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力培养下的语文教学论文

2022-04-1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写作能力培养下的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关键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并逐渐的成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教学途径。在这种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应积极的进行教学工具、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更新。

写作能力培养下的语文教学论文 篇1: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策略探析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教学,需侧重开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使学生自主形成语言建构习惯、思维方法、审美价值观以及责任使命感,尤其是需要在认知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问题理解,形成系统的辩证思维意识。因此,教师应当创新新课标语文教育模式,打造出合理的教学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文章就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

一、 引言

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学习、创新、自主思考,有利于不断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思维习惯,促使学生学会阅读、写作及自主创新。由此可见,教师应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思考水平、鉴赏能力以及国学思想意识,促使学生在理解文化、学习文化的过程中进行实践理解,这对于高中生思维的形成是有利的。

二、 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原则及渗透方法

(一)渗透语言建构思想

语句具有一定构词、逻辑特点,而语文素养渗透的前提就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的结构特点,在理解分析的过程中进行积累感知,分类整合歇后语、成语、名言警句、修辞手法等实践表现形式,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语言的文字特征及沟通技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全面渗透各类阅读材料,教导学生在自主理解、语言构思、实践创新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语感逻辑,并在过程中与已知的语文材料进行联系,促使学生将已有语文材料依据相关框架进行汇总。由此可见,教师应结合高中语文课本的内容进行创新,渗透适合学生接受的文章,如《最后的常青叶》,要求学生体会欧·亨利笔下常青叶所特有的生命力,感受到文章富有的“舍己救人”的情感思想。另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根据作品的特色情境进行体验,感受到作品中所涵盖的历史情感,再给予必要的分析评价,促使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带入到语文作品的学习过程,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有利的。

(二)语文思维意识

语文思维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教导学生直观地带入自己的生活经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不同事物的理解进行思维,并从中感知到语文思维的形成思路,这对学生直观的思想认知、文学思想培养、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有利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设立头脑风暴活动,让学生自主进行语境、探究活动的语言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在有效地理解辨析、比较分析、阐述总结、概括汇总的过程中掌握不同阅读文体的理解方法和思维方式。例如议论文则应结合文章的关键词思考各个段落的大意,分析出段落中的情感意境及主旨大意,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达出自己对不同事物、文学形象的理解方法。另外,议论文通常具有批判、教育的作用,需要学生在过程中及时与他人进行沟通,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认知逻辑,带入批判性的思维审视全文,完善学生对行文的理解思想。通过要求学生在反思、实践过程汇总总结自己的思维方式及活动经验,有利于让学生逐步养成独特的、灵活的、敏捷的语言思维能力。

(三)审美鉴赏及创造能力

语文审美能力培养中,教师应侧重渗透时效性较强的阅读文章,让学生根据文意内容进行自主品鉴,从而感知语文阅读文章中所创造的“美”的情境。因此,教师应注意诱导学生主动参与至优秀小说、杂文、散文、书评的学习当中,体会不同语言艺术的韵律特征,进而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中教导学生学会思考想象、认知感悟,并从中逐渐掌握到事物的真谛和所涉及的人生真理,帮助学生根据行文内容进行创造表现,以便带入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例如在《胡同文化》中“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一句理解中,学生应自主发现汪曾祺笔下的北京胡同,感受到老北京“胡同”终将会消失的原因。文章采用了平白、朴素的语言环境,在极具表现力的语言逻辑下展示出了北京的魅力,如将“大豆腐”比作北京城,凸显出北京城具有四方四正的特点,故烘托了作者对国学文化、我国语言文字、大好江山的热爱。通过在文章中融入时代性的评价内容,运用特色的作品进行语言、文学情感的表达,有利于让学生不断掌握与阅读课文相关的语言特点,也能让学生完善自身的情感价值观,掌握到语文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意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文化传承价值

将我国的传统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进行传承,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心。语文阅读文章中大多反映了当地的史实,而部分史实也是民族文化、地区文化的直接体现。因此,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国学思想,让学生利用文章感受到文章所带来的影响。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为《论语》中表述“学习”的一项观点,要求群众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多听取他人意见,而《论语》又作为我国“四书五经”中关于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让学生在理解文化的过程中感知中国文化的特征,能够让学生掌握“礼”“义”“廉”“耻”“孝”等本质含义,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完善自主思维能力,进而感受到我国语言文字的特征。通过在学习中带入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能让学生形成以“民族振兴”为目标的责任价值观,也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并学习语文。

