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电影文化管理论文

2022-04-2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题材电影文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关注农民工文化生活,是政府公益文化服务的新课题,也是群众文化发展现阶段的重要工作实践内容之一。关键词:农民工;文化生活;城市文化品质当“农民工”问题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农民工文化生活成为政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重要内容和决策意志的时候,服务于农民工文化生活便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义不容辞的责任。

题材电影文化管理论文 篇1:

关注农民工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摘 要:关注农民工文化生活,是政府公益文化服务的新课题,也是群众文化发展现阶段的重要工作实践内容之一。

关键词:农民工;文化生活;城市文化品质

当“农民工”问题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农民工文化生活成为政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重要内容和决策意志的时候,服务于农民工文化生活便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建立农民工文化服务体系,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范围,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政府作为代表公共利益,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公共机构主体,其理想目标是以能够营造一种任何人,包括农民工都能在其中之一找到与自己的精神气质相合拍的场所,并能最大限度满足其需要的氛围,从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因此,积极的态度是建立包括以政府为决策主导,文化部门为管理主体,多部门共协的组织领导体系,以公益文化事业为主体,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共同参与的服务工作体系,以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为基础,国家、社会、单位多种投入并举国的经费保障体系在内的三大体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农民工文化生活服务体系,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范围,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这样,既可以体现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代表公共文化利益,行使公共文化权力,承担公共文化责任的主导地位和责任内涵。

二、完善农民工文化生活服务网络,搭建农民工文化活动平台,提高城市文化服务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具有服务对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其普遍意义在于它的服务对象覆盖最广大职工社会群体,因为“文化是为劳动者服务的”!其特殊意义在于它的服务对象文化的非主流性和身份的特殊性。在农民工文化生活服务网络建设中,其一是要发挥公益文化事业的职能作用,以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等公益文化事业为主体,搭建起面向农民工文化活动平台。其二是要发挥社区的融合功能,以社区这依托,开辟覆盖城市,方便农民工参与的文化活动场所。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吸纳农民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使农民工与社区居民和谐相处,以期逐步融入主流文化之中,是社区的责任;其三是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关注农民工文化生活。农民工文化生活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根据企业文化发展理念和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开展业余文化活动,在保障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的同时,依法保障农民工的文化权益。

三、开展农民工文化活动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繁荣城市文化生活。

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行为的介入,使农民工文化生活逐渐摆脱“孤岛化”窘况,同样,我们也希望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行为的介入,能使农民工文化生活不再仅限于打扑克、看电视、聊天等单调的活动状态。在开展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其一是要走出去,即深入农民工集中的社区、工地、把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文化培训、流动图书等文化服务送到农民工身边,各地举办的文化进社区、文化进工地等文化下基层活动都是较好的典范;其二是要请进来,即打开馆、站、社区场所的大门,开展适合农民工休闲时间和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活动,文艺技能培训、文化知识培训等活动项目特别是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的培训,对农民工群体尤其重要,通过文化审美教育提高农民工群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其三是鼓励农民工自办文化,并注意加强监督和引导。既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文化空间,维护和发展农民工群体所表现出的不同于城市文化背景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习俗、文化需求的特殊性,加大以农民工为题材,反映农民工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创作力度,举办以农民工为主体的特色文化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对农民工文化活动加以先进性和时代性的正确引导,更多地吸纳农民工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品牌的创建,引导农民工文化生活追求更加贴近现代城市文明吏这个新兴群体在向城市注入活力的同时,尽可能展示会的与城市文化融为一体,实现城市文化丰富多彩的繁荣。

当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够以一种宽容与亲和的姿态,以一种积极与主动的行为,切实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城市公共文化管理范围,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并得到广大农民工群体首肯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城市的文化品质是优秀的。因为这个城市文化表现出的一定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的文化繁荣景象。

作者:伞佳卉

题材电影文化管理论文 篇2:

关注农民工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摘要:关注农民工文化生活,是政府公益文化服务的新课题,也是群众文化发展现阶段的重要工作实践内容之一。

关键词:农民工;文化生活;城市文化品质

当“农民工”问题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农民工文化生活成为政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重要内容和决策意志的时候,服务于农民工文化生活便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建立农民工文化服务体系,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范围,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政府作为代表公共利益,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公共机构主体,其理想目标是以能够营造一种任何人,包括农民工都能在其中之一找到与自己的精神气质相合拍的场所,并能最大限度满足其需要的氛围,从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因此,积极的态度是建立包括以政府为决策主导,文化部门为管理主体,多部门共协的组织领导体系,以公益文化事业为主体,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共同参与的服务工作体系,以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为基础,国家、社会、单位多种投入并举国的经费保障体系在内的三大体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农民工文化生活服务体系,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范围,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这样,既可以体现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代表公共文化利益,行使公共文化权力,承担公共文化责任的主导地位和责任内涵。

