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研工作总结论文

2022-04-28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小学教研工作总结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实行“三导师制”,旨在革除师范教育中实践能力训练不足,教师对学生个性化指导弱化等弊端。该制度在增强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成效显著。但要保障其有效实施,必须构建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小学教研工作总结论文 篇1:

农村小学推进校本教研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农村小学 校本教研

对策研究

0011-02

当前,科研兴校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共识,校本教研也被公认为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一种迫切需要的发展策略。教育部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在2003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时任王湛副部长对此前两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了6条经验,其中经验之一就是:坚持加强教师培训,努力创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把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可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而提出的,而且校本教研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课改推进的有效举措,已成为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一种现实选择及基本策略。

一、农村小学推进校本教研的现实思考

(一)农村小学及教师队伍现状

农村小学是指乡镇小学及乡镇以下的小学,它们较多地处偏远山区,信息较闭塞,学校教学设备简陋,文化设施不健全。一般每乡镇设一所中心小学,中心小学下辖若干村小、教学点。在忻城县,共计12所中心小学,121所村小,79个教学点。教学点多为复式班教学;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容方式单一。

据调查统计,忻城县农村小学现共有1 294名教师,其中代课教师526人,占总教师人数40%。由于近年来师范毕业生可以自由择业,而农村生活条件及环境较差,因此大多数师范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造成忻城县农村小学年轻教师人数少,教师群体呈中偏老龄化趋势。

在忻城县农村小学中大多数教师一身兼多任。在生活中,由于农村以种植农作物及饲养家禽为生,多数在农村执教的教师的家都是在农村当地,他(她)们绝大多数正值30~50岁,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一到农忙季节总要兼顾农活。在工作中,由于在我国现阶段,教育系统采取以学生人数定教师编制(23:1),很多村小特别是教学点学生人数较少,得到的教师编制就很少,每位教师往往是一身兼多年级、多学科的教学。如忻城县城关镇的木排小学学生数是50人,按23∶1编制比例的话只能配置2名教师,然而这50名学生的年龄又参差不齐,有大有小,因此学校必须设置1~4年级,2名教师要教学1~4年级的各门学科,就出现了教师一身兼多年级、多学科教学工作的情况了。

(二)推进校本教研的困难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迫切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校本教研被公认为是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成长的一种迫切需要的发展策略。它的基本实施途径是教师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在学校点多面广、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教学任务繁重的现状下开展校本教研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要求农村小学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闭塞、师资力量薄弱等实际问题。

基于此,农村小学只有走教研训结合并常态化的道路,以培养本土专家、请进外来专家及结合外出培训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教学专业人员等各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展联片校本教研,才能在农村小学各方面教学条件差的情况下较快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促进学校发展,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顺利实施和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农村小学推进校本教研的对策

由于农村小学教师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一身兼多任,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充电”,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校本教研,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章立制

在农村小学推进校本教研首先要建立一套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的构建,在于指导、服务与保障。制度体系的构建,必须从学校教研发展的实际出发,体现以“教师为本”,要从行动要求、保障措施等方面着手,努力为教师的行动研究指明方向,创设空间,搭建平台。构建校本教研制度时,可以先从构建某一方面的具体制度入手,逐步健全、完善,最后形成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

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的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建立组织机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2.建立理论学习制度。3.建立课题规划及相应的管理制度。4.建立学校内部教科研的交流制度。如忻城县大塘中心小学自下而上,结合实际,以教师为本推出了本校的理论学习制度:(1)教师每日写学习生活日记,每月上缴一篇有质量的教学随笔或教育故事,期末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总结。(2)凡外出培训学习的教师要认真学习,回校后把带回的宝贵经验通过上汇报课、作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学校、教师们汇报,以达到资源共享、整体提高教师水平的目的。(3)各学科教研组长每学期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学光碟2次以上,组织教师学习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每次学习活动要做到有负责人、有目标、有内容、见成效,并要求教师认真撰写学习心得。(4)学校每学期要尽可能组织教师到各地学习培训,以开阔教师的视野;每学期开展至少1次新课标或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竞赛。

