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该不该体罚

2022-09-15

第一篇:孩子教育该不该体罚

体罚孩子该不该

这几个月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校园事件中,有很多都是由于老师处罚学生方式不当而引起的。在媒体有意无意的关注报道下,各种各样“残害祖国花朵”的事件被挖掘了出来,向我们展示了堪称“中国学生血泪史”的校园暴力事件集录。就像案例二中的那位英语教师一样,那么,体罚孩子到底该不该呢?

首先,我们必须给体罚下个定义。体罚就是指通过对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成年人(如父母或教师)对小孩身体使用的惩罚,其严厉性从打手心到打屁股不等。那么从体罚的定义来看,体罚的目的就是为了教育。

那么,既然是为了教育而体罚孩子,为什么还会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反响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体罚得太过分了。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都或许被体罚过,比如:被家长打屁股,被老师罚抄课文等等,但是若说要像案例二中的那些小学生一样,被老师变相体罚拿铁棍打过的,只怕还是没有的。体罚与变相体罚,不是教育,相反是教育无能的表现。孩子学习不好,不是帮助他认识,帮助他改正,动辄打骂或干吼,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指教,而是一味的指责或批评,只会让孩子更痛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十分重要是因为惩罚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教育意义的。惩戒权一直是教师的职业权利和工具。教师应当抵制无条件否定惩戒的教育意义的倾向。

第二,教师往往习惯于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往往认为自己当然在人格上高于学生,漠视学生独立存在的主体性,这就造成了个别素质低劣的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态度粗暴,处理方式很欠考虑,致使有的学生受到了精神和身体的双重伤害的现象的发生。仁慈是教育活动的本性和本质性要求之一,没有仁慈的教育将是一种缺乏关怀多的、机械性的、冷漠的、无效的教育。并且教师的仁慈是教育伦理的最核心的道德范畴之一。所以,教师应对学生抱有仁慈的态度,而不是动不动就使出体罚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第三,体罚的坏处明显比其好处要多。适当的体罚能让学生知道犯错所要承担的后果,知道该如何正确地生活;适当的体罚有利于学生成长;适当的体罚能让学生体会到,为自己的违纪违规违法是要付出代价的,让他们知道不是什么事都可以为所欲为。但是这些影响仅限于在适当的情况下。相比之下,体罚的坏处就多了去了。第一,体罚侵犯了学生的人权和尊严;第二,体罚会造成学生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可以导致长大后的行为问题;第三,靠体罚达到的效果是短期的;第四,体罚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如学生怕被打手心而学习,反而会损害其求知欲。由此可见体罚的好处自是不比其坏处多,所以说体罚还是弊大于利。

第四,事实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体罚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并不是合适的。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会受自身情绪、学生的态度、虚荣心及自身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教师本人在体罚中要准确把握“适当”这个词还是不容易的。但是一旦突破了“适当”这个界限,体罚就不可避免地给教师、学生双方造成坏的影响。

所以,就以上所述观点而言,体罚对于孩子来说还是越少越好,不管是就教师还是家长而言。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伤害,在生理方面,可能使学生致伤致残,甚至导致死亡;在心理方面,使儿童变得恐俱,缺乏安全感,并摧残学生的心灵,扭曲学生的人格,损害学生的尊严,窒息学生的思想。因此,体罚这种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事还是越少越好。

第二篇:该不该给孩子拿手机

孩子与手机

手机对于学生来说算是奢侈品,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攀比心理。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机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带手机的学生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产成心理上的不平衡,而且上课老是玩手机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听课质量。总体上来看,中小学生用手机是弊大于利。我们应在平时教育中就告诫孩子玩手机的害处。

但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学校应采取的态度是"不提倡,不禁止",不能一味反对孩子上学时带手机。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有很多,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手机的"副作用",家长和老师应该更全面地分析影响学生成绩的主客观原因。此外,强行禁止叛逆心理很强的中小学生们带手机,也可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其禁用手机,不如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近几年,拥用手机的中小学生逐渐增多,这是之前不曾有过的现象。学校和家长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与沟通渠道。很多老师采取批评、没收等办法,但收效甚微。其实,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可以用手机,什么时候不能用,并表示如果发现学生"违规"老师就要处罚,关键看学生是否自觉。而学生的自觉性在于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批评。 使用手机已不再是成人的专利。遥想白纸黑字鸿雁传书的年代,如今的孩子们无疑是更为幸福的——有了手机,方便和乐趣何止多了一丝半点?无限未来似乎都尽在“掌”中。但当手机短信如潮水般肆虐校园,又将多少孩子们本应用在学习之上的宝贵时间席卷而去?身为家长,怎样既使孩子充分享受现代通讯带给他们的快乐,又不沉溺其中以致耽误学习呢?给孩子买最便宜的手机

