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建设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宜居城市建设范文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岳阳市委、市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城市园林绿化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人居质量不断提升。2006年,岳阳市迈入国家园林城市的行列。2009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社会效益,全面落实“秀美岳阳”的奋斗目标,按照“提速、升级、增效、惠民”的要求,从2009年开始,岳阳市继续开展了规模宏大的城市绿化建设活动,近两年城市绿化建设和提质改造投资近3亿元,城市绿化维护管理手段不断改善,城市绿化景观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绿地功能日益完善,城市绿化面貌显著提升。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人居质量,岳阳市委、市政府将城市绿化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大城市园林绿化投入,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着力扩大城市建成区内的绿地面积,均衡城市绿地分布,让最广大的市民以最低成本分享城市绿化成果,为此,市风景园林局于2009年着手对《岳阳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修编,经报请市政府同意,《岳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工作委托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组织编写并于2010年3月通过评审,该规划在规划期末,岳阳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02㎡,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22%,最终将岳阳建成为理念先进、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滨水景观、特色明显、生态宜居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构筑“城在林中,街在绿中,人在园中”的城市绿色环境,《岳

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修编为城市划定了“大绿线”,也为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以规划为基础,我市近两年先后完成了巴陵广场、金鹗公园南大门、北大湖水景公园、羊角山种质博览园、李家冲游园、火车东站广场等公园绿地建设,完成了建湘中路、巴陵东路、青年中路的道路绿化建设,近两年新增城市绿地30余万平方米,组织开展了2009年冬季、2010年春季城区植树活动,动员城区各级政府,驻市各单位参与城市绿化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城区各级政府在城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及庭院开展了栽植以市树杜英、市花桅子花为主体,兼顾香樟等乡土树种的植树活动,整个植树活动共计植树20余万株。

自进入本世纪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绿化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9年底,岳阳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了8㎡,岳阳也以其骄人的园林绿化成绩,是湖南省第二个迈入国家园林城市的行列。但是岳阳的城市园林绿化也还存在横纹色块过多、硬质铺装多、草皮面积多、乔木数量少、绿化水平不高等问题。2009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复查专家组在对我市进行国家园林城市复查后,就这些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为此,在2009年3月,市风景园林局将2009年定为“提质年”,着手对我市城市绿地进行以增量补绿为主题的提质改造。4月份,经报请市政府同意,市风景园

林局将岳阳大道、金鹗路、南湖大道、洞庭大道、南湖广场、桥西游园、青年路立交桥绿地纳为第一批改造范围,到国庆节止,第一批提质改造工程基本完工。同年国庆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市政府专题会议又研究城市绿化提质改造工作,作出了我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绿化提质改造工程,将金鹗西路、岳荣路、巴陵路、岳东路、北港路、城东南路、琵琶王立交桥等多条道路纳入提质改造范围,总投资约2亿元。城市绿化提质改造工程按照乔、灌、花、草有机结合的原则,合理配置植物,着力打造城市生态廊道和斑块,构建稳定的城市生态群落,特别是在背街小巷、横纹色块和主次干道两侧补植乔木,增加绿量。到目前为止,我市城市绿化提质改造工程共栽植各类乔木6万余株,栽植各类灌木20余万株。

第二篇:建设大众宜居城市

城市规划专业三班100455田金玲

城市是属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民的,所以城市建设必须为大众服务,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我在上一篇文章《我心目中理想的城市》中谈到一个理想的城市应该是一个能很好的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城市。而我在这里所说的解决,并不是强调经济建设的调整,消除贫富差距。我觉得消除因贫富差距而产生的不平衡心理和对抗心理才是根本之道。城市中最多的、最具代表性的还是那些普通大众,要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就需要城市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利益,所以我们必须以建大众宜居城市为目标,让所有生活在其中的百姓安居乐业,对其生活的城市的拥有一份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的城市才是一座有生命的城市。在这篇文章当中,我想分别从宏观方面、微观方面、硬件设施方面、软性实力方面分别谈谈我认为的怎样去建设一个这样的城市。

告别以经济为城市发展向导的时代,寻求新的原则指导城市的宏观规划建设。

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经济建设成为我们的第一要务,也成了城市建设的首要原则和衡量标准。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面对的压力较大,导致城市建设片面的求规模、求速度、求经济。而现今城市生活中,各种弊端日益暴露,例如当今热议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而这只是众多城市问题的一个很小缩影。经济增长了,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城市扩大了,生活质量却越来越低。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指导城市发展的原则不变,城市就只能走向末路。以人为本,从人居角度去打造城市,建大众宜居城市,这才是城市持续发展之道。