(二)从问题开始,让问题引领学习

在新课程教学观及所提倡的教学方式的引领下,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的具体问题。例如,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如何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如何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们只有引导教师关注自身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研究心态去工作,调动学习、研究的内驱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乡镇中心小学也要善于把所辖小学、教师个体发现和提出的并且有实用价值的问题,转化为教师群体共同关注的问题,形成本乡镇的主要研究课题,改变学校、教师各自为战的现象,以问题凝聚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以问题引领学校、教师团结互助,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提高。如上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如何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如何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等问题可以整合为“农村小学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的实践研究”作为主要研究课题。

(三)同伴互助,让差异推动进取

1.校际合作,相互开放。乡镇学校之间客观上(文化背景、师资水平、学生来源、周边环境、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同一乡镇下的各校也存在差异。一般而言,乡镇中心小学教学条件相对较好,有一定的教研基础,其下辖小学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相对薄弱。因此,可加强校际之间的共同合作,相互开放,相互交流,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如本学期,在忻城县教研室的支持下,大塘中心小学联合思练及安东两个中心小学在思练中心小学开展了联片教研活动,各校发挥自身优势,分别负责一门学科的教研任务(大塘中心小学负责数学科,思练中心小学负责英语科,安东中心小学负责语文科)。这样既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了校与校、师与师的友谊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合作交流意识,教师们的反映非常好。

同时,农村小学的联合还具有一个自身的特点,即发挥中心小学的作用,推出本土榜样,利用中心小学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支持下辖小学,向下辖小学辐射,共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如乡镇中心小学举行全乡(镇)级的教研活动,让全乡镇同科目的执教教师互相研讨交流,这对解决农村小学教师同一科目的任课教师很少、较难开展教研活动的问题,具有突出作用。

2.教师间交流互助、团结协作。教育部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农村小学教师因客观原因,较容易造成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小学教师就更需要避免各自为战的自我发展模式,而要与校外、乡镇外、县外,乃至市外的教师携起手,交流沟通,促进成长。如忻城县目前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援助,建立了“教育108网站”及印发了教育系统通讯录,为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创建了条件,增强了校际、教师间交流互助、团结协作的意识。

(四)专业引领,提升教研活动的层次

校本教研基本是在学校以内进行的,所以它往往难以摆脱生态局限的困扰,特别是在农村学校。一个学校的教师群体水平不高,就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因此需要通过专家的专业引领来提升农村小学教研活动的层次。农村小学虽然受经济、地域条件等所限,没法邀请名师专家到校讲学,但是可以通过阅读名师书籍、观看名师专家教学讲座光盘、选送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等方式培养本土专家,从而引领广大教师成长。如忻城县古蓬中心小学、果遂中心小学等由学校出资购买了教育家成长丛书——《黄爱华与智慧课堂》《魏书生与民主教育》《窦桂梅与主题教育》等名师丛书让教师传阅,使教师们从中获得专业引领。

校本教研是近年来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是一种国际性的教育变革潮流。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发展刚刚起步,目前仍处在探索实践阶段,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实践。

(责编 黎雪娟)

作者:陈冬梅

小学教研工作总结论文 篇2:

师范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中“三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在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实行“三导师制”,旨在革除师范教育中实践能力训练不足,教师对学生个性化指导弱化等弊端。该制度在增强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成效显著。但要保障其有效实施,必须构建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师范生;实践能力;三导师制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这为师范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鉴于此,我校在借鉴世界各国推行导师制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师范教育的发展实际,在本科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创设“三导师制”。该制度除了具有传统导师制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等优势之外,还能缓解高校师资结构性短缺,建构“德智合一”的育人机制,畅通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沟通的渠道等,对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高育人水平成效显著。

