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试教学心境与意境俱佳的技术课

2022-09-12

“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 通用技术课的这一基本目标说明这门课程不是就技术谈技术, 而是放到学生整体发展、终身发展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去看。这就要求我们要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精神, 包括技术实践能力、人生规划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等。在这个过程中, 审美构图、实践体验、观察生活、发现应用并体验欣赏艺术美、技术美就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这点考虑, 本文主要从教学心境和意境入手, 谈谈本人对好课标准的理解, 着重说明技术课的审美视角, 尤其是技术美和艺术美。

1 仰望好课, 锻造我的好课标准

教学心境与教学意境都是教育美学的范畴, 实现教学心境和教学意境俱佳可以说是每个教师的追求, 通用技术课程要形成怎样的教与学的系统结构, 师生间要实现怎样的情感超越才能达到师生的心境与意境俱佳呢?对于这样的一种最高境界我缺乏可描述的语言, 从日常教学中, 本人认为至少要具备以下的特点。

1.1 力争每节课都有创新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着力强调“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并不是空喊口号, 技术课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课堂组织形式、课堂环境、教学观念等都可以体现技术课的创新。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有所创新, 就应该算是一节好课, 而不应该是面面俱到。

1.2 应体现科学、艺术、人文的统一

一堂好课的首要标准是科学。教学要符合教学规律, 如课堂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情感、意志等发展规律, 学科知识的组合规律等, 这是必要条件, 也是最基本的条件;好课重要标准是艺术。我们常说教师就应是一个艺术大师, 课堂节奏、语言表达、形象展示、机智幽默的随机处理等等都成为“艺术”的行为因素;人文是是教学实践中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非常重要标准, 课是讲给学生听的, 学生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挖掘当然应该是我们应该研究的。

1.3 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

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 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 都在超越自我, 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 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 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这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

一次教学《认识常见的结构》时, 波澜不惊的走过了半堂课, 没有失误, 没有可圈可点的高潮, 没有真正忘我, 总之没有享受到这节课带给我的乐趣。这时一个学生用游离课堂环节的方式打开了我们的共鸣腔。当时学生正在讨论自然界中的结构, 她却单独提出“老师, 我认为结构的定义可以这样举例, 组成讲桌的材料放在一堆板材、螺丝等, 你把它进行有序的搭配和排列, 这就成了讲桌”。这种对于结构的理解既简洁扼要, 同时又能说明问题。尽管这个学生看似游离了我的课堂环节, 有不听话的嫌疑, 但她的认真思考和“有想法”打动了我。我放弃原来的固有环节, 让大家和我的思维同时跳跃到了课堂的初始, 我表扬并评价了她对结构的理解, 这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赞同, 思维也更加活跃了。这堂课上的风生水起, 师生头脑活跃充实, 思维和个性都得到了莫大的享受和满足。

2 教学心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最直接标准,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 除了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因素外, 还受到教师教学心境的直接影响。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伴随着喜悦、愉快、忧郁、烦躁、生气等情感, 这些复杂的情感就构成了教师的心境。

如果教师在良好的心境下授课, 师生在愉悦中完成学习过程, 形成积极的教学相长。教态自然亲切而富于变化, “调皮生”看起来也顺眼多了, 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无疑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反之, 则思路闭塞、考虑问题片面, 本已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上海理工大附中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把24只实验小鼠分成两组, 养在笼内。实验组放置实验玩具, 对照组不放玩具。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好奇的探究、钻洞、群居、攀爬, 在嬉戏通道内睡觉。而对照组小鼠活跃性、筑窝能力等则明显差于实验组, 雄鼠还有打斗现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为自己的生活添加一些色彩和内容, 对我们平和心态的形成非常有帮助, 它不但能够增加我们的见识, 提高生活体验能力, 同时也让我们变得大度、宽容, 在教学中容易保持一颗平常心, 用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 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引导他们正确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让师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教与学。

3 带着和谐美好的教学心境营造体现审美价值的教学意境, 体会技术的美

教学意境是一种模糊教学艺术, 教学意境的创设在于能够沟通和融合师生间的审美观点, 达到师生间的审美共鸣。

高尔基说:“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 爱看鲜明的色彩, 爱把自己的环境改变得比原来更好、更美。”美启迪着劳动者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产品, 推动着技术蓬勃发展。技术产品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人们在设计时需要既具备技术素养, 又必须具备艺术素养。在教学中, 我们应时刻注意渗透这样的审美观点。例如:讲解《欣赏和评价典型结构设计》时, 我告诉学生赵州桥空灵秀丽的敞肩拱、大跨度平滑舒缓的桥身述说着它雕刻般宁静流动的艺术美;1400多年的历史流淌着多少中华民族劳动者对美的生活的追求;它的纵向并列砌筑法, 使得每道拱券可独立站稳, 自成一体, 既便于施工, 节约木材, 又便于单独修补, 这样的技术美感是我们向往的;那些高耸云天的铁塔、横跨江河的大桥、细致精巧的椅子板凳、叹为观止的雕刻……从这些静态的存在, 我们能够看到动态发展的美, 让学生在欣赏到技术美的同时, 也享受到艺术美。通过观察、研究飞檐结构, 欣赏经典的圆明园断壁残垣, 对时尚、概念元素的构思神往, 这种种真挚情感, 叩击着师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审美情思。不知不觉地讲台上下的师生一起沉浸在艺术美的追求、建筑美的震撼里, 共同研究、惊叹、体会、升华。

一堂好课需要师生共同营造, 技术课是活跃的、有生命的, 学生、老师、环境、技术作品、意境共同构成了她的生命支撑。宽容和谐的心态, 相互信任、共同学习、个性张扬的意境, 劳动者、设计者、使用者的师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共同助推最佳的教学意境形成, 见证着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

摘要:教学心境与教学意境都是教育美学的范畴, 那么通用技术课又如何体现和谐美好的教学心境与教学意境呢?本文着重从技术课堂的审美方面寻找突破, 试图找到这样一个能够达到师生共赢的和谐的提高技术素养的突破口。

关键词:教学心境,教学意境,艺术美,技术美,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大学教材, 心理学, 教育学[M].

[2]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Z].

[3] 张武升.教学艺术论[Z].

[4] 古风.意境理论的现代化与世界化[Z].

[5] 高尔基.论艺术[Z].

[6] 许明.美的认识结构[Z].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运用策略,提高教学效率下一篇:农村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