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制度创新管理论文

2022-04-27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人事制度创新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高校人力资源的层次和水平直接决定了高校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未来前景。高校要发展就必须始终抓住人力资本这一竞争优势载体,对人才队伍实施基于战略的激励。

人事制度创新管理论文 篇1:

浅议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并规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和目标任务,抓住关键点,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高效推进。

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简述

自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标志,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已经经历了30多年。在这30多年里,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精心部署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渐开展纵深推进。可以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一场特色的制度创新,并最终形成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分类管理的路径选择。分类管理,就是是指打破改革开放之前“大一统”的干部人事制度路径,按照各类人员的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可操作的分类标准,最终形成以党管干部原则指导下的、分别具有各自特色的管理制度。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干部人事制度分类管理的改革意见,党的十四大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意见,指出将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作为改革的阶段性重点,在行政机关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同时,探索其他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分类管理改革,并建立健全系列相关配套改革的措施。在十三大、十四大的安排下,干部人事制度分类管理改革已经初具雏形:即打破“大一统”的干部人事制度,将干部在横向上区分为党政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三种类别,在纵向上将其分为领导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两种类型。在通过充分论证和试验的基础上,1993年4月24日,国务院第二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条例》。同年l0月1日,《条例》开始实施,公务员制度在中国正式推出。到2000年开始着手制定《公务员法》。这一过程中公务员制度的实施和改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机构改革进行相关人员的身份过渡。二是贯彻实施录用、职务升降、培训、奖励、纪律、交流、回避、退休等系列制度。三是科学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四是要求其他党政机关实行参照管理。

二、明确当前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

我们党向来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当然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兼备的具体要求也有着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回答了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等重大问题,明确提出新时期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标准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并对这一标准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深刻阐释。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做到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要及时发现、合理使用。这就为我们指出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以及侧重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在面对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目标,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选拔更多党和人民真正需要的好干部,尤其要使那些理想信念坚定、坚持改革创新、勇于负责担当的优秀干部充分涌现,使各级各部门干部都能各尽其能、才尽其用。

三、如何更加有效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有效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决策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健全干部管理体制、继续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持续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全力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等方面的改革。在改革推进中,要加强吸收和借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分类管理改革的基本经验和相关启示,积极稳妥把握和推进这些改革。

(一)要牢牢把握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干部人事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是最具我国特色的改革之一。当然,改革绝不是要破坏和改变我国的政治制度,而是要健全和完善这一制度,这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始终坚持的最基本要求。这一要求在改革中的体现,就是要始终牢牢把握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在这基础上推进改革。我国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党始终在发挥着统揽全局作用,其他一切政治组织和政府机构都要在党的领导下做好本职工作。这一特点体现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就是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当然,实际的改革进程也是这样的:无论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分类管理的基本思路,还是2000年15号文件、2009年43号文件的制定实施,都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領导下进行的。在具体制度的改革中也是这样。例如,在《公务员法》的起草和审议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进行了“一次确定”、“四次审核把关”、“两次集体审议”,审议时中央领导同志“讨论非常细致”。进一步推进改革,也要始终基于上述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二)要确保与我国总体改革的进程相一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党政分开、政企分歼、政事分开等一系列改革工作,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高度一体化的制度逐步向功能分化和效率化转变。干部人事制度的分类管理是推进我国整体改革进程的重要条件。在改革进程中,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分化和效率化要求干部人事制度分类管理改革。例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对领导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管理这些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方式方法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打破原先“大一统”的管理方式,建立起反映各领域特点的、分类管理的科学方式。另一方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要主动适应各方面改革的总体要求,对总体改革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我国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是分阶段、分步骤、分领域地进行的。这就形成了在一定时期内,推进哪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就进行哪个领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适合这个领域的具体的干部人事制度。只有这样,相关领域的改革才能够顺利成功推进。因此,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与我国的整体改革进程相适应的过程。进一步推进改革,要与我国整体的改革战略和具体的改革部署相适应,在整体改革的进程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三)要注重人事制度改革的阶段性适应总体规划

2l世纪以来,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了总体规划的指导,形成先提出总体性规划、之后以阶段性进展实现规划目标的良性发展局面。进一步推进改革,要注意阶段性进展与总体规划相适应。当前,重点工作是根据43号文件的具体部署,达到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党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等机制;统筹推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完善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健全符合我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人事制度;按照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形成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制度。

