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金融战略分析论文

2022-04-22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区域性金融战略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2008年初,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十二五”以来,南宁市金融业增加值实现年均16.6%的高速增长,快于GDP增速5.5个百分点,已经是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南宁市金融业总体规模较小,发展程度有限,新兴业态滞后,成为了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区域性金融战略分析论文 篇1:

大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对策分析

摘 要:大连市在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中,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金融业总体规模偏小、金融宏观环境不完善、金融功能不够强、高级人才相对较少等制约因素。应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加强人民币结算中心建设、加快金融高级人才培养、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强金融监管,以促进大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心;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2009年7月,国务院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了大连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并提出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对大连核心功能和龙头作用的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大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优势分析

1.大连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它是中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经济发展史表明,商业和城市的形成及发展与一定的地理区位有着重要关系。世界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多位于大型经济体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因商业贸易而衍生出来的旺盛的金融交易需求。大连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领头军,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显而易见的。

2.大连地区经济相对发达。2010年,大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 150亿元,增长15.2%;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0.8亿元,增长25.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 008亿元(常规口径),增长5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630亿元,增长17.8%;实际使用外资100.3亿美元,增长66.7%;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20元,分别增长12%、13%;城镇登记失业率2.7%。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全面提高,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3.大连具有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在大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植下,2010年,大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金融中心地位日益凸显。2010年,大连金融业快速增长,各项存款余额8 887.3亿元,增长23.2%;各项贷款余额6 812亿元,增长26.4%;保费收入151亿元,增长32.4%;实现证券交易额8 562.67亿元;实现期货成交量8.06亿手,成交额41.71万亿元,增长10.79%。

4.大连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在金融交易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大连注重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大连期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末,大连商品交易所开户数突破117万户,上市8个期货交易品种覆盖多个产业,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塑料期货和油脂期货市场,第二大农产品期货市场,综合实力位列全球第十。2010年,大连星海湾金融城一期工程启用,大连商品交易所完成搬迁及交易系统升级,另有61家期货、证券、银行机构入驻,金融城聚集效应开始显现。2010年,韩国友利银行、渤海银行大连分行等7家银行机构,天平保险等4家保险机构,浙商证券等9家证券期货机构共20家金融机构落户大连。另有欧力士(中国)、中国融资租赁公司2家总部,10家外资投资公司,3家金融后台中心落户大连。使大连形成了一个集银行、期货、证券等多种金融机构并生共荣的金融功能区,金融体系更加完善。

5.大连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已初具规模。大连市高度重视并积极打造世界级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已有GE金融后台服务中心,AIG担保,花旗金融软件开发、银行数据处理及技术支持中心,富达基金金融软件开发及亚太技术支持中心,日本财产保险软件开发,日本软银支付结算平台,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惠普财务结算中心等金融后台服务和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进驻。大连拥有科研工作站和科研基地12个,6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大连设有软件外包中心及软件研发中心。同时,大连还是国家软件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和软件个人信息保护试点城市,在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具备国内领先水平。这些都为建设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奠定了基础。

6.金融中心指数在东北区域位列第一。2009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权威研究咨询机构——综合开发研究院首次推出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 CFCI)公开发布,“中国金融中心指数”选择24个GDP在1 400亿元(2007年)以上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为样本,以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模、金融生态环境等5个指标为参数,综合运用产业发展、金融发展和城市发展等理论,充分听取并借鉴大量来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专业人士的意见,形成适用于国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的动态评估指标体系。

三、大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分析

1.大连金融业总体规模偏小。目前,大连在东北地区重点城市之间的比较优势尚不明显;法人机构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市场主导,综合实力和带动作用不足。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大连不能和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比较,但即使与上海、北京、深圳等国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大连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金融中心,必须提高金融竞争力,加快金融创新,扩大金融交易规模。

2.金融宏观环境不完善。目前,中国人民币仅仅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还没有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从而使货币自由兑换受到限制。同时,中国还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资本的自由流动也受到限制。另外,中国信用制度体系不健全,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和借款人资信状况有待完善,不良资产率降低与金融风险防范任重而道远,投资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这些都限制了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