一、“三导师制”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现行教育体系中,由于课程开设不合理,理论与实践缺乏沟通与整合,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偏低,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大学扩招后学生日常教学班额扩大,师生比不断提高,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不足等弊端,使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训练严重不足,效率低下,导致师范生入职后职业道德意识淡薄、职业技能缺失,严重制约其职后教师专业发展。

针对上述弊端,我校创设了“三导师制”。所谓“三导师制”,即在实行辅导员制的同时,学校安排三位有教育经验的校内外专业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担任本科生的导师,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品德养成等方面尤其是教育实践能力训练进行个别指导的制度。其基本思路及培养目标如下:

基本思路:在大学四年中,学校安排由校内专任教师、省(市、区)中小学教研员和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教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担负师范生指导职责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三位导师在大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针对学生专业发展中的不同问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其中,校内专任教师担任师范生的专业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术专业能力。主要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规划,督促完成学业,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思想中的困惑和问题,引导其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术能力。其指导贯穿学生大学四年。教研员担任师范生教学综合技能导师,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培养其综合的、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中小学教师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侧重于指导学生进行各项基本的教师岗位实践技能训练,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指导其形成并提高基本的教育实践能力。

培养目标:“三导师制”力图充分发挥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个别指导优势,以贯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形态,多元的导师组织,以增强师范生“乐教、适教、善教”的能力,实现师生共进的发展目标。通过不断增强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在师范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中推行“三导师制”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践中存在的诸如师生比例失调,缺乏有效的导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我校在“三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构建了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1. 制定严格的导师遴选机制

选聘合适的、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决定“三导师制”实施成效第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机制。

首先,明确导师的任职资格。应聘请有责任心、有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导师。在思想作风上,要求导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能为人师表,志愿担任导师。在业务上,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治学严谨,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其次,规范导师的选聘程序。(1)各院(系)推荐、学校确定名单后,在专门网页上连同导师基本情况的介绍统一向学生公布,并接受学生咨询。(2)各院(系)召开学生动员会,介绍实施“三导师制”的指导思想、操作程序等,并组织学生积极选报导师。(3)师生举行见面会,实行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研究兴趣选报导师选择志愿,每人限报三个志愿。导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与领域要求选择学生。学校作最终调整后,确定每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名单。(4)由学校统一聘任并颁发导师聘书。导师的任期一般为四年。从导师进入的时间来看,专业导师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全程,教研员导师和基地学校实践导师是在大学三年级开始,在学生已基本修完基础课程,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开始启动。

2. 明确导师职责及工作要求

为了使每位导师都能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学校拟定“导师职责(试行)”,发至每位导师,并专门召开了全体导师会议,集体确定目标责任书,并在会上对“责任书”上有关“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培养任务”逐条做出解释。要求导师要对学生全面负责,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对学生成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三导师在师范生的专业成长中各负其责,共同担负起引领学生专业成长的职责。

(1)学校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师范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引领,协助制定学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担任实习高校指导教师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其主要的工作方式有:第一,专业引领。通过个别辅导,激发学生对教师职业兴趣及各学科专业的学习研究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指导学生参与教师在研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第二,实践指导。为师范生在校内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自主修炼和模拟训练提供咨询辅导;在学生实习、见习阶段,担任高校一方的实习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第三,心灵辅导。在大学四年里,专业导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心态调适等工作,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惑,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教研员综合实践技能导师。我校充分利用湖北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设在学校的优势,积极推动省、市、区教研员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为此,聘任中小学教研员担任师范生教师专业综合技能实践导师。其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学科教改前沿动态的通识讲座,教师实践技能训练与指导,专题考试培训,教师专业成长指导等,为学生从准教师向合格教师的转化起到很好的引领和助推作用。其工作方式有:第一,通识讲座。师范生入学之初,教研员对全体师范专业的新生进行教师职业理想、职业信念教育,增强师范生的专业自豪感,坚定教育职业信念。每学期之初,教研员为师范生开设基础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论、教改前沿动态的通识讲座。学期中,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技能授课。师范生实习之前,教研员进行实习前的动员,为师范生普及中小学实践教学基础知识。大学四年级,定期为师范生举办教师资格考试与教师编制考试考前专题辅导和培训等。第二,听课评课。在学生实习之前和实习过程中,教研员深入模拟课堂和实习课堂,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指导,包括对师范生的说课、所上模拟课(试讲课)和实习课进行现场指导、点评、示范以及微格教学分析,同组其他师范生全程参与,以让师范生能够准确掌握上课的基本常规和要领,了解自身薄弱环节,明确努力的方向。第三,教研观摩。教研员在组织省、市、区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学科教研活动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和亲身参与,以让师范生尽早接触中小学教师学科教研活动。第四,教师专业引领。教研员一般被称为“教师的教师”。教研员的引领是中小学教师走向成熟和成为骨干教师的重要的外部条件。因此,在指导过程中,要求教研员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帮助师范生制定初步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并组织同组学生一起针对每个学生的专业基础进行评估,以明确学生努力修炼的方向,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为其入职后快速走向成熟奠定基础。

