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散文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端午节的散文范文

适合朗诵的端午节散文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适合朗诵的端午节散文,欢迎各位阅读吧!

适合朗诵的端午节散文

1我恨粽子,因为它曾差点把我噎死!

小时候,粽子只有在端午节前后几天才能吃到。粽子的花色也单调,大多都是纯糯米和碱水糯米做的,如果在米中能搁上几粒豆子,那熬煮出来的粽子就称得上是粽子中的“上品”了。

启蒙5年连拼音都没学会,我就乘坐“教育闹革命”的时代列车来到了离家十多公里外的公社中学,成了一名寄宿制初中生。学工、学农、学军再加大批判,成了我们那一代学子的几乎全部的教学内容。乡村中学,学工无厂,学军无营,只好学农了,每天半读半农开荒种地。我们学校的老师应该算是“作业承包”的鼻祖,全国人民在吃大锅饭的时候,老师们就懂得按人分派劳动量,完成的早走,完不成的即使日薄西山你也别想回校。十

三、四岁正长个,有限的粮食定量本来就填不饱肚子,再加之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同学们无一例外面黄肌瘦。男的都是豆芽菜,女的全是平板胸。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它可不管人世间的风雷激荡,该来还是照样来。天仅一算,人有十算。学校把星期六的课程调到了星期五,让寄宿生下午回家拿菜和回去过端午夜。但星期天却取消休假要突击开荒。同学们想到家里能放量吃的粽子无不欢欣雀跃,全无心思理会星期天那即将到来的劳作艰辛。我因上几天劳动时被荆棘刺伤的脚底板正在化脓,自然无法完成那二十多里山路的跋涉,只好托要好的同学帮忙带菜。

第二天一大早,同学们犹如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地返校了。母亲托同学带来了10只粽子,我手掐着那绿色粽叶下瓷实的糯米团,肚里的馋虫如犬奔狼突似地腾跃,涎水也涌满了一口腔,我太想一口把这10只粽子全吞下去,以填塞我那总是半饥不饱的肚腹。

少时,我过了春节盼端午,端午之后盼中秋。因为只有在这几个传统节日里,我才能饱饱地吃上两顿净米饭和平日难得一见的荤腥。我家很穷,房子逼仄,临近节日的前几夜,晚上醒来总会听到父母为节日的花销无着而长吁短叹。即便这样,父母秉着“空时不空节”的古训,东挪西借也要为我们兄弟姊妹备上一顿平日难得一见的吃食。

母亲患有肺结核,因穷,始终没有正规治疗过,其症状常常是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时重时轻,母亲性格柔弱但从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端午期间天气时雨时睛,母亲的咯痰声也随之时断时续。每年五月初三天刚蒙蒙亮,母亲都会顶着拂晓的清凉,到禾坪上烧化两捆稻草,小心地用水把稻草灰浸上,然后用抄箕滤了一遍又一遍,把借来的糯米用这稻草灰碱水泡上。包粽子看似简单,实则它不但需要娴熟的技巧还要有足够的臂力才能把粽子包得既好看又瓷实。自母亲患病后,每年五婶都会提前同我母亲商量帮她忙,可母亲都婉言谢绝了。母亲把扎粽子的绳一头绑在竹椅上,包好一个,用双腿蹬住竹椅,再用牙齿咬住绳的另一头,脑袋尽量后仰把绳子拉紧。每包一个粽子她都要“呼哧、呼哧”地喘上好一会,额头上的汗珠层层密密。

我朦胧地觉得:母亲是在用她病弱的身躯顽强地负起养育儿女的责任!

课堂上,脑海里除了搁在宿舍里的粽子,我还想起了家乡的赛龙舟。耒水河道上最为陡急的河滩就在我家屋后,“哗哗”的浪击声白天清晰可闻,到了夜晚更如万马奔腾般地喧嚣不已。我自小忱着这滔滔不息的浪声入梦和渐渐长大。每逢端午节,河滩就成了家乡人们赛龙舟的天然竞技场。五月的端午水,使平日狭窄的河道一下子增宽了二三倍,但却丝毫改变不了河滩湍急的天性,二十多位精壮小伙子,在时疾时徐的鼓声锣声的指挥下齐心协力划着龙舟逆水抢滩。平日里七八位纤夫拉一艄空驳船上滩都要小半天,可这插着彩旗的龙舟,在两岸人们的鼓劲和欢呼声中不消一会就能冲过险滩。最精彩的还是四五只龙舟从滩头一齐顺流冲滩,这不仅考验着划船手的体力,更考验着艄公的智慧和技巧。同一滩水,也分急流和缓流,哪只龙舟若抢到了急流肯定能加速前进独占鳌头。这不仅需要艄公能辨水性还要会搬橹,橹一旦搬急,船就会打横,弄不好龙舟也会翻个底朝天,好在划船手都会游泳,即使翻船也是有惊无险。赛龙舟,其实最紧张的还是两岸的观众,家乡有句俗话:“船上急死岸上人”。岸上的一些中年汉子,他们大多都是刚退下来没几年的艄公和划船手,自觉经验丰富,对龙舟的驾驭各有见解,一旦发现自己生产队里的龙舟稍一落后,他们就会在河岸边追着龙舟大喊大叫训斥艄公或某个划船手,而龙舟上的人压根就听不清奔跑的人在说什么,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急得这些汉子跺着脚直骂娘。而小媳妇们总是喜欢扎堆在滩下的湾船处,当她们瞧见自己的老公高举桨片欢呼胜利而完全忽略了湿漉漉的短裤里那一跳一跳的“小弟弟”时,脸上都会情不自禁地漾起两片羞赧的红晕。