三、 重视趣味性语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结合指定的情境进行体验,感知语文相关的资源及阅读内容,能让学生在自主品鉴、理解分享、感知体验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文鉴赏水平。因此,教师应筛选出适合学生接受的文本资源,及时融入游戏化的情境内容,能让学生在创新体验中进行实践感知,掌握不同章节的特点及特征。在教学资源整合过程中,教师也应当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水平和鉴赏能力,分析出不同文章的情感色彩以及语言建构特点,让学生学会语文阅读的方法。其中,教师也应当选择具有代表价值的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小视频、图片的形式进行体验,可为趣味性阅读提供有利的空间。

例如教师可运用《黛玉葬花》一文进行阅读创新,引导学生运用视频体会到黛玉葬花的经过,再结合视频内容开展文章阅读,体会表达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话的含义。学生们通过阅读后,自然体会到了林黛玉的“优雅绝俗”,也感受到《红楼梦》中她为什么多写哀愁的诗词。部分学生就总结出了“林黛玉写哀愁诗词的原因是因为她体弱多病,容易形成一些消极、被动的思想,而这一思想正烘托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在她哀愁思想的影响下,将自己的爱情、命运融入了《葬花吟》中,为的就是利用葬花一事件凸显她对现实的无奈”。在初步体会文章思想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角色扮演的游戏开展文章阅读感知,以2~3人的游戏形式表达对《红楼梦》片段的理解。其中,学生可自行制作“人物档案”,在档案中罗列出表演人物、人物特点、人物经历等内容,以便让学生在自主汇总、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技巧。待表演完毕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表演、名著、相关学者的书评内容进行品鉴,思考不同学者在描述《红楼梦》过程使用的语言构成方法。例如部分学生利用了“犹记一片惜花心”中作者所讲述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媚俗、不妥协”一句话说明了黛玉葬花的历史意义,而唐伯虎的绝笔诗也有相同的意境。通过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品鉴、在文章导图和文章拓展中进行理解思考,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最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所表达人物的特点进行思考,想象在课堂中自己所使用的语言表达习惯,思考作者、林黛玉的心境特征,让学生自主挖掘出阅读文章所特有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还应要求学生借鉴京剧对任务的表现方式进行模拟,促使学生体会到人物的精、气、神,再给予必要的汇总,进而提高趣味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 渗透生活化语文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水平

(一)情境导入方式

语文课程是生活中常见事物的一种文学表现方法,故要求学生运用生活的角度进行语文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也能让学生在高效的学习体验中感受到“思考”的价值。因此,教师应在文章讲解中直接举例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和故事背景,促使学生带入自己的情感进行思考。

例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中,教师可凸显“中秋”这一主题元素,让学生分析“人有悲欢离合”这一元素的内涵,自主思考中秋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站在文本的角度思考课文中的情感元素,引入特色的国学文化内容,促使学生结合所设定的问题进行思考理解,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语文思考习惯。其中,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①试着想象中秋的特点。②为什么产生了对皎洁月光的向往情感?③文章表达了苏轼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引入这些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总结,思考这些问题所阐述的思想价值,再给予必要的引导教育,促使学生在阅读、思考、体验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储备。通过讨论后,学生侧重分析了对②的看法,学生A还提出:“我认为中秋本就是一个团圆的日子,正如‘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一样,都表达出了作者对朋友、家乡的思念,而苏轼就将自己思念家乡的情感融入了月光当中,才有了‘千里共婵娟’的氛围。”因此,教师需要尽量为学生预留足量的思考、探究时间,积极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况设立探究问题,让学生以问题探究的思路掌握文章所特有的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

