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3-03-15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区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区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区服务业发展规划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全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全区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进全区服务业快速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xx服务业发展规划。

一、我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1、总体经济规模

“十五”期间,我区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xx%,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及第

一、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从事服务业劳动者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也超过了第

一、二产业劳动者人数年均增长速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由XX年的xxxx%提高到XX年的xxxx%,这充分表明发展服务业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增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xx辖区内从事服务业活动的单位xxxx个,从业人员xxxx人,其中市直、xx县、龙城区工商、税务管户xxxx户,从业人员xxxx人;我区从事服务业活动单位xxxx户,从业人员xxxx人,XX年实现总产值xxxx万元,营业收入xxxx万元,增加值xxxx万元,实缴税金xxxx万元,资产总计xxxx万元。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均有较大发展。

2、主要行业基本情况

(1)批零贸易业

到目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我区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一定的管理水平,形成了较为开放、高效、畅通的市场体系。现具有区域特色的步行商业街xx条,全封闭市场xx座,露天市场xx座,集贸市场xx座,批发零售单位xx个,从业人员达xx人,XX年营业收入xx万元,实现税收xx万元。

(2)餐饮业

由于我区位于xx城区中心,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此行业发展较快、较为繁荣。形成了大酒店、风味店、快餐店等高、中、低不同档次的餐饮服务体系。现有餐饮服务单位xx个,从业人员xx人,XX年实现营业收入xx万元,实现税收xx万元。

(3)社会服务业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了社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领域也得到不断拓宽。全区现有文化娱乐、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等各类社会服务业单位xx个,从业人员近xx人,XX年营业收入xx万元,实现税金xx万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生活需要。

(4)交通运输业

随着城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路网络建设的顺畅和现代物流的加速,交通运输业发展迅猛。全区现有交通运输业户达到xx户,从业人员达xx人,年可实现税收xx余万元。(注:此行业税费由市里统征统管)

(5)房地产及物业管理业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金融政策的调整,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全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断加大。全区现有房地产及物业管理企业xx个,从业人员xx人。XX年营业收入xx万元,实现税收xx万元。

(6)其它各行业

均有不同程度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保险、科技、教育、文化等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计算机软件业和科研技术服务业也显示出了巨大潜力。

3、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区服务业有较快发展,但总体看,仍较落后。服务业经济总量仍低于省内一些先进县(市)区水平。造成我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1)技术水平低,民间资本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中,从而使传统行业企业间竞争激烈。行业门类不齐全,新兴领域和知识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过小。投资水平的降低也直接导致多数行业增长方式粗放。

(2)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从行业上看,新兴行业的发展快于传统业的发展。但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较低。从区域上看,各街道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同时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小企业多,缺乏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

(3)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经营思想僵化,社会化、产业化程度较低,既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又缺乏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

(4)xx位于市中心城区这一地理位置,xx县、龙城区及直等有关部门争相跨区域征缴税费,职能交叉、体制不顺,造成管理混乱,税费流失。更不利于综合协调和宏观规划管理。

二、指导思想、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城市扩容提质的重要战略机遇,牢固树立“三产立区”的工作理念,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推进城市化为主攻方向,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宗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扩张发展总量,拓宽发展领域,不断增强区域辐射力,全力把我区打造成为xx服务业核心区。

2、产业定位

在“xxx”期间,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全面提升xx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使之成为全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完善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

3、发展重点

结合xx处于全市中心城区这一特点和优势,“xxx”我区服务业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是:

立足市区、服务xx、辐射辽西,以确立现代流通体制和构造区域性商贸中心为目标,建设以新华广场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以珠江广场、文化广场、中山广场商业副中心为支撑,以步行街等xx条特色商业街为框架,以各乡镇集贸市场为节点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力强、流通秩序规范大商贸格局。

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快速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新型营业态的流通方式,推进传统商贸业的改造和提升;形成以信息咨询、社区服务、高新科技、休闲旅游等为主导的多主体、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格局。

三、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1、总体目标

到2013年末,总收入xx万元(区属指标xx万元),年均增长xx%;增加值xx万元(区属指标xx万元),年均增长xx%;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xx万元,年均增长xx%;全区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xx人,年均增长xx%。

2、主要行业发展目标及任务

(1)商贸流通业:

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要求,进一步适应城市功能转换的需要。以龙山步行商业街为龙头建设xx条以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电子产品销售、装饰材料经营为主题的各具特色商业一条街,逐步打造区域名街。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区发展趋势,在凤凰组团、北大街商贸区、和珠江广场以南区域建设xx个专业市场,在市区繁华地带和主要居民社区建立大型商场或超市。形成以核心商业区、各广场的副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社区商业为主的点、线、面结合的市区商业网络。

全面加强对乡镇集贸市场的指导和规划。结合商务部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省政府开展的“城乡万店“工程加快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引导城市连锁店和超市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力争五年内在全区培育出标准乡镇店xx个、标准村屯店60个。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

通过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发展连锁经营、推进物流配送、探索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建立起现代流通体系。到xx年末力争全区连锁经营年销售额达到xx万元,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xx%左右。新发展城镇连锁店铺xx个(其中社区连锁店铺xx个,农村连锁店铺xx个);重点培育xx个商业物流中心,物流配送总额xx万元,社会物流成本下降xx个百分点;发展电子商务企业xx家,居民持卡消费额和网上交易额达到xx万元,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xx%。

通过现代经营方式对传统经营方式的改造和提升,到2013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xx万元,年均增长xx%。

(2)社会服务业:

社会服务业包括社区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按照便民、为民、利民的要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坚持从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区商业。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业的购物、服务、休闲三大功能。积极开展家政服务、法律咨询、医疗保健、就业指导等社区服务。依托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多功能的连锁超市、药房、便利店、餐饮店和家居用品维修店。到XX年末全区实现流通服务业规范化社区20个,省级示范社区xx个,市级示范社区xx个;到2013年,全部社区均要达到流通服务业规范化社区标准,达到市级示范社区xx个,省级示范社区xx个,国家级示范社区xx个。社区服务业增加值占三产业的比重达到xx%。

