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视角下中学语文论文

2022-04-2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审美教育视角下中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的实施首先要破除语文教学实践中各种根深蒂固的认知障碍,从理论高度确立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增强审美教育的現实指导意义。

审美教育视角下中学语文论文 篇1: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随着近年来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语文考试将变得更加灵活,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学生通过发现美、分析美、感受美、创造美来提高阅读能力,从而促进语文高效阅读教学。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

一、问题思考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长期以来,语文偏重工具性,忽视语文的人文性,漠视学生的情感、思想、文化等体验。结合最新高考改革方案,将试题内容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将审美教育与语文阅读相结合,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形成完善的人格。

二、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的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编选建议,特别提到“文质兼美”,明确指出,要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从而“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可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理应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

三、审美教育理论研究

古今中外许多美学大师对审美有独特的见解,如席勒对“美育”的理解,柏拉图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心灵美化;亚里士多德坚持用乐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对美也有不同见解,他提出“里仁为美”的本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美育境界,“中庸”的美育标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教育作用;近代的王国维也提出加强审美教育的理论,孙绍振的《审美阅读十五讲》,朱艳玲《审美与语文教育》,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美学》。这些关于审美教育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总结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视角与方式。

四、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提升语文高效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摆脱为内容而内容,为形式而形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构建模式,从认知层面上升到审美层面,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作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中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发展。

在许多阅读课文中可以融入审美教育,来促进高效阅读。《荷塘月色》中感受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两者相融合的自然美,《边城(节选)》中淳朴湘西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窦娥冤》中善良窦娥被黑暗社会吞没的悲剧美,《赤壁赋》中以文为赋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美,《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音乐美,《飞向太空的航程》中的中华民族的奋斗美等。通过审美教育,学生获得别样的阅读体会,以促进语文高效阅读。

(二)丰富课堂阅读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对语文教师来讲,阅读教学是否高效,基本来自于教师构建的阅读教学内容。阅读教学内容如何构建、怎么构建、构建什么等,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学生产生非常直观的影响。因此,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想做到语文高效阅读,必须丰富阅读教学内容,提升审美教育的专业理论水平。

改善阅读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阅读教学内容整齐划一、思维定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有利于提升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以提高,并让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感知得到全面的发展。

五、语文阅读中融入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文学形式丰富多样,不仅有诗歌、散文,还有小说、戏剧。这些作品本身闪耀着美,针对不同的文学题材,可以设计不同的审美教育,对此,进行了以下探究。

(一)“个性化朗读”,促进学生的审美体验

教材中的选文大多适合朗读,因此,语文教师在教读课文时,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朗读,尤其是诗歌、散文,让学生通过读来领悟文中的美。

例如窦桂梅老师通过朗读带动学生情感体验,窦老师执教“长成一棵树——我教《秋天的怀念》”时,将内容分为三个主题教学:读出韵味——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读出思考——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在全程中,窦老师以读为主,用情感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好好儿活”的韵味。

(二)抓关键词,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荣昌中学的黎中原老师在执教崔颢的《黄鹤楼》时,指导学生品读诗中作者是如何写景抒情的,主要抓住诗中的“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中的“空”字。两个“空”字表达的感情有相似、有不同。“空余”中的“空”从空间角度讲此地给人空荡荡的孤独感,只有黄鹤楼,再无其他;“空悠悠”中的“空”是从时间角度讲仙人驾鹤西去,白云等了千百年,仙人也不再归来,是“徒然”的意思。留给读者一种空虚、寂寥、无奈、失望、惆怅的感受。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分析,自然得出作者寄寓诗歌中的感情是思乡和离愁别绪。

(三)将语言感悟与绘画审美结合

有教师在执教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后,让学生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为别里科夫画一幅像,要充分体现套中人的特点。学生在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后,将别里科夫画在封闭的瓶子里,画在没有门窗的小房子里,还画在铅笔盒里,更有学生将他画在抽屉里、玻璃球里等。

