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的问题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穹顶之下的问题范文

穹顶之下的视觉传播

内蒙古大学 学生作业

读书笔记(纪录片观后感)

题目: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中的视觉传播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新闻与传播专业 指导老师:万生云 年级:2014级 姓名:周大伟 学号:31442055

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中的视觉传播

柴静:这段视频作品的演讲主持人、同时也是制片人。她是著名传媒人,前央视主持人,记者。北京大学艺术硕士,曾长期制作污染治理报道如《山西:断臂治污》《事故的背后》《尘肺病人维权调查》等,获选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2014年初从央视辞职,2015年2月28日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采编及视频制作团队:原央视《看见》栏目的主编范铭、制片人李伦、编导郝俊英以及摄像团队,罗永浩、许岑、东东枪、欧阳念念以及他的锤子团队。史航、土摩托、丁文山、汪韬、袁凌、黄章晋、杨潇等人大V记者、调查记者团队。 引言:《穹顶之下》与其说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是一部调查纪录片加演讲形式的网络视频作品,这部作品内容聚焦雾霾及空气污染的深度调查,主要针对什么是雾霾、它的形成及解决出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记录和剖析。据统计,截至2月28日20点30分,纪录片在各网络平台已累计播放超过3500万次。3月1日凌晨,《穹顶之下》发布12个小时后,其点击量已经突破了600万次,评论超过1.2万条,并以每小时新播50万次的播放量迅速增长,创下公益环保题材视频作品的播出记录。截至3月2日上午9点30分,《穹顶之下》在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的总播放量近2亿次,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柴静雾霾调查#的阅读数达3亿人次。

雾其实是一种无毒无害的自然现象,而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的主要组成。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雾霾人们是可以看见的,但雾霾的细小微粒肉眼是看不见的,可是一部主要内容带有科普性质的,阐释看不见的微粒之危害的视频,为何能有如此强大的传播力呢?恐怕与这部时长103分钟55秒的作品中视觉效果的呈现有很大关系。

整体来看,《穹顶之下》几乎运用了所有的视觉传播元素和呈现手段,TED式演讲、keynote演示、数据信息可视化、Flash动画、移轴摄影、无人机拍摄等等。

第一, 个人演讲部分,主打贴近性的形象。 柴静本身是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她这部作品的主要形式是演讲加演示,这是一种类似于TED演讲的形式,TED(指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在英语中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邀请世界上的思想领袖与实干家来分享他们最热衷的事业.这个会议的宗旨是“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参加者们称它为 “超级大脑SPA”和“四日游未来”。柴静所采用的方式,有些类似于TED演讲模式。在这场演讲中,她作为名人的知名度和视觉辨识度是这段视频广泛传播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看她在这次演讲中的个人视觉形象:白色亚麻衬衫加牛仔裤,化淡妆, 与在主持台上正襟危坐的女主播形象有不小的区别,因为她给自己的定义是一位年轻的母亲,给这部作品的定义是一位母亲与雾霾的“私人恩怨”,一副普通人的装扮,一个“私”字,把看似“高大上”的严肃的环保主题,降低到了个人生活层次,拉近了与广大网友和观众的距离,全篇21段演讲,她几乎全部用普通人的讲述方式,以平静的语调和平缓的语速娓娓道来,既体现了整个话题与每个人“同呼吸、共命运”的相关性,贴近性,同时也保证了这个严肃话题视频的客观理性元素。当然,她是十分会演讲的人,她是能够把所有的视觉元素调动的核心。例如: 她在讲述女儿生病手术的过程时,讲到了一个细节:柴静:“后来护士在我手里放了这只小熊,那是用来安慰小孩的,她用来安慰我,我再见到我女儿的时候,她还在昏迷,医生对我说,手术很成功,但有一件事情你要原谅我,他说她太胖了,所以刚才麻醉的时候我们扎了很多针眼才找到静脉。”那只小玩具熊的画面相信会定格在很多观众的脑海里。

第二, 大屏幕演示 丰富的视觉元素运用

这一部分是视觉传播的重点,结合了文字、图片、图表、动画、视音频、污染地图应用程序等几乎所有视觉元素,我们大体做一些浅要分析。

1:数据的视觉化呈现。 这一方面,《穹顶之下》可以说做的相当出色,尽管部分数据遭到了各领域专家的质疑,但从数据视觉化的呈现方式来说,它无疑是成功的范例之一,数据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很难在人的脑海中留下直观的印象,因而给人的理解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或者不便,因此,一部视频作品,把数据形象化,视觉化,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是让人理解作者意图最好的方法之一。穹顶之下出色地运用动态的文字、图表、图片配合演讲解决了这个问题。例如:作品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一个Pm2.5曲线图,配合柴静演讲词:“这是2013年1月份北京的PM2.5曲线,一个月里头25天雾霾,我当时在北京,当我这一年里反复看这条曲线的时候,想回忆当时有什么印象,什么感觉„„,当时的中国正被卷入一场覆盖了25个省市和6亿人的大雾霾,但我置身其中,浑然不觉,只有我的嗓子有印象。”在解释黑炭的概念时,用了大量的数据,基本也是全部采用文字+图表+图片的形式,而且是动态的,各种视觉元素大小可调的,给人的感觉一目了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观众理解的障碍,而且多次运用国内国外、实验前后等图片或数据对比的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动画演示