信息服务业要依托良好的信息网络基础和区位优势建立结构合理、手段先进的为管理决策和生产经营运行服务的信息、咨询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电脑通讯器材销售、软件制作、网络服务、辅助设计、信息咨询等信息业。拓展电子政务、远程教育和社会信用等网络增值服务。积极推广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提高信息网络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程度。到XX年末全区党政机关要争取实现部分业务网络化办公。2013年末前完成“五一电子特色街”和“滨河电子一条街”的建设。

本着“服务全市”的理念,重点发展投资理财、资产评估、市场研究、广告策划、以及法律、公证、代理、会计、审计等中介、咨询服务。鼓励和引导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建设成经济服务、人才交流、法律服务等中介集群。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资格认定,强化行业自律。到2013年,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善、运作规范、法制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

(3)房地产业:

要立足于我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住城市扩容提质的契机,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注重提高开发的质量和效益。加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开发,大力发展商工贸房地产项目和房屋装修项目。积极加入到凤凰组团、燕都组团、北大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中去。在搞好房地产开发的同时进一步规划建设好xx服务业发展的载体,使得更多的布局和格局更合理的商业网点得到充分的利用。“xxx”期间力争完成8个城中村的改造任务,开发建设面积xx万平方米,安置居民xx户。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房地产市场开发体系和物业管理体系。使其成为全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4)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业: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点基础产业。我区处于中心城区和全市交通中枢,客货交通运输都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强对xx余辆人力车的管理,要在积极向市里进一步争取政策的同时,加大在全省物流业建设大背景下的xx交通业的发展建设。“xxx”期间全区新铺油路里程达到xx公里,实现村村、乡村、乡镇之间的油路畅通。

精心打造物流公共基础设施,建立快速准确的信息网络。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这一契机,发挥朝柴、朝重、xx电源等大、中、小工业企业集中市区及我区处于全市商业中心、交通中枢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全省物流结点城市的作用,大力发展物流业。到2013年末充分利用xx火车站和重型西厂区的设施建成以机械产品和居民生活消费品配送为主的xx个大型物流中心。物流业的发展速度适度超前于全区服务业发展速度,其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对全区服务业有较大的拉动,使之真正成为我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4)旅游、餐饮业

重点开发、整合、利用凤凰山风景区、桃花山景区、xx南北塔、佑顺寺、关帝庙等历史、人文景观和长宝梨花、孙家湾大枣等生态农业发展旅游业。围绕城市旅游的观光、餐饮、娱乐和休闲功能加快旅馆、餐饮、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行业的发展,并拓展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和销售,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文兴旅、以旅促文、文旅结合,以商带旅、以旅促商、商旅互动。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服务体系。

餐饮服务在根据地区特点发展不同档次的风味店、快餐城、大酒店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风味料理和吸收各种系,丰富饮食市场,以满足不同层次、品味和收入阶层的需要。加大风味小吃街、滨河烧烤街和凌河餐饮大街的建设力度。到2013年要实现就业岗位xx个,使之成为安置就业的主要渠道。

(5)其他各行业

文化、教育、体育事业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建立布局合理、门类齐全,满足群众需要的文教服务体系。鼓励以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教育培训、竞技体育为主体的产业进入市场。加快培育文化代理、文化经纪等中介组织,不断拓宽发展领域,探索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到2013年末逐步实现产业化。

金融、保险业要不断适应xx经济加速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搞活金融市场。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完善金卡工程,发展电子货币、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业务。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个人信用担保体系,增强融资能力。积极培育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逐步完善保险业的社保机制。

农业服务业要以农业精品化为目标,积极在长宝、他拉皋、桃花吐、孙家湾乡镇和八里堡、中山、榆树林、八宝等村开展以禽畜饲养、花卉栽培和果蔬种植为依托的农业服务业。

四、主要政策措施

1、加快步伐,努力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

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总量扩张上。一是造就全新的市场主体和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扩张服务业民营经济总量,大幅提高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二是与“城中村”改造“城出口”建设及北大街改造相结合,逐步形成服务业繁荣发展的“块状经济”或“带状经济”。三是“面向大辽西,建设大市场”,建设好各类专业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规模集聚效应发展服务业。四是坚持“集聚发展压缩空间,集约发展节约空间”的原则,加大楼宇经济的建设力度。不断提高空间利用率,资源收益率,要素集聚力和区域辐射力,真正实现有限空间无限发展。

2、拓宽领域、全方位发展第三产业

以现有的第三产业规模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增强第三产业各层次、各行业的发展能力,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在充分考虑财力和人力资源的前提下,重点从规模、品牌和科技三个角度出发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高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深度和广度。对于现代物流业、计算机软件业等新兴行业在资金、技术等各方面予以扶持,促其快速发展。

3、内引外联,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放宽市场准入,打破对民营经济的各种限制。除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外,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开放领域都要对民营经济开放,逐步形成准入宽松、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引进域外资金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重点在信息中介、文教卫生、城市旅游等领域寻求突破。提高外贸工作水平。努力实现出口主体多元化。鼓励企业采用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4、差别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从当前的区情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新兴服务业。“xxx”期间,要大力发展以信息服务、旅游、社区服务、科技等行业为主的新兴服务业,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中心城市土地置换、“退二进三”等政策的实施力度,在第二产业有序退出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现代产业。进一步完善和扩大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对适宜规模经营的行业,引导其扩大规模,实现资本集中,提高经济效益。

5、加大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和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投入为支撑的原则,广开投资渠道,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对重大项目,要以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增强服务业更好更快的内生动力。对成长较快、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服务业项目给予适当扶持和激励。通过银行贷款、企业投入、社会集资、引进外资、政府贴息等手段,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投入体系,使服务业能够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6、加强服务,积极改善发展环境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实实在在的政策吸引和政策驱动。把改发展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来抓。在用好、用足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本着“符合实际、切实管用、最大从优”的原则制定具有本地特点的鼓励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发展服务业政策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用科学管理、真诚服务和务实作风营造良好环境。努力为经营者排忧解难,对有牵动力的项目可以采取“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的办法进行办理。

7、真抓实干,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领导

全区上下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切实加强对服务业的管理和服务。各街道、各部门要成立相关组织,明确任务,密切配合,以部门、街道为基础,以各项法规制度为手段,建立条、块结合的管理服务网络。健全考核统计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反馈各行业各部门的服务业发展信息,确保服务业工作的整体推进。