学生通过绘画提升对语言文字的审美,充分发挥了想象。同样是《使至塞上》,学生也描绘了大漠壮美之景。

(四)将文中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审美

教材中的选文内容本就来源于生活,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呈现给读者美的感受。在学习课文时,何不回归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再次审美?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结构极具逻辑性,许多建筑特征学生闻所未闻。如果老师照本宣科,课堂将枯燥无味。有位老教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课前翻阅了许多建筑书籍,上课时神采飞扬,逸趣横生,不仅讲解书上的建筑特征,还开展“昌州故里周末一日游”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文中的建筑特征。

(五)开展各种阅读活动来感悟美、创造美

教材中的选文本身就是一个审美对象,语文高效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阅读感悟的层面,通过阅读、感悟、创造来达到高效阅读教学的目的。对此,教师可以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文中的美,进而创造美。例如《丑小鸭》可以开展话剧表演活动,学生在表演中代入角色,感悟丑小鸭成长的磨难美。《羚羊木雕》可以开展“羚羊木雕该不该送”的辩论会,围绕论题,审视学生的心理美。八年级上册的新闻单元本就比较枯燥,可以开展采访活动,根据采访写新闻,收集最近的新闻素材,制作报纸,整个过程学生都在创造美。课外和课内的诗歌可以结合起来,开展朗读比赛。《阿长与〈山海经〉》可以表演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体会劳动妇女的善良美。对于逻辑性较强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可以开展阅读成果展示活动,整个活动本就在创造美。

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途径有很多,审美教育只是其中之一,对此的探究还比较肤浅,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探索更多提高阅读教学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王国维.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朱艳玲.审美与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6]杨斌.语文美育叙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徐文婷.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与实践[J].语文与成才,2012(12).

[8]苗森.审美教育在阅读中的作用[J].才智,2012(5).

[9]张方忠.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J].成功(教育),2012(5).

作者:谢昌燕

审美教育视角下中学语文论文 篇2: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意识与策略

【摘 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的实施首先要破除语文教学实践中各种根深蒂固的认知障碍,从理论高度确立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增强审美教育的現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意识策略

所谓审美教育,“是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它同德育、智育、体育相互并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教育的统一整体。”[1]116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审美教育被认为是音乐、美术等课程的事情,与语文关系不大。随着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发展,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些著名学者、教育专家以及一线教师都提出语文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的意见,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强化语文审美教育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在国家强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语文课程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增加了古代优秀作品的数量。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一要破除语文教学实践中各种根深蒂固的认知障碍,从理论高度确立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要倡导一线教师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增强审美教育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破除认知障碍,提高审美教育意识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碍是认知障碍。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现状,首先要破除以往语文教学中的某些习惯性认知障碍,从理论高度明确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形成比较自觉的审美教育意识。

1.破除语文教学中的习惯性认知障碍

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约束下,语文教学一直习惯性地将学生的读写训练视为第一位,而将审美教育搁置,甚至被排斥在语文教学之外。无论是中学教师的示范课,还是师范生的实习课,语文教学大多以课文字词、篇章结构、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为中心展开,侧重知识的积累与传授,很少有教师会在审美教育上花时间。

语文教学并不只是承担提高读写能力的任务,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主干课程,语文教学还承担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任务,且这一理念早在十多年前就已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下达到各级学校。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面对国家、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方面的事务时,能有科学的审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某种程度而言,这就是一种审美教育。教师必须破除旧思想,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与读写训练并不冲突。科学的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机能处于活跃的状态,利于语文能力的快速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审美能力较强的学生,读写能力也较强;审美能力较弱的学生,测试成绩一般也不佳。因此,教师完全不必担心加强审美教育会对学生的读写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2.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童庆炳先生就写过一篇文章《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他在文章中呼吁,要“从美育的高度看待语文教学”[2]483。其中特别讲到,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固有的要求,而不是外加的任务。这一观点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对语文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是相通的。事实上,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语文课程在审美教育上的确更有优势。因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大多数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关注的是人与社会,并以情感取胜,非常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在经济发达地区,多元的文化使学生容易受到各类文化观念的冲击,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审美观念。而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学生获取其他审美方式的途径相对缺乏,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名著便成了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可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指导作用。

