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育的理论意蕴与当代演变

2022-09-14

个性化教育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 而是一个复杂深刻的社会现实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实践与教育实践交互作用的问题。个性化教育也并不仅仅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更是内涵着整个教育发展的本质内容与终极目的。个性化教育是教育界的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和持之以恒的追求。从东方孔子“因材施教”到西方爱默生个性化教育思想;从国际欧洲经合组织《面向明日之学校教育:使教育个性化》的报告到中国政府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无一例外地倡导个性化教育, 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 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为每个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教育。

一、重思个性化教育的理论意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学生的异质性不断凸显, 各类个性化教育实践的不断涌现, 再次将个性化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当下个性化教育的理论内涵与特质。

在宏观层面, 个性化教育不仅是指学校的个性化教育, 也包括社会和家庭层面的个性化教育。散布世界各地的国际个性化教育协会致力于个性化教育的全球推广, 从企业、家庭私人教师、测评师和教育策划师的注册等到个性化教育专业技师认证, 所涉及的个性化教育都是社会教育。我们称之为“社会个性化教育”;在微观层面, 个性化教育既是教育理念, 也是教育方法和思路。如中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育理念,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教育在于造就人, 强调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以及我们当下提到比较多的“一对一”教育、小班化教学、“开小灶”等教育形式, 都是相对具体的说法。我们称之为“个别化教育”;真正的个性化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树立内涵式的教育理念, 打造个性化的教师队伍和改革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 发展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总之, 个性化教育呈现出以下理论特质:其一, 在哲学意义上, 个性化教育既关心个性化主体的自我实现, 又强调个体个性与社会共性的融合共生, 既要求尊重主体的独特性, 又要遵循社会价值整体规范。个性化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要破除阻碍个性化发展的教育体系、模式和制度, 还要打破传统成功学的划一性标准, 更要冲破社会制度对人的各种限制,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其二, 个性化教育与标准化教育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 标准化教育强调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与正当性, 要求教育要尊重教育发展与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 要求教育必须要有发展目标与规划;而个性化教育强调教育的独特性、个体性和全面性, 要求尊重个体独特性和主观差异性, 因人而异, 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最合适的教育可以是标准的, 也可以是不标准。因此, 标准化教育与个性化并不冲突, 强调的是现代化教育实现的不同侧面, 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其三, 个性化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与新的教育理论, 如“多元智能理论”、内涵式教育等结合在一起, 不断采用互联网、数据分析等新型教育手段, 实现了理论与现实、历史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个性化教育的演变趋势

当今时代, 个性化教育在吸取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合理内核与信息化社会先进教育技术的前提下, 越来越朝着开放式、多元化、自主性和特色化方向发展。个性化教育也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 而是日益扩展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当前个性化教育呈现出多种新趋势, 一是从外延式教育到内涵式教育发展;二是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演变。三是个性化教育逐步由个体的个性化教育演变为集体的个性化教育, 即特色办学, 不久的将来定会指向“双一流”学校的建设。此外, 个性化教育日益与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调查紧密集合, 逐渐探索基于个性化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

(一) 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演变

外延式教育关注外在价值和需求、受外在目的支配, 忽视内在价值和需求, 枉顾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育的针对性, 因此外延式教育必然会被内涵式教育发展所替代。中国知识分子从来不是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 古代读书是为求取功名, 光宗耀祖, 现在读书是为了职业和前程。儒家积极入世思想是中国教育的底色。当下, 中国已经进入教育大国的行列, 但是离教育强国的目标还存在很远的距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 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指出, 要为每一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我们开始向内涵式教育的方向转变。因此, 从外延式教育到内涵式教育的演变在本质上是教育向本身价值和内在逻辑的回归, 杜威曾说“教育过程之外没有目的, 教育过程就是目的和本质”。

(二) 从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为主体的演变

传统教育认为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宰者,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 两者之间是施教者与被灌输对象的关系。19世纪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 认为学生是被动接受教师提供的外部知识,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五环节”课堂教学思想, 进一步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进入现代社会, “以学生为中心”开始占据教育思想的主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本质是主体的构建过程, 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家认为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 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 要从个体出发, 尊重个体的独特性, 挖掘学生潜力,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火焰”, 点燃学生个性发展与自主创新的火焰是教师的职责, 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

(三) 从个体的个性化教育演变为集体的个性化教育

集体的个性化教育, 简单讲就是培养学校的特色, 以往的个性化教育要求尊重个性、培养个性, 实行“个人化教学”, 或者要培养和尊重教师的个性以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 这些观点都是针对个体而言。没有从学校层面或社会层面强调个性素质的养成。随着教育的全球化趋势、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尤其是中国“双一流”办学理念的提出, 教育者开始反思和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 通过学校的特色建设影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养成。一是营造个性化教育的氛围, 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个性。学校的特色化办学, 必然从顶层设计到教学实施再到校园宣传都会体现个性化教育理念, 形成个性化教育的校园文化, 促使学生思考个性, 发展个性。二是通过培育特色学科与专业培养个性化人才。特色学科建设是特色化办学的必然要求, 学科是载体, 没有学科建设, 特色化办学只是一句空话, 同时, 个性化教师需要在特色学科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通过特色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三是学校的个性化教学可以通过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等途径, 影响所在社区对个性化教育理念的认同与接纳程度,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个性, 包容个性化的良好氛围。

当下, 国内的个性化教育实践仍然薄弱, 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外延式教育的影响, 但是我们要矢志不渝推进个性化教育的实践进程, 在发展中拓展, 在实践中规范。个性化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单调式整齐划一的教育, 个性化教育强调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强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强调处理好个性化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摘要:从本质上讲, 个性化教育是个体个性与社会共性的统一, 也是科学和规范的个性, 更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同时, 个性化教育从外延式到内涵式发展, 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的演变, 再到集体个性的养成是新时期个性化教育呈现的新趋势。

关键词:教育,个性化,意蕴,演变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个性化教育的十个观念[J].高等教育研究, 2018, 39 (09) :1-7.

[2] 张莉.深化院校研究推进个性化教育——“大数据时代的院校研究与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8年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 2018, 39 (09) :107-109+2+111-112.

[3] 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诠释、悖离与超越[J].上海教育科研, 2013 (04) :5

[4] 沈超.高校个性化教育的理性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30 (02) :46-48.

[5] 刘献君.本科学生个性化教育体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06) :105-113.

[6] 罗祖兵.由“标准化”到“个性化”:信息社会中的教学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09) :11-1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梯安全性远程监控技术与故障诊断下一篇:某改扩建公路桥涵单元危险有害因素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