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教育误区研究论文

2022-04-19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现代家庭教育误区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课题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革新,更多的家长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在只是学校的事情了。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来共同努力完成。独生子女时代,家长虽然重视对子女的培养,但是由于在观念上,教育方法上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致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

现代家庭教育误区研究论文 篇1:

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及消除策略

[摘 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品行的培养以及终身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分析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及消除策略。

[关键词] 家庭教育;误区;解决策略

纵观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由于家风、门风的差异,家长素质的不同,生存环境的限制,造成了我国家庭教育的异化,导致许多家庭教育畸形或缺失,甚至走进误区,严重影响了我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体发展,制约我国公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有必要厘清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解决策略,以期指导我国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三大误区

1.孩子成为家庭的重心

一个家庭,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缩影。要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作为家庭决策成员的家长,一定要有明确的家庭教育目标,一定要从认识的高度达成共识,一定要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良好的家风的继承或构建上,使全家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样,家庭教育才能有矩可循、有规可依,才能在教育孩子方面达成一致,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但是,纵观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我国大多数家庭没有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家风的建设上,而是片面地把家庭教育理解为就是对孩子的教育,忽略了家庭其他成员自身的教育。因此,许多家庭习惯性的就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当孩子成为一个家庭的重心,就意味着这个家庭的教育已经走向了歧途,意味着这个家庭教育从开始就选择了失败,其结果必然会给这个家庭的未来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或许,个别家庭因此选择获得了成功,但只是个案,事实证明,大多数的家庭因此选择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不良后果。由于孩子成为家庭的重心,导致了这个家庭的价值取向严重扭曲,背离了家庭建设以家风为核心的基础,必然会造成家庭教育的畸形和失败。

“爱子乃人之天性”。爱孩子无可厚非,正确的爱是一种伟大的人类情感力量,它可以传递亲情,可以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引导孩子在“人爱”的同时学会“爱人”。但是,当家庭教育以孩子为重心后,许多家庭会让爱泛滥,溺爱成为现阶段中国家庭教育的常态,曾有人无奈的讽刺道:我现在成了“孝子贤孙”!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都要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什么合理不合理。例如,中小学好多孩子上学放学爷爷奶奶背书包,家里好吃好喝好穿给孩子先来,甚至有些中小学生在家里对老人、父母大骂出口、大打出手,无理取闹,动不动以“离家出走”“自杀”威胁父母。长此以往,造成了好多家长“怕孩子”,孩子成了家庭的“霸王”,而且,就这样了还有些家长“护犊子”,生怕别人说自己的孩子不好。这些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自私、冷酷、在家“气壮如牛”、在外“胆小如鼠”,经不起失败和挫折。难怪有看不惯的老人感叹道:“现在哪里是养孩子,就是在养爷啊!”的确,许多家庭教育成了“养爷”教育。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如果家庭以孩子为重心,忽视了孩子在家庭成员中应该分担的义务和责任,家长一味地溺爱孩子,其结果必将会贻害孩子终生。

2.学习成为孩子的重心

一直以来,关于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众说纷纭,不同的阶级和社会有不同解释,但归纳一下大概有这样几种说法:有些人认为,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有人认为,教育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能独自面对社会的人;也有人认为,“教育是每个人的生活准备,是走向未来的基础,分享前人积累的知识财富,是获得独立生活的前提”等。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教育的核心与人的德行和能力培养有关,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培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独立生存的人。而我们的许多家庭教育恰恰忽视了“育人”的教育根本,把学习的作用无限放大,家长把孩子“学习好”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标准,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把自己小时候的遗憾和不足“补偿性”的转嫁在孩子身上,想通过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他们就不遗余力地强加给了孩子铺天盖地的“学习班”和“补习班”,完全不顾孩子的意愿和天赋,这样,部分家庭就形成了只要孩子学习好就“一切好”的错误认识,“一好遮百丑”,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