终于熬完了上午最后一节课,同学们带着咸菜敲着碗去食堂吃饭去了,宿舍里静悄悄的。我剥开粽子,一股稻草灰浸出的碱味和着粽叶的清香扑鼻而来。嘴里吃着粽子,脑海里不由浮现出母亲额头上层层密密的汗珠。为了包这些粽子,不知母亲费了多大的劲?又流了多少虚汗?我多么渴望好好学习出人头地,初中、高中再大学,成为一个作家,赚很多的钱,治好母亲的病,帮父亲……。吃了三个之后,我渐渐觉出了粽子的淡味,在家粽子都是要蘸糖吃的,可学校哪来的糖?我从衣箱里拿出一本残破的长篇小说,打算边看书边吃。这本书无头无尾,破烂的书脊上印着<<苦菜花>>三字,书中讲述的是胶东半岛抗日的故事。那年代这类书都属封、资、修的毒草,见一本焚毁一本,谁看谁犯禁,轻者训斥,重者批斗。我父母都是文盲,家里找不出半片有字的纸。这本书是我堂兄随造反派从人家家里抄家时偷偷昧下的,我从五叔家偷的。对知识的饥渴,使我见书就想读。为这,上学时可没少吃苦头。

书中的很多字我都不认识,遇上不识的字常常是连猜带蒙囫囵吞枣,一本书看完只能懂个大概意思,就这样我也很知足了。正在我吃着粽子,随着书中的主人公驰骋在胶东抗日战场时,猛地有人把书从我膝盖上一把抓了过去,抬头一瞧,天呀,又是学校革命委员会的x主任!上个月查寝时,他把缩在被窝里打着电筒偷看<<红岩>>的我逮个正着,勒令我在全校课间操时作了两次检讨,还严厉警告:下次再犯就开除!可恨的粽子此刻正在嗓眼里,我只觉得口里干干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十四岁的我被强烈的恐惧震慑得全身颤抖,连吞咽都不会了,堵在嗓眼里的粽子噎得我剧烈呛咳,哗啦,把刚吃下去的粽子全都呕了出来。x主任看见这样,不知是怕出人命,还是他尚存难得的恻隐之心,把书摔在地下走了。

几十年的岁月,卷走了生命中的无数快乐和忧愁,可这件事却因为常常得见的粽子而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版上。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是真该恨粽子?抑或是其他?

适合朗诵的端午节散文

2“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俗节日“端午节”,走过了浩瀚历史的烟云,传承着一种歌唱民族和爱国诗章的文化气息,在风风雨雨的岁月洗涤中,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映照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最早记载于《荆楚岁时记》,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端午节还有很多的别名,如“浴兰节”、“女儿节”、“菖蒲节”、“天中节”等,都是和民间习俗有关的一些生活细节而来。

而“端午节”能在泱泱华夏流传至今,最大的因素却是因了一位受人民敬仰的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与意志,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首开新诗体——《楚辞》,后人将其与《诗经》并称“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他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一部部文学瑰宝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如日月辉映,流光溢彩。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以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为己任。当他的祖国面临灭亡的时候,他悲愤难捱,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节都要写诗作赋,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端午》诗歌让人在节日的扼腕叹息中多了一份怀念。唐代褚朝阳也有“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的诗句,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一代爱国诗人的尊敬与纪念。

而民间的纪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了一种遍布全国的文化习俗。流传至今的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等纪念活动。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江河荡舟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故称“赛龙舟”。而“吃棕子”,则是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演变为现在的每逢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也。

“赛龙舟”和“吃粽子”,说明了中国人民对屈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有着高度认同。因此“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表达对优美诗歌、伟大诗人崇高敬意的一个节日。

感时怀古,抚今犹叹!伟大的诗人虽然在行走在遥远的古代,但他的从“小我”走向“大我”的思想及人生理念,他那壮丽辉煌的诗篇,却穿越的时空,以一个浓郁的民族节日的形式,与我们相连千秋万代。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穿越千古的荷风又吹过屈原故里,田野,麦黄杏熟,河畔,棕叶飘香。一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端午节”,又在疏疏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中向我们走来。

第二篇:端午纪事的散文

正是立夏之日,正是屈大夫奋而投江之日,艾叶飘香,龙舟竞度,却也大雨滂沱,难道是上天在垂念屈子?不巧,我正忙碌着,穿行在大雨中……感受着朋友们创业的艰难,感受到他们当领导的艺术……

新街

本想趁假期好好休息休息,可是,既然答应去帮助朋友,就尽力吧。

一早,赶上公交。

还有一同事一起去。我们约好6点半见面。

“喂,你起床了吗?”

