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论文

2022-05-0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2011年是本轮经济增长上行周期的第二个年头,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此这一年的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运用十分引人瞩目。本文拟对此谈些个人观点。世界经济将继续筑底上行201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筑底上行。

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论文 篇1:

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往何处去

为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并基于对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10年底开始退出。2011年又明确将货币政策基调定位于“稳健”。从实际情况看,“稳健”已演绎为“从紧”。目前,从紧的政策效果不断显现,对“硬着陆”的担忧也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那么,究竟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未来前景?如何把握货币政策方向、重点和力度?是一大考验。

经济短期内不会出现“硬着陆”

2009年以来,在全球经济一片萧瑟中,中国经济独树一帜,实现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投资过度引发的“被动性增长”,而不是民间资本大规模投入所形成的主动性增长,增长的内生动力一直不足。因此,货币政策的从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比如,频繁提高准备金率导致银行可贷资金捉襟见肘,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受到严重抑制。目前,不仅房地产业、地方融资平台和中小企业面临贷款难的问题,许多行业和企业正常的信贷需求也难以满足。信贷的收紧,提高了银行的议价能力,推动了银行贷款利率和民间借贷利率的上升,推升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整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但令人担心的是,近期企业产成品库存不断增加,工业增长持续下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有所显现,中西部开发的资金约束压力加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经营成本持续上升,等等。这些问题,再加上发达经济体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及其经济增长持续缓慢,未来中国经济可能会比过去的两年更加艰难。

然而,就此认为中国经济将要“硬着陆”是错误的。原因在于:

一、近期中国经济放缓是主动调整的后果,而且经济增速会保持在9%以上。在政府主导投资和巨额社会储蓄的支持下,中国经济短期出现硬着陆的概率极低。

二是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运行比较健康。2010年12月底,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仅为2.4%,281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全部超过8%,商业银行承受风险的能力很强。

三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可控。尽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目前积累了一定风险,但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债务总额10.7万亿,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而且,我国政府目前的债务还没有超过偿债能力,即使未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坏账有所增加,也不会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四是居民的资产负债表比较健康。目前,居民的消费贷款余额仅占银行总贷款余额的20%,还不到居民一年的总收入。

此外,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难等问题不会撼动中国经济的运行质量。因为,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是一个中国乃至全球的常态性问题,在当前的境况下更不会得到解决。至于产能过剩行业,我们正可以利用信贷紧张的时机实现淘汰、转移和升级,有利于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货币政策应由“从紧”回归“稳健”

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通胀压力的持续积累和难以消除。未来一段时间,尽管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可能趋缓,翘尾因素也会由高变低,通货膨胀快速攀升的态势有望终止,但全年能否将CPI控制在5%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继续维持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必要的。但是,考虑到经济运行的现状和未来走势,对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微调,回归政策“稳健”的本质也是必需的。在通货膨胀有望得到遏制的趋势下,未来一段时间的政策调控重心应从“控通胀”转向“控通胀,保增长”。

一是在维持从紧基调不变的情况下,放缓收紧步伐,以缓解市场对流动性持续收紧的预期,减轻因金融机构集体性增加流动性储备而造成的流动性过度紧缺。

二是放缓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多用公开市场操作来回收流动性,适度增加货币市场资金供给量。

三是适度扩大信贷投放规模。下半年信贷增速不宜明显放缓,全年增速保持在16%左右较为合适。

四是主要依靠加息等价格工具来调控通胀压力,有效解决负利率问题,可考虑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相对于前三条建议,笔者认为,本条建议更为重要。因为,政策工具选择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效果。

在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未来一段时间应数量工具与价格工具并重,且以价格工具为主。理论上,提高准备金率等数量工具,有利于央行调节市场流动性,有效控制货币和信贷增长速度,但它属于中长期政策工具,对控制短期通胀作用较小,所以,国外央行在实践中甚少动用。

可是,央行近来却将其作为调控的“月度”工具,频频使用。为什么央行偏爱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主要目的可能还不在于控制通胀,也不仅仅是为了调控货币流动性,关键原因有二:一是回应国外进入的热钱。二是央行对数量工具信心较足。

