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下的高中政治论文

2022-04-17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创新教育下的高中政治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创新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创新。

创新教育下的高中政治论文 篇1: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 要 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是目前教育界最具感召力的字眼,以培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教育是中国教育在新世纪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入手,通过创设情景、师生互动、开发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要求政治教师把创新意识真正带进课堂。

关键词 政治教学 创新 研究性课程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中学政治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担心发言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敢敞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甚至会使学生封闭自己的心灵,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中“标新立异”虽然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称赞,但他们也担心被同学看成出风头,怕答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既要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尽可能地化解、消除学生之间存在的对立、抵触、以及不信任等不良情绪,把注意力转移到共同学习上,促使学生积极质疑,大胆创新。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加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会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是要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入胜的事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

思想政治课较为抽象、趣味性差,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往往不能取得内在的一致和契合,学生往往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更谈不上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以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铺垫。

(二)是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把知识一筒子倒净的习惯做法,要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这种迂回式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具体,要传授的知识水到渠成,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和创新性等要素也都得到了训练。

(三)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要教师精心策划,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就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全班集中讨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范围较大,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要是给予巧妙的启发和点拨,就能使学生熔为一体,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所谓研究性课程是指以学生学科领域或垮学科领域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外显特征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它以作调查、搞实验、搞设计、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特定载体,并特别强调校内外、课内外学科间的交互作用,注意引导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去观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最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为目标的教学活动,这种研究型课程可以真正构建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社会活动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开展研究性课程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搜集有效信息资源,再通过学生自己建构专题性知识网络,综合提取多学科的主干知识并给予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作者:裴素超

创新教育下的高中政治论文 篇2:

浅探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担心发言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就不会敞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反而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甚至会使学生封闭自己,就谈不上创新。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如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乐于创新。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加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1.要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入胜的事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政治课较为抽象、趣味性低,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往往不能取得内在的一致和契合,学生往往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更谈不上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就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铺垫。

2.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把知识一筒子倒净的习惯做法,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实现创新。如讲“商品”时,不是直接提问“什么是商品”,而是采取迂回式提问:①一提到商品,同学们很自然会想到商店里香脆的牛肉面、可口的饮料、笔挺的西服。那么,它们是怎么来的?它们又将到哪里去?②大自然中和煦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③医院里给重病人输的氧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④你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这种迂回式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具体,要传授的知识水到渠成,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和创新性等也得到训练。

3.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讲“集体主义”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进行“班训、班徽设计”比赛,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讲经济常识可组织“股市追踪”;讲哲学常识可进行“哲理辩论”;讲政治常识可以举办“时事述评”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形式。只要教师精心策划,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就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创新的火花。

三、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1.一人当一次“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首先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从而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地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两种思维的有效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争取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全班集中讨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范围较大,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要给予巧妙的启发和点拨,就能使学生融为一体,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发挥。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作者:汪新鹏

创新教育下的高中政治论文 篇3:

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交往活动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实现学生主体的回归。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把教学活动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地学习意义的过程。为此,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成为题中之义。

一、思想政治课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要求

既然学生是知识意义的自我建构者,政治教师就应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这个理念的根本转变,要做到:

1.创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创新,表现在很多方面。但关键是在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这一理念虽被大多数人接受,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学生主体作用常常得不到体现。仍有些教师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习惯于“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方式,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不愿去想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其潜在能力。因此,开展探究式教学,必须真正树立起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

2.创新教学情境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良好的环境能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兴趣会油然而生。改变学生对政治课的厌学情绪,教师就要注意改善他们所处的课堂环境,尽可能地创设乐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由反感、厌恶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的课堂学习。教学“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时,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把假期间到省内外一些高校参观学习的情况,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时候学生十分渴望了解这些大学的情况,主动地有意识地融入教学环境中去,也深刻体会到“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3.创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

如何使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把音乐、实验、动画等多种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由“分析教材”到“研究教材”,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活化教材知识,然后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步骤

笔者以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一般可以分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资源整合和验证评价五个阶段:

1.创设情境阶段

这一阶段,也可称为问题情境阶段。我们把有助于学生实现认识过程两次飞跃的感性材料或“问题情境”称为“起飞点”,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实现认识飞跃的前提和基础,为整个探究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了解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从生活中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这样,所学理论就不再是空中楼阁。由此,学生在掌握了理论后,就会自觉运用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从而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2.发现问题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再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问题在整个学习和教学过程居于核心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现问题是认识的驱动点,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能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课堂探究提供动力。问题也可以由教师事先准备好,然后在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能力,选好切入点,作出诱导性“设问”,激发学生生疑。

3.形成假设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试着通过学习小组对问题的解决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一种或几种比较可能的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制定探究方案。

4.资源整合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源,并进行新旧信息资源的整合。学生首先必须围绕知识点,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走访专家、实地考察、体验学习等形式搜集材料,然后通过归纳、整理、分析、加工,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质疑、辩论。

5.验证评价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进行评价。以往的教学评价,教师完全掌握学生学习评价的主动权,而学生作为被评者,没有发言权与争辩权,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政治教学评价的实质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学生是评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为学生开展个性化、针对性的评价,从而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反思,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最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范蔚.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要求[J].山东教育,2005(3).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中学)

作者:刘继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职税法课程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仲裁协议法律效力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