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高职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1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媒体下高职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以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着眼点,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新媒体下高职道德教育论文 篇1:

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的双重效应

摘 要 新媒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要面对的文化环境之一,它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新媒体与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得新媒体的双重效应展现出来,扬长避短,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对于大学生道德认知起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 新媒体 道德认知 双重效应

新媒体(New Media)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的表现形式较为丰富,主要有博客、播客、维客、搜索引擎、手机短信、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网络游戏等,这些都是大众乐于接受且传播迅速的新型工具。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带来的契机

新媒体之所以在生活中方兴未艾,主要是因为它有着几个重要的优势:为广泛的受众提供了庞大的信息服务、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方便储存和传播、提供一定的私密性和隐私性。一旦把新媒体引入到教育中,可以扩展教育平台、丰富教育手段、沟通主客体思想。界于新媒体的此种功能,新媒体为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一)扩展了教育平台

新媒体将众多的信息站点与不同媒介的用户互联,“集主体的开放性、工具的先进性、信息的共享性于一身”。[1]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可以新媒体优势,获取更便捷的、更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可以自主的传播大学生思想文化和先进思想,突破了制度、体制和其他繁琐程序等外在的制约,使得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以享受共同的思想教育资源。这种突破性的改善,为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提供了广阔平台。

(二)丰富了教育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博客、播客、维客等新媒体技术,精心构建教育模型,认真筛选教育内容,巧妙转化教育形式,将文字与声音、图像、数据结合,形成集成性、同步性、交互性和形象性的教育新通路。[2]教育手段的创新可以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说教的弊端,通过新媒体可以更为便捷和迅速的传播信息。南京理工大学创造性的借助手机报,及时的发布学校的重大信息和取得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学习典型、注重奉献,实现了全员覆盖的效果,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大学生道德认知指引了方向,使道德认知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三) 沟通了主客体思想

新媒体传播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识方式,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职业等一些重要的社会特征被掩盖了。[3]这种富有成效的匿名性打破了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制约,使得师生之间能够平等的交流,借助手机短信、微博、QQ、人人网、BBS论坛等新媒体可以敞开心扉,交流思想,传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实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者的双向交流,消除了大学生的心理戒备,缩小了双方人家交流的距离。在这种新型的交往模式下,教育者和受教者的角色地位可以相互的转换,通过交流,双方会各抒己见,每个人都将内心的焦虑和需求等倾诉出来,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沟通了主客体思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的困境

新媒体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交流、平等的沟通,深受大学生的偏爱,为当前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新媒体带来的各种思想无障碍性传播、人际交流的淡化、网络环境的失序等等,也使得当代大学生道德发展陷入了困境。

(一)各种思想的无障碍性传播

现阶段大学生道德认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与法制观念,公民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新媒体时代的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信息传播的“空间无屏障”、“时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发布和使用空间更加自由。[4]这种便捷和无障碍性传播,深受大学生的青睐,但是借着这种“春风”,各种落后腐朽的思想、违反社会公德甚至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等思想也利用新媒体载体大肆传播。许多大学生面对这样的“信息爆炸”,不能够擦亮眼睛,进行理性的选择,有部分学生误入歧途,甚至出现了犯罪现象。新媒体环境下,获取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给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上带来混乱,弱化了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的效果。

(二)人际交流的淡化

新媒体带来的便捷、信息的共享、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的优势,使得当代许多大学生沦为“手机控”、“微博控”,甚至变为“宅男”、“宅女”。他们在新媒体的领域中,畅谈天下事,分析时政,结交好友,分享心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则是沉默寡言,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疏于学习,同学之间的感情淡化。互动双方的虚拟和心理交流的间接性的优势使得许多大学生愿意借助新媒体进行交往, 并且在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变得非常的诚实和坦率,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如果混淆虚拟交往和实际交往的实质,则会给大学生带来交往的障碍,无法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网络环境的失范

通常新媒体和网络是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新媒体的好坏。实际上,网络环境的失范已经是大家的共识,网络正成为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虚拟性使得许多大学生丢弃了责任的字眼,他们在网上畅所欲言,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语;有些学生还公开承认和认可交往者的虚假言论,信任危机迫在眉睫;有些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网络犯罪层出不穷。网络环境的失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于现实的认识,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四)考验教育者的媒体素养

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这一新的信息化平台的掌握熟练与否,决定了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的成败。传统的道德认知教育中,教育者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易树立权威,获得尊重。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新生事物的认同感,使他们成为新媒体最先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作为教育者的学校老师却是被动接受新媒体,并且还存在着技术能力差、创新意识弱、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之处。教育者的媒体素养成为实施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的短板,需要不断的提升。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的改进