3.金融功能不够强。大连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不够强,总部机构数量少,要素集聚、对外辐射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有限。金融创新发展水平不高,受政策限制离岸金融市场尚未形成,与大连保税港区的发展和航运中心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4.熟悉国际金融规则的高级人才相对较少。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人才是关键。虽然大连市高等学府云集,为大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助,但是中国的金融市场总体水平较为落后,国际金融的游戏规则主要由西方国家制定,因此大连金融中心城市的建设还需要一大批懂得国际惯例、精通业务的专门人才。

四、大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

1.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国内外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也表明,政府的供给引导政策能极大地加速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因此大连市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实际,明确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制定和实施相关优惠政策,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等。

2.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业务发展,扩大金融开放,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开办人民币业务和全面外汇业务;有效发挥大连市期货市场辐射作用,研究推出外汇掉期、期权等新业务,加快小窑湾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发展“创业金融”。应以大连产权交易中心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交易平台;成立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投资基金,设立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的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为沿海经济带以至东北地区的创业企业提供直接金融服务。借助东北地区的石油资源优势,争取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增加碳排放权、煤炭、电力、石油等期货战略品种,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和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同时推动大连期货交易中心的形成。

3.加强大连作为东北亚人民币结算中心建设。大连要建立以人民银行为主导的清算体系。在国际金融领域,国际商业银行的清算体系非常重要,因为商业银行的职能不仅是贷款,商业银行首先需要的是结算。从这一角度看,国际清算银行的作用要大于商业银行。国际商业银行的游戏规则是国际商业银行的清算体系来制定的。中国人民币的国际结算必须循序渐进,要充分发挥大连在东北亚地区国际结算的优势,建立人民币与日元、韩元、卢布之间的交流机制。在东北亚地区,需要建立属于东北亚地区银行间的清算和结算体系。此外,还要主动的走出去,参与制定游戏规则。

4.加大培养与引进金融高级人才。要进一步加强金融教育的国际交流,大力拓宽金融教学、金融研究与金融业务之间的市场联系渠道,提高金融人才培养的层次;要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综合性金融人才、现代投资银行人才、证券经纪人才以及保险精算与保险投资人才;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优秀的、高级的金融管理人才与金融经营人才到大连工作。

5.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大连, 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机构的高度聚集是金融中心的主要标志之一。应该想尽各种办法,为大型金融机构在大连设立总部提供各种便利。如对其购买土地、办公场所提供一定程度的优惠和补贴,以提高外资金融机构对大连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进而提高大连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6.加强金融监管、创造一流的金融生态环境。在金融风险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加强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的平稳运行非常重要。目前,中国的金融调控政策和监管政策高度集中于国家,大连很难在扶持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上有明显的突破,但应该能够做的充分利用好国家现有的相关政策,将金融监管工作重点由合规性监管转变为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并重,加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五、结论

大连金融中心的建设应立足大连,依托环渤海,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形成以期货业为龙头,投资、融资服务为主体,涉外金融和保险服务为两翼,金融后台服务和各类中介服务为依托,金融生态环境和人才建设为保障的金融中心发展格局,着力构建国际期货交易中心、投资融资中心、国际结算与离岸金融中心、保险服务中心、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与金融中介服务中心,在建设东北地区金融中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1] 孙琳,尹为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差距与对策——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为例[J].学术交流,2010,(6).

[2] 曹艳华.青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定位的SWOT 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08,(2).

[3] 丁伟.深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若干问题与建议[J].深圳金融,2009,(2).