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同时也要注意,审美教育不是简单粗暴的价值观灌输,也不是抄笔记和背诵答案,而是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以及独到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在大部分的教学实践中,审美教育的实施往往流于表层的审美辨别,简单粗糙地区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而这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证明,简单地做审美区分、灌输甚至背诵,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如何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才是审美教育要思考的重点。
二、加强专业知识,改善审美教育策略

既然明确了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实施审美教育便成为第二个问题。要提高审美教育水平,最根本的方法在于加强教师本身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1.笃实专业知识,渗透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的实施,不能简单粗糙地直接向学生灌输,需要教师有“见缝插针”的本事,抓住作品每一个层面的美来展开教学活动,使美的教育像细雨一般慢慢渗入学生的心田。这不仅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巧,更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比如李白的《赠汪伦》这首小诗,诗歌的字词非常简单,但是情感不好体会。要领悟到这首诗中的深厚友情,“踏歌”的讲解就变得非常关键。首先融入历史典籍与史料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对“踏歌”有知识层面的认知。然后再播放北京舞蹈学院孙颖教授编导的舞蹈《踏歌》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提高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与友人分别的情绪。虽然该舞蹈与《赠汪伦》并无直接关系,但是中国古代踏歌舞蹈在今日艺术性的展现。通过这种感性的认知方式,学生的审美视野拓展了,对诗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加深了。

由此可见,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传授,是审美教育实施最根本的要求。要想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教师必须先在专业知识上武装好自己。今日的学习途径有很多,专业书籍的查找和购买都非常方便,互联网上也有很多文化资源,教师只要有心肯定能有方法提高自己。要特别提到的是,有些教师不愿意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资料,担心耗费太多时间,影响正常的教学流程。其实,适当播放视频资料在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上有很好的效果。比如《离骚》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文中比较难教的一篇课文,若能在课堂中让学生欣赏云门舞集排演的《九歌》,便能让学生对楚辞有别样的审美启发。一旦产生了审美兴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体会会变得更容易。

2.讲求教育技巧,审美联系生活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审美教育的根本保障,同时审美的传授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关于教学技巧,教师各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审美教育的传授要尽量与现代生活接轨。因为审美教育为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为的是更诗意的栖居,只有把审美教育落实到生活层面才有意义。

比如白居易《问刘十九》这首小诗,字词也非常简单,如果只需疏通词意,五分钟就足够了。但是学习古诗不能简单地以能读通、读懂为标准,还要能以现代的视角去学习和欣赏。蒋勋先生曾经在《生活里的唐诗》中讲述过自己教这首诗的情形。他这样告诉学生,白居易写的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发一条简讯(短信)。学生一听就笑了。本来学生对这首诗没有多大兴趣,可是当教师这样解释: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心情郁闷,便发条简讯找刘十九喝酒。学生一听,立刻来了兴趣。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与现代情境的连接,学生对这首诗的审美感情就完全不同了。蒋勋先生还说后来有些学生发简讯约他,内容写“能饮一杯无”,这便是审美教育的效果。讲求技巧,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达课文旨趣,才能真正把审美教育落实在现代生活层面。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的专业知识容易萎缩,平日聚焦于考试,心态容易怠倦,变更教学理念也就越发困难。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树立审美教育意识特别重要,同时也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广泛涉猎文化历史知识,并与现代生活接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完成审美教育,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大辞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2]童庆炳.童庆炳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余莉

审美教育视角下中学语文论文 篇3:

课文分析中的审美教育

【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科学化,作为教育主战场的课堂教学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目的也应由以传授知识为重点逐渐转变为以适应人的发展为重点。因而这也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实现最佳的教学效益,这是摆在众多老师面前的新课题。本文选取语文学科课文分析这一角度以审美为切入点,希望能引导教学工作者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用更科学的方法参与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本学科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课文分析 审美情趣 途径方法 创新思维

