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类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2022-04-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高职艺术类设计课程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高职艺术类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需要培养艺术基本素养和审美意识,加强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同时还要认清楚专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同,专业素质教育更加体现专业性和针对性。

高职艺术类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篇1:

高职艺术类专业EGP+EOP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以高职艺术类专业为例,探索高职公共英语EGP与EOP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估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提出改革的路径,以期为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EGP;EOP;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通常以传统的EGP模式为主。这种模式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却无法适应新形势下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为目的的高职教育。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采用新式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方法,要在夯实基础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能力目标”、“能力导向”的培养,使英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英语兴趣不高以及悲观心态等现状。笔者根据上述原因,提出了一套EGP与EOP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将该教学模式付诸实践,表明EGP+EOP英语教学模式更加适合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学。

一、EGP与EOP概述

EGP,全称为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也就是通用英语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基础教学为主,强调学生能够掌握英语的基本语言结构,诸如语法、词汇,以及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有了这种模式的培养,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能够阅读部分英语作品,还能够应付普通语言的水平测试。也可以说,通用英语模式注重培养日常生活中的必需语。

EOP,全称为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也就是职业英语教学模式,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满足其职业、学科的需要,因此,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方法及学习内容依学习者的特定需要而定。在高职教学中表现为以学生为教学工作的中心,以学生需求为教学基础,培养出具有特定领域英语能力的学生。

二、高职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

在探索新的高职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之前,笔者做了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目的就是抓准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笔者对所任教的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环境艺术系2014级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通过查阅高考成绩确定他们的英语功底,采用访谈及问卷调查方式了解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动机及兴趣,通过上课试讲的方式了解他们所期盼的英语课堂组织模式。

经调查发现,环境艺术系2014级学生学情具有以下特征:

1、英语基础非常薄弱

文化课一直是艺术学生的软肋,尤其像“英语”這样需要长期沉淀的基础学科。在调查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入学成绩在30到60之间,远远低于专业课的成绩。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从艺术类职业高中直接进入的大学,缺乏系统性的英语学习,基本功非常薄弱。

2、缺乏英语学习兴趣与动机

相对于其它高职专业的学生,艺术类学生明显的缺乏英语学习兴趣与动机。表现为超过半数的学生将学习英语视为被迫行为,讲英语看作是升学与毕业的门槛,没有对英语学习本身的兴趣与明确的目的,更谈不上学习需求。除此,由于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的学习有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态。

3、情感丰富、表现欲强

艺术类专业的高职学生思维敏捷、活跃而感性,他们的情感非常丰富,自我意识强烈,喜欢探索新事物和表现自我。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远远超过常人,精神上的追求更丰富,表现为对事物的认识更感性、情绪波动大。

三、EGP+EOP教学模式的规划方案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以及英语教学在高职艺术类专业当前的教学现状,笔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实践方案。方案从教学的基本模式、内容与目标、方法、评价以及师资培养五个方面描述了EGP+EOP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效果。

1、教学基本模式

采用EGP+EOP的基本模式,主题思想就是先用传统的通用英语教学模式夯实基础知识,然后在此之上使用新型的职业英语教学模式提升职业方向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EGP+EOP教学模式分为两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学则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图1。

第一阶段为通用英语教学阶段,本阶段历时二个学期,在不同的学期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第一学期为衔接阶段,主要侧重于巩固学生在中学阶段英语的基础知识,侧重于语言结构、语法、词汇、阅读、翻译及写作等基本功的夯实。第二学期为过渡阶段,为专业英语教学的前期准备,侧重于听与说的强化。课堂多采用虚拟场景的设置,重点加强学生场景对话的训练。

第二阶段为职业英语教学阶段,本阶段历时一个学期,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避免再产生专业英语能力与专业知识不匹配的现象。本阶段根据专业需求开设针对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重点教授专业术语及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在用专业术语进行学术交流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2、教学内容与目标

笔者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人才市场对高职艺术专业人才的期望及要求,对EGP+EOP教学模式的高职艺术专业教学内容与目标做了以下设想,具体内容见表1。

