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主题论文范文

2022-05-12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师德主题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师德治理存在两种问题,一是由于处理失据造成的价值混乱,二是以貌似重视师德而采取的简单化极端处置。这些问题的结果是让教师在履行职业行为时左右为难、不知所措。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三个:不能尊重教师职业成长的规律;笼统、抽象地执行师德规范;单一、低效的师德培养路径。为此,要从观念、制度、实践策略诸方面提升师德治理能力。

第一篇:师德主题论文范文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呂狂飙在《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11期《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一文指出,我国师德观念的发展存在一种从崇高师德简单地转向底线师德的趋势。

实现师德底线转向的路径有两条: 一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进行层次划分,即划分为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这三个层次,并将其中的规则层次限定为底线师德;二是对师德概念进行划分,即将师德区分为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个人道德,并将其中的教师职业道德限定为底线师德。

就此而言,定位为底线师德的教师职业道德在悬置了崇高师德之后,虽避免了师德重负等问题,但也同样使自身失去能够被教师主动追求的动力性因素,进而彻底地沦为一种被动、消极的师德约束。更为要紧的是,当教师已经获得了自主选择善观念的自由,而这些底线师德本身却没能获得教师自身所认同的善观念的支持时,那么这些底线师德也就随时存在被教师突破的可能。在教师个人的善观念与底线师德的要求发生了冲突的“边缘处境”中,教师很可能会选择依据自己所信奉的善观念行事,而不惜违背底线师德。受此影响,即便在底线师德已经越来越完善的当下,师德失范依旧可能发生,其原因恐怕也已不在于原先的“理想泛滥、规则匮乏”的问题,而在于师德理想的缺失以及底线师德无法获得教师个人的善观念支持的问题。

第二篇:直面师德问题,强化师德治理能力

摘 要 师德治理存在两种问题,一是由于处理失据造成的价值混乱,二是以貌似重视师德而采取的简单化极端处置。这些问题的结果是让教师在履行职业行为时左右为难、不知所措。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三个:不能尊重教师职业成长的规律;笼统、抽象地执行师德规范;单一、低效的师德培养路径。为此,要从观念、制度、实践策略诸方面提升师德治理能力。从积极的视角理解规范的约束性,对师德制度予以分层分类的建构,探索更加多元有效的师德养成路径。

关键词师德;师德规范;师德养成路径;教师地位

作者简介刘次林,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当前的师德问题及原因简析

客观而言,极少数教师的不良行为对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出现师德问题本来属于正常现象,任何行业都会或多或少存在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只要我们依规妥处,负面问题完全可以变成积极的教育力量。在处理师德事件中所产生的混乱现象同样是值得反思的。面对教师出现的师德问题以及一些家长咄咄逼人、死揪不放的做法,某些教育管理部门容易受到家长、舆情等方面压力的影响,进退失据,处理结果前后不一致,造成师德价值的混乱。也有学校高举师德“一票否决”大旗,无论问题是否严重,处理时一撸到底。结果造成一些教师在履行职业行为时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缺乏职业勇气和尊严感,甚至走向消极无为的“佛系”。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不能尊重教师职业的成长规律。教师作为一种职位,其职能不是因为考得了一纸教师资格证就能够得到证明。教师的职业能力不只是专业知识、理论储备,更重要的是实践智慧。教师是在做教师的过程中获得教师职业能力的。这就需要我们理性对待教师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或问题。教学能力的形成是这样的,其职业道德的养成更是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当教师的教学存在问题时,学校一般能够通过备课、听课等环节,耐心带教、热情鼓励,扶助教师进步,而师德上一旦出现问题,就倾向于采取零容忍、一票否决这样的极端做法。这种做法貌似是对师德的高度重视,其实是违反师德成长规律的。

