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探索

2022-11-29

“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最重要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记载、积累和保存着人类社会所取得的知识和经验, 是人类社会赖以继承与借鉴前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 以及减少与避免许多重复劳动的工具”[1]。信息资源的快速发展, 使得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如何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 进一步优化地区性的文献信息资源配置, 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已经是摆在面前的紧迫课题, 图书馆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已经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就此作一些探索。

1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重要意义

2009年9月9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国家图书馆建馆100周年庆祝大会并讲话, 他指出:“图书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基础性设施, 是各级政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实现途径。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 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 在传播知识、传承文化, 播撒文明、启迪智慧, 改革创新、服务群众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不断开创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国家领导人对图书馆的重视, 为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早在2000年6月, 科技部牵头组建了一个虚拟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NSTL) [3], 2004年3月, 教育部正式启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CASHL) 项目并开始提供服务[4]。NSTL和CASHL互为优势, 互为补充, 它们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证明了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如果能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 就可以使有限经费发挥出最大效益, 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就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的公共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 对于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 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信息资源的占有率和利用率是分不开的, 作为承担着社会教育职能, 面对社会各阶层开放和为广大社会读者服务的公共图书馆, 在服务读者、服务基层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场馆的相继免费开放, 图书馆由藏书馆变成为阅读馆, 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吸引爱读书的人前来借阅, 图书馆已经成为读者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的公共大课堂。

对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而言, 如何围绕学校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目标, 来重新全面审视和定位图书馆在支持师生学习和学术研究中的角色, 调整自身适应读者学习与研究行为变化, 融入学校的科研教学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高校图书馆可以抓住信息化校园或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契机, 在本馆建设和服务中引入先进的与公共图书馆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理念, 切实为老师和学生的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提供帮助, 将有利于图书馆更好地服务学校教学科研[5]。

“大学丰富的图书馆资源是社会的共同财富, 应该在满足本校读者需求的前提下, 努力向社会开放”[6]。在地方的公共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过程中, 各种社会团体、经济团体以及相关科技人员, 非常需要得到高校图书馆在某个专业领域的信息资源。“早在21世纪初, 上海图书馆即向上海市领导提出了建设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方案。他们通过分工合作、互惠互利, 建立了包括公共图书馆、科研、高校和企业系统图书馆在内的上海地区图书馆网络服务系统”[7], 这种跨系统的服务体系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图书馆间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合作, 使彼此的实力得以发展, 构建成地区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联合体, 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整体竞争力, 实现共同发展。

3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 以及借鉴国外信息资源共享所积累的经验, 现阶段要把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落脚点首先放在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 来形成本地区图书系统的采购网、藏书网。

3.1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可以从图书馆际互借开始

当前, 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建设飞速发展,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的时期, 国家倡导“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8]。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 要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 最基础也是最实用的就是在本地区范围内实行图书馆际互借, 实行图书通用证制度。如:1995年5月, 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委托读者工作专业委员会, 组建了“江苏省高校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持有通用证的成员馆读者还可以在除本校以外的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使用, 并通过网络要求文献传递。高校文献资源的共享与协作为地区范围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做出了好的示范作用,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也应该首先从最基本最实用的图书馆际互借开始。

3.2 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各成员图书馆的协作

作为文献集散地的高校图书馆, 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青睐与重视, 要求高校图书馆扩大服务范围, 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此项工作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此, 要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 就要取得各方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同时要得到本地区参加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各成员馆的协作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

如:2008年11月16日, 文化部文化共享督导组参观考察了镇江市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 充分肯定了镇江市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成果, 对图书馆的工作给予以高度评价[9]。镇江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联合体是镇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它以公共图书馆和本地区各高校图书馆为主体, 逐渐扩展到地区范围内的各行各业的图书馆。按照“统筹协调、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促进发展”的原则, 实现文献信息在整个地区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它的问世, 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行业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 为高校图书馆面向全社会开放提供了平台[10]。

3.3 不断强化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 提高管理人员的认识

要加强内部管理, 无论是高校图书馆, 还是公共图书馆, 都要建立一定的管理措施, 完善完备各项规章制度, 做到奖惩分明, 有章可循。还要提高馆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 从大局出发, 放眼未来世界的发展, 适应将来社会的变化, 充分利用本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联合体这样一个平台, 制定切实可行、符合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强有力措施, 建立互利互惠机制, 使参与的各方平等互利、达成共识, 从而调动各成员馆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1], 使得他们能积极协调、配合本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联合体其他成员馆工作人员, 做好一切相关业务工作, 为教学、科研以及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把科研成果及时提供给社会, 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3.4 各成员馆工作人员要树立敬业奉献精神