同价格型工具相比,数量型工具的针对性较强,效果更易于事前模拟和事后检验,也易于动态调整从而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央行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各商业银行的存贷状况和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因此,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在现有的资金“池子”里做加减法,辅以央票发行和国债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以平滑波动,心里比较有底。

而利率和汇率等价格工具作用的范围则更为广泛,对其效果的把握更难。而且,价格型工具涉及的政策考虑和政策博弈更多,在国际化程度很高的环境下,利率和汇率的调整还不得不考虑其他经济体的政策反馈。

为适应“控通胀,保增长”的要求,笔者建议在存款准备金率已达21.5%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数量工具的使用频率,更多地依靠价格工具,在利率调整方面加大力度。目前,一年期贷款利率是6.3%,而通胀率达到了5.5%,实际贷款利率仅为0.8%。从有效控制通胀和贷款增长角度出发,实际贷款利率至少应该达到2%-2.5%。这意味着,贷款利率至少还有上调150基点的空间。

实际上,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最大风险,是通胀得不到有效控制。因为,如果通胀继续加速上升,比如到7%、9%,未来某个时期可能需要实施比现在更强的货币紧缩,这将导致经济出现更为显著的降温。与其那样,还不如现在就大幅上调贷款利率。

货币政策决策应提升专业性

目前,货币政策最大的问题是政策应该按照何种力度,何种节奏执行,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平衡?能否实现这一平衡,不仅取决于政策制定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博弈能否良好达成,更取决于决策部门的专业能力。因为,货币政策一旦实施,就会与经济运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系统。

政策效果的好坏,客观上需要政策制定部门必须事前对经济运行的反应做出合理预期,并根据市场反应及时准确地对政策进行调整。这样,就对货币政策决策部门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众所周知,货币政策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在不同时期,通常需要决策部门相机抉择,但最重要的是保持物价稳定。在央行缺乏独立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目标通常会服从行政目标。

同时,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特殊,所以,非专业人士难以对货币政策及其实施时机、节奏和力度有着准确的把握。所以,货币政策的决策权必须掌握在真正的专业人士手中。

一般地讲,政策决策部门的专业性不仅仅是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预见性和前瞻性。然而,我们在这个方面一直乏善可陈。远的不说,就以近期为例。2008年上半年,尽管次贷危机已经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慢,但有关部门仍然将调控重点定位于控制经济过热,持续实施紧缩政策,结果导致下半年经济增长迅速下滑。

为什么我们搞了30多年的市场经济,至今仍难以根除或弱化“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传统痼疾?关键原因在于决策部门对市场运行规律把握的不到位,对市场主体的预期及其行为缺乏深入了解,市场化调控的能力还明显不足,习惯于用“快、重、狠”的旨在“立竿见影”行政手段来调控经济。

结果,要么陷入过犹不及,要么陷入矫枉过正。而为了减少这种过度的政策效果,决策部门通常又会在政策上踩急刹车,从而进一步加剧市场预期的紊乱和经济运行的失序。笔者认為,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维护经济稳定,决策部门的专业性、预见性必须切实增强,政策变化必须与市场预期相适应,所谓的“出其不意”应该杜绝。

切实提高政策的独立性和预见性

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疲软,我们曾一直担心的输入型通胀有所弱化。同时,国际经济形势也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尽管目前大多数人都对未来全球经济再次陷入衰退持否定态度,但世界经济重新陷入衰退的概率为三分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决策部门应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动态决策,特别要预防货币政策超调风险。尽管维持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必要,但必须考虑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的承受能力,相关部门应适当放缓从紧政策的节奏和力度,减少数量工具的应用频率,重视价格工具作用的发挥,切实提高政策的独立性和预见性。

(作者系招商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

(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

作者:葛兆强

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论文 篇2:

2011年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展望

2011年是本轮经济增长上行周期的第二个年头,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此这一年的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运用十分引人瞩目。本文拟对此谈些个人观点。

