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研究论文

2022-05-07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科学素养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科学素养是高中生学习和成长必须要具备的内容。以现阶段高中政治教学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高中生各项能力培养特点,明确新课改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的要求,分析如何做好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工作,以此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科学素养研究论文 篇1:

培养问题意识 提高科学素养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小学教育受国外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大,从教学整体的认识上亟需进行改革创新。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阶段性任务中,对五年级至六年级学段的具体目标要求是:学生能基于对科学的认知,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供讨论的问题。但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主观意识浓厚,习惯用指导性语言和行为在讲授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完成教学目标,但缺乏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信大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知识的探索中,成了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关键任务。本文以“谁先迎来黎明”一课为例,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探讨,并提出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问题意识;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学

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渗透到我国小学的义务教育中,但不得不承认,传统的教学思维对我教学工作的影响还是很大。因此,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涌入,对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产生了很大冲击。如何搞好小学科学授课、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便成了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谁先迎来黎明”一课为例,对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最终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探索精神进行详细探讨,希望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经验。

一、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让学生思考后有问题可问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五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设置问题,诱发学生在原有认知上进行思想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在课堂上需要精心组织和策划并设计课程一些问题和节点,让学生面对问题产生诸多疑问,这样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有问题可问”,产生问题后,才能激发他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谁先迎来黎明”课程时,教师先邀请一名男生一名女女生站在教师的左、右两侧,面对课堂上的同学们。而后,教师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篮球,向所有的同学提问:“假如我旋转篮球,大家觉得教师左、右两侧的男、女生两位同学谁会最先看到篮球?”这时,学生们的注意力被教师手中的球所吸引,而后用心思考和推测,最终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后,教师开始旋转篮球。按照逆、顺两个方向旋转。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所观察的重点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如:篮球转动的方向关系、男女生所处位置关系等。通过这样的引导鼓励,学生发现了问题和规律,最终推断出了正确的结果。这样通过预先创设情境、再实践检验结果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注度,也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将学生带入探索科学的氛围中。因此,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利用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独有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在问题中进步,最终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二、通过优化和改良教学环节,让学生产生兴趣进而想提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要想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积极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需要创设并改善教学情境,通过设置合理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由被动提问向主动发问的方向转变。例如,在讲授“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时,教师可将讨论分成两个时段,每一时段设为5分钟。首先介绍模拟实验和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而后让学生判断地球自转方向。而且,教师不能对讨论内容预设前提条件和要求,刻意限制学生讨论的范围,而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并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去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如何利用地球仪或手电筒模拟实验”“可以借助某种条件判断地球自转方向”等诸多议题。这一系列的讨论为学生之后自主设计实验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一来,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自由地探索,并完成了猜想、预测、假设和提问的一系列过程,学生自然成了科学研究的主体。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建立自信,进而敢于提问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出轻松、无障碍的思想交流氛围,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把自己对问题的印象、感受、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课堂上勇敢地提出来,让学生与同学之间、与教师之间进行酣畅的交流。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与快乐的学习情境,可促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谁先迎来黎明”时,教师对学生讲:“‘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开展积极讨论,完成本组的实验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给予学生肯定,引导学生大胆探究,为学生营造愉快的课堂情境。通过这些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手段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亲切和信任,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教、学同步发展和提高。

四、通过培养思考能力,让学生产生质疑,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质疑是思考的前提,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多数教师为了完成课堂目标,往往采取指导性的问题设计方法,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提问受到阻碍。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对科学提出疑问,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有疑问,才能脑洞大开,活跃思维,才能主动探索并大胆创新。例如,教师可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想问的问题?”学生根据本组实验结果提出问题,另外一组学生同时进行试验结果的演示,结果两组的实验结果不一致。教師此时可以顺势提问: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怎样判断是哪一组出了问题呢?这时,有同学提出两小组同时进行试验。在此过程中,学生密切关注演示的变化过程,通过对比观察,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导致两组不同结果的原因是其中一组地球仪在转动时方向是相反的,从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方向”的深入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授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对科学知识的原理、重点和难点、结论等主题进行大胆质疑,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授课前的课堂问题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精心设计的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并使其对学习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其实,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创新手段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深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成专门的课题认真探究。在备课过程中,积极研究学生的思维轨迹,在关键处设置节点,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地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愉悦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大胆、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程结束时,也要做好总结评价工作,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提出表扬,对不甚理想的同学也进行鼓励。最终,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顾秋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化学科学素养[J].学周刊,2014(01):130

