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评析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教学案例评析范文

教学案例评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是2013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引入分数加、减法学习。这样的选材能体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本节课也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做好铺垫。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内容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相对整数加减运算而言,分数的加减运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学生对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有一定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活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方法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教学时,注意抓住知识的联系,促进学习迁移。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探讨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推理归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教学手段:

教法选择:合作探究,交流总结,发现法。 学法指导: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纸一张、课堂练习本

二、案例描述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哪位同学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2.教师课件出示一组习题。

4(1)5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在添上( )个分数单位就是1。

5(2)8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师:“六一”儿童节你们高兴吗?这一天啊,小芳的妈妈给她做了一张饼,并且把它平均分成了八块。爸爸吃了3块,妈妈吃了1块。

设计意图:用现实情境一如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索新知。

(二)探究新知。

31.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用分数知识说一句话吗?(爸爸吃了这块饼的8,妈妈吃了这块饼的1) 83根据爸爸吃了这块饼的8,妈妈吃了这块饼的1这两句话,你能提出用加法或者是减8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非常好!现在老师就选择这两个问题,看看怎么解答。

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个饼? 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个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中解决一些困惑,提高课堂效率。

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个饼?该怎样列出算式?(指名回答)

3 8+1= 8为什么这样列式?(是求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块饼,也就是把爸爸吃的和妈妈吃的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来计算)

这是应用什么的意义来列的算式? 整数加法的意义。 谁还记得整数加法的意义?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引出: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整数加法的意义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个饼?怎么列式(指名回答)

38-1= 83为什么用减法列式?(是求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就是求8和1的差是多少,8用减法来计算。)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分母都相同的),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33那怎样计算8+1呢?(请生在圆片上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8和1,并根据图示计算8838+1,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 838和1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 83生(可能):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了8份,爸爸吃了8块,就是吃了8份中的3份,妈4妈吃了1块,就是吃了8份中的1份,合起来就吃了8份中的4份就是8。

生(也有可能):分母是一样的,只需要把分子相加就可以了。 3.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出:

34方法一: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得出8+1=8 83通过画图,我们可以看到,8里面有几个1,1里面有几个1,合起来是几个1?这888834个1就是8和1的什么呢?(分数单位)板书:3个1加1个1得4个1是8。 8888843个1加上1个1等于4个1,也就是8。 888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算式,发现了什么?(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分数单位(计数单位)相同了才能相加减。

引导: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只需要把什么相加就可以了?(生答) 师生小结: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练习

37()211+7表示( )个1加( )个,得( )个,是。 777()34.现在我们看看8-1等于多少?请尝试着做一做。(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823个1减1个1得2个1是8。 888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减法时,只需要把什么相减就可以了?(生答) 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整数减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减法的含义是什么吗? 分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只不过一个是整数,一个是分数而已。

5.练习

37()211-7表示( )个1加( )个,得( )个,是。 777()33426.观察8+1=

8、8-1=8两个算式,你发现什么没有变化?什么变化了,是怎样变88化的?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吗?

归纳总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补充、完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从学生总结的规律中发现学生思维的漏洞,便于及时补救,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三)看书,完成书中填空。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一题列式并计算。 2.做一做第二题计算。

(五)板书设计:

33342 8+1=1=8=1 8-1=8=1 88284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三、案例反思:

在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我首先复习了:“什么叫分数单位,再说说具体的分数的分数单位。”等练习,这些知识是这节课的教学基础,也是承前启后,引出新的

知识本课我以圆片代替这张大饼,并把它平均分成八份,并请学生在这张圆片上分别表示出八分之一和八分之三。再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在看课件上的动画图示,请生说说怎样想的,该怎样计算,充分表述算理,最后再揭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同样同分母分数的减法也是一样。在这节课里很好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更多是让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第二篇:《卡罗纳》教学案例评析

彰武县第二小学:王艳

案例(教学片段):

