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论文

2022-04-28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

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论文 篇1:

经济虚拟化过程中货币、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仿真模拟

摘要:文章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了经济虚拟化过程中货币、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美国宏观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改变经济系统中的信用扩张倍数,对不同情境下重要指标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GDP随着信贷扩张的增加而增速提高,但其变动幅度却与信贷扩张规模增速呈反向关系;M2变动趋势与信贷扩张保持一致;CPI短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长期呈现上升的趋势;银行的信贷扩张在长期呈现规模递增,且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提升,新增资金会更多地流向银行与虚拟经济部门。

关键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供应;系统动力学

一、 引言

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作为现代宏观经济运行的两个重大热点问题,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一直被视作经济和谐发展的标志。能否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或者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达到既定的目标,一直是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着眼点。货币、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条件的,不同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宏观政策、外部冲击等都会影响到这种关系。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虚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虚拟化程度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经济虚拟化过程中,货币、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变动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因此,深入剖析经济虚拟化下的经济运行变异,挖掘经济虚拟化进程中货币、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前的关系为解释新现象、研究新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 宏观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1. 系统边界确定与结构分析。系统动力学方法旨在以系统性的观点剖析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其中包括多个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在构建宏观经济运行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时,从基本的宏观经济运行出发,依据Mishkin(2000)对于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的理论论述,结合Forrester(1996,2003)将系统动力学运用到宏观经济建模中的思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家庭、厂商、政府等各部门之间的资金流动来刻画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其中,在部门划分过程中未将虚拟经济部门直接融入到模型中,而是通过银行信贷、政府有价债券、厂商融资证券等金融投融资产品以及政府、厂商、家庭的金融投融资活动的方式,将虚拟经济融入到宏观经济资金流动的过程中,以考察经济虚拟化过程中货币供应、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互动关系(Smith & Ackere,2002;Berger & DeYoung,2006),图1即为所构建的宏观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整体框架,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

2. 系统变量说明。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变量类型包括状态变量、速率变量、辅助变量、常量与流量。在构建宏观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过程中,上述变量均有涉及,这里我们主要以商业银行部门为例,对模型构建过程中的关键变量及变量类型进行说明(详见表1),而各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文中不作具体说明。

3. 系统流图的建立。在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过程中,系统流图的构建关乎到系统整体的运行效果,其中系统流图的建立依赖于系统因果回路图、系统中变量的确定、变量的数量化形式以及系统中各个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确定。以商业银行为例,其行为特征概括如下:储户存款是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主要包括企业存款与消费者存款,而银行需要为此偿付利息。银行必须遵守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出去部分留存存款之外,银行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贷款发放与投资性活动,并向借贷者收取利息。商业银行通过存贷款利差来获取收益。

三、 仿真模拟

1.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本文选用运行检验与历史检验相结合的方式对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其中运行检验主要是通过模型试运行过程中是否出现时间溢出、数值溢出等问题进行验证。历史检验则是通过检验模型根据设定的数理逻辑关系所得到的运行结果。运行检验部分,模型构建之后的试运行过程中部分变量出现了数值溢出问题,经过调整变量的数值取值范围,使得问题得以解决。历史检验则根据所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对2001年~2016年美国经济主要变量(如GDP、CPI、M2、信贷规模)的变化情况与进行仿真模拟所得到的结果进行验证,时间频率为季度,得到的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各变量仿真值在波动趋势上与实际值基本保持一致,但是由于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结果无法完全地模拟特定的波动,因此各变量实际值与仿真值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整体来看,该模型所得到的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能够较好的反映经济变量的实际波动情况与变化趋势,可以进一步运用该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

2. 情境设定。本文所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一般性模型,优势在于模型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模型的适用性,通过将现实经济运行的数据带入模型,可以对现实经济运行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进行仿真模拟,同时考虑到系统动力学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尤其是现行经济运行中的非线性、交互性以及复杂性特征,对于短期波动的准确刻画误差仍较大,其主要目标是侧重于分析系统的长期变化趋势与演化路径。本文模型运行所用的初始数据为2017年一季度美国经济运行数据,部分参数是运用2001年~2016年的历史数据进行拟合所得,同时也存在一些经验数值,如居民消费偏好、财政政策持续时间、兑付时间等。同时考虑到现实经济运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模型的构建是基于标准的经济理论,所以其模拟数值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数据的趋势性特征与周期性特征得到了很好的刻畫。