[4] 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09—2030年)(大政发[2009]76号)[EB/OL].大连市政府信息公开网,http://zwgk.dl.gov.cn/

catalogdetail.jse,2009-12-31.[责任编辑 王 莉]

作者:孙险峰,施维明

区域性金融战略分析论文 篇2:

南宁市金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2008年初,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十二五”以来,南宁市金融业增加值实现年均16.6%的高速增长,快于GDP增速5.5个百分点,已经是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南宁市金融业总体规模较小,发展程度有限,新兴业态滞后,成为了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加快南宁市金融业的发展,需完善各层面金融机构体系、深化金融合作,积极推进面向东盟的金融创新,加强金融人才培养,加速推进地方征信体系建设和金融监管,降低金融市场风险度,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促进协调经济金融发展。

[关键词]南宁市金融业对策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初,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近年来,南宁市根据规划,依托广西,立足西南,服务泛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通过“引金入邕”以及走出国门战略,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纷纷进驻南宁,同时成立了“中国--东盟人民币跨境清算”中心,以争取在2020年前建设成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为发展目标,取得了卓越成效。“十二五”以来,南宁市金融业增加值实现年均16.6%的高增长,快于GDP增速5.5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南宁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7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4.2%,已经是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南宁市金融业总体规模较小,发展程度不高,新兴业态滞后,成为了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以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为基础,陈述南宁市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快金融业发展的对策和研究。

一、南宁市金融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以来,南宁市大力发展金融业,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快速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14年,南宁市完成金融业增加值307.61亿元,是2005年的8.05倍,2005-2014年年均实现增长15.7%;总量占全市DP比重的9.77%,比2005年提高了4.49个百分点。

2014年止,南宁市共有金融机构30家,营业网点1136个(其中,银行网点840个,非银行网点296个)。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064.49亿元,比上年增长8.9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09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95%。与2005年相比,金融机构增加19家,营业网点增加307个,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增长4.59倍、4.13倍。

2014年止,南宁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34家,其中,财险公司20家,寿险公司14家。全年保费收入107.65亿元,比上年增长6.74%。全年各项保险赔款及给付37.02亿元。与2005年相比,各类保险公司增加22家,全年保费收入、各项保险赔款及给付分别增长4.46倍、8.01倍。

(二)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增强

近年来,南宁市金融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渐提升,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不断增强,开始占据主要地位。2014年,南宁市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20.14%,比2005年(10.26%)提高9.88个百分点,比重不断提升。

金融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突出。2014年,金融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14.2%,贡献率低于工业(37.3%),排在第二位,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成为全市仅次于工业的重要经济助推器。

(三)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相关度上新台阶

金融相关度一般是用金融资产与经济总量的比值来反映。本文以当年存贷款余额总量与GDP的比值来计算,从存量角度反映金融发展与经济的相对关系。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从而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南宁市受到冲击,金融相关度从369.03%下降到348.36%,达到十年来最底点。2008年开始,南宁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紧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相关度快速攀升至453.48%。近年来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影响下,金融相关度进入平稳发展阶段。2014年,南宁市金融相关度为449.64%,比上年提高5.07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在440%上运行,是2005年的1.23倍,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已明显跃上新台阶。

(四)金融深度稳步提升,金融潜力逐渐挖掘

金融深度指标用贷款余额和GDP的比值来反映,一般用于测量、分析和研究金融资源投入经济的相对程度。近年来央行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南宁市贷款投放规模呈稳步发展态势。2014年,货币政策主要在“稳增长”、“防风险”和“降杠杆”之间进行权衡,保持稳健的总体基调不变,偏向宽松,以保持市场流动性平稳适度,南宁市金融深度为225.25%,比上年提高了10.32个百分点,是2005年的1.19倍。金融业服务经济的能力与深度明显加大。

在总体稳健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偏向宽松促使金融资源潜力被部分挖掘。2014年南宁市金融潜力度为224.39%,比上年下降3.45个百分点,近两年来存款余额大于贷款情况出现了扭转,金融潜力获得有效释放。金融存量资源的利用率明显提高。

(五)金融业主要集群于市区

南宁市金融业主要集中在市区,主要是由于南宁市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区位条件,人才、资金等资源丰富,金融机构的信息网络建设较为完善,为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并成为推动城区经济乃至全市发展的重要动力。2014年,南宁市区金融业增加值286.85亿元,在全市金融业增加值中占比高达93.25%;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17%,占全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比重的92.75%,表明南宁市金融业发展仍然集群于市区。