在学生感受到卡罗纳的悲痛、脆弱之后,我顺势引导学生走进“关爱”这一板块,感受大家对他的关爱之情,而这关爱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来表现的,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品词析句,于文章精要处悟真情。

师:卡罗纳是这样的悲痛,这样的脆弱,这时他最需要什么?(关心、关爱、安慰、同情、爱)

师:和你们一样,卡罗纳身边的人都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痛苦。文中的老师、同学甚至同学的家长,都用他们各自不同的方式,默默关爱着卡罗纳。他们的爱隐藏在平凡的一句话中,一个动作中,甚至是一个眼神里。请同学们静静地读读课文,找找在卡罗纳最悲痛的时刻,大家是怎么献出一份份关爱的。有发现的时候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充分阅读后,交流阅读收获,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品词析句,感受这份爱。并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激情朗读,表达这份爱。随着学生的反馈,随机出示课文相关句子。

(1)昨天上午,我们刚走进教室,老师就对大家说:“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明天要来上课,孩子们,你们要庄重严厉,热情地对待他。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

想一想,老师当时会怀着怎样的心情说这些话呢?

假如不庄重严厉,热情地对待他,假如跟他开玩笑,在他面前放声大笑,那会怎么样呢?

指导朗读。

(2)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师:这目光啊,真叫人感动,因为这一缕缕目光,这一个个眼神,都包含着千言万语啊!假如你就是卡罗纳的同学,你就站在这些孩子中,你会用这目光对卡罗纳说什么?

生:„„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时候的爱呀,没有千言万语,有的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让我们带着对卡罗纳无尽的关心和祝福再来读读这句话。

- 12 -

第三篇:案例评析《搭石》

案例评析

【评析信息】

【课例名称】《搭石》

【授课教师】朱亚东(云南省景谷县威远镇中心小学) 【评析教师】张文清(北京市丰台区教科所 特级教师)

【评析文本】

我对朱亚东老师这节课的“说课”、“课堂实录”不是点评,因为不了解具体的情况进行点评,往往会不能理解老师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的内心思考。我只是通过对“说课”、“课堂实录”的内容,谈自己的收获、感受;谈可能的构想:朱老师还能怎样做,会让他的优势更充分的发挥出来,会进一步呈现出校本研修的课堂教学特色。 【从校本研修的视角思考说课的要点】

校本研修的说课在尊重传统的说课要求基础上(如:目标、教材、教法、过程、特点等)还应注意的:

1.说课要说学校培养目标与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目标关系(目标是校本的具体化表现);

2.说对学生相关基础情况的调查;

3.说课要说内容、方法、过程的针对性,体现对“本”的发展的支撑意义(校本过程);

4.说课要说自己的经验、优势,体现教师之本与学生之本的结构性关系; 5.说课要说环境条件的支持和运用。 【对朱老师说课的感受】

牛老师非常简洁地叙述了对《搭石》一课书的课文分析思路,教学设计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主题思想突出。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了“以情育情”的教育理念,值得称赞。

一般说课的时间要在10分钟左右,牛老师只用了四分钟。教学设计结构内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就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

1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该全面体现课标的思想,并将思想转换成具体内容。从校本研修的课堂教学上说,具体课堂目标的设计一定是根据学生的现状,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提出本节课的目标重点内容。缺失学校目标意识,很难说具有校本思想。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学生发展的要求、现代教育理念的思想和学校成功的教育经验,进行有效整合后凝聚而成的。学校培养目标体现了校本的效果。牛老师在说课中对学情分析只是说:“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朗读技巧方法。”对学生的分析不够充分,“学情”是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知识基础、学习心理、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学生间的研究能力等。教学目标一定要根据学情的现状提出学情改善的内容和达到的标准。

在目标的设计上,必须对知识、技能有明确的要求,如果说情感、价值观是金字塔顶端的明珠,那么,知识是塔基,技能是塔身,只有夯实塔基、强壮塔身,顶端的明珠才会稳固。忽视塔基和塔身的建造,顶端的明珠很难牢靠。学生的情感必须靠知识技能的支撑,使情感形成学生自己的心理结构的一种特点,而不是靠记忆理解懂得了情感,这样的情感才会有穿透力、导引力。