“起来了,正在路上。”

“那好。”

可是,第一趟车来了,没见人影,他迟到了,没办法,我提前走吧。

“对不起,我走错方向,我没搭上区间车……你在市区哪里等我?”

“江寺公园。”

雨,大,撑着伞,还是感觉后背湿了,鞋袜也被打湿……

公园里还是有人晨练的,柔力球、扇子舞、抖空竹、打太极……

也有一位专心读书的青年小伙子,我经过时,不敢扰乱他,我放慢脚步,轻轻走过去。

一条长椅上,躺着一位老人,我经常见到他在附近转悠,是乞讨者。他就那么仰面躺着,在这幽静的园中,我都感觉到有点凉爽,他不怕感冒吗?

读书的小伙子也坐在老人睡觉的那条曲折走廊边,见有人,就站起来,踱到一旁……手捧书本。

想起附近一位朋友,就电话通知他把自己的诗词作品拿给我看看,不一会,朋友来了。他的《满江红》等几首旧作很有气势,而且,那娟秀的硬笔书法也令我大为赞叹。朋友不善打字,那么,我就把原作翻拍下来,等有空时帮朋友发表出去吧,让大家一起欣赏欣赏。

同事来了,他抱歉地说,耽误了近一个小时,他要把失去的时间赶回来,于是,打的士过去……

雨,一直在下,所以,我们与小柳见面后,他还有课,安排我们去他家里歇息,下午再一起出发。

到了,新街,怎这么破败呀?

这是一幢职工宿舍楼,主要是周边卫生太差,垃圾成堆。而那窄窄的过道上,更是布满灰尘,我一边走,一边埋怨:“呀,不理想……”

“是的,不太好。”

上楼,却是紧闭房门。大家都去忙了,放广告的,找教师宿舍的……小柳又急忙去张罗,去拿房间钥匙。等吧,其实,脚已经很酸了,靠,没地方靠,坐,也没地方坐。这个钥匙偏偏也与我们作对,鼓捣了半天,开不开,换人,小朱去开!还是不行!换人,小高开……总算打开了。

嗨,看到的结果呢?令我们大失所望,那个脏呀,那个乱。我倒吸吸一口凉气。

“太黑!太潮!”

“呀!这墙是被火烧过吧?整间屋子都……”

我们都凑过去,是呀,是着火的痕迹。

“必须马上整理,地面要清洗,墙壁要粉刷,那,这,电灯,空调……”

“是的,必须,我们也着急……”

小柳马上和黄总联系。把这里的情景一五一十地告诉对方,请黄总着手准备……

这雨,何时是个尽头呢?天,灰蒙蒙的,雨,哗哗——根本没有停止的意思。

有一家长冒雨驾车前来,把孩子也带来了。

在路上,小柳就提前告诉我们:“等会,有位家长要来,她孩子是在我们的篮球培训班,大家好好表现,争取打响第一炮……”

果然是位很热心的家长,进门就嚷嚷开了。说的都是很中肯的话。

“地点是偏了点,环境也不太好,你们要抓紧时间布置哦。喏,这里要……”

她没有急着询问自己孩子的上课情形,难怪,是与小柳早已熟悉的人哦。她说着,就打算动手帮我们整理房间呢。她说她可以来帮我们烧饭,不要钱的……

我们都笑了……

家长也是望子成龙,孩子要学篮球,又报了个暑假游泳班,还要他来这里上文化课?

我的天,真是超负荷呀。

家长临走前,还招呼我们,有事就找她,她骑车来接我们。她告诉我们,要抢在其他辅导班前面去学校发传单。

我们这辅导班几大亮点之一是外教。浙江大学留学生波波操一口纯熟的中文,和孩子亲切交流,也吸引了一批学生。另外,在男篮CBA里退役的阎教练身高2米多,也是热门。再,就是我的作文辅导吧。

既然来了,也不能闲着,小柳望望我们,望望滂沱大雨。

“那么,我们去送点传单?”

“怎还没到呀?”

我们在雨中穿行,可惜,走了许久,竟然找错了方向,向附近人打听了一下,我们要找的地点有好长一段距离呢。

找车!

雨中,车一辆接一辆,鸣着喇叭,水花四溅,却没有一辆出租。没办法,找面包,找三轮摩托……

等呀等呀,其实,鞋袜湿了,裤脚湿了……

三轮摩托颠簸着,我们提心吊胆,不时地提醒车主:小心!慢点!

是这个学校呀?

我来过。

一位小女生跑来了,接过传单,消失在雨幕里。

打道回府!

我与小高想回去,但小柳好说歹说,还是要挽留我们住下。

这一晚,又是大聚会,两位女大学生,我、小高、小柳夫妇,单是吃呀洗呀睡的,都折腾了半天。在11点多才开始就寝……

我还是忐忑着,这一次性开办六个教学点,生源是个问题,师资力量也有待……

这雨,一滴滴到天明,我的心也紧缩着,大雨对我们招生有很大影响,传单不好发,广告不好贴。再说,那些牛皮廯,你前面贴,后面就有人揭。小柳笑着说,大街小巷里贴满广告,但,第二天清早一看,仅有一张在电线杆上飘摇。还有那横幅,路边的早就被城管没收了……

嗨,我是瞎操心呀……

衙前

衙前是革命根据地,是我向往的地方。

我抑制不住兴奋,在昨天晚上把这消息告诉了网友。

“我也去!”