世界经济将继续筑底上行

201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筑底上行。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不断稳固,虽然欧元区仍将面临爱爾兰等欧盟二三线国家债务危机继续扩散的威胁,但是英法德等欧盟核心成员国经济复苏状况将会较为稳健,初步预计欧盟2011年经济增长将在1.5%~1.8%之间。美国经济复苏将受益于QE2(第二轮量化宽松)和减税计划等刺激政策的延续,在就业、生产和金融领域积累的复苏因素将会加强,初步预计2011年美国GDP增速为2.5%~2.8%。日本经济仍将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也会限制其复苏的稳定性,并在结构上由于国内始终供过于求而阻碍紧缩状况的改善,初步预计2011年日本GDP增速将维持在1%~1.3%之间。由于欧美日纷纷出台各类量化宽松政策,国际游资未来涌入新兴市场的规模将有增无减,大宗商品市场仍将维持震荡上行格局。2011年新兴市场国家整体的通胀压力仍将处于高位。与此同时,为抑制通胀的进一步加剧,适当放缓经济增长脚步,在国内采取各种措施干预物价,堵截短期资本流入套利将成为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采用的政策措施。

综合以上对发达经济体及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分析与预测,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增速大致在4.5%左右,2011年可能会下降至3.8%~4.2%。未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美元贬值预期较强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和旺盛的需求,大宗商品市场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维持震荡上行的趋势。预计年内发达经济体利率上行可能性不大。综合来看,美国、欧元区及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由于核心通胀率并不高,且维持经济复苏的压力仍较大,因此,在2011年内加息的可能性都不大。部分物价上涨压力较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为加大治理通胀的力度,未来仍有可能持续上调利率。

世界经济复苏稳步推进,发达国家经济继续筑底上行,将为我国出口提供较为稳定的市场环境。而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和美元贬值预期较强,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行,将给我国带来较大的资本流入和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这需要我们保持高度关注并及时加以应对。

国内经济增长保持高速,国际收支状况改善

2010年,我国GDP增速在一季度冲高之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回落态势,但在四季度开始启稳回升。2011年,由于外部经济环境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加之国内经济转型加快推进,预计经济增速将略低于2010年,但由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恢复,“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增长将稳健起步。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首先,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与中央宏观调控之间的博弈使2011年投资增速可能小幅回落,但仍将维持较高水平。2011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仍然强烈,但由于中央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将更加注重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加上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因此预计2011年由政府主导的基础建设投资增速仍会下降,房地产投资受调控影响也将出现下滑。但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的扩大将对房地产投资形成一定支撑。同时国家对战略性新型产业的投资将快速增长,加上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等落后地区的投资需求仍然旺盛。因此,总的来看,2011年的投资增速尽管可能比2010年小幅回落,但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预计2011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3%左右。

其次,收入分配改革预期推动2011年消费维持稳定增长。虽然从具体消费领域来看,由于刺激政策到期及高基数效应将使2011年汽车消费增速可能放缓,而房地产市场调整也可能影响家具、家电及装修类消费增长。但另一方面,2011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可能正式出台,具体措施可能包括提高中低收入者工资水平,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个税改革)等,这种改革的预期将促使2011年消费仍保持稳定增长。此外,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开始超过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和GDP增速,如果这种趋势维持下去,对未来消费增长也会带来促进作用,因为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明显高于城市,且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空间较大。预计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将达到19.5%左右。

第三,2011年我国出口增速将因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及2010年高基数效应而明显回落,初步预计2011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5%左右,进口增速仍将快于出口(20%左右),全年贸易顺差将进一步收窄,预计规模在1500亿美元左右,因此净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仍将下降。

初步预计2011年我国GDP增速在10%左右,比2010年略有回落。从季度增长率来看,初步估计四个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6%、10%、10.5%、10%。

2010年国际收支状况将继续改善,经常项目下进出口总量、当月进出口新增额均继续复苏并创下历史新高。贸易顺差逐步走稳,全年顺差总量比2009年稍有回落。2011年国际收支仍将维持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下进出口总额仍将持续增长,但由于2010年基数大幅提高,同比增速将有所下调,预计进口增长可能快于出口。资本与金融项目下外商直接投资仍将维持稳定增长,国内外投资收益差扩大;汇差、利差、投资收益差扩大均将推动短期资本继续流入。综合考虑贸易顺差、FDI和短期资本流入三大因素,2011年外汇储备规模可能会突破3.2万亿美元。此外,由于中外经济政治环境影响,预计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继续维持渐进升值态势,2011年的升值速度可能有所加快,全年升值幅度预计在5%~7%。