由于学习成为孩子的重心,家长把全部的期望寄托在孩子的学习上,剥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许多乐趣,忽略了孩子意志、品质、性格、毅力等方面的培养。急功近利,这样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造成了许多孩子学习热情不高,甚至厌学,成绩一落千丈,因此,部分家长由失望而转向暴力。在溺爱之后、失望之余,在“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习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孩子的全部,学习只是孩子获得知识技能的一个方面,如果一个孩子以学习为全部,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高分低能”的畸形儿,这样的家庭教育一定终将会失败。

3.分数成为教育的重心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尝试中小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其核心问题无非是想改变我国单一的“一考定终身”的现状,试图通过多元化的考试制度弥补以分数论成败的人才选拔机制。但是,由于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的局限性,分数仍然是我们目前选拔人才、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因此,它导向性的促使中小学把分数仍然作为衡量一个学校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所谓的“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线”,而这个“质量”就是学校的考试成绩、分数排名和升学率。所以,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分数无疑成为教育的重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高分”看齐,忽略了孩子的品行教育,忽略了教育旨在以“育人”为主根本,忽略了以培养独立的人格及“自醒”的本质。虽然我们现在都说“百年大计,德育为本”,但“分数第一”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客观现状,分数成为教育的重心。

二、家庭教育问题解决的策略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先得到的启蒙教育,也是一个人成长的终身教育。如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还孩子一个阳光明媚的成长天空,还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这是我们每一个家庭及社会必须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1.良好家风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什么是家风?有人说:“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有人说:“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对家族的传承至关重要”。因此,家庭教育的重心应该是优良家风的建设,而不是以孩子为重心。在一个家庭中,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家风一般是: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宽容博爱、善待他人、重礼谦让、规矩做人等,不同的家庭有自己不同的家风家教,他们都恪守着自己传统的家庭教育的信念。然而,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现阶段好多家庭丢失了优良的传统家风,或者说他们没有家风,这样的家庭往往是一种无序的教育状态,家庭生活环境经常是父母不睦、夫妻反目、子女成仇。究其原因,这些家庭往往是没有构建自己良好的家风,相反,丢失了一些淳朴的家风家教,这样的家庭由于缺乏家风的支撑,使家庭教育苍白无力,往往把溺爱这种陋习继承了下来,把家庭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孩子身上,在家庭中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导致家庭教育不协调或步调不一,大多数家庭一边在“教育”孩子,一边在“娇惯”孩子,甚至多数家庭因孩子的教育夫妻反目,妻离子散。所以,良好的家风家教才是一个家庭的重心,而不是孩子,孩子只是家庭的成员之一,是家庭教育的重点,而不是重心。

2.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保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来;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来检点一下你自己;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的确,我们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以孩子为借口,忽视了自身的教育,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没有做到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

所谓“身教”,就是家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孩子进行示范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的一举一动,对孩子都在起着一定的教育作用。毕竟孩子的社会经验比较少,社会接触面也比较窄,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就自然地成为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父母也就成了他们的启蒙教师。如果父母不以身作则,就很难教育出品德高尚的子女来。例如:如果父母们的行为不检点,在子女面前不注意约束自己,就在无意中给了孩子不良的教唆作用;许多家长自私自利、不孝敬师长、社会公德差,自己在家从来不学习看书,整天酗酒打牌,动不动大打出手、大骂出口,这样,“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就会上行下效,染一身不良习气。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率先垂范,用自己良好的品行影响孩子,才能达到“身教”的目的。

同时,家长们要用富于情感的语言说服和引导孩子,达到“言传”的教育目的。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但是身教却不能代替言教。因为,身教告诉子女应该这样做,但无法告诉子女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有很多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内容,只能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完成。家长对孩子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言传”,深明做人的大义,明确做人的原则;并通过语言的激励表扬或批评,明辨事理,以指导孩子的行为。

3.良好品行的养成是家庭教育的目的

对孩子而言,学习固然重要,但不是孩子的全部,更不是孩子教育的重心。孩子成长的过程應该是“先成人,后成才”,“学会做人”才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目的。

