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园文化之“魂”让薄弱学校“活”起来

2023-02-2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多处提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等关键词, 让广大农村地区的薄弱学校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近年来, 教育改革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校安工程”等学校标准化建设, “特岗计划”等教师队伍建设, “营养改善计划”等学生资助政策。十大重点项目稳步实施, 看得见、摸得着, 让西部地区的中小学切身体会到《教育规划纲要》出台后, 国家在硬件投入、设备设施、师资建设等方面, 将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 惠及千家万户。其中不乏薄弱学校“蝶变”的传奇。

但是, 众多薄弱学校能否一夜之间“旧貌换新颜”呢?客观地说,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认为, 薄弱学校需寻求破解发展难题的治本之策, 不能死抱“等靠要”的思想, 不能甘当扶不起的“阿斗”, 校园文化建设不失为“活”起来的突破口。

一、关于薄弱学校的冷思考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 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 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点:一是学校面貌发生了变化, 理念跟不上, 发展缺少内涵, 治标未治本。二是尚未享受重点扶持的“积贫积弱”的学校, 杯水车薪难以奏效。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 致命的“症结”在于职业理想的倦怠和“低人一等”的精神阴影。

位于奉节县城郊的永安镇白马小学便是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这所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老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逐步被边缘化;特别是三峡移民之后, 库区淹没学校都借搬迁契机, 得到长足发展;唯有这所学校, 因选址困难被临时安置在就近的粮食仓库。区位劣势、发展滞后、师资匮乏等客观现状与职业倦怠、教学质量拖后腿、家长不满意等积弊, 恶性循环。学校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如何“起死回生”、从根本上摘掉薄弱学校的“穷帽子”?笔者认为, 治贫先治愚, 扶弱先扶志。重点还得从“魂”开始。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魂”, 薄弱学校不能当“阿斗”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强调的是自身的造血功能, 如果灵魂缺失了, 即使再大的投入, 也只是换了一身漂亮的躯壳而已, 骨子里仍然摆脱不了薄弱的命运, 怎么“扶”得起来呢?反之, 如果让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根植在师生员工的灵魂深处, 凝聚人心, 鼓舞士气, 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 把现有的资源盘活, 把每个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即使外部形象的“蝶变”一时难以奢望, 但内部的生机与活力已经复苏, 何愁“扶”不起来呢?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我们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不搞铺张浪费, 因地制宜、别具匠心地加强环境文化、墙壁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

一是环境文化体现幽雅和自主管理的特色。在保护好现有的绿化树木的基础上, 选择适当位置开辟花台, 组织学生栽种经济实惠的观赏苗木, 培养植绿护绿意识, 实行挂牌管护, 赋予校园环境以温馨的文化氛围。教室及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完全由学生自己打扫、督促、评比, 培养了自理能力、合作意识、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这些举措, 既节省了开支, 又创造了洁净幽雅的校园环境, 让我们每天进校都有一个好心情。

二是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农民工子女往往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 买不起电脑, 甚至连一本图书都没有。但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孔孟之道, 却根植在他们朴素、善良的情感之中, 这正好呼应了我们让墙壁“说话”的切入点。几经筛选, 我们围绕孝、善、诚、礼、勤, 从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美德典故中, 将“刘恒孝母”“伯牙绝弦”“负荆请罪”“闻鸡起舞”等20余则文化精华,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巧妙地装饰在围墙上。黑不溜秋的水泥围墙, 一下子变成了简洁而精美的文化长廊, 成了操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教学楼、办公楼的走廊也不能白白空着。我们继续从教育先师孔子、孟子、荀子的经典语录中汲取营养, 将浅显易懂又富于启发的《论语》及劝学、励志、善教等名句, 同样以图文并茂、注音注释等形式, 艺术地装点在走廊、楼梯间的黄金位置。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甚至几代人!

三是班级文化别具一格。一个班级一个家, 它同样需要一种凝聚团队的精神力量。我们在部署班级文化建设时有张有弛、有收有放。学校对班级文化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 要求围绕“马”字做文章, 各班以“马”命名, 不同的“马”代表不同的团队精神。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班的创造力被激发起来, 诸如“马儿郎”中队、“白龙马”中队、“千里马”中队等等, 不一而足。各班还别出心裁, 设计了班队铭言、师生“全家福”、温馨提示、名星榜等小栏目, 各具特色。

四是宣传文化推陈出新。学校安装了电子屏幕, 营造外宣氛围;宣传橱窗将学校近期的活动成果展现出来, 提高公众知晓率, 也能鼓舞士气;每周认真组织升旗仪式及红领巾广播, 宣传栏及时更新安全、健康等知识, 张贴栏及时反映学校工作动态, 公布栏及时公示评比结果等, 无论从信息宣传的角度, 增长见识的角度, 还是校务公开的角度, 都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以文化人, 薄弱学校一定能“活”起来

“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白马小学尽管在硬件投入上仍然十分薄弱, 在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关爱学生等人文管理方面还有诸多薄弱环节等待我们去一一攻克, 但我们不甘沉沦、不当扶不起的“阿斗”,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 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魂在精神在, “活”过来的薄弱学校, 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近两年来, 白马小学荣获重庆市“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工作先进学校”、县级卫生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特色项目创建学校”等荣誉称号, 加强科研课题研究,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赛事活动, 100余名师生获得各类表彰奖励, 留守儿童受到普遍关爱, 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社会满意度稳步提升,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作者单位:重庆市奉节县永安镇白马小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重庆烟叶营销竞争策略选择论文下一篇:对工程机械液压设备的保养与维护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