(四)要全力做到重点推进与整体推进相互促进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新矛盾、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取得成效的复杂过程。因此,改革的过程往往需要做到先实现某一方面的重点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展开来,最终达到实现整体推进的改革态势。例如:第一阶段的改革以企业改革作为突破口;第二阶段的改革中,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和公务员制度则成为改革重点;在第三阶段,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成为一大亮点。当前,43号文件也明确指出了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应围绕这些重点做好分工、调研和规划,力争取得突破,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推进。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在改革中又出現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当前,应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总体部署,大胆探索,科学规划,细化分类,注重实施,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

作者:张晓文

人事制度创新管理论文 篇2:

基于战略激励的高校现代人事制度体系架构探究

摘 要:高校人力资源的层次和水平直接决定了高校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未来前景。高校要发展就必须始终抓住人力资本这一竞争优势载体,对人才队伍实施基于战略的激励。文章指出,高校应当以战略激励作为构建现代人事制度体系架构的主轴线,逐步形成以岗位竞聘为主要形式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构建以人力资本存量提升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训开发体系,建立以民主参与为重要内容的人才使用机制,构建“一点两面三位一体”的绩效和薪酬管理体系,并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确立人才战略地位、抢抓政策调整机遇、充实学校财政、营造发展环境方面对此提供切实保障。

关键词:战略激励 高校 人事制度

人力资源是学习型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高校是典型的学习型组织,高校人力资源的层次和水平直接决定了高校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未来前景。高校要在高等教育和创新领域的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必须专注于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在建立共同使命和愿景的基础上,激发全体成员的责任感,凝聚全体成员的力量,发挥各相关要素协同优势,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并在发展中共同学习进步。要达成这个目标就必须始终抓住人力资本这一竞争优势的载体,从人才队伍配置、培养、使用、评价、薪酬等方面贯彻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人才队伍实施基于战略的激励,促进人才队伍的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才能使高校在竞争中赢得未来。

一、战略激励是高校现代人事制度体系架构的主轴线

高校建立现代人事制度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战略性人力资源配置、战略性绩效管理、战略性薪酬管理、战略性培训开发等。战略激勵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功能目标,其中心任务是基于组织发展战略目标,努力寻求与总体战略相匹配,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充分激发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和自身潜能的发挥,并得到组织内部利益攸关方的认同,以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通过人力资源价值成长,不断提高组织绩效,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战略激励不是一个单项的显性机制,而是贯穿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环节的隐性机制,是高校现代人事制度体系架构中的主轴线,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在高校人力资源价值链的所有节点上。在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中表现为竞争性激励;在高校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上表现为投资性激励;在高校人力资源使用机制中表现为参与式激励;在高校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表现为导向性激励;在高校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表现为差别化激励。

二、构建基于战略激励的高校现代人事制度体系

一是构建以岗位竞聘为主要形式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深入实施以岗位设置管理为核心的全员聘任制度,通过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推进岗位竞聘常态化,扩大群体公开、平等参与竞争的范围,提高对竞争者的科学评价水平,使岗位竞聘成为参与者表达自我的重要机会,展示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平台,获得职业声誉的重要渠道。通过强化竞争性因素,发挥激励效应,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机制。

二是构建以人力资本存量提升为目标的人才培训开发体系。人力资本存量提升是实施战略激励的基本目标,是战略激励得以拟合组织战略的主要途径,其逻辑运行模式是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存量提升—组织绩效提高。沿高校教职工职业发展阶梯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阶段的培训开发体系,是高校提升人力资本存量的主要方式之一,更是推进人力资源职业生涯发展、提高整体绩效水平的基础性工程,具有明显的长期投资属性,对高校教职员工的激励作用具有长期而稳定的特征。

三是构建以民主参与为重要内容的人才使用机制。其特点是通过教职员工对学校事务、部门事务广泛的民主参与,营造教职员工的组织支持感、组织身份感、组织归属感和组织内的尊严感,逐步形成教职工的主体意识和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提高忠诚度,维护学校声誉,使教职工的自决行为与学校的期望相一致,形成与学校战略要求相一致的行为导向。应当注重授权管理、自我管理和团队建设对组织员工的长期激励。在工作中,给予教职员工较大的决策参与机会和权利,使教职员工在工作中有一定的自主权。特别要重视与员工的沟通渠道建设,讲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并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帮助。