PM2.5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百度百科的解释:“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这样的文字解释一般的非专业人士仍然很难从直观上去理解PM2.5的概念,为了让人们直观形象地了解PM2.5,《穹顶之下》的柴静团队专门制作了一段动画,配上拟人化的解说:

“我是PM2.5,我的弟兄很多,多环芳烃、各类重金属,每一个都带着利器,在攻击人类的闯关游戏里,我很少失手,第一关,鼻孔,鼻毛和鼻涕能挡住外来异物,90%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都在这里阵亡,但挡不住我。

第二关,咽喉,上呼吸道纤毛一秒钟煽动20次,但我身体轻盈,气管平滑肌受到刺激收缩,试图阻挡我,这是自取其辱。

第三关,下呼吸道,这里有像倒长的大树一样,密布的支持管是我们最好的滑雪道。

我们一路跟白细胞、淋巴细胞等交手混战,人类因此引发各类炎症,我们的大部队最终到达树杈尽头的肺泡,人类的肺泡有3亿多个,我们一旦挡住肺泡,人类就喘不过气,但这里有我们最可怕的敌人巨噬细胞,它们专门吞噬异物,号称体内清道夫,这是一场恶战。

但我们人多,而且有难以分解的内核,加上重金属的毒素,巨噬细胞很难消化,容易细胞器破裂而死,人类的免疫力就是这样下降的。 我们还有一组刀锋战士粒径小于0.5微米,可以穿过肺泡膜植入入血,沿途损伤血管内膜,让人血管变窄,血压升高,引发血栓,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肺循环来到人类的核心中枢,向你们的心脏发起总攻,造成心肌缺血、损伤、心律紊乱,引发心梗。

颤抖吧,人类,你们的每一口呼吸,我都在。” 这样的方式,不仅生动地展示了PM2.5细微颗粒物的形象,同时也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PM2.5对人体的危害,加深了对PM2.5理解。

3:丰富、精致、 精彩的视音频剪辑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记者,以及汇集了著名编导摄像的团队,《穹顶之下》对各种电视手段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在各类视音频素材的组合、剪辑、运用上,在节奏的把握和控制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例如:在为了说明PM2.5对人体肺脏损害的一段采访视频中,记录了一位肺癌患者的手术过程,从手术影像记录中,人们可以清晰完整地看到这位肿瘤患者肺部病灶,以及黑色的粉尘附着物,黑色的淋巴结,再加上医学专家的权威的解释和说明,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雾霾和肺癌的可能的相关性。为了说明燃煤的危害,特意赶到英国伦敦拍摄,找到1952年伦敦煤烟污染严重时的影像资料,那烟囱林立的景象,在严重空气污染中,伦敦市民的艰难生活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在伦敦的一座桥上出现场,内容是这样的:“这四根烟筒103米高,他们是英国工业时代巅峰时期的象征,巴特西火电站,1930年代它建成的时候,它每个星期大概要烧掉一万吨煤来维持伦敦五分之一的电力,伦敦几乎可以说是吃煤为生,从火车、轮船、铁、钢、日用品,整个伦敦就像是有上百万座微型的火山,正在喷发,因为烧的是大量的劣质煤炭,而且是低空排放,家庭壁炉的烟囱,带来的污染,是工业的两倍。 随后配合的资料和视频片段:毒雾正在逼近,市民感觉呼吸都变得困难。

解说:人们走在大街上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脚,甚至要靠盲人来领自己回家,交通警察用大灯照着自己,免得被车撞倒,全伦敦,一片死寂,你只能看到救护车,因为他们要运送那些生命垂危的人,但是他们走在街上只能靠前面有人拿着火把来为他们照明。

前前后后,在这场大烟雾中死去的有一万两千人,死者的肺部组织切片,经过检验被确认他们似于长期吸入烧煤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通过大量的调查事实,这段视音频资料足以证明燃煤是产生雾霾和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再比如:为了拍摄河北雾霾的污染情况,采访团队曾尝试用无人机拍摄,可惜因为雾霾太严重拍摄失败,为了寻找雾霾的源头,柴静与当地的环保部门一起到河北某地存在污染的工厂里暗访,却遭遇环保执法尴尬。一系列的电视调查采访过程,一连串的权威专家的解读,在给人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极深的视觉印象,极为生动的现场真实感的同时也给人以心灵震撼,尽管从内容上来说,《穹顶之下》未必有多少数据和调查到的事实是独家资料,调查结果也未必不是第一次披露、 但是,用把雾霾、空气污染、人体健康、法律问题等纷繁复杂的一系列因素,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组合,用这样精彩的视觉传播呈现方式来表现的,《穹顶之下》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4:模拟地球、电子地图的合理运用