(二)分层教育形式

对阅读文章进行分层,围绕各段落的大致含义进行总结与创新,有利于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掌握与文章相关的文本及段落。其中,该方法也能简化所学习文章内容的难度,能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创新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干预思考,进而加深对文章的印象。例如在《故乡》课文的讲解与渗透中,教师可自主对文章进行分层规划,标识出文章中各个章节的难点和重点,让学生发现该文章所描写的情节、景物和故事内容,对本篇小说进行总结。学生B则收集了关《故乡》的背景,即1921年的官僚、地主阶级的社会形势,而这一氛围下农民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迫害,大部分农民生活非常贫困。学生C则发现鲁迅笔下所创造的悲剧人物较多,如童年时期闰土与中年闰土性格、体态的变化。而这一形态的变化,也是作者想利用悲剧的人物凸显出文章的主题,于是提出了:“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广大的农民群众受到了压迫。而这一压迫不仅仅来源于生活上的压迫,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压迫。《少年闰土》中的闰土聪明伶俐,而中年闰土麻木迟钝,所以黑暗的社会、政治形势会改变人的一生。”通过对小说背景、小说思想、小说重要人物三个角度进行分层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实践、自主探究、综合理解的过程中掌握小说的中心,而这一形式也正表现出作者对“旧社会”的厌恶。最后,教师应对小说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在总结、交流、体验小说情节和主题思想的过程后掌握小说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养成自主分析、创新理解的思维意识。

五、 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文化传承理念

重视开发学生的人文素养精神,积极渗透特色的国学思想、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凸显出文化传播的综合价值。因此,教师应创设有效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运用阅读、习作的方法感知所学习的语文课文,同时给予必要的总结、创新,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渗透各类时政文案、史料文献等内容,让学生细致地品读拓展资料中的文学思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中渗透“情系考古四十载,文化传承守初心”这一报道,让学生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待不同历史的真相、发生的故事和趣味性故事,促使学生自主进行文献资料的挖掘活动。针对此,教师可设立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讨论“家乡的特色”说明自己家乡所涵盖的历史文化。其中,学生D则联想到了有关“皮影戏”方面的文化内容,并在过程中谈论了自己对皮影戏的看法,说出了该文化是一项精神文化,并且也是我国历史的重要体现。如常见的《白蛇传》《西厢记》就可运用皮影戏展现。部分学生还想到了《八佰》电影中的电影片段,然后探查了有关赵云、关羽的史料资料,进而在对比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爱国思想,这对学生人格、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有利的。另外,教师还可在过程中渗透《论语》《三字经》等内容,展示出其中的孝道文化,能够让学生明白“孝”一词不仅仅指代孝顺父母,还涵盖效忠国家的思想意境。总之,教师应不断扩充语文课本知识,让学生细致地体会到关联性的资料内容,有利于让学生根据生活导向养成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情感,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的有效性。

六、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创新中,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借助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学逻辑,让学生融入至各类探究氛围中进行体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融入新颖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分析理解、语文综合储备水平。

参考文献:

[1]廖秀荣.新课标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5):150.

[2]崔莉蓉.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刍议[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9(10):185.

[3]马国忠.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语文教学有效性探究[J].高考,2019(21):160.

[4]邵先锋.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刍议[J].语文课内外,2019(13):225.

[5]时静波.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策略探析[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12):1.

作者简介:张彦隆,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

作者:张彦隆

写作能力培养下的语文教学论文 篇2: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关键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并逐渐的成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教学途径。在这种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应积极的进行教学工具、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更新。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的运用,来进行阅读教学模式的开发,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在思维导图的运用中、在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中得到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思维导图 教学模式 具体应用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直观化的思维工具,能以线条或图形的方式进行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展现,在以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不仅能拓展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合作途径,有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思路的梳理以及认知结构的完善,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就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阅读教学为例,从教学模式整合以及教学设计优化的角度,进行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具体应用过程的阐述。

1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育价值

1.1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需要其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阅读教学很难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普遍偏低。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具有直观性的思维工具,通过对其的运用,学生可以对照思维导图的具体模块进行阶段性的阅读,这在不影响整体阅读效果的基础上,降低了学生的阅读难度,有助于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激发。

1.2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效率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科学,收录的文章也是文质兼美,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情感。而小学阶段学生由于认知能力不足,对其内容很难进行透彻、深入的理解,以此影响了学生阅读的效率。而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学生可以对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层次、枝干等的理解,来进行文中内容及情感的梳理,这样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认知、知识结构的构建,为高效的阅读理解奠定了基础。