第二,笼统、抽象地执行师德规范。师德规范作为规范,它们都会以某种抽象的条目呈现,否则,规范只能陷于碎片化的行为要求。如果国家层面的师德规范在学校没有具体化,就很容易导致人们对师德的理解简单化、片面化,甚至根据字面文本而不能考虑实际情况,更不能依据教育的特殊职能来解读师德要求。比如,一说要禁止教师收受学生(家长)礼品,即便是教师节学生敬送的一束鲜花也都一概禁止,这不仅表明教育部门本身道德水平偏低,而且也不符合教育精神。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只有处于道德实在论水平的人不能理解规范背后的理性精神,才会仅仅拘泥于字面来理解师德规范,并且以是否服从给定的规范来判断行为的对错。[1]人与人之间,当然也包括师生之间,适当的礼物交换属于正常的人际关系交往,学生在特殊节日给教师敬送不怎么费钱的礼物,其实是学生对教师温暖情感、正面态度的表示,这有利于实现我们所倡导的和谐师生关系,绝对不会影响教育公平,或者导致教育腐败。

第三,师德培养路径单一、低效。道德的养成方法很多,我们在培养学生道德的时候,教育方法丰富多彩,但是,在对教师本身进行师德培养的时候,大多数学校不善于用心思,往往只是通过专家讲座的方式,这种面对群体讲解的方式在师德培养上实战性不强、针对性不足。

二、治理师德问题的三个对策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可以从观念、制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应对。

首先,从观念层面看,我们要从正面理解师德的价值取向。规范是寓发展于约束之中的人造环境,约束性是其表面特征。师德规范的根本性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路标和护身符。所以,师德规范不宜“杀气”太重,其表述应该多体现积极引导的维度,要让教师认识到,师德规范都是为了教师,只要按照这些要求去做,自己的专业成长就会方向正、效率好、格局高。同时,我们对教师还要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严格要求不是把极少数教师的负面表现扩大化、把教师队伍妖魔化。目前在师德管理中的一些做法是比較过分的,让人觉得教师队伍是需要时时处处提防的对象,严重伤害了教师队伍的职业尊严。在师德成长方面,既要提出高于一般人群的道德要求,也要真心信任、积极扶持、学会等待、适当容错。人民教育家于漪认为自己是“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这不仅深刻地反映了教师职业成长的规律,更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成长规律。道德成长不可能遵循直线逻辑,“反复性”是其规律性的现象,所以,职业道德培养中的“反复抓、抓反复”也是规律性的体现。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直面师德问题,一方面对教师的职业行为提出严格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相信教师的专业潜力,尊重其成长规律,把出现问题当作专业成长的契机和素材。教育学生的时候,我们要鼓励教师多从自身成长经历的反思中形成对学生的体谅;养成师德的时候,我们又要反过来从教育学生的经验中获得回馈,形成对自身职业成长的体谅。总之,对师德问题如何理解、如何处理,这反映了学校领导或者教育主管部门的职业胆识和专业水平。

其次,从制度层面看,我们应该建构横向全域、纵向迭代的师德规范体系。从横向看,师德应该遍及教师职业活动的各个领域。国家的师德规范在这方面体现得很好,但是,不少学校在工作中却下意识地将师德限定于教师在教学之外的表现。一个教师即使在学科教学方面不怎么优秀,如果他对学生好,或者处理好了一件非教学事件,他依然可以是师德优秀的教师。其实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战场,教学中的师德表现应该是师德最重要的内容。这也是课程思政对师德提出的必然要求。从纵向看,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三个时代。在农业文明时代,教育是帮助有钱有闲阶级修身养性的活动,所以,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的培养特别注重教师的率先垂范,教师与教学内容往往融在一起,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个性化的道德教材。那个时代的师德主要体现为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做到。到了工业文明时代,教育主要为劳动力市场批量培养劳动者,教育走进了普通民众,生产领域知识技能的学习是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国家)也根据生产领域形成了独立于教师的(统一)教材。教师在学科知识技能储备的优势便是职业的立德之本。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说法就是工业文明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及至信息文明时代,教师的知识霸权被网络所颠覆,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不再是教师的核心职能,教师需要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可持续学力,养成学生对于学习的情感态度。于是,促进者职能便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定位。教育的本质规定了教师的职能,也指引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方向。新时代教师的职业道德以迭代超越的方式,要求教师在强调以身作则、具备扎实学识的基础上,突出引路人的专业素养。

