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小学系统化的习作教学链的构建

2022-09-13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它的基本要素是积累、思考和表达;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智力活动, 有多方面的条件和要求, 不是一个单纯的写作技巧问题。首先要收集材料, 即要有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积累材料的能力。有了材料还要分析整理, 即分类、概括、比较、筛选等思考能力, 乃至想象的能力。最后还要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 中小学的习作教学必须构建系统化的教学链。它包括以下几条链。

1 构建作前、作中、作后有效指导系统, 形成习作指导链

强调习作教学系统化, 就必须形成有效的习作指导链, 即:作前指导观察、积累和思考—作中指导创意表达—作后指导赏析评改。作前, 指导观察、积累和思考是习作教学的重点;作中, 指导创意表达是习作教学的难点;作后, 指导赏析评改是习作教学的轻点。重点要加强, 难点要突破, 轻点则需要时刻关注, 千万不能视它为可有可无。

作前指导是解决作文“写什么”的问题, 即寻找学生习作之源, 就是引导学生带着一份好奇去观察生活中那些让他们感到十分新奇有趣的东西, 用纯真的童心去体验生活, 捕捉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并写进作文里, 把作文当作自己生活的一个部分。

作中指导是解决如何表达事物与情感的问题。所谓表达, 指的是把脑子里固有的印记, 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示或向他人流露。口头表达就是说话, 书面表达就是写作文。也就是说:把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感受到的写在纸上。由大胆地表达、自由地表达到有创意地表达, 在表达中感悟表达, 积累表达经历, 学习表达技巧。

作后指导就是引领学生品尝作文成功的快乐, 调动起习作情趣。这种指导一是引导展示, 或由学生自己读和谈体会, 或由老师的朗读加评点, 或由同学互相品评赏析, 从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潜移默化地从同伴的成功习作中学习表达方法;二是引导修改,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平淡的作文加以修改, 使之成为更生动的有创意的表达。长此以往, 作文成了学生体验成功的载体, 想不爱写作都难了。这样一来, 我们从体验、写作、交流评改, 再写作、欣赏, 形成一个有序的循环式指导模式。

2 构建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系统, 形成习作训练链

作文训练应兼顾听、说、读、写, 特别注重读写结合。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听说训练内容, 但落在实处的太少其主要原因是教师认为那样做收效甚微。其实, 如果在进行书面作文训练前, 花几节课的时间进行口头作文练习, 对书面作文的成功大有裨益。口头作文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考虑自己叙述的中心, 还要选择材料, 安排顺序, 并且需要推敲字句。思维活动十分复杂而紧张, 要求速度快 (思维要敏捷) ;条理清楚 (思维要有条理) ;围绕中心 (思维要有目的) ;表达准确 (思维要灵活) 。这些能力的训练, 无疑对书面作文能力的提高直接发挥作用, 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 但他从不教孩子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读了什么书, 读懂了什么, 都要告诉他。叶老还要求他们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读给他听。这就告诉我们, 写作文必须大量阅读。胸无点墨, 怎能下笔成文?学写作文还必须每天“写一点”。

3 构建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主题单元教学”系统, 形成习作主题教学链

人教版新课程中小学语文教材是以文化主题为核心, 按照“主题单元”编写。丰富的文化内涵突破了过去的思想教育为核心的编排体系, 只要学生学习了, 他都会从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文化熏陶, 形成语文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主题单元教学适应教材编排新体系, “事实上是指在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与意识。也就是以主题单元为依托, 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教学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丰富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

习作教学作为主题单元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读写结合的新发展。它不仅从阅读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习观察、思维和写作方法, 更是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以及“语文天地”中有关内容的教学一道, 体验和感悟单元主题文化, 并把观察、思维和写作方法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 从而发挥教材资源的整体优势和效能, 全面培养写作能力, 从而落实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

构建习作教学主题教学链, 就是做好习作教学的主题单元整体设计。其前提是深钻教材, 了解单元教材是怎样依托文化主题来编排的, 明确单元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及“语文天地”的其他内容等的关系, 预设好习作教学目标;然后抓住教材单元主题学习的重点, 从读写结合、习作和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活动结合等角度, 对习作教学做系统化的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主题教学链的构建如下:

学习《孔子拜师》一课, 学习怎样写一件事, 以及用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开始综合性学习活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准备, 并开始活动。学习《盘古开天地》一课, 学习记录传说、神话的方法——注意丰富想象, 清楚明白地记叙事情。学习《赵州桥》一课, 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开始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资料整理, 讨论如何展示成果。略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 学习怎样抓住特点写一个事物的方法。从《语文天地》的“读读背背”学习十二生肖, 通过综合性学习的“展示台”活动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由此开阔思路, 引发出其他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在此基础上进行口语交际的交流活动。

有了以上基础, 就可以进行习作练习了。做好材料的选择和整理工作, 把最想告诉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既可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 也可以写开展活动时发生的事情。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 想清楚怎么写才能让别人读明白。这也是综合性学习的一部分。写完以后交流展示, 还可以汇集成作文集, 分享习作的快乐。

综上所述, 我们以新课标有关“习作教学的理念”为指导, 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遵循中小学生的认识规律 (主要指中小学生习作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 构建系统化的习作教学链, 增强了中小学生习作指导的有效性, 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习作教学质量的提升。

摘要:学生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一种综合性的智力活动;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点 (重点与难点) , 它应该和阅读教学一样要精耕细作。为了促进习作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必须构建系统化的教学链, 即构建作前、作中、作后有效指导系统, 形成习作指导链;构建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系统, 形成习作训练链;构建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主题单元教学”系统, 形成习作主题教学链。

关键词:系统化,习作,教学链,构建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

[2] 陈晓波, 刘彩祥, 郑国民.对“主题单元教学”的几点思考[J].人民教育, 2005 (15~16)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长输煤层气干线管道的巡护下一篇:不同方式采集糖尿病患者静脉血样效果的临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