之所以把地图这个视觉元素拿出来单独说,是因为在《穹顶之下》中,几乎每各几分钟就会用到卫星地图或者模拟地图,最后还用到了查污染的地图软件,在演讲视频中,地图应用给人以宏观的,整体的、一般的视觉形象,说明、解释、对比的效果特别明显,例如演讲中有这样一段:柴静:“我还有一个朋友叫老范,她是江苏人,以前我跟老郝两个人争论敝省还是贵省更污染的时候,她就在旁边说,哎呀我们南方人真的不知道什么叫污染。

现在她们华东也沦陷了,但她很奇怪,她说,不可能吧,我们华东至少跟煤应该没有关系,因为我从小到大都没见过煤,对,我给她看这张图(地图),这是你们家(附近)的钢铁厂,这是你们家(附近)电厂,这是你们家附近的水泥厂,在你们江苏,每三十公里就有一个电厂,而且这些企业现在排放的情况怎么样呢?在这我们就能看到,此时此刻,它们的排放,红色的全部是超标企业,稍放一点你就能看到,在华东整个地区到底有多少在超标排放,而被夹在中间的上海,它自己烧的煤也不少,它是单位燃煤量最高的国际性大都市,每一平方米的土地上要烧掉十公斤煤炭。”

再比如:柴静号召大家下载污染地图软件。演讲词:“让数据变得被我们看到,让它放在眼光底下来晒,这是一个手机的APP,下载了这个软件之后,在手机上你就能够看得到距离你大概五公里左右的地方有那些企业正在排放污染物,这些红色的都是表示它们正在超标排放,中国的六千家重点企业排放了百分之六十五的废气,你可以向环保部门去举报,你也可以在微博当中公开它,所有这些带着蓝色痕迹的都是被公民举报之后他们承诺的整改日期。” 5:使用Keynote软件演示方式。

Keynote是一个演示幻灯片应用软件,由苹果电脑公司出品,运行于MacOSX操作系统。最早发布于2003年1月。Keynote支持几乎所有的图片字体,界面和设计也更图形化,可以用来制作更好的幻灯片。由于Keynote使用MacOSX内置的Quartz等图形技术,他可以很轻易的制作幻灯片。另外,Keynote还有真三维转换,比如在切换幻灯片的时候使用旋转立方体方式。在柴静整个演讲过程中,所有的文字、图表、图片、动画、视频、地图等视觉元素可以在大屏幕上任意切换,随意播放,而且每一步切换都是动态的变化,有各种各样的切换效果,这都归功于这款Keynote软件和团队的精心安排。例如:柴静在美国加州采访,出现场:那边是啤酒厂,那边有个大仓库,像这个车就刚刚从长滩那个大港口运货过来的,你看这个像擎天柱一样的大家伙十八个轮子,大概有二十多米长,它的质量相当于一个坦克或是一个重型装甲车。(这一段现场采访,立刻配合了一段图表动画解释车辆的情况)。

人体接受的外部信息大约70%来自眼睛, 可以说视觉形式的信息接受是人类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因此就单一形式的传播途径来看,视觉信息传播的形式可以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 《穹顶之下》是一部视觉传播手段包括各种新媒体手段都运用的十分娴熟的作品,她的个人演讲加大屏幕调查纪录片演示的方式本身也是一种创新的视觉传播方式,把静态视觉信息传播和动态视觉信息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再结合到位的解说、同期声、音乐、音响等各类信息传播元素,最终打造了一部具有惊人传播力的网络视频作品,尽管它并不完美,也遭受到了不少质疑,但是这一部作品在视觉元素创造方面在视觉信息的传播方式和表达方法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周大伟: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硕

2015.3.15

第二篇:高中的穹顶之下观后感

在《苍穹之下》中,柴静不再是以一个记者,而是以一个母亲、普通市民的身份来看我们天空的中的雾霾。运用大量的数据、事件及亲身经历来回答这三个问题。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高中的穹顶之下观后感,欢迎查阅。

高中的穹顶之下观后感1

看完柴静自费百万做的雾霾真相调查,脑洞大开。忽然醒悟,过去所看到的黑,是局部的黑,现在的黑,则是系统性的黑,黑到了这个国家的骨髓里,黑的简直让人绝望。过去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而今有人在努力打破这个黑箱子。

柴静的自媒体视频好像让中国人第一次知道自己生活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这还只是解析了环境中雾霾的一角冰山而已,去触碰一下金融、医疗、教育、宗教、科研等其他领域,会发现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雾霾。我们以为了解自己的国家,其实一无所知。

看了柴静的《苍穹之下》,我的看法是:一个权力不受约束的政府才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污染源,不看到这一点,那就是没看到问题的实质。这部片子还是非常直观地让大家看到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带血的黑色利益链条上有官员、矿主、种种吃煤的人,包括自身是底层且强迫童奴干活者。大多数中国人唯一的柔情留给孩子了。柴静因母亲之忧,拍了这部片子,以孩子作为切入点,希望让坚硬的人心有所触动,如果你居然认为是煽情。你就享受雾霾吧。”