大一第一学期使用的《环境英语》为我院公共英语教研社自主编写的校本教材,内容简单,注重基础,适合高职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水平。大一第二学期在《新核心英语》的基础上增加了视听说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听说技能。大二的英语课程选用了南京艺术学院教师编写的《艺术学院大学英语基础教程》以及《新职业英语》。前者以与艺术相关的语言材料为教材内容,能够在补充艺术类专业词汇的同时提高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新职业英语》以常规工作岗位和流程为线索,突出任务和场景,培养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3、教学方式

采用开放型英语教学方式,摒弃以往的板书教学手段,使用现代化的、以多媒体技术、网络及课件为载体的教学手段,实施互动教学、专题教学。

实施方案为:首先成立兴趣学习小组,组建的方式以学习成绩为依据,每个兴趣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成比例,一般组织方式为学习成绩好、中、差比例为1:2:1,并且要注意男女搭配,尽量做到1:1;其次,提前公布教学目标,这样便于学生对每一阶段、每一学期及每一堂课有充足的準备,自学时自我调节;再次,课堂形式组织多样。课堂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具体形式包括小组集体学习讨论、师生互相提问解答、兴趣演讲等方式。课后注重作业的设置,作业以翻译、写作为主,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最后,加强课外辅导与监督。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这就需要发挥兴趣小组的作用,强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英语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持续性,进而大幅提升学生的英语素能。

4、教学评估

本方案采用教学评估使用《高级职业英语能力认证》系统,该系统由广东省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2年开发,目的是考核学生在真实职场环境下英语的应用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在系统中体现为四个框架,检测形式为客观题与主观题,检测时间为100分钟,满分100分。具体检测项目及分数比例如表2。

组建EGP+EOP高职英语教学团队,该团队包括英语教师、艺术专业教师及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实施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根据教学需要,教师要参加各类培训,包括校内、校外与境外,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多听行业专家的指导、规划,英语教师与艺术专业老师共同完成教材的制作与设计。

四、实践效果研究

在具体实践中,笔者选取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环境艺术系的两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两个班学生的英语入学成绩大体相当。将两个班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班采用上述EGP+EOP教学模式的规划方案,对照班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高级职业英语能力认证》系统对这两个班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检测情况如表3为两个班测试的平均成绩。

表3显示,实验班的学生测试的总成绩比对照班高了20分,尤其是在专业技能与听力方面的差距表较大,而基础性最强的写作项目差距最小。这说明,开展EGP+EOP模式教学的效果要远比EGP效果好,尤其是在专业领域的英语应用上。

五、结论

笔者认为,现阶段采用EGP+EOP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高职艺术专业英语教学首选。该模式在强化基础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英语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分阶段、分内容的教学方法,使英语的学习实现了从高中到大学的有效衔接与过渡,在解决高职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变高职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基金:1、2014年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项目“高职艺术类专业EGP+EOP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4YYJG336)”;2、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基于朗文英语交互平台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项目编号:GZGZ5414-85)”

【参考文献】

[1] Hutchinson.T,A.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孔庆炎, 刘鸿章. 高职高专使用英语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 中国外语, 2005(3).

[3] 应国丽, 罗珊冰. 艺术类英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4).

【作者简介】

闫丹(1984—),女,汉族,河北昌黎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作者:闫丹

高职艺术类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篇2:

谈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中的专业素质教育

摘要:高职艺术类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需要培养艺术基本素养和审美意识,加强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同时还要认清楚专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同,专业素质教育更加体现专业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高职;艺术教育;专业素质

理论够用,注重实践技能是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建设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理论知识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删减,减少过于繁琐复杂的理论教学比重,坚持以实用为主,突出对学生实践性教育,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突出了高职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特点。但是“理论够用”并不代表“理论无用”,在高职艺术类教育过程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专业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

文化素质教育根据专业使用度和普遍性来看,可以分为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前者是带有普遍性的特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等课程,基本素质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现在各个专业在专业课程建设中都已经占有了一定的比重;而后者是带有专业方向性和特殊性,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在设计创作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例如室内设计专业中的《室内设计风格与流派鉴赏》这门课程,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但是这类课程在高职教育中被忽视,甚至很多人认为开设这类课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一、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的背景分析