(3)基地学校中小学实践导师。主要负责向学生介绍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帮助学生获得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体验,指导学生授课及开展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以让习得教育教学技巧和方法。在方式上,主要采取“请进来” 和“走出去”两种。“请进来”,即不定期邀请基地学校实践导师到师范院校为师范生举办专题讲座和实践指导,以及担任师范生专业技能竞赛的指导教师和评委,进行现场点评和辅导。“走出去”,即我校师范生到实习基地学校进行见习、实习,接受实习基地学校指导教师手把手的亲身示范和现场指导,以让实习生掌握基本的教育实践操作,培养基本的教育实践能力。

在导师指导期间,师范生和导师之间保持经常性联系,除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指导之外,导师还可通过电话、网络视屏会议、QQ等媒介和平台为学生答疑解惑,全程助推学生专业成长。此外,要求导师在开展工作前要认真制定指导工作计划;日常指导导师应填写“师范导师工作记录簿”;学期结束要做好书面工作总结,并提出导师工作改进建议。

3. 建立导师工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当前,由于各高校对导师的工作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阻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为保证导师制的实施质量,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导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实行严格考核。为此,学校设计了两份考核表,一份发给各位导师,一份发至每位同学。一方面,依据“导师职责”,对导师在每一学期的工作任务完成数量和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另一方面,对其所指导的学生成长状况,特别是学生实习水平和论文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以侧面测评导师的工作质量。其次,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学校根据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及工作量给予导师相应的指导经费,并进行适当奖罚。对本校的专业导师和省教研员导师,按照其所指导学生数量和质量测算成教学工作量,按学校有关规定计酬。并把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工作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条件。对于校外的教研员和中小学实践导师,则在规定一个基本报酬的基础上实行浮动薪酬制,导师津贴直接与工作数量与质量挂钩。再次,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师范生导师工作大会。会前就导师制的实施情况向全体师生征询建议,并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在会上对优秀导师进行表彰。

通过几年的探索,“三导师制”在我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运行良好。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有数十位同学参与教师的科研团队,参与不同的课题研究,完成了十余篇有较高水准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有2位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本科阶段就在专业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部分学生在此基础上完善成为毕业论文,师范生毕业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的比例逐年显著提高。师范生教育实践技能扎实,教育实践能力显著提高。仅2011年,就有4人分获湖北师范联盟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毕业年级的学生在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武汉中学、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武汉小学等名校实习深受好评。本校师范毕业生考上教师编制,进入教师行列的比例明显高于省内同批次学校。师范毕业生在本地同类高校毕业生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大部分毕业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能在短期内能站稳讲台,入职适应期明显缩短,并展现出很强的专业发展后劲,在教学岗位上迅速成长为各校的业务骨干。

[本文所依托的教改项目“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三S’模式”获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责任编辑:吴芳和]

作者:汪丞 王培喜

小学教研工作总结论文 篇3:

春风化雨,桃李满园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教研室副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唐永珍,自1998年开始从事教学工作以来,历任班主任、教务主任、副校长,先后获“赣州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江西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江西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西省优秀教研员”,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指导一线教师及学生在全省教学比赛中获奖。