在教学设计中,都会涉及到知识技能的“重点”和“难点”,从校本研修的课堂教学上说,介绍“重点”,不仅是说重点知识是什么,而应该说为什么是重点,解决掌握重点的基本过程是什么;介绍“难点”,不仅是说难点知识是什么,而应该说“难”由何处来,其实难点来自于学生对该知识点(技能点)学习的障碍(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维方法、学习心态、甚至人际关系等),然而在介绍难点时,很少有人说清楚“难”由何处来。不清楚“难”由何处来,怎能解决好难点呢?

牛老师说课充分发挥10分钟的时长,而不是4分钟时长,我想,上述很多方面可能会涉及到,甚至涉及的更深。 【对朱老师课堂实录的感受】

从校本研修的视角分析一节教学实录课,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体会学生变化背后的内心成长。在教学中人们往往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对技能运用的能力,并把这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求,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这种关注下,往往忽略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及对技能运用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校本研修的思想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成功是尊重、肯定的,但同时认为成功与成长不是同一概念。成功是以客观标准的达成来说明的,而成长是说心理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很多“成功”的现象不能给人成长的作用(如有些人经济上发达了,思想和心理却空虚了;有的人在不正当竞争中获胜了,思想和方向却迷茫了„„),只有在走向成功的实践中,无论成功与否,不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想、提出新思考,并用积极的心态感受和体会自己,其心理结构才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这就是成长。师生的心理成长,是校本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

将上述的观点转化在对一节课的观察理解上,应在下面四个方面给予高度关注: 1.学生课堂状态(兴趣——情感、思维——智力、活动——社会性、质疑——深刻性),这些是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对其“本”的“质地要素”的提升;

2 2.学生在思维上、学习方法上、探究能力上、互助研究上具备的优点或长处; 3.教师组织教学五个方面呈现的状态:学生学习兴趣点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思维点的启发和组织过程、学生表达、展示点的问题选择、学生学习反馈点的引导确定、困难学生和学生困难点的教学过渡语言使用,每句话两层内容:它构成了学生学习发展之本和教师教授过程之本。学生学习发展之本从属于学校培养目标;

4.学生学习行为表现显现的或隐含的积极因素,教师对学生积极因素的挖掘和指导。

看了牛老师的课让人激动,他的亲切、热情感染着学生和听课老师。

牛老师的这节课很成功。“情育和育情”贯穿整节课的每个环节、贯穿教师教学行为的各个方面,“以情育情,以情导情,以情解文,以文生情”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教学的导入和教学的结束给人以情感的生成和升华,前后用同一首歌,导入时的感受是一种亲切、美好,似乎是一种享受;结束时再听这首歌,是一种感动、励志,似乎是人生的志向。特别是在结束时,用视屏呈现出牛老师在“搭石”边的诉说,并亲自去增添一块搭石后表现出的“艰辛”,更让人感受到课文的核心价值思想。教学过程中学生享受在“尊重”、“成功”的积极体验中,不管学生表现、表达的怎样,牛老师永远在肯定学生、激励学生。我们能看出,他对学生的激励和肯定不是一种表面样子,而是出自于真心,每个受到表扬的学生,在听到表扬的同时,又听到了自己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从校本研修的课堂教学上说,激励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积极的感受和体验,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学会体验自我,获得心理成长的条件,牛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课堂突出了阅读教学,老师采用各种形式和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反复读书,凸显了在基本能力上对学生的培养。通过读书过程,体会文字、领会话语、把握思想,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效果很明显。

与情感教育的力度相比较,知识教学的力度明显让人感觉弱了一些。截止课堂结束,学生很少体会整个文章的结构,很少感悟作者的文章思路。对于一篇文章,进入了对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欣赏,而忽略整体文章的结构及结构关系,会使学生缺乏整体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语文课不仅是思想感情课,更是思维方法课,忽视后者,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得到健康发展。从校本研修的课堂教学上说,各学科自身的育人价值,建立在学科的自身科学性上。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在语文的“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积累性”上的学科思考,应该是教学过程给予全面关注的。

