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实体经济论文

2022-05-05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乡镇实体经济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下行压力较大,稳定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防范金融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主体,而财政政策的调整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因此,国家提出要建立保障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制度,提升地方财政对實体经济发展的服务效能、强化激励作用以及加强风险防范管控。

乡镇实体经济论文 篇1: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策略研究

[摘 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对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预判总体“偏空”。美欧债务危机特别是正在发酵的欧债危机侵蚀尚不稳固的美欧金融体系,将引发新一轮金融风暴,使全球经济和金融受到激烈震荡,这对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方式、经济发展方式造成极大冲击和影响。本文从发展实体经济背景特点出发,分析了实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有利条件,提出了发展实体经济的主要策略措施。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经济;经济危机

1 实体经济的背景和特点

1. 1 实体经济的背景

近年来国际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连续不断,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不容乐观,这不仅对其本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损害,还对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决策者都在寻求生存发展的动力和路径。只有发展强大的实体经济,才是当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必然选择。

1. 2 实体经济的特点

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对于两者的概念学术界有争议。但一般来说,虚拟经济主要是针对金融和房地产而言的。实体经济是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的主要特点有:有形性、主导性、稳定性、载体性、下降性。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一个国家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

2 发展实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有利条件

2. 1 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府的发展思路和理念问题。美国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金融带来灾难。使中国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直至相关产业链受到冲击和影响。加上原材料涨价、成本上升、融资难等,使本来处于困境的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到2008年6月底,中国有6. 7万户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倒闭状态,造成工人失业。中国政府应转变发展思路和观念,把经济增长重心转变到发展实体经济上来,调整出口和内需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技术和创新,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过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投入,这已不适应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使中国经济调整和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有经济增长模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不仅表现在需求结构上,内需和外需增长不平衡,也表现在供给结构上,必须通过新一轮调整和转型逐步加以解决。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挑战。

三是融资难度大问题。一些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资金供给紧张,它们规模小,又缺少抵押担保,银行贷款难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甚至有的去借高利贷,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有的出口加工型企业,由于外需萎缩,加之人民币汇率波动,在生产经营中资金周转难度更大。

四是國家税负水平偏高问题。近年来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税负过重,国家财税增速快得惊人,这种高速增长与中小企业困境形成鲜明对照。一个国家的财税政策,应保证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双赢以及整个经济的活跃。中央财经大学财经学院2011年5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目前税负水平高于中上等收入国家,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过高,从而压缩了企业的赢利空间,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五是虚拟经济的投机和暴利影响实体经济问题。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特点。近年来社会上炒风盛行,吸引了不少人包括小工商业者加入到炒的队伍中来,有的一夜暴富,有的一夜商铺关门,也有的从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致使实体产业“空心化”,破坏了实体经济发展。

2. 2 发展实体经济的有利条件

一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国家明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定基础”。这是当前中国的宏观政策目标。有了目标方向和各级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帮助、倾斜,加上企业的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中国实体经济一定会健康发展。

二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动力和环境。中国有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有稳固的社会基础,有较好的财政状况和足够的投资能力。同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大量的投资空间可以消化日益增加的产能,为制造业提供更大的平台,也是稳住就业的关键。

三是有庞大的实体经济基础。中国实体产业包括中小企业已有4000多万户,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大“半壁江山”。在当前形势下中小微企业虽然有些困惑,但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在国家政策的帮助扶持下,健康发展的形势指日可待。

四是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国务院研究对中小微企业财政、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中小企业基金,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各级地方政府也有相关支持的投入,设立专项用于支持各地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性基金,如广东省2012年财政用2. 5亿元作为支持基金。

五是国家制定和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法规。继续清理、取消或减负涉及中小微企业的收费,加强财税、金融、产业、科技、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政策协同与配合,不断完善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3 发展实体经济的对策措施