不断完善自己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1998年,唐永珍师范毕业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教师。

然而,现实远没有梦想那样美好。毕业后,她被分配了偏远乡镇的乡村小学任教,生活上的清贫与不便尚且不说,更让她难以应付的是学校安排的担任毕业班班主任的重任,这对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唐永珍来说,无疑是个挑战。

初登讲台前,她的心扑通扑通乱跳,全身发抖,然而,一堂课下来,她收获的是孩子们的欢笑和掌声。唐永珍明白,这是因为她课前的充分准备。在此后的教学中,她边教边学,不断总结,往往为了一个小问题,她会查找大量资料,或给优秀教师打电话请教,做足准备。辛勤付出换来的是收获的喜悦,她所任教的班级成绩直线上升,在毕业考试中取得了全乡第一。之后,唐永珍考入全县唯一示范性学校——九龙小学,并一步一个脚印,从普通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教务处主任,一直走到实验小学副校长的岗位。

唐永珍觉得:这还不够,要让自己进步,还要不断学习。于是,她一边在工作中学,还通过自学考试,先后取得大专文凭和本科文凭,从而为她以后的进步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工作中,唐永珍永远都是一个充满力量的斗士,不断完善自己。

三位一体教研模式

唐永珍认为:成绩和荣誉从来只是劳动的副产品。2010年,唐永珍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安远县教育局教研室,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此后,唐永珍坚持深入学校听课、评课,每年不少于60节;每学期在县级以上教师研讨会上公开示范课、观摩课3节以上;每学年在学校上研究课10节以上,专题讲座6次以上。多少个周末,当别人和孩子享受天伦之乐时,唐永珍却对着大叠的听课笔记做分析、总结;多少个夜晚,别人早已进入梦乡,她还在边写边想,探索着,思考着。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她被提拔为教研室副主任,2013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第二批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教研室——片区——学校”三位一体教研模式是唐永珍多年教研工作总结的精华。她结合江西省安远县教育实际,在全县范围内,以学校为基点,以片区为单位,区域内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与县教研室教研员一道,共同参与、共同探讨了这一教研模式。此教研模式的推行,使得唐永珍在当地教育领域获得了很高的人气,并为之带来了诸多荣誉,获得了江西省特色教研奖,她本人也在2014年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优秀教研员”。

现场示范,甘为人梯

有人说,教师是“运动员”,教研员是“教练员”。而唐永珍始终既是“教练员”,又是“运动员”。在调研时,她总喜欢亲身示范。

唐永珍喜欢用互动的评课方式,先请执教者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她再以商量的口吻与其谈心,交流。她允许教师提出质疑,与她争论、申辩。她总是通过平等切磋,真诚地帮助教师不断成长。一次,去安远县天心镇调研,老师讲完《一夜的工作》,进行评课时,其他教师总不得要领。这时,唐永珍登上讲台,面带微笑,用温和的语气说:“同学们,这节课咱们来学习《一夜的工作》。”然后给学生和老师上了精彩的一课。她喜欢用现身说法解答教师的疑惑,与一线教师共同进步。她常说:教研工作是绿叶的事业,教研员的光荣在于甘为人梯,甘于奉献,将自己的经验传递给教师,成为广大教师的才智,以自己的心血融于名优教师的辉煌创造之中,与他们一道滋兰养蕙。

在大家心目中,唐永珍总是走在前面,帮助老师们成长。其实,她自己的成长过程,就是“梅花香自苦寒来”。

两把尺子做人

唐永珍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她认为,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技能。她知道“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所以要继续不懈拼搏,做一个永远“有准备的人”,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曾经说过:教师要“带着信念去追求,带着希望去寻找,带着爱心去探索,带着自信去上路,前方的路没有尽头”。是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唐永珍就是这样,让自己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杨秀云 李林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肯高等农业教育论文下一篇:学生个性发展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