上述的感想和思考,是基于不了解基础情况,只是凭借实录课堂和说课的资料发表的议论,不妥的地方,请大家理解。

案例评析

【评析信息】

3 【课例名称】《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方程》第一节课 【授课教师】马香武(吉林省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 【评析教师】张文清(北京市丰台区教科所 特级教师)

【评析文本】

我对马香武老师这节课的“说课”、“课堂实录”不是点评,因为不了解具体的情况进行点评,往往会不能理解老师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的内心思考。我只是通过对“说课”、“课堂实录”的内容,谈自己的收获、感受;谈可能的构想:马老师还能怎样做,会让他的优势更充分的发挥出来,会进一步呈现出校本研修的课堂教学特色。 【对马老师的课堂实录感受】

从校本研修的视角分析一节教学实录课,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体会学生变化背后的内心成长。在教学中人们往往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对技能运用的能力,并把这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求,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这种关注下,往往忽略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及对技能运用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校本研修的思想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成功是尊重、肯定的,但同时认为成功与成长不是同一概念。成功是以客观标准的达成来说明的,而成长是说心理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很多“成功”的现象不能给人成长的作用(如有些人经济上发达了,思想和心理却空虚了;有的人在不正当竞争中获胜了,思想和方向却迷茫了„„),只有在走向成功的实践中,无论成功与否,不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想、提出新思考,并用积极的心态感受和体会自己,其心理结构才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这就是成长。师生的心理成长,是校本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

将上述的观点转化在对一节课的观察理解上,应在下面四个方面给予高度关注: 1.学生课堂状态(兴趣——情感、思维——智力、活动——社会性、质疑——深刻性),这些是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对其“本”的“质地要素”的提升; 2.学生在思维上、学习方法上、探究能力上、互助研究上具备的优点或长处; 3.教师组织教学五个方面呈现的状态:学生学习兴趣点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思维点的启发和组织过程、学生表达、展示点的问题选择、学生学习反馈点的引导确定、困难学生和学生困难点的教学过渡语言使用,每句话两层内容:它构成了学生学习发展之本和教师教授过程之本。学生学习发展之本从属于学校培养目标;

4 4.学生学习行为表现显现的或隐含的积极因素,教师对学生积极因素的挖掘和指导。

马老师的这节课不是完整的,只是就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从导入到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用了27分钟,效果突出、非常成功。 马老师用数学化的素材(“淘气买电话号”)导入新课,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用“猜年龄”展现相差关系,仅仅抓住数学的学科思维中“关系、联系,建立空间观念”的特点;用“数汤圆个数”引出要用未知数表示不确定的量,进一步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用已知与未知相联系,使字母的运用深入学生的认知中;用“魔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拓展运用,学生在兴趣中深化了对知识的感悟;最后进行概括,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最本质的特点,实现了这节课的知识教学目的。整个过程围绕学科思维展开,紧紧抓住了“用学科思维育人的过程”。

从课堂学生状态反映了适合学生学习心理的需求,具有校本性课堂教学的特点。设想:假如教学过程不是“马老师个人一个一个的面对具体学生,要求回答具体问题”的方式,而是提出适合学生研究探讨的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质疑、回答、追问、辩驳,最后达成共识,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是否会更好一些呢? 从校本研修的课堂教学角度对知识的价值需要再认识。一种观点值得参考:以知识为工具、以掌握知识的过程为依托、以提升思维能力为核心、以实现学科素养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这样的知识价值观点,需要课前教师明确学生的学科思维状态、学生的学科素养要提升哪些方面、怎样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怎样将这些要求,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对这个年级的具体要求,有机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校本性的课堂教学过程。

