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课程改革论文

2022-05-0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物流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国际物流课程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不可缺少的专业课程。拥有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将会受到更多企业地青睐,然而国内高职院校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存在问题,这不利于人才培养。主要研究了国际物流课程改革的内容,并简述了国际物流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国际物流课程改革论文 篇1:

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物流》课程改革与建设

【摘要】《国际物流》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研究对象是国际物流兴起与发展的相关历程、国际物流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及法律法规等,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适应对外经济开发和发展的要求,不断反应改革与发展的国际物流理论与时间,与时俱进的过程。所以,课程教学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要求进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本文分析了当前国际物流课程的现状,并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对课程改革与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升国际物流课程教学效率。

【关键词】国际物流 应用型 课程改革 创新

【基金项目】黑河学院教改课题(项目编号:XJG201629、XJG201634)的阶段性成果。黑河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为RWQ201702的阶段性成果。

经济全球化特别是生产和贸易全球化推动了国际物流的发展,这样的大背景对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及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提升教学认识,针对国际物流课程的特点以及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了重新的组织和改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以及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国际物流课程教学中的现状

1.课程内容繁多,兼具广泛性和复杂性

《国际物流学》作为核心课程,涵盖知识面广,包括国际物流的概念和国际物流系统与国际物流网络、进出口贸易的程序、国际贸易结算、进出境检验检疫、进出境货物的通关、国际货物的保险、国际商品的采购、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国际物流运输、国际船舶代理、货运代理、国际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内容,同时涉及物流、贸易、法律、政治等多个层面的知识体系。

2.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灌输式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承担的是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将大量的知识点分轻重地讲授清楚的责任。这样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消极影响表现在,对学生而言极大地束缚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教师而言完全背离了物流专业学科的实践特点,闭门造车式的教学也堵塞了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渠道。学习中没有贯穿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学生遇到实际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3.国际物流学实践教学创新性不足

一是课内实践性教学环节基本上属于已知领域的知识验证和重复,缺乏实验技术、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独立从事实验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而很难形成创新实验研究能力。二是目前国内的国际物流企业较少,仅存在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个别的发达城市,这些物流企业往往并不愿意大学生的短期实践,学生在缺乏国际物流实务的实践情况下,知识体系无法得以深入。

二、国际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改革课程体系

要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培养目标要使课程切实起到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通过本专业学习,掌握从事国内、国际物流理论与报关纳税、运输、流通加工、营销等业务实际操作的综合能力。在课程内容上既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又要注意和相关的专业技能课程相衔接。因此,要把物流相关基础理论介绍透彻,针对能力培养目标,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及前后顺序,分解成若干模块,使每一模块对应一个能力培养目标,同时注意模块之间的有机结合。

2.注重“双向互动式”教学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方式要改变一贯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模式,改变为双向的、师生互动的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模式。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一些国际物流术语及基本概念的讲解,另一方面要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对国际物流学课程形成一个系统框架,并能收放自如,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信息获得和加工的能力。

3.加强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案例,然后按照各章节内容对案例重新改编,有时还要根据对本专业的理解来精心设计问题,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总结出国际物流企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演变、体会国际物流业务中应注意的关键环节、领会国际物流业务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诉讼处理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对国际物流行业的情况有所了解,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分析判断能力、增强了学习国际物流学的兴趣。

4.注重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建立学习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形成课程知识与实践的贯通,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和课外培训学习取得对应职业资格证,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尽可能地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现场教学,丰富学生视野,让学生对业务现场过程和一些物流设施设备有直观的认识,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业务情况和基本流程等等,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实际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完成实践报告。通过实践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实务运作能力,缩短崗位适应期,使学生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实战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志宁.国际市场营销下的国际物流管理[J].物流科技,2011(4):56-59.