新媒体的盛行,使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面临着诸多契机与挑战。面对新的媒体环境和新的教育情况,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应借鉴传统道德认知教育的优势,不断创新载体、拓展渠道,开创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的新发展。

(一)改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体领域的引领者,新媒体中信息选择的自由化也深受大学生的青睐,我们要充分相信大学生能够在庞杂的信息中的筛选能力。我们要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帮助他们建立自身理性的分析能力,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树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自我教育和掌握学习的观念,使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互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同时都成为道德认知教育的受益者。当教育者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和大学生一起在新媒体领域中共同学习,共同面对困难,我们的行为也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大家一起扬长避短,在新媒体领域中尽情遨游。

(二)创新教育载体,提高思想教育的吸引力

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重新构建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平台,增强学生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时性。学校需要发挥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载体,吸引学生的参与度,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等新载体,已经成为这些高校标志性的旗帜,不仅仅吸引本校学生,还深受其他高校学生的喜爱。南京理工大学则通过手机报的方式,提升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新技术,善于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善于提高思想教育的吸引力,例如开展网上德育知识趣味问答、网上红色歌曲接龙等活动,既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能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三)疏导结合,形成网上网下立体化教育模式

注重监管方法和力度,在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疏”是把网络当作一个学生发言的平台,在保证监管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自由,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而“导”则是加强法制宣传,引导学生杜绝网络失范、网络犯罪。在新媒体环境下,网上的疏导必不可少,但是也不能忽视往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辅导员工作为例,博客、QQ交流并不能取代谈心、走访寝室等传统形式,传统的人之间的交流也非常重要,我们要防止矫枉过正,一味的使用新的方式,而摒弃了过去很多很好的传统。[5]疏导结合,形成网上网下立体化教育模式有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四)强化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将新媒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把包括校园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在内的文化建设纳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做到 “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把新媒体的传播手段纳入道德认知教育的应用范畴之中,努力做到让学生领略到新媒体的魅力,又不至于沉迷到新媒体中,变成“宅男”和“宅女”,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校园文化的向心力,促进道德认知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的相得益彰,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明晰网络等新媒体发展的形势,针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遇到的新契机和新挑战,我们要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转变教育观念、内容和方式,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

参考文献:

[1]季海菊,跨界思维:新媒体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选择的一种理性向度[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 (1).

[2]曹燕宁,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策略[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4]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5]汪頔.新媒体对“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1).

作者简介:

王杏周(1984—),男,江苏盐城人,南京理工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何蔚超(1988—),男,江苏苏州人,南京理工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作者:王杏周 何蔚超

新媒体下高职道德教育论文 篇2: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摘要]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以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着眼点,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挑战 对策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1.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新媒体为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丰富便捷的生活信息和资讯,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并掌握生活技能,使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便捷。但是,部分大学生对新媒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压缩了现实人际交往的空间。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一项统计资料表明,近70%的学生认为自己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减少,近80%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减少。

2.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络资源共享课程” 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获得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样不仅开拓了他们的学习视野,也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大量的新媒体信息又使大学生的自控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使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大大下降。

3.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新媒体的迅捷性、实效性能够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国际的重大时政动态,缩小生活与社会之间的差距,培养他们主动参与政治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的大量信息真假难辨,其中不乏色情、暴力以及泛西方自由主义思想,难免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又缺乏独立思考的高职大学生带来极大冲击。

4.新媒体环境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新媒体环境下,一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战略定位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一些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新媒体技术人员引进、忽视技术和知识培训的情况,使得部分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与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既给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挑战,也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1.面临的挑战。第一,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了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据不完全调查显示,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群体中,使用互联网和手机新媒体的学生高达92%以上,90%以上的学生乐于从新媒体中获取知识和接受信息,这就意味着新媒体已经成为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是如此。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广度;另一方面,新媒体也容易传播腐朽思想和文化糟粕以及消极和反社会的言论。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有效分辨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容易出现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迷失自我、失去主观判断力的现象。因此,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更加复杂和艰巨。