四是重点构建“一点两面三位一体”的绩效和薪酬管理体系。“一点”即以学校战略目标为根本点;“两面”即保障性绩效薪酬制度体系与激励性绩效薪酬制度体系两个层面相配合;“三位”即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不可或缺,如此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绩效薪酬管理制度架构。所谓“保障性绩效薪酬制度体系”即以具体的岗位为核心,其绩效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都与该具体岗位相联系,具有普适性特征,能够使绝大多数岗位的工作人员通过完成特定任务而考评合格,因此其评价标准相对不高,正向激励性相对不强,一般是强调对少数绩效水平较低的人员采取负向激励(即惩罚型措施),从而保障学校的整体绩效水平不低于某一基线,与此相对应的是一般性的薪酬标准。所谓“激励性绩效薪酬制度体系”,其特点是不针对某一具体的岗位和特定身份,而是以较高水平的绩效标准为导向,引导各个具体岗位的工作人员为之而努力,达到者即享有较高水平的额外报酬,其特征是不具有普适性,只有少部分(20%-30%)的精英人才能够获取,要点是必须保证机会公平,要使大部分教职员工有机会通过作出符合学校期望的努力而获得高绩效和高薪酬,也要使不具有高绩效的教职员工不能持续享有高薪酬,如此整体上才具有较强的正向激励效应。激励性和保障性这两个层面的绩效薪酬制度体系相辅相成,方能实现整体的战略激励作用。

三、实施基于战略激励的高校现代人事制度体系的保障举措

一是始终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动学校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动力。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逐步消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性因素,逐步建立具有现代大学特点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以创新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为突破口,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机制创新提升效率和水平,推动形成“运行高效、管理集约、职能互补、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环境;从广大师生员工根本利益出发谋求高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使教职员充分感受和分享学校发展之成果。使高校职工总体收入水平与同级同类高校相比持续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是牢固确立人才在推动高校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核心战略地位。树立人才资源是战略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把开发人才资源作为高校发展战略决策的一个首要因素切实抓紧抓实,确保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加强人才战略管理,构建人才队伍建设要素联动互通、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不断调整和优化学校人才管理的组织架构,不断完善学校议事制度,兼顾学校党政权力、学术权力、员工权力三方话语权及参与决策权;加强学校各层级各部门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全力以赴做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政策落实工作, 形成各司其职、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格局;更加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从人才战略高度出发引导人事制度建设,以各类人才的集聚支撑学校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目标之实现。

三是为学校人才管理机制创新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筹资机制。承担各种国家和自治区级重要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的各种财政性投入;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主动吸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经费支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学校贷款最大程度的贴息支持;增强学校创收能力,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保证学校建立现代人事制度必需的各项资金得到有效满足。

四是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机遇,以人才激励为重点协同推进各项人事制度改革措施的系统集成。通过完善聘任制度,激活竞争激励机制,推动各类人才均衡协调发展,为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工作和优秀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充分的空间和良好的制度基础;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收入分配政策重实绩和贡献,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从注重单纯提高个人待遇向引导鼓励人才想干事业、干成事业和干大事业方面转变,对在学科建设、办学层次提升、办学空间拓展、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办学效益、重大项目引进、重大改革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人员给予一定的特聘待遇和大力表彰,对作出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使一般贡献者感到压力,使中青年员工受到长期激励,逐步形成员工待遇随事业发展的动态提升机制。

五是主动营造与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可持续的外部环境。及时掌握政策信息,应对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寻求发展机遇,赢得发展支持;广泛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有效社会资源,实行多学科、跨领域、多部门的深层合作和深度交流,内外联动,互利共赢,为建立基于战略激励的高校现代人事制度体系提供有效的空间和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颜士梅.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45-47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1-32

3.方振邦.战略性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23

4.刘向兵等.大学战略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16-217

5.托马斯.卡明斯等.组织发展与变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人事处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责编:若佳)

作者:张勇

人事制度创新管理论文 篇3:

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初探

摘 要:随着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推进,其中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是改革的重要部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目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还无法达到其目标,本文对改革进程和改革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目前产生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 改革 初探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持续推进中,收到了一些成效,但由于传统观念、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和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与达到“建全及完善各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建立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激励机制,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事业单位的效能,提高公益服务的水平”这一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

2006年人事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同年颁布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确定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其核心是用人机制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并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加快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明确了改革目标和要求: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形成权责分明、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制度。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制度有法可依;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进一步调整绩效工资的结构,将加快推进其深化改革的进程。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现状

从1992年人事制度分类管理改革开始,在将近15年的逐步变革进程中,传统人事管理已经逐渐转化,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带来了人事管理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新概念,建立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颁布了各项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建全及完善各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建立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激励机制,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事业单位的效能,提高公益服务的水平。目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岗位设置制度还未完全体现真正的全员岗位聘用制,形成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聘用体制,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问题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是根据各类事业单位的特点进行制定的各项人事管理的法规、措施和规章制度,其中包括事业单位人员的聘用、岗位设置、考核、奖惩、培训、工资福利等各项管理规定。目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在各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

1.管理观念相对滞后。由于事业单位原收入分配方式基本与国家机关一致。受到长期旧有观念的影响,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的观念仍然停留在身份管理概念中,对岗位管理和绩效激励机制的认识不足。在实施岗位设置制度时用人机制首要考虑的还是人员平衡,尤其管理人员依旧是领导提名、组织决定,甚至直接套用旧有身份序列结构,从而导致岗位结构和总量设置不均衡,仍未真正实现岗位聘用制,使绩效制度没有发挥其激励机制。“人治”现象普遍存在,缺乏对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和法人治理的观念。

2.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人员培训不足。事业单位人员归属国家干部,基本参照国家机关人员进行归类。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基本从单位内部调配,因此部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是各个单位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兼任的,导致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人员水平参差不一。人员培训是提升事业单位人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事业单位较注重对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方面的培训,相对创新性和思维发展方面的培训较少。

3.考核制度单一,激励机制缺失。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现行考核制度相对单一,缺乏长期评价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基本基于年度考核和个人述职等简单考评,考核制度仍然受到人为因素和首因效应等因素的主导,未有对不同岗位的人员切合其特点进行分类考核,没有形成客观科学综合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4.法律法规支撑不足。目前,针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而颁布基本政策以文件下发为主,真正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法规较少,内部规章也不健全。导致事业单位在管理中介乎参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有关规定或者《劳动法》等企业人员的法律规定进行执行,遇到纠纷时,缺乏有效的法定程序,使事业单位往往处于被动位置。

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建议

1.增强对人事管理的重视,改变管理理念。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特征同时兼顾效益的社会服务性组织。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在观念上,首先需要从身份管理更新到岗位管理的理念,重视人事管理活动,让人事管理从边缘化的执行性质转化为具有真正管理决策能力的性质。其次借鉴社会非盈利组织的管理经验,引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结合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特征建立符合各个事业单位特征的人事管理制度。转化观念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保障。

2.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定期实行人员培训。任何制度改革的政策法规都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具体执行,而让具有创新理念、专业人事管理水平的管理人员管理人事会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贯彻实施和推行事半功倍。事业单位应定期对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分类培训,并增加针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专项培训项目,使事业单位各类人员均衡发展,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思维创新性,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水平是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辅助条件。

3.完善岗位聘用制,建立合理绩效考核机制。从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而岗位聘用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是岗位管理的主要内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事业单位需要完善岗位聘用制度,实行全员岗位聘用,对岗位结构和总量进行战略规划,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严格遵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和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符合各类岗位特征,引用科学动态的绩效考核方法,结合短期和长期考核对岗位人员实施人性化的考核和晋升机制,才能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达到绩效激励作用。

4.及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添加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增强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法律保障,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体系,需要配套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及时颁布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是加快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根本保证。

五、结束语

事业单位是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包含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组织,其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特征,因此改革中既要保障公益性和服务性功能又要兼顾其效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是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部分,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改革逐渐深入,将推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入一个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柴文娟.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4(16)

[2] 竺向阳.从事业单位改革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中外企业家,2013(1)

[3] 张黎阳.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路.中外企业家,2011(7)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0)

(责编:吕尚)

作者:谢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当前医院图书管理论文下一篇:数学课堂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