柴静关于雾霾的专题纪录片《穹顶之下》,是一部不错的雾霾科普片,如果说数据之类让观众不能产生直观印象,那么当她谈到自己找北大实验室主动要求当实验者时,研究员告诉她这个实验没法做,因为实验时要设一个伦理安全值,结果是实验室的空气比外面要好。这个细节,足以让中国人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生存环境的危险性。

国人共享一国空气,无人能够逃避。在社会共识严重破裂的今日中国,这一问题本应最容易达成社会共识,但对柴静纪录片的相关讨论,表明中国社会已完全无法取得任何社会共识。

各种指责很多,柴静的纪录片表明官方已经可以熟练利用互联网舆论进行官民互动,是好事。片子传递出的价值观,也是好的。片子也是好片子。有人为柴静的未来担心,那真是没看懂整个故事的情节:

1、新环保部长刚刚上任。

2、视频一出,人民日报等官媒力推。

3、多位现任官员在片中接受采访。

4、反腐矛头已经对准两桶油。

5、之前网传两桶油要合并。

6马上要开两会了。

最强烈的意见是:柴静背后有支持力量,那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石油、中石化的产品造成污染,其实是个老问题。多年来各地民众反抗的PX项目,基本都是中石化、中石油参建的。潘岳当年批评大型国企石化所建项目不少高污染项目,且建在江河旁边,是造成水污染的元凶之一。但雾霾的出现,据说有汽车尾气、工业污染排放、冬天取暖用煤、农村燃料种类等多种原因。因此,说《穹顶之下》是对准两桶油而来,实在算是超级发挥之论。

高中的穹顶之下观后感2

你见过真正的星星吗?

没有……

你见过蓝颜色的天吗?

见过蓝一点的……

你见过白云吗?

没有……

“一个拉丁诗人信奉一句格言:一个了解事物原由的人,才是幸福的。如果他在中国,会把这格言改成:试图了解事物缘由的人,是要倒霉的。”这段话是柴静女士为张宏杰先生的著作《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所作的序中写的。历时一年,投资百万,走遍中外,为了弄清雾霾的原由,柴静女士所受辛劳我们无法想象,在这里,向柴静女士致敬。

一张张细致描绘曲线图,一个个真实的数据,一次次明察暗访,用“触目惊心”已不足以形容。我看见,烟囱燃烧的不是化石燃料,而是我们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个活物的生命;我看见,浓烟滚滚,尘土飞扬的背后,是物欲的贪婪,是权利的纠缠,是挑衅法律的尊严,是漠然与习惯。我不知道,如果没有柴静女士耗时一年殚精竭虑的调查,我们对雾霾的集体警惕和重视还会延迟多久,是否,还是一如既往的把雾霾编成段子,一笑了之?我不知道,如果没有对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言谈观念进行曝光,那些灰色甚至黑色的地带还能隐藏多久。

有谁愿意重返1960年伦敦街头,行人连自己的双脚都看不见,交警需要用火把来为车辆引路?有哪一个妈妈,会把自己的孩子囚禁在家中,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笑,生怕那样会吸入更多烟尘?有哪一位“既得利益者”希望自己的家人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穹顶之下?有哪一个国人,愿意燃烧生命去换来锦绣繁华?我想,没有人会回答“我愿意”。那么,为什么,为什么还不在建筑工地的土堆上盖一层布?为什么还不在餐饮店里装一台油烟净化器?为什么还不在油枪上装一个油气回收装置?为什么还要一再践踏法律的尊严——执行?怕拖累经济发展,怕加大失业率,怕触犯有关部门的权利……这些都不是借口,都不是理由,唯一的借口是淡漠,唯一的理由是利益。

我只想春有云霞出海曙,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夏有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秋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冬有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希望,这不仅仅是奢求,而是穹顶之下的我们共同担起的梦与责任。

后记:柴静女士的《穹顶之下》发布后,很多人越来越警惕与重视雾霾和环保,然而,也有一部分人趁机深挖她的往事,借机炒作,有人质疑她的动机,甚至有人说她“满纸荒唐言”,而我却只有“一把辛酸泪”。因为在当下,有太多盲从,太多恶意,太多无动于衷,太多眼睛被无知蒙蔽,太多脑袋失去理性,然而,这些都无法改变——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像柴静女士这样真正有良心的媒体人。

高中的穹顶之下观后感3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高中的穹顶之下观后感4

20_年2月28日,一部名为《《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出现在各大主流视频网站,在短短的时间内,其播放量及下载量早已破亿。在人们视线中消失了一年之久的柴静,以“私人恩怨”介入公众话题。

3月1日,刚刚上任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与媒体见面,这是刚刚上任48小时的环保部部长的首次对外活动,他表示,已经完整看过《穹顶之下》,并发短信对柴静表示了感谢。并对讲述了今后环保工作的重点方向。

此时,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

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在《苍穹之下》中,柴静不再是以一个记者,而是以一个母亲、普通市民的身份来看我们天空的中的雾霾。运用大量的数据、事件及亲身经历来回答这三个问题。在片子中我们看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更看到环境保护的现实性、无奈性……无论出发点如何,柴静的举动值得点赞。