作者:张璐 刘巍 潘胤州

国际物流课程改革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国际物流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国际物流课程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不可缺少的专业课程。拥有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将会受到更多企业地青睐,然而国内高职院校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存在问题,这不利于人才培养。主要研究了国际物流课程改革的内容,并简述了国际物流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物流;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现状;研究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在我国的教育行业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国内高职院校的国际物流课程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解决现有问题,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国际物流课程改革的内容

1.1课程培养目的性改革

国际物流课程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国际物流中利用信息、报关纳税、运输、流通加工、营销等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

国际物流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不再拘泥于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实践和案例让学生更贴近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

1.2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是改革后的课程必须保持原有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改革之后的课程还应该具备更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课程知识不仅要与理论知识相关,还应该增加更多的实践课程。

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应该满足:一是理论知识授课课时应以够用为主,教师应该保证理论知识授课课时,但不应该局限于理论知识地教学;二是课程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打破正常授课顺序,将知识模块化进行教学。

2国际物流课程改革相关教学方法的研究

2.1教师引导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授国际物流相关理论知识时,应该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提问引导式教学方法和讨论引导式教学方法都应该基于预习的质量上。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积极做好预习工作。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积极解决教师上课时设置的问题;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就可以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知识。通过引导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

2.2能力分层教学方法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都是层出不穷的。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将国际物流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实施教学计划:一是基础教学模块,该模块适用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二是巩固教学模块,该模块适用于能力良好的学生;三是提高教学模块,该模块适用于能力较高的学生。在实行分层教学时,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都保持积极的态度,不能因为学生能力有问题就加以冷落,这样不利于分层教学地实施。

2.3项目实践教学方法

国际物流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实践。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不仅可以巩固现有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实际物流作业中的经验。项目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实践项目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启发,将学生置身于项目实践过程中,并让学生积极、独立完成项目中的各个任务。在完成相关项目之后,教师应该根据项目实践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实际作战能力。项目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交流能力、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2.4理论案例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中不能缺少实践教学,但理论知识的传授方法也应该进行改革。理论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启发性强并兼具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述进出口检疫、国际货物流通、进出口货物入境等相关知识時,应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教学案例,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案例,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5多媒体教学方法

国际物流课程会跟码头、口岸挂钩,但是某些学校并没有时间或者财力组织学生到这些地方进行参观。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港口、口岸实际工作情况,国际物流园区的工作情况,以此增加学生整体性认识。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物流的实际背景,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考试手段改革

考试手段的改革是国际物流课程改革内容中的一部分。传统考试形式无疑是选择、填空、解答、名词解释等等。这种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情况,并不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考察。久而久之,学生只会死记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长进,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地提高。

改革传统的考试形式,就是要在考试中加入分析题、计算题、制作表单题等等,这种类型的题目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理论知识,还可以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感觉到,考试不再是考试,物流问题离自己根本不遥远。

3结语

总而言之,国际物流课程地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地培养,避免学生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的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地改革,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罗兴武,张鉴民,芮宝娟.基于职业岗位能力本位的通关实务课程改革与实践[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孟泽云,黄亚静.基于工作过程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改革的探讨[J].人才,2011,(11).

作者:郝杨 戴晶晶

国际物流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基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国际物流实训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传统的国际物流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仍仅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作者打破传统的培养思路,提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基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分析了《国际物流》课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并最后给出了四项措施并进行实施。

关键词:创新素质;国际物流;课程改革

Key words: innovation quality;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course reform

《国际物流》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特别是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实践环节,我们一直在改进。

1国际物流实训课程改革背景

《国际物流管理》是宁波大红鹰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的专业课程,而基于此理论基础之上的《国际贸易综合模拟》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的综合实践课程,其中国际物流模块业务模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此项实践模拟是基于学生对相关物流课程的理论学习。从理论教学来看,国际物流实训的教学研讨还远远滞后于实践发展,因此,研究国际物流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归纳和运用国际物流实践中的最新发现,对进一步指导国际物流的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从教学目标上看,国际物流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仍仅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积极思维和师生互动。此种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自由思索和想象空间,忽视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学生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高校目前在专业创新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国际物流实训课程改革之理论基础

