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创新探索

2022-12-18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据统计, 我国2009年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了610万, 比2008年增长了51万, 就业供给速度增长过快, 造成了毕业生供需市场严重不平衡的局面。同时, 国际金融危机又对中国经济和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在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高等职业院校该如何有效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培养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毕业生呢?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创新性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使教学与生产结合, 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与融合。毕业生就业市场就是企业人才需求市场, 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而且这一合作须贯穿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就业指导推荐四个环节之中。

1 专业设置要与企业人才需求方向相一致

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高校扩招影响了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而且高校招生专业设置也不是以企业、社会需求为本, 而是贪大求全, 盲目增加专业, 导致招生与就业脱节, 学生就业困难。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业型、技能型人才, 更不能盲目设置招生专业, 而应该在招生前面向企业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分析, 再科学地设置专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招生专业的就业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 明确就业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对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根据这种要求, 进一步调整专业发展规划、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拓展专业方向, 强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针对性。这样, 既可避免同层次、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质竞争, 又可培养出企业真正短缺的人才, 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良性发展。

2 教育教学要与企业人才需求规格相对接

2.1 职业生涯规划

大部分高职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后, 对自身的优劣势认识不足, 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 大一入学伊始, 学校要通过“把企业请进来, 将学生带出去”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帮助他们充分地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 对以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有个初步了解。例如, 邀请专业相关企业负责人到校向学生介绍、分析行业发展背景、现状、趋势, 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 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同时, 给学生半学期的时间思考、探索、确定自身职业生涯方向,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制定、实施职业生涯计划。

2.2 专业知识教学

毕业生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其就业, 科学的课程设计又是毕业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 而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远远落后于市场就业所需知识, 有些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知识的更新与教材滞后间矛盾非常突出。因此, 高职院校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要大力加强和企业的合作, 在制定课程设计时要认真研究就业市场, 让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参与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过程中, 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调整实训计划, 充分吸取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还可以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 为企业培养个性化人才。这样, 才能把握住市场需求人才的脉搏, 充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消费需求。

2.3 激励引导

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中可共同设立“企业奖学金”。以此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还可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的能力, 使他们及早了解企业和社会。特别是许多企业奖学金获得者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对应企业工作, 这些毕业生熟悉该企业的产品性能、生产工艺流程, 实践技能较强, 到企业后便可立即上岗, 节省了企业培训时间, 减少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2.4 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升格而来, 在办学模式上仍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的特点,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普遍不高;再加上政府对高职院校投入少, 原有的实践实训条件陈旧, 学生的实践技能跟不上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所以,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充分发挥企业设施设备的优势, 将企业生产设备功能扩大化。将企业生产车间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经常性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定期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去, 接受企业管理, 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老师傅手把手的指导, 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这不仅能让学生直接了解了具体生产岗位的技术要求, 提高了职业能力, 实现了毕业与就业的接轨, 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 良好的职业道德, 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 一方面能满足学生实践学习需要, 职业素质提升, 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企业部分生产需要, 以生产带动实践教学, 以实践教学促进生产, 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盈”。

3 师资队伍要与企业人才资源相互动

毕业生素质与技能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而学校师资力量和队伍水平又是提高学生素质与技能的重要保障。同时, 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 即成为“双师型”教师。而许多高职院校的现任教师, 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难以完全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技能培训能力的要求。

因此, 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更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选派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一线实践和锻炼,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积极聘用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参与学生的实践教学, 促进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的交流与合作。同时, 学校还可以定期帮企业进行员工培训, 建立和企业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以提高学校整体的师资力量和企业员工素质, 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4 就业指导要与企业人才素质需求相呼应

很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仅停留在就业观念, 求职技巧、就业心理调节等层面上, 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 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活动中, 特别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应积极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聘请企业成功人士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讲座, 到企业进行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 以丰富就业指导内容, 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和层次, 切实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必须贯穿与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四个环节之中, 环环都要落实。而且,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越发受到市场调控的影响。因此, 高职院校创新性地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 是适应市场规律的需要, 是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的有效方式, 更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高职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为能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笔者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四个方面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创新性方式, 并对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促进毕业生就业,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 汪瑞林.就业, 在困难中坚定前行[Z].中国教育报, 2004 (12) .

[2] 郑扬波.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5)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久久夕阳红青春体验园创业项目SWOT分析下一篇:1995-2014年东盟经济一体化水平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