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如何提升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基于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能力建设的视角

2022-09-13

高校管理人员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设者之一, 其能力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与专业发展。2017年国家启动实施“双一流”建设以来,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对教学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对高校内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高校品牌专业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的核心组成部分, 更加离不开一流的管理队伍和一流的管理服务。

一、高校品牌专业管理的内涵

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 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特别是品牌专业管理水平成为高等院校发展的一个重点。专业管理的内涵包括管理的理念、管理内容以及管理队伍等。创建“双一流”大学首先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高校管理人员队伍一般包括校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而本文品牌专业管理人员包括分管教学的校级管理人员、所在学院的中层管理人员、所在专业的负责人以及学院一般教学管理人员。其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决定了高校品牌专业管理水平, 并间接影响了高校的发展水平。因此, 本研究基于品牌专业管理人员能力建设来讨论如何提升高校的专业管理水平。目前国内学者基于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研究较少, 针对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能力论述的研究几乎空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突出政治标准, 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明确要求“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可见突出政治标准优先选拔政治上靠得住、专业上拿的出的管理者已经成为新时代鲜明的用人导向。这也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结构、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能力指明了方向。本研究基于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的职业角色, 认为专业能力建设的总体路径是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经过系统的学习, 掌握与管理岗位相匹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逐步形成优化、精干、高效的品牌专业管理队伍的过程。

二、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 在注重提升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背景下, 我国高校在管理人员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 但仍旧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一) 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现状

(1) 突出政治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用人导向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既为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做好干部选拔工作提供了指导原则, 也为社会各层级管理者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期高校坚持选拔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管理者是加强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能力建设的前提条件。在高校发展过程中, 普遍能够按照这一政治要求建设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为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提供了保障。 (2) 突出专业能力。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能力建设普遍遵循“专业化”的要求, 对于人才做到“用其所学、用其所长、用其所专”。品牌专业是高校教学科研的王牌, 其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是学科专业化发展的直接动力。多数品牌专业的管理者和一般管理人员都需要专业对口、能力突出, 保证在管理工作方面能够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 确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3) 突出高学历。相关研究显示, 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水平普遍较高, 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超过80%, 其中博士学历的占比高达66.8%, 高级职称占比为84.9% (王吉春, 2016)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 品牌专业管理人员的研究生占比达92.16%, 博士学历高达71.1%。说明高校品牌专业集中了大量高学历、高职称的管理人员。 (4) 突出复合专业背景。以往研究发现, 高校管理人员的学科背景覆盖面广, 且近年来逐步趋向多学科交叉的趋势 (刘玉静, 2012)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 高校工科类品牌专业经过长期的发展, 覆盖了大多数学科专业, 且以工学、管理学和理学为最。教师转岗、科研人员“双肩挑”、外部专业管理人员引进是高校管理人员呈现复合专业背景的主要原因。

(二) 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品牌专业队伍结构仍需继续优化。高校品牌专业队伍结构是指管理成员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知识素养、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整体配备情况, 这些要素决定着专业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传统品牌专业历史相对悠久, 年龄结构相对较大, 为形成年龄、学历、专业合理搭配的结构, 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需要进一步在结构配备上实现优化组合。 (2) 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不健全。管理人员培训是实现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李晓华, 2011) 。品牌专业的优势之一在于内部的传承, 包括专业精神和工作内容, 而目前多数品牌专业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管理人员培训, 培训内容也没有实现系统化和制度化, 同时缺乏培训结果的评价反馈机制。 (3) 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任职背景普遍单一。任职经历是管理人员专业化的重要基础。管理人员长期就职于一个部门或者长期在某一个岗位上工作会成为专业发展的桎梏, 多样化的任职经历会提升品牌专业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能力, 高校品牌专业队伍在这方面还需要不断改进。

(三) 提升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建议

解决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努力将政治素质突出、专业素养优秀、学科背景过硬、岗位历练多样化、有责任担当的管理人才选拔到品牌专业团队中, 为实现高校的专业化管理和学科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1) 不断提升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政治素质直接影响该专业的发展方向, 同时政治素质是衡量其专业能力高低的重要参考。品牌专业选人用人要突出政治标准, 重点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学习。通过系统培训、专家讲座、讨论交流、知识竞赛等方式, 引领品牌专业管理人员领会和掌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 始终保持政治鉴别力, 在工作中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学以致用。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坚持用党的理论指导解决现实问题, 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工作指南和具体举措办法。 (2) 进一步优化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结构。一是要持续优化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 做好各年龄层次管理人员搭配, 做好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二是要改善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 将具不同专业背景的管理人才逐步充实到品牌专业管理队伍中来。三是要注重女性管理人员的比例, 要结合专业特征与岗位实际, 将合适的女性管理人员安排到相应岗位。 (3) 持续加强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高校品牌专业要针对性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系统化培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 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 增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信心和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 强化专业培训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做好新入职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 培训结果将直接作为能否上岗的先决条件。二要做好入职后的业务培训,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 理解贯彻党和国家宏观政策, 以提升自身的综合决策能力。三要完善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培训需求反馈、培训质量评估等机制。 (4) 切实抓好品牌专业管理人员岗位交流工作。一是要做好管理人员岗位、职务的正常流动工作, 落实任期制度。对于任期结束后辞去管理工作并回到教学科研岗的管理人员给与政策支持, 同时注重选拔有能力的人员充实到相关岗位。二是组织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岗位间进行实践锻炼。如加强兄弟院校交流、选派优秀的管理人员挂职学习等。在地方实践中增长见识, 拓宽思路, 提升专业能力。三是鼓励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跨出校门甚至走出国门学习考察, 帮助管理人员对本职业形成统和直观的认识, 有利于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总之, 深入践行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选人用人的精神, 建设综合化、专业化高校品牌专业管理队伍, 对于推动专业建设发展意义重大。以此为基础, 高校通过提升各级管理人员专业化管理能力, 积极探索学科发展路径,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摘要:提升高校专业管理水平对促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研究从提升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视角, 着重剖析当前高校品牌专业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提升高校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高等学校,管理人员,品牌专业,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吉春.新形势下高校如何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基于校级管理人员专业化能力的分析[J].管理世界, 2016 (12) :180-181.

[2] 刘玉静.大学校长专业化发展水平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12 (23) :16-21.

[3] 李晓华.专业化视野下高校管理人员培训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3) :91

[4] 史保东.高校双肩挑人员岗位设置与管理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 2008 (1) :98-10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分析高校钢琴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下一篇:唐代敦煌藻井中团花纹的艺术构成形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