(一)城市发展一定要有整体规划,切不可盲目发展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之中,然而城市规划还未深入进入到每座城市的建设中。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城市的发展,没有整体的规划,来什么建什么,严重阻碍了城市日后的发展。当今日愈显现的城市交通问题,和城市整体规划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举我的家乡为一个反例。一条铁路穿过了城市,导致沿铁路沿线地方始终繁荣不起来,也限制了城市的向外扩张,而且增加了城市噪音,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一座不经深思的选址的化工厂,臭了一条河,坏了周围百亩良田,害了周围一片人的生活。如果有一个整体规划的话,这些令人头痛的问题也许就不会发生了。可见一个合理的整体的规划对城市的发展多么重要。

(二)城市建设要有自己的特点,不可照搬照抄

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城市建设都存在一个弊端,那就是“千城一面”。宽阔的马路、高耸的大楼、钢筋混凝土,便构成了所有城市的意象。一座没有识别性的的城市是悲哀的,况且事实也证明了,这样一座城市,不是大众所热爱的城市,也不是合理的城市模式,是不值得大家都争相模仿的。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地理特征、环境调整、历史背景、文化氛围、民俗习惯等等,这一切就形成了每座城市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氛围,也是最深入人心的。特色是弥足珍贵的,决不可为追求片面狭隘的发展而将其销毁。一座城市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特征,并有意识地发展朝某一方向发展,这是保持城市生机和活力所必需的,而且这样的一种发展也是最贴近人民的生活实际情况的,人民最乐于接受的。

(三)城市发展要时刻考虑到城市新变化,不能因循守旧

城市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所以城市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城市建设者要有敏感的神经,针对变化做出及时有效地调整,这样才能避免产生新的矛盾,爆发新的社会问题。当前,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国出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我们通常给予他们这样的称谓,如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他们是维持城市运转所必需的一部分,他们属于城市。而且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就有可能永久性的融入城市。所以城市必须积极地从各个方面做好准备接纳他们。一座城市要想持续较好的发展,就不能忽视这一系列新的现象。任一些问题自由演化,只能是在生成诸多问题后才来亡羊补牢,必定会滞后城市发展。

(四)城市建设要注重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

一系列的城市建设工作只是一种导向,一种环境的创造,而各种城市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才是城市中大多数人生活状态的直接反应。可以说外部建设是表,社会生活才是里,表的建设应该为里来服务,而不应该本末倒置。现在人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主要有,就业难问题、物价飞涨问题、城市居住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暴露的正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情况,它们与人民的生活切实相关,对人民的生存影响巨大,所以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要首先给予解决。否则将激化更深的社会矛盾,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城市发展。

建立完善的落实机制,将城市建设落到每一个细处

城市的宏观导向可以影响整个城市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总体精神面貌。而城市细处的建设才是与居民最息息相关的,最直接影响他们生活质量的方面。就像人体,只有将每一根毛细血管都疏通并维护好,城市这个整体才能很好地运转。

(一)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公平性

很多城市功能布局是严重失衡的,比如学校、医院、图书馆等重要公共资源大多聚集于城市中心,人们要想享用它们就必须大量涌入市中心。那么同是享用这些资源,城市周边地区的人就要比市中心的人花费了更多的代价,如交通费用、时间等等。而且公共资源的集中也必然伴随着无限商机,那么就会导致市中心越来越发达,周边地区得不到发展机会,城市发展越来越失衡。目前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出现了这样的一种趋势: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居住区分离,前者的居住区越来越中心化,而后者居住区越来越边缘化。这样后者收入本来就微薄,反而要在交通上花费更多,这种不合理的布局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而且低收入人群集聚的地方,住房质量差,教育、文化各方面基础设施都跟不上,容易滋生犯罪。由于环境差、资金不足,开发商不愿在这种地方投资。这样该地区的人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生活质量很难提高。最近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全国保障性住房动工率低,建设速度慢,建成的与计划的存在很大差距。城市建设应该采取措施遏制这种趋势,并要在公共资源分布上更多地向这些欠发达的地区倾斜,公平合理,使城市稳步均衡发展。