(六)金融业吸纳从业人员数稳步增长,综合薪酬水平居各行业首位

2014年,南宁市金融行业单位在岗职工为34108人,是2005年的1.76倍,占全市单位从业人员比重的3.56%,比重比2005年提高0.43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数稳步增长。从人均薪酬待遇看,2014年,金融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4637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79811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46倍。金融行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在国民经济行业薪酬中处于最高水平,一枝独秀。

二、南宁市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规模仍然较小

1.横向对比发展水平较低。近年来,南宁市积极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在发展金融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基数小、增速慢等问题。目前与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相比,不仅金融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较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014年,南宁市金融业产值307.61亿元,尽管高于贵阳市(238.25亿元)约70亿元,也略高于昆明市(302.02亿元),但总量仍不到华南地区国际性大城市广州市的四分之一,仅为三产服务业比较发达的深圳市的七分之一左右,差距较大。从对经济的贡献情况来看,2014年南宁市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4.2%,低于同位西部省会城市的银川市(22.37%)及呼和浩特市(20.91%)。另外,从金融业发展增速来看,虽然纵向比较看近年南宁市金融业发展增速日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但与贵阳市(18.2%)、呼和浩特市(17.6%)等西部省会城市横向比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处于明显的“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紧迫阶段。此外,尽管从2012年起南宁市金融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占经济的比重从2005年5.28%提高到2014年的9.77%,对经济的贡献率也大幅提高,但南宁市金融业发展的先天不足问题仍然存在。从行业从业人员人均GDP贡献(按常住人口计算)来看,2014年南宁市金融业人均GDP仅为4450元,约为广州的一半,不到深圳市的四分之一,在全国大中城市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也说明金融业发展水平确实不高。

2.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规模不足。南宁市金融机构偏少,存贷规模偏小,存、贷款余额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足。2014年末,南宁市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7064.49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091.46亿元。不仅金融机构个数大大低广州市、深圳市等发达城市,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也仅相当于广州市(56859亿元)及深圳市(55169亿元)的四分之一,低于昆明市(20843亿元),仅略高于贵阳市(13553亿元),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金融业发展程度有限

1.国际金融机构入驻少。尽管南宁市在国家“一带一路”、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等国家大战略中承担了创建金融交流桥梁与打造合作平台的重任,但从目前来看,当前南宁市的银行机构仍然以国有四大行、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地方性商业银行为主,缺乏国际性、区域性的著名大型银行。截至2014年底,仅有汇丰1家国际性银行以及星展、南洋2家区域性银行人驻南宁。保险、证券类的大型国际性金融机构的人驻更是无从谈起。国际性大型金融机构的缺乏,固然是因为南宁市的金融产业发展政策吸引力不足,但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南宁市的经济规模及发展环境难以吸引这些国际性大型金融机构人驻。

2.金融贷款的产出率不高。GDP与贷款余额比值,是衡量金融贷款资金产出效率的一个指标,该比例越大,说明贷款运行的效率越高。从南宁市GDP与贷款余额比值看,2014年该指标比值为44.40%,尽管高于西部的贵阳市(38.07%)及昆明市(36.40%),但仍大幅低于广州市(73.64%)、深圳市(70.58%),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7位。信贷的高增长确实带动了经济的较快发展,但也表明了贷款运行的效率较为低下,金融运行质量不高。

3.证券化率较低。证券化率越高,意味着证券市场在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企业融资方式也越为灵活多样。2014年南宁市证券化率为24.80%,仅约为全国证券化率水平的一半,与发达省会城市的额差距更大。较低的证券化率水平,表明南宁市证券市场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善,发展不够充分,企业社会金融融资水平仍低,中小贷平台少,外冷内热仍较明显。

