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论论文范文

2022-05-12

第一篇:美术教学论论文范文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比较研究

摘 要:我国教育界对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持续多年,而一直以来,我国的教学理论仍是对国外传统教学论的移植和发展,属于传统教学论范畴。但是,随着科技和文化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教学论的弊端逐渐显现,因而教育界对现代教学论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之间的关系,平衡利弊,找到最佳的结合方式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继续发展。

关键词:传统教学论;现代教学论;比较研究

一、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概念

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应该如何定义?目前在教育理论界还没形成统一的认识,区分的标准也不尽一致。“因为‘传统’与‘现代’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历史范畴。因此,区别‘传统’与‘现代’应以是否反映某一时代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为标准。凡是自觉地反映那一时代社会变革和社会科技成果的都是‘现代’的,而未曾反映的则属于‘传统’的。”1从这样的定义来看,在教学论的“传统”和“现代”的划分上,我们要看是否反映当时社会变革的实际需求,是否适应当时的教育时间要求。西方教育史上所谓“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是指两种不同教育理论的特定概念。杜威于20世纪初把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称为“传统教育”, 而把自己提出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这两种理论的本质区分依据则是各自的教学论: 一个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 一个以“儿童、活动、经验”为中心,它们分别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教育的实践和要求。

我国现行的教学论“其理论体系是对源自于西方的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学论和来自于前苏联的凯洛夫的教学理论移植和发展。因此,总的来说,我国现行的教学理论则属于传统教学论。”2在此,作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把赫尔巴特的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论定义为传统教学论,把杜威的以“儿童、活动、经验”为中心的教学论定义为现代教学论。

二、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利弊

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都各有精华和糟粕,因此,不可全加以否定或肯定,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研究。

(一)传统教学论的利弊

传统教学论中的以教师为中心,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思想、情感、态度和方法,以及对学生的陶冶和感染是谁也无法代替的。在不断地实践中,其弊端也表现为对教师权威的绝对肯定,赫尔巴特反对教学民主,忽视教学相长,否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看做是被动的、消极的客体,是储存知识、堆积知识的仓库,而不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主体,简而言之,传统教学重教轻学。

以课堂为中心是传统教学论的另一种教学思想,其主要的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在教学实践中,班级授课制对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培养学生共性具有很大的作用。我国现行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班级授课制,这种形式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发挥了集体教育的作用,针对我国急需人才的实际情况,这种形式是很有成效的。但是,它也存在着弊端,如在同一课堂中,教师不易因材施教,教学缺乏灵活性等等。

传统教学论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时掌握人类的知识财富,这也是被教学实践证明了的是正确的教学思想。但是,学生在学习教材过程中接受的是“死知识”,过分忠于教材,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活动,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虽然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教授学生大量知识,但这并不是长远之计。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变化要求学生有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但在传统教学下这些要求往往不能被满足。

(二)现代教学论的利弊

杜威的现代教学论强调以“儿童、活动、经验”为中心,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相反,杜威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体,重视学生在认识过程中能动性的发挥,强调在认识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夸大学生的主动性,这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允许教师放任其去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学生主动性的过分夸大,相对的是不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相互关系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杜威强调在活动中教学,使学生能动的活动、积极地思考,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针对传统学校中死板教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不少合理性的建议,应该说是对教学论改革的一个积极贡献。但是,他过分否定了课堂教学,认为教师不用讲课,完全可以依靠学生的自学,这样是不科学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可能很好实行的。另外,他只重视学生个体活动,忽视社会实践,重视学生对直接经验的感受,而忽视对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结果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对将来生活的基本技能也缺乏认识和实践。

三、启示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各存利弊,因此,基于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二者取长补短,互相结合,势必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二者的结合比较,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互为中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以教师为中心;在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辅导作用。教学是双向的活动,应互为主体,互为中心,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互相的,不可分割的。只有做到教学相长,才能调动这两方面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坚持教育性教学原则,搞好教书育人,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系统性教学原则,搞好理论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发展性教学原则,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坚持活动性教学原则,探索生产性教学和科研性教学之路,先学后做、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做为主,加强实践教学,改进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3

第三,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建立多样性教学模式体系,重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其更加适应教学规律的要求,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第四,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效利用网络这样的新媒介,发挥其在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网络建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做到个别教学、小组教学、自学和班级授课相结合,实现共性和个性培养的统一。同时,科技的发展需要综合性人才,因此,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类型的学校要坚持知识教育、智能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统一,为教育提供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促进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

四、结束语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对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在多年的实践经验指导下,应该汲取和发展传统和现代教学中的可取之处,摒弃过时陈旧的理论,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将两者做到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育科学。

注释:

1李亚红,《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比较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5.

2李亚红,《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比较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5.

3何慧星、张小宾,《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述评》[J]广西高教研究2000.6.

参考文献

[1]蔡宝来,传统教学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J]教育研究,2000.6.

[2]何慧星、张小宾,《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述评》[J]广西高教研究,2000.6.