在现代教育中,审美教育占有特殊的地位,它将使人自身各种因素协调发展,将使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审美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全面、具体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意义。语文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其中在高中新教材中,每年级段阅读能力层级的训练和审美能力层级的培养是吻合的,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去规划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过程,高一阶段突出审美感知力培养,高二阶段突出审美能力培养,高三阶段突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培养的。其中,显示出阅读能力层次的提高,而且也隐含着从审美感知力到审美想象力再到审美创造力的审美能力发展的阶段。

教师是美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社会的各种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及政治、道德等知识都通过教师体现出来。教师既不是灌输者,也不是附从者,而是美的活动的诱导者、组织者。教师的责任在于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教师轻松自如、得体大方、庄重优雅的教态,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生动清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通俗的例证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和谐、协调的气氛中陶醉于艺术的享受之中,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所精选的美文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作为课堂进程的主导者,老师的作用尤为关键。审美教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导演功夫,这也势必给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点上做足文章,营造出一种审美的氛围,创设出良好的条件。

一、要以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人情美来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题材。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中,不仅有像荷塘月色那如笼着轻纱薄雾般的素淡朦胧的静美,而且有着像黄山那样高峻威武的壮美。欣赏课文中的自然美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景物中注入的情感与匠心的动态变化,引导学生调动个人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赞美山的雄伟、海的壮阔、松的伟岸、竹的高直的同时,也赞美人与自然特点相吻合的精神。如读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而领悟到那不畏严寒、对抗险恶、卓然不群的品德;读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而领略到远离尘嚣的清高恬淡的情怀。而语文教材中的人情美更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撞开学生关闭的心扉。如从《荷花淀》里,学生在品读着男女主人公对家乡、对亲人的爱时,心中也不由得生起了一种对祖国、对亲人的责任感。又如读小说《等待散场》,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也让学生领悟到爱的真谛。如学习《雨霖铃》,可引导学生运用“图文并茂”的学习手法,体味诗词中的景美、情美、人更美。

二、重视形象分析和情感渲染。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形象和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教育。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学科,语文课首要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情感丰富的人,而情感本是美感的重要因素,因而情感体验中的审美教育实际上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教学中又如何才能出情感呢?其一,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只有教师自己被课文的情感所感动,他才能在教学中去感动学生。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课堂离不开老师的情感的引路,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是灵魂。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主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们的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唤起情感共鸣,使人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而教师的情感灌注,动之以情,是课堂教学揭示美、传输美,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激昂时慷慨动情,使人共鸣;悲壮时义正辞严,令人动容;委婉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融美于心灵,启开心扉,触发情思,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其二,我们要摸清学生的情感点。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材的情感点、老师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条通畅的桥梁,三者达成共鸣,才能形成一种情感的高峰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一种“净化”功能,它能超越狭隘的个人功利性,使学生在精神上求得一种审美满足,让学生得到精神的愉悦和升华,潜在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世界。在教学时,通过讲述、朗读等教学手段“以情激情”,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进行“设境传情”,从而把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融为一体,在动人魂魄的情感中,把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升华,师生之间就会迸发出强烈的美感共鸣,产生共振效应。

三、用优美感人的语言来作为审美教育的手段。语言是思想、情感的载体,形象性、趣味性、音乐性、装饰性、多样性、有幽默感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如果能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那审美教育必将事半功倍。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就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力极强,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感情共鸣和渴求新知的内驱力。机智、幽默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意,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趣味盎然。在美的意境中运用美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美,无疑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

高尚的人文素质正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又必须是新型人才所必备的重要素质。在课文分析中进行审美教育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美,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语文教育应大力贯彻审美教育,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创造美好生活,从而提高审美素质。

作者单位:湖北武穴市育才高中。

作者:李龙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终身体育理念下中学体育论文下一篇:统计监察信息化铁路运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