4.上市公司偏少。2014年,南宁市仅有上市公司11家,总市值780亿元(按2014年末价格计算),不仅少于广州市(上市公司62家,总市值8275.53亿元)等国内大中城市,甚至低于同为西部省会城市的贵阳市(上市公司14家,市值1230.44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企业上市公司少,市值小,表明了南宁市在通过证券上市融资的直接融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企业发展还是主要依靠间接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普遍存在融资成本高、还贷风险大等问题,对经济加快发展形成了一种钳制。

5.保险业发展较为落后。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反映保险业在经济中的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保险密度是指按照一个地区的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2014年,南宁市保险深度为3.42%,与周边的广州市(3.6%)、深圳市(3.43%)、昆明市(4.16%)及贵阳市(3.21%)相差不大。但从保险密度来看,2014年南宁市保险密度为1557元,大大低于广州市(4601元)及深圳市(5090元),也低于昆明市(2231)及贵阳市(1756元)的水平,表明在南宁市的经济结构中,尽管保险业的地位不可忽视,但保险业的普及以及行业发展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南宁市的保险业发展潜力犹存,是一个可以大力发展的朝阳产业。

(三)新兴业态发展滞后

1.以“中小贷”为标的的社会融资平台作用发挥有限。尽管目前南宁市各大银行都有相关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一些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但是银行提供的融资服务风险把控较严,在企业资质、盈利能力、担保方式等方面准入门槛较高,且贷款期限缺少灵活性,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服务利率较高,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加之针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相对较窄,从而导致整个社会融资平台对中小企业融资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此外,南宁中小企业多处于传统行业,经营方式和理念较为落后,随着经济转型和增速放缓,其风险逐渐暴露,也加重了融资平台的审慎性,从而制约了融资平台对其的融资的积极性。

2.互联网金融发展滞后。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金融目前已经涵盖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络借贷、众筹和第三方金融平台等六种模式,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通过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前进,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贵阳也正通过加快大数据建设而加快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南宁市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方面则相对滞后,目前,仅有2015年签约落户的6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其互联网金融模式仅有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等几种,P2P网络借贷、众筹等几乎空白,互联网金融模式较为单一,金融与新产业的耦合还有待加强。同时,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规模尽管在近年来出现了一定的增长,但是与发达城市相比规模依然较小。

3.服务国家开放大战略的金融平台几乎空白。“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一东盟白贸区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尽管为南宁市金融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但是这些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具体表现为在服务国家大开放战略方面,南宁市几乎没有相对应的金融平台,其与东盟、环北部湾以及泛珠三角之间的区域金融合作体系还不完善,连接环北部湾金融市场与泛珠三角金融市场、东盟金融市场的区域性金融平台缺乏。尤其是对东盟方面,日前南宁市与东盟各国主要银行间合作相对较少,双方还未互设跨国中心结算银行,南宁东盟国家之间尚未形成实用、安全、便捷、互惠互利的资金流动和银行结算体系。

三、南宁市金融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大发展,完善各层面金融机构体系

1.做大做强银行业。银行业是金融业的核心,发展银行业是重中之重。建议要加快南宁市本土银行机构的发展,让其深度参加南宁市经济发展建设,适时扩张,将分支机构延伸至广西、全国乃至东盟各国。支持和积极引进国际性、区域性的著名大型银行落户南宁市,增强南宁市金融实力。

2.积极推动社会融资平台建设。整合各类金融资源,加快农村金融和地方金融发展,积极探索组建各类衍生金融机构。加快提升各投融资平台的投融资、盈利和运作能力,进一步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运营,积极推动小额贷款公司朝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鼓励其布局适度向县域倾斜。

3.积极引进新兴金融机构以及P2P等“互联网+”方面的新兴金融平台。积极尝试引进境内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融资性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加快发展金融控股集团,支持现有法人金融机构以及自治区、南宁市大型企业集团开展兼并收购,逐步发展成为以金融产业为核心、多种金融业态并存的金融控股集团。顺应大数据、社交网络和云计算快速发展,互联网与金融紧密结合的趋势,支持发展移动金融等互联网金融。