在记者见面会上,陈吉宁将该纪录片和环保史上有名书籍《寂静的春天》相比,该书由女科学家雷切尔.卡森在1962年出版,唤起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一切,提出了“向大自然宣战”、“发展压倒一切”等口号,在那个时候,几乎没人去质疑它的正确性。而环境保护被经济发展有意识的忘记掉。如今,环境污染却成了绕不过去的话题。环境保护成了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我国早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法》在1989年12月就已颁布。但环境保护年年提,环境污染仍存在。“我现在不敢笑,怕别人看到我没有牙齿”在面对柴静的提问,环保部一位官员如此说道,道出了无奈,也道出了环保执法的尴尬。

《苍穹之下》道出了中国环境污染的现实,也道出了环境保护的无奈。有法难执行,正如某些媒体报道中国法律就像TXT文本文件一样,只能打开浏览,却无法像EXE可执行文件一样,可以在实践中运行。

执法为何“过松过软”?其还是执法手段单一,主要是靠现场检查、责令停产、进行罚款,没有强制执法权,不能直接强制关停污染企业,也不能扣押、查封排污设备;甚至开出的罚单,也因为环保部门自身没有强制执法权,还得申请法院等机构执行。另一方面,过去很多地方唯GDP论,重发展清环保,甚至放纵污染。这又进一步使得环保部门成为“弱势衙门”。

党的十八会议已经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战略体系之中,并制定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五位一体”战略举措。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它赋予了环保部门多件执法利器。环保部门可直接查封、扣押排污设备的权力,环保执法有了质的飞跃,让环保执法“长了牙齿”。

古人云:“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如今,我中国环保执法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现在就需要中国的环保执法者就要顶上去,守住环境的阵地、法律的底线,不能重复之前的“过松过软”只有坚定不移地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只有这样,才能让让生产经营者敬畏自己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敬畏各项环境保护法规的权威与尊严,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高中的穹顶之下观后感5

昨天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感触颇多,刚看后还觉得这个人真有勇气,很敏锐,能够击中时弊。但是后来想想里面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总的来说就是她也许讲了99%的真话,可是在其中1%最核心的部分却讲了100%的假话。如下:她讲了中国的油品等级为什么那么的低,原因是中国只有3家石油公司为了自己的垄断利益,自己指定的标准过低,大家都知道的她指的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同时,她又说美国却有上千家。暗示和引导人们以为,只要打破垄断,全面开放就万事大吉了,石油问题就解决了,排放就更清洁了,雾霾就可以治理好了。事实果真如此么?

地球人谁不知道,美国早就在石油行业完成了自由竞争阶段,早就形成了以洛克菲勒为首的寡头垄断时代!所谓的美国有上千家,其他的那么多公司占有市场份额有多少?这个她在罗列了一大笔数据后却选择性掩盖起来。让人感觉证据不充分。要是按照她的逻辑,中国也有不止几十上百家,去各个大油田的附近看看,也有很多私营的炼油厂啊。那么倒回来讲,既然美国的可以垄断,为什么中国的不可以垄断,难道就是因为美国是垄断在私人手里,而中国的垄断在政府或国家手里就不行了?

话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她的言下之意就是全面放开石油行业,交给市场竞争然后形成私人寡头。问当今世界,有哪个所谓的民族资产阶级有这个实力搞得赢西方的大财团大寡头?如果真的全面放开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西方的大资本家垄断。也许放开初期老百姓会有点甜头,但是长远来看,一旦西方大资本垄断了中国的能源市场,那才是苦日子的开始。如果真的像她说的一样放开油气开采中国会是个什么样子?看看前几年放开的煤炭行业就知道了,是那些黑心的私人老板更关心环保呢还是国有企业更加负责任?这不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么?可是她为什么要误导民众呢?而且有选择在两会前的敏感时期搞出这个题目?估计背后是有推手的,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编99%的真话和1%的绝对谎言的,而且在极短的时间被所有媒体发布,形成轰动效应。固然,国有企业是有问题,而且很大,但是解决的手段绝不是所谓全面放开,那样的结果就是全面被国际大资本给控制,给吃掉。没有了能源命脉,中国人民的命根子就丢了。我们只有想办法让国企真正地为人民所监督,完善其管理职能,真正地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将其摧毁。现在中国28个关键行业,据说有23个都被外资完全控制了,要是将来再全面放开铁路、军工、电信、石油等等命脉,将所有命脉行业私有化,那我们的立国基础还在哪里?我们还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么?这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核心的政治问题,立国的基础动摇了,性质改变了GCD离最后的倒台恐怕也就不远了。到那时就是胡汉三又回来了。

所以,想来想去觉得,现在不是讨论要不要国企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如何加强国企在整个经济成分里的比例问题,以及如何让这些国企真正地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让他们的的权力得到监督和制衡的问题。国企不是哪个官僚的,不是哪个利益集团的,它应当是真正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并且是为全体中国人民谋福利的。只有做到了这点,整个国家才能真正的长治久安,人民才能真正的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高中的穹顶之下观后感

