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利率风险论文

2022-04-1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商业银行信贷利率风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关于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之间如何实现和谐发展、共赢进步便是众多研究学者纷纷讨论的热点。在国内众多中小微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硬件”支持来完成相应的生产,资金就好比新鲜血液一样支撑着企业的生存与成长。

商业银行信贷利率风险论文 篇1:

利率政策对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和商业银行信贷的影响

【摘要】为深入研究和分析利率调控政策在欠发达地区的实施效果,文章就近7年来利率政策对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和商业银行信贷方面的影响、利率政策传导受阻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政策 固定资产 商业信贷新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宏观调控方式由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的转变,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反映,由于其在实体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广泛性、直接性和重要性,日益成为央行调控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一、从理论上看利率工具是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反映,不仅是连接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桥梁,是宏观运行与微观运行的纽带,同时也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金融变量。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向纵深发展,央行通过各种调控政策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和需求,依托金融机构传导渠道,通过投资与利率的负相关性和储蓄与利率的正相关性传导,从而引导投资和消费,影响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而实现预定的政策目标和效果。因此,利率是金融理论界公认的最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倚重的货币政策工具。

二、从实践上看近年来利率政策在新疆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2000-2008年9月末,央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需要,先后12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2次下调,10次上调。总体看利率政策的变化对全区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1、利率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弱

2000年以来,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但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及变化趋势并没有明显受到国家利率政策调整的影响。特别是央行自2002-2007年以来的连续加息,旨在通过提高资金成本控制过快的投资,但这一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7.8%,反而比1998-2000年央行不断降息时期的增速高9.5个百分点。故从理论上讲,央行提高贷款利率,增加了投资成本,对投资行为理应有所抑制,但从投资增速看,利率的调整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较弱。

(1)从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看,自筹资金占绝对优势,因此投资者对货币政策反映迟钝,使货币政策作用的力度减弱,利率尚不能成为影响投资变化的主要因素。自2000年以来,自筹资金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占据了相当比重,基本在50%以上。特别是石油石化等中央企业,集团公司由总公司统一拨付的资金也归并到“自筹资金”项下。仅2006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自筹资金占其全部投资的比重就分别达85.1%和99.5%。而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银行贷款占比不足20%,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的渠道决定了投资主体对利率政策反映迟钝,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策传导效果。

(2)国家预算内资金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来源,由于其非市场化的流通性质,决定了其对利率政策变动的敏感性较低。自2000年以来,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平均占比达14%,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速达26.5%。新疆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国有经济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集中于石油、交通等能源、基础行业。仅2006年全区国有经济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就达76.8%,与全国国有投资比重不足50%的情况相比,比重明显偏高。因此,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以国家投资和自筹资金为主,央行基准利率的调整对省区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影响较弱。

(3)资本市场融资比重不断提高,也使其对利率政策变动的敏感性较低。自2000年以来,全区资本市场规模进一步壮大,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发行股票、配股、增发累计募集资金149.2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4%。同时,石油石化行业作为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投向领域,随着中石油集团回归A股,其净募集资金662亿元。因此,随着全区资本市场融资比重的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多样化,使其对利率政策变化的敏感性较低。

2、利率政策对贷款供需影响较弱

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水平和贷款增速变化趋势分析,二者基本遵循了降低贷款利率、信贷增速提高,提高贷款利率、信贷增速下降的特点,因此仅从利率水平与贷款供需的变化看两者似乎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实际上信贷增速波动的幅度远远大于贷款基准利率波动的幅度,在目前利率政策传导还不通畅的情况下,基准利率的调整很难对银行信贷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此外,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其与资金的供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发展水平、实体经济有效的金融需求度密切相关。在深入分析全区近几年银行信贷赖以生存的政策、经济、金融环境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全区信贷增速的变化与央行贷款基准利率水平的变动虽成正相关性,但关联性并不高,而是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及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密切相关。

(1)从政策环境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为新疆2000-2003年间信贷增速较快的主要原因,央行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银行信贷快速增长。自1999年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区银行业依托自治区提出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努力加大有效信贷投入,年均信贷增速达14.4%。而此期间,恰值央行连续降低贷款基准利率,较低的资金价格,也是银行信贷增长较快的一个原因。同时商业银行调查问卷显示:贷款的投放意愿及增速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实体经济的有效金融需求等因素影响,央行贷款利率的调整对银行信贷增速的影响并不明显。