3. 1 发展实体经济,转变政府的思路和观念

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这是中央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作出的战略部署。中国政府应尽快清除美欧已经扭曲的财富路径对经济发展观念的渗透,摆脱现在的增长方式,要扭转思路,转变观念,把生产力、资源都转到实体经济上来。要把财政和货币政策落实到实处,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部门,扩大生产,增加就业。要鼓励国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 2 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要尽快调整国家的依赖投资、出口、低成本资源及要素的高投入经济增长模式。无论政府和企业都要扭转思维惯性,改变对原有模式的路径依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扩大内需,降低外需出口。尽快实现增长方式向依靠深层技术革命与理性消费驱动的轨道切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以技术商品化为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3. 3 发展实体经济,国家要加大投入扶持力度

国务院研究对中小企业进一步予以财税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中央设立中小企业基金150亿元,每年安排30亿元资金,五年安排150亿元的总额度,鼓励各级地方政府预算安排、设立专项用于支持各地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性基金,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3. 4 发展实体经济,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金融业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確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增加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在商业银行之外,发展专为小微型企业服务的机构。强化小金融机构重点服务小微型企业,还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面向社区、居民和“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解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3. 5 发展实体经济,减轻中小型企业税费负担过重问题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税制改革,制定有利于实体经济包括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小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同时要求延长小微型企业所得税减半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负。尤其是转变政府职能,采取积极行动,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松绑,依法给予中小微企业行政收费、社会保险缴费、土地价格优惠,治理乱收费、乱摊派行为。更好地为发展实体经济服务。

3. 6 发展实体经济,防治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产生的投机和暴利

加强防范和控制虚拟经济,必须有效遏制投机、消除暴利。由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导致泡沫经济和金融震荡,对实体经济造成伤害并产生负面影响,如房地产行业、金融业的投机和暴利,一旦泡沫破灭爆发金融危机,失业率上升,居民消费支出紧缩,总需求萎缩,将造成宏观经济持续衰退。所以对虚拟经济领域的利益回报,必须在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进行规范。如房地产、股市、金融市场等,凡是严重脱离实际、脱离国情、脱离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的都要通过一定的政策、制度予以约束和规范,必要时可采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干预,确保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 7 发展实体经济,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建设

根据国家的现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等,加强财税、金融、产业、科技、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政策协同与配合,不断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发展实体经济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罗仲伟. 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思路[J].中国社科院学报,2005(4).

[2]赖文燕.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9(2).

[作者简介]惠香园(1975—)女,辽宁铁岭人,硕士,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作者:惠香园

乡镇实体经济论文 篇2:

地方财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优化措施分析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下行压力较大,稳定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防范金融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主体,而财政政策的调整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因此,国家提出要建立保障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制度,提升地方财政对實体经济发展的服务效能、强化激励作用以及加强风险防范管控。以此为背景,研究地方财政对实体经济的各方面影响,分析地方经济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财政;实体经济;影响;优化措施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它涵盖了工业体系、农业体系、教育文化、信息服务等重要的支持社会生存发展的产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经济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努力提升经济质量,实体经济也需要升级革新,然而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援和引导,也就对财政政策的调整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地方财政是中央财政的辅助力量,地方财政支出也是影响各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地方财政的政策调整和制定将会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财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总额逐年上升,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强的支撑作用,财政政策也在随着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特征而逐步调整。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够刺激内需增长,使经济快速复苏;以增税或者减少财政支出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经济泡沫增生,降低通胀风险。因此,政府通常通过调整财政政策的手段来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方向。

新常态下,财政政策把控经济发展方向的功能作用并未改变,财政力量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与我国整体经济状况和市场需求情况密切相关,因此经济发展快慢和财政政策之间确实存在因果关系,但是财政政策的变化对经济波动的反应却往往不够及时。因此,需要抓住经济发展中核心问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策略,以增强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局面的作用。而实体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的影响自然也会存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

中央财政为顶层经济设计保驾护航,财政支出政策全面支持实体经济,地方财政同时也要助力地方实体经济发展。而由于受到世界经济环境恶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地方财政在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进行深思和探讨。

二、地方财政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1.地方财政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制度不完善。现在我国各地方政府,从省级政府到乡镇一级政府,对于行政职能划分和财政权力对应的问题往往不能妥善解决,多级政府财政权力交叉管理,互相影响,因此造成了制度设计和政策调节的种种不便。所以,需要顶层设计来促进地方财政结构进行转型,健全财政保障制度,同时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让地方财政能有更充足的资金来应对实体经济的各种需求。

