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西古爱情诗差异,培养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意识

2022-09-13

中西方爱情诗的共同之处都是讴歌赞美爱情这一人类美好的情感, 但它们在表达的方式上、语言格调上、态度上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

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造就了个性上的差异

西方人在表达自己爱恨方面热烈、直白, 不拐弯抹角, 行为模式上直奔主题。中国人表达方式上比较委婉、隐晦、做事藏着掖着, 顾着这面子, 哪怕是失去里子。

中国古代描写和歌颂爱情的诗篇, 从诗经《国风·郑风·子衿》的“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到汉乐府《上邪》的“山无陵, 乃敢与君绝。”等千古名句无不表现了中国诗的婉约之美和诗人“中庸”之思, 绝不会把话说绝, 不给自己留后路。西方“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的千古名句, 表明了爱情高于人的一切, 这种价值取向影响了他们对于美好的事物采取积极进去的态度。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它们各自的表达方式。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青青的是你的衣襟,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去会你, 你难道不能主动来吗……我来回的踱着步, 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呀好像已有三月长。”自始至终表达着对爱人的思念和幽怨, 造就了中国人的“埋怨”情节。再看看Robert Burns的《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中对自己爱人的表白:啊, 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珍重吧, 让我们暂时别离, 但我定要回来, 哪怕千里万里!从诗文中不难读出“进取、热烈、谦卑”的韵味。

这两首迥异的爱情诗体现了中西深层次文化的差异和诗人对于自己爱人的态度。前者对爱人的态度是仕子对于低位人的态度, 语气中幽怨地掺杂着一丝丝怨气, 发出了“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的叹怨。后者将诗人对爱人谦卑的态度和仰慕之情呈现于纸上。作者用“开放在六月里的玫瑰”、“一只弹奏的曲子”来描写自己爱人青春洋溢的神态和听觉上美妙的感受, 对爱人的膜拜。

二、语言格调、文字的表达上的差异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是供仕子们诵读吟唱的, 文字艰涩难懂, 是属于“阳春白雪”类, 是置于庙堂之上供上流社会的仕子们膜拜诵读、欣赏, 可以说是为做诗而作的。以彭斯为代表西似的诗的诗则采用“平民化”的语言格调来表达对爱人的爱慕、怜惜, 文字简练直白, 是可以在陋巷、街市供普通人诵读的, 验证了中国古代的“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理念。

三、诗人对自己爱人态度上的差异

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影响着整个西方世界, 其注重剖析的思维方式和冒险精神影响着整个西方社会。中国诗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 在漫长的几千年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 儒家文化和朱程理学对其影响巨大, 儒家文化讲究克己复礼, 朱程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这些思想都将牵扯男女情爱的文字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 加之中国古代女人的地位比男人低得多, 男人们特别是被儒家糟粕文化驯化之下的仕子们更是以对爱情的描写为耻。而西方女人的地位较高, 在希腊、罗马文化中很多的女神塑像, 受人顶礼膜拜。如:时光女神 (瑞亚) 、智慧女神 (雅典娜) 等。

四、宗教影响

宗教不同也造成了中西诗的差异。西方社会大多受基督教的影响, 人们对于圣母圣婴的传说到达了痴迷的程度, 加上受中世纪骑士文化的影响, 西方男子称自己的妻子为“我更好的另一半”, 女子的个性、理想、才智、颜貌以至于学识都是男子仰慕的对象, 使得以男性的口吻写出的爱情诗大多以谦卑的态度向自己爱慕的对象表达。

中国古代女人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在家庭中的地位, 男人对女人的爱大多只是爱女人的容貌, 当容颜不再, 爱也随之而去, 这种爱也是比较浅淡的一种爱情。

究其原因, 人都是社会的产物, 在儒家的教化下中国古代的有识之士都以谈论对异性的爱慕为耻, 加之女人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受教育程度、学识, 使女人无法与男人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 男人对自己喜欢的异性的爱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外貌”上, 没有上升到灵魂这个较高层面上。

五、地域、社会形态影响

造成中西爱情诗巨大差异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 导致人的性格上的差异。西方文明最早源于岛屿文明, 属于海上游牧民族的社会形态, 人们热衷于海上商业贸易。在商业经济发展和民主化进程中, 人的性格特点也逐渐形成了相对比较开放、直率、好斗, 他们崇尚个人自由与个性发展, 强调自我在集体中的作用。中国地处亚洲的东部内陆地区, 属于小农经济的农耕社会形态, 长期以来的自给自足经济导致了人的性格往往比较保守、排外, 使得人们形成了比较内敛的个性特征, 这些都与目前中国经济、科技的发展不相适应, 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转型。

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大部分学生都出自于传统型的家庭, 传统思维既不利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者采用各种方式使学生深刻领会中西文化差异, 逐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减轻文化震荡带来的冲击。

六、小结

诗是一种开放的文化, 通过对中西爱情诗的比较,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 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特征, 进一步解读当前我国经济模式西化和相应的思维模式西化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冲击、纠缠, 找到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结点,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放眼全球文化的视野, 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高职人才。

摘要:美好的爱情是人类共同追求幸福生活的目标。古往今来这一主题被中外诗人们以艺术的形式赞颂。本文拟通过中西古爱情诗的差异和成因, 探究中西爱情诗对东西方人思维、行为模式、价值观, 找出目前我国经济模式西化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结点, 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爱情诗,差异,成因,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诗论[M].北京出版社, 2001.

[2] 李春飞.英美名诗赏析[M].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 2004.

[3] 鹿邑.一朵朵红红的玫瑰和上邪爱情观的比较[J].科教导刊, 2012 (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在电工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下一篇:确定整体式热流道系统铸铝式热喷嘴换热系数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