要让孩子“学会做人”,不仅是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更是要促进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以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为孩子营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学会认知,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之逐步形成“独立而合群”的人格品质。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在帮助、促进孩子“成人”上花工夫,而不能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错位,从而使孩子失去生活的乐趣。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它关系着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品行的优劣,关系着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大小。家庭教育一定不能走入误区,“重智轻德”,忽略家风、品行等家庭教育的基本因素,偏离家庭教育的重心,舍本求末,导致家庭教育的异化。

【基金项目: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关于学校文化建设品质提升的策略研究”。基金编号:GS〔2016〕GHBZ049。】

(作者单位:甘肃兰州市第八十二中学)

作者:高继生

现代家庭教育误区研究论文 篇2:

家长学校的教育内容及方法研究

课题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革新,更多的家长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在只是学校的事情了。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来共同努力完成。

独生子女时代,家长虽然重视对子女的培养,但是由于在观念上,教育方法上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致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解决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的指示精神:“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随着我市教育改革不断纵深发展,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家长和其他公众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和指责越来越多;原有的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家长日益增长的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主体意识是需求;学校封闭的管理模式难以承担起教育未成年人的全部责任;不平等的家校地位,不和谐的家校关系,使得家校之间摩擦不断,偶有冲突。探索学校主动接纳家长深层次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改善家校关系,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协作机制是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需要。

课题研究概况:

一、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体现在学生方面

改善亲子关系:到了初中,亲子关系紧张是个普遍问题,家长们束手无策。让班级家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策划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在互相了解和理解的同时,心灵得以碰撞。家长以志愿者货协会成员身份参与班级的教育活动和管理,让学生看到以往不曾了解到的父母的特长,体会父母的价值,看到父母的伟大,并为此感到骄傲,使亲子情感在无形中得以加深。

(二)体现在家长方面

能够正确认识家校合作,能够负责任地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这是很多家长的认识。由于家长的教育理念、工作性质和时间等多方面原因,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尽到责任,也少于学校沟通。改变家长这一错误理念,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

(三)体现在教师方面

让班主任对于家长的参与逐渐呈认可的态势。使其认识到,家长的参与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加深彼此的感情,获得彼此的尊重和理解。良好的师家关系促进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改善。

通过课题的实施,提高全校师生的心理知识水平,加强全校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校的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过程

(一)当代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

(1)家庭教育中的随意性。随意性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大弊端。家庭教育应是一种理性行为,但是很多家长是盲目的。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是被孩子的“问题”牵着走的。(2)家庭教育中的口头说教。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说”孩子,把“言教”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方式或主导方式,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渗透性,即教育渗透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家庭教育归结为“言教、身教、境教”的结合,三者缺一不可。(3)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问题。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父亲和母亲可能出现不一致,父母和祖辈可能出现不一致,祖辈之间也可能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有的反映在教育思想上,有的反映在教育内容上,有的反映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4)家庭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薄弱。这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误区。目前,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就比较薄弱,家庭教育中就更为严重,社会上对劳动教育也不够重视,特别是很多城市的中小学。以往我们大力宣传、提倡的“做普通劳动者”的教育,似乎成了历史,这应引起深刻的反思。(5)家庭教育中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能。家长重智是应该的,轻德就不对了,问题还在于许多家长把知识与智力完全等同起来,重视知识学习,轻视能力培养。这是当前家庭教育中的重点误区。

(二)家长学校培训内容:

1.学校和老师在促进科学家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需要密切配合,青少年的成长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统一认识、协调影响、责任共担、形成合力,才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氛围。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说明家庭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大。“知子莫若父,爱子莫若母”说明了父母对孩子的秉性了解之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的配合,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学校老师有义务指导家庭教育

家长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家校合作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家长的家教能力也有高低,孩子的成长走人误区,两者无法形成合力,难以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教育问题。