本文构建系统动力学进行仿真模拟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在现有的经济运行框架下,通过构建各个部门资产负债表的方式,包括资产、负债以及留存收益等,并结合经济系统中的资金流向,考察货币政策的变动在现有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并存的经济体系中对于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以及虚拟经济的影响。同时结合2008年经济危机后政府的救市政策,以及当前全球性的高杠杆率、政府负债过高等问题,主要考察经济系统信用扩张所导致的经济运行特征与规律,即经济系统中资金需求的满足程度,详见表2。具体操作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增加银行放贷与缩短政府公开市场购回的时间来实现经济系统中的信用扩张倍数,在此基础之上,分析重要变量的变动情况。

3. 结果讨论。在所构建的经济系统框架下,基于系统中不同程度的信用扩张可以对比得到GDP、M2、CPI、信贷规模、新增金融投资以及企业贷款规模的变动情况。由图3可见,经济增长对信用扩张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当信用扩张发生时,受虚拟经济规模扩张与实体经济收益率的影响,需要一定的信贷资源配给过程,经济系统中的资本再配置以及投资、生产的滞后性,使得GDP未在当期便发生实质性的变化,GDP波动的时间与模型中的投资、生产与资本配置时间相关。关于GDP的波动趋势,我们发现受信用扩张的影响,GDP随着信用扩张的增加而增速提高,但其变动幅度却与信用扩张规模增速呈反向关系,意味着在信用扩张规模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对于GDP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当信用扩张规模超过一定界限时,则抑制了GDP的增加。

关于M2与CPI的变动情况,M2随着信用扩张倍数的提升不断增加,CPI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这体现了货币在经济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在流向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促使消费提升,生产扩大,价格上升,企业收益的提升使得虚拟资本价格开始上涨,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虚拟经济,在虚拟经济的成熟发展阶段,这种资金的转换效率较快,促使CPI短时间又出现下降,随着GDP的提升以及居民投资收益的提升,使得实体经济交易活跃,CPI在长期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受虚拟经济资金调节机制的影响,CPI呈现温和上涨,并未出现超通货膨胀的现象。

就经济系统中信贷规模的变动趋势而言,与M2的变动趋势相似,经济系统中信贷规模的变动趋势与信用扩张保持一致性,其中当信用扩张由0.7倍上升至1倍时所形成的信贷规模要低于由1倍上升至1.3倍的信贷规模。隨着经济系统的信用扩张,短期内银行信贷扩张存在滞后效应,但长期内银行的信贷扩张呈现规模递增,具有规模效应,说明在一定程度的信贷扩张下,经济虚拟化程度呈现规模递增的趋势,虚拟化进程加快。另外,银行信贷的激增也进一步加深了整体经济的虚拟化程度,增加了虚拟经济的杠杆化程度,而由信贷规模所带来的对高额收益率的追求,会使银行部门进一步提升杠杆率,提高了虚拟经济部门的风险水平。

图4为不同信用扩张程度下,新增金融投资与企业贷款规模的变动趋势。结合GDP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到,GDP增幅与信用扩张呈反向关系,意味着0.7倍、1倍的信用扩张时,GDP得到了较高的提升,新增信用流向了实体经济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此时金融市场中的新增金融投资则未发生变动,而当信用扩张上升至1.3倍时,金融市场中的新增金融投资得到了快速的提升,说明在现有的虚拟经济发展水平下,当信用扩张超过1倍时,新增资金会更多地流向银行与虚拟经济部门,其中银行部门的信贷结构中虚拟部门的贷款,如房地产市场,可能成为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流向,此时则会催生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资产泡沫。企业贷款规模在长期时间内随着信用扩张而不断增加,但是短时间内(其程度的分化始于第10期以后),受资金流向的影响,不用信用扩张倍数并未产生显著的差异。

四、 结论

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了体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的宏观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以消费者、生产者、政府、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五个主要部门间的资本流动为核心,同时还需要刻画GDP、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以及货币供应的系统循环过程。本文旨在对经济虚拟化过程中相关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性分析,通过情景设定与仿真模拟,考察在现有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并存的经济运行框架下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货币供应的影响。

通过改变公开市场操作规模与扩大银行信贷规模等方式,设定了仿真模拟的三种情景,即信用扩张0.7倍、1倍与1.3倍。对三种情境下的GDP、M2、CPI、信贷规模、银行部门权益、新增金融投资规模以及企业贷款规模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GDP随着信用扩张的增加而增速提高,但其变动幅度却与信用扩张规模的增速呈现反向关系,这意味着当信用扩张规模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时,对GDP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而当信用扩张规模超过一定的界限时,GDP的增长将受到抑制。