4.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强化地方服务与合作,合理提升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信用水平,加快五象新区中国一东盟信息港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枢纽。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专业化经营与业务创新,提高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保险经纪、保险代理、保险公估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争取引进和发展一批国际知名的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提高金融专业化服务水平。

(二)在“十三五”产业布局中加大对金融产业布局的谋划

1.优化提升琅东金湖广场金融集聚区。继续培育结构合理的金融产业链条,鼓励与金融业配套的培训、商务、会展等行业的发展,拓展金融发展空间;整合金融集聚区资源,与埌东、凤岭等周边地区联动发展,增强其对市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延伸金融产业辐射范围,引导周边区域的空间资源和业态调整,形成商业、居住等金融街扩展功能区和辐射区;继续加强金融街核心区建设,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总部入驻。

2.加快五象新区金融街建设。以区域金融合作、货币结算、离岸金融、期货交易、中小企业融资、产权交易为重点,在做大做强现有金融机构的同时,大力吸引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在五象新区设立法人机构、分支机构和高端后援服务基地,努力聚集各类金融机构和配套商业服务机构,构建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立足广西,面向东南亚,服务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新加坡、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以及深圳、广州等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错位发展、业务互补的格局。

(三)抓住“一带一路”机遇,深化金融合作,积极推进面向东盟的金融创新

1.积极推进和东盟国家金融战略合作进程。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两会一节”平台,搭建南宁市同东盟的金融合作框架,加快区域内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运行机制、金融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对接,拓宽金融服务领域。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对东盟国家货币柜台挂牌交易业务。争取在南宁市开办人民币对东盟国家货币银行间挂牌交易业务。

2.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金融一体化。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六市的金融服务同城化,推动建立包括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金融行业协会在内的跨地市金融信息沟通、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协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北部湾经济区金融服务一体化。

3.加快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积极配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向国家争取政策支持,把南宁市作为国家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地区,重点推动金融改革创新,争取在外汇管理、人民币结算、离岸业务、国际金融合作、中小企业集合债、农村金融创新、金融后台服务外包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培育南宁市成为中国与东盟大宗商品交易的集散地。

4.持续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抓住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启动的机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在一定的授权范围内代表国家与东盟开展人民币区域自由化、人民币债券发行等金融合作。推动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加大在东盟地区以人民币计价的投资,支持东盟国家及企业在南宁发行人民币债券并在广西投资。以南宁市为中心,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建立联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东盟国家的人民币实时清算系统,建设区域人民币清算中心。在区域人民币清算中心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人民币对东盟国家货币的即期、远期等各类交易产品,建设区域人民币交易中心。积极与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大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与东盟开展金融机构互设。充分运用中国一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中国一东盟信息港等平台,推进与东盟国家金融信息和业务的交流与合作。

(四)加强金融人才培养

把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高金融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动力,鼓励和吸引海内外各类高层次金融人才到南宁发展。集中力量抓好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各类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以优秀金融企业家为代表的金融领军人才和职业经理人队伍以及以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的金融专业人才队伍,使南宁市成为吸引各类金融人才的高地。建立金融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鼓励支持驻邕高校及职业院校金融学科和金融类专业的发展,重视对现有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境内外金融专业培训机构,大力提升金融从业人员素质。大力培育金融人才专业市场,优化金融人才激励机制,完善金融人才激励政策,对高端金融人才落户、科研、创业等给予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金融人才发展环境。将金融机构中高层管理人员赴国(境)外培训纳入南宁市人才培养规划,为金融人才赴国(境)外培训提供便利。

(五)加速推进地方征信体系建设和金融监管,降低金融市场风险度

1.全面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建设。积极推动建立企业贷款风险预警系统,探索建立个人贷款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平台,形成信用信息征集和利用的长效机制。搭建金融机构、征信机构与企业的交流平台,提高信用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金融和征信知识,深入开展“信用村镇”、“信用社区”、“信用户”创建工作,增强市民群众懂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观念和意识,营造诚信守法的社会环境。