8、加强管理、强化属地化区域经济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市里及xx县、xx区的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为了既得利益跨区征管,造成辖区内服务业各行业各部门管理无序,甚至使国家资源浪费,遭受损失。基于此,我区要在向市里争取政策的同时必须强化工商、税务、物价等属地化行政管理职能。以促进区域内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xx商业和粮食局

第二篇:金凤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金凤区人民政府 (2010年4月7日)

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金凤区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调研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就金凤区服务业发展情况作一汇报。

一、正视区情,顺势而为,把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

金凤区行政区划东起唐徕渠,西至包兰铁路,南接永宁县,北临贺兰县,区域总面积353平方公里,辖2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在册人口22.6万人,城市化率达85%。金凤区地处银川市中心,地理位臵优越,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优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辖区人口增速较快,区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银川市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城市休闲娱乐中心区,是银川市建设“两宜”城市的主战场。金凤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辖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使得金凤区发展服务业的形势刻不容缓。

近年来,金凤区党委、政府立足区情,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特别是2007年银川市制定《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以来,金凤区认真贯彻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区位环境优、潜力大、势头快的发展优势,以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为导向,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产业集聚,突出发展总部经济、商贸物流、现代服务、房地产、旅游等重点产业,加快服务业升级步伐,服务业呈现出了结构不断优化、层次稳步提升、规模迅速扩张的新发展格局。

(一)突出规划引导,狠抓项目落实,创优服务业发展环境。一是抓好规划。按照银川市服务业发展规划,高标准、高层次编制金凤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制定了《金凤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总部经济暂行办法》等文件,提出服务业发展“5111”计划。即:服务业要在5年时间内,建设1个市级商业圈(金凤区区域商业中心),打造10大品牌(精品购物品牌、高档酒店品牌、商贸物流品牌、金凤住宅品牌、金凤餐饮品牌、运动休闲品牌、软件动漫品牌、会展演出品牌、总部商务品牌、特色街区品牌),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二是狠抓项目落实。围绕服务业发展“5111”计划,筛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项目,列入金凤区党委、政府重要工作事项。在购物方面,引进投资8亿元的拉普斯水上购物城项目,投资30亿元的金凤万达商贸广场等建设项目;在酒店建设方面,引进凯宾斯基酒店、万达艾美特等五星级酒店等建设项目;在商贸物流方面,引进新华百货物流配送中心、德国啤酒坊等项目;在住宅建设方面,引进宝湖湾、森林半岛等房地产项目建设;在餐饮品牌方面,引进东港明珠、东宇海鲜等大型餐饮项目;在运动休闲品牌方面,启动颐和生态园等建设项目,培育森林公园、览山剧场等10大旅游景点;在软件动漫方面,引进用友软件等软件开发企业25家;在会展演出方面,成功举办宁洽会、房车博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20余次;在特色街区建设方面,培育建设了上海西路穆斯林用品及手工艺制作一条街、鲁能陶然水岸渔人码头酒吧街等10条特色街区。截止目前,金凤区共引进各类服务业项目46个,总投资65亿元,其中投资上亿元项目30个。三是创优服务环境。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服务业发展政策。每年安排服务业发展资金50万元,累计争取1000多万元项目资金,协助企业贷款 2500万元,用于企业项目扩建,推动企业开拓市场。大力改善服务环境,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和镇、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为成员金凤区加快发展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健全规范服务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同时,对进入辖区的物流、科技研发项目,优先安排土地和调整用地。对投资服务业项目企业职工,优先安排子女上学。

(二)突出辖区特色,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打造服务业发展新亮点。扎实推进总部经济发展“5222”计划,即:总部经济发展要在5年时间内,建设2个市级中央商务区(银川中央商务区A区、B区),发展200家总部企业,总部经济增加值达到200亿元。一是成功承办中国(银川)西部总部经济发展论坛,进一步明确了总部经济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实施步骤,增强总部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二是围绕“5222”计划,强化招商引资。2009年,新引进中盐集团、中电投青铜峡铝业等企业总部12家,辖区企业总部达到72家,总部企业税收贡献达到2500万元,增速达到25%,占一般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19%。金凤区正在逐步成为宁夏企业总部的“聚集高地”。三是协调推进银川高新技术开发区暨银川中央商务区A区建设,吸引信息、软件、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等企业聚集,形成高新产业聚集基地。启动银川中央商务区(CBD)B区建设,实施万寿路以西、阅海以东、小西湖以北、沈阳路以南占地约3600亩规划地的建设,成立银川中央商务区(CBD)B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并抽调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今后将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吸引大中型企业总部入驻,并配套发展电子商务、咨询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等产业,打造银川市高品质的商务中心。

(三)突出优势产业,夯实发展平台,培植服务业强势载体。立足调整优化产业机构,实现服务业由次生产业向先导产业、主导产业的升级,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壮大优势产业,打造一批服务业发展亮点,推动了服务业增量升级。深入推进房地产业发展。推进南部商住区、新城商住区、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建成一批高端住宅小区,保持房地产业旺盛发展势头。房地产年开发建设保有量由2007年的100万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200万平方米。2009年,26个房地产项目开工建设,建成8个安居康居小区,房地产建筑面积达到246万平方米,开发量居银川市之首。积极培育会展经济。抓住举办大型会展的契机,大力培育设计、广告策划、旅游、休闲娱乐及其他劳务服务机构,开展会展业配套服务,拉动旅游、餐饮、物流等行业发展。参加会展和为会展服务的企业(户)达到200多家,直接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围绕建设银川中线旅游带,积极打造南部生态农庄、中部花卉观光、北部休闲垂钓乡村特色旅游。启动颐和生态园项目建设项目,实施“金沙滩”生态长廊游乐项目,盈南村生态观光园建成并投入运营。培育建成满城北街休闲垂钓一条街,不断提升农家乐经营档次,辖区农家乐达到82家。组织举办“魅力金凤.浪漫爱依河”第三届生态文化旅游季等活动。活动精彩纷呈,着力打造运动休闲旅游城市品牌。2009年,辖区城市休闲为主题和农村生态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万元,年观光旅游人数达到88万人次。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新建宏鑫建材城,实施恒源万福加工配送二期、丰登集镇商业街及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完成了辖区民生、新城南、新城北、紫园等四个社区商业建设和改造工作。其中:民生、新城南社区被商务部评为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新建紫园、新城北两个自治区级商业示范社区;有28个店铺被银川市评为商业社区示范店。同时,进一步提升新城商业广场、福州步行街等特色商业街区服务功能,完善经营业态。