[2]钱丽华.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实践和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刘文广.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宿迁市经开区南蔡实验学校,江苏 宿迁 223800)

作者:吴德雷

科学素养研究论文 篇2:

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研究

【摘要】科学素养是高中生学习和成长必须要具备的内容。以现阶段高中政治教学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高中生各项能力培养特点,明确新课改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的要求,分析如何做好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工作,以此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  政治  思想素质  科学素养

【课题项目】本文为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课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研究(JJS2018-088)成果。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中,我国教育事业也在随之革新,尤其是科学素养得到了各大学校及任课教师的认可,在实践教学中展现出了重要作用。简单来说,科学素养是指与科学有关的知识、能力及思维习惯等修养。因此,在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要在整合高中生学习和成长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各学科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全新的培育环境和课程,以此在强化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下面对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工作进行深入分析。

1.提出明确的目标导向

通过预先了解高中生教育情况,明确新课改提出的教学要求,各个学校可以提出与学生成长相符的科技教育与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并让其成为学校建设发展的主要组成内容。观察当前学校高中生成长和学习情况可知,领导者在设定科技教育发展目标时,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其一,从传统意义上针对少数人的科技教育转变为全体学生的科技教育;其二,从以往的单一科技教育活动转变为综合且多方位的教育形式;其三,从封闭的校内科技教育形式转变为开放化的科技教育形式;其四,让科技特色转变为学校教育优势,促使每位教师和学生都拥有独特的科学素养内涵。

2.全面落实课程统整策略

通常情况下,这一策略在推广中主要从三个角度入手:其一,学科教学[1]。这项工作作为科技教育的主导者,需要教师以概念思维、科学发展历史等为依据,注重展现教学重难点,这样不仅能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其二,校本课程在应用中具有多变性和适宜性,属于整合校内外科技教育资源的重要平台。通常情况下,教师会依据主题单元的方式,构建灵活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形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科技活动是以课外活动为主体推广的,其会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融合现有知识和先进技术,能为高中生构建全新且优质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判断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消费”时,在完成预期设定的教学任务后,可以结合当前最具代表性的消费方式“网购”,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组织学生针对“传统消费”与“新兴科技”两个话题进行矛盾与机遇的探讨,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我國科技发展历程,而且可以畅想自己在未来科技研发中的贡献,从而引导他们从小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3.正确应用评价激励策略

在新课改下,学校及教师针对高中生的评价必须要突破传统理念的制约,让过程与结果相融合,让集体与个人相结合,这样可以提出更为完善的科学素养发展性评价工作,确保高中生可以从中更加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形成强烈的自信心。通常情况下,政治教师引用评价形式会引用“学分+证书”的方式进行落实,而校本课程需要将“学分”和作品融合到一起实施评价。同时,学生要在学校期间修满六个科技教育选修学分,并对他们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与奖励,优秀的可以颁发证书以资鼓励。

4.合理推广师生协同策略

了解高中学科教学情况可知,各个学科之间有极强关联,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思想方法都有相通点。通过以主题单元为核心构建多样化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要求各科教师在沟通和探讨中,为师生交流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这样有助于在协同发展中,更好落实科学素养培育工作[2]。同时,在科学素养培养中,不同年级组和班级都能构建教师团队,这样有助于教师在协同发展中,了解更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以此在整合自身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出更加优质的跨学科校本科技教育课堂,促使高中生可以从中形成强烈的科学素养。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时,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可以根据本章节不同单元知识点,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科研活动。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例,教师可以以经济全球化背景为核心,让学生根据课下收集资料研究如何应对传入国内的国外文化,及流入国外的中国文化,并让他们谈一谈若你有机会去国外,你最想向他们介绍自己家乡的什么文化,为什么?通过师生之间的协同交流,不仅能帮助高中生了解文化在国家发展中占据的地位,明确它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观察生活的意识。在这一过程中,高中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生活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素养所影响,逐渐优化自己的思想素质,这对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育工作而言至关重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高中政治教师而言,科学素养作为新课改提出的全新教育要求,也是高中生成长和学习所需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要在整合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基础上,引用现代化教学理念与技术对教学内容和课堂环境进行优化,并组织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掌握更多政治素养,而且可以构建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明若彤,张慧芳,黄涛,刘三女牙.人工智能视域下的高中学生科学素养探讨[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09):29-32.