二、完善农民工文化生活服务网络,搭建农民工文化活动平台,提高城市文化服务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具有服务对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其普遍意义在于它的服务对象覆盖最广大职工社会群体,因为“文化是为劳动者服务的”!其特殊意义在于它的服务对象文化的非主流性和身份的特殊性。在农民工文化生活服务网络建设中,其一是要发挥公益文化事业的职能作用,以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等公益文化事业为主体,搭建起面向农民工文化活动平台。其二是要发挥社区的融合功能,以社区这依托,开辟覆盖城市,方便农民工参与的文化活动场所。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吸纳农民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使农民工与社区居民和谐相处,以期逐步融入主流文化之中,是社区的责任;其三是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关注农民工文化生活。农民工文化生活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根据企业文化发展理念和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开展业余文化活动,在保障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的同时,依法保障农民工的文化权益。

三、开展农民工文化活动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繁荣城市文化生活。

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行为的介入,使农民工文化生活逐渐摆脱“孤岛化”窘况,同样,我们也希望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行为的介入,能使农民工文化生活不再仅限于打扑克、看电视、聊天等单调的活动状态。在开展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其一是要走出去,即深入农民工集中的社区、工地、把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文化培训、流动图书等文化服务送到农民工身边,各地举办的文化进社区、文化进工地等文化下基层活动都是较好的典范;其二是要请进来,即打开馆、站、社区场所的大门,开展适合农民工休闲时间和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活动,文艺技能培训、文化知识培训等活动项目特别是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的培训,对农民工群体尤其重要,通过文化审美教育提高农民工群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其三是鼓励农民工自办文化,并注意加强监督和引导。既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文化空间,维护和发展农民工群体所表现出的不同于城市文化背景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习俗、文化需求的特殊性,加大以农民工为题材,反映农民工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创作力度,举办以农民工为主体的特色文化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对农民工文化活动加以先进性和时代性的正确引导,更多地吸纳农民工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品牌的创建,引导农民工文化生活追求更加贴近现代城市文明吏这个新兴群体在向城市注入活力的同时,尽可能展示会的与城市文化融为一体,实现城市文化丰富多彩的繁荣。

当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够以一种宽容与亲和的姿态,以一种积极与主动的行为,切实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城市公共文化管理范围,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并得到广大农民工群体首肯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城市的文化品质是优秀的。因为这个城市文化表现出的一定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的文化繁荣景象。

作者:伞佳卉

题材电影文化管理论文 篇3:

河北省太行山区公共文化跨越式发展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近些年来,河北省对太行山区公共文化投入逐步增加,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立,服务效能有所提高,但由于基础条件较差,公共文化总体服务水平仍然很低,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人才素质、文化产品及服务质量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较大。今后,河北省应对太行山区文化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打造“十里文化圈”;建立起规模化、标准化、常态化的流动文化服务体系;发掘和保护当地民间文化资源,并融入当代创意思维和产业意识,盘活这些资源;完善基层文化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育选拔机制,尤其注重选拔更多民间艺人并扩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关键词:河北省太行山区 公共文化 跨越式发展

一.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中央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最新要求

2015年初,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并提出要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其中明确指出要推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等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公共文化建设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更是受到高度重视。为了加紧实现这一工作,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委在2015年底联合印发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首次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作出规划安排,《规划纲要》指明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明显改善,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公共文化在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在我国由传统型政府职能向现代服务型政府改革过程中提出的,已经成为政府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向公众提供基础的文化设施与服务,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文化素质,它涵盖了基础文化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场馆等以及软件如政策保障、人员配置、服务标准等)和文化生态体系(如文化资源的保护等)。

太行山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北京三省一市的一百多个县,其中河北省占到了其总面积的约30%。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环境复杂,再加上历史原因造成的人口结构及文化素质等因素,表现出规模性的集体贫困现象。这里散落着河北省大多数国家级贫困县,从人均收入水平来看,太行山区尤其是河北省部分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将其确定为我国当前扶贫开发的一个主战场,其中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保定三个市的22个县丰宁、蔚县、涞水、阜平、易县、曲阳被纳入规划。《攻坚规划》中不仅关注经济发展,将社会、生态、文化问题也纳入其中,提出要“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可以说,太行山区公共文化建设迎来了历史机遇。为更有效推动太行山区公共文化的“跨越式发展”,课题组首先对当地公共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对策建议。

二.河北省太行山区公共文化建设现状

1.基础设施“重建轻管”,缺乏更新和维护

近些年,河北省政府加大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各地硬件设施基本达标。各县及以上辖区普遍设立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设置综合文化站,各行政村也普遍设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阅报栏、老年活动室等,一些条件较好的村建设有网络场所和文化健身广场,可以说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已经基本建成。

但是通过对太行山区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情况的针对性调研,我们发现这些设施的利用率不高,“重建轻管”的问题较为突出。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办公条件较差,巩固率不高,有些在建成考核验收之后就处于闲置状态,有些被挪用挤占,甚至有些已经名存实亡。尤其是很多村庄的文化设施已经陈旧,一些活动室房屋简陋,周围环境较差,农村书屋因所藏书籍与农民需求脱钩,且更新速度慢,群众参与的热情不高,借阅人数较少。相比而言,室外活动场所和体育设施等利用率较高,但是损坏较为严重,由于缺乏资金,难以得到系统的更新和维护。