(二)基层建设要有灵活性,不能只照章办事

最近听了一个讲座,是关于一个小区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整个讲座中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上面也没有这个政策,向我们反映,我们也没办法呀!”这样的建设体制是极其没有效率的。就像法律不可能每种情况都考虑到,国家的建设政策也不可能涵盖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每个小区的情况千差万别,有各自不同的问题和需要。如果只要上面没有规定就把人民意见和建议原样打回,那我们的建设体制永远得不到完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会得到提高。而只有将人民的需求及时的去反映,积极地去争取,建设才会有更加突出的成效,人民的生活质量才会有本质的提高。

(三)城市建设不能注重面子工程,要注重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实效工程

现在的城市建设经常搞一些形象工程,诚然,其中一些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是很必要的。但若过度注重表面工作,必将导致花费巨大却没有使人民获得最大的利益。现在的社区

都要接受文明小区的评比和各层领导的视察,这些工作的初衷是好的,想要体察民情,监督基层建设工作。但这也造就了一种趋势,那就是很多小区为了评优,做足了面子工程,譬如什么修路不修房,刷外墙不管内墙,花了大笔钱却没有为人民办实事。而这种检查也越来越套路化、陈式化,不深入其中,只看表面的光鲜,越来越发现不了问题,越来越发挥不了作用。而且过多的面子工程也特别容易滋生腐败,网上有传言“上海市翻新路牌,平均下来每个路牌花费4万”,这就是拿人民的钱滋养了一些社会的蛀虫。与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工程才应该是首要工程,市民的生活形象才是一个城市最佳的形象。

城市硬件设施方面要扩大范围,并要保质保量

城市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不想多说,目前全国范围内都很重视这方面的建设和普及。还是要强调一点就是要公平合理,在那些发展不是很好的地区更要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可以消极怠工,放慢建设速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质量。城市硬件设施建设关乎这个城市人民的生活,而且很多都是百年大计,一旦出事城市和人民都是要伤筋动骨的。上海的“11.15”大火就是最好的例子和永远的教训。警钟长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论从计划上还是从实施上一刻都不容大意和松懈。

全方位加强城市软性实力建设,真正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软性实力包括哪些方面?说不清楚,也说不完。但不管是从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精神需求都不容忽视。中国探索城市化的道路是崎岖的,以往的城市发展往往就是求规模不求需求,求经济不求精神。现在这种发展模式带来的各种弊端已经显现,必须重新重视起各方面软性实力的建设,才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之道。下面仅列举几个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 环境问题

近年来,环保主义者已在各种场合大声控诉城市化工业化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国家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但他们所强调的环境更多是自然环境,而不是全面的人居环境。当然自然环境是人居环境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人居环境远比这要更多更复杂。比如现在的城市噪音对人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影响,只因不是迫在眉睫,便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比如交通问题,现在拥堵了才重视起来,意识到单单的修路是行不通的。以前的城市建设一味的为车开路,行人过个人行道还得分成两段,站在公平的角度,行人的利益遭受到了侵害,这不又是社会的一种不公平吗?这种不考虑大多数人利益的发展也为城市自身酿造了恶果,但最终受害的还是城市居民。

(二) 安全问题

安全包括很多方面,在这里想强调的是食品安全。今年短短几个月,太多新的名词涌入了人们的生活,如“染色馒头”、“避孕黄瓜”、“塑化剂”、“起云剂”等等。食品是人们每天都离不开的,而且它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影响范围巨大。越来越多的问题食品不仅是对全民健康的损害,更会带来全社会的恐慌。有网民发表这样的言论,“中国的发展政策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然后毒死另一部分人。”这不仅体现了对社会分配不公的抵抗心理,更是反映了很多人对社会缺乏安全感,对政府缺乏信任感。若连基本的人民每天吃的东西的安全都不能保证,其他方面的努力都没有了意义的,那么建什么宜居城市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城市建设必须要设法消除人民的安全疑虑,让人民对政府重拾信心,整个城市才能有真正和谐的可能。

结语

刚刚过去的两会,制定了我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可以看到,民生问题成为了两会讨论的重点问题。下一个五年的工作重心已向解决人民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方面倾斜。一方面,

