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2023-01-15

现代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中有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中不懂得与他人分享快乐,缺乏关心、感谢他人的习惯,感恩行为为和感恩意识淡薄。在家中,从小到大,他们都是“小皇帝”、“小公公主”,在家庭物质生活上带有很强的独占性。在学校,由于应试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在日常行为中忽略了培养学生生良好的感恩意识。进而导致了,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在缺乏感恩意识。现代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必将导致社会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往往是只图享受,不思付付出。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对现代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1感恩与感恩意识

感恩是指他人或他事有恩于自己, 自己定当尽最大的努力力来回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就是感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传统美德,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从古到今,流传着许多多家喻户晓的感恩故事。在现代化的今天, 感恩表现在个人的道道德修养和回报社会的大家风范。感恩意识就是指自觉地、主动动地、真心诚意地为他人、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的意识。一一个人的感恩意识越浓,他明确肩负责任的意识就越强,就能最大大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帮助。相反,如果感恩意意识不强,或者说根本没有感恩意识,哪怕他具备再好的业务素质质也不能保证良好的工作质量。感恩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是在后天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行为, 它具有很强的可可塑性。他离不开后天的教育。它需要从“娃娃”抓起,需要学校、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积极有效的配合。

2培养感恩意识的意义

感恩意识是现代中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感恩意识不不强,不懂得感恩的人,难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养中小学生的感恩意识, 无论是对家庭还是社会以及学生本人的的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它它有利于人的价值的提升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 有利于促进社社会和谐发展。

2.1 培养感恩意识,是帮助中小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

人的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个人价价值是社会对人在实践活动中给予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的的社会价值则是指个人对社会需求所做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和和社会价值相辅相成。 人的基本需求就是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重。人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帮助,就是个人对社会的价值。感恩意识越浓,为他人提供的帮助助和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因此, 中小学生应该在学生和生活中中提高自己的感恩意识,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帮助,在帮助助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2 感恩意识是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感恩意识是现代中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中小学学生应具备多种素质, 缺一都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在众多多的素质方面,感恩意识是基础,只有具备了感恩意识,才会常怀感恩之心,有了感恩之心,其他的素质才会发挥作用。只有加强感恩意识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培养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几点建议

培养中小学生的感恩意识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下工夫,需要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的作用。加强实践锻炼,让中小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区,走进社会,在实践过程中,感受被他人感谢的快乐,通过小事,感知感谢他人的乐趣。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下,汇聚多方力量,形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全社会共同感恩教育的融洽氛围。

3.1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的作用, 以思想品德教育课为主要平台,不断地向中小学生传授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在知识的熏陶中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思想品德教育课是学校德育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物质文明越发达,精神文明就越显重要。对于身理和心理都处在特殊时期的中小学生群体来说,要使其摆脱社会各种不利因素,培养学生知恩图报的感恩意识,就必须重视对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的传授。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课就应发挥中小学生思想教育主力军的作用。用“雷锋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用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他们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必须学会尊重他人;不论是贫富贵贱都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不论是职位高低,都要懂得珍惜每一份劳动成果。

3.2 加强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辛劳的付出,来收获被他人感谢的快乐,通过得到他人的帮助,来感知感谢他人的乐趣,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感恩意识。

培养中小学生的感恩意识要要求学生从我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主要途径,目前中小学生多为家中独生子女,家长事事全包,学生很少接触社会,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锻炼。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讲解和强制灌输,还应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情况出发,鼓励中小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区,主动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主动接纳身边的每一个人,教育他们对身边的人要少一分挑剔,多一些欣赏。鼓励学生回家主动为爸爸妈妈承担一些家务活,鼓励在节假日,主动走进社区、街道,做一些能所力及的事情。在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进行必要的感恩教育活动:比如“三八”节,或母亲节时,通过“我为妈妈做件事”、“我为妈妈唱首歌”等活动,进行感恩大教育,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恩;在“教师节”时,通过开展“假如我是你,我该怎么办”、“感谢您老师”等活动,教育学生理解老师、尊敬老师、爱戴老师,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培养学生感恩能力。

3.3 汇聚全社会多方力量,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润物细无声”良好的教育氛围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 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人一生下来就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环境的影响,犹如“春风化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过程中,学校是主导,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是“主角”,学校上下应该是分工合作,目标一致,共同努力。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无时不在,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为学生接受教育提前奠定了基础。相对学校教育而言,家长和学生的互动接触更具有优越性, 家长和学生的接触时间比学校教师要多得多。家庭教育在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的影响最终影响他们的性格、态度和品行。社会对中小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恩意识,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我们应积极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 通过社区教育环境培养中小学生的感恩意识。社区教育功能在我国最近几年被专家学者大力提倡,在上海等一些城市进行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信息化的今天,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只凭学校和家庭的努力,难以成“大气”。必须得到社会的积极支持和有效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协调一致和互相配合, 才有利于实现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总之,培养现代中小学生感恩意识是一项联动工程、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鼎立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的作用,加强中小学生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感谢他人、感谢社会,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现代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导致其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往往是只图享受,不思付出。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还不利于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的作用,以思想品德教育课为主要平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意识熏陶。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来加强学生感恩能力培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的积极有效的配合,形成一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感恩活动大教育。

关键词:感恩教育,感恩意识,中小学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酒店运营人才培养的可行性研究下一篇:课堂气氛学生心理素质与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