高校图书馆工作不光对本校的教师和学生要热情服务, 服务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还要为本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联合体中其他成员馆的读者热情服务。高校图书馆在长期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 配合学校各系部的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 配合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 逐步形成了有主有从, 有精有广, 文理兼备的综合性文献信息资源体系, 以及自己的自建特色数据库等信息资源。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信息资源的日新月异, 使得各种社会团体、经济团体以及相关科技人员迫切需要了解最新的科技信息和科技动态, 就需要我们各成员馆工作人员要树立敬业奉献精神, 凭借良好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 积极调查了解读者的确切需求, 加强服务意识,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 向读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用、高价值的信息, 引导读者高效率地使用文献信息资源。

3.5 不断提高各成员馆馆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 现代的图书馆正向着数字化图书馆转型, 传统的图书馆模式服务, 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服务的需要。社会的发展, 科学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图书馆服务方式的不断创新, 传播手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迫切需要不断提高各成员馆馆员的综合素质。现代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关的图书管理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一定的现代高新技术, 需要各成员馆馆员能够与时俱进, 拥有一定的综合能力, 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 适应读者服务工作的创新需要, 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效的做好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

3.6 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传播手段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的纸质阅读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而且读者的年龄层次从青少年逐渐向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迅速扩展。网上阅读快捷、便利, 而且信息量大。网络阅读将取代纸质阅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此外, 还有电子读物、手机读物等等。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新的阅读平台肯定会纷纷诞生。用户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变化, 文献信息查阅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 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 需要图书馆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图书馆“要创新服务方式和传播手段, 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馆藏资源, 开办公益性电子阅览室, 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 向广大读者提供更为广泛、更为先进、更为方便的服务”[12]。本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联合体中各成员馆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 在运行一段时间以后, 有计划的逐步提高服务的渠道和方法, 拓展服务的对象和范围, 合理布局, 逐步建立本地区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电子文献传递规则, 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逐步转向数字化, 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的新模式, 应用数字化技术和通讯技术把文献以电子信息方式传递给用户使用, 使信息的获得更加高质、高速和高效。

高校图书馆和公用图书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将购买收藏利用的国内外电子出版物、期刊数据库、本馆自建的特色数据库等信息资源, 凭借1996年4月信息基础结构国际会议《信息时代宣言》提出的“独立平等、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13], 实现本地区内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 向读者提供24小时在线数据服务。对读者特别需要的电子信息或原文传递服务, 可以实行一定的有偿服务。在服务方法和模式上, 还可以通过E-MAIL等方式满足读者的需求, 也可以通过BBS等方式即时在网络上解答读者在信息资源使用上的疑问, 及时解决读者的问题, 帮助读者更好更快更高效的使用信息资源。

4 结语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是时代的要求, 是人们共同的愿望, 也是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而地区性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是实现大范围共建、共知、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 本着平等互惠的原则, 因地制宜, 携手共进, 大力开展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 促进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的共知、共享, 在此基础上, 早日建立起既符合国情, 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已经成为图书馆界达成的共识。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 相信更多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一定会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早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

摘要:针对信息资源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探索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意义、途径和方法,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 程焕文, 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1~22.

[2] 中国文化网[EB/OL].http://www.chinaculture.org/whrd/2009-09/21/content_350282.htm.

[3] NSTL网站,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关于我们[EB/OL].http://www.nstl.gov.cn/index.html.

[4] CASHL开世览文,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EB/OL].http://www.cashl.edu.cn/portal/portl/media-type/html/group/whutgest/page/gxmgk.psml.

[5] 姚乐野, 蔡娜.研究型综合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立——以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 (1) :43~47, 51.

[6] 彭飞.略谈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J].新世纪图书馆, 2009 (5) :3~4.

[7] 吴玲, 李嘉.合作共享发展——国家图书馆文献传递的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 2008 (5) :6~8.

[8] 中国文化网[EB/OL].http://www.chinaculture.org/whrd/2009-09/21/content_350282.htm.

[9] 镇江地区文献资源共享联合体.成员馆快讯[EB/OL].http://www.zjgxt.net/newscont.asp?pid=31.

[10] 镇江地区文献资源共享联合体.关于联合体[EB/OL].http://www.zjgxt.net/aboutus.asp

[11] 陈玉丽.地区性文献资源网络共享建设中的障碍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4 (1) :44~46

[12] 中国文化网[EB/OL].http://www.chinaculture.org/whrd/2009-09/21/content_350282.htm.

[13] 1996信息基础结构国际会议信息时代宣言[J].北京电子信息时代导刊, 1996 (5) :28~2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患关系紧张下的医疗事故赔偿问题解析下一篇:“316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