2009年,金凤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2.43亿元,同比增长14.6%;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4.2万人,占辖区从业总人数的6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6亿元。2009年,金凤区服务业一枝独秀,其对辖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7.7%。金凤区由原来的“123”产业发展模式逐步过渡为“321”的产业发展模式,服务业成为辖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二、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和实现富民强区新跨越的新任务还不相适应,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层次还不够高,由于审批权限及政策权限原因,金凤区服务业规划层次相对较低,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在银川市核心区的作用。二是特色不明显。虽然我区服务业呈现出门类齐全、各业并举的势头,但是金凤区服务业总体发展特色不明显。三是服务业发展支持力度不够。虽然近年来服务业发展引起金凤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辖区财力有限,不能将更多的资金投资用于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致使公共服务相对比较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村服务业还很薄弱等等。

三、2010年服务业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目标,按照“产业多元、结构优化、层次提升”的要求,以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为导向,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深入推进服务业发展“5111”计划,力争2010年金凤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7.9亿元,增长15%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58%以上。

(一)突出发展总部经济。深入推进总部经济发展“5222”计划,全力协调推进金凤区中央商务区A区、B区两大总部经济带的规划建设,积极争取建设总部投资大厦,做好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尽快实施项目建设。出台《金凤区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发展意见》,配套完善服务总部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高起点策划举办第二届中国银川西部总部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充分利用“中国西部总部经济研究中心金凤区研究基地”平台,加强与区内外总部经济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吸收借鉴总部经济发展经验,鼓励和引进区内外企业总部进驻,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和支持总部经济的发展。力争年内辖区总部企业累计达100家,打造银川市总部经济聚集区。

(二)大力发展商贸经济。配合推进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拉普斯水上购物城竣工开业,配合建设30万平方米的金凤万达商贸城,加快宁夏新华百货连锁集团百货配送中心建设,形成覆盖银川、辐射周边县区的百货配送中心。扩建恒源万福冷冻食品加工配送项目,建设自治区库容量最大、设备最先进的“菜篮子”冷链和保鲜基地。依托金凤工业集中区企业和宁夏红、马斯特项目园,培育工业品物流企业,建设工业品物流配送基地。整合提升新城商业广场、福州步行街等商业网点,着力提升零售商业水平。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改造一批商品配送农家店,健全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和市场体系,深入实施“商贸小巨人”培育工程,支持企业创新,推动商贸行业结构调整,促进商贸业从低层次、数量型向科技型、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新增3—5家商贸小巨人企业。培育民生新天地美食餐饮一条街,增强新昌路美食餐饮街特色水平,加快发展上海西路穆斯林用品一条街等10条创业街区,提升特色层次,完善服务功能,推动餐饮等服务业优化升级。

(三)建设会展与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依托“三馆两中心”,充分利用辖区会展业活跃的优势,培育为会展业服务的设计、广告策划、装饰、旅游、运输、休闲娱乐及其他劳务服务的机构,抓好信息、餐饮、仓储、交通运输、展品运输、展位搭建、广告位租赁和设计等配套服务,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依托宁夏软件园(动漫基地),建设软件动漫影视产业园区。依托自治区科技馆、图书馆、艺术中心、宁夏广电中心,引进培育发展科技信息、文化创意、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出版业、网络教育等数字创意产业以及广播影视制作、科技展览、摄影、文化娱乐和印刷发行等各类文化产品,推进文化市场建设。规划建设工业集中区文化演艺中心,开设电影、音乐等主题俱乐部,建成一个集综合演艺、艺术展示、时尚娱乐于一体的文化区,形成企业文化创意、产品展示、文化娱乐新亮点。

(四)稳步发展运动休闲产业。加快实施颐和生态园等项目建设,提升盈南村生态观光园品质,建成具有沙漠高尔夫运动、儿童游乐、生态休闲、演艺主题的游乐项目,发展农业文化博览、体验农业生产等农业休闲旅游项目。进行湖泊湿地改造连通工程,加强生态绿化,发展适水产业,重点培育阅海景区和满城北街休闲垂钓一条街发展,完善提升旅游娱乐项目,建成西北著名的生态湖泊旅游区。建设爱伊河西岸花卉培育、水生植物种植、农村会所度假、垂钓等综合观光项目,把爱伊河景观带建成集生态景观、风情度假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带。依托森林公园、林业科普园休闲资源和“三馆两中心”行政资源以及城市文化、建筑资源,发展城市多样化休闲项目,形成集群式休闲观光效应。

(五)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发展。推进南部商住区、新城商住区、北部商住区以及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保持房地产业旺盛发展势头。加强服务和引导工作,规划建设5个五星级酒店,力促建成3个五星级酒店、10个商务酒店。完善教育、医疗、交通、生态等公共设施配套,建成最佳人居环境区,更高层次打造“住在金凤”品牌。

第三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计划

宜兴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和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我们依托国家级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势和现有的环保产业发展基础,在园区设立了宜兴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编制集聚区建设发展三年(2010-2012年)行动计划。

一、发展现状

到2009年为止,全园区有环保企业100多家,年销售总额超50亿元。集聚区内有环保服务业企业30多家,从业人员3800多人,完成销售收入12亿元,实现利税近2亿元。

其中,江苏鹏鹞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环保百强企业之一,是国家级企业集团,并在新加坡成功上市,该企业主要从事环保设备研制开发、生产和工程承包。江苏一环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研制环保污染防治设备的专业企业,主要经营环境污染防治设备、玻璃钢产品的制造、安装、工程施工,并开展各类环保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技术咨询服务。另外如江苏博大、晟宜环保、化工成套等40多家规模环保企业,产品涉及工业废液处理设备(含污水处理与防治设备)、废气处理设备、噪音处理设备、固体无害化处理设备、废物回收处理设备和其他成套设备制造等各个领域,基本形成了以水处理为主,固体废弃物处理装置、大气污染防治、环保药剂、环保新材料等共同发展的环保产品体系。