这么多的民生问题被提上议程,其严重性和普遍性令人揪心。另一方面,党和国家的足够重视和积极应对又给了我们解决的信心和决心,让人欣慰。总之一句,城市规划和建设始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为城市中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建设适宜广大人民群众居住和生活的现代化城市。

参考文献:

[1]张松. 短缺还是过剩-------有关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 2011(1)

[2]蒋旻.解决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的思路与模式——基于城市规划的视角,[J]

2011(3)

[3]伊藤兹.世界大城市问题,[J]国外城市规划,1994(4)

[4]余叶.2011年全国两会前瞻 八大热点值得期待 ,四川新闻网,2011/3/2

城市规划,

第三篇:宜居城市建设环境汇报

XX市宜居城市环境建设汇报

中共XX市委 XX市人民政府

XX北依京华,东接津门,唐设益津关,后周建州治,辽宋设榷场,有“锁钥三关,机枢冀中”之誉。特殊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为其发展赋予了特殊的地位,明清之际XX直隶京畿,名重一时。

省委、省政府关于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决策部署,是我们接续历史,重塑辉煌的一次机遇。乘势而上,以“大变样”统揽全局,以宜居城市建设为抓手,用大思路、大手笔、大投入促大变化,力促经济社会结构战略转型。

一、突出科学发展的时代特色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三年大变样”不仅仅是一个旧变新,拥挤变疏朗,“脏乱差”变“洁齐美”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制约XX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三化互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互动)。二是立足科学发展,实现包括人与自然、环境与资源在内的多重和谐。三是提升区域竞争,环境建设不但要适宜人居,更要吸引人入。为此,我们着重抓了三点。

第一,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就是适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需求,按照“文化休闲、商务会展、生态宜居”的城市定位,通过“腾笼换鸟”,先后开发了XX等20余处商住区。同时,面向京津,

依托丰富的地热资源,规划了28平方公里的XX国际温泉公园,目前已引进8个星级酒店项目,匡算总投资30亿元。今年7月份,我们又与吉利集团签约,引进总投资60亿元的XX产业基地项目,一期F3国际赛车场项目已开工,明年可投入使用,每年可吸引10万人的观赛规模,二期1家五星级酒店和2个本科学院也将相继跟进。以国际温泉公园为支撑,市区先后谋划引进地下商城、中华戏曲文化大观园、京津金融服务中心、浙江商务会馆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链接带动了商贸、物流、餐饮、健身、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为我们建设宜居宜业环境夯实了基础。

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强力推进“蓝天、碧水、绿地”三大工程。推进16项二氧化硫减排工程和烟粉尘治理,1—9月份,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273天,其中二级以上天数233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全部达标。深入推进地表径流的综合整治,投资1.8亿元治理中亭河,目前总长17公里的河段已全部还清,恢复了河流的生态使用功能,再现了蒲柳摇曳、鱼虾竞游的水乡风情。目前,中亭河流域已被我市纳入文化旅游产业带的整体开发规划。全力打造具有平原城市特色的绿地系统,几年来,我市实施了近40项绿化工程,建设了火车站广场、市区南北出口等大面积绿地,打造了益津路、建设道、金康道3条省级园林式街道、15家省级园林式单位,新增绿地面积79.2万平方米。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1%。正在建设的生态公园,占地3400亩,建成后将成为市区的“城市绿肺”。借助“三大工程”,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

经成为XX市民和企业的共识。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列统千万以上项目中,传统产业比重已由过去的80%降至20%。

第三,升华城市发展理念。一是充分考虑XX资源承载能力和毗邻京津的市场优势,创新中等城市的发展模式,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打造中等城市服务功能建设上,让其能够承载中等城市的流量人口服务需求。为此,我们把对接京津、融入京津作为XX未来发展主体战略之一,全面对接京津规划、交通、产业和环境。目前,我们已引进了天津双线电讯业务,大广、廊沧高速及保津城际铁路建设进展顺利,环京津无障碍交通圈正在形成。二是充分考虑建设工程的景观效应,从交通系统、改善道路绿化景观、优化建筑立面形象、提升整体亮化效果等方面入手,投资1.8亿元对益津路、金康道的景观和既有建筑物进行精细化设计和升级改造。今年启动的XX路,已完成投资5450万元,改造总长度7.67公里,重新铺装了路面,对5个道口进行了渠化改造,铺设了石材便道,并改建了19个港湾式候车亭,做到了移步换景。