(2)从金融生态环境看:2004-2007年间央行持续上调贷款利率并不是导致我区信贷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而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信贷持续过快收缩的主要原因。2004年啤酒花、德隆危机相继爆发,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出现较大变化。各家商业银行总行对新疆地区采取了紧缩的信贷政策,从而致使全区信贷增速持续过快收缩,仅2004年,全区信贷增幅从年初的16.5%下降到年末的6.5%。同时,期间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加速了全区信贷的收缩。2004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全区银行信贷增速基本维持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截至2008年9月末,全区信贷增速才上升到12.2%,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2004年年初信贷增速4.2个百分点。

(3)从市场监测情况看:贷款实际利率水平更主要受区域整体信贷环境的影响。在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状况下,我区大型优质企业贷款利率基本执行下浮10%的水平,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基准利率上浮的效果。因此, 2004年至2007年上半年期间我区贷款增速一直较低,主要是受整体信贷环境的影响,央行多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三、欠发达地区利率政策传导受阻的原因

1、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构层次较低,实体经济对金融需求相对不足是利率政策传导受阻的客观因素

新疆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对石油工业的依赖程度依然偏大,地方工业效益低下,难以产生有效信贷需求。加之德隆危机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得各家商业银行面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局面,致使商业银行在欠发达地区“慎贷”、“ 惜贷”的现象比较明显,市场主体信贷功能弱化,利率政策调整意图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受到阻碍。

2、商业银行现行的无差别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多样化的信贷需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利率政策传导效果

目前全区各家商业银行信贷权限上收,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基层分支机构自主经营能力较弱,在严格的授权授信和风险管理体制下,信贷投放偏好于利润较高的优势、垄断行业以及大型骨干、龙头企业集中化趋势明显,利率上浮对这类企业的影响较小;中小企业虽然资金短缺,但是融资困难,其更加关注资金的可获得性,对利率上调只能被动接受。信贷资金供给苦乐不均的局面使利率政策传导被弱化。

3、金融机构定价机制滞后,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利率政策调控的意图

新疆金融机构由于受经营规模、人员素质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利率定价能力普遍较低,还不能及时反映和传递国家利率政策调整信号。同时由于大部分商业银行还未建立和切实应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加之受考核奖惩机制的制约,商业银行科学合理确定贷款定价机制建设的动力不足,利率政策调控意图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

4、利率的非市场化是阻碍利率政策得以有效传导的政策性原因

利率管制一方面使利率水平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与较高的投资收益率相比,贷款的低利率使得企业对央行贷款利率调整的敏感性不强,难以发挥利率调整引导实体经济投资行为及其预期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率管制使商业银行在目前其利润和风险的补偿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差收入的情况下,难以充分运用利率浮动来达到既争取优质客户又覆盖风险的双赢目的,致使中央银行利率政策传导机制受阻,从而削弱了政策的有效性。

四、相关政策建议

1、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利率政策的传导和效果的显现,需要一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因此,应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层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区金融市场,改善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信贷环境,优化利率政策实施环境,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政策传导和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2、建立区别对待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现银企共同发展

商业银行要正确处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提高自身赢利的关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对金融需求不同的客观实际,调整分支机构的市场定位,适当下放信贷权限,加强分支机构经营决策自主权。特别是要根据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企业规模小的特点,完善对小企业贷款营销约束和激励机制,实现银行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3、进一步加强银行贷款定价机制和风险防范制度的建设

商业银行应加快建立能够敏感反映市场价格的内部资金定价转移体系,加强内部资金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契合度,不断健全和完善按产品、按客户、按部门进行细分和成本核算的财务管理机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对利率风险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和度量。

4、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真正成为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晴雨表”

应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提高利率政策对资金供求及经济变动的敏感性,使利率真正成为由资金市场决定,真实反映市场供求的“晴雨表”。同时,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采取多种有效的途径,进一步加大相关利率政策的宣传,使微观主体关注利率改革,增强市场的互动性,为有效发挥利率政策的效果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新疆统计年鉴[M].2001-2007.

[2] 教育部高教司:西方经济学[M].

[3] 新疆信贷统计报表[Z].2001-2008.