“儿子在去年升初中的时候,向我提出了要一部手机的要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生家长李国强告诉记者,儿子除了做功课读书让他操心外,其他一切都是很好的,上课下课自己背着重重的书包去,吃饭洗澡无论父母在不在家他自己都能搞定。

去年开学头一天,儿子吱吱唔唔提出要求,说开学了,要一部手机。爸爸李先生吃惊地问“你要手机做什么?妈妈不是给你零花钱买早点、坐车,有急事你不是可以用学校的公用电话吗?”他只说了一句“小学时我们班上只有两名同学没手机,其中就有我。没手机很没面子的。”这句话让李先生一时无语,他从没想过一个刚上初中的学生要手机有什么用处,难道儿子没手机在同学中就没面子了吗?他不知道学生使用手机已经普遍到这种地步,本想到了高中再给孩子买手机的,这下李先生没了主意,他不希望儿子在学校让人笑话,但是给他买了手机又一点用也没有,就等着儿子哪天回家告诉自己手机丢了、坏了、电话费打爆了、上课玩手机游戏„„

面对孩子是否需要配备一部手机,李先生考虑过很多方面,于是他请儿子面对面地坐下,探讨一下手机的功能问题。最后爷俩得出共同的结论:

一、通话。这是手机最基本的功能,外出的时候,固定电话不能随时带在手边,有个手机方便了很多。

这个功能对儿子有很大作用吗?如果给他配备一个手机,父母能知道他已经安全到了学校,能知道他确切地到家时间,如此看来,配备一个手机还有些必要。

二、发信息。这是最耗时间的一个功能。也是很多人常用的一个功能,时常能看到车上、路上、甚至单位里,不少人低头编写着短信。这个功能让人们很多不方便当面说的话说出来了,也是很多人打发时间的一个方式。

这个功能,孩子应该不太需要。他还在上学,时间对他来说是宝贵的,把本来应该用于学习的时间用在发信息上,那太可惜了。

三、娱乐。听听音乐,玩玩游戏,也是手机的另一块功能。

不反对孩子在学习中休息,想休息可以到户外转转,想听音乐可以到音乐厅陶冶一下情操。但是手机的这个娱乐功能是孩子不需要的,会让学习中的孩子分心。

四、其他附属功能。比如说拍照等。

如果孩子喜欢摄影,家里有各种款式的相机,可以做为他的兴趣爱好,但是用手机拍照只能做为娱乐,从质量和技术要求上都达不到专业标准。

因此,经过这番讨论,朱先生和儿子的意见达成一致,需要一部手机,但是功能就局限在通话。当天父子俩去物美超市花了300块钱,买了一款最便宜的手机。而且,朱先生要求儿子到校后必须关机,只有放学后方便和家长联系时才可以开机。这一点朱先生随时可查。如果违约当然要收回手机了。孩子很高兴地同意了。

严格控制话费加强监管

刘女士的女儿今年上初中二年级,对女儿使用手机,表面上她虽然表现得很开明,但实际上也是非常“紧张”的。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听老师说过,班上有男女同学互相发一些爱慕的短信。”刘女士也很担心自己的女儿会这么做。她曾经两次借口自己的手机忘在单位了,将女儿的手机“借用半天”,以此来查看女儿手机里的短信,也确实看到过几条男同学发给女儿的“那样的短信”。不过想想也能理解,作为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有好感、好奇都是正常的行为,偶尔收到或发出几条赞美异性同学的短信也是正常的,只要他们不要将这种行为升级为早恋就可以。

对于女儿手机中出现暧昧短信的事情刘女士一直放在心上。通过平时与女儿聊天儿,刘女士了解到女儿喜欢班上的英语老师,于是刘女士找到英语老师,向她说明了来意,并请她抽时间给孩子上一堂男女同学交往的课。

为了加强对女儿使用手机的监管,刘女士规定女儿白天上学的时候不能带手机去,只有上晚自习和周末能够带手机出门,并且每月只能用20元话费。由刘女士每月1号存入,如果女儿提前用完话费,就意味着那个月剩下的时间都无法使用手机了。同时,为了防止女儿