从制度层面我们进而要对师德规范及违规程度予以分层分类处理。师德规范要发挥出治理功能,就必须对规范进行分层分类的细化。教育本质是进行师德细化的核心理念,因为单从字面看,师德规范的很多内容与其他行业的道德具有共同的表述,但是对师德的解读要在教育本质的统御下才能走出简单化困境,体现其职业的特征。师德的分层有两个含义,首先是高标—常规—底线的分层。师德的高标希望是指引教师走向优秀的方向;常规要求则是每一位合格教师应该做到的内容;底线禁令则是师德红线。需要提醒的是,即使底线禁令也应该有层次的区别,不是所有违反底线的行为都够得上“一票否决”。其次是指标体系的分层,将一级指标继续细化为二级、三级指标,这样有助于使较抽象的规范转化为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的行为线索。至于分类,我们可以将师德规范分成习俗规范、道德规范(含法律规范)、个人规范三大类。习俗规范是职业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其目的是形成职业的秩序与和谐(如无论是否有课,都应该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道德(法律)规范属于有善恶对错性质的要求(如羞辱学生、以体罚的方式伤害学生);个人规范主要属于教师个人的志趣、选择等方面的要求(如教师的着装)。教师如果违反道德(法律)规范,其违规程度最重,惩戒也最严;违反个人规范,其程度最轻,惩戒当然也要最轻微。对教师违规行为的处理首先要看其违反的职业规范属于哪个层级,然后再依据规范的类型,考虑违规情节进行程度判定。师德规范的分层分类需要在教师、学生、家长之间作好宣传,形成共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因为认识的不对称所造成的师生冲突、家校矛盾。

最后,从师德培养的实践操作看,我们应该探索更具实效性的师德养成模式。在普适性的专家讲座之外,需要补充更具针对性和实战性的培训方式。从培训内容看,现在有不少的师德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既有共同的师德表现,也必然有在性别、教龄、职务、学校区域、学段等变量上造成的特异表现,甚至师生之间对于师德的认定也会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特异化的表现应该转化为有针对性的培训问题。从培训方式看,基于实际问题的师德工作坊也是很有效的。工作坊由学校的教师、管理者为主,针对实际问题,分析背后原因,提出各种对策;工作坊可以邀请专家参与,使专家在实际师德问题上阐发教育的本质,并且对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进行解读。另外,通过对国家师德规范的指标具体化,在三级指标的基础上编写典型的师德案例,作为学习师德规范的配合材料。案例式的学习比较有利于提高教师应对师德问题的能力。在发生师德事件后,学校要积极利用机会,在处理之前认真开展师德处理听证会,由学校领导担任首席“法官”,让有关各方充分陈述、辩论,甚至可以邀请专家作为辩护的“律师”,最后由教师、学生、家委会代表合议裁决。这种实战式的处分过程可以帮助旁听的师生、家长学会结合实际情况理解和践行师德规范。

以培训的方式进行师德教育是养成师德的一种路径,人本主义对道德养成的理论可以作为另外一种养成师德的路径。马斯洛理论说明,当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美好的道德品质就会由内而外地生长出来。相关研究亦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正向影响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2],教师基本需要满足与教师的师德发展相关,且发挥了“地基”作用。笔者2019年对上海市中小学师德作的调查显示,教师基本需要满足与职业道德的各维度之间呈现中高程度的相关,并且教师基本需要满足能显著正向预测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有关师德建设的调查也发现,教师迫切希望首先解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与教师的实际地位之间的矛盾。[3]因此,提高教师各方面的待遇,给教师以最大的尊重和爱护,为教师提供和谐、愉快、有归属感的工作氛围,确保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是养成师德的内源性途径。内源性的途径与外塑式的培训相结合,预防与诊治相结合,是推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提升的有效模式。

《中庸》开篇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师的任务是引领学生认识生命规律,使本性得以健康成长。《学记》的开篇则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加强自身修养,他只能独善其身,如果能够“就贤体远”,他也只是对别人起到领导作用,只有教师的职业才足以教化人性、形成风俗和道德的文化。教师的职业既关乎千家万户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乎千秋万代社会文化的形成,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教师的道德要求都比较高,所谓“学高为师”“行为世范”就是对教师职业崇高要求的描述。这些描述只是对教师职业的应然要求,应然变成實然需要教师自身的主观努力以及方方面面的支持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要求全党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归根结底来自教师的职业地位。总书记的讲话是在启示我们,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管理部门要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理解确立教师职业地位的意义。师德的制定、执行对于确立教师的职业地位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而改进师德治理则是确立教师职业地位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它需要我们从积极的视角理解师德对教师的规范性,要以专业的服务降低践行规范的难度,更要以尊重和保护的目的发挥师德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功能。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25.