(2)M2随着信用扩张倍数的提升而不断增加,CPI短时间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但长期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体现了货币在经济系统中的流动过程,而受虚拟经济资金调节机制的影响,并未出现超通货膨胀的现象。

(3)随着经济系统的信用扩张,短期内银行信贷扩张存在滞后效应,但长期银行的信贷扩张呈现规模递增,具有规模效应,说明在一定程度的信贷扩张下,经济虚拟化程度呈现规模递增的趋势,虚拟化进程加快。

(4)在现有的虚拟经济发展水平下,当信用扩张在一定范围内时,新增资金会更多流向实体经济并促进其发展,而此时金融市场中的新增金融投资未发生明显变动;随着信用扩张规模的增大,新增资金会更多地流向银行与虚拟经济部门。而企业贷款规模在短时间内,如10期以内,受资金流向的影响,不同的信用扩张倍数并未产生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 Msihkin S.F.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M].New York:Addison Wesley,2000.

[2] Berger A.N., DeYoung R.Technological Pro- gress and the Geographic Expansion of the Banking Industry[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06,(38):1483-1513.

[3] Forrester J.W.Economic Dynamics in the Natinal Model[R].The MIT System Dynamics Group Literature Collection, System Dynamics Society,No.D-4619-1:1-24,1996.

[4] Forrester J.W.Economic Theory for the New Millennium[R].The MIT System Dynamics Group Literature Collection, System Dynamics Society,No.D-4886-1:1-18,2003.

[5] Smith P.C., Ackere A.V.A Note on the Integr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and Economic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2002,26(1):1-10.

作者简介:鲁晓琳(1988-),女,汉族,山东省即墨市人,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分析、虚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7-09-17。

作者:鲁晓琳

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论文 篇2:

中国财政赤字、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 要:本文将GDP增长率、财政赤字占GDP比重、通货膨胀率三个指标引入VAR模型,通过模型构建与参数估计、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财政赤字、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从而得出的结论有:财政赤字短期促进经济增长、长期抑制经济增长;通胀对经济的影响始终为负向;经济增长对赤字和通胀有单向传导效应;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冲击更强烈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更独立;由财政赤字引发的短期通货膨胀较短期经济增长存在一年时滞,因而可在扩张性财政政策三年后适当施加一定程度的紧缩性货币政策。

关键词:财政赤字 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 VAR模型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热议的话题。部分学者认为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密切联系。Uribe(2002)发现不可持续的财政赤字持续扩大是导致货币过度发行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并无显著关系。Stanley Fisher和William Easterly(1990)证明,工业化国家赤字规模在GDP1%、发展中国家赤字GDP2.5%以下,则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将不会引发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间的关系同样引发很大的讨论。干霖、董智勇(2011)发现GDP、CPI对各自贡献率和交叉贡献率均为近似余弦曲线。很多学者还对财政赤字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探究。戴蕾、王叙果(2011)发现虽然2008年政府财政赤字是可持续的,但公众预期通货膨胀率以及汇率的变动会对未来财政赤字的可持续性产生影响。

已有研究成果多数是采用理论分析论证法,缺乏实证分析。多基于凯恩斯古典经济学或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上的剖析。针对已有研究缺陷,本文拟运用VAR计量分析模型,并辅助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技术,对财政赤字、经济增长及通货膨胀的内在关系做一系列的实证分析检验、评价和预测。

二、模型构建与分析

本文的数据是从1980年至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r)、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百分比(defbg)、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cpir)三个指标所构成的时间序列。数据从中国统计局网站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取。经单位根检验,三个变量均不存在单位根过程,由于序列趋势平稳或随机平稳,所以可以继续进行后续VAR模型构建和脉冲响应分析。

1.模型构建

用gdpr、cpir、defbg三变量构造VAR模型,再借助AIC、HQ、SC、FPE准则为方程确定合适的阶数,四个标准结果为:3,3,2,3,因此,将阶数定为3。

通过参数估计,具体的VAR模型如图:

2.模型评价

通过对模型残差的正态性检验、相关性检验以及条件异方差检验,证明残差服从正态分布、无相关性和异方差性。表明模型拟合的很好。

3.格兰杰因果检验

原假设 F统计量 P—value 结论

gdpr不是cpir和defbg的格兰杰原因 2.9841 0.01324 拒绝

cpir不是gdpr和defbg的格兰杰原因 1.8077 0.1138 接受

defbg不是cpir和gdpr的格兰杰原因 0.5401 0.7755 接受

从检验结果可以得出,gdpr是cpir的格兰杰原因,而cpir不是gdpr的格兰杰原因,表明说明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效应是单向的。gdpr是defbg的格兰杰原因,而defbg不是gdpr的格兰杰原因,表明经济增长对赤字的传导效应也是单向的,经济增长有助于削减财政赤字水平,但财政赤字也并非导致经济增长或谁退的显著原因。cpir与defbg间无格兰杰因果关系,表明通过膨胀对财政赤字无显著的因果影响,反之亦然。证明通胀和赤字间的相互影响是不明显的,存在间接的影响,不构成直接因果关系。

4.脉冲响应分析

本文每个变量扰动的脉冲响应关系如下:

由图1-1得出:gdpr对cpir当期及未来的影响都是正向的,验证了经济增长推动通货膨胀的增长。gdpr对defbg当期及未来的影响都是负向的,表明经济增长有助于财政赤字的减少但并不显著。由图1-2得出:cpir对gdpr当期有负向的影响,表明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抑制作用。cpir对defbg当期有较小正向影响,而后影响由正转向负并不断减弱,表明通货膨胀使得财政赤字在短期内小幅波动。通货膨胀一方面增加通货膨胀税、所得税、商品税提高财政收入、降低赤字,另一方面由于抑制经济会迫使政府增大财政支出、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发行国债来抑制通胀并增加转移支付,增大财政赤字,政府作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通货膨胀对财政赤字的影响并没有显著作用。由图1-3得出:defbg对gdpr短期有较显著正向影响,而后转为负向影响,表明赤字对在短期拉动经济增长,长期由于财政挤出效应不利于经济增长。可见积极地财政政策在短期有效但不宜长期施行。defbg使cpir在短期内上下震荡,从第3期后转为负向影响并于第4起达到最大并最终减小为零。短期内对通货膨胀的正向作用可以由于财政政策的货币化,政府被迫采用增大货币供应量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从而增大通货膨胀率。长期财政赤字抑制经济增长,继而带来着物价水平的下降,并最终随着赤字对经济影响的逐步减弱而减弱至相对稳定水平。此外,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在第二期是达到最大。综合图1-4,defdg对gdpr及cpir的脉冲响应高度一致,可以得出财政赤字从影响经济增长到影响通货膨胀存在一期的时滞现象。因此,如果政府进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三年后适当地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将对通货膨胀起到更好的抑制效果。

三、结论和建议

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和财经赤字具有单向传导作用。财政赤字短期促进、长期抑制经济,因此财政政策不宜长期使用。通货膨胀短期、长期皆抑制经济,中国国情与菲利普斯曲线不符,因此稳定物價作为首要宏观政策是重要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皆非中性,货币政策更显著,财政政策更独立。财政赤字从影响经济增长到影响通货膨胀的存在一期时滞,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三年后配合适当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Uribe. A fiscal theor y of sovereign risk[R]. 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 2002

[2]Stanley Fisher, William Easterly. The economics o f government budget co nstraint[J] .The World Bank Observer.2005(02)

[3]干霖,董智勇.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研究[J].现代商业.2011(15)

[4]戴蕾,王叙果,王非.我国财政赤字的可持续性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1)

作者:裴慧宇

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论文 篇3:

基于VAR模型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简单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三种理论,然后通过对我国2001到2011年的经济季度数据建立VAR模型,得出持续严重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害并且通货膨胀受自身波动影响较大的结论。因此,我国当前的经济政策目标应是逐步使通货膨胀率降下来。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率;VAR模型;治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时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的高速和CPI的强势上升。2001年-2011年,我国每季度的GDP增长率平均值为10.9%,CPI的季度均值为2.9%。通货膨胀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是否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指标。抑制CPI的强势上升并使其保持在较低水平上,对我国实现经济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理论概述

一直以来,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经济学中争议很大。当前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还没形成统一的观点,可分为正相关关系、负相关关系和中性论三种理论观点。

(一)“正相关关系”理论认为通货膨胀能促进经济增长。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和以托宾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分别认为在短期和长期内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呈正相关关系。即政府当局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张总需求,从而发生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也随之发生。

(二)“负相关关系”理论认为,通货膨胀不但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增长。以Fisher(1993)为代表的经验研究却发现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相关关系,通货膨胀导致的价格、汇率等各种经济参数的突变和扭曲,会造成市场混乱,提高社会交易成本,严重降低经济效率。