用零花钱自己去存手机费,刘女士还严格控制女儿的零花钱,由于女儿读的初中不是住宿的,除了正常学校要交纳的资料费外,刘女士只给女儿每月10元零花钱,平时女儿吃的、用的刘女士都提前在家里备齐,让女儿没有消费的机会。

制度制约中学生用手机

北京39中学的卢老师告诉记者,现在中学生用手机十分普遍,他曾在班上做过调查,全班45名学生,有38名学生有手机,只有7名同学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没有手机。学生用手机,肯定是弊大于利的,卢老师坚定地说。

学生用手机,能够方便与家长的联系,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这是好的方面,但坏的方面就更多了。

首先,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差,用手机上网、聊QQ,玩游戏的非常多,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有些同学会躺在床上玩手机至深夜,导致第二天上课没精打采的。还有少部分学生,成绩比较差,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老师讲课,就会拿出手机来玩、发短信等。其次,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渴望与异性交往,许多学生与自己谈得来的异性同学互发短信,有的短信内容会涉及到早恋的问题。第三,由于手机的功能繁多、价格也相差很大,学生们在使用手机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进行攀比,手机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攀比之风。由于学生用手机弊大于利,学校对学生用手机的态度是不提倡、不禁止,但在允许学生使用手机的同时,加大了监管的力度。比如,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或睡觉时间玩手机,老师就会代他保管到中考结束;为了不让同学们在学校用电引发危险,学校不允许学生在学校给手机充电,这样做的同时,也让那些喜欢玩手机的同学望“电”兴叹;同时,学校为了监管学生使用手机,规定学生只能在一天的两个时段开机:中午12:00—1:00、下午17:15—19:00。但是对学生什么时候开机的监管,只能由家长来做,由家长打电话来查询。此外,卢老师还建议家长,加强对孩子手机费用的控制,也能起到监管孩子用手机的作用。不鼓励+引导+硬性规定

华师一附中高级教师周文涛(从事班主任工作三十余年):

对于中学生用手机,我的态度是:不鼓励+引导+硬性规定。

中学生用手机多少会影响到学习的,如在课上忘了关机,暗自查看或发送短消息等,都会令学生分心。再则,现在有一些不健康的短信通过手机四处流传,这对中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都不利。所以,对学生而言,用手机弊大于利,我不鼓励使用。

其实,现在的沟通方式已经很便捷,学生利用家居电话、公用电话、直接说或是在作业本上交流都是可以的;不在同一学校的好朋友间的交流,短信反而不如直接通电话或信件来往更真切。

对于手机,中学生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用。使用手机的学生要有较强的自控力,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点。学校和家长也最好做一些硬性规定,如学校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教学楼内;家长控制每月的话费,视其学习情况来决定孩子是否继续使用手机。

手机分心重在引导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系主任杜文东教授:

手机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使用手机本身没有对错。但中小学生个性未完全成熟,好奇心强,容易被外界吸引,因此使用手机客观上容易影响孩子学习。

在长期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杜文东教授发现,有时候手机不仅不能增加孩子和家长、同学间的沟通,反而易养成孩子孤僻的性格。“有些孩子被手机游戏、上网吸引,一下课就拿出来玩,沉溺其中,不利于和他人的正常交往。”此外,由于孩子缺乏辨别力,还容易受到不良短信、垃圾短信的影响。

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讲师殷飞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中小学生是否能在校使用手机是个管理问题。“一味‘堵’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即使没有手机,那些因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在其他方面得到体现。”殷飞表示,“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新挑战,学校和老师应积极面对,加强引导,提高学生对手机的适应、判断和选择能力。”

第三篇:孩子该不该上学前班

顾名思义,学前班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在80年代初,由于幼儿数量多,很多幼儿园没有足够的条件接收幼儿入托,所以,兴办学前班就成了解决“入托难”的权宜之计。然而,进入90年代后,幼儿园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很大发展,现有的园所已解决了3至6岁儿童的入园问题。国家教委根据我国目前幼儿教育的发展情况已对举办学前班作了明确决定:学前班是农村幼教的一种重要形式,要大力发展农村学前一年教育,凡3至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85%的大中城市一律不得举办学前班。

应该说,学前班的学前教育为幼儿升入小学一年级起到了衔接作用。然而,探究学前班的起源,会发现学前班并不能取代幼儿园的作用,同生动活泼的幼儿园教育相比,学前班存在着诸多弊端。而且这一点已经得到有关专家的注意和认同。