2.文化管理和服务人员配置不足,整体素质较低

按照国家要求,各县及乡镇综合文化站需要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人员。有部分乡镇,由于經费的问题或者对文化发展不够重视,没有完全按要求配备相应的文化专职干部。有些地方虽然配备了文化人员,但经常被领导抽调到别的部门从事与文化无关的工作,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人员缺乏的情况尤为严重,由于整体收入水平低,太行山区大部分行政村没有专门的文化服务人员,文化活动室、农村书屋管理员往往由村干部或活动积极分子兼任,文化管理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只是在有活动时临时组织,由于没有固定的岗位和收入,人员也不固定,流动性较强。如有的村文化活动中心只有一间房子,一块牌子,却难得见到一个人在此办公。除此之外,农村文化服务队伍参差不齐,大多数是业余人员,并且缺乏必要的管理和培训机制,因此整体素质不高。

3.文化服务项目单调,内容陈旧

调研发现,太行山区很多村镇民间文化活动相对来说较为单调,文化氛围极其薄弱。村民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打麻将或玩扑克,在手机兴起后,更热衷于玩手机,参加集体文化活动越来越少,跳广场舞几乎成了唯一的群体性文化活动。靠近县城或较大一些的村庄过年过节时会有社火表演,或者在婚丧嫁娶的日子请戏班子来唱戏,一些文化基础较好的地方有村民自发组成的锣鼓队或秧歌队,但是一些偏远村庄的农民生活冷冷清清,几乎处于文化“盲区”。为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河北省各级文化机构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等,但是总体而言,活动次数较少且有些与农民需求脱钩,很多地方的村民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盼来一次文化演出,电影放映的片源也大多是题材比较旧的影片,贴近时事、市场反响好的影片很少,因此农民观看的积极性不高。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农民对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不够满意,觉得自己的文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三.具体对策建议

1.打造“十里文化圈”

河北省应将文化建设资金更多向太行山贫困地区尤其是向基层倾斜,打造“十里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是城市“十分钟公共文化圈”的延伸,它旨在推进县乡村各级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使农民在离家十里的半径范围之内能拥有适合的文化活动场所,就近获得文化享受。太行山区的文化设施建设虽然数量上有了一定规模,但大多各自为政,随意性较强,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针对当地人口分散,地形复杂的特点,河北省应进行文化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和布局,在太行山区打造“十里文化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可以以乡镇文化站为龙头,向周围辐射,尽力将其打造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要把文化共享工程向太行山区延伸,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另外,要改善和提升现有设施的水平,拿出专门经费用于设施建成后的运行保障。

2.建立流动文化服务常态化机制

由于山区居民居住分散且交通不够便利,固定的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辐射范围受到限制。再加上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较为严重,文化设施差距较大。为了扩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半径,可以在文化服务的薄弱区开展更多的流动文化服务,实现文化共享,体现均衡化发展的要求。具体措施包括:选择人口相对集中、群众经常活动的地段,设立基层文化服务网点,为开展流动服务提供基本阵地;为各县及乡镇公共文化单位配备更多的流动文化服务器材设备,如流动图书车、流动舞台车、流动博物馆等,使其具备经常性开展流动服务的条件;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扩展流动文化服务项目,将图书、影视、展览、文艺表演等文化内容巡回流动;利用新闻媒体、网络传播、公示栏等向群众公布文化服务信息,使群众能跟据自身需求选择和参与。总之,在太行山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应建立长效的流动服务机制,逐步明确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开展流动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使其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常态化。

3.盘活地方传统文化资源

太行山区很多县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受现代文化的冲击相对较小,保存了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源,如邯郸涉县、保定曲阳、易县、石家庄井陉等。其中井陉县天长镇,永年县广府镇、峰峰矿区大社镇等都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井陉县于家村、邢台县英谈村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另外,传统戏剧、曲艺、舞蹈、民俗等种类丰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秧歌戏、傩戏、拉花、丝弦等。这里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但在以往受资金和观念的限制,缺乏对之更深刻的发掘和保护。河北省今后应组织协调民俗专家、文化工作者等深入实地考察、采风调研,摸底造册。在有效挖掘各类民间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发展和创新,形成内容丰富、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体系。这些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在当地都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盘活这些资源,在推动非遗保护的同时也能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4.培育和選拔民间文化人才,扩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针对太行山区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人才奇缺的现状,要配齐文化管理专职人员,稳定文化服务工作队伍,在落实编制、提高待遇、加强培训等方面,强化公共文化的“软件”建设。一方面,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逐步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待遇,面向社会招贤纳才,可以参照教育按学生数、卫生按服务人口数核编的做法,科学核定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编制。另一方面,选拔更多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能人充实到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中来,每个乡镇要培养起一支扎根基层、专业素质强的文化骨干群体。还要定期对基层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业务熟悉度和能力。还可以利用文化志愿者队伍作为补充,扩大文化志愿服务规模,比如鼓励在校大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活动,为太行山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河北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课题号:SD161019)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作者:张宁 王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混合化工废水处理论文下一篇:经济市场营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