[2]蔡永红,申晓月,李燕丽.基本心理需要满足、自我效能感与教师教学专长发展[J].教育研究,2018(2):103-111.

[3]檀传宝.中学师德建设调查十大发现[J].中国德育,2010(4):5-10.

责任编辑︱李 敏

作者:刘次林

第三篇:创新师德教育模式,助力教师师德提升

摘 要:师德养成教育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湖南省会同县凭借 “师德养成教育示范县项目”,从新进教师的师德养成教育、日常师德的养成、探索诊断式师德教育模式入手,以达到全面提升师德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师德教育;模式;诊断式

湖南省会同县(以下简称“会同”)位于湖南省西南部,东枕雪峰山脉,西依云贵高原,渠水、巫水穿境而过。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人文始祖——炎帝曾在此繁衍生息,传播文明;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就出生在这里,并从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始了他传奇的人生。巍巍群山养育了淳朴、善良、勇敢的36万会同人民。大山虽然为会同人民提供了庇护,但也阻碍了会同的发展,让会同成了一个发展滞缓的山区贫困县。教育亦是如此,全县近百所学校分布在大山深处,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然而,会同教育人并不因为条件的限制而自甘落后,而是奋起直追,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教育界的神话。会同教育成了一种现象,被全省乃至全国所关注。新华社还曾专题报道了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作出“加强对乡镇和县级普教的重视和管理要有一些硬措施”的批示。

会同教育的崛起与各级政府的重视息息相关,更是会同教育人长期默默坚守的结果。坚守是一种承诺,是一种修行,是一种传承,是一生相许,更是心无旁骛。当很多大城市的学校向特级教师、“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会同城北学校校长饶菊芳抛出橄榄枝的时候,她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只想去看看,家乡的教育需要我,我愿意为她奉献青春。”像饶校长这样,不受外界诱惑,坚守家乡教育的老师,在会同还有很多,而他们的出发点只是对教育的热爱,对大山里孩子的守护。

坚守是一种美丽的遇见。“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我走上了三尺讲台,从此当好‘孩子王’就成了我一辈子的事业。”这是从教45年的李老师说的。李老师已经65岁了,早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可是,乡村教师严重缺乏,山里的学生们没有人教,外出务工的村民只能一次次恳求李老师再坚持一年,而李老师也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留下。他说:“只要学生需要我,家长需要我,我还将继续坚守在这三尺讲台。”像李老师这样选择一生坚守在乡村学校的老师,在会同大山深处的学校里,随处可见。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才保证了“一个都没有少”。

“坚守,是一种传承,是一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母女团聚最好的地方应该是在教室。同一间教室里,十几年前是您背着我上课,十几年后的今天是您带着我一起上课。小时候对您的崇拜,让我‘长大后就成了你’,用爱心守护学生是您给我最好的家风。您用心血谱写的教案,是您送给我最好的嫁妆。”这样的母女同校、父子同校的传承,是会同乡村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坚守,是最美的遇见,是我的青春里遇见最美的你。因为我们热爱的教育事业,我们相遇在最美好的季节,因为我们对教育的执着,促成了我们跨省的姻缘。教育就是最好的梧桐树,你是我最美的凤凰,从此,我们将为教育奉献青春和热血。”这些因教育而结缘的小夫妻是幸运的,乡村学校因为他们共同的坚守而更有希望。