1 以科学规划规范建设 “两区八园两中心”(中央商务区、科技研发区,江苏宜兴文化创意产业园、服务外包园、江苏宜兴国际环保设计园、江苏宜兴留学人员创业园、宜兴软件设计园、彩虹科技园、救援产业园、环保产业园,国家级线缆检测中心、国家级环保会展中心),完善集聚区功能,彰显集聚区特色。

同时,进一步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目前,服务业在建重点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17.55亿元。2009年全年完成投入5.3亿元。这12个项目分别是东来国际环保科技商务港、创新创业大厦、乐希大厦、江苏省宜兴留学人员创业园、金汇大厦、彩虹科技园、城市污水处理研发中心、国家电线电缆质量检测中心、保利大厦、配套生活区、华侨饭店、瑞金酒店。其中,乐希大厦、金汇大厦已封顶;国家电线电缆质量检测中心进入设备调试、装修阶段;东来国际环保科技商务港地下工程结束,主体建至二十层;瑞金酒店进入试营业阶段;华侨饭店开始拆迁;其余项目均已土建开工。

在环保研发配套载体的建设方面,环科园70%以上的环保企业和国内外大学、科研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清华、北大、南大等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在园区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组建了以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等为代表的多个研发载体。2008年至今在宜兴市获得的14个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有7个在园区进行转化并实现产业化,凸现了环科园强大的研发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二、趋势分析

对于进一步正确树立集聚区的发展方向,我们首先充分认识到建设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战略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有害化学品污染等使得环境问题十分严峻。环科园作为我国唯一的以环境保护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因此,在环科园建设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助于促进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

(二)有助于促进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环保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突出表现在环保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环保产业竞争力不强、研发能力比较弱等几个方面。而目前宜兴已基本形成以水处理设备为主,包括声、气、固、仪、配件六大类数千个产品的门类,企业生产技术较高,产品性能较好。因此建设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助于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园区产业布局

环科园位于宜兴市区范围内,发展空间有限,不适宜进行较大规模的一般制造业生产活动。因此作为生产、研发、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化发展,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

(四)有助于提升园区综合功能,改善城市形象。

目前,环科园已经建设包括环保科技创业、环保产业发展、商务、环保科技设备信息、金融、国家级环保会展、环保设备检测、行政服务、环保人才培训及配套公寓等九大功能的中央商务区以及文化创意、服务业外包等载体工 3 程,主要发展总部经济、人才培训、商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建成后将有利于提升园区综合功能,改善宜兴城市形象。

宜兴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以中央商务区、科技研发区、科技创新创业园、服务外包基地等一系列重点项目载体为龙头,以园区内环保制造企业作为服务对象,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水平的环保设备技术以及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发服务,以及服务外包、商务办公、会展等产业服务功能,实现从重点项目到产业链的发展路径,促使企业快速地在此区域内集聚,短期内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重点向无锡、长三角地区以及全国范围内扩展服务对象,在集聚区技术研发、服务外包等主导业态功能逐步实现的基础上,向环保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以及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商贸、生活配套等服务功能方面延伸,完善集聚区内生产结构,形成相对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全面建成环保科技创业研发的集聚区和辐射区。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以彰显宜兴环保产业的特色优势、提升地区产业发展层次、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国内外现代服务业空间梯度转移的大好机遇,以技术创新、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高层次的主导业态为龙头,以专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价值链整合为目标,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以重大项目建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遵循土地集约化利用、产业空间集聚化发展的相关要求,打造特色显著的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宜兴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和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企业运作

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改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出税收、土地、资金的等优惠政策,引进相关重点龙头企业入驻,促进为制造业服务的科技创新等重点业态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主导推动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科技、创业、商务、服务外包等业态的发展。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以统筹规划为重点,整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所在的环科园资源、功能、交通、设施等多个要素,协调集聚区与环科园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内产业功能配套、协作,强化集聚区内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之间的关系,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体现集聚区协调发展的原则。

3、彰显特色,突出优势

充分彰显出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作为国家级的以环保设备和环保科技发展为特色的产业定位,利用国家相关支持的产业政策和导向,积极在环保设备制造技术、环保技术以及其它相关配套技术的创新方面做出亮点,体现出服务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功能。

4、重点突出,跨越发展

按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要求,体现主导带动的作用,突出以科技研发服务业态为重点,在环保设备技术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等领域实现突破,兼以配套发展商务、物流等业态,形成集聚区的整体合力,短时间内彰显宜兴市环保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宜兴市的跨越发展。

四、发展目标

(一)2010年,入驻企业40家,业务总收入58亿元,就业人数1万人,投资额12亿元,园区规模企业数量突破20家,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二)2011年,入驻企业50家,业务总收入90亿元,就业人数15000人,投资额15亿元,园区规模企业数量突破23家,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三)2012年,入驻企业60家,业务总收入150亿元,就业人数2万人,投资额18亿元,园区规模企业数量突破25家,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

五、主要任务

(一)以环科园良好的环保制造业发展基础为产业基础支撑,从重点为环科园环保产业配套服务的角度出发,拓展服务内涵,向长三角大区域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大尺度出发,选择优势比较显著、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的产业方向作为发展重点,积极引导环科园走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带动的新路子,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业态,实现宜兴

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全面提升优化地区的产业结构。

(二)集聚区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领域

1、科技研发及一体化解决方案

(1)研发设计服务。依托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清华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东南大学-城市污水处理研发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生物肥料工程中心、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等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及江苏鹏鹞环境工程承包有限公司、中日环境技术转移中心、德中环境技术转移中心等企业研发平台,一是从宜兴市环保产业的规模带动角度出发,对宜兴市环保生产制造企业提供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任务,尤其是针对水环境诊 6 断、污染处理等相关技术的创新,包括各种新型高效生物处理技术、膜分离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开发应用与工程化推广,解决高难度有机废水的处理及高效低耗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问题;二是针对重点环保设备生产企业提供专业性的工艺技术研发和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服务等,为企业提供相对周到的增值服务。