杭州韩老师这样说。

“但,明天还是大雨呢。”

“雨,不怕。”

“好的。我接您。”

我们约好地点。

清晨,还是一片雨声。而且越下越大,睡眼惺忪,很不想起来。但,电话响起了。

“喂,你好,我已经出发了……”

“啊?那好呀,我马上走。”

我真的以为韩老师不会冒雨前来呢,但,他就是诚信,用他的话说:“既然答应,风雨无阻。”

穿衣,洗刷,马上出发,匆忙中,竟然连手机都未带呀,我真傻呀。

路上,积水好深,车上人惊呼着……

老师到了吗?到了哪里?

我只能到预定的地点去等候了。

这样想着,转眼就到了义桥镇政府了,我没有时间去寻找教学点,只能在雨中搜索着。行人还是比较少的,撑着伞,低着头,行色匆匆。我生怕丢掉一位行人。

淌水过马路,站在政府门口,没有发现。

那,去小学大门口吧。

就在过马路时,忽然发现对面一位长者很像是韩老师。加快脚步,一边追一边喊:“韩老师!老师——”

连续几声呼喊,被大雨淹没,眼看,对方越走越远了。

“韩——老——师——”

对方站住了,扭回头……

啊?!是的,真是韩老师。那个狂喜呀……

紧紧捂住他的手:“辛苦了,辛苦了!”

“没事,没事。”

“真是幸运呀,我生怕您等急了,怕你回去呢。”

“没事,我会等你,实在等不到,我就自己回去哦。”

韩老师笑了,接着说:“我就在公交站等你,等了一会,没见人,打算去小学……”

“遇见就好,走吧,我们上车。”

到了小柳家,正逢端午,来客很多,把酒言欢,好不热闹。

吃罢,直奔衙前……

“哇塞,真漂亮!”

是的,这是幢新建的大楼,没有装修,旁边也有一家辅导班,另外有什么文化研究中心。是有点那种氛围,但,也闲偏僻了点。

依然是凌乱不堪。两位木匠来了,电钻轰鸣。我们干点苦力吧,把课桌椅扛上去,把几块大木板搬上去。几位大力士一次就扛四块,可是,我勉强来了三块课桌的桌面,手都被勒发红,最后,就搬个两块吧。幸亏木工勤快(他孩子是小柳班上的学生),对于我们看来说,那几块三合板和长长的木条,要想从一楼运到四楼是不容易的,他可是内行了,反背着,一个人一次就背两块……

我们真佩服他呀。

看着散乱的急大堆课桌,我们束手无策,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来吧,我来装。”

年级稍微大点的木工停下手中的活,帮我们装座位了。

我们干不了什么,就做个帮手吧。你看他,拿起桌面,左看看,右瞧瞧,摆了一堆,三五下,几分钟,就装好一张桌子。

“好勒。”

哗啦一下,我们就帮忙把桌子拉走,把另外一张桌架递给他……

完工了,看着好有点模样了,我们汗流浃背,还是觉得舒心的。

韩老师要走了,安排陈兵送他去车站,顺便去衙前老私塾旧址去看看。

他们带来一个笑话。

陈兵笑容满面:“门卫说,韩老师是我爸爸……”

他笑得很腼腆,说话声音很轻。

韩老师一个人在笑。

“哦,认了干女儿不算,又认干儿子呀?”

“是呀。”

他点点头,笑得更开心。

然后,有歪着头。

“你看,我们像吗?”

仔细打量,像,是有点像。

送走韩老师,我们又赶往第二个地点——瓜沥。

瓜沥是一个美容公司改装的。还有个总经理室呢。

“好哇,你来做经理吧。”

又开始搬运吧,又是浑身湿透呀。

我感觉有点累,有点饿……

但,还是要做帮手,继续组装课桌……

眼看,雨小了,天,也黑了。打道回府?

好的,回去吧。

在登上小柳家的第五层楼时,脚酸。在走进他家时,倒在沙发上……

义桥

总算是云开雾散,这次是一行四人,奔赴战场——义桥。顺道去所前送宣传单。

所前的地点是比较有利,正对大街,行人众多。但,那里最差的情况是:两边是店面,里间是房东家的厨房……而且,堆满杂物,正在清理。

黄总一早带着人马到了,他手机不时响起,一时这个点报告情况,一会那个地方有情况要请示。

他一边打电话,一边和我们打招呼。

门口设有摊位了,竖起了一个广告,但,经过者要么投来一瞥,要么头都不回,哪有人问津呢?十几个人都耗在这里该怎么办呢?

又来了几位大学生,刚下车,却发生意外。

“我手机……”

“啊?手机丢了?”

“快,回去找!”