[4] 2005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Z].

作者:王力敏

商业银行信贷利率风险论文 篇2:

浅谈我国信贷行业替代与互补的关系

关于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之间如何实现和谐发展、共赢进步便是众多研究学者纷纷讨论的热点。在国内众多中小微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硬件”支持来完成相应的生产,资金就好比新鲜血液一样支撑着企业的生存与成长。然而亟需资金支持的众多中小微企业与民营企业在获取融资资金的过程中,很难以从正规渠道比如银行信贷途径中获取大量的贷款资金,为了有效填补这一缺口,商业信贷便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那么面对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当企业面对需要资金时,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是存在何种的关系来满足企业与市场的需求?

一、理论基础

(一)存在优势理论

所谓存在优势理论,其指的是在整体环境中,某个体具备的条件、市场与接受度等因素而形成了自身具备的优势。为了有效提升某个体自己具备的本来优势,会通过利用诸多竞争因素来降低获利标准从而增加用户受众群。站在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二者来说,商业信贷相比于银行信贷的存在优势便是能够从更加快速、便利的放贷条件下给予给需求者足够的融资资金。而银行信贷相比于商业信贷来说,便具备了融资正本低、流程正规、受法律保护性较高的存在优势。

(二)价格歧视理论

价格歧视理论是指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一方在面对不同层次的接受者时,以提供同样等级、同样质量、相同商品或服务的行为为前提,则会在众多接受者中采取不同价格或者收费标准的方式,形成一种层次化的价格差异,这便是价格歧视。价格歧视理论在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金融业务的体现中,主要表现出对不同需求主体的“价格歧视”。比如商业信贷或者银行信贷都会根据借贷企业或用户的资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放贷方案,比如放贷利率的高低、融资时间的长短以及总体放贷金额的多少等。

(三)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指的是在互换活动中付出的成本,其与生产成本是对应关系。交易成本在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随处可见也密不可分,并且一旦产生了互换活动便会有交易成本的产生。针对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而言,有部分学者认为选择商业信贷会降低总体交易成本,并且从采购方的角度来看能够完成相应的成本回收与生产周期的有效循环。而从银行信贷的角度来看,如果对具备借贷资格较为良好的企业而言来说能够有效降低总体交易成本,但是对部分缺乏银行借贷资格的企业来说便无法发挥成本节约的有效性。

(四)差异性理论

所谓差异性理论,是对于信贷主体而言,由于各自的借贷条件限制与标准不同,使其获得的融资对象群体也相对不同,在整个信贷市场中呈现着彼此的差异性。相对于商业信贷而言,由于其成立时间相对较短,经历的年限也相对有限,后备实力与整体规模都是中小型偏多。那么这样的外在特点与银行信贷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差异性,由于银行信贷的成立时间较久,有着深厚的市场经验与稳定的融资对象,几乎形成了稳固的发展模式与借贷关系。二者这样的不同表现,便是彼此之间的存在的差异。

二、我国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现状分析

(一)商业信贷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为商业信贷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与市场氛围,但是与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商业信贷领域的发展程度相比,我国的商业信贷仍然不够完善与成熟,也表现出较为滞后的缺点。伴随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尽管我国商业信贷与国外相差甚远,但是从自身的发展速度上来说已经较为迅速,并且也保证了每年有百分之二十的交易量是以商业信贷的方式完成的。面对国内众多企业对资金存在者广泛需求,一旦企业发生资金周转不灵、资金链条断裂,则会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转和生产。因此,诸多中小微企业或者民营企业面对亟需资金的状态下,尽管商业信贷的融资成本较高,但是由于存在银行信贷缺口的因素也不得不选择商业信贷的方式,来缓解资金需求的问题。可以说,目前商业信贷在国内金融领域有着较为宽阔的市场前景,也在逐渐转变为中国更多企业认可的融资方式与融资选择。