第四篇:教学片断评析

针对下面两位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围绕“古诗教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案例一:有教师上柳宗元的《江雪》这篇课文,将整首诗翻译了一遍:“很多很多山上没有鸟飞了,千万条道路上见不到人影。只有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披蓑衣的老头,尽管天下着大雪,江水冰冷,但他还是一个人在钓着鱼。”然后问学生“懂了吗”。

案例二:有位教师这样给学生讲解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董大是唐玄宗时候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叫董庭兰。他要离开朋友们到别的地方去了,诗人高适写了这首诗送他。曛,是傍晚和昏黑的意思。太阳下山了,天空布满黄云,北风吹着,大雁飞着,白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庭兰啊,别发愁,别担心在前面的旅途上找不到自己的朋友。你的琴弹得这样好,你的名气这样大,天底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答案:两位教师在实施古诗教学时,只是着眼于古诗语言:含义“的把握,而未能将着眼点放在诗歌”意蕴“的品味上,这样的诗歌作品教学在内容上与语言教学没什么差别,所谓的”文学欣赏“根本无从说起。(言之有理即可)

1、 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台湾蝴蝶谷》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喜欢祖国的宝岛台湾吗? 生:喜欢。

师:在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有美丽的蝴蝶谷,大家听说过吗? 生:没有。

师:那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台湾蝴蝶谷》这一课,咱们现在就一块去认识这个闻名世界的“蝴蝶王国”,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蝴蝶谷是怎样的景象。 【课件演示】美丽的蝴蝶谷 (生看画面)

师:景色美不美? 生:美。(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生读)

【问】你认为这位教师的现代媒体使用恰当吗?请加以评述。 答题要点:

该教师没有合理使用教学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2)教师采用先欣赏画面,再读文字的方法,以画面帮助理解文字,课堂看似热闹,实质上没有让学生充分感悟,没有引发情感共鸣。(3)画面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

1、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含义,了解景物特点,并展开合理想象,掌握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总-分-总”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的感受,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

(3)着重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对优美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 试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1、答题要点:

(1)本课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整合;(2)目标表述不够清晰、到位,有的表述语言不够准确;(3)目标具有一定的操作性,部分目标不容易测量。

2、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 评述要点: 优点:(1)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3)加强了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各3分)

不足:投影使用时机过早,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

案例】下面是周益民老师教《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充满着知识,充满了科学的奥妙。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受 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哦,那就是说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学课本了!啊,谢谢你,你打开了

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本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就会想起“木”字。 我们倚靠在大树旁,不就是“休”字吗?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写道:停着的燕 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也认为是音乐课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哗啦啦地往前跑,像在 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空中,小鸟在赛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娇莺恰恰啼”嘛;林间,野兽在狂吼,那都是摇滚。(生大笑)

生:我认为是美术课本。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山川田野,鸟 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

师: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云是天空的画。

生:我不说课本了,我认为大自然是一本童话书,一本用绚丽色彩描绘成的

童话书。一年四季,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春天的童话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话是碧绿的,秋天的童话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话是雪白的。 师:好浪漫的想象啊!

师:同学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还会是数学课本、体育课本,甚至舞蹈课本等等。就像我们心中各有一种大自然的色彩一样,我们只要用心阅读,也同样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课本。

【问题】试对上面的教学片断进行评析。

答案

周老师的课是家常味很浓的课。看了这个片段,我仿佛感到老师不是站在台

上,甚至也不是在学生中间随意走动,而是和孩子们围坐一圈,闲闲地叙,淡淡地笑——漫谈、朗读、解句——于恬淡从容的氛围里,教学流程如一幅绿意浓浓的画卷,在谈话间次第展开。这节平常课是和孩子一起创作的“家常菜”,是真实朴素,平常普通的味道,然而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的真正有营养的米饭,而不是钙片、维生素之类的“补药”。

“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一句聊天式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的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

周老师“原生态”的课堂就是紧紧围绕“学生”二字真实自然地教学,轻松找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也打开了孩子手中的大自然的课本。

(一位老师在执教《春的颂歌》时,请一位学生评价另一位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你说说他刚才读得怎样?