2.1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国际物流人才能力结构分析

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素质教育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从教学方面寻找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制约学生的创新思维;(2)考核方式及内容过于单一、呆板;(3)实践环节安排不尽合理。

上述第三点关于实践环节安排不尽合理的问题,许多学校、许多课程对于实践环节的安排都流于形式,特别是经贸类的课程更是如此。但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主要体现在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因此,基于学院本科建设时提出的“以能力为主线、‘一主三辅’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国际物流人才能力结构组成,包括7个方面:英语应用能力、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严谨周密的系统思维、组织管理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急作业处理能力、物流质量持续改进能力。这些能力通过本文设计的国际物流仿真软件实践操作、“模拟公司”再现课堂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很好的得到锻炼。需具备这7项能力的原因分析如下:

2.1.1英语应用能力

作为最通用的语言,英语广泛应用在国际物流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从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到日常沟通、单据书写、信息传递等。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但能够熟练使用英语与客户进行口头和书面准确的沟通,还要具有草拟和设计外文合同的能力。

2.1.2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

物流服务具有顾客参与、多个主体参与的多个环节的特点,从业人员需要时时与人协调沟通,与上下游环节岗位人员进行协作。因此,物流从业人员应具备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使信息传递、业务交接达到无缝化状态。

2.1.3严谨周密的系统思维

物流系统是由物流路线和物流节点构成的网络,在这个大系统中,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业务人员在实际运作中,不仅要有全面的综合性的知识,还要有一个严谨的系统思维模式,国际物流业务更是如此。

2.1.4组织管理能力

物流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整合客户资源的前提下有效地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人力资源等内部资源来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

2.1.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作业中能够综合应用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2.1.6应急作业处理能力

由于物流运作流程涉及环节较多,在作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突发事件。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处理异常事故的能力,具备随时准备应急作业的意识以及对资源、时间的合理分配和充分使用的能力。

2.1.7物流质量持续改进能力

现代企业追求全面质量管理,全员参与全过程的质量改进,以保持创新。从业人员必须拥有持续改进其作业质量和效率的能力,不断发现潜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优化作业流程,持续改进作业方式,提高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

2.2情景模拟教学法——开展国际物流“模拟公司”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情景模拟教学法,本文提出公司模拟再现《国际物流》实践教学,这种方法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国际物流业务和岗位操作能力以及上述所提的7项能力的锻炼。下面分析一下关于“模拟公司”教学组织方式的理论基础。

“模拟公司”的雏型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但何以在80年代后期迅猛发展起来呢?自80年代以来,在欧美职教教学论著作中,“行为导向”[1]一词一时成为追求和提高职教教学质量、改革教学的代名词。它与其说是一种概念,毋宁说是一种新的职教教学理论更为确切。在教学中,“行为导向”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取决于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体等因素的重组,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从而产生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模拟公司”的建立正是为了创造有助于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他们通过反复练习,进而会预期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即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得到发展。

柏林工业大学的教育专家杜霖先生形象地把学习比作“呼吸”,强调学习者不仅要“吸进”还要“呼出”。“呼吸”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实践,而在现实社会中很难找到适合经济类专业学生这样的学习场所[2]。所以建立“模拟公司”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原因如下:

2.2.1人才培养特别要注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不能强调办学机构能做什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而要强调需要办学机构做什么,需要办学机构培养出么样的人。这种“需要”来自社会、企事业单位,也来自学习者个人,而且前者必须转化为个人需要,才能构成对教育与培训的切实需求。

2.2.2“模拟公司”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符合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需要