通胀压力较大,CPI年内见顶走稳

2011年我国物价压力依然很大,通胀治理不可掉以轻心。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土地和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农产品价格长期看涨。从土地供给来看,原本大量处于城郊的农业用地转为城市建设居住用地。土地性质转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的大幅缩减,如很多城市现存的蔬菜基地存量仅为原来的1/2到1/3;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导致农产品生产和供给不足,未来只有当农产品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使务农和务工的单位劳动报酬大致相当时,农村劳动力才可能出现回流。而在此之前,农产品价格仍将长期看涨。

二是工资和资源品价格上涨加大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由于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少和新增劳动力对工作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城市工资呈不断上涨的态势。国内各省市纷纷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工资上涨在提升消费总量的同时也推动了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加大了未来的通胀压力;水、电、煤等资源品价格近年来也随着各项成本的提高而不断上升。虽然发改委等政府机构实施行政干预阻止资源品价格短期内快速上涨,但这样干预的效果恐怕难以持久。一旦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上游资源品价格上涨将会重新抬头,推动下游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价格的重新上升,导致物价上涨压力始终维持在高位,提高了通胀的治理难度。

三是短期内流动性难以完全被吸收。2011年初央行经济工作会议将“稳物价”作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但是考虑到就业和经济增长等其他目标,短期内难以急剧收紧。因此虽然2011年货币增量可能会有所收缩,但是经济体中过剩的流动性存量一时之间难以快速回笼。2010年通过商业银行信贷融资的规模已达到7.95万亿元。由于信贷和货币供给对物价的时滞大概有3~4个季度,那么只要央行不急剧收紧流动性,2011年上半年物价上涨的流动性压力仍将处在高位。

四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加大输入型通胀压力。我国进口商品类别中,铁矿石、初级塑料、原油等大宗商品的进口增长较快。2010年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一路上行,至2010年底基本恢复到2007年危机之前的水平,RJ/CRB指数恢复到320点左右。并且2011年随着国际经济复苏更为稳固,原油等大宗商品仍将保持震荡上行的格局,这将推高我国未来外部输入型通胀压力。

五是物价持续上涨预期已经初步形成。2010年底非食品价格也开始出现上涨,并且随着工资和资源品价格的上升,通胀预期已经不断自我强化。未来如无有力的干预措施转变预期,那么通胀压力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虽然2011年通胀压力仍将处于高位,但随着产出缺口的明显收窄、货币增速的逐步放缓、物价周期的渐趋高点、干预措施的依次到位,物价运行可能在2011年中见顶走稳。2011年全年CPI约为4.5%,前两个季度可能出现高点,CPI的月度峰值可能会突破6%。

物价运行将见顶走稳,通胀形势总体可控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产出缺口已经不断缩小。此轮通胀主要是总需求迅速扩张引起的,2009年为应对危机,投资需求迅速增长、货币投放总量较大,两者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结合,产出缺口随之不断扩大。而这一产出缺口在经济逐渐复苏、2010年第二季度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之后持续收缩,并逐渐向总供求平衡的方向发展。如果未来货币政策继续收紧,并且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力度不放松,那么可以预计在2011年年中前后,产出缺口收窄很可能会影响到物价,成为推动物价出现下行的重要因素。