(二)银行信贷现状

当前我国正在处于高速成长与战略转型的发展时期,且市场内部流通的信息无法在更为平衡的状态下传递,导致市场经济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与迈进,我国银行信贷作为发展历史较为长久的融资业务形式,整个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也待于进一步完善。从目前我国银行信贷的发展現状来看,“限制性”与“选择性”是银行信贷最大的特点。由于银行信贷不是对每个企业进行全方位开放,在放贷条件上也存在较多的条件与限制,所以一般具备良好信贷资格、发展实力的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国家重点扶持企业、与政府建立紧密合作联系的企业等,才有机会和条件获取银行信贷的资格。由于银行信贷的放贷个体数量有限,这便给诸多本来就亟需资金支持的中小微企业与民营企业带来的很大困难与窘状。所以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与民营企业纷纷选择商业信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生产与正常经营的融资途径。

三、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关系分析:替代还是互补

(一)替代性

从替代性的角度来看,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之间的替代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的融资成本不同,使二者之间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借贷企业或用户群面对这种差异时会放弃不理想一方,而选择另一方,这便在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之间形成了替代关系。而左右借贷企业或用户群选择的影响因素便是信贷资格与融资成本。关于银行信贷来说,由于其对借贷企业的资格过于限制,很多中小微企业或民营企业无法满足银行提出的硬性要求,从而无法在银行信贷的途径中获得融资资金,导致很多中小微企业与民营企业选择了商业信贷的方式来代替银行信贷的方式。那么关于商业信贷来说,由于其融资成本相对比银行信贷要高出很多,这样就会使得同样具备二者信贷资格的企业,会更加倾向于选择融资成本更低的银行信贷,这样银行信贷便替代了商业信贷。

(二)互补性

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的互补性主要是站在整体环境的角度来思考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国内金融领域整体消沉的环境下,信贷行业不景气,众多企业不会选择外贷资金而增加自己的经营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则会形成互补关系,各自弥补对方的劣势来突显优势,在相互互补的状态下良好发展,共同为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而做出努力。例如美国经济研究学者伯克利与伊博森共同提出了关于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的互补性理论,即站在企业融资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对二者的需求性与排斥性,以此来表现出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之间的互补性等关系。针对我国整体金融市场而言,借贷双方就如同市场中的甲方与乙方,各自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也来满足自身的经济缺口。那么站在这种相对宏观的视角来看,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就是“站在一条船上的蚂蚱”,他们面对的客户群体都是对融资、对信贷有需求的群体客户,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共同服务的对象。这样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就会共同为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做出努力,会共同促进融资市场的活跃度与灵敏度,同时也承担着共同的融资风险。可见,站在同行业的角度而言,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之间形成了鲜明的互补关系,各自弥补对方的不足与劣势,从而为整体资金融通市场而做出努力。

(三)商业信贷对银行信贷的促进作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商业信贷的快速发展尽管对银行信贷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也会对其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商业信贷采取的融资理念是减少对企业的融资约束,在这一点上非常值得银行信贷来学习与借鉴。通过适当放宽自己的融资条件,形成良好的融资环境,从而帮助银行信贷自身实现创新发展与转型。换言之,由于商业信贷自身的利率相对较高,尽管放款时间短、放贷金额高,但与此同时较高的利率便使得商业信贷的门外客户“敬而远之”。也正是商业信贷存在高利率的缺陷,反过来促进了很多具备银行信贷资格的企业或其他主体,都会直接优选银行信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融资需求,这样便也直接促进了银行信贷的良好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环境下,很多企业都存在资金短缺、融资不通的情况,而其中以中小微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更为亟需资金的支持。在这种环境与需求的推动下,银行信贷无法做到一一满足众多主体的需求,此时便需要另一个角色来供给市场需求的资金。商业信贷作为区别于银行信贷的金融业务的一种,其能够在时间短、下款快、流程少等特点的基础上满足诸多企业以及用户对资金的需求,完成一套的信贷业务。那么面对当前众多关于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在众多学者提出的意见各有所长、各持所理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围绕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之间“替代”或者“互补”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后,能够知道银行信贷与商业信贷之间存在者客观的替代关系,商业信贷能够替代银行信贷满足更多中小微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对融资资金的需求。与此同时,如果当面对金融领域整体消沉的环境下,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则会形成互补关系,各自弥补对方的劣势来突显优势,共同为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而做出努力。

(二)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银行信贷的发展视角来看,对于其发展的相关建议主要为:关于银行信贷的政策支持上,放松对银行信贷的微贷权。政府应该从政策角度上应当适当放松对银行信贷的微贷权,同时还要重视金融市场中各个角色的广泛参与,这也会让银行信貸体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尤其是在一些缺乏信贷经验的中小微企业与民营起来说会格外适用。