生: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字音都读得很准,但是,没有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师:你的评价很到位,那你能不能读一读呢? 生(很肯定地说)我不行!

师(略迟疑)那好,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读。

请结合新课程理念,评析这位教师的做法。你遇到这种情况,将如何处理?

答:位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稍显呆板缺少感情,学生的第一次回答是十分精彩的,作为 教师应给以高度一点的表扬,这样可能会增强学生对于回答好下一问题的自信心;对学生很肯定自己不行的回答,老师没有及时鼓励他试一试,而是略迟疑后直接采取了下下策——让他推荐一位同学读读新课程理念第一点内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为位学生在之前展示了自己具有一定的理解、评析能力,老师更应鼓励他培养朗读、表现自我的能力。

《妈妈的爱》教学片断:

师:这首诗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小节?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二小节。

师: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该生试读后,其他同学评议,小组内练读。) 师:(再指一名同学读)你读得太感人了,介绍一下经验吧。

生:读着读着,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有一回我高烧不退,妈妈赶紧送我去医院。医生说很危险,妈妈紧紧搂着我哭了,边哭边说:“这该怎么办,这该怎么办?”

师:我听出来了,原来,他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角色,才读得这么好的。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 答::《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前提下,让他们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表达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发展,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使课文内容及所蕴涵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延伸和拓展。

第五篇:触摸春天案例评析

《触摸春天》教学片断与评析

培森小学:韦梅芳

1、师:谁再来读一读?生读:(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在发生,那就是„„)

(出示PPT)“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2、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话,看看你有什么疑问。(学贵在有疑问)。——预设质疑:(①什么是灵性?②安静的灵性还表现在什么地方?③为什么说蝴蝶是安静神奇的灵

性抓住的?④为什么安静有这样神奇的灵性?⑤第一个用了“拢”字,而下一句则用了“抓”)

解决第五个问题,师:请同学们伸出双手做“拢”的动作,再做“抓”的动作。说说有什么不同。师:同学们都对“灵性”产生了疑问,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3、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去体会盲童安静的灵性吧。

师:哪个小组说一说,你是从那个句子中感受到了盲童安静的灵性?

随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生:谈感受,睁着眼睛的我们走路的时候,偶尔还会跌倒,而安静是一个盲人,却走得很流畅。

师: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真会学习啊! 师:谁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生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你对安静的敬佩之情。)

师:让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感受安静的灵性。生齐读(你们的朗读,让我似乎看到了在花丛中穿梭的盲童安静。)

(2)师:哪个小组还找到了不同的句子体现了安静的灵性? 生读“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指导读,“慢慢地”“极其准确”)

案例评析: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书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触摸春天》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设计时,我首先把目标定位到“人文合一”的层面,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悄然和“生命”相遇,进而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2、在体验中感知,在想象中感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该片断的设计中,有以下几个细节体现了上述理念。首先,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让孩子们欣赏绚丽多彩的图片并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刚才看到的春天的美景后,出示了一张黑色的幻灯片,在对比中体会安静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可叹之处。其次,在理解“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孩子们闭上双眼,把自己当作安静,慢慢伸出小手,悄然合拢„„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走进了盲童安静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体会到她对生活的热爱。最后,在品味放飞蝴蝶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想象安静张开手指,放飞蝴蝶时她仿佛看见了什么?这些想象既丰富了课文内容,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到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又能展开心灵对话,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安静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3、以读悟情,以情促读。第三还是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阅读。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自由读(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个别表演读、集体读、想象读,还有引读„„每一次朗读或通过自然又具暗示性的评价语引导读出感受,或激发学生情感读出感动,或引领学生深入体验读出感悟。我还通过语言的描述、影像资料的渲染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中,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激荡在学生心里。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入情入境、有层次的朗读是这堂课的亮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见习工作方案范文下一篇:教学视导简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