2.地方财政对于实体经济的激励作用不足。目前许多地方政府都配合中央指示精神,出台制定了一些列扶持当地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策略,例如江苏省设立了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专项扶持基金,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一系列鼓励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由于需要财政额外支出大量资金,政策持续性有待考验。另一方面,现有的税费制度使得实体经济税负较重,也是税收制度改革滞后于实体经济需求的一个表现。在实体经济涉及的各个行业中,税收政策不尽相同,体系不健全,单靠减免税费无法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因此,地方政府税费优惠政策改革对实体经济也会产生比较重要的激励影响。

3.地方财政服务效率较低。地方财政服务效率也是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企业数目极多,所以各地方财政部门对本地企业的各项补贴和优惠措施往往由于资金数目太大而无法完全落实到位。因此,奖励补贴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也比较有限。同时,财政政策的制定也由于体系的僵化和不完善,难以应对市场环境的复杂变化,造成了目前地方财政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较低的状况。

4.地方财政服务实体经济存在一定的风险。经济活动都存在一定风险,而我国地方实体经济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地方债务风险。截至2019年7月份,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高达210 653亿元,发行新债券和旧有债务都成了地方财政的一大负担,此类实体经济债务风险必须注意要在可控范围内,才不会造成地方经济局面崩盘。其次,地方土地经济风险。土地经济是我国近十年来快速增长的一个保障点,但是随着环保意识提升,我国自主地减少了土地开发利用。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土地财政收入会逐步减少,寻找相应的替代收入对于地方财政保证也十分重要。

我国的实体经济面临全面转型,因此地方财政部门应该着力研究这些重点问题,研究相应对策,利用财政调控能力,出台更好的财政措施来服务于实体经济。

三、地方财政服务实体经济的优化措施

1.完善地方财政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制度。建立完善财政的制度,首先,要根据省及省以下各级政府的行政智能来分配财政权力。让职能划分和财政权力范围对应,这样就能保障各级政府的财政利益,避免了多级政府交叉管理,影响财权平衡。同时对社会公共服务支出,包括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财务支出和界限明确定义,保证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经济需求。其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当地拥有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这个环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对于行业的重视程度和配套的发展政策,二是地方政府对于行业或者企业的补贴政策和税费减免,三是当地的衣食住行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人力资源优秀程度。不论政府如何制定实体经济的发展策略,都不能减少改善相应民生设施的财政投入比例,并且要根据当地所要扶持的产业制定财政补贴计划。在保证地方财政完成服务于实体经济任务的同时,还要大力挖潜,让当地的优良资本加入合作,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保障财政支出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2.增强地方财政对于实体经济的激励作用。创立激励措施,首先,可以完善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要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税费负担,积极配合国家的“营改增”税费制度改革,有效降低企業的经营成本,并在企业购买低碳排放设备,改善环境投资和创新技术方面给予税收优惠支持,让企业有更多资金进行技术的更新换代和改造陈旧设备,增强本地实体经济的竞争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激励措施需要有时间和边界的限制,以免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稳定。其次,对于政府可以利用正常的支出资金计划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例如,各级政府每年的采购计划,所需要支出的资金都比较可观,因此可以利用这笔资金,同当地的企业进行采买合作。政府采购行为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政策激励,也是资金支持,还能发挥保护地方产业的作用。对于一些特定产业领域的采买招标可以将范围缩小至本市或者本省企业,还可以选择优质的本地企业授予“政府长期合作企业”的荣誉,并积极为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给予支持。

3.提高地方财政服务效率。要提高地方财政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首先,要杜绝地方财政资源的浪费现象。要发展高质量的实体经济,需要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淘汰掉地方各行业中的“僵尸”企业。地方财政部门要拒绝对低端产能过剩的行业或者企业进行帮助和补贴,降低财政资金的无效支出率,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其次,要加强财政政策体系打造。财政、金融和产业政策都是我国实体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础,完善的财政政策体系要能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做出快速反应,即时调整财务策略和税收制度,以保证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同时降低实体经济风险。同时,财政政策体系内各个组成部分要共存互依,协调共进,随着实体经济发展做好阶段性的补充修正。

