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在教书匠读后感

2022-12-06

第一篇:做自在教书匠读后感

做自在教书匠读后感

做自在教书匠

—读《当一个普通教师也不错》而感

江西省永丰县恩江镇肖家小学傅志华

2012年6月27日《中国教师报》中符礼科写的《当一个普通教师也不错》,我看后感触很深。

文章主要写了学校领导的苦衷以及当普通教师的快乐。接着举了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韦恩的事例。1976年4月韦恩经800美元卖掉苹果10%的股份,而今这些股权值已高达3500亿美元,但他从未后悔过当初的决定。因为韦恩没有过早劳累而死。通过这一例子进一步说明当普通教师是幸福和美好的。

古人曾说:“家有三斗粮,不教小儿郎”,如今教师越来越感觉到教书如履薄冰。从而抱怨职业的“老九”,工作的繁琐,重复,职称的无望等等。但符礼科的这篇文章,犹如一杯香醇的清茶,让人沁透心脾;犹如一片的原野,让人心旷神怡。教师的灵魂,教书的真谛重新在我的脑海中思索着。曾经浮躁而疲惫的心开始变得舒缓,变得温暖而满足,这才发觉当个教书匠是如此的幸福和美好。

是呀,就像符礼科说的,我们也看到:学校领导也不省心,如学生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把时刻悬在头上的利刃,每天都要小心应对:接待工作、应酬问题、政策解读、各项活动……经常会陷于纷繁的学校事务而身心疲惫。而我们虽然是一个教书匠,可能没有抛头露面的机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关爱家人,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有更多的时间去亲近学生,安心本份地上好每一堂课,课下是个平凡普通的老师,日子过得淡泊宁静。没有报告上唾液四溅,没有酒桌上的觥筹交错;有更多的时间去争做学生和家长心目

中的教书匠,这样的幸福是巨大而真实的。

取富贵青蝇竞血,逐功名白蚁争穴,熙熙攘攘,皆为利往。部分教师沉迷于名誉的“陷阱”,而忽略了教学的真谛。我认为做一个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教书匠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我们看到许多受世人敬仰的教育家,如季羡林老先生乐在教书匠,他的一生就如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中写的:智老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享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记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这何尝不是我们的典范。再看美国“最佳教师”弗兰克.迈考特乐在教书匠,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不断锤炼教学技艺,提高教学质量,赢得了众多学生的尊重。在许多人对教学匠不以为然的时候,他却把自己的著作取名为《教书匠》;徐英杰乐在教书匠,从课堂和学习中收获成就感,创办“数学媒体工作室”。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楷模。

试看多少默默无闻的教书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顽强执着地守在三尺讲台上,将自已的青春、热血、激情化作涓涓溪水,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这是何等的执着和坚守。

曾听这样一段话: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梦想、智慧、激情、诗意与力量。虽然我还算不上是一个很好的行者,但我会像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说的那样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去做平平凡凡的工作。快乐生活,快乐教书,做一个充满阳光快乐的“教书匠”,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第二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梁丽丽读后感

“一个人有很多种活法,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还是富贵立身?我们知道南辕北辙的故事,它告诉我们选择方向的重要性,方向错误,你越努力,离目标也就越远。人,只有在选择正确的情况下去努力,才能做出成就。人生路上的选择,第一位的,不是做什么职业,而是问一问自己,你选择“精神立身”还是“富贵立身”?”

上面这段话是我摘抄自《不做教书匠》中的句子。一个人有很多种活法,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似乎太深奥了,因为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才算活对了。我觉得人活着就要学会让自己满足,不要后悔,不要浪费宝贵的生命。

我自己从来没想过能踏入教育的行业,在我看来,老师这个行业颇具挑战性。而且,它非常的具有意义。

一个不爱孩子的人,那我觉得她可以放弃这个职业。孩子是什么?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他是单纯的,人生来并无善恶,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的塑造自己的性格。就像一块原始的石头,在河水中几经磨练才能安然的躺在河堤上晒着阳光,感受岁月静好带来的温暖。我觉得,老师可以是那涓涓细水反复淬炼石头使之化为美玉的人。 师之道,不先在高远,不先在深厚,而是先练就耐心。

耐心什么?耐心就是日复一日的劝导,日复一日的练习。日复一日的沉稳。

耐心让学生接近你,信任你,愿意敞开心门接纳你。而教育的根本就在学生。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当学生离开校园后,再与他们谈心交流时,在他的记忆深处不是你教给他的一个解题方法、一篇课文,恰恰是你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轻轻的抚摸。当然,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你并不缺少爱,缺少感情。但是,你是否原意为别人花费你心中的爱,你心中的感情?你能象爱自己的家一样去爱学校吗?你能象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每一个学生吗?