从办学条件来看,学前班人均儿童容量过大,可提供给儿童的玩具、图书缺乏。一些学前班没有适合学龄前儿童使用的桌椅,造成许多孩子视力大幅度衰退,小小年纪便戴上了眼镜,此外,目前学前班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没有经过幼教培训,因此教育活动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不能完全符合幼儿心理及生理特点,对于孩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极为不利。

有许多家长错误的认为孩子应先上幼儿园,再上个学前班才能入学,还有的家长对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幼儿教育的一般规律不明确,埋怨:“孩子在幼儿园一天到晚总在玩,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而因为孩

子在学前班会认拼音字母,会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沾沾自喜。因此,许多家长仅注重孩子知识的积累,而不注意幼儿兴趣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其实,幼儿园与学前班并没有谁先谁后,由低到高的关系,它们同属我国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机构,学前班是幼儿园数量不能满足幼儿教育需要的一种补充;幼儿园接纳了3—6岁的幼儿进行系统的学前教育。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原则是: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中学”。看起来,孩子从早到晚是在玩,其实是将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融汇贯穿在游戏中,以“玩”的形式,使幼儿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从而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同时得到动手、动口、动脑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从学前班来的孩子刚入小学时,由于这阶段的课程他们已经学习过一遍,所以暂时相对会比幼儿园来的孩子学习上感觉轻松一些,但从幼儿园来的孩子在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学前班的孩子,在班上成绩大多优于学前班来的孩子。我们曾经作过一些调查,发现幼儿园直接毕业上小学的各方面发展全面,成绩优良的有90%。可能是(有的私立幼儿园为了生源,在外宣传说是学前班)“读、写、算”的特殊功效正好迎合了一些家长们的心理,使得部分家长对所谓的“学前班”很是迷信,殊不知,对于发育不够完善的幼儿来说,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对孩子的发育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是让孩子上幼儿园,还是上学前班?盼子成才的家长可要三思!

第四篇:议论文父母该不该送走孩子。

议论文

论点:父母不应该送出孩子。

论据:

1. 对方说送走孩子,是父母出于为了孩子的未来而着想的,父母也许是持着:你过得好比任何都好的观点。

虽然着也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但是父母并不是说都是无私的,也是会希望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而舍不得送走孩子,正如课文所写,一家人宁愿饿死也不分开。

2.大家也都听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

并不一定要将孩子送给富人家,就能有未来,我们也都是孩子,我们也并不可能靠自己的父母而生存,现在靠父母是因为我们没有经济来源,但是真正的未来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创造,不然就是我们现在社会上所说的啃老族。

3.自身发展。

在富有的家庭不一定就对孩子是有利的,如果送出的是一个已经开始记忆的孩子,也许孩子长大后会怨恨父母,毕竟这不是少数,不能保证所有的孩子都能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就像老师昨天说的,乔布斯致死都没有原谅生父。而且据调查,孩子只有

即,如果送出的是一个没有记事的孩子,孩子长大后,自然是会知道自己的生父生母是谁的,也可能在无形中产生一种怨恨,而且,在富有环境出生的孩子容易自傲,自负,并且从文章得知,那位贵妇人是善良的,但往往善良也许会变得太过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的未来再加上孩子对生父母的怨恨,对孩子自身并不好。

当然,这也只是部分。

4.英国有这样一句话:妈妈你在哪,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这也证明了母爱的伟大,亲情的伟大,证明了孩子只有在有亲情的地方才能快乐,才能幸福,而亲情是一种血缘关系,不是其他人可以轻易取代的,而且也因为亲情所以使孩子快乐,我们想想,如果孩子因为拥有了富有的家庭,优秀的条件,但是却不快乐,而另一个孩子虽然没有富有的家庭,和很好的条件,但是却生活的很快乐,很幸福。我想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吧,都是希望孩子快乐的。

5.角度。

我觉得如果我是孩子,我自然是希望被送走的,因为在那这时,对父母亲的爱并没有被我们真正的发掘,但是如果我们从父母亲的角度来说,父母亲也许从孩子刚生下的一刻,就开始转变了,变得无论无何都是无私的为孩子的,爱孩子的,所以说父母自然是希望孩子是留在自己的身边的。

以上是我的论证,我认为父母不该送走孩子。

第五篇:该不该把孩子送进寄宿学校?