第三篇:柴静幕后的朋友圈 《穹顶之下》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娱乐资本论 吴立湘

娱乐资本论观点

浩淼繁星,言极穹顶,两会前的这一个周末,是属于柴静的。

在一个习惯着睁眼说瞎话的文宣系统中,产生了“看见”的柴静。然后在一个自我承担风险、资金以及荣誉的自媒体时代,柴静又努力去解释那些“看不见”。

不过真要把柴静当如娱乐资本论一般的自媒体,把《穹顶之下》当做一次私人恩怨,那就实在是属于幼稚。

不信看看《穹顶之下》片尾的字幕,里面每个人都是隐藏的Boss。简单地说,就是提供技术支持和风格定位的罗永浩团队+范铭的文案摄像团队+通过常年客厅社交积累下来的大V智囊团。同时,柴静在全片中运用的21个演讲技巧,也几乎堪称案例教学。

《穹顶之下》片尾字幕

仔细看看《穹顶之下》片尾的字幕,里面每个人都是隐藏的Boss,而在小娱看来,主要是分成三个部分(同时笔者也采访了两位参与人员):

1.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家都知道的《看见》的原团队

以主编范铭、制片人李伦、编导郝俊英以及摄像团队为主。按名单分析,应该主要以拍摄、文案为主,是幕后主力。

2.然后是罗永浩,以及他的锤子团队

其中许岑、东东枪、欧阳念念都是锤子的员工。有人说“演讲的场位是罗永浩指导的”,然后许岑、欧阳念念都是负责 keynote 制作,看样子整个TED式的互联网风格的发布会都是由罗永浩团队决定。

3.大V记者、调查记者等外脑

史航、土摩托、丁文山、汪韬、袁凌、黄章晋、杨潇等人,都是微博公知届或调查记者圈内赫赫有名的大佬。

《穹顶之下》片尾字幕

数到这里,估计不加V就会又急吼吼的称柴静是“客厅派对主人”了,肯定也会有人称柴静是当代林徽因,到底是正常的客厅聚会,还是暧昧昏黄的舞会?或许如何评价柴静的这次人员聚集,也会折射不同的人心。

当笔者采访某位参与了此事的“客厅客人”时,他非常精到的点评一句:“林徽因只是个沙龙主持人的角色,柴静却每次都在吸收众家所长,最终推出了让每个人都吓一跳的作品。”

柴静在饭局上

下面,娱乐资本论也分析下这篇作品的21个演讲技巧,以及她幕后的数十人的团队构成。

一 范铭团队有哪些人?范铭是谁?

原《看见》团队“闺蜜铁三角”

随便找期之前的《看见》对比下名单,就能知道此次《穹顶之下》集中了大量的原《看见》团队的成员。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范铭,据她自我介绍中透漏,她是无锡人,这个可爱的天蝎座女孩1998年入读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2002年9月进入中央电视台,曾任《新闻调查》、《面对面》编导,CCTV-1《看见》主编。

在CCTV的工作中,范铭和郝俊英、柴静等三人在合作中成为铁磁闺蜜,因三人对新闻的执着被称为“三剑客”。

一位电视界的朋友说,2014年最遗憾的事应该是,老郝(郝俊英)、老范(范铭)、老柴(柴静)这三剑客离开了公众的视线”,@-Obscurity-写道:“看到(雾霾调查)编导是范铭,感觉柴静她们又回来了。”@洛之秋 说柴静只是前台,幕后是范铭这样的专业团队。@ 格桑小巫说“做过幕后以后就不容易产生偶像情结了,柴静的这个片子和她以往的作品一样,最厉害的是范铭。老百姓才崇拜独行侠,圈内人只钦佩好团队。”

原《看见》团队合影

李伦又是谁?是《看见》和《24小时》的原制片人。

柴静还曾经发过一篇和李伦相识的博文,里面详细记载了李伦是如何给予柴静施展拳脚的空间的:“我临时做了几天《24小时》的主播,跟邱启明搭档,他当天重感冒,咳嗽得不得了,有一会儿我实在觉得他够呛,就把他的稿子接过来,对观众说“让他歇一下,我来替他播”。我没有直播经验,不知道图和文是按照主持人坐的位置配好的,我这么一换,导播临时调换图都来不及,这要出点事,就算是播出事故了。李伦是制片人,第一责任人。但他不动声色,节目结束了还噙着点笑。第二天我想在直播中采访新闻当事人。通常为了避免直播的风险,主播只连线记者,但我职业惯性,觉得采访当事人是最接近新闻核心的办法。我倒是不假思索,风险都是李伦担着,可他鼓励我这么做。”