近年来,艺术类市场火热,高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攀升,全国各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纷纷开设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招生情况良好。但是高职艺术类学生较本科学院的相比在专业基础水平和创新设计能力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制约着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专业基础水平较为薄弱。由于艺术人才市场火热,艺术类专业在全国大部分院校包括本科、高职和民办院校中都有开设,随着各院校开始实施扩招政策,加上高职教育的历史地位和认知度的原因,高职院校在招生质量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较弱,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更是不占优势。在这种条件下,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美术基础较为薄弱,专业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在艺术表达、审美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略显不足,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设计艺术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发展。

(二)高职院校专业素质教育的缺失。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培养的是能够在一线工作的实用性专门人才,很多学校在课程规划中强调的是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岗位技能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各高职院校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人文素质教育所占比重开始加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品德及职业素质,这是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具备人文素质并不能代表具有专业素质,特别是作为艺术学生来说,只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是不够的,艺术的素养和创新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高职艺术类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一方面的培养。

二、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一)设计师职业的需要。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不仅要熟悉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艺术素养是指设计师在从事艺术设计工作过程中所必需的各种艺术规律性的知识、审美的培养、锻炼、积累和掌握。作为专业设计师必须具备较好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通过设计师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去发现艺术和美的所在;另一方面,要从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和设计过程中获取艺术审美的方法和途径,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身艺术审美。因此要提高自身艺术审美感和创新感,只依靠动手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学习美学、文学、文艺、美术史、色彩学、心理学、设计史等一些与艺术相关的知识,俗话说:“工夫在画外”,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才能设计出具有内涵的设计作品。

(二)高职教育定位的要求。目前行业中的设计师主要是通过普通高校、高职类和培训班等三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普通高校和高职教育培养人才占主要比重,培训班所占比例较少。其中普通高校教育培养定位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艺术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为企业培养大量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以满足各类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作者的需要,这就要求毕业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高职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强,艺术素养和创新意识相对不足。培训班的培养定位是在短期内快速培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满足市场和行业的用人需求,培训班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适应一般工作要求,缺乏艺术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发展瓶颈较大。由此来看,高职教育既要弥补普通高校教育的动手能力的缺点,又要区别与社会上短期培训班的“快餐式”培训模式,根据地区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出以注重技能操作能力为核心,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

(三)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以我校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为例,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助理设计师,瞄准重庆及周边地区室内装饰行业的人才需求,以室内空间设计能力为核心,以注重技能操作能力和熟悉室内设计施工工艺为特色,培养能胜任各种室内装饰艺术设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瓶颈相比普通高校毕业生要大一些,社会培训班毕业生发展局限性更大。这是由于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在艺术创新和艺术修养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有一定差距所导致的。

三、加强专业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

专业文化素质课程虽然是偏文化类课程,但是也要体现高职教育教学实用性的特点。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中这类课程多为教师讲授为主,但这种方式是普通高校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高职教育中则不太适合,高职类艺术学生对于实践专业技能比较感兴趣。由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喜欢直观性的、具象性的内容,对于太抽象化、繁琐化的理论知识则不太感兴趣。因此,高职专业素质教育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以我校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中《室内设计风格与流派鉴赏》这门课程为例,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方案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对室内设计风格与流派鉴赏有明确的认识,为将来从事室内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结合对室内装饰行业的人才需求调查,从从事室内装饰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水平出发,以“案例教学”为向导,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减少了理论部分,增加了大量的案例内容,皆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以案例教学过程为例,第一步是下达任务。教师提供一份室内设计原始结构图和客户详细资料,并布置相应室内风格设计要求;第二步是搜集资料。学生接到设计任务以后组成设计小组,根据客户设计要求收集相关风格设计资料,整合风格设计素材,然后通过家具、陈设、材料、造型等装饰元素搭配风格设计和创意设计,并且以PPT的方式制作方案汇报书;第三步是方案汇报。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方案汇报和分析,其他学生可以扮演客户的角色对设计师进行提问,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解答,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随着社会不断转型,市场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教育要紧密结合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艺术行业对综合性高级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教育,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全面打造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海平.谈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北京教育,2012,(02).

[2]潘寨民. 关于高职《艺术概论》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20).

[3]卢鹏. 高职院校美术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04).