黄总一声命令,他的一位堂弟驾车赶往事发地点,他们垂头丧气的回来了。

“没找着。”

“说是一位女士从柜台上拿走了。”

“报案了吗?”

“嗯。”

我们都觉得怅然,这些大学生也不容易呀。

接到上级通知。去义桥!

我们找了半天,没见到什么旗子,没见到宣传单上说的“快乐天子”店。只好电话求助了。

谁知,就在我们的眼皮下呢?我们没有仰头张望,五楼上真的飘着横幅。

这家房东很苛刻,或者说是很精明吧。一次性付清几千元的房租,还要缴纳保证金,最后,签订协议……仔细检查了房间的没个角落,什么东西可以动,什么物品必须怎么摆放,都一一过问。

这里家具太多,那些组合沙发,那几张大床,那几个大厨,很难伺候的,幸亏我们人多,五个大小伙子,两位女生,搬的搬,扫的扫,总算有点眉目了……

看看眼前,稍微清爽点,我要回家了,明天要上课,后天开始考试呢。

“回去?”

“好吧,辛苦了,真的感谢你。”

与高老师还有他一位朋友一起,启程……

不苟言笑的高老师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感觉——善良。

车上人很多,我们三个都挂在过道上,一摇一摆。忽然有一小朋友冲高老师笑了,是他认识的一学生。孩子很腼腆,呼啦一下站起来,不坐了,跑到他吗的怀里。

“怎么了?”

“老师。”

孩子低声说。

“哦,是你老师呀?你是让老师坐是吧?你要对老师说呀。”

孩子的脸红了。

“请坐。”

高老师朝我示意。

“不,你坐,是让你的……”

“哈哈,你坐,我站着。”

“那,你坐?”

我对高老师那朋友说。

“没事,我站着……”

其间,我邀请高老师和他朋友坐一会,他们都拒绝了。

到了中转站,我们要换乘另一趟车。

“我去问问,那老人要到哪里去。”

高老师提着包,朝一位大娘走去,正好,那大娘也朝他走来。

“请问,我要到火车南站,是在哪里坐车?”

“对面,做700路,直接到。”

大娘朝对面跑去。

高老师说:“我听她好像说要到火车南站呢……”

这细节,跟我感动,小高,好样的。

后记:这短暂的三天,几位熟悉人都给我启示,做人,真诚善良;创业,艰难,更要敢于拼搏!尽管累,还有感冒的迹象,但,是值得的……

201263018:22于新街

第三篇:我们的节日端午散文

导语:许多年过去了,家乡的习俗有的也稍有改变,但不变是淳朴厚道的民风人情,不变的是人们对于端午节的年复一年的欢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我们的节日端午散文,欢迎借鉴!

我们的节日——端午

1其实关于屈原的故事,很小的时候就耳濡目染的,除了父亲给我们讲述之外,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墙壁上张贴着各种画,我们叫做“画画子”,尤其过年的时候,就要更换上新画。一般来说,大多人家张贴的都是福、禄、寿、喜或者梅、兰、竹、菊,也有的是山水风景。我们家的比较独特,因为父亲喜欢看戏,因此买画的时候,也选择的是戏剧故事之类的,比如《三国演义》中的五虎将、《水浒》中的一百零八将等,这些精彩的故事和英武的形象,也是深受我们喜欢的,听了故事,看了画,形神兼备。图画下面还有故事梗概,那也是我们百看不厌的。当然,最让人义愤填膺的要算屈原的故事了。几张画,就像连环画,把屈原的主要事迹展示出来,有的人物名称已经忘记了,只记得屈原还有的女弟子叫“婵娟”,现在想想,这是多么美好的名字呀!

我无比愤慨于一些所谓的学者名人关于端午节是否与屈原有关的“口水仗”,在我的心底里,端午节是否真的与屈原有无关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样一个节日,有这样一个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人物,每年都要被人们提起,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在不停地讲述,在纪念,就像没牙的老太婆总是絮絮叨叨念叨遥远的往事,这已经足够。因为有一种精神,总是在我们的血液中,世世代代流淌下去。

当然小时候的端午节,总是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一个节日的到来,总是让人掰着手指头算,充满了无限的期待的。节日的庆贺,也是简朴而隆重的,就像酿酒一样,那种发酵的过程本身是醇芳的。不想现在,就是忘记了哪天是端午节,街上琳琅满目的粽子,也会为你贴上节日的标签的。快餐时代,过程忽略,索然无味。那时候,母亲总在端午节前几天,就精心挑拣了莜麦和麦子,用水煮过,里面放上酒曲,酿造甜酒醅,到端午那天,揭开盖在上面的布单,一股香甜的酒味就已经渗入骨髓了,冲进开水,等冰凉了,舀一碗,喝一口,浑身的每个毛孔都透着凉爽和香甜。就连已经浸泡得软绵绵的麦子或莜麦,也是绵软香甜的。这种莜麦,本来就甜,庄稼人磨炒面或者酿酒醅,都要用,只是粮食作物主要以麦子为主,有的人家也不种,就拿麦子换一些,要不可就逊色不少。所以,酿造酒醅的过程,也是酿造节日的气氛和心情,我们的心,早就在发酵着。