二 罗永浩,以及他的锤子团队

柴静与罗永浩

罗永浩就不说了,点击原文,我们会附上了一篇《罗永浩跨界对话柴静:畅谈彪悍人生》的对谈,从中也能看出两人在风格上的不同和价值观上的某种一致。

至于备受好评的keynote风格,则是由锤子团队的许岑、欧阳念念负责。其中,许岑是早期罗永浩的伙伴之一,与罗老师在电影进修班相识,后加入老罗英语培训。著名的老罗培训在迷笛上放的广告片(mother fu×k那个),就是和他一起做的。锤子科技历来发布会的keynote制作,均由他负责,之前他还出了一个 keynote 教程,一个英语学习教程,感兴趣的人可以搜一搜。欧阳念念则是锤子科技的设计师。

三 大V记者

柴静,范铭,罗永浩在饭局

下面就按片子名单排列了(最后那十几个我也不认识),不过光看这几十人名单,也可知柴静在圈内人脉之广泛。袁凌告诉娱乐资本论,其实他介入这次的事件比较晚,当时还是一月份他去柴静家里看了原版视频,“视频比现在长,片子在中后段延伸到了国家发展模式的探讨,但我觉得难以探讨清楚,觉得没必要在一部片子里操总理该操的心,而且这一部分看起来有点累。我就建议说还是得把能源政策和法制症结上这个主要的逻辑链弄清楚,最后再回归到个体经验上。”

从最后的视频成片,也确实可以看出柴静确实采纳了袁凌的意见。可以想见,柴静就是通过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渐进方式,一步步改造自己的视频作品,最终造就了这一次成功。

罗永浩:锤子科技创始人

李伦:原《看见》的制片人

汪韬:《南方周末》绿版记者,探究中国大气的第一记者。

袁凌:著名调查记者,曾发表过数十万字小说、诗歌,出版诗集《石头凭什么呼吸》。

史航:编剧、策划,影评人。

东东枪:文字/创意工作者,网络红人

丁文山:湖南卫视频道声音形象代言人,和柴静相熟于湖南卫视时代。

郝俊英:《看见》“三剑客”之一,著名编导。

土摩托: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记者

四 柴静的21个演讲技巧

上面既然分析了那么多柴静的幕后团队构成,下面咱们也具体拆分下,柴静全篇视频,从案例教学的角度,运用了哪些演讲技巧。

同时,如果能活学活用如下技巧,以后无论是技术普及类的培训,还是企业文化培训、敬业度培训、安全作业培训、追求卓越培训、互联网的极致思维培训,都能无往不利。(以下整理来源于微信号“培训经理指南”的文章,作者南哥,原文标题《感动3亿人背后的21个培训与演讲硬技巧》) 纪录片《穹顶之下》开场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开场

用数据再现当年的情景

并带出一个有“情怀”的故事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没有什么用听众亲身经历之“痛”更能打动听众了

所以在最好的培训素材始终来源学员

这就是内部讲师培养的重要意义 纪录片讲述现场

人们的认知错误首先是从概念开始

好的演讲与培训一定需要

帮助学员就概念进行正确的理解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大气污染与城镇思维情况调研报告

南哥感叹的是1981年就有了这些研究

而我们的国家却从未采取过行动!这是城市管理的悲哀啊! 纪录片讲述现场

“标记的书籍”是事实的展示

而将文字重新输入

则为听众创造了更好的视觉体验!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一图胜千言

善用图片是一个重要的培训技巧

特别在影响听众态度方面

这一点更为有效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影响学员与听众态度的一个很好的策略是

用数据告诉Ta

错误行为的严重后果 纪录片讲述现场

这是激发人类行为最好的方式

通过好的与不好的对比

更能激发人类的行为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这是技术类培训或演讲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何用多种手法将专业概念通俗化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数据的魅力就在于此!

因为ta为实施Duang了一下哎!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在演讲与培训中

用图文及故事的方式

告诉听众现在行为与未来结果

之间的关系

是影响态度的有效策略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在态度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就是引用权威人士的观念及看法

在使用方式也需引起培训师的注意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

引发90后员工的抗拒与挑战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引发听众及学员的思考是最好的互动

这一组数据与悬念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点

纪录片讲述现场

柴静的演讲

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数据

在影响听众与学员态度上的魅力 南哥在想,这7%+12%的人怎么想的 难道停车就不麻烦吗!

纪录片讲述现场

演讲中的幽默也可以用在严肃话题中

这就是柴静式新闻的一特点

在中国停车费高了之后是这个样子

⊙﹏⊙b汗!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在改变他人态度的时候

过度的批评会让对方破罐子破摔

柴静的这种平静的方式或许会更有力量 纪录片讲述现场

在态度类的教学设计与演讲中

一定要阐明到底应该谁为结果负责

否则再好的训练也只不过是听听而已

《穹顶之下》截图比较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对话以及好的问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策略!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从轮船、到飞机、到大型工程车