(2)产品检测服务。依托已经建成的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集聚区内规划建设环保科技研发区内的产品检测中心,重点拓展环科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的产品检测功能,重点建设环保设备检测中心,重点为长三角区域内环保设备产品和电线电缆等重点行业产品提供质量检测检验以及编制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成为长三角区域内环保和电线电缆等重点产品的质量中心。电线电缆可以提供符合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指令检测、认证检测;环保设备产品检测则符合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相关产品标准认证。

(3)一体化解决方案。从环保制造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时间段对环保科技服务的需求,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实现环保科技综合服务在地域内的实现。产前阶段提供环保设备产品的研发以及环保技术的创新;产中阶段主要是提供环保产品的设计与完善;产后阶段主要是进行环保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在以上研发设计和产品检测等单项环保科技服务功能基础上突出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功能。

2、成果转化和孵化

从未来集聚区做大做强、提升集聚区产业集群发展的角度出发,在重点培育大型龙头企业的基础上,需要对中小企业创业以及具有技术成果的单位进行成果的孵化和转化提供一个服务载体。

7 (1)构建创业园等技术孵化载体。在规划期内重点推进集聚区内沿绿园路南侧布置的江苏省宜兴留学人员创业园、宜兴科技创新创业园。规划重点鼓励国内外科研院所、大学的国家实验室科技成果在创业园服务载体内就地孵化、转化,引导集聚区成为国家环保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及重大科技专项成果产业化的重点孵化器。

(2)依托载体建设推进高新技术孵化。依托创业园等技术孵化载体,对宜兴市以及更大范围内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环保设备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进行孵化。一方面重点引进一批宜兴市紧缺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和项目,对水污染治理、固体污染治理等技术进行研究孵化;另一方面,创业园内建设中试车间、配套生活设施,吸引一些中小企业以及拥有相关核心技术的研究团队进行孵化,尤其是重点鼓励引进留学生创业团队,实现环保技术等高新领域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同时,为重点推进成果的转化,可以实现其他科研院所相关技术成果的引进和转化,通过“落地转化”的特殊方式推动环科园相关产业的层次升级和改造。

六、空间布局

根据环科园发展现状,选择园区东西向主要干道绿园路为中心,东起新城路,西至南岳路,北起龙池路,南至百合场路这块区域设立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68.87公顷。

集聚区重点建设七大功能区域。

1、科技研发区:位于集聚区西侧,茶泉路和宁杭公路之间,绿园路以北,面积约为23.6公顷。

2、环保产业设计服务区:位于兴业路与土干路之间,面积约为6.39公顷。

3、生产配套区:东起兴业路,西至新长铁路,北起绿园路,南至南河路,占地12.67公顷。

4、环保产业创业区:位于科技研发区南侧,即绿园路以南、宁杭公路以东地区,总面积22.58公顷。

5、商务办公区:位于新城路以西,南河路以北,兴业路以东,绿园路以南,总面积17公顷。

6、配套物流功能区:位于宜兴火车站以西、绿园路以南,总面积18.22公顷。

7、综合配套服务区:该区分三部分:行政管理区、专业商贸区和生活配套区。其中行政管理区位于新城路和兴业路之间,绿园路以北,占地4.86公顷;专业商贸区位于竹海路与杏园路之间,占地6.83公顷;生活配套区位于土干路以东、绿园路以北,占地约1.7公顷。

七、保障措施

(一)管理保障

建立符合市场运作要求的集聚区管理机构,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实行“一站式”全程服务,在管理上保障集聚区规划的有序实施,成立了以园区党工委副书记朱保强为主任的集聚区管理委员会,并确定专人负责每个功能区建设,真正形成便捷、高效的管理体制。

(二)资金保障

1、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2、利用各类政策争取相对应的专项资金

3、构建区域性创业融资平台

(三)政策保障

1、土地政策:简化用地审批程序,支持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等建设的发展。

2、税收政策:对吸引入园的国内外环保技术的创业团队以及科研院所机构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规定,采取免、减优惠政策。

3、建立财政倾斜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宜兴市每年对重点环保科技研发企业给予扶持的专项资金;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四)机制保障。

1、管理机制:一是加快企业内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新的运行机制,推动各类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主辅分离,降低经营成本。二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网络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2、招商机制:一是重点引导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向集聚区集聚,着力引进高集聚、强辐射的服务业特色和品牌企业。二是注重产业配套项目招商,着力吸引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集聚区,促进相关集群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

八、三年建设内的重点项目

1、中央商务区

2、彩虹科技城

3、保利大厦

4、东南大学-城市污水处理研发中心

5、国家电线电缆质量检测中心

6、国家环保设备检测中心

7、华侨饭店

8、乐希大厦

9、创新创业大厦

10、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生物肥料工程中心

11、清华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

12、苏州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高功率LED研发中心

13、宜兴留学人员创业园

14、服务外包宜兴环科集聚园

15、江苏宜兴国际环保产业设计园

16、RFID读写模块及I/R收发模块研发中心

第四篇:加快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思考

嘉兴市委党校曹小明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新一轮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结构调整升级的新阶段。在土地和资源硬约束的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是节能降耗、环保和节约用地,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是产业集聚、集约用地、提高效率的基本途径,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是新时期嘉兴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一、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动因及对嘉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义

1、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基本动因

(1)政策因素

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我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迎接服务经济时代到来的重要里程碑。我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区域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对长三角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首次提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定位。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因此,宏观政策因素无疑是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动力。

(2)经济因素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国际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特别是向生产性服务业转移的态势日趋明显。在此背景下,嘉兴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和循环经济发展,努力突破土地、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和谐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社会因素

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和人才密集型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吸引人才,扩大就业,促进地方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

2、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对嘉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义

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不仅有利于嘉兴发挥沪杭同城效应,集聚创新资源;推进城乡统筹,把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发展空间;而且也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对嘉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现代服务业规模的扩张和总量的提升。首先,服务业集聚区是城市中信息流量最大,信息流动最为迅速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集聚大大方便了信息的交换和技术扩散,也使企业比较容易聘用到所需的专业人才。这种状况一方面提高了市场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信息传播和技术扩散,可以产生知识的溢出效应,有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其次,相关联的现代服务业在区位上的集聚,不仅可以减少运输成本,也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条件。第三,大量的相关企业的在业务上的互补性,对喜欢一站式服务的顾客有巨大的吸引力,对扩大服务需求有较大帮助。