二是货币增速逐步放缓。事实上在2010年货币政策已经逐渐趋于收紧,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利率;2011年初又各调升一次。但从总体来看仍处于一个相对中性的政策调控框架内。2011年央行货币政策将从适度宽松转向稳中偏紧。从现金和活期存款M1与物价的历史相关性分析来看,M1是一种交易性需求,当M1迅速上升时,物价会在三到四个季度后出现明显的上升;而M1如果出现回落,之后物价也会明显回落,只是程度上可能略有不同。通过观察历史数据可以发现,M1在2010年的第一季度已经开始出现急剧的回落,预计2011年上半年物价也可能出现回落。同样从M1与M2增速的“倒剪刀差”来看,历史数据相关性分析表明,M1与M2的“倒剪刀差”与物价也有一定的滞后相关性。这一剪刀差最高的时候是2010年一季度,随后就出现持续回落,目前已经消失,因此可以预计在未来半年左右物价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三是价格运行周期已至尾声。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一轮价格周期中长期的特征较为显著。周期性运行的规律就是有涨有跌,一旦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改变,价格上行态势就会有所回调。物价在上行一个阶段后,其内部也会酝酿抑制其进一步上涨的因素,从而导致物价走向回落或阶段性调整。研究物价运行的历史数据可以发现,从1999年一直到现在,大概十年多的时间总共形成了四个周期,每一次上行周期,从最低点到最高点大约需要两年多的时间,即为25个月左右,前三次基本如此。这次是从2009年的7月份开始上行,到现在已经运行了18个月,如果前三次周期运行规律仍将发挥作用的话,那么在2011年7月前后物价存在见顶回落的可能性。

此外,政府对通胀的治理政策多管齐下,宏观干预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从已有的干预政策来看,之前政府已经建立了粮食、食糖、猪肉等多项农产品收储制度,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就能进行相应的反向干预操作,熨平价格波动。此次物价上涨过程中猪肉粮食价格并未出现大幅波动,已经建立的市场化调节机制功不可没。

从进一步完善市场调节机制来看,在上游生产领域可以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推动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政策,提高市场供应规模;中游流通领域实施“农超对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防止对终端零售大幅加价。地方政府也应减少对农产品运输和批发环节的税费,尽可能降低农产品在中间流通领域的成本;下游消费领域可以针对中低收入的人群进行价格补贴,防止出现因物价过快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迅速提高。另外,2011年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对控制输入型通胀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合上述几方面的因素,我认为2011年的通胀形势总体可控。2011年全年CPI大概在4.5%左右,明显高于2010年。年内物价高点可能会在某个月超过6%,不排除在第一季度就出现这个高点的可能性,物价运行拐点在年中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考虑到土地与劳动力成本上升、工资和资源品价格提高、国际大宗商品仍将震荡上行等中长期推高物价的因素存在,未来通胀可能在出现拐点之后不会立即大幅回落,而是出现较为平缓的调整的可能性较大。

货币政策稳中偏紧,上半年“三率”携手上行

总体而言,2011年的货币政策会稳中偏紧。当前物价调控形势较为严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CPI调控目标上调至4%,而根据推断,这一目标可能很难轻松实现。因此在央行确立“稳物价”作为首要政策目标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收紧恐怕难以避免。2010年虽然已经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升息、人民币进入第二轮升值,但预计2011年上半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与汇率仍将携手上行。

一是存款准备金率仍将持续上行。影响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资本流入、外汇占款、央票到期与信贷投放,其中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较大。如果2011年上半年资本流入提高、外汇占款增加、央票到期较多、信贷投放规模较高,那么存款准备金率仍有可能在2010年的基础上继续上调,并且全年都有上调的可能,整体升幅大概在四次水平以上。2011年央行虽然没有确定整体信贷规模,但是却提出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我们认为差别和常规的存款准备金率这两项政策工具并不冲突,甚至可以根据上述四个方面的变化综合协调运用。