“模拟公司”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采用的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正是行为导向教学常用的几种方法,“模拟公司”正是行为导向教育的具体体现。教学组织形式采取自我控制的独立作业、小组制定计划独立作业以及小组作业等多种形式,具体采用哪种形式要视培训目的、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任务的不同而变换。例如,要突出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则要求较多地采用小组作业形式,这样可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等等。

2.2.3“模拟公司”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感受实践的真实性

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模拟公司”就是从改善教学环境入手,来达到其教学目的的。建立“模拟公司”首先要考虑环境布置问题,应尽可能使学生感到真实。“模拟食品公司”摆放有相应的食品样品;“模拟旅行社”的办公室挂有地图、招贴画,“模拟公司”建立地点在正式的办公大楼里,学员之间谈话常讲“我们公司”如何如何,多采用实际商务活动中的称谓“您”,这种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对于学员从学习场所向劳动现场过渡是大有裨益。

3国际物流实训课程改革措施及实施

基于前述的关于具有创新素质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改革措施,并且分阶段进行了实施。

3.1初步形成理论性的国际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思路

在了解国内、国外同类院校国际物流实践教学的现状后,结合应用型本科的国际物流方向和学院专科的国际物流课程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分析,形成初步的、理论性的国际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思路。

基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国际物流》的实践教学,给出国际贸易本科关于国际物流方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包括案例教学、学生参与授课、企业高管进课堂等,并进行了教学实践;课程体系按实际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来组织。各工作流程设计思路如下:

将课程内容按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分为3大模块、9大项目。在通过重点讲解、启发引导、案例分析、分组大作业等形式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穿插在相应的模块教学中,教、学、做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整个国际物流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具体安排见图2。

3.2基于高职物流《物流综合职训》国际物流模块的教学,给出国际物流仿真软件教学的方案、组织方式和一些教学案例

第二项措施是通过对宁波大红鹰学院及其他学院的国际物流仿真软件教学进行参观调研和访谈调研,搜集实际运行资料,将搜集的资料整合到第一阶段形成的思路,此外,深入物流专业国际物流模块实训课堂观摩,并初步形成教学大纲和教学案例。

国际物流业务的主要模块可以有以下一些:包括外贸管理、货代管理、堆场管理、报关管理、船代管理等(如图3所示)。并由此来设计相应的实践项目和教学案例。

3.3提出公司模拟再现《国际物流》实践教学,并对实施目标和教学条件作了论述,最后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实践

结合宁波大红鹰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现状和社会人才技能需求整合出国际物流实践的主要业务模块内容,提出一套国际物流实践的教学组织方式并进行实践,主要提出了公司模拟再现《国际物流》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讲解某个业务流程后,由教师选取几个学生进行角色岗位分配,再由这几个学生模仿国际物流业务中的实际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各个岗位的职责与特点,从而既可以避免以前一些学生反复背记国际物流业务流程却效果不佳的现象出现,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国际物流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在讲完国际货运代理这一章之后,本人选取了几个学生分别扮演托运人、货代、船代、船方大副、海关等,要求学生按照所学知识完整地将出口货运代理流程模拟一遍,对错误的地方及时指正。

3.4提出校企合作共谋具有创新素质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在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对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的过程和经验分析,提出了国际物流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要有企业的充分参与,让学生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践,从而达到企业需求的人才标准。校企合作共谋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国际物流人才的方案的思想其实是与第三阶段实行的公司模拟再现《国际物流》课程是一脉相承的。

4总结

本文在分析了国际物流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之后,提出了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模式和组织方式并加以了一定的教学实践,因此,本文的形成为宁波大红鹰学院国际贸易本科的《国际物流管理》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指出了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的不同之处:把原来高职的旨在通过实训增强动手能力的实训提升到应用型本科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素质的高度,重点在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赵晓光. “模拟公司”与行为导向教学法[J]. 科技论坛,2007(9):182.

[2] 张晓芳. “模拟公司”: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佳选择[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23-25.

作者:王雪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金融发展分析论文下一篇:合作研究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