(三)“中性”理论。理性预期理论和货币中性论者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可能不产生实质性影响。货币对实际经济生产过程不产生影响,从而通货膨胀也是中性的,即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既不存在促进作用也不存在阻碍作用。再加上经济活动中的个体能够理性的预期到这种通货膨胀的效果,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导致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无关。

二、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本文拟通过建立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技术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一)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用2001年到2011年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GDP增长率(GDPR)的季度数据来作为分析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相互关系的样本空间。统计数据均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其中CPI的季度数据采用月度数据的平均值。

(二)VAR的估计结果

CPI=0·923992×CPI(-1)+0·089940×CPI(-2)-0·611322×CPI(-3)-0.342520×GDPR(-1)+0.271917×GDPR(-2)+0.277261×GDPR(-3)+59.15263

R2=0.81;F统计量=18.65

GDPR=0·145347×CPI(-1)-0·366476×CPI(-2)-0·134209×CPI(-3)+0·627808×GDP(-1)+0.081954×GDP(-2)+0.195669×GDP(-3)+37.48259

R2=0.84;F统计量=23.28

这说明与实际值相比,模型拟合结果并不是十分有效。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没有将影响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所有因素全部纳入VAR模型中。影响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本模型仅把二者作为相互的解释变量来分析二者的关系。因此,所造成的模型估计结果不是很理想。

2.模型中滞后阶数的选择也会影响VAR模型估计的效果。在选择滞后阶数时,应在滞后阶数与自由度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可以根据LR、AIC、SC、FPE、HQ信息准则确定VAR模型中将内生变量的最长滞后期确定为3。据此建立的VAR模型通过检验可知,其模型稳定性较好,对模型的解释和预测能力较好。

3.由于统计数据本身和VAR模型本身也存在种种缺陷,因而模型拟合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经单位根检验本文的此VAR模型是稳定的,下面主要对经济增长率与CPI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1.CPI分别受到自身、GDPR,一个正的随机冲击的响应函数。

(1)对于来自自身的一个正的冲击,在前3期为显著的正向响应。之后,逐渐减弱并在第6期变为为负向响应,在第8期,这种负向响应达到最大值,之后又逐渐减弱。

(2)对于来自GDP的冲击,直到第2期才有负向的冲击响应。总体的冲击响应比较微小,但是,从4到11期有明显的正向响应。这说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CPI有正向推动作用。

2.GDP分别受到自身和CPI一个正的随机冲击的响应函数。

(1)对于来自CPI的一个正的随机冲击,在起初也会给GDPR带来一个短暂而微小的正面冲击,但是,从第3期开始转为负向响应,并在第6期达到最大值,负向响应一直持续到第10期。之后又出现微小的正向响应。

(2)对于来自自身的冲击,冲击响应在前10期为正向响应。之后是微小的正向响应。在第16期后冲击响应趋于零。说明经济快速增长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

(四)预测方差分解分析

在VAR模型中,利用方差分解能够发现影响因素对内生变量的贡献程度,进一步判断出主要的影响因素。

对CPI,GDPR的方差分解(如图2所示)表明,CPI对自身的贡献率最大,在第9期之后就表现出基本平稳的趋势,达到85.56%,而GDPR的贡献率才有13.44%。

在第9期之后CPI和GDPR对GDPR的贡献率也出现了平稳的趋势,分别在59%和40%以上。这表明,在影响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CPI的影响对自身的影响更重要。

三、模型的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时间序列变量CPI、GDPR建立VAR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通货膨胀受自身因素的影响较大。这意味着,一方面,通货膨胀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较大;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具有持续性和惯性。由于CPI方差的80%左右是由CPI自身贡献的,因而应加强对通货膨胀自身的规律性的研究。掌握其运行规律,不能任其持续蔓延开来。

2.适度的通货膨胀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而持续严重的通货膨胀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有害的。但是,目前我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并且通货膨胀对经济的阻碍作用日益严重。因此,目前我们应该把宏观调控目标向治理通货膨胀上倾斜,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在的关系在不同阶段是处于不同的关系状态,但是,持续严重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的。所以,逐步使通货膨胀率降下来应是当前的经济政策目标的重点。(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双正.基于VAR模型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2] 邹菊芳,黄新飞,程晓平.中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估计[J].统计与决策,2001,(6).

[3] 郑雨,李新波.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J].技术与市场,2007,(1).

[4] 张明君.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5] 陈朝旭,许骏.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关联性的实证分析[J].现代情报,2006,(9).

[6] 范王榜,曹辉.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双高现象”浅析[J].人文杂志,1995(06).

作者:和云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理科教学改革管理论文下一篇: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