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2-10-27

1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结合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 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义为两个层面:即“应” (why) ——为什么学?解决学习的客观需求等问题;“用” (what) ——学到什么?解决学习的目标任务等。其一:应 (why) ——适应需求, 即宏观性的社会需求、中观性的职业需求、微观性的岗位需求。其二:用 (what) ——有用、能用、适用和实用。

2 传统金融学培养模式分析

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因为历史原因, 还不能实行完全的学分制, 多数还是实行传统的学年制或是从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 在此环境下金融学的培养模式多是采取传统的“3.5+0.5”模式, 即三年半集中教学, 半年机动实习。

应该说, 这种产生于计划经济下的传统培养模式, 更多的是强调课堂学习、被动学习, 主要强化课堂教学功能, 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发挥。这种模式也是适应学年制的产物, 在高校教育学分制的趋势下, 这样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需求, 如表1所示。

结合表1, 根据实际分析, 我们得出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缺点:

其一, 重课堂教学、轻实践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很长, 学生缺少和社会接触的机会, 大多学到的是理论知识, 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其二, 重集中教学、轻分散教学。大班教学趋势下, 学生的团队意识薄弱, 很多学生四年下来甚至不知道班上同学。其实公共课的大班教学效果很好, 但对于部分实物性很强的专业课来说, 大班教学就没有优势了。其三, 实际课堂教学时间只有3.0, 也就是说第四年上半年是名存实亡, 据笔者了解, 很多学校在这学期的实际开课率很低, 学生面临毕业, 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很难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很多学生自费花高价到外地去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班, 如考研培训班、公务员培训班等。不但成本高, 也容易有安全隐患, 这些年, 时常有学生误入传销陷阱。给学生、家长、学校都带来一定损失。另外一点就是, 几门重要的专业提升课都安排在第七学期, 如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等。而这几门课是学生参加金融相关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 这样就造成学生考研知识储备不足, 需要通过自学来完成学科, 人为的不公平情况出现。其实要分析大四的学生, 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共同的特点:面临毕业, 各有打算, 大致可分为:考试类 (公务员、考研、各类从业资格证等) 、创业类 (SYB) 、拾遗类 (各种因素导致学分未能修满者) 、拓展类 (应用技能拓展) 等几类。

3 创新应用型金融学本科培养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 9 9 8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本身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而且必须进行从未要求它实行过的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 以使我们目前这个正在经历一场深刻价值危机的社会可以超越一味的经济考虑, 而注重深层次道德和精神问题。”这就要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 教授学生更多知识以外的内容, 而这就需要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调整原有的培养模式。如表2所示。

其一, 将原有的三年半集中教学时间缩短为三年, 原有基础理论课部分时间相对减少, 保持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其二, 第七学期采取模块教学, 遵循按需设班的原则, 根据目前学生的需求, 可以分为考试模块、创业培训模块、拓展模块、补缺补差模块等。考试模块主要可分为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银行等各类从业资格证考试;创业培训主要是配合劳动部门的SYB创业培训, 给学生提供一个创业的机会和平台;拓展模块主要是各种专项训练, 如形体训练、普通话训练、团队模拟、应聘技巧强化训练等, 主要在学生走向社会前能给他们多得到一些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拓展;补缺补差模块主要是针对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在前期没有修满学分的同学, 在这学期给他们提供一个重修的机会, 已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总之, 通过新型培养模式的实行,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金融学专业人才。

摘要: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性、应用型人才, 传统培养模式是基于研究型教学的, 并不符合应用型教育需求。本文以金融学专业为例重新定位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模式, 提出构建金融学专业的“3.0+0.5+0.5”培养模式设想, 为应用性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培养模式,模块教学,技能拓展

参考文献

[1] 董琴.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 2009, 8.

[2] 郭增琦.试论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设工程信息化管理相关研究下一篇:东北三省退耕还林工程优化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