我想,这种爱不仅是深刻的,更是持之以恒的,需要你以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为基石,这是一种必须的耐心。

把耐心作为基石,用爱去感受教育,才是教育的立足之本。

第三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淡雅的封面、兰竹的幽香吸引了我,让我在众多的教育书籍中选中了它——《不做教书匠》。拜读之后,感受颇深。这本书里面的句子很短,文字很美,字字扣人心弦,道出了大部分老师的心声。于是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我们的意识中,教书匠总是板着脸、苛刻严厉、毫无生气的那种,有时在我心情不好、对学生训话时也总是板着脸,这样看自己,我不就是一名教书匠吗?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当学生离开校园后,再与他们谈心交流时,在他的记忆深处不是你教给他的一个解题方法、一篇课文,恰恰是你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轻轻的抚摸。

当然,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你并不缺少爱,缺少感情。但是,你是否愿意为别人花费你心中的爱,你心中的感情?你能像爱自己的家一样去爱学校吗?你能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每一个学生吗?“一个真正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深刻的,不只关注今天,更关注其明天;不只关注其智力,更关注其情感;不只关注其基石,更关注其创造。”。我想,这种爱不仅是深刻的,更是持之以恒的,需要你以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为基石。

其实爱是相互的,我们教师也需要爱,在学生的关爱下也是倍感幸福的。这也就是郑杰老师所说“相互取暖”吧,知道别人很冷,知道别人的处境,才会设法给别人一点温暖,自己在给别人温暖时也会受着别人的温暖。

考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能不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无法选择考试,我们只能积极应对。不从考试的角度积极组织教学,我们会觉得对不起学生的眼前利益,但如果仅仅满足于从考试的角度组织实施教学,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终生喜欢自己所教得学科的,学生离开学校,教师毕其一生,至多只能算是一个优秀的教书匠。好的教师,应该喜欢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与学生一起涉及欣赏。这样的教师,不仅令学生日益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考试能力,更能令学生日益迷恋上学习,令学生在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样的教师,才能告别教书匠这一头衔。但是我总是被考试这两个字限制着我的教育,令我自觉不自觉地围绕考试进行我的教学活动。有时候想想真是对不起学生啊!

教书匠是不管什么新课改的,只要能把书上的内容讲完,指导学生将课后练习做对就行,是顾不了其它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会感到做教师真累。但我们真正参与课改,不

要认为课程改革仅仅是专家们研究的课题、仅仅是学校领导的事。如果我们都能切实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心情,我想我们的教学就不会这么累,学生学的也不会那么苦。

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不难看出,小学生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其次才是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然而,从我们的现实情况来看,似乎有点儿本末倒置,大部分教师都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为首要的目标,其次才是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至于能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是另外一回事。回忆上学期我所上的一节公开课《巨人的花园》,如果从知识、能力目标达成度来说是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但是,在课堂上教师的组织教学是吃力的、学生的学习也不是很投入尽兴的。是什么原因呢?现在想想就是忽视学生的情感。其实,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激情中体会语文的魅力,在宁静中思考语文的唯美,更能使学生体会到语文的本质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教学效果。

幽默是爱心与智慧的结晶,语言的魅力是你无法想象的,如果上课时有点儿幽默感,这样的老师,就会像一块磁铁一样,能牢牢地吸引着学生,如果能在有趣中不知不觉地引导教学,那么,教学的效果一定是好的。我们不妨像郑杰老师所说的那样:“去问问孩子们,不必一本正经地做什么调查试卷的,只要去看看他们的表情和眼睛,他们欣喜的表情和欣赏的眼光都会告诉你的。”

教书匠只管教书,不管学生的感受及环境的渲染作用,而作为教师,要知道自身的心境对学生心境的影响相当大,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更何况,不好的心境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呀。我们何不调整自己的心态,做一名和谐教师呢。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在“公正”中平衡自我心理,享受生活。在当今时代,我们要认识什么是公正。社会对待教师应该说是公正的,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其实大可不必。要善于在工作中找到职业的尊严和幸福,树立“工作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观念。此外,我们还应把自己公正的态度辐射到自己的教育对象上,表现为不管是面对差生,还是优秀生;面对熟人的孩子还是陌生家庭的孩子都一视同仁。有了这样的心态,我相信心会越来越年轻、笑容会越来越灿烂!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郑杰老师说“思索是一件快乐的事。”是啊,“静坐常思自己过”、“宁静以致远”,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工作态度。教师应该学会不断地怀疑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设计、教育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不断推出适用于学生的、有选择余地的新计划、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评价方式。教师大多是善于反思、善于创新的“和谐教师”。年轻的特级教师贲有林,正因为每天坚持撰写教学心得,才编辑了62篇几十万字的教