4.增强地方财政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风险防范意识。地方实体经济风险防范,首先,要控制地方债务风险。《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中明确了地方债务各项相关规定,地方政府要根据意见的思想精神严把发债关,把债务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问责机制制,对良债务发行的相关部门和干部进行严格监督,确定公共债务所筹集的资金的使用方式和使用范围,如支援公共服务支出、加强民生设施建设、支援地方产业发展等。同时,要设定发债筹集、资金使用、按期偿还三个方面的指标控制机制,不断完善债务风险预警功能。其次,还要防范土地财政风险。要使地方财政逐渐摆脱依靠土地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减少土地开发,保护自然环境。利用房产税收来代替土地财政收入,制定合理的房产税收模式和征税范围,使地方财政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税收点,摆脱土地反复使用、反复开发、重复建设的恶性循环。

四、结语

发展实体经济,不仅是国家经济腾飞的重要保障,也是地方政府增加收入,加强地方民生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因此,地方财政部门要积极配合中央财政方针,研究符合本地情况的财政政策,做好风险管控,巧妙运用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实现振兴地方实体经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杜书云,田申,刘晓英.财政支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空间计量——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财政研究,2018,(7):30-41.

[2]  梁璐璐,李京.地方债与财政收支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中国物价,2013,(9):35-38.

[3]  郭鑫,张志.地方政府行为、资源丰裕度与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J].中国市场,1999,(8):15-18.

[4]  李青原,潘雅敏,陈晓.国有经济比重与我国地区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来自省级工业行业数据的证据[J].经济学家,2010,(1):39-49.

[5]  张峁,徐蓓蓓,江栋.地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辽宁省为例[J].科学决策,2010,(5):50-57.

[6]  孙嘉翊.浅谈我国金融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意义[J].商业故事,2016,(11).

作者:武利华

乡镇实体经济论文 篇3:

国外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金融举措及启示

一、国外(地区)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情况

(一)菲律宾——过于集中、布局不合理、金融创新不足及担保体系不完善等四大因素导致金融改革后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收效甚微。

菲律宾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金融改革后,金融机构的业务功能得以拓展且更规范,但专业化程度降低,支持实体经济收效甚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过于集中,阻碍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金融自由化改革后,菲律宾银行集中和垄断日益增强,后果之一就是促进了垄断价格的实行,致使银企集团所有者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虽然菲律宾政府在717号法和6977号法中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把25%的增量贷款发放给农业部门(也可购买政府债券来代替)和把10%的贷款发放给小企业。但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加之从贷款中获得的收益低于垄断利润,因此宁愿购买合适的政府债券来满足这些法律要求,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发放贷款。二是银行布局不合理,致使小规模实体经济只能依赖非正规金融。金融自由化改革后,菲律宾中小金融机构数目不断增加,但银行密度分布不均,首都马尼拉与欠发达地区两极分化(马尼拉是中部吕宋岛的40多倍,是阿马拉地区的300倍),小规模实体经济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根据Lamberte(1990)的研究发现54%的小企业靠自己的积蓄创办新企业,62%的靠内源融资扩大业务规模。农村信贷政策委员会(ACPC)对1996-2002年农户和渔民的调查,农户和渔民从正规金融借款的份额虽略有上升,但非正规金融仍是主融资渠道,约占60%。三是金融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及农业等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1999年菲律宾农业信贷政策委员会召开系列专题研讨会得出结论:尽管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银行仍旧不愿发放农渔业贷款。四是担保体系不完善,难以保证中小企业和农户等实体经济的融资需要。1986年阿基诺政府先后取消42个农业贷款补贴项目,把剩余的农业补贴项目整合成综合性农业贷款基金(CALF),为农户和小企业在向私有银行和政府专业银行融资时提供担保,同时成立信贷担保基金会,鼓励银行向没有合格抵押品的小额借款者发放贷款。然而由于政府担保机构准备金不足,难以补偿不良贷款给银行造成巨额损失,银行继续要求客户提供诸如房地产之类的抵押品,信贷担保计划收效甚微。