二是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市场空间的拓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基于产业关联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而形成的集聚区,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化和品牌效应的特征,客观上为现代

1服务业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首先,通过品牌效应,可以提高服务企业的市场认同度和占有率,进一步提高该区域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第二,通过建立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竞合机制,可以提高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从而使嘉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得到拓宽。

三是有利于服务业的整体结构优化和功能完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高效连通的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嘉兴集约化、节约型现代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

二、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和特点

1、发展现状

嘉兴服务业的集聚发展肇始于本世纪初期,与区域特色经济(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直接相关。

目前,嘉兴现代综合物流园、嘉兴科技城、海宁经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浙江科技孵化城(嘉兴)、浙江嘉兴国际商务区、嘉兴中港城商贸综合体、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平湖独山港物流园区、浙北食品交易物流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初具规模,嘉兴科技城、嘉兴现代综合物流园、平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和海宁经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等4家服务业集聚区列入浙江省首批(共40家)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嘉兴国际商务集聚区成为浙江省14个产业集聚区中唯一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全市共有包括上述5 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在内的9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并有南湖区的服务业外包基地嘉兴市电子通讯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和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产业促进中心等列入国家服务业发展投资计划。

2、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特点

纵观嘉兴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状况,呈现起步相对较、发展相对较快的趋势,其基本特点是:

(1)服务功能日趋健全

各集聚区围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公共信息平台、技术平台、检验检测平台、培训平台和统计平台等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了对区内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2)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随着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日益完善,入区企业的交易成本不断下降,企业发展便利性不断提高,促进了相关企业的集聚发展。

(3)产业贡献日益提高

如嘉兴毛衫业小企业创业基地(创业园),2009年,仅上缴国税地税就比几年前增长了10倍以上,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正是集聚区对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所以使服务业的产业贡献不断提高。

(4)生产性服务业力度加大。2009年全市限额以上服务业投资完成451.1亿元,同比增长30.9%,增速比前年同期提高28.8个百分点,高于二产投资12.6个百分点,占全部限额以上投资比重的40.2%,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投资125.7亿元,增长49.5%。

(5)集聚区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目前嘉兴大部分区、市已建立集聚区专门推进机构,大部分集聚区已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集聚区发展机制不断完善。

3、存在的题和不足

一是整体规模偏小。2009年全市尚无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集聚区,如嘉兴科技城自身技工贸总收入不过21亿元,多数集聚区尚处于规划建设和招商阶段,部分集聚区依然采用传统的“铺摊子”方式发展,集聚、集约发展程度有待提高。

二是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建设滞后。目前,周边许多城市都在几年前就已制订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服务业聚集区发展规划以及服务外包、市场物流、科技服务业、教育培训、总部经济、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等各种有利于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规划。但嘉兴除了市场物流等规划外,诸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服务业聚集区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都还处于编制阶段。

三是高层次服务人才缺乏。尽管近几年来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成绩显著,但就总体而言,嘉兴在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匮乏,对提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水平带来了一定影响。

四是包括服务业集聚区在内的服务业统计基础薄弱,工作严重滞后,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做法

1、重视规划编制,强化政策引导

早在2004年,就出台了《嘉兴市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了“十一·五”嘉兴大型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旅游线路整合和景点建设规划、长三角职教中心建设规划和房地产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制订了嘉兴市商贸网点规划。2006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在服务业市场准入、税费财政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六个方面提出了50条政策扶持意见。2009年,又出台《嘉兴市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明确提出重点建设嘉兴国际商务区以及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科技研发、创意产业、现代物流和新型专业市场集聚区。

为顺应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竞合发展、推动新一轮经济转型升级,嘉兴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嘉兴国际商务区及多个功能区块和各种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2、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从2005年起连续召开全市性大规模、高规格的三产工作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领导,成立了第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第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市区第三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委员会,市三产发展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并确定专门处室主抓服务业,承办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制定有关规划和扶持政策等具体工作。各县(市、区)也分别成立了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协调服务业发展。市县联动,已经形成了合力发展服务业的组织体系。同时制定对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发展第三产业考核奖励办法,每年召开一次全市第三产业工作会议,分解落实年度第三产业发展目标任务,上下形成合力,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3、创新服务机制和运行模式

为加快服务业集聚进程,积极探索服务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的创新。如:

嘉兴科技城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由嘉兴科技城联合上海晟峰集团和浙江长三角研究院,采取“官办民营”方式开发建设。

而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是对东栅工业(功能)区实施“退二进三”,改造、建设的文化创意集聚区。

嘉兴国际商务区则实行以市为主、市区联动、区(国际商务区)街(街道)合一的开发管理模式。“嘉兴国际商务区党工委”和“嘉兴国际商务区管理委员会”,与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合署,各项行政许可事项受市有关部门委托(授权),依法行使。管委会内设若干职能机构,承担相关工作职能。同时调整嘉兴国际商务区域内属南湖区的有关村和社区的行政区划,整合设立新的街道建制。并委托国际商务区管理。

4、推进区域块状经济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走错位竞争之路

区域块状特色经济是嘉兴的一大优势,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加快专业市场发展,走错位竞争之路,是嘉兴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一大特色。为此,嘉兴市以省级“海宁皮革产业群”

和“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建设为抓手,从战略规划提升、空间布局优化、龙头项目实施、区域品牌引领、服务平台建设等入手,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了企业集聚度高、产业竞争力强、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企业集群以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在产业升级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出了一条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5、积极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开放程度

2006年,嘉兴出台《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积极鼓励民资、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改革和发展。2007年服务业利用外资增势明显,相继引进了麦德龙、沃尔玛、欧尚超市、普洛斯物流、弗玛物流、江南摩尔、易初莲花等国内外著名的商贸业态,合同外资7.4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6亿美元,分别增长94.3%和18%,投资比重由上年的15%上升至21%,扩大开放领域,提升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近几年,嘉兴服务业招商力度进一步加大,连续举办2009长三角(嘉兴)投资洽谈会、2009嘉兴服务业项目推介会(香港)和2009嘉兴市服务业发展洽谈会(北京)等。2009嘉兴服务业项目推介会(香港)签约10个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2009嘉兴市服务业发展洽谈会(北京)签下17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24亿元。除了赴香港、北京等地举办全市性的服务业推介活动外,在各市级部门、各县(市、区)举办的各类投资洽谈活动中,服务业项目也无一例外地成为最大的投资热点。