1.3 有助于促进阅读教学的教学相长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同时也是教师备课、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管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以此实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2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教学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根据阅读内容再现相应的场景或情感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这样就使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引领下,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了情感的交流,以此形成了情感共鸣,深化了学生对文章中蕴含思想情感的理解,实现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而在將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具有趣味性、引导性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为学生后续阅读思维导图的绘制奠定基础。《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物在作者的描写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而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之前,为实现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激发,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将自己搜集到的关于小兴安岭四季美景的图片、视频进行剪辑、整理,并在优美舒缓音乐的伴奏下为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使学生就像真正经历了一场旅游。这样学生就会急于通过阅读来看一看小兴安岭的景物是否真的那么优美,以此调动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进行了这一课堂的有效导入。

2.2 通过教师的示范、启发,初步体现学生整体感知

通过上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就产生了急于阅读的欲望,而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开展自主阅读之前对学生提出绘制阅读思维导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在对文章第一遍的通读中进行文章结构的初步、整体感知,并进行思维导图中关键词以及重点分支的罗列,实现对思维导图初步轮廓的构建。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对于思维能力相对较差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绘制难度,教师就可以进行自身指导工作的及时发挥,通过思维导图的示范性绘制,来进行学生思维的启发和绘制技巧的传授,使学生能在后续的自主阅读中顺利的进行阅读思维导图的绘制。同样,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通读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了文中“树海”“一年四季”等关键词,并以“树海”为核心,进行“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等分支的罗列,这样学生就能在对思维导图的绘制中,大致的厘清了文章的描写层次,实现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思维导图如下:

2.3 通过文本的反复细致阅读,实现导图分支的细化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对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才能更加深刻的感受文中的内容和情感,也才能获得更为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对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以此不断产生更加深刻的阅读感悟。在应用思维导图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在通读环节后,进一步地进行精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品鉴与感悟。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还应对文章的背景知识、创作背景、写作思路、写作手法等具体内容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章内涵的深刻理解。另外,学生还应在深化理解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思维导图的逐步完善,以此实现分支的细化以及分支内容的补充,这样一幅较为完善的思维导图绘制完成。如,学生在对《美丽的小兴安岭》阅读思维导图进行了初步绘制以后,还应在对文章的再读以及反复阅读中进行思维导图分支内容的补充,如,学生可以在“春季”的分支下进行“嫩叶”“积雪融化”“小鹿”“木排”等景物内容的添加,使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浏览,就能联想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实现了学生自主阅读效果的优化以及阅读思维模式的形成。具体如下图:

2.4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导图的借鉴完善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不管是思维能力、情感感知能力,还是阅读理解能力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凭借学生个人的自主阅读很难对文章进行深刻的理解,进行思维导图的完善绘制。因此,在自主阅读环节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己思维导图的展示与阐述。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思广益、相互借鉴的机会,学生会在这一环节中进行其他同学阅读思路以及深刻阅读感受的汲取,在共同的努力下进行更为完善阅读思维导图的绘制与完成,从而实现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成果的展示。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会将自己关于《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阅读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并在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找出自己作品中不足,在相互借鉴中进行思维导图的完善,实现自身思维品质、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5 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实现导图空白部分的补充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提升、阅读教学效果优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不足,在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很容易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仅会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会使学生在无效的讨论中降低学习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在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进行自身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实现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与点拨。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阅读思维导图中,有的學生就提出了文中最后一句“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能总括全文,应该以“宝库”和“大花园”为分支,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面对这一争论,教师就应积极的给予及时的点拨与引导,以此开拓了学生的阅读思路,实现了更具个性化思维导图的绘制。

2.6 通过各小组作品的展示,开展小组间有效的交流点评

在小学语文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中,评价环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既能通过学生思维导图作品的展示,来为学生提供进步的舞台,同时更能在多元化、全面性的评价中,实现有效的反思,进行学习成果以及不足的科学认识,以此实现阅读思维导图的进一步优化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对《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思维导图作品进行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以评价主体的地位参与到评价环节中,使学生在互评、自评中进行自己小组与其他小组作品的比较,以此更加直观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差距,从而形成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