二、打造意蕴深厚的文化主题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宜居环境建设,绝不仅仅是城市建设学,也不仅仅是城市经济学,从根本上讲它应该是城市人类文化学。因此,我们始终把“三年大变样”举措的高层追求和目标,放到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凸显城市文化特色上,确立了建设文化主题城市的目标。

第一,深入发掘XX的人文历史内涵,为制定百年规划,打造百年城市夯实基础。2008年,我们组建了历史文化研究会,

分专题、分系统地研究XX的历史文化,整合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清人文遗脉,挖掘承载其中的地域文化性格魅力。目前,我们已经推出了《李少春丛书》、《XX民歌集》、《益津书院考》、《XX历史文化名人考》等系列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崇文尚德、开放包容、诚信和谐、超胜于人”的XX城市精神,以及十大城市文化符号,同时,撰写了《XX赋》,把XX城市发展的理念、构思、规划和目标,以词赋形式勒石立碑,形成具有独特景观效应的XX“规划墙”。通过系统研究,建立了一整套文化主题城市的目标体系,使全市各分线工作都能够与之有机接轨,形成工作抓手。

第二,把研究成果融入到城市建设发展。投资7.4亿元,建设了益津书院,李少春大剧院、纪念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清真寺,胜芳古镇、民俗博物馆和大悲禅寺。其中,XX博物馆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3.88万平方米,该馆由中国自行车博物馆、红色陶瓷收藏馆、名家书画馆、历史博物馆、民俗馆等五部分组成,其中自行车博物馆是世界同类展馆中藏品最多、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河北省唯一的“国字号”博物馆。书画展馆,收藏有郑板桥、徐悲鸿、齐白石、启功、范增、娄师白等不同时期、不同艺术风格的书画精品1500幅。胜芳古镇建设工程投资2亿元,初步恢复了以“一河(穿心河)、两院(张、王两家古民居)、三街(中山街、河沿街、胜阳路)、三宝(文昌阁、古戏楼、古牌楼)、四桥(四座古桥)”为标志的中国北方水乡商业文化古镇风貌。今年,我们又启动了以“益津八景”为主

题的牤牛河历史文化公园、以水乡风情为主题的胜芳湿地公园、以自然和谐为主题的生态公园、以荣高棠纪念馆为标志的体育中心、以广电中心为载体的传媒互动平台。这些精品文化工程已经成为XX城市建设的标志,在保存“城市记忆”的同时,也形成了XX人文化自信的根脉,放大了XX城市的魅力,为我们人居环境建设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第三,充分发挥文化服务设施和文化休闲场所的重要作用。依托精品文化工程,全力打造“四乡一镇”(戏曲之乡、翰墨之乡、词赋之乡、温泉之乡和胜芳古镇)的城市文化品牌,先后举办了两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XX文化艺术节,成功地推销了城市,提升了XX的美誉度。目前,依托益津书院,我们引进了中国国家画院和河北画院两个创展基地;依托李少春大剧院,引进了中华戏曲文化大观园项目以及“国际京剧票友大赛”等品牌活动;依托胜芳古镇,引进了亚细亚民俗研究基地、胜芳国际家具城项目;依托国际温泉公园,形成了温泉资源综合开发项目群;依托XX博物馆创办了世界最大的自行车收藏馆。目前,“月月唱大戏、彩色周末、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特色文化品牌。城市文化的蓬勃发展带动了XX农村文化的兴起,全市书画创作队伍已超过3000人,农村业余剧团达百个,农民诗社20余个,形成独特的“XX文化现象”,成为我们推进“三年大变样”、建设宜居环境的软实力。同时,也带动形成了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XX已经形成了“一日游”“两日游”的文化旅游产业规模。

三、夯实百年城市的发展基础

第一,健全规划体系。科学的规划是打造百年城市的基础,而规划的权威又源于权威的规划。在推进“三年大变样”,建设宜居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规划工作放在第一位。今年,我市专门成立了规划局,并组建了规划委员会,形成“政府主导、专家领衔、群众参与”的三位一体规划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建设百年城市的需要,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横向开拓、纵向深入,加快控制性详规编制进度,全面提高控制性详规覆盖面。投资400多万元,聘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先后完成了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规,以及市区园林绿地系统、环卫设施、市政排水、旧城改造、消防、防洪、供热、燃气、给水等9个专项规划,为我们宜居环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设百年设施。一是大力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投融资3.5亿元,实施了东环路、西环路、育华道、建设道、兴华路、金康道东伸等一批道路新建及改造工程,市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4.05平方米。二是大力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利用BOT等形式,融资建成了3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8万吨;建成了3座垃圾处理场,日处理能力达到450吨。另有3座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明年可投入运行,可新增日处理能力7万吨。同时,投资700余万元,在市区垃圾处理场建成了处理渗滤液的小型污水处理厂,是目前省内唯一的一座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三是大力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在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稀缺的情况下,一方面,我们积极发掘废弃地、河岸滩涂等资源,整理土地2500