育随笔集。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甘于“有限作为”。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效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心理等都是慢慢生长和发育的,教师应该给予持久的关注和等待,要悦纳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的过程,反对“立竿见影”。我们在学生身上取得的显性“成绩”是很有限的,不要指望用强力和果断在学生身上“打造”出什么,“催生”出什么。甚至有时候,我们的“不作为”就是最好的“作为”。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教学专家,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做教书匠,无论今后会怎样,我都会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行动永远不晚。让我们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小学教师吧。

第四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于是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做教书匠读后感。以前在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的大多是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而这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指引,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年教师。里面对教师的心理分析很有道理,也给一些教师指明了方向。

站在十字路口,迫切需要的是人生的抉择,智慧的抉择。文中举了不少例子,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不切实际的理想就是空想,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才能更进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尤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灯,的确是受益多多。管校长的每词每句通俗但含义非常深刻,读来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佩服他的文学功底,佩服他对教育现象的透彻分析,佩服他对当今教师心理的完美剖析,佩服他精辟的教育理念。

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文,颇有一点感悟。想到当今的学校教育,对我一名青年教师而言,除了对所教专业知识要有深入研究之外,对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也应有个深层次的思考。

不做教书匠》一书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样熠熠发光的思想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

阅读《不做教书匠》,使我深刻理解了教师应当具有心灵的力量。教育就应该是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的气氛,人文的课堂,让课堂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成为质疑问难的场所和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阅读《不做教书匠》,我更懂得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要有一份责任感。我们常常想教给学生更多,用自己的一杯水去滋润学生.因为不放心的缘故而讲了又讲,让学生做了又做.我们愿意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来为学生补课,素不知事倍往往功半,只会苦干是不行的。教师应有启发学生思想,引领学生感情的素养。今天的教师可以只有一杯水,但是必须懂得如何教会学生取水,带着责任心走进课室,走上讲台,让孩子们在你的点拨下受到启发,从而步入知识的殿,读后感《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阅读《不做教书匠》,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教师要不断地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只有肚里有货,才有生产的本钱;教师只有让肚中之货日趋壮大,才有生命的产生,才能让教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最忌孤陋寡闻、眼界狭窄、知识结构单一。为了当好今天的教师,您可能会舍弃很多,失去很多,但无疑您是快乐的,因为您生活在充满童真的孩子中。

一本书,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就是我们大家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我想,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最近,我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坦白讲,我个人对“教书匠”没有排斥感,能称之为“匠”就是某一个领域里的专业技能掌握者。但是拜读了全书之后我就深深地明白,管老师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要只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应努力成为一个胸怀大志的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专业感,有奋斗感,有亲和感,有智慧感的教育者。

沉浸在管老师那掷地有声的文字里,我时而心潮澎湃,时而热泪盈眶,时而俯首沉思,时而感慨不已。管老师的叙述让我回想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很多经历都似曾相识。虽然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的是“全国第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励志书”、“全国第一本为学校管理而作的的入岗培训书”,但是读过之后就会感觉这本书适合于每一个年龄段的教师。

管建刚老师在书中谈到这个故事: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有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懂。书中引用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也许很多老师都和管老师一样是为了户口、为了事业单位的稳定等多种原因报考了师范,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既然现在你从事了这项工作,就要排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目前的工作中。

这是对学生、家长负责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家长把自己的心肝宝贝、心中的唯一交付到你手中,把一家的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你就更应该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告诉自己要倾其所能,努力做到问心无愧。人生在世,正如管老师所说:一个人的活法有很多种,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告别了“富贵立身”,那么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握紧自己手中的麦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这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方向感。

一本书,可以是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当之无愧。

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第五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不做教书匠》读后感。坦白讲,我个人对“教书匠”没有排斥感,能称之为“匠”就是某一个领域里的专业技能掌握者。但是拜读了全书之后我就深深地明白,管老师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要只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应努力成为一个胸怀大志的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专业感,有奋斗感,有亲和感,有智慧感的教育者。

沉浸在管老师那掷地有声的文字里,我时而心潮澎湃,时而热泪盈眶,时而俯首沉思,时而感慨不已。管老师的叙述让我回想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很多经历都似曾相识。虽然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的是“全国第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励志书”、“全国第一本为学校管理而作的的入岗培训书”,但是读过之后就会感觉这本书适合于每一个年龄段的教师。

管建刚老师在书中谈到这个故事: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读后感《《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有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懂。书中引用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也许很多老师都和管老师一样是为了户口、为了事业单位的稳定等多种原因报考了师范,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既然现在你从事了这项工作,就要排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目前的工作中。

这是对学生、家长负责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家长把自己的心肝宝贝、心中的唯一交付到你手中,把一家的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你就更应该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告诉自己要倾其所能,努力做到问心无愧。人生在世,正如管老师所说:一个人的活法有很多种,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告别了“富贵立身”,那么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握紧自己手中的麦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这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方向感。

一本书,可以是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当之无愧。

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110kv变电站合同下一篇:镇中心小学排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