2.7 通过教师的总结、升华,优化导图阅读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总结环节是最后的教学环节,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点睛之笔”,同时也是促进学生阅读感受进一步升华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就可以将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并依据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讲解、写作手法的阐述以及语言运用特点的分析,实现学生文章阅读理解的优化与巩固,促进了学生阅读感受的升华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另外,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关课后作业的布置,将阅读思维导图的完善工作延伸至课下,使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与引导下,获得阅读思路的进一步拓展、思维的进一步发散,从而实现思维导图中更多细节的添加以及更具个性化因素的融入,实现富有个人风格阅读思维导图的绘制,促进学生更具个性化阅读感悟的形成。

3 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融合了图像、数字、线条以及文字等多种元素,能立体、直观的进行学生思考过程的展示。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应思维导图的设计与绘制,在课堂互动、交流中进行思维导图的进一步完善。这样不仅有效的体现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思路,同时更在对思维导图的完善中实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与提升,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融入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促进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 刘桂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 现代农村科技. 2021(02).

[2] 杨盼盼.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1(03).

[3] 沙彩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评《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J]. 林产工业. 2021(04).

作者:丁雪娟

写作能力培养下的语文教学论文 篇3: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转化的实施策略

文章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新课标视域下的中学语文‘读写融合’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CG19-128)子课题南安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初中语文读写转化策略实践研究”(课题编号:NJYZ2020-122)的研究成果。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写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单从试卷分值上看就占据了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但是就实际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的质量却普遍较低,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日常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当前课程教学的重要话题之一。文章以初中语文教学为探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语文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并对当前语文读写转化的障碍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之上尝试对初中语文读写转化策略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转化;教学策略

一、 引言

语文阅读和写作虽然是语文课程教学中两个不同的分支,但是在实际教学与应用中确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有效的阅读可以奠定学生良好的写作基础,而语文写作又可以强化阅读学习的效果,将知识的输入和输出进行有效的融合。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出发,将语文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效的融合,促使两者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提高知识的转换与能力的发展,打破传统教学局限性的桎梏,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 语文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效的融合,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所在。一方面来说,语文阅读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和载体。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没有大量的语文阅读输入,其写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在阅读中促进思想情感、写作技法以及生活文化素材的积累,这些都是保障语文写作质量的基础元素。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慢慢体会到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以及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而反过来促进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语文写作又可以促进阅读质量和能力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作就是阅读学习的升华和创造输出。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写作,既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还会引发学生对读写观念的重新思考,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写作练习时,学生的横向思维、纵向思维以及逆向思维能力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发展。这样一来,

既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从文章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思考问题,多角度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在情感的深入共鸣中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为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學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效的融合,以阅读来丰富写作的内容,以写作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学以致用的相互转化中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影响初中语文读写转化的因素分析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低下、作文教学质量不理想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许多学生都将语文写作看成了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每当需要写作时都会生搬硬套一些范文写作框架,写作内容缺乏新意,千篇一律。这样的写作教学缺乏原本的教育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写作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发展。造成这种教学困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就初中学生读写能力转化问题而言,其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写作训练,语言输出能力差。就当前中学生写作困境而言,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语文写作训练较少,学生语言运用输出能力较差。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勤加练习,并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在教师教学引导下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写作能力,学生写作训练量的多少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写作质量。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写作的教学和训练周期性太长,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系统的学习和写作习惯,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转化情况。

第二,缺乏素材积累,无话可写现象多。语文写作其实就是对生活的表达,融入自己的情感,用文字的方式去诉说一件事、一个人或者一处景。要想使写作的文章言之有物饱满丰富,就需要学生能够从生活化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自身年龄因素的限制,很难在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中积累起足够的生活素材,加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积累素材的习惯,使得学生在写作输出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第三,学生阅读量匮乏,写作转化质量低。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语文阅读量的变化带来的不仅是阅读能力的差距,同时更是写作能力的差距。初中学生阅读量匮乏,主要体现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缺乏真挚的情感融入,规范的语言结构混乱,没有清晰的文章框架等方面。写作能力的差距会使学生在文章中难以用准确具体的语言和修辞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候脑海中的东西却无法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也是学生写作能力不足的主要问题所在。