早晨起床,我们可没有忘记今天是端午节。洗了脸,满屋子都是炸油饼的清香,我们赶紧往树林里跑。到树林里,挑拣一些枝繁叶茂的杨树枝、柳树枝,抱回家里,从大门口开始,每个门口都插上,每道门都掩映在绿意浓浓中。母亲早就炸好了油饼,刚要伸手去拿一块,被母亲的手打了回来,因为今天要吃“油饼卷糕”,还要把蒸熟的糯米卷进去,糯米里面还混合了大枣、白糖、花生、葡萄干等,看着我们等不及的样子,母亲卷好一个,递过来,我们就去抢,抢到手的,狼吞虎咽,嘴角粘上了米粒,样子非常可笑。抢不到的,挤在锅台边,不敢后退半步,害怕下一块还轮不到自己。

其实好多节日,最苦最累的就是母亲。自己做的香甜可口的酒醅、油饼卷糕还没尝一尝,就紧接着准备午饭。午饭是凉面,把长面擀好了,下到锅里煮熟,捞出来,倒在案板上,浇上清油,搅拌均匀,等慢慢凉了,捞到碗里,浇上用清油炝过的醋,就吃,还有土豆丝、白菜等拌的凉菜。端午节已经很热了,这好多的食物,可都是清热解暑的,那种凉爽是可想而知的。

除了美味的享受,那天早上,母亲还要在我们的手腕、脚腕上拴上花线花绳,说是辟邪,还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在内。衣服的纽扣上,还要吊上一个小荷包,里面装了香草的,外面绣着各种花草鱼鸟等,煞是好看。可惜不到半天,被我们弄脏了,就去嚷着更换。

过了端午,艳阳高照,我们再也不为偷偷去河里洗澡担心大人的呵斥了,可以在每天中午过后,大大咧咧地呼朋引伴,到河水中尽情嬉戏玩耍,美好的夏日时光也就真正拉开了序幕。

我们的节日——端午

2今天又至一年里的一个值得全国人民信仰的日子,端午节!

显然家家户户都不清闲着,而我又要当个落单者了,不能回家和妈妈一起过这样具有意义性的日子啦!唯有在漂泊吧。在我暂住的这个城市的今天,走出去都能看到人家家门口的粽子香,那香气扑鼻而来,我心里一直着咽口水呢;那粽子真是一个说法:五花八门。连成一串串,有三角的,有圆的,有长的。里面包的东西也各有所异;有肉,香菇,蜜枣,,花生,葡萄干,红豆。。。还有些人家都在忙着煮蛋蛋,因为我们这边有个风俗,就是节时要用18味的草来煮蛋,至于哪18味草,我就不表明了,因为有很多我认得却不知道名称的噢;其意味着吃了节的蛋,一年里都健健的。可惜我今年又没有机会吃上一口那含有淡淡草香的蛋了!

而煮熟蛋后的那草水就要用来洗澡喽,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每每到这个日子,就算学校没放假,大家都会抽出时间回家洗个那样的澡,洗完后全身都是一股味道,据说这样洗澡对皮肤特别有益处,具有美白功效呢;呵呵,不晓得是不是真的?不过自从出来打工后,我就再也没有用那种水洗过澡了,悲催呀。。。。

今天的小孩子也不亦乐乎哦,个个催着大人帮他们结个蛋袋,是用红、黄、绿、白、蓝这5色线噢。也算独特吧,结出来后把蛋,桃子装进去很好看的啦,小孩子都会提在手上,几个围在一起相互比较跟炫耀,说自己的比谁来得好看;一眼望去真能构成一副天真无邪的童画!

还有节的午饭家家户户都是以煮面条为主食,其余的看个人爱好,就今天我好想吃家里的卤面条呢;

早上妈妈打电话问我:今天有没有特别照顾自己一下下呢?我说:没有,就按平时那样过嘞。

妈妈说:好歹吃好一点吧,毕竟今天的日子挺大的!

“嗯,会的啦,您就甭担心我了,晚上我好好犒劳自己,去吃顿好的!”我说道。

妈妈就问:那晚上打算去吃什么好吃的呢?

“嗯哼,保密哦!”我撒娇了一下下,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要吃啥。

就这样娘俩通了好一会儿的电话,在挂断之前妈妈还特嘱咐我要好好照顾自己;这就是所谓的父母,每每一到节日,他们真怕自己的儿女在外吃不饱,穿不暖的,总要打个电话问个平安,关心一下才放心;所以父母是最伟大滴,而我们当儿女的也要在适当时,回家问候哦,毕竟他们也需要人关心和牵挂。

这就是我们这边过节的细节,听说每个村的过法都不一样,不晓得友友们,你们的节跟我所讲诉是否一致呢!