作者简介:

李锐,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作者:李锐

高职艺术类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篇3:

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改革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课程改革在我国大学、中学、小学各层次的教学中已不是新鲜事物,本文立足于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改革的特点,分析课程改革的现状,反思课程改革的误区,探讨艺术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定位与评价体系,研究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课程改革的实施给高职艺术类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少可喜的变化,在改革的大潮中确实涌现出一批“弄潮儿”,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及问题。当前高职艺术类课程改革中出现了教学目标理想化,教学方式形式化,评价标准片面化等趋向。

一、高职艺术类课程改革的误区

误区一:教学目标理想化,不切实际,没有抓住高职教育特点

目前,高职艺术类教学目标普遍定位太高,不切实际,混淆于研究型高等教育,失去高职教育特色。还有一种表现为过分强调目标的动态生成,没有明确的目标。

误区二:教学方式形式化,赶时髦、走形式,没有抓住艺术教学特点

课程改革本着面向就业市场具体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针对本课程具体的问题,提出新的变革措施,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式到教学评价、从课程管理到教师发展等诸方面,要求课程实施者的观念和行为发生转变。但是,这些转变并非将“过去”和“现在”对立起来。如果实施“探究性学习”就不要“接受式学习”,倡导动态生成就不要预先设计,实践学生自主就不要教师引导,倡导艺术素养就不要表现技能的学习,如此下去,其对立的后果必然是课堂花哨、学生难以受益;而课堂教学最终也是顾此失彼、失去自我、不知所云。还有,其它课程行之有效的经验末必适合艺术类课程改革,正如邯郸学步,貌合神离。完全违背了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宗旨。

误区三:评价标准片面化,导致部分人急功近利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些人没有理解课程改革的真实目的,没有了解教育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没有转变教学单位的自我意识。当前艺术类课程改革的评价方式是:建个课程网站;拿出杜撰的教学项目;交出几份优秀临摹作业;佐证部分相关比赛获奖学生名单,这就完成了课程改革。没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没有进行学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适应性,用人单位综合评价等内容的调查。有些院校更是急功近利,教学中只抓几个优秀学生,组织参加各类比赛,斩获个别小奖就认为教学有成效,这种评价方式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舍本逐末,遗害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二、高职艺术类课程改革的定位与评价

(一)高职教育特点决定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

高等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科研型的人才,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技术型、操作型和应用型的人才。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是有着不同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人员对专业的理论掌握和技能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可能培养出所有层次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教学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到课程改革,一门课程如果没有一个明确、合理的培养目标,根本就谈不上总体的人才培养的规格。作为高职艺术类教育,它面临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问题上一定要紧紧扣住高职教育的特点。艺术类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应该介于技术工人与设计师之间,在这两类人才之间必须有一种人才填充这个人才空间。我们的课程改革就是解决这一层次人才的特定专业技能培养的问题。

(二)艺术教育特点决定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艺术类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创意思维的特点,保持艺术创作的个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简单地模仿一两个优秀案例,学生作业千人一面,没有自主创作思想,这完全违背了艺术教育的规律。课程改革要突出艺术类专业的特点,重视艺术素养培养和艺术技能训练相结合。不能过分强调艺术素养的提升,没有必备的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高职艺术教育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设计专家。另一方面,只注重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没有必须的专业素养的培养,只能培养一般的技术工人,学生没有上升空间。

高职艺术类课程教学中主要锻炼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审美鉴赏、批评及其相关的心智能力。这需要教师在讲授时加强分析和引导。第二,艺术创造力及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每个学生的知识、阅历、性格、喜好和生活环境不同,最终作品的表现也应不相同,这是艺术教育最大的特点。第三,艺术表达能力及其相关操作能力。这是指艺术类学生在认知、感悟的基础上,应具备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即能通过各种形象将思维、观念外化出来,而这就要求掌握必须的艺术技能。这些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内容无法取代的,是由艺术类课程的独特教育属性决定的。尤其是熟练操作电脑辅助设计软件是现代设计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与高职艺术类专业培养设计一线操作型人才的目标相适应的。