第四,文章框架不完整,写作质量需提升。在初中语文读写转换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文章表达框架不完整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读写转化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指导。语文写作的教学重点不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写好文章,而是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有效的语言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读写转化的能力也并不是单一地体现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平时阅读理解的赏析、语言词汇的运用等都是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基础。由于缺乏系统而完善的学习指导,学生在语言输出和写作的过程中,文章框架混乱、表达思路不清,正是影响其写作质量的关键问题所在。

四、 初中语文读写转化策略实践

(一)立足兴趣培养,奠定读写基础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有效保障读写教学策略实践的有效性,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和兴趣出发,摆脱传统单一固定教学方式的桎梏,充分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读写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首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就需要从学生认知需求出发,精选推荐合适的阅读材料,围绕既定的阅读教学目标,科学选择语文阅读素材,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阅读学习活动。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已经具备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能力。为此,在阅读素材的选择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富有逻辑性和说理性的资源,如当代优秀的中、短篇小说、人物传记等等。通过阅读学习广泛的素材,使学生在阅读的氛围中逐步感知作者的文笔特点和写作技巧,为语文写作能力的转化做好铺垫。除此之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活动,为学生构建阅读学习的氛围,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阅读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都存在初始阶段兴趣高涨,而阅读一段时间后,兴趣逐渐淡下来的情况。针对这一实际学习现状,教师要善于采取积极的鼓励措施,引导学生坚持阅读,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营造语文阅读的学习氛围,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语文阅读学习的有效性。

其次,在有效阅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写作创作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匮乏,是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走出语文写作的困境,首先就需要让学生从心里逐步喜欢上语文写作,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消除语文写作的障碍,树立写作的信心,借助积极的教学评价和鼓励的方式,使學生逐步体验到语文写作的乐趣和成就感,逐步树立起写作信心。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化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降低语文的写作难度,奠定语文写作的兴趣基础。例如,在临近中秋节的时候,这就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民间中秋习俗,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围绕赏月、吃月饼、拜访亲戚等内容,写一篇有关中秋主题的文章。即从生活化的角度去开发写作资源,在有效的阅读过程中促进语文读写能力的相互转化。

(二)强化摘抄积累,促进读写转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读写转化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读写的兴趣,是促进读写能力转化成功迈出的第一步,要想进一步提升语文读写能力的转换质量,就必须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和实践,才能使学生在有效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和活学应用,进而整合范文中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活用到自己的写作输出中去,最终促进自身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准备一个语文阅读记录本,在阅读过程中将一些凝练的语句以及优美的描写片段进行摘抄,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逐步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并活用到实际写作中去,从而实现学习过程中的读写的初步转化。例如,在学习过《壶口瀑布》这篇文章以后,就文章中的写作表现手法,学生已摘抄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和片段,教师可以以此为媒介带领学生进行小篇幅的读后感写作练习。通过指导学生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出发,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借助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行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阅读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读写转化能力的发展。

(三)围绕写作实践,发展读写能力

在语文写作的教学实践中,初始阶段是指导学生通过仿写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但是,随着学生学习能力和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就要帮助学生逐步摆脱仿写的写作方式,积极参与自主创作和写作实践。在实践教学中,自主写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对阅读对象进行扩写、改写以及续写,借助多样化的写作方式,活化学生语文写作思维,使学生在有效阅读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掌握语文写作的技巧。为此,教师要围绕学生写作思维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对阅读素材进行多维度解读和赏析,活化创作思维,开阔写作思路。例如,在阅读学习过《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之后,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从一滴水的角度出发在多视角的描绘下,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丽江古城优美的画卷。这种写作方式构思新颖,视角独特,写出来的内容所包含的情感,也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很容易让读者在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中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为此,在有效的阅读赏析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一颗石头、一片树叶、一粒尘土等为“主人公”,尝试写作练习,融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和情感,记录一段游记历程。

五、 结语

阅读与写作均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两者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读写转化能力培养训练,并且要善于将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效融合,指导学生在有效阅读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升写作能力,从而促使语文阅读和写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不断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清玲.初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8):31-32.

[2]傅红华.巧借课文节点促进读写共生——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J].语文天地(29):2.

[3]杨小林.初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策略的实践与分析[J].未来英才,2017.

作者简介:王桂林,福建省南安市,南安市胜利中学。

作者:王桂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研讨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