(二)台湾——以独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为核心,规范化的民间金融为补充,有效缓解了中小型实体经济融资难。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促进台湾经济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调整与改革,台湾基本形成了一个与中小企业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包括中小企业银行与基层金融机构两部分。1976年7月台湾中小企业银行正式成立,其服务对象集中于那些具有发展潜力,但缺乏资金难以从一般商业银行取得信贷的中小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向中小企业提供专项低息贷款,规定对大型企业的授信不得超过其融资总额的5%。1987-1989年,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比例在70%以上,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主渠道。中小企业银行在发展与完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大大促进了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中小企业金融体系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专门办理中小企业资本支出贷款与中小企业周转金贷款转融资;二是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对具有发展潜力但担保品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三是省属行库中小企业联合辅导中心,对选择策略性及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予以综合辅导并协助其融资。这对缓和中小企业遭受经济衰退冲击,提供稳定的融资环境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另外针对民间融资活跃,且其融资对象大多为中小型实体经济,在1999年4月,台湾由“立法院”通过了“民法债编”,首次以法律形式对民间合会的定义、契约条款、竞标程序、会首会员责任义务等作出了详尽规范,从而将民间金融法典化,使得民间金融活动成为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有益补充。

(三)韩国——采用“专业化银行+政府窗口指导+信用担保基金”的金融支持模式,最大程度保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韩国目前服务于中小企业、地方经济和农村经济的中小金融机构有地方银行、中小企业银行等。朝鲜战争后,韩国政府一直将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60年代初商工部设立中小企业课和建立中小企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70年代出口替代战略实施后,中小企业银行支持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但随后韩国政府更加重视大企业在商品出口中的份额和重化工业优先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从事内销产品生产的中小企业)面临的环境比较被动。80年代中期后,韩国注重社会均衡发展,中小企业地位得到了确认,政府通过窗口指导和建立了相应的信用担保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如韩国银行要求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80%、本国商业银行的45%、外资银行的25%投向中小企业。1987年,根据《新技术企业金融支持法》,韩国技术信用保证基金专门支持高科技特别是初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在韩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众多基金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同时,1976年依据《信用担保基金法》成立韩国信用担保基金,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宗旨,目的是为有发展前途、缺乏有形抵押品的工商企业提供负债担保。信用担保基金以中小企业为重点,资金来源:一是历年政府财政预算拨款,二是各金融机构每年按企业贷款平均余额的0.2%缴纳的信用保证基金附加费,三是累积结转余额。到2004年末,韩国信用保证金资本额为3.203万亿韩元,在中小企业信贷体系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担保余额平均占到贷款余额的20%以上。

(四)印度——依据自身国情,量身定制“小工业开发银行”,并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与信用担保基金,为金融支持小型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印度金融体系较为复杂,为中小企业、农户及贫困人群融资的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邦一级的开发银行40多家、地区农村银行、遍布全国的合作银行以及一些准金融机构。印度小工业由数量众多的小企业组成,是非常有活力的产业,在印度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帮助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印度政府颁布了《印度小工业开发银行法》,于1990年4月设立了印度小工业开发银行。该法令规定其作用主要是“促进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核心金融机构,并协调相关机构的职能,更好地为小企业服务”。该银行在运营中比较关注增强对小规模产业的金融支持,支持的业务范围是小规模产业,也包括微型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人。通过一系列支持模式扶持小规模产业,满足开展新项目、升级技术、扩张规模、多元化经营、提高质量、环境管理、现代化、开拓市场等要求;还帮助经营不善的小规模产业进行改良和恢复。近十年中,实行了26个新的资金支持计划,共有5种资金支持方式:一是直接金融支持,即对小企业进行直接的资金支持;二是票据信贷支持,即对小企业提供中短期的资金贴现支持;三是间接融资支持,即支持主要信贷机构向小企业提高贷款;四是国际融资支持,即确保小企业能以优惠的汇率换取外币,满足出口合同的要求;五是小额贷款支持,即建立由贷款金融机构组成的强大、持续而又可行的全国性网络,向贫困群体尤其是女性提供个人贷款。同时,为确保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印度储备银行确定了“优先发展行业贷款”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将全部贷款的40%投向包括农业、中小企业、出口等国家优先发展行业,其中贷款的18%必须投向农业及相关产业。如达不到规定比例,差额部分的资金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价格存放到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由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对地区农村银行和邦农村合作银行进行再融资,也可购买印度农业农村发展银行的债券。2007年7月为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结束多年来由于缺乏第三方担保体系而引起的关于银行对小规模工业放款积极性不高的争论,切实提高商业金融机构对小规模工业的放款能力,印度小规模工业和乡村工业部正式建立了小规模工业信用担保基金,共投入了12.5亿卢比的启动基金。该基金规定,从2000年7月1日起,任何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对小规模工业提供的设备贷款和运转资金贷款,只要其贷款规模最高不超过250万卢比,则该基金提供担保比例不高于75%的信用担保,最长担保期限为5年。