二是利率上半年仍有1~2次上调的可能性,但是连续大幅加息的可能性不大。此轮加息并不仅仅是象征性的,而是具有相当的实际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未来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泡沫进行防治上。目前调整的目标是希望能够达到一个物价上涨与利率提升基本对应的状态。物价调控目标从原来的3%上涨到现在的4%,实际水平甚至还可能更高,此时如果利率依然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那么就会扩大负利率水平,形成不利的通胀预期,并可能进一步助推物价上涨,因而需要对利率这一影响全局的价格工具进行调整。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目前的经济状况并不具备利率连续大幅上涨的条件。回顾上一轮调控过程中的利率调整历史可以发现,2004年开始调整,在间隔一年多之后,2006年做了第二次调整,2007年连续调整四次,2008年没有再进行调整。当时的经济环境是明显过热,2007年GDP增速超过13%,物价持续快速上行,CPI从年初的2.2%上升至年末的6.5%,月度最高值突破8%;外资大量流入,上证A股指数超过6000点,房地产市场上半年就轮番上涨,整个经济严重过热,因而急需降温。而相比之下,目前的经济热度显然远低于2007年,GDP的增速在10%左右,物价上行仍在可控范围之内,上证A股指数仅位于3000点左右的水平,而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2010年的调控之后,价格涨幅趋于缓和,并且由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定位已经从投资转向自住,房产税等未来进行调控的政策储备充足。目前国内的经济状况无需大幅提升利率进行降温。

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复苏状况和利率水平来看,2011年欧美日仍处于筑底复苏渐趋稳固的环境之中,失业率较高、欧债危机、通货紧缩等不稳定因素依然困扰着他们的复苏进程,因此年内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维持目前低利率的可能性较大。如果中国大幅提高利率,那么中外利差空间的加大将会吸引大量游资流入中国套利,从而大幅推高外汇占款和资本市场投资炒作风险,产生新的经济运行不稳定因素,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新的压力。此外,国内政策制订需要考虑到经济增长的各个方面,如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地方融资平台的平衡等等。有鉴于此,今年利率连续大幅上调的可能性不大,但有可能调整2~3次,每次0.25个百分点。

三是人民币兑美元将渐进较快升值,预计全年升幅大致在5%~7%。影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因素主要有三个:进出口、资本流入和中美关系。在进出口方面,如果2011年贸易顺差不出现大幅急剧收窄,加工貿易受人民币升值影响不大,那么人民币升值就会持续下去。而人民币升值也会倒逼出口行业进行产业升级,转向国内消费市场或者提供更有竞争力的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在资本流入方面,目前持续小幅升值的预期可能会促使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但实际上相对于固定的利差和汇差空间来说,外资流入更为重视的是国内资本市场的收益差。如果对国内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整治,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那么外资流入牟取暴利的空间将会大幅收缩。再加上加大对地下钱庄的打击力度,隔断游资进入的渠道,那么资本流入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此外,尽管美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会有所缓解,但中国政府也不会过度关注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短期内大幅升值的要求。2011年人民币兑美元仍将维持渐进升值,升值幅度可能较2010年略大些。人民币将进一步趋向盯住一篮子货币,针对不同的货币将双向波动,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

(作者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作者:连平

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论文 篇3:

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货币政策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经济得到迅速能够为发展同时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也逐渐成为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同时也缩短了了我国经济的调整的周期。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手段之一,在经济周期产生重大变动的大环境下,货币政策工具的合理应用以及调控方法也随之发生改变。由此,探究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近时期具体实施和效果,分析限制我国宏观调控下的货币政策手段实施的原因,从而对合理完善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上所起的作用,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拥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宏观调控;货币手段;基础货币;金融危机

所谓的货币政策工具即央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实施的各类策略方法。央行经过对这些政策工具进行使用,从而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基础货币、货币供需、储备、利率和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进而达到货币政策实施的目标。当初,信贷规模是以一种强效的政策工具,其可以让央行对货币供给上的转变具有直接的影响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市场化的进步,信贷规模便成为了对货币政策有着直接影响的货币工具,其影响力度也逐渐的减小。08年宏调作用下,央行采展开了一系列的货币手段加强了对金融的影响,进而提高了对通胀的管理力度,对信贷结构进行实际进行了优化,稳定货币信贷增长幅度,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的发展,然而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货币手段的调控效果以及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出现相悖,进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

一、货币手段以往的实践

自零八年以来,经济大环境下我国内部以及国际上经济金融形势瞬息万变、各种不确定因素愈发增多,我国根据各时期经济金融发展特色,综合实施货币手段,对货币政策的发展方向、关键和力度进行适度的把控,不但可以维护币值稳定,也可以推动了国民经济以稳健的状态发展进步。并且可以有效规避和缓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金融机制,增强金融体系整体对抗风险的能力。