[3]罗炳之,外国教育史[M]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毕忠宜

第二篇:论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论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

【摘要】高等数学教育应当具有“数学技术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双重功能,因此将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大学数学文化教学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教学;内容;方式

一、前 言

传统数学教学常常只将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方面,而在培养学生对数学这一门学科的文化内涵、思想体系的认识上往往重视不够.这种教学的结果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数学课程的热情与兴趣.而且,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对数学文化知识重要性的不断了解,其巨大的教育价值更加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数学课程应该是数学历史及发展趋势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作用的反映.张奠宙教授曾强调,数学文化应当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真正感受数学文化并与之产生共鸣.在推崇综合发展、文理交融的现代社会,我们更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数学文化与大学数学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数学文化内涵及其对高等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国家级教学名师”、南开大学数学科学院院长顾沛教授对数学文化内涵的定义分为:数学文化从狭义来讲,指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精神、语言、观点及其形成与发展;从广义上来讲,还包括数学美、数学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教育、数学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大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当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判断力、理解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所以,现代大学数学教学应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上,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是要将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三、如何将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有效相结合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其文化素养

教师更新数学教学观念,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是传授数学文化学生的前提条件.现代的大学教师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要知识面足够宽广,对数学哲学、数学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足够熟悉,掌握高等数学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应用价值与前景,并能将课程知识与这些知识很好地融合后再传授给学生.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合理组织教学,加强与其他专业老师的合作.由于所有教材都有其缺点,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参考多种教材,选择优秀部分进行教学.由于所教学生的专业不同,特点也不同,大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就应当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内容,根据专业需要的内容进行细讲,而那些用不到的知识就可粗讲甚至忽略.比如傅里叶级数这部分知识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比较重要,因此应进行重点讲解;在讲解重点内容时,还可以将人多的大课堂分成小班教学,并依据学生的基础不同进行合理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很好地学到知识.

其次,教师间也要重视对教学思路的探讨,在进行教学内容顺序的安排时,既要遵循由浅入深、从特例引出一般的原则,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由于微分与定积分、不定积分联系非常密切,因此可以将定积分与不定积分合为一章,先讲解定积分概念和性质,然后依据微积分基本定理,建立定积分与不定积分(原函数)之间的联系,最后讲解基本积分法,这样安排既方便学生理解,还能突出重点.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以数学内容自身作为出发点,体现其文化价值.大学数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严谨规范的数学知识,有益于学生形成团结协作、踏实细微、严肃认真的作风.数学中的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微分与积分等都是量变与质变、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极好的教学材料,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方法论与世界观.

第二,让学生多了解数学家的事迹与思维过程,以及数学的有关史料和应用前景,使学生从中认识到所有科学都是经过认识与再认识、成功与失败的循环往复才不断发展的,科学上每一个小进步都是科学家不懈努力、刻苦钻研的结果,这将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以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例,他学习的条件极端艰苦,但是仍然热爱痴迷于数学,坚持不懈地进行数学研究,最终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著名难题.通过这一事例必将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和献身数学的精神.

第三,数学课程还应重视数学史料的教学,反映出数学文化的方法、思想、精神、语言、工具的作用,强调数学内容与日常工作生活相结合,突出思想方法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原则,增加统计、估算、线性规则、数据分析、运筹、图论等知识,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3.注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独自学习的本领,而加强数学文化的教学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引导学生多接触和阅读有关的论文与文化书籍,使学生首先对数学知识的发展与应用过程有一定了解,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这样在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使其学会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另一方面,增设一些活动课与探讨课,鼓励学生积极走入社会,具体实践过程可采用“提出问题→建模→求解→应用”的模式.鼓励他们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决心与愿望,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与意识,认真体会到不同知识的联系,得出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与宝贵经验.

四、总 结

现代的大学数学教学,应当是传授数学技能、知识与加强文化熏陶相结合,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更加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的精髓,从而终身受益.而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更深层次地研究大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文化的联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易南轩,王芝平.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周美玲,吉海兵,吕效国,吴雯君.基于数学文化观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作者:唐琳

第三篇:试论中学作文创新与教学策略试论中学作文创新与教学策略

摘 要:作文创新是最能体现中学生的创造潜能的重要标志。中学作文创新关键在于作文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方法策略的创新。

关键词:中学 作文创新 教学策略

作文创新是最能体现中学生的创造潜能的重要标志。具有创造潜能的学生,其在作文上的创新能力也强。纵观近年一些高考高分甚至满分作文,其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以及语言运用上的新颖前锐甚至连评卷老师都不得不叹服。可以说,在基本要素具备的条件下,创新已成为作文质量标准的决定因素。作文创新能力与一个人的思维水平、精神品格、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密切相关。在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对如何开掘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增强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关注严重不足,大多数教师还在重复传统封闭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为了应试不断加强作文训练,一方面强制性的训练方式又使学生的思路越来越窄,创新的灵感越来越窒息。其结果是表面上看学生的作文写得完整了,内容充实了,层次清楚了,语言通顺了。但实际上最能体现学生创造能力的创新因素却得不到有效培养,导致学生作文走向一般化甚至平庸化。

