物的克隆写到动物的克隆,对克隆的介绍更进一步。

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说明方法:做引用。以此作结把科学技术写的富有趣味。 小结:溯源“克隆”一词并介绍“克隆”是什么(克隆的含义)

第二节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

1、这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案:逻辑顺序

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 •

(1)以实验对象为线索:鱼类——两栖——哺乳动物

(2)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中国—鲫鱼、黑斑蛙、新鱼种(鲫鲤鱼) • 外国—蟾蜍(英国)、小鼠(美国、瑞士)

2、作者为什么不以时间顺序来写克隆实验 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这一节说明顺序的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

• (1)①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 ,便于认清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②按生物顺序由低级到高级来安排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 (2)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 小结:“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勾勒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介绍了中外科学家所进行的克隆实验及实验进展情况,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克隆实验)

第二课时

第三节 克隆绵羊多利

展示克隆羊图片及介绍

姓名:多利 性别:雌 种族:哺乳纲、牛科、绵羊 生日:1996年7月5日 出生地:苏格兰 基因父亲:无 基因母亲:芬多席特种白绵羊 线粒体母亲:一只苏格兰黑脸羊 生育母亲:另一只苏格兰黑脸羊 死亡:2003年2月14日

1、“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答案:主要原因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这一突破意味着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是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即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危害于人类。

小结:这一节详细描述了克隆羊“多利”出世的经过,揭示了克隆羊成功的重大意义和产生的巨大反响。

这一节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

标志词:“‘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克隆实验的发展)

第四节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展示漫画“克隆的好处”

1、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

答案:课文主要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1、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2、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

3、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结:文中说明了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但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克隆造福人类和对克隆的思考)

四、 理清文章脉络

克隆的含义——克隆实验及发展——隆造福人类和对克隆的思考 逻辑顺序 • • 用小标题把全文分为四部分,分别从不同侧面说明,同时前后又有紧密联系。 文中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五、 写作特点

•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表现在文章结构安排上,用四个小标题把全文分为四部分,这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但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2、文中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和作诠释等多种说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3、文中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不仅从中获得科学知识,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六、揣摩语言

• 同学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仔细体会。 • “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 “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 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 “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 “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 „„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吸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绵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七、拓展延伸

• 文章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这段话该如何理解呢?

• 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 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 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千课万人学习有感下一篇:去敬老院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