关于商业信贷的政策支持上,在实际的定价过程中可以推动商业信贷组织在内部成立一个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并以此建立起相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来提高众多企业与用户在商业信贷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并能够在科学的范围内进行商业信贷。同时,加强专业商业信贷人才培养步伐,为商业信贷的良好发展增进全新动力。通过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以及选拔专业的商业信贷人才,在予以商业信贷行业资金支持中,推动其内部进行定期的信贷人才培训,聘请专业的讲师对商业信贷从业者进行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政策环境的帮助下,促使银行信贷与商业信贷能够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国内金融信贷领域在更加规范、健康与绿色的环境中进步。

作者:蔡窈窈

商业银行信贷利率风险论文 篇3:

利率市场化:银行业是否准备好了

2012年6月以来,央行通过两次调整存贷款利率来收窄利差,并扩大了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存款利率可以上浮1.1倍,贷款利率可以下浮0.7倍。这不仅是刺激经济的措施,更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举措。当人们都在期待利率市场化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利率市场化将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和影响,银行业是否都做好了准备。

利率市场化是对中国银行业的考验

在市场环境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并随着市场供求而波动。资金的特殊作用和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使得利率变动的敏感性极高,这不仅会给银行等市场主体的预期经营收益带来影响,还会导致整个经济运行的波动,这种影响和波动就是利率的作用。严格的利率管制虽然比较公平、比较稳定,但也严重影响经济社会运行的效率和资源配置及利用的效率。

尽管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方式,可以提升市场效率,但由于利率市场化会使社会资金价格的变动更加频繁,走向更难预测,有可能会对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或冲击。因此不少国家对利率管制都比较严格,即使是美国、日本、欧洲等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对于利率市场化也是十分谨慎。从一些国家的实践情况看,利率市场化改革直接会导致利率波动加大,利差收窄,据统计,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存贷款平均利差收窄了0.54个点,日本1994年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存贷利差由1984年的3.15个百分点收缩到1994年的2.33个百分点,减少了0.82个百分点,由此引发了一些银行的破产倒闭。在一些东南亚国家、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导致了经济社会的不稳定,触发了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如阿根廷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了债务危机。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条件逐步成熟,自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放开之后,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同业市场拆借利率、外汇存贷款利率早已放开,贷款利率向上浮动和存款利率向下浮动也是放开的,还有一定的贷款利率向下浮动区间,银行间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都实现了市场化定价。只是存款利率的上浮和贷款利率的下浮还受到政策的限制,没有完全放开,当然这也是对经济社会影响最大的。现在所说的利率市场化主要是指把存款利率的上浮限制和贷款利率的下浮限制逐步放开,国家不再进行管制。

由于中国银行业的资产主要是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占比较低,银行的经营收入主要来自存贷利差收益。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步伐,可以促使中国银行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经营能力,使银行的贷款利率不能与存款利率同向同幅波动,每家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水平也会出现差异,但这种波动和差异会直接导致银行的经营成本上升,利差收窄,收益下降,风险增大。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领域的一项根本性变革,是对中国银行业既有的盈利模式、经营结构、管理水平、创新发展能力的全方位考验,是对银行在平衡市场、风险、收益等方面的巨大挑战。它将深刻改变金融市场现有的分布格局,只有那些经营结构优、管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银行,才能经受住利率市场化浪潮的涤荡和磨炼。

加快调整经营理念和方式

存款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存款第一”是银行始终不能动摇的经营策略。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存款利率不能上浮,所有银行的存款利率都一样。对存款的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服务的竞争,银行只有通过提升服务来争取存款,谁服务好谁的存款就多,占比就高。在利率放开的情况下,不同银行的存款利率就会有比较大的差异,这时银行间对存款的竞争就不仅体现在服务上了,还会更多地反映在吸收存款的价格上。

银行是存款人与借款人的中介,吸收存款只是银行获得收益的工具,是为了把它贷给借款人,以便能从中获得利差收益。但存款也并非是越多越好,银行必须要根据借款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吸收多少存款。借款需求不足,存款利率就会下降,借款需求旺盛,存款利率就会上升,超过借款需求的存款,或高于借款利率的存款不会有市场。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存款业务的同业市场占比领先并不一定是竞争力的表现。高成本的存款,可以使存款的市场占比提高,资金来源增加,但不一定能带来预期经营收益。