第四篇:端午的艾香的散文

端午将来,街头巷尾早已溢满了艾草的香味。说到艾香,更多人会想到端午的粽子,想到各家门楣上悬挂着的那一棵棵辟邪香草。而我偏偏要想起母亲,想到母亲刻意为我栽种的那半分地的艾草。

小时候,没有灭蚊灵,也没有杀虫剂。那时蚊子似乎不怕我们。夏的夜晚,土房茅舍里是绝不能睡得住的。一是太过于闷热,二是蚊虫多得数不清。每到夜晚,村里人都要挟一把扇子,拉一条蒲草席或芦苇席子,去打麦场或是很少长草的河堤、路边,迎着风睡。有风的路口,蚊子是很难停得下脚步的。怕我们被虫子叮咬,母亲就用艾草抡在我们席子的周边。说也奇,有艾草保护着,蚊子相应也会减少,就连蚂蚁、蜈蚣等害虫似乎也不敢靠近。若是天阴潮闷,蚊虫会成群结队来,来了就不想走,一阵阵一团团,哼哼唧唧,直吮吸得你呀呀地暴躁。母亲见状,就用她收藏的艾草熏出一缕缕青烟来,驱赶那些不知好歹的蚊子和飞蛾。青烟缭绕,见我们睡得安稳,母亲才小心地离开。夏夜,那一个个香甜的梦里,似乎都是艾草的一丝丝清香味。

一开始,我是极讨厌艾草的味道的,一股子薄荷的怪气。后来,久而久之,便觉闻得习惯。再难闻的味道,似乎要比蚊虫叮咬要舒服得多。

那时艾草,多野生,从没有人去刻意种植。它长在渠头田边,长势喜人,葱郁郁茂盛若苇。艾草性格乖癖,很少招来虫害,更少有人取来喂牲口。所以那时,它们只负责茂盛地生长,从不闻不顾这世间的事。在人们的视野里,大家似乎也不再留意。只是到了夏,确切地说是到了端午。大家才忽然想起要割三五株,插在自家的门楣上,避鬼驱邪,一任风吹雨打。那时荒地较多,生长这种草的地方也多。从没有人想起,要把它当宝物来收藏和经营。入了秋,一小部分作为柴火割回家,一部分当做肥料埋进了土,更多的是散漫在风雪里腐烂成泥。

艾草的生命力可谓强,春刚来,就和其它小草一样长成一片片青葱。

后来,地分到了户。沟渠湖塘边的废地,都被人家相继开垦。艾草,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生长的空间。偶尔有三五十株,十棵八棵,生长在私人家的宅头或墙旮旯间。

后来,我去了很远的城。只有端午回家的时候,才能见家家门楣上有朵朵鲜绿。时间久了,仿佛记忆里已不慎凸出。端午正是小麦覆垄黄的时候,乡下很少有人闲得下来,去太多地关注艾草,关注屈原。小时候,感觉从没见过香囊,也没吃过粽子,更没见过龙舟。直到后来上了中学,才知道端午原本就是中国的端午。端午来时,母亲就用艾草煮鸡蛋给我们吃。艾草煮出出来的鸡蛋确是有些怪味,母亲偏说吃了它能防病除湿,逼着我们吃。不吃又不舍,一年里难得有一次这样丰盛的蛋吃。吃完后,就和大人们一起去割麦子,捡拾麦子。端午以后的一段日子,整个身心里都是无边无际的麦子了。

乡下的端午,很简单。无论如何简单,端午的艾草还是要必挂门楣的。听说这小小艾草能够辟邪,只是听说。难怪小时候,很少听说村子里有邪魔鬼道的事,怕是与这辟邪神草不无关系。

母亲喜欢收集艾草,当初不为别的。只为夏来的时候,去熏杀那些害人虫。间或,也有人找去泡茶喝,说是能治妇女的病或寒湿。这些收藏的习惯,可能都是外祖母留下来的,被母亲学了去。村里人若有人真的用到艾草,第一个就来向母亲要。母亲从不吝啬,因为收藏就是为了急人所用。

上高中时,我的关节得了一种风湿痛。一段时间,行走都成问题。母亲就用艾草,每日泡水给我浴治。一年端午,母亲又用艾草叶子汁水,蒸山芋馒头和玉米馒头给我吃。馒头很绿,是青青的一种绿。味道算是好,一股股艾草的清香气,又带着玉米和山芋干子的一丝丝甜味。同学见我吃得香,有几个还要了几回。他们吃不惯,偏说味太浓烈咽不下。

那几年,艾草的确少。母亲就去遥远里四处寻,有时竟能跑到几十里开外的山上。后来,母亲就在自家的宅头,辟出一小块地来栽种这些从远方移来的野艾草。母亲小心地伺候着它们,就像伺候她的儿女们。每到端午时节,都要认真地一株株收割,认真地用水一棵棵洗净,认真地搭在房檐上晾晒。然后用剪子,认真地裁成一节节一段段,捆成均匀的小捆,小心地装入袋子,安放在东屋房梁上。看得出,母亲是极其用了心的。每一年都要收藏,留作他人之需和我整年之用。“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里的这句话,说得不无道理。母亲就用沉了好多年的艾草,熏蒸浸泡我的腿疾。说也神奇,现在我的疼痛基本治愈,只是天气特别阴湿的时候,才偶尔感觉得到。遵照母亲的嘱咐,晚上泡脚的习惯我一直坚持了下来。即便现在,母亲还一直为我栽种那些艾草。每次闻到艾叶的香气,我就会想到母亲。想到母亲那一份浓浓的爱意,我的周身都会洋溢着汩汩爱的暖流。