亩,启动了胜芳湿地公园和牤牛河历史文化公园工程;另一方面,以大拆迁促大建设,积极抓好城中村改造、片区改造,累计完成拆迁33.6万平方米,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部启动。其中,孟家坟拆迁改造工程是廊坊市最先完成的整体搬迁项目,共搬迁居民365户,拆迁面积11.2万平方米,腾出土地315亩,用于建设总投资9.5亿元,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的迎宾山水花园住宅小区项目,实现了城市容貌和农民安居的双赢。

第三,实施精细管理。一是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建成了市区路灯调控中心,对全市数万盏路灯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使市区路灯控制具备了根据亮度、时间自动开关、远程控制开关以及精准的路灯故障报警、通知功能,适应了XX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需要,大大简化方便了市区亮化设施的控制与管理。二是在全省县级市中建成了唯一的“精细化、全覆盖”数字化城管中心,通过实行“一级监督、两级指挥”的城市管理,实现了市容市貌监控系统信息共享,构建了以人口、社会单位、环境和市政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网格化、科技化、信息化管理体系。三是全面整治市容市貌。年初,我市开展了市容市貌集中整治“百日行动”,累计拆违拆临141家,大型立柱广告23处,不合格广告牌匾400余块;查处违法建筑案件20余起;取缔、规范马路市场5个。全面取缔了扰乱城市交通秩序的非法营运电动三轮车,共取缔电动三轮车6340辆。

第四,强化住房保障。积极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倾力做好“两房”

保障工作。目前,已建成廉租住房96套,建筑面积4730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开工面积4.47万平方米,年内竣工2.27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了廊坊市下达的住房保障任务。二是全力做好旧小区改善。出台了《关于做好全市旧住宅小区改善工程的实施意见》。完成了迎宾小区、检察院住宅楼等4个小区,建筑面积5.87万平米的旧小区改善工作。近期,投资152万元启动了温泉小区北区改善工程,改善楼房20栋,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535户。三是着力抓好房地产市场和社区管理,使居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增强了XX城市的吸附能力,目前,在XX市区买房置业的域外人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回顾几年来我们的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从2002年的燕赵杯竞赛C组倒数第二到2007年的A组第三,我们每次评比都要迈上一个新台阶,这主要得益于燕赵杯竞赛的激励,更离不开各位领导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这次,我们要抱着“冲顶”的信心,全方位、立体化的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切实让群众感受到XX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此,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同时,也恳请各位领导一如既往地支持XX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四篇:宜居城市标准

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他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

宜居城市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含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在内,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中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亲切的社区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单体建筑内部良好的居室环境,包括居住面积适宜、房屋结构合理、卫生设施先进,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隔音等功效。 宜居城市应该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城市

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中心,是经济要素的高密度聚集地,是各种非农产业活动的载体。城市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才能为宜居城市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保证。 宜居城市应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

只有在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各阶层融洽、社区亲和、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才能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

宜居城市应该是文化丰富厚重的城市

城市的文化丰富厚重有如下含义: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化设施齐备;文化活动频繁;城市文化氛围浓郁。只有具有文化丰厚度的城市,才能称之为思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环境育人造人的职能,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

宜居城市应该是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

生活的舒适便捷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居住舒适,要有配套设施齐备、符合健康要求的住房;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等质量良好,供给充足;生态健康,天蓝水碧,住区安静整洁,人均绿地多,生态平衡。

宜居城市应该是景观优美怡人的城市

城市是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景观的优美 怡人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既需要城市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又要求人文景观如道路、建筑、广场、小品、公园等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人文尺度,体现人文关怀,从而起到陶冶居民心性的功效。 宜居城市应该是具有公共安全的城市