一个人走,会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会同教育就是因为有几千名这样朴实而优秀的教师,才有了今天骄人的成绩。因为他们高尚的师德,让会同教育总是那么让人放心,总是那么让人温暖。一切成功都是有原因的,高尚师德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涵养出来的。一路走来,师德养成教育一直是会同教育成功的秘诀。在“师德养成教育示范县”项目的推动下,会同县师德教育工作进一步得到规范。在师德养成教育中,会同抓住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抓好新进教师的师德培养

“扣好师德的第一粒扣子”是对新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想让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抓好新进教师的师德培养工作非常重要。新进教师水平不同,对教育的认识理解不同,对自己的要求也不同。有的对教师这个职业没有敬畏心,不注重师德养成。为了从源头上把好关,新教师招进来后,不要着急对其进行业务培训,而要对其进行为期一周的师德养成教育。请专家开讲座,请师德楷模现身说法,请优秀青年教师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从而引领新教师成长,同时向他们提出具体的师德要求。通过系统的培训培养,新教師都对自己的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二、抓牢日常师德养成教育

师德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长期的坚持、日常的养成是关键。对于日常师德养成教育,会同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读经典,养师德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深远,作为教师更应从中吸取营养。为了涵养师德,会同县向全县教师发出号召:诵读经典,提升师德。并为参加师德养成教育项目的学员配备了价值一百多元的传统文化书籍,提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从学员们的读书笔记、心得可以看出他们认真参与,学有所得。在展示环节中,教师们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了读书的成果。这种文化浸润的过程,也是涵养师德的过程。

(二)重引领,探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在师德养成的过程中,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非常重要。为了让教师有学习的榜样,会同采取了“请专家进来—送培训下去—树身边典型—抓网络研修”的方式,以期全方位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

会同邀请了全国劳动模范、乡村教师楷模——李元昌教授来给全体师德养成教育工作坊研修学员讲课。李教授用他的亲身经历为学员生动讲述了行走在乡村教育路上的心路历程。学员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教育人的高尚品质,用学员的话说就是:“平凡的岗位原来也能干出伟大的事业,今后也有了方向。”

同时,会同充分利用本土专家,让本土专家送训到校,为每个基地校选派专家进行授课。接地气的培训让学员感到更亲切,更容易接受,培训效果也非常好。

发现和树立身边的典型,是师德培训中非常有效的方法。每个基地校都树立了本校的师德典型,用身边的典型带动身边的教师。在树立典型的同时,还通过举行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形式给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这也是展示教师师德提升效果的手段。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师德养成教育,能让教师培训更加灵活,培训效率更加高效。会同按照项目组的要求,督促学员进行工作坊研修。全县参训学员合格率達到百分之百;全省100分的学员417人,而会同就有330人;学员平均成绩达到94.3分,学员作业、作品优秀率都很高。教师们高涨的学习热情也从侧面体现了良好的师德。

(三)重督查,守底线

一切规矩的形成都离不开科学严谨的制度化管理,师德也是如此。师德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守规矩,教师应在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准则的前提下教好书、育好人。为了让教师有法可依,会同县在上级法律法规基础上又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师管理的规章制度,并每年组织对全县教师师德师风进行检查,检查结果用于晋级评优评先。对有违反师德要求的教师和学校,在目标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有了严格的制度,教师的行为才能有约束,才能真正提升师德,学校才能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三、探索诊断式师德养成教育模式,助力师德提升

优秀的团队大多相同,而落后的团队各有落后的原因。每个学校师德养成中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会同实际,项目组采取问卷调查和当面交谈的方式进行调研,了解了不同学校的问题和需求,探索出一套新的师德养成教育模式—— “诊断式师德养成教育模式”,即针对不同的单位、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形成师德养成教育的有效模式。

以会同一所边远乡镇学校为例:现在这所学校,学校管理井井有条,教师爱岗敬业,教师的幸福指数也很高。但是,这所学校就在一年前还让教育局领导头痛不堪。十年间换了五个校长,最长的在岗三年,最短的在岗一年,社会形象很差。本校教师都不敢说自己是这所学校的教师,新教师分配到这里都觉得看不到希望,而被调到这所学校的教师更是感觉自己“被发配”了,每年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离开,没有丝毫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