(三)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检验课程改革成效

首先,“有效果”是课程改革的底线要求。课程结束时,学生是否能根据命题独立创作是目标。其具体表现为学生抛开课堂练习的案例,运用课堂所学新的知识,融入个人的创作思想,独立完成一个命题作业。其次,是否激发出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强烈欲望,是否产生了主动投入到学习的行为。最后,强调教学质效意识,也是教育公平政策的客观要求。在片面的课程改革评价方式指导下,教学过程中,学习好的、中间的、困难的学生真正得到教师关注的有多少?课程改革不是为培养几个优秀学生,不是为参加比赛获奖而提高学校知名度,而是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课堂知识学习转化为就业的技能,最终实现本专业内就业。如果舍本逐末,就达不到这个基本培养目标,就失去课程改革的意义,损失社会钱财,反过来又影响到学校声誉。

新、奇、特不是评价课程改革的唯一标准,适用和实用,服务对象真正受益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本质和基础。如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学习效果考核的多样性;学生对教学反馈的满意度;教师实践教学项目的适用性;教师研究教学的深度;教师编撰教材的质量;用人单位对学生在该专业课程培养的技能方面的認可度等都是课程改革成效评价途径。其中,学生学习效果考核的多样性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课程组评价,参加各类比赛等。

三、避免课程改革走入误区的对策探讨

(一)要有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课程改革注重过程与方法,防止目标过高,但并非不要目标预设,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强调教学目标,注重目标的规划性。理想化的目标,让学生感到高不可及,知难而退。它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对学情的深度把握,对教育环境的系统认识。没有目标,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可能就变成了随意性。恰当的教学目标设计对教学方式的匹配、教学程序的规划有明显的引导功能,同时对增加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主导性、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上也都有好处。放弃目标设计,一味强调动态生成,容易使教学陷入混乱的境地。

(二)要强调选用教材的作用

课程改革将教材视为一种资源,倡导教师开发除教材之外的课程教学资源。但在资源开发实践中,我们却经常发现随意处理教材、“冷落教材”或“闲置教材”的现象,因此我认为必须重申教材的地位。教材是专业队伍编写、专门机构审定的资源,而且,新教材都融入了改革思想,是课程实施的主导资源和基本条件,如果被随意改变,大量补充教师自己开发的资源,尤其是许多课程实施者的能力并末达到相应水平,可能导致间接经验的不必要的流失。对教材改造的处理,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将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靠,切不可舍本求末。我国传统教学在“理解大纲”、“吃透教材”、“钻研学情”等方面有着优秀的经验,应当好好总结。

(三)要重申必要的接受教学

在探究性学习盛行的今天,我们需要在反思探究实际意义的同时,认真研究传统的、有意义的接受式教学。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有意义的接受式教学长盛不衰的关键就在于,这种教学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的教学、帮助学生接受系统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必要的联系,在这些方面意義重大,其做法值得发扬。同时,知识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艺术类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如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方面,只靠学生自己欣赏优秀作品,自主探究美学知识是不切实际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探究能力是有限的,老师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深度决定了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接受灌输式教学的必要性。

(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实施课程改革,师资是关键。不同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与普通院校教师相比,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全面。作为专业课教师,除了要有很高的艺术素养,还要有更强的艺术技能,即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其知识和技能结构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需要及时掌握和了解本专业当前的发展趋势和信息,自己的业务水平要与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合拍。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不能仅仅依赖于书本,更主要的应当经常深入行业,调查市场需求,学习专业技能,积累教学案例,总结经验,不断更新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躺在已有的知识上一劳永逸;不能完全照搬他人的经验食古不化;不能盲目乱撞象个无头苍蝇,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避免走入种种误区。

有教育的改革,就有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而发展,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破”与“立”的过程,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对于艺术类职业院校来说,各个专业有其不同的特点,我们要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寻找更好的改革切入点,让我们的艺术类专业课教学永远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6(11).

[2]赫荣定.艺术设计教育定位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2003(21).

[3]袁文艺.《“后发”院校广告学专业教育调查》.教学研究新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真(1971.12-),男,江苏徐州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教研室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岗聘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广告。)

作者:李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平面广告设计国画装饰性论文下一篇:基于计算思维的网站设计论文


Fatal error: Uncaught [XSException] ../../../../xunsearch/sdk/php/lib/XS.php(2526): Failed to recv the data from server completely (SIZE:0/8, REASON:closed) thrown in /www/xunsearch/sdk/php/lib/XS.php on line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