第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失衡和行为异化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大学生进入学校时就带有一种深刻的心理暗示,即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能力不能与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的大学生相比。这种心理暗示摧毁了他们本就脆弱的自尊和自信,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对新媒体产生极度的依赖甚至成瘾,造成情感匮乏、集体主义意识淡泊和人际关系冷漠,最终出现心理失衡和行为异化。对这部分学生群体,单纯依靠思想政治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新媒体环境下多元化的教学平台对教师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挑战。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特点就是它的及时和不断更新,这就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尤其是年长的工作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不使用新媒体,就容易与学生之间产生代沟,无法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与沟通;使用新媒体,就意味着要不断学习,掌握新媒体的语言、符号、技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全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新媒体平台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径。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般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等形式。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把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方式生动地表达出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传达给学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空间。此外,以新媒体作为平台,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开展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多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一方面,学生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时政要闻和最新信息;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校园“网络资源共享课程”的不断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为他们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开拓了一个新的途径。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制定正确的政策,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加强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理论课教师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多年来,各地高职院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应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重视和加强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

第二,建立一支高效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队伍。目前,高职院校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主要包括学生工作处、共青团组织、二级学院的书记和学生辅导员。这支队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年轻人占绝大多数,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接受新媒体的能力较强,容易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但是,他们身上又普遍存在一个弱点,那就是思想波动较大,导致这部分教师的流动性较强。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专业队伍是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为此,学校一方面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或措施,在工资待遇、职称定级、考核奖励等方面向年轻教师倾斜;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在岗学习或继续教育培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胜任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2.创新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要。为了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

第一,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新媒体素质教育。新媒体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大学生了解、认识新媒体的基本内容、基本途径,进一步了解掌握新媒体的实质,帮助大学生建立与新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资讯信息的鉴别能力和使用水平,使他们分清真善美、假恶丑,最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新媒体环境下的法制与道德教育。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信息资讯和娱乐的同时,也传播了虚假信息、网络欺诈、血腥暴力等负面能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还利用新媒体的网络漏洞向大学生进行反社会舆论的宣传,给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专门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法制与道德教育。可以利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报刊、校园文化建设专栏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新媒体环境下的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与本科院校的学生有所不同。高职院校开展新媒体环境下的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形成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大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心理机能网络,实行自我疏导、自我教育,从而克服网络心理障碍,改善网络心理行为,提高心理素质,达到身心合一。

3.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管理与监督工作。第一,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时出现的新问题,学校应当组织经验丰富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进入网络交流平台,及时准确掌握大学生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积极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同时,积极宣传、发动、组织学生骨干和学生信息员定期参加学习和培训,让他们主动介入网络,进行正面的宣传和引导,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带动整个大学生群体。

第二,完善相关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新媒体工具的监督与管理,尽可能消除其不良影响。在制度上,要进一步制定、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规范制度,完善新媒体发布信息的监控机制,从信息源头上把好关。在宣传上,要向学生强调网络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严肃性,使学生树立思想防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多管齐下,协调各方面力量,关心并回应大学生的合理诉求,从而提高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向飞.以创新精神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2).

[2]田维义,付长海.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新媒体延伸[J].北京教育,2011(10).

[3]冯鑫.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与途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6).

[4]何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6).

[5]张永汀.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1(10).

[6]薛荣生,眭国荣,李慧.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大学:学术版,2010(5).

作者:陈金生

新媒体下高职道德教育论文 篇3:

新媒体视阈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内容摘要:在新媒体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使用新媒体,但同时也深受新媒体交互性、及时性、开放性等特点的影响,致使高职学生心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这使得当前开展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用性不高,不能良好的调节学生心理,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下高职学生心理特点,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新媒体视域下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对于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将抗教育有效性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 高职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几乎实现了网络全覆盖,互联网、虚拟社区、移动通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被大学生广泛使用。此种情况下,高职学生势必会受到新媒体的影响,使其心理发生变化。这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此,应当从新媒体视域来了解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而积极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学有效性,为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而努力[1]。由此可以确定,新媒体视域下积极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是必要。

一.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应的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频繁使用到新媒体,并且深受新媒体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及时性等特点所影响,使得高职学生心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1.交際圈扩大,交往能力下降。以网络为依托,在媒体平台上,学生能够与诸多不认识的网友进行沟通、交流,如势必能够扩大学生的交际圈。但与以往我们所理解的交际圈不同,学生的交际圈都是建立在虚拟世界之中的,这使得常常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而无法自拔,相应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会使其交际能力逐渐下降,容易出现“少言寡语”的现象。

2.自主性增强,但自我意识弱化。正值青春期的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这使得他们对新鲜事物极为敏感,愿意去接触、了解新理念、新事物,相应的越来越多的学生应用新媒体,并且受到新媒体所影响,改变自身的思维和观念,愿意自主参与各种活动或事情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但是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影响下学生自主意识逐渐被削弱,容易迷失自我[2]。