由于市场主体并不都是理性的,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并不都是合理的。对于习惯了在利率管制下经营的银行,一旦失去了政策的约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的压力,也有可能失去理性,会更多地使用价格竞争手段,不排除采用非理性的竞争来吸收存款,由此只能引发其财务状况失控,甚至被迫退出市场。因此,中国的银行业要彻底转变经营理念,面对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不仅要用价格优势来吸引客户存款,更要用服务来吸引存款、用风险管理的优势来争取存款,构建起全新的经营模式。

事实上,经营转型有很大风险,也要支付很高成本。在经营效益较好的情况下,银行是不会轻易转型和调整的,只有当经营出现困难、经营效益发生逆转时,才会考虑经营转型,才会调整资产结构和经营收入结构。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银行业必须要加快经营转型,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降低存贷款利差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增加非利息收入,并要通过经营绩效考核评价把这种转型和调整快速地传导到下去,以此来调整和规范分支机构的市场营销导向和经营行为。

利率市场化可以使社会资金配置效率大大提高,存款利率从短期来看会有上升,从长期来看会稳定,但利率市场化不会降低贷款利率,尽管贷款利率的下浮不受管制。更不要以为利率市场化能化解目前困扰我们的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它甚至还有可能给小微企业融资带来更多的压力,使企业承担更高的成本。银行为覆盖吸收存款的成本,就必须要设法把贷款投向更高收益的领域,而高收益领域大都是高风险领域,包括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还有可能导致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转向高风险的虚拟经济,助长一些领域的泡沫。所以利率市场化不仅会增大银行的市场风险,还会加大银行的信用风险。

此外,长期的市场管制和政策保护,使得存款人在银行的存款从没发生过风险损失,因此也就根本没考虑把钱存入银行会有什么风险问题。利率市场化对存款人的风险意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存款也是有风险的。高的存款利率意味着要承担相应高的风险,一旦银行出现风险导致破产,存款人的存款就有可能出现损失。所以存款人在选择存款银行及其存款收益时,必须要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识别,确定自身的风险偏好。

强化利率风险的管理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利率风险问题将会凸现出来,对银行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能否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利率风险将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所谓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要素发生不利变动导致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遭受损失的风险。

依据现行的会计准则,银行为卖而买的资产,须计入专门的交易账户,而各类存贷款、持有到期债券等业务则要在银行账户中反映。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必须严格分账核算与管理,不能随意调整。

中国的银行业对利率风险还不像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那么熟悉地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由于利率风险更具同质性、系统性,其影响更为广泛,因此对利率风险的管理难度也就更大。尤其是对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管理,无论是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基准风险,还是期权性风险都将不断增加,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复杂多样。而从现状看,多数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基础仍然较弱,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到位,制度流程建设明显滞后于市场的发展,风险定价能力严重不足,还缺乏市场化的利率风险对冲机制和工具。

银监会虽然已经发布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指引,但实际执行起来还是面临较多问题。一是对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基本是传统的静态账面管理,没有像交易账户那样进行盯市估值或模型估值这样实质意义的风险管理,尚未形成一整套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制度办法和计量模型,在利率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控制等环节更没有进行有效的量化管理。二是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与资金营运没有分离,缺乏有效的内部制约,潜在风险较大。三是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大都采用主要缺口、久期、净利息收入、模拟等传统的方法,缺乏有效的利率定价模型和风险计量工具。四是利率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和计量模型,主要是从国外商家购买,不仅投资大,而且兼容性差、整合难度大,响应速度慢,缺乏竞争力。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中国的银行业要加强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提高风险定价水平和把控风险的能力,实现收益水平与风险承担的最佳均衡。

首先,完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框架,理顺银行内部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及相关的运行机制,强化董事会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战略决策作用。董事会要加强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监控,根据市场变化以及银行风险承受能力,对风险偏好、风险管理战略、经营策略以及资产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明确高管层的职责,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部门职能,使管理层能有效贯彻董事会的战略,制定相关的具体政策、制度和操作流程,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分析报告机制、重大风险应急机制,及时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风险。