最近这段时间,不少家长都在为送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忧心不已。而日前一位朋友也在女儿上学的问题上左右为难,不禁抱怨道:“我女儿该上学了,我想把她送到条件好的寄宿学校,但又有许多人说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不利,听了这些,我又犹豫了……”其实,这位朋友的困惑,也困扰着许多和她有同样打算的家长们。目前,南京已有十多家寄宿制学校,这些学校收费动辄上万,但家长仍趋之若鹜。让年仅6岁生活还不能自理的宝贝们上寄宿学校,到底是对是错?本期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调查

寄宿孩子可分三大类

在南京某房地产公司做企划总监的张先生最近正忙着给孩子找小学,寄宿学校成了他的首要选择:“我太太也是个女强人,我们两个都忙得要命,经常出差,但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不是小事情,所以我们打算多花点钱把孩子送到一所知名的民办学校寄宿。”不过张先生的选择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送宝贝孙子去没有人认识的寄宿学校对老人来说是儿子太狠心,张先生一下子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寄宿生主要是由三类学生组成:父母工作太忙管理不了孩子,只有让孩子寄宿的;家长有意识要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和集体生活能力的;直接冲着名校的牌子和教学质量来的。南京一位寄宿制小学的校长:住宿制学校的收费普遍比较高,这个经济上的条件首先限制了一部分家长,因此这里的孩子家庭条件普遍都比较好。这些家长中最多的是白领,其次是公务员,还有一些是老板。“这些家长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让老人照顾毕竟对孩子成长不太有益,而他们又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全面发展,这是挤过来上寄宿学校家长的普遍心态。”寄宿生作息时间很紧凑

寄宿学校一般班级都要比走读学校的规模小,相对来说管理也比较严格,学生的作息也更加有规律。10岁的刘海从6岁起就迈进寄宿制学校的大门,如今已经习惯了寄宿学校的校园生活。每天,清晨6点10分起床,出操跑步,而后洗漱,去饭厅吃饭,饭后40分钟晨读。在和普通学校的孩子们一样完成8节课学习之后,刘海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活动,比如足球场、棋艺室、图书馆等,在这些地方消磨晚饭前的时光。晚饭后必须要去教室上晚自习,可以写作业、复习功课。晚上8:30,刘海会随生活老师回宿舍,然后洗漱睡觉。刘海的生活流程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多数寄宿生的生活状态。“这里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得自己管理起自己的生活,晚上必须上自习,也许一上来是比较辛苦的,但事实上没有孩子会挺不过来。”一位校长告诉笔者,与普通学校相比,寄宿制学校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比较大,因为学生一天24小时都生活在学校里,可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而孩子受到外界诱惑的机会又要小很多。

很多家长图的是省心

“让孩子进寄宿班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树立团队意识,以适应社会需要。”刚给孩子办完转学手续的张女士对寄宿制学校寄予殷切期望。采访中,让笔者忧虑的一个现象是,来寄宿的孩子中,越来越多的孩子来自离异家庭。“这个现象值得警惕。现在的父母越来越年轻,但对孩子的责任心上却没有以前的父母那么强。好聚好散的结果是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家庭一解散就让孩子转学住校,其实这个时候的孩子最脆弱,

最需要家长的呵护。” 虽然如此,笔者发现,多数的寄宿制学校并没有让家长失望。许多家长或多或少地担心,寄宿制学校让孩子离开父母、离开家庭,每周5天寄宿,这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吗?据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最新完成的一项课题研究成果表明:学生长期生活在朝气蓬勃的集体环境中,不仅心理上增强了沟通,思想上也容易产生共鸣,有利于共同形成较高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讨论

一位公关公司女老总:

本想省事结果更麻烦

我现在坚决不会把两个女儿送去寄宿,送去寄宿,原以为可以省事,结果更麻烦。我的大女儿两岁零六个月就被送去“全托”,一直到小学毕业。论先天 条件,老大比老二的身体要好得多。怀老二时我还喝了酒,而且又是高龄产妇,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但没想到,老大寄宿后却经常生病。另外,老大小时候的独立 能力比妹妹强,智商也还行,但她就是只管自己那摊事,好像是个局外人。我们都是同样的教育,但小的非常灵动,也会疼人,家里什么事都喜欢参与,但老大就显 得木然多了,也缺乏和家里的互动,你关心不关心她好像都无所谓。有时候想抱抱大女儿,她竟然闪到一边,很厌恶地回我:“你要干什么?”