二、各国(地区)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经验

(一)专业化的金融机构是基础

从各国(地区)的经验可以看出,金融机构专业化的程度直接关系到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效果。菲律宾在实行金融改革后,银行趋于集中与垄断,专业化程度降低,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效果反而下降。台湾、韩国以及印度等国家(地区)的金融体系各有不同,但均有一个共同点,即专门成立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台湾与韩国专门成立中小企业银行,专注于支持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印度政府专门成立小工业开发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尚不多见。印度这一符合自身国情的尝试对各国政府的政策探索具有借鉴意义。特别是银行本身可以发行资本收益债券和吸收固定存款,在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上更为直接和有效。

(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是保证

信用担保体系是中小型实体经济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重要保证。韩国、印度的经验表明信用担保基金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信用担保基金能用少量资金撬动10倍的银行信贷资金,更重要的是信用担保基金同时推动了中小企业整体信用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中小企业信用监督交易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中小企业信用记录,极大地解决了商业银行贷款交易中的信息不透明问题,也不断完善了信用担保体系,实现了企业与银行的“双赢”。

(三)合法化的民间金融为补充

台湾地区经验表明合法化的民间金融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益补充。民间金融一方面能以较高利息动员大量闲置资金,缓解中小型实体经济资金供求关系的紧张局面,从而在整体上提供资金使用效率,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能在整个经济增长时期将大量资金注入民营中小型实体经济,通过利息返还的形式使普通家庭能够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提高,有助于经济在快速增长后仍能保持较高的收入分配公平程度,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四)健全的法律法规做保障

各国经验表明只有在相应的法律法规调节下,金融才能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为此许多国家将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职责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1975年7月,台湾修正公布的专业银行条款,增列了中小企业银行一条,确立中小企业专业银行在银行体系中的地位。韩国制定了《新技术企业金融支持法》、《信用担保基金法》等法律为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印度制定了《印度小工业开发银行法》、《地区金融公司法》、《地区农村银行法案》等相关法律制度,目标是为金融印度中小型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各国(地区)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启示

(一)重视金融机构专业化的建设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虽不断发展壮大,但还没有一家真正专门为中小型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而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傍大款”现象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根本好转,中小型实体经济依旧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各国通过建设专门为中小型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来缓解融资难的经验,无疑给我们指明了一条破解中小型实体经济融资难的渠道,建议政府在这一方面可以进行有益的尝试。

(二)重视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信用担保体系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型实体经济融资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虽然成立了许多信用担保公司,但组织形式分散,资本金不足,难以满足众多中小型实体经济融资的需求。因此,在没有全国统一的信用保证机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一家独立运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全国性、非赢利性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保证基金,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三)重视民间金融“阳光大道”的建设

从“蒜你狠”、“姜你军”导致大蒜、生姜价格暴涨波及到鄂尔多斯、温州等地发生的民间借贷案,可以说都是民间资本“惹的祸”。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民间资本正在四处流窜,进行“以钱生钱”游戏,不仅没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反而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尽快出台法律措施,加快民间金融“阳光大道”的建设,如果民间资金能顺利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可通过有组织的渠道,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回报,这既解决了民间资金投资出路问题,也为当前中小型实体提供了急需的源头活水,增强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四)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台湾、韩国、印度等国家或地区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我国迄今还没有一部真正涉及保障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因此,有必要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一套可持续、稳定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只有使其法制化,才能使实体经济的发展获得金融机构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作者:李中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校本研修教育论文下一篇:护理人文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