首先是对存款准备基率进行调整,进而调节商业银行的资金储存,通过对货币基数的干预进而调整货币供应量。通常而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的调整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受到极大的冲击,全国的信用总量都将大大的收缩,通常很少利用。

其次便是强化公开市场实施。公开市场的实施是央行接受和输出的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手段,拥有极强的变通性,并且不会对货币供应量的冲击力度小。虽然公开市场业务对基础货币有大量的回收,然而此种手段的关键性在于减小外汇对款项的占据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削减货币供应量由于“双顺差”升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有所影响。

除此以外,在市场经济处于发达状态的条件下,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的调整能够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在贷款上的利率,实现对调节市场利率的目的。

二、货币手段选择的偏好探究

所谓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便是央行对商业银行规定存放在央行的货币款项。这种货币手段在国际上的使用上极少甚至没有,但是在我国因为外汇管理制度影响到央行不能完全确定基础货币的输入与输出,所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得以经常利用。我国在以往的3年的时间里,便将存款准备金率从14%大幅度升至17.5%,再次下调至15%,最终上调到17.5%。只在零八年一年的时期内进行了9次之多的调整。在此次宏观调控中,从理论上来看并不提倡对存款准备金手段上经常使用,此种情况一般是在其他两项手段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上的次优选择。首先是我国利率未能形成市场化调节。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权利部门在利率上的调控是通过间接手段而不是直接手段,并且这些工具中拥有极强的灵活性的是公开市场操作。虽然我国在零四年对利率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然而对于利率市场化上的货币经济体系未能彻底的构建起来。其次是央行在票据上的成本相对较高。这些年以来,因为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所造成的外汇在款项的转矩上过大的压力,央行在票据余额一项上近乎每个年度都成倍激增。除此之外,再贴现的行政性质较强。因为再贴现率属于主动性以外的货币政策,央行不能主动灵活地使用这一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效果不理想。

三、增强货币手段有效性的探究

首先是将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向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方向过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以及该经济形态逐渐完善, 市场容量得以不断增加,央行在对金融资产所掌控的占比上的总体数量上的比例将有一定程度上的下降。这一时间段上,央行利用货币供应调节将得以调整经济主体活动的能力上将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除此之外,我国目前的经济状态是在一个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因为经济的货币化、 分配结构发生改变、利率由市场调控方向转变、金融市场上的推进,各国在货币统计类型之间的区别程度逐渐不明确,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所起到的效果遭受到减弱,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逐渐成为市场经济上的关键点。

其次,对货币市场进行更强力度的推动发展。在货币市场结构的构建上逐漸完善,侧重于市场深化方面的研究,货币市场不可以单单向国有大型、 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进行开放,还需要对数大多数的科技含量高的、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上的中小企业以及民营企业进行开放。一是有利于票据承兑、贴现等执行,提高票据在流动方面的特性;二是梳理清一、 二级市场之间的关系,提升二级市场建设方面的执行力上,强化票据在流动方面的性能以及市场容量;三是对利率结构的管理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将利率的调节作用得以发挥出来;四是对市场法制建设的力度上加大,从而为票据市场建设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除此之外,逐步对汇率体系进行建设从而形成良好的汇率机制进而逐步的完善。我国经济上目前的货币政策在实现经济的内部与外面之间的平衡中依然停留在一种平衡性极差的局面中的,不能讲有效性与独立性进行有机的融合,同时部分政策措施还拥有鲜明的短期活动特点。

结束语

伴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国际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让全世界都为之惊叹。同时资产阶级的产物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国家为了应对这一风险加强了对经济上的控制便是国家在经济上的职能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工具便是宏观调控中的一种对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吴鹤立,曾建中.货币政策在区域经济中传导效果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4.

[2]焦瑾璞.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地区差别分析[J].金融研究,2016,(5).

[3]孙明春.货币政策的困境[J].国际金融研究,2015,(1).

[4]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5).

作者:韩鹏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跨国公司内部控制论文下一篇:证券投资风险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