公共安全度是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雨、温疫,防御和处理人为灾害如大**、恐怖袭击、突发公共事件等,确保城市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能力。公共安全度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有了安全感,居民才能安居乐业。

第五篇:县长宜居建设讲话

在创建宜居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许 中 伟 (2011年4月18日)

同志们:

上午我们刚刚召开项目建设决战150天动员大会,下午又紧接在此召开创建宜居城市动员大会,这充分说明,县委、县政府“三宜一中心”的宏伟战略,开始从谋划步骤向操作步骤转变,从目标阶段向落实阶段延伸;也充分说明,县委、县政府抓工作是不断递进、不断细化的。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把创宜作为打造“三宜一中心”的首要和先导工程,将目标任务系统化、工作举措明晰化,动员全县上下迅速行动,硬化举措,启动宜居南丰创建,为2015年成功创宜开好头、起好步。刚才,建勤副县长解读了《创宜方案》,这是县委、县政府在结合实际、学习借鉴、数度修改、集体研究的基础上拿出来的,内容详实、目标具体、责任明确,希望大家对照方案,认真抓好落实;6个工作组作了发言,有决心、有举措、有力度,我完全赞同;等下,祝书记还将作十分重要的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执行。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析宜居之义,我们差距很大,必须扬鞭奋蹄 创建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它涵盖了居住的舒适感、出行的便利感、环境的优美感、公共的安全感等诸多因素,是生态系统、生活系统、社会系统的有机统一,要求一个地方不仅适宜人的生存繁衍,更适宜人的全面发展。当

- 1桔节和道教盛大妆迎等节庆活动。另一方面,拥有便捷的交通优势,“三纵三横”的主体交通网络日趋成形,赣东南机场正在积极争取落户,南丰沟通长、珠、闽三角,联纵东、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凸显。此外,南丰的民富程度较高,贫富差距不明显,社会和谐程度居省市前列,也是我们一大优势。第三,具备一定基础。主要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一城三区、一江两岸五桥、二横五纵一外环”的城市框架逐步拉开,总体功能、形象、品位逐步提升。“省级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生物制药、机械制造、光伏电子、新型材料等产业不断壮大,工业化进程迈入加速期。桔文化、傩文化、福文化、名人文化、美食文化、宗教文化等深入挖掘,旅游产业日益繁荣。

县委、县政府提出创宜目标,是顺应大势的理性抉择,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但在肯定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离创宜的差距还比较大,主要体现为“三难三差”。

所谓“三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提高资源承载难。主要是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持续发展方面,我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年,我们发展方式总体上还是比较粗放的,在赶超崛起的阶段,要快速实现转型发展,在兼顾“速度、质量、效益”的问题上,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处理起来也有现实难度。二是创建社会文明难。社会文明度的评价标准包括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社区文明等方面。目前,我县的发展环境存在服务意识淡薄、办事效率低下、法制观念不强,重监管轻服务、重处罚轻教育等突出问题;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低、管理滞后,仅3家正在运营;社区文化、体育、卫生、

- 34力争2015年,二产比重占50%,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50亿元,工业创税突破10亿元。二是旅游破题要创看点。要围绕“世界桔都,福地南丰”的主题,按照“一体两翼”的结构布局和“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的发展定位,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军峰山、70万亩桔海、仙人湖、国际生态养生岛、傅坊温泉、曾巩文化园等六大核心景区开发,加快洽湾“船形古镇”、莱溪“桃源山庄”、石邮傩文化村、仙人洞、仙人石等辅助景点建设,及早推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培育“县域乐”主题模式,打造江西新的旅游目的地,确保2015年来丰游客突破100万人次。三是现代农业要显特点。按照南丰蜜桔大产业理念,推进实施“品质提升、市场拓展、品牌唱响、产业延伸”四项工程,构筑以南丰蜜桔为根基,“产、销、加、学、研”五个方面互动,“农、工、旅”三大产业融合的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品牌声誉的世界桔都。力争至2015年,南丰蜜桔总产突破30亿斤,产业化主营收入突破100亿元。四是三产培育要凸亮点。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构建“高增效、强带动、宽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现代物流业重点新建物流产业园,培育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物流群体和物流企业。电子商务重点面向全国建设一批电子商务平台,至2015年县内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60%以上。金融保险重点扶持现有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发展,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以及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房地产业重点满足群众安居的需要,并发展商业房产开发。