项目组对这所学校进行了解和分析后,发现该校最大的问题是:学校管理团队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学校教师没有主人翁意识,没有职业自豪感;青年教师没有方向,工作不主动。找到了症结,项目组为他们设计了一套转变的办法,即引领—点燃—激励—巩固。

(一)引领

精选校长,重组学校领导班子。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想办好学校,必须选取一名优秀的校长。校长不仅是学校的灵魂,更是师德养成的引领者。

针对该校的情况,教育局精挑细选了一名果敢、有能力的副校长来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他刚上任的时候十分忐忑,交流的时候他说:“大家都说那里很复杂,老师都不好管,我怕拿不下来啊!”项目组专家只跟他说了一句话:“没有哪个老师希望把自己的学校搞垮,没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只要你自己走得正,让老师们看到希望,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他走马上任后,通过召开班子会议、分层次召开教师会议、找骨干教师谈心谈话等方式来传递自己的办学思想。为了提高班子的管理水平,他多次邀请教育局的领导和项目组的专家到学校进行指导和帮助。通过培训,班子成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都明确了学校的发展规划,工作热情高涨。班子成员的精神面貌有了改变,便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给教师传递了积极的正能量。

(二)点燃

任何一个集体,必须有一个共同目标与愿景,要想让团队变得优秀起来,作为管理者,就要让大家觉得跟着你会越来越好。通俗地说,要给团队成员画一张饼,而且是能够吃得到的饼,大家才会努力朝着目标奋斗。

为了让这所学校尽快转变,在分配外出培训学习的名额时,项目组给予一定的倾斜,让教师们多走出去,多了解外面的信息,看看人家的学校,长长见识。经过外出培训学习,教师们看到兄弟学校的优秀与和谐,都心生羡慕与向往。为了让教师都看到希望,项目组想方设法给教师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只要大家努力,学校改变是指日可待的,我们一定能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就这样,教师对学校的发展有了信心,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

(三)激励

校长在交流的时候说:“老师们最大的问题还是缺乏信心,甘于落后。”项目组制定的办法是:利用师德养成教育项目激发教师们的信心,提高学校竞争力。项目组统一安排组织了“青年教师师德养成演讲比赛”“我为学校添光彩主题征文活动”“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等一系列的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不仅提高了能力,自信心也更足了。马斯诺的需求论中提到,人的最高需求就是尊重和自我实现。教师们得到认可之后,幸福感增强了,对学校也就更有信心,工作热情也就更高了。上级部门几次检查时对学校的评价都比较高,这让教师们感觉到了被表扬、被认可的尊严,其职业自豪感不断提升,团队的信心被激发。

(四)巩固

一个团队,一次或一时的优秀、和谐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并成为自觉行为。要想长期保持,还是得靠制度来约束。为了形成长效机制,项目组和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一是持续关注学校的发展,二是和学校一起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从教师的日常言行、教学常规,到如何和学生家长谈话等方面都制定了规章制度,从而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促进学校持续良性发展。

世界上尚且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校就更不用说了。不同的学校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和师德涵养氛围。会同县根据每所学校的特点量身打造适切的方法与路径,比如:以粟裕大将名字命名的粟裕中学,师德养成教育模式是“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师德修养”;针对刚刚建校一年的城北学校,师德养成教育模式是“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归属感,达到和乐”;还有连山小学的“5321”师德模式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合适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寻求适合每个学校的师德养成教育模式,全面提升教师师德素养,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陈玉娇.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视域下高校师德建设路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2):60-64.

[2]董云涛,刘 芳.基于师德培养的教育学实践方向研究[J].文存阅刊,2019(24):191.

[3]王建云,彭 彧.活水“养”出好师德——湖南省邵东县以纯粹教育生态推动师德养成的区域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9(9):71-75.

[4]张 霞.为教育撑起一片天——浅谈师德师风建设[J].魅力中国,2019(32):16.

[5]方 华.让信念成为师德建设之魂——简论教育系统师德建设路径[J].中小学校长,2019(6):15-18.

[6]谢彩华.不忘教育的初心,牢记师德使命[J].中国高新区,2019(14):64.

作者:唐昭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力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