柴静总能用你熟悉的事物来揭露真相

这是值得每一位培训者以及演讲者深刻学习! 纪录片《穹顶之下》截图

好的态度类的培训不仅改变听众的态度

设计者应该还要为听众提供改变行为的工具

(这APP真心不错,今天肯定上不了了) 纪录片《穹顶之上》截图

好的演讲不仅是思想

是观念,还应该具备行为指南

这一点柴静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所以好的演讲与培训从来都是精心准备的,都是投入过大量研究的真材实料,从来都是经过严格设计与编排的,面对柴静的演讲对于培训经理而言,你如何能够在广泛采集数据的基础上,真正的将公司的:“人才发展的雾”讲清楚? 用良好的方案与演讲打动老板与业务经理呢?对于培训师如何开发出柴静级别的培训课程呢?这值得我们反思并付诸于行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第四篇:穹顶之下

观《穹顶之下》有感

最近几天,各种媒体都在报道柴静的《穹顶之下》,有夸的也有骂的。夸她自费百万、其心至诚,骂她言语偏激、不够专业。个人出资,费时费力,苦口婆心的向全国人民讲道理,说雾霾,说了话做了事,还是被喷,为什么?跟风围观的的人太多,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的特质或者说通病。看评论,特别搞笑,说什么“干涉内政”,说什么“美国人应该回美国去”。她的确移民了,但是她心里有根,这比那些满嘴爱国为民,却只会“敲边鼓”的人强得多;比那些满嘴社会责任,临阵推诿扯皮的人强得多。

与其说喷子跟风,不如说大家都太麻木了,对雾霾太麻木,对社会太麻木。我们对雾霾的了解真的不多,当真是无知者无畏。看全国空气质量的调查报告,空气质量最好的也就是西藏和海南了。所以就算我们每天都看的到蓝天白云,也在呼吸着有害的空气,更别说在京津冀、长三角了。我们都生活在这片天空下,同呼吸、共命运,没有人能够“厚德载雾,自强不吸”。腰包的确鼓了,可是天空暗了,我们再也不能“埋头苦干,共创灰黄”了。这种杀鸡取卵式的发展方式是缘木求鱼,好像不够准确,“缘木求鱼虽不得鱼而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而后必有灾”,这是饮鸩止渴!要想发展经济、社会和谐、传承文化、延续文明,人要能健康地活着,这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我们总不能给后辈讲那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吧?那个时候天还是蓝的,水还是清的,大草原还是绿的,上街是不用戴口罩的,夜空里还是有星星的……可是这一切正在变得越来越遥远,传说中的“APEC蓝”也仅仅装点了几天的门面。

路在何方?片中,大量的科学实证和图表数据,环境问题的尖锐矛盾,触目惊心的现实画面,各部门发言人无奈的表情和柴静苦口婆心的话语,让我们心寒心酸。希望这样一段节目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震撼,更应该有的是改变。从细微的行动中,从点滴的生活中,让天更蓝水更清,拨开雾霾见月明。

第五篇:穹顶之下

在今年“两会”召开之前,2月的最后一天,前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记者柴静自费百万,拍摄的调查节目《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引爆了网络,在中国网民社交网络上刷屏,仅数小时时间就破千万,一天之内点击率就破亿,取得很多人的共鸣,也成为今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柴静苍穹之下问真相,雾霾调查引爆两会话题。很多人猜测,这是柴静特意选在两会之前播出的,为的就是让更多人关注环境问题,同时把环保提到法律的层面上来,这比裙子、duangduang的爆炸性传播有意义得多。雾霾问题,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之前地方两会的焦点问题,毋庸置疑,视频中的环境问题令人揪心,同样引人深思。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被认为“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

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如果不行动,雾霾还只是开始,空气是没有墙的。什么叫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一个人,别说一个人了,一个活物应该这么活着:春天来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忍不住深深地呼吸一口气,又凛冽,又清新„„但是现在呢?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都是看一下空气质量指数,靠盼着一点西北风过日子。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他们会说不,不想等待,不想推诿,想站出来做一点什么,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 柴静的一字一句,就这样拨动每一个人的心弦。

如今雾霾问题关系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个人都需要呼吸,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大气之下,环境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如何驱散雾霾,留住蓝天?是民众最迫切关注的问题。这条时长103分钟的记录片,引发了人们的表达欲望,当问题被说出来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解决的希望,雾霾是什么?从哪来?该怎么办?我们要感谢柴静,是她让我们再次思考我们所做的一切,让更多的人去关注雾霾,同呼吸,共责任,治霾从每个人做起。

柴静雾霾调查揭示中国的大气污染极为严重,引发了许多读者巨大的同情和焦虑。许许多多的普通人被柴静雾霾调查感动了,许多人表示准备行动。柴静给出的个人行动方案主要就是举报,以及少开一点车。同柴静其他的调查类似,有赞扬,同样也有批评。有人说,她的数据有问题,她的观点过于片面。但就我们每一位公民而言,作为普通群众,健康才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我们更愿意相信,出于健康考虑,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尽我们的最大努力,保护我们的空气。

柴静的纪录片值得我们敬佩,她唤起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她用行动以尽绵薄之力,她呼吁我们关注雾霾,保护生态环境,破解十面霾伏,她的体会是,如果不打,12369就只是一个数字。她建议我们:表达你的不满、维护你的权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单证部岗位职责范文下一篇:弟子规测试题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