3.学校老师要努力提高家教指导能力

A、加强社会学、发展心理学和亲子关系理念的学习和积累,提高理论素养和具体指导能力。

B、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成长观和成才观。

C、提高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D、在教育学生、子女和联系家长过程中积累家教的实践经验。

4.教师怎样与家长建立有效良好的沟通

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要避免伤害家长的感情,不要使用讽刺、挖苦的语言。通过沟通,使家长真正感受到老师是在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地教育孩子。并适时通过各种途径,比如校讯通、班级小报等方式向家长传递教育的正确方法,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讲求艺术,巧妙应对不同类型家长:待续。

作者:梁瑞段

现代家庭教育误区研究论文 篇3:

谈谈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品行的培养以及终身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中爱的缺失现象极为普遍,本文从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现状,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原因,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的解决办法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家庭教育  爱的误区  应对策略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最能针对孩子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所以对一个孩子来说,最为重要的教育莫过于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父母理所当然地充当着教育孩子的重要角色,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先受到的教育即启蒙教育,也是伴随他成长的终身教育。但从我国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看,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方面还存在很多误区。为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

(一)对孩子过分溺爱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特别是我国实行独生子女的政策后,孩子成为家庭的重心,溺爱成为现阶段中国家庭教育的常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都要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例如,中小学好多孩子上学放学爷爷奶奶背书包,家里好吃好喝好穿先给孩子,甚至有些中小学生在家里对老人、父母大骂出口、大打出手,无理取闹,甚至以“离家出走”、“自杀”威胁父母。长此以往,造成了好多家长“怕孩子”,孩子成了家庭的“霸王”。而且,孩子已经这样了,有些家长还“护犊子”,别人不能说自己的孩子不好。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自私、冷酷、在家“气壮如牛”、在外“胆小如鼠”,经不起失败和挫折。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如果家庭以孩子为重心,忽视了孩子在家庭成员中应该分担的义务和责任,家长一味地溺爱孩子,其结果必将会贻害孩子终生。

(二)把文化学习放在第一位

教育的核心与人的德行和能力培养有关,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能独立生存的人。而许多家庭教育恰恰忽视了“育人”这个根本,把文化知识学习的作用无限放大,家长把孩子“学习好”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标准。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把自己小时候的遗憾和不足“补偿性”地转嫁在孩子身上,因此他们就不遗余力地强加给了孩子铺天盖地的“学习班”和“补习班”,完全不顾孩子的意愿和天赋。部分家庭形成了只要孩子学习好就“一切都好”,“一好遮百丑”,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由于学习成为孩子的重心,家长把全部的期望寄托在孩子的学习上,剥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许多乐趣,忽略了孩子意志、品质、性格、毅力等方面的培养。

(三)一切由孩子自己做主

有些家长为了尊重孩子,给孩子过大过多的权力,凡事都让孩子自己决定,不做任何指导。孩子无论对错,都不发表意见。采取这种方式的家长可能基于以下两种考虑:一是认为孩子在认识周圍世界的过程中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二是有的家长出于对自己成长过程的反思,认为对孩子过多地限制,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创伤。事实上,在孩子还没有成熟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听任孩子自己做主,不加引导,不仅不利于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且长大后会难以接受他人的意见,养成独断专行的习惯。

(四)无视孩子的想法和意见

有些家长为了实现自己对孩子设计的培养蓝图,或是认为孩子少不经事,让孩子完全听从自己的指挥和摆布。当孩子想在生活中探索或者是通过思考形成的价值观时,就会受到家长阻止和摒弃。这样做的结果是会造成孩子对家长的过分依赖,以至于孩子自己可以拿主意的时候也不知如何抉择。最常见的是,一些孩子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更不知道自己适合学什么。
二、家庭教育中误区产生的原因

(一)对孩子的关爱重智轻德

在一些家庭中,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状态及习惯养成,将孩子教育的责任完全丢给学校,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培训机构身上。家长们看重的是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忽视了素质养成和道德培养。他们普遍关心的是孩子的衣食住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情感和亲情陪伴。这种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孩子出现心里偏差和亲情疏远。