(二)坚持“四化”联动,在城市形象上实现大提升。一是科学化设计。围绕突出南丰特色和宜居城市两大主题,按照百年要求,注重景观打造,提高城市品味,发掘城市内涵,全面提升我县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重点以河东综合新区、傩乡大道文化体验区、琴湖公园休闲区、一江两岸休闲景观带为组团空间,以行政服务区、医疗服务区、金融一条街等为区域亮点,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的控规和详规,构建“整体风格协调、区域各富特色、单体彰显个性”的城建规划体系。二是精细化建设。细节折射城市品位。宜居城市,应注重文化融入,抓好每个细节,大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小到道路规划、水面布局、路砖铺设、绿化搭配、座椅安放,都要精雕细琢,提升城市品味,一眼望去,让人感受良苦用心,使人产生过目不忘,永葆城市的生命力和魅力。在这方面,杭州、苏州等地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三是工程化推进。重点实施“城市增绿、碧水蓝天、污染治理、城乡清洁、人文景观”五大工程,实现城市•人•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加强城市绿地建设,确保2015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扎实开展各项污染整治活动,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指数。加快垃圾填埋场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步伐,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继续推行“门前三包”的责任制度,集中清理整治乱摆摊位、乱停车辆、乱扔垃圾、乱贴广告等现象。加快完善新建住宅物业管理制度,规范公交车、出租车运营管理,有效整治交通违法违规行为。四是市场化运作。创建宜居城市,投入十分巨大,仅靠县财政来解决,无疑于杯水车薪。要在

- 7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社会保障覆盖率达100%;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改扩建县、乡镇敬老院,新扩建10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四是全覆盖保障群众就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力争2015年,社会就业率达96%以上,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总比重达70%。

(四)坚持“四力”促动,在整体推进上实现大跨越。一是努力创建“平安南丰”。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托天网工程,提高视频监控覆盖率,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确保全县刑事案件发案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重大案件破案率达100%,居民对城市治安的满意率达90%以上。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二是致力健全服务设施。加强市政设施建设,确保县城亮灯率、水质达标率、有线电视网覆盖率均达100%。加大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力度,加快改造城市危旧房和棚户区,切实提高市民的居住质量。引导建设一批方便居民生活的综合超市、菜市场、餐饮店、药店及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社区商业服务设施,打造良好生活圈,提升市民购物、消费的便利度和舒适度。健全影视、酒吧、舞厅、棋牌等各类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市民精神文化水平。三是着力打造良好出行。以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道路框架为重点,全力推进市政道路建设,增强全县交通综合运输能力。在县城新建综合型公路客运站场,各乡镇全面建立客运站所。根据景区建设和发展需求,稳步发展旅游客运专线,确保2015年城区与旅游景区的城市公交线路通达率为100%。四是全力做好资源承载。

- 9到底,坚持下去、坚决不回头。要建立健全严格督查制度,书记、县长督查室,县委、县政府两办及县纪委(监察局)、各专项工作组办公室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督查,并通报情况,对好的公开表彰、差的公开曝光、问题严重的追究领导责任,确保创宜既要有轰轰烈烈的声势、更要有实实在在的成效。

2、要发扬“特别重实干”的作风。一切办法,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找到;一切问题,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解决;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抓住。一是实干必须牢记职责。各单位、各部门和各乡镇(场)的主要领导要牢记创建宜居南丰的职责,发扬“抢着干工作”的作风,对本单位、本部门的创宜任务亲自安排部署、亲自督促落实,迅速成立相应的组织和机构,制定好实施方案,自觉把创建宜居南丰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实干必须爱岗敬业。实干就是要有体现、有作为、创实绩,实干就是要勤奋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创建宜居南丰中,我们必须怀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切实做到把实干作风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着眼长远与抓好当前结合起来,以实干为荣、以实干为责、以实干为重,切实把工作干好。三是实干必须狠抓落实。落实,是一种决心、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有的人能把平凡的事业干得很伟大,而有的人却把伟大的事业干得很平凡。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一个落实能力的问题。现在,创建宜居南丰的任务已经明确,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抓落实。

3、要建立“工作高效率”的机制。创建宜居南丰需要高效率。目前,我县创宜的速度还不够快、效果还不够好,没有拉开与周边县区的距离,必须开展一场效率革命,别人跑

- 111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有关补充说明范文下一篇:有关穿越时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