四、加快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建议

1、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实现服务业集聚区的合理布局

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嘉兴服务业集聚区的布局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全市范围内服务业集聚区的分布还不尽合理。建议尽快出台“嘉兴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打破区域局限,立足全市,对资源利用、产业布局、功能定位等各方面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设计、整体运作,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强化申报和认定工作,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发展

对符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的区域,进行市场整合、信息化改造和功能完善,提升其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并鼓励相关产业、企业、人才、资金、信息资源等向该些区域集聚,通过引导和推动,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

3、重点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服务,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既是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助推器,也是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根据各地区位特点和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发展并合理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品牌和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当前要重点围绕现代物流、科技、商务、软件、创意和服务外包等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对服务

一、二产业,对提升城市功能作用大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4、搭建服务平台,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扶持,推进各类服务性行业协会和社团组织的建设,搭建政府与社会、市场及企业间的各种沟通服务平台,创造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是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和垄断因素,鼓励发展高附加值和有相当发展潜力的现代服务业。

三是制定集聚区发展优惠政策,对集聚区内企业给予相应的财政扶持与奖励。如用地指标优先,税收、融资、用电价格优惠等政策;在人才引进、员工培训方面的费用,人才基金给予一定的补助;凡是符合条件的集聚区内的企业,优先享受市、县(市、区)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优先推荐申报省、市相关资金扶持;凡入驻集聚区且被列入市服务业重点项目的项目,其项目贷款由地方财政贴息。

5、加强整体营销,着力引进高质量、上档次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增强集聚辐射能力

建议根据嘉兴服务业发展现状和集聚区发展的特点,重点引进高端服务业企业。一是依托嘉兴软件园,吸引软件外包的承接企业落户,形成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基地;二是加快引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依托区位、交通和嘉兴综合物流园等物流中心,吸引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落户嘉兴,提升嘉兴物流服务水平;三是依托中央商务区和运河商务区,吸引国内外大型商业企业落户,打造长三角南翼商贸中心。

6、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突出人才战略

专业人才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要素。当前,受过高等教育、业务训练有素、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不足是长三角区域二线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必须突出人才战略,加快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要注重服务业领军人物的引进和培养,促进各类服务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实现人力素质的提升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具体而言,一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优惠政策和激励保障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现有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训计划,实施继续教育工程,促进现有人才知识更新能力提升。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整合教育和培训资源,建立更多服务人才培训基地,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素质。

第五篇:区档案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侧记

**1969年参军,退伍后到地方工作,改革开放后辞职在本村工作,现年龄已大,无生活保障。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年满60岁、参加革命工作满10年的可以办理退休,区档案局(馆)为其提供了退伍介绍信存根、参加工作登记表、单位调动介绍信存根和辞职通知等原始材料的复印件,为其顺利办理退休手续提供了第

一手材料。

这只是档案工作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一个具体事例。

“档案是社会管理的基石,档案馆绝不只是红头文件官方文书的储藏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档案提供凭证、维护权益、化解矛盾、弘扬文化和促进和谐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履行好档案部门的社会责任。”区档案局局长李其成说。

随着全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档案工作越来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以来,我区把争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作为加强农村档案工作的重点,区财政拨款10.4万元专项资金配备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以区委文件形式向各镇、街道、开发区下发《**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和示范镇(街道、开发区)实施方案》等指导性、规范性文件,设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2012年,组织各镇、街道、开发区档案管理员和局有关人员赴章丘等地参观学习,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进一步理清示范区创建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方向;开展档案员培训11期,培训300余人,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员素质。

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对不同情况的村(社区)进行分类指导。在局领导的带领下,业务指导人员不辞辛苦、不惧严寒酷暑,深入乡镇农村。他们一趟趟地跑,一遍遍地教,不怕跑腿,不怕磨嘴皮子。去年十月份,局领导带领工作人员早上7点就从单位出发,赶到白塔镇小店村指导档案管理工作,村里的档案人员缺乏档案管理知识,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局专业人员边干边教,教他们如何做好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帮助他们建立规章制度、制作网络图,利用3天的时间,规范整理了近3年的所有档案。城东街道夏家庄村档案门类复杂,管理方式欠规范,办公条件拥挤,区档案局得知这一情况后,今年9月份,局领导带队进村宣传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档案管理员进行专业培训,并送去两个美观耐用的档案厨作为物资帮助。区档案局人员的一言一行,使村领导切身体会到了区档案局对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与关心,当即将最好的房间设为档案室,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也大幅度提升。

天道酬勤。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档案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区档案馆2008年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2008年度、2009年度被评为全市档案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度被评为全市区县档案局(馆)综合考评优秀单位,2011年被表彰为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档案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市档案综合考评优秀单位,2012年荣获新农村档案管理市级示范区称号。目前,镇、街道、开发区档案室中,有2个达到了山东省一级档案室标准,8个达到了山东省二级档案室标准;321个村(社区)全部建档,建档率达到了100%,1个社区晋升为山东省二级档案室。镇村档案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今年以来,区档案局在继续开展好创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镇的同时,紧紧围绕“三个体系”建设,以创新服务为重点,积极做好民生档案工作,全力服务民生、服务人民群众。该局将关系民生的招工、转正定级等档案接收进馆,与人社局联系协调,帮助其整理1966-2001年积存文书档案,劳动局1000多卷(件)档案得到了规范整理,对其案卷目录和全文目录进行了打印、人名录入,对其中的100多卷档案进行了抢救修复。下发了《关于催缴政府公开信息的通知》,先后接收区政府等单位2013年政府公开信息32份,并已整理编目上架,免费向社会开放。高度重视档案的安全保管保护工作,及时检查库房的“九防”情况,做到了查漏补缺。按照综合档案馆的要求,对部分库存档案进行抢救性、保护性整理。半年内共接待档案资料利用182人次,提供档案资料594卷次,充分发挥了档案的作用。同时,加强档案信息宣传和编研,积极开展了档案全文扫描工作,促进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全国教育大会心的体会下一篇:全国卫生统计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