(二)对孩子关爱的社会影响力不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人基本素质养成的摇篮,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但我国家庭教育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对家长的培训还缺乏系统性,致使部分家长教育素质不高。纵观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对家庭教育的引导非常有限,社会缺乏对广大孩子的关爱。

(三)对孩子的关爱重物质轻精神

人格缺陷是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之一。从现代教育观念出发,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而传统的家庭教育目标和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目标严重偏离,集中表现为功利化倾向。由于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使得一些家庭成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看重物质层面的东西,从重视“精神追求”到偏重“物质利益”,甚至重“利”轻“义”。
三、家庭教育中误区的解决策略

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那么,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该秉承怎样的观念呢?我的看法是:

(一)尊重孩子的权利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权利。也许,您看了这些权利会坐不住,这么小的孩子有这么多权利,家长还怎么管教。其实一个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比一个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更好教育,因为所有的儿童权利都在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当父母们尊重孩子的权利,并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权利时,真正有益的教育才能开始。

(二)真正了解孩子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又变为对父母的理解期,40岁之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他们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可见,10岁到20岁之间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孩子最重要的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的强化。他们渴望独立,又屡屡失败,因此常以苛刻甚至挑衅的目光审视父母和社会。所以,如果孩子在10到20岁之间,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应当立即质问或训斥,而应平心静气地思考一下:孩子的行为是否具有合理性?如果缺乏合理性,原因是什么?父母只有经常这样思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恰恰是教育的成功之道。

(三)充分信任孩子

心理学研究证明,在0到14岁的孩子中,弱智能儿童仅占1.07%,也就是说,98.93%的孩子不存在智力问题,存在的是爱不爱学、会不会学、勤奋不勤奋的问题。即使是1.07%的弱智儿童,经过适当的训练和热情的鼓励,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当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的成果不理想时,也一定要相信孩子,因为这时孩子自己也是很痛苦的。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优秀的人,都非常愿意学好。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这种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孩子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在挫折面前冷静下来。“你是坏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忌言,相反,应当经常对孩子进行肯定,给予充分信任,事实表明,没有真正的信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四)保持平常心

作为父母,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相信孩子的选择,孩子完全可能实现幸福的追求。现代社会开始由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成功也由单一模式转向多种模式。况且,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幸福,而通往幸福的路更是千万条。因此,教育孩子要有颗平常心,要相信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让自己幸福的能力。孩子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越有利于形成勤劳俭朴的品德。因此,父母们应当把培养孩子的良好習惯作为培养优良人格的一个切入点,加大培养力度。

(五)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体现在这个人能够自由地、有选择地支配自己的行为,自由支配时间,意味着孩子有机会实现自我、表达自我。而剥夺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有调查研究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孩子,自信心更强,有更强的成就需要。

(六)施以恰当的引导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更多的采用引导方式。这样做一方面既不失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孩子的真正负责。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不断提高,不断深化,但受阅历等因素的限制,他们的认识多少都带有片面性、表面性和局限性,尤其在周围存在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时,更是如此。作为家长,有责任给他们必要的和适时的引导,可以在孩子做出决定前,给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当他们做完之后,可以和他们一起探讨事情的得失。

(七)慎用惩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要比惩罚更强烈”,即使万不得已对冥顽不灵的孩子进行惩罚,也要尊重其人格,重视其意愿需要、情感和价值观。人的一生会历经千难万险,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而此时就必须靠个人意志。意志越坚强的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越强。所以孩子在做错事情时,要施以适当的惩戒,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这样才能让他变得坚强、自信、自立。

(责任编辑:晓角)

参考文献:

[1]杨艳.有效家校合作途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5) 36.

[2]王进兰;如何走出家庭教育误区[J];瞭望新闻周刊;2000年30期

作者:谈春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改革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新形势下职业体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