南京某事业单位王女士:

不能一切都怪学校

我的女儿在外国语小学寄宿。以我的观点,寄宿不是问题,就像看电视把眼睛看坏了不能怪罪到电视头上一样。孩子上了寄宿学校,亲情交流平时的四天 虽然没有,但在周末与双休日的三天完全可以尽情体现。吃饭时一起聊着各自在这一周的生活趣事,睡觉前一起在床上疯闹或讲故事,星期天一起出外游玩,陪她玩 她喜欢

的东西,吃她喜欢的东西……女儿有时会问我:“妈妈,我在学校时,你每天干些什么呀?”我告诉她白天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了,还告诉她,“每天睡觉前都 会想你哦。”她听了后会露出比较满足的神情。可能正因为平时有足够的时间处理自己的事情,到周末我就可以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和孩子在一起。所以,我觉得教 育的关键是做父母的态度,如果把孩子往寄宿学校一送,像甩包袱一样不闻不问,那自然是会有问题的。

钱先生:

给孩子一个缓冲期

我打算让孩子上全托,但是小学的前三年还是在身边,之后都寄宿,因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需要社会心理的发展,上全托很好,但是小学前三年的孩子需要父母亲自培养他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而且可以在这三年不断告诉他,三年后他要离开家自己生活。

-专家

上寄宿学校的孩子易伤心

南京儿童医院的一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让孩子上全托幼儿园、寄宿制小学对家长来说可能是个方便省事的选择,但对孩子来说,这意味着家长对他 们的一种忽视,这样容易使孩子失去安全感,造成潜在的心理问题。专家认为,孩子一周只有在周末才能见到爸爸妈妈,这种生活状态会使需要父母的孩子没有安全 感,直接影响亲子关系。因为学校和家庭的生活状态不一样,无论多么负责和有爱心的老师也没有办法取代母亲的作用。在门诊里还可以见到一些例子,有的小朋友 都快上学了,但表达能力却很差,一问才知道父母工作忙,家里只有爷爷和保姆照顾他,偏巧老人是不爱说话的人,孩子没有一个练习语言的环境,语言能力发育自 然受到限制,像这种错过发育期的问题,治疗起来是很麻烦的。

虐待、打骂、体罚固然是对孩子不良的教育方法,但忽视孩子也是一种伤害。从根本上讲犯罪的那些孩子并不是在十几岁遇到了坏朋友才一下子变坏的,相反,调查 之后就会发现在这之前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而这些多半是家长忽视造成的,有的家长根本不关心孩子,有的则说:“我有钱,可以用钱来弥补。” 实际上亲子关系是没法用金钱或由其他人来弥补的。没有父母的关心和爱,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时间长了,心理发育就会出现问题。如果一定要上寄宿的幼儿园或学 校,专家建议父母,要在孩子回家的这段时间尽量多和孩子在一起,哪怕是一起买买东西也好,尤其不要在孩子好不容易回来的周末给他加码,让他学这学那,从而 减少了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孩子需要的不仅是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父母给他们的心理安慰和支持。

造成感情交流缺乏基础

南京一家心理辅导中心的专家认为,小学生寄宿是有利有弊的,对于特殊家庭和学校管理来说是有利的,但从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来说,弊大于 利。他说,在儿童的身心尤其是情感发展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力量无可替代的。老师虽然看似给予了孩子感情的温暖,培养了孩子好的习惯和自立能力, 但这些能力在家庭里面一样可以得到发展。相反,孩子长期脱离父母很容易造成感情交流缺乏基础,随着学生的成长可能会产生沟通的困难,成年以后对父母的关心 往往缺乏情感的投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的,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儿童来说,情感必须通过生活的接触获得发展,而周末的生活又不是孩 子真实的完整的生活,孩子很难从中学习到全部的东西。

-建议

家长根据孩子情况作选择

南京实验学校(一中分校)小学部的徐校长建议说,是否选择寄宿学校,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决定。有的孩子对他人的依恋性很强,有的孩子在家里太 受宠惯,但事实上孩子也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孩子的个人能力与寄宿的独立能力来看,如果这两者相差不大,或者平时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比较强,此类孩子 比较适合选择寄宿,这样会对孩子的自立能力起到进一步的推进作用。这是因为孩子在家时会有依恋的对象,而到了寄宿学校,在一个新环境中,孩子就要放弃很多 东西来适应。比如,自己要叠被子,厕所在外面上,睡觉时有的同学磨牙或打呼噜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要学会去适应,而不是去挑剔。这就需要孩子有比较 强的自立能力和处事能力。不过孩子在学校也会从其他孩子身上学到相关的知识和处理的方法,家长大可不必过于担心。但家长需要给孩子一个宣泄渠道或办法,让 孩子在学校这段时间遇到了什么事情,可以记录表达出来,孩子最需要的只是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安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惠州市房地产信息网下一篇:谎言与潜意识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