其次,根据市场变化以及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构建精细且富有弹性的利率风险定价管理体系,维护理性、有序的竞争环境。定价能力就是银行的竞争能力、盈利能力。根据不同产品的资金成本、发展策略、客户价值、风险程度和目标利润来确定定价策略和定价方法。依据不同的期限、不同的流动性来确定存款利率,既要避免由于定价不合理带来市场竞争上的被动,又要统筹兼顾市场开拓与成本控制,更重要的是提高有议价优势的业务和产品占比,通过产品创新来提升定价的话语权,尤其是要注重多开发个性化、差异化、适合不同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尽可能降低利率市场化给银行经营带来的风险和影响。

最后,进一步完善利率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加强对利率风险敞口的准确估值,建立和实施有效的限额管理制度,为利率风险计提充足的资本。在充分研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方法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模型与信息系统,建立覆盖所有银行账户产品的基础数据库,实现VaR值计量与分析。按照监管指引、风险偏好以及集中度风险防控等要求,在对利率风险准确识别和估值的基础上,确定和完善涉及利率风险的各类限额指标,包括净利息收入限额、敏感度限额、VaR限额以及各个子项限额指标,并将限额逐级分解到每个交易员、每个产品上。

转变监管方式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监管部门要做好对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监管准备,也要转变监管方式,采用新的监管要求和指标,强化对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管。

严格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资本监管。按现行的资本管理办法,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主要采用定性评估的方法,从治理架构、政策流程、计量分析与报告等方面进行管理,没有采用定量方法对资本进行精确计算,其所依据的数据也主要是基于银行资产负债的缺口表计算得出的,没有逐笔的交易明细,使银行实际承担的利率风险与所需占用的资本不相匹配。从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现状看,由于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难度较大,在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等方面比交易账户的利率风险管理要滞后一些。金融危机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对银行经营的重要,尽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III)未将其作为第一支柱风险来进行资本计量,但仍有一些国家的监管当局把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归于第一支柱计算监管资本,并在内部模型法下使用VaR值进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计量,实施更为严格和审慎的监管。这不仅可以促使商业银行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上更为审慎,建立统一的基础数据库,将银行账户每笔业务的利率风险信息集中储存和管理,而且可以促使银行研究和使用更先进的利率风险计量工具。如重定价期限表法的缺口和久期分析,静态模拟和动态模拟法,VaR方法等方面能得到较快的提升,使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计量更科学、更合理,为市场利率的不利变动准备足够的资本,以便及时进行有效对冲。

进一步开放金融衍生品市场和资产证券化市场。开发更多的利率衍生产品,使银行有更多的对冲利率风险的工具可用,让每种利率风险都能有合适的对冲工具来锁定风险、转移风险、置换风险。同时也要积极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开放二级市场,尤其是要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步伐,使更多的信贷资产能在市场上转让交易。

淡化或取消对贷存比的监管。贷存比主要被用来约束银行贷款发放和评价银行经营行为,在指令性的信贷计划管理转为间接调控后,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间接调控工具,确实也曾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但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风险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原先影响较小的市场风险会成为银行日常关注的重点风险因素,存款的利率风险将成为银行经营的主要风险之一。这不仅对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方式、经营结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对监管部门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银行可不以会计定义的存款来发放贷款,只要有资金就可以发放贷款,同时监管部门可以使用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手段和资本管理的工具来约束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控制市场信贷总量规模,这比传统的贷存比控制更有效率。因此,监管部门也需要不断研究新的监管指标来约束银行的经营行为,防止无序竞争,使商业银行能够在市场中理性经营和稳健发展。

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等配套改革。利率市场化必然会使银行间竞争更加激烈,银行为了能保证收益,会加大资金期限的错配,从而增大流动性风险,一些经营能力较弱的银行可能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所以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就不宜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否则会带来金融市场的混乱。存款保险既是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一个基本条件,可以使存款人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能有一个基本的权益保障,同时通过存款保险的相关条款又可以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进行约束,从而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

此外,利率市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其本身需要逐步渐进实施,还需有汇率制度、信贷限额调控、资本账户开放和资本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对公众的金融风险教育宣传,普及公众的金融知识,确立公众的风险意识等,也都是极为重要的配套措施。这样才能使整个经济稳健运行,以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新情况、新要求。

作者:魏国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论文下一篇:审计工作下会计信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