3.个性化突出,但人格障碍增多。新媒体的虚拟空间给高职学生提供了无限自由,学生们可以通过匿名或化名方式发表言论,且不会受到任何程度的约束,如此学生的个性极大程度上得到张扬,这使得学生的个性比较突出。但同时也使学生不知道如收敛自己的个性,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学生人格障碍增多,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偏激等不良情绪。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实践角度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加之新媒体对学生影响较大,致使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佳,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自我意识方面。新媒体为高职学生认识社会、促进与社会种不同人群的沟通提供一些帮助,让他们对于自我概念的了解有了基本看法,让他们体会到个体存在的能动作用。而新媒体也能够为高职学生传输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使得高职学生无所适从,难以有正确的标准衡量对与错、是与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致使学生难以深受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教育和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3]。

2.人际关系方面。开放的校园环境以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高职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人际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与他人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使学生的人际圈不断扩大。但新媒体的频繁使用也会让学生将新媒体视为抒发情感、心情、理想等方面的平台,进而将自己捆在狭小的空间中,不与学生、教师沟通。如此教师将难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明确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此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难以有针对性的展开,调节学生的心理。这将降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3.社会适应方面。大学是学生探索自我的阶段,同时也是认识社会的关键时期。新媒体的应用,可以做为学生了解社会的渠道,以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但学生也能够通过新媒体进一步了解社会不良现象,深受各种流言蜚语的影响,使学生对国家、制度产生一定的质疑。此种情况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必难以改变学生对国家、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印象,调节学生偏激的心理,如此将降低此项教育的有效性,这对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4]。

三.新媒体视域下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能够带来正面影响也能够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应当在新媒体视域下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有效性,以便良好的调节学生心理,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1.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闪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由社会、家庭、学校、政府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体系。在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的情况下,为了良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意识,也就是无论高职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应当注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视自身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更新思想观念、树立新媒体思维,积极了解新媒体的特点及作用,再结合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进而将新媒体有效的应用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时俱进,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2.建立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平台。网络平台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能为学生提供教材以外的更为广泛的各种多媒体学习资源及活动资源。基于此,在优化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之际,应科学、合理的应用新媒体技术来构建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平台,收集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资源,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进而制定网上心理测评系统、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等,进而辅助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有效性[4]。

3.实施立体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传统媒介,高职学生更喜欢通过手机短信、QQ、、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交流,展现自我,这就需要教师少封堵、多疏导,少灌输、多交流。也就是积极构筑立体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的做法是,基于新媒体的特点,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方面的审视,明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予以改革,实施立体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如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共号,让学生予以关注,在此基础上定期或这日日发布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内容及相关话题内容等,以便学生能够在日常应用新媒体时接触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既然要在新媒体时代切实有效的实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那么配备相应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非常必要的,如此在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養学生,帮助学生调节心理,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那么,如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呢?自然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这包括新媒体理念、新媒体技能、新媒体道德。为此,应当详细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与教育,如新媒体知识与技能培训、职业道德教育等,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使之能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效的运用新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的指导学生,合理的疏导学生,使学生身心健康。

5.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的媒体使用习惯。当代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加之新媒体具有多种功能,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很是青睐新媒体,利用新媒体进行沟通交流、搜索信息或传播信息等。为了避免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致使学生心理不健康,应当注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的使用新媒体,也就是在高校内建立拓展网络心理辅导与健康咨询的教育,以便学生能够正确新媒体的利与弊,此时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引导学生,使之养成健康的媒体使用习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能够明辨是非,把握自我。

6.加强体验式的教学和活动。新媒体时代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各种媒体来进行知识学习,获取信息和经验,而自身没有真实的体验或感受,这不利强化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具体进行某些事情或问题处理的过程中容易逃避现实、情感淡漠、人际交往困难等,这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改变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的弊端,在新媒体环境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注意强化体验式教育和活动,也就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学习知识的情况下,开展与之相似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一系列的实践,处理人际关系、情感交流等,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便学生能够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结束语

当从新媒体视域来了解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确定当前高职学生受新媒体影响较大,使之心理发生变化,这给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一定影响,降低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此种情况,应当进而积极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建立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档案、构筑立体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等,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为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万虎.新媒体视阈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5):185-186.

[2]任春梅.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J].高教学刊,2016,(18):145-146.

[3]王玲.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劣势[J].教育与职业,2011,(26):81-82.

[4]袁晓夏.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6):80-82.

(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作者:吕冰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云计算中小企业信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