[2]沙治刚.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2):15.

作者:王素贤

科学素养研究论文 篇3:

巧用新闻素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研究

摘 要:生物是一门基础性的自然学科,它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对于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新闻素材兼具现实性、时效性和科学性,贴近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好奇心理,與生物学科不谋而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良好资源。文章对巧用新闻素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进行研究,以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闻素材;科学素养;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素养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关键因素,并成为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内容。因此,生物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新闻素材兼具现实性、时效性和科学性,贴近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好奇心理,与生物学科不谋而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良好资源。本文对巧用新闻素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进行研究,以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新闻素材与生物科学素养的关系

何谓生物科学素养?它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参与生物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需要具备的生物知识和探究本领。生物科学素养对学生生物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以及情感上都有明确的要求,是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新闻素材是近期国内外发生的代表性事件,具备时效性、客观性和现实性。如果只是从两者的概念来看,双方的确没有什么相似之处。可是经过仔细分析后发现:生物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研究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而新闻素材来源于生活,且真实可靠。只要加以选择,新闻素材就是很好的生物学习资源,它能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生物教学中运用新闻素材的方法

新闻素材与生物学科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新闻素材是非常好的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教学资源。只要科学地加以利用,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动手操作的本领,对教师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将新闻素材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呢?

首先,巧用新闻素材进行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所在地区的多所中学的课程编排来看,生物课大多被安排在上午第三和第四节或是下午。经过长达2个~3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在这时已经很疲惫,容易出现犯困、乏力、无心学习的状况。在这个时候上生物课,首要的不是教师全盘地传授生物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教师可利用新闻素材进行课堂导入,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脱缰之马’的癌细胞”教学导入时,教师可引入“歌手姚贝娜因身患乳腺癌而去世”的新闻。这个多媒体课件的图片一放映出来,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纷纷为她感到惋惜。师:“你们近期关注到这条新闻了吗?”生:“关注了。”师:“你们知道癌症吗?”生:“知道。”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患了癌症可怕又比较难治吗?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教师通过对歌手姚贝娜因身患乳腺癌而离世的新闻引入,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癌症的危害,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他们会主动地了解和学习关于癌症方面的知识,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从而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生物知识预防癌症。

其次,巧用新闻素材,将看似难以联系的零散的生物知识联系在一起。生物教材中许多章节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植株的生长”“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以及“无土栽培”等课程都是围绕着植物的特性和种植方法展开的,它们共同讲述了绿色植物从生长到结果的过程,阐述了在农业生产中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有关农业类型的新闻素材将这些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让学生对学习的生物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还能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例如,在帮助学生整合和复习关于植物及农业方面的知识时,教师选择了新华社发布的《河南滑县:脱贫果丰收,农民笑开颜》的新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课堂上,先让学生分析西红柿是否属于被子类植物,然后再让学生分析成熟的西红柿属于植物体的哪个结构层次,以及为什么西红柿的植株不需要和人类一样要靠吃东西才能生长,它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哪些。最后再让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给出一些有助于河南滑县西红柿生产和种植的建议。通过农业类型新闻素材的引入,教师将看似难以联系的零散的生物知识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复习之前学习过的生物知识,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帮助广大的菜农提高蔬菜的产量,提升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闻素材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对于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只要教师能够留心观察身边的热点时事,挑选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新闻素材并把它灵活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一定能让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潘元芹.善运生活素材于生物教学[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

[2]胡轶群.中学生物情境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黄新.生物课堂教学设计须要注意的若干细节[J].教学与管理,2016(07).

作者:戴玉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树木园林绿化论文下一篇:民生档案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