2.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加大金融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置力度,增强化解系统性风险和处理金融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贷款资金监管,防止贷款资金挪用,确保资金用于实体经济。建立健全信用法规体系,完善信用信息采集和披露制度,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和守信受益机制,提高信用行业监管水平。加大对金融违法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妥善做好有关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工作。继续深入整顿规范金融秩序,坚决遏制逃废银行债务的违法违规行为,严禁非法金融活动,依法打击各种金融诈骗违法犯罪行为。

(六)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促进协调经济金融发展

完善政、银、企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对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激励机制,不断调动银行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和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重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及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逐步提高中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积极推动大中型企业到主板市场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鼓励和扶持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一方面继续加大对铝加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支持力度的同时,加大对“三农”、县域经济、新兴产业、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等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在信贷结构优化中实现信贷总量的合理投放。逐步引导银行建立差异化的审批政策,对于马山、隆安、上林等经济落后地区给予特殊照顾,适当降低审批条件。

作者:王水莲 周海鹰 钟毓海 林洁

区域性金融战略分析论文 篇3:

沈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

【摘要】利用SWOT战略分析方法审视与反思沈阳市区域金融中心构建与发展的前景和途径,为努力把沈阳市建设成东北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奠定基础。

【关键词】金融中心 SWOT分析 沈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金融产业越来越成为引领发展的先导产业,金融资源越来越成为支撑发展的战略资源。国务院批复的《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把沈阳建设成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这是我们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全面振兴的难得机遇,对沈阳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吸引各类要素聚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全市上下一定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加快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努力在壮大金融产业规模、增强金融市场活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让沈阳在坚实的金融平台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建设沈阳区域金融中心的背景和意义

沈阳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金融领军型城市,近年来在存贷款余额、保险深度及密度、金融机构数量、上市公司数量、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额、金融开放度等主要金融指标方面均居东北地区前列,而且其区域性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业务中心、金融调控中心的地位不断强化。目前,以沈阳为核心的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已经纳入国家战略。未来5年,沈阳市金融业发展将进一步强化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国家级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金融机构能级,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增强沈阳金融业对沈阳经济区及东北地区的金融辐射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沈阳创建国家级中心城市提供金融支撑。

二、沈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2012年,沈阳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比2007年翻一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在26430元,比上年增长13%,是2007年的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3260元,比上年增长15%,是2007年1.9倍。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快速发展,沈阳市的经济影响力不断扩大,辐射省内及辽河流域,逐步发展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等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发展正在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新阶段迈进。同时,金融机构聚集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市场辐射能力得到强化,金融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框架逐步形成。沈阳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以绿色金融为特色的,与沈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经过多年的努力,沈阳市金融中心的框架构建已初定,目前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已经完成60余幢总计500多万平方米商务楼宇的开发建设。正在规划和建设的商务楼宇120余幢,投资规模890亿元,建筑面积1300多万平方米,商务楼宇聚集度居东北地区前列。同时,开发区已聚集各类金融机构68家,其中包含了在沈的全部中资银行,香港东亚银行等在沈的全部10家外资银行,英国恒安人寿保险公司等29家国内外保险公司,以及香港华富嘉洛证券、银河期货等9家证券、期货公司。2011年,开发区内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已分别占沈阳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55%和53%,开发区的金融辐射能力迅速扩大,金融洼地效应加速显现。

(二)劣势分析

虽然沈阳市的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在不断增强,但其金融业规模实力与城市经济地位仍不相协调。目前沈阳市金融业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还处于总体适应,相对落后的局面。从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来看,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和独立法人金融机构。2012年末,全市法人金融机构的数量仍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国内金融业发达城市和经济水平相近城市。法人保险公司、法人期货公司,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以及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贷款公司等也较为缺乏,虽然金融业对经济贡献逐年提高,但距离成为支柱产业还有很大差距,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仍不明显。同时,金融产品和服务领域仍然缺乏特色。在产品和服务领域,金融创新的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不能充分满足客户对新型理财产品和金融工具的需求。在金融服务领域,企业融资渠道过于依赖银行信贷,直接融资比例偏低,资本市场的作用为得到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此外,金融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社会信用意识有待提高。金融市场整体还不够活跃,金融竞争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金融机构与担保评估咨询等中介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要进一步加强,扶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力度不足,与先进城市相比,沈阳市金融业政策还显得较为保守,在人才引进激励培训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倾斜扶持政策;专业人才匮乏也在严重制约金融行业的长足发展,金融专业人才层次不高,储备不足,高级复合型人才缺乏。