中学作文创新关键在于作文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方法策略的创新。

一、作文教学要创设民主宽松、开放性的写作情境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马洛斯和罗杰斯认为民主宽松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激发主动精神,提高学习效率。在这样的情境中,任何正常的学生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已的潜能特别是创造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以往的的作文教学在应试指挥棒下,不惜采取灌输加压的方法,强化训练。又是命题作文、供材料作文、看图作文;又是议论文写作范式、记叙文写作范式、说明文写作范式等等,学生只要按要求往里面填东西,就能“写”出一篇篇像样的作文,使作文成了模式化、批量生产的产品。作文要创新,就必须改革这种压抑学生个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自由发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讲求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生活体验,创设条件,贴近实际,提供多种选择,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只有这样,学生的身心才会得到解放,思维才会活跃,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意识。

二、作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创造力

所谓创造力,就是为了一定目标,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某种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有一定价值的事物的能力。学生作文创造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作文是一种独创性、实践性很强的创造劳动,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想素养和文化知识,还要求学生有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表达思想感情。一次作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特殊意义的“创造发明”。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写作心理学认为,造成表现性的基础是一种力的结构。写作心理场中的“力”有一个推动前进的主导因素,这个主导的“力”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所产生的张力,总是超过其它心理力。所以写作心理的矛盾运动,就能够朝着取得成果的方向发展。

创造力是推动学生作文不断创新的基础。而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往的作文教学往往急功近利,只注意写作知识、要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培养与各学科教学密不可分,但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地把它当作一个重要任务,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灌输创造意识,培育学生创造激情,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情感是创造的动因”,学生只有具备了创造意识,创造激情,才能保持长久不衰的创造动力。

三、创造性思维训练重点应从形象思维转到逻辑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新思维具有多端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大特征。为培养学生作文创造力,提高学生作文创新能力,根据中学生心理生理发展阶段特点,中学作文教学应突破传统的从小学至中学一贯制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训练模式,将训练重点逐步转到逻辑思维上。这是因为在作文的四个基本环节即选材、立意、布局、运笔中,虽然离不开形象思维,但内核却是逻辑思维。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材料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体会,需要有较强的观察力,而观察力是感知力和思维力的合成,其核心是思维力;梳理经验材料、引发思想包括对材料的选择加工,挖掘材料意蕴,提炼和确立作文主题,这一过程主要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诸如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等),而较少运用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谋篇布局是根据立意对材料进行分类排队,全面筹划,安排格局,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也要运用联想、想象、模拟等形象思维方法,但分析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结构全文更多地运用比较、分析、归类等逻辑思维方法;运笔过程是语言表达、将思维成果外化的过程,而语言表达是一种受意识控制的活动,意识控制的基本形式或途径就是逻辑思维,比如要运用定义、划分、概括、证明、反驳等。可以说,作文整个思维形式贯穿形象思维,但形象思维的目标和方向却必须由逻辑思维确定和指导。因此,中学阶段作文创造性思维训练不能囿于以往的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必须逐步转向逻辑思维。这样才能扩展作文创造性思维的深度、广度和效度。有专家曾对高中文理班学生认知方式与创造力关系问题进行测试,结果发现理科班学生在独创性、变通性上得分高于文科班学生。[1]这个表明理科着重逻辑推理的训练模式有利于他们的思维特性朝创造性方向发展。

作文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均具有逻辑思维特质,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快速提高作文创新能力。求异思维是指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或观点,通过对已有经验的奇妙综合而产生某种新思想的过程。在作文过程中,运用求异思维,往往能找到新的立意、新的角度和新的表达方式,从而赋予文章以新的特色。逆向思维是指主体从反方面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它往往能质疑传统,抛弃陈规,同中求异。反向思维的运用,往往能使作文出奇制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过分夸大了环境影响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逆向思维可以得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的新观点。发散思维是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信息。发散思维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从心理学角度讲,传统的习惯、理论都有具有强烈执着的“定势”力量,它驱使人们舍异求同。这种“定势”力量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最容易导致消极心理倾向。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由于对作文的传统写法比如文章格式、表现手法、行文思路等一再沿用,因而形成了一种习惯性思维定势。这种定势往往导致学生惰于思考,思路阻塞。发散思维训练可帮助学生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比如在诗歌写作中,从主意象向众多分意象的延伸,就要用到发散思维。

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新生事物

叶圣陶曾说写作的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作文要创新,就要注意从社会生活中吸取新鲜养料。现在的中学生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家门,很少接触社会,社会实践经验奇缺,对生活中的新鲜事物缺乏敏感,一到作文往往抓头搔脑,不知写什么好,更谈不上创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生活,接触新生事物。如有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到市场上进行调查,回来后学生写出了不少有新意的作文。有的写股市百态,有的写彩票开奖,有的写农民工进城,作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说明了作文要在选材、立意上有所创新,是不能脱离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的。

参考文献:

[1]唐殿强,吴焱.高中生认知方式与创造力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36

作者:莫砚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心理大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机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