一次去南方出差,在一家超市里看到艾草制作的糕点,心里忽然间温热许多。这不是三十年前,母亲包裹给我们吃的那些艾叶馒头吗?没想到,三十年后我们又一次重逢。仔细看包装,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青团。青团,又叫艾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所以青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味。那天,我一口气吃了三个青团。青团是很好吃,可就觉着少了当年那一股股浓浓的艾草香味。

端午要到,母亲早把一包包艾草准备好,打电话让我回家取。

艾草飘香,母爱飘香。

这种爱香,怕是将会一直深入到我的血液和未来。

第五篇:家乡那端午的粽香散文

近日,县上的文友养锋弟来访,特意带来了老家灞源的斛叶粽子,哦,原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快到了!春节才刚过去几天,转眼已是端午了。

说起这斛叶粽子,那可是很有讲究的。

初夏的山上百花尽绽、万木峥嵘,秦岭山上生长的一种灌木,叫斛腿子,个儿不高,叶子却很硕大厚实,绿色的叶面上生着一层极细的绒毛。端午时节,山民们携篮背袋去山的阳坡面釆摘斛叶,要不了多久,就篮满袋鼓了。

拿回家中,置于盛放着山泉水的面盆里浥洗,除去浮尘的阔叶便绿油油翠生生地展现在面前,稍作荫凉,归摞备用。

米要挑上好的江米,用清水泡约两小时左右,云豆、大枣、核桃仁、花生豆等配料,如法炮制。还有另类点的,用新鲜的猪膘肉,以盐腌过之后备用。包棕子之前,先在大锅内放适量泉水,柴火加热至渐开。

取新鲜斛叶置于左手掌面,右手三指为撮,取泡过的江米于叶面摊铺,二次再取云豆、核桃仁、大枣、花生豆各数枚放于摊好的米之上,复撮江米上覆之,然后三角折叠,用水浸过的稻草枝捆扎成三角形状,如此反复,逐个完成。

如果家里人多,大家围桌而就,有说有笑,包粽子如同玩游戏一般,驾轻就熟,不一会工夫,一箩筐包好的粽子便堆成一座小山头。

至于风味,皆因各家个人喜好,有放入老黑糖的甜味粽子,有放五香调料的五香味,有什么调味也不放的原味棕子,有放入猪肉片的荤味粽子,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这时,再看看灶间,一锅热气腾腾的开水正沸腾着,倒入包好的棕子,急火煮上二十分钟左右,再煨以小火持续煮约二十几分钟,粽子便可新鲜出锅了。

只见,原来墨绿色的斛叶颜色变成了黄中淡绿色,有些蓬松的叶孑下面已经鼓实起来,那是生米及佐料吃水以后形体膨胀而紧致密实起来的。

伸手拿起一个,解开稻草枝上按压的活扣,细致地剥开包着粽心的斛叶,只见一个紧致有形的三角状米团,其间夹着枣的红、花生的黄,隐约看到黑中有红的晕色,这便是甜味粽子。

取中碟一只,根据个人食量,绽开三二棕子不等,原味的再浇上点蜂蜜,一盘白里透红的棕子,便呈现在了面前,那米的筋道,紧致入口,米的糯香夹着斛叶的草香味,沁人心脾,浇上蜂蜜晶萤剔透,咬上一口甜中有筋,其间的大枣、花生、肉菜类早已糯化了,只需舌头轻轻一压,便随形散开,和着米粒的筋道,紧致入喉,顿觉口舌生津,真是别有一番甜味在心头!

近端午节前一天或是端午当天,用一种近似于长方形叫做“马提笼”的篮子盛好,家人会蒸上一屉“糖包子”,去孝敬刚度过春荒不济的老人,然后去走访各处的亲戚。

为了面子,礼成双数,出门入户走各家不同辈份的亲戚,还得往笼子里放上三至五个不等的糖包子。

刚过门的新媳妇,端午一定要提着包好的棕子,新蒸好的糖包子要去看自已的娘家老人,逢节必送,久成礼数。庄户人家生个大胖小子,那高兴劲就别提了,“带把的”、“顶门杠子”,语气里不乏自豪。如若生个女子,气势上先输了三分,乡邻问起生男生女时,则陪上笑脸说“糖包子”,那意思便在于此,女看娘要拿糖包子的,生女子是“糖包子”的绰号便由此而来。

我家住在川道,端午节包粽子必不可少,惯常用夏时的芦苇新叶,因芦苇古称荻或者荻子,荻草,叶性甘凉平实,有清热润肺、泻实火之特效,其叶性韧,多叶相叠而包棕,无不尽其叶之天性微甘、温凉之利。

吃着兄弟带来的粽子,家乡的风味,含饴于口,意犹未尽;和着夏晚的凉风,美味溢满唇齿、甜到心里,油生出思念家乡之情,丝丝缕缕,在心头萦绕着,萦绕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当我老了作文范文下一篇:导游词武夷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