(三)机遇分析

当前,尽管在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仍然存在,但仍将催生以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加速国际产业转移。沈阳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其金融业发展可以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服务新兴产业实体经济发展,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日益提升,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此外,国家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沈阳市可以抓住机遇,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社区银行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等领域,这必将快速扩大现有沈阳市金融市场的规模,极大提升金融市场的功能。未来几年,经济转型发展的加速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将进一步提高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我国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将日益丰富完善,金融改革创新在部分省市深入推进,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责和体制将不断强化,绿色经济区建设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因此,沈阳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积极跟进转型步伐;突出新兴,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突出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绿色经济和产业转型需要构建畅通的投融资渠道。这些都需要金融提供有力支持,这为金融业扩大服务领域,开辟新增市场,增强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沈阳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挑战分析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认识水平的提升,各地对金融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其他省市地区对有限金融资源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争夺的范围已从金融机构,扩大到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综合配套改革金融中心建设等各个领域。国内多城市在规划建设金融中心。就国家级金融中心而言,已经获得或接近于获得此地位的内地城市只有北京和上海,天津市已经被国务院明确定位为北方金融中心,其他城市多数定位于规划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如重庆市规划建设长江上游和内陆地区金融中心,大连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等。各市围绕金融中心建设,积极规划、定位,制定发展目标、支持措施和实现步骤。未来一段时期,围绕市场人才、技术发展、环境政策支持等各个层面的竞争将会异常激烈,省内及周边城市不断赶超崛起。东北地区如大连、哈尔滨等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当地法人机构不断向外延伸拓展,针对资金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沈阳市面临省内多城市各层次、各方面、各领域的竞争威胁日益严峻。

三、沈阳市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全市金融服务体系

构建国家级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在金融生态建设方面进入全国最优地区前列。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引导信贷资金支持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及县域和“三农”经济发展。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继续推进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构建场外资本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区域产权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期货交易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债权融资。拓展保险服务领域和功能,支持保险资金发挥投资功能。健全金融机构体系,重点设立法人金融机构,引导地方产业资本参股、控股法人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全市金融业发展布局,加快建设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和沈阳金融街,构建工业金融、科技金融、农村金融成长区。

(二)构建服务于沈阳经济区的金融服务体系

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沈阳经济区金融网点布局,均衡金融服务。推动沈阳经济区内各城市商业银行加强业务合作,开展异地抵押贷款业务,发展银团贷款业务。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网上业务。进一步加强沈阳经济区各城市间的金融合作,发挥沈阳资本市场及要素市场的区位和基础优势,共同搭建各类交易平台。增强驻沈金融机构、投融资机构和产权交易机构对沈阳经济区的服务能力。增强沈阳经济区各城市的金融凝聚力。

(三)构建辐射东北地区的金融服务框架

以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重点,在设立场外资本市场、非上市非公众股权交易市场上寻求突破,在构建钢材期货、大宗商品交易等资本要素市场上寻求突破,在推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规模化发展上取得突破。增强沈阳对东北乃至全国的金融辐射力。强化沈阳与其他城市的金融合作,共同拉动东北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闰龙.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世界经济文汇,2004,(6)

[2]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刘睿.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度分析.海南金融,2006,(3)

项目基金:本文是辽宁省社科联项目:辽宁地区区域金融中心发展优势、难点与对策研究(2013s1ktzijjx-6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凌白,(1970-),辽宁辽阳人,沈阳工学院教师,副教授,辽宁大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金融与投资。

作者:陈凌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监管互联网金融法律论文下一篇:新闻专业政治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