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校本模式的开发路径探讨

2022-09-21

德育的精髓就是道德教化, 这也是学校目前必须要实现的目标, 为此学校在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成效却并不显著。究其原因, 还是缺乏课程高度所导致的, 由于高度的匮乏, 使德育教育成了一潭没有生机的死水。也就是说, 想要激活德育教育, 改变当今现状, 就必须要占据课程高度, 从而实现德育的实效性目标, 将以往这种没有活力的德育教育拯救过来。作为德育课程的理想模式――校本模式, 之所以为理想模式就是因为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能在各个方面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发展。

一、明确主旨

当前德育教育的典型写照就是“课程通用、教案通用、书本通用”。“三通”的德育模式从根本上扭曲了德育的内涵, 单单把德育课程作为了考试科目, 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充耳不闻。教育部针对这种现状, 指出了学校要确保课程实施完好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并结合教育需要, 从而创造出值得学生学习的校本资源。教育部的这种主张为校本模式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政策依据。以学校为本的校本模式从一个侧面指出了学校的重要性, 发展德育课程就要挖掘学校自身拥有的资源, 建立起以学校为主的德育课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 学校所背负的担子很大, 因为它扮演的不仅是校本课程的享受者更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这就要求学校能够充分的去挖掘和发现自身的德育资源以及当地的地方资源, 再由学校的一线工作者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理编辑, 最终建立出真正感染学生心灵的课程体系。由于最了解学校德育问题的只有校内的工作人员, 所以在这过程中, 对于校外的一些学者只能作为德育课程的辅助者或参与者, 真正的核心人物还是学校内部的工作者。只有他们, 才最了解学校的状况, 在德育课程开发时才最有发言权。只有他们的参与才是德育校本课程最坚实的后盾。

二、整理思路

除了具有系统性的德育课程模式还应该具有规范性, 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后盾, 而这个后盾就是一个专业负责开发事宜的机构。这一机构的组成由学校根据人员来配置。包括领导者、学校成员和校外学者等。而校长毫无疑问就是这一机构的领导者。其他人员包括德育教师及专家学者。这一机构的所有人员必须认真负责德育校本课程的整个开发过程, 投入全部的精力, 其包括前期准备和后期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各组人员必须分工明确。作为校长, 同时也是课程开发的审查者, 不仅要对整个开发过程进行把关更要为开发小组提供帮助。作为课程开发的主干――校内德育教师, 既要擅于汇总德育教学中的问题、经验, 又要认真挖掘校本德育的内涵。真正承担起开发的主要责任。首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积极的调查学生的各方面需要, 包含学生的学习、发展、社会等方面要求。其次, 在对后期德育校本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情况进行反馈并对校本课程的资源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调整, 以确保所开发的德育课程是真正学生所需要的内容。最后, 在这些投入的基础上, 综合国家人才培养目标, 考虑学生实际发展特点, 从而确定校本课程的终极目标, 使课程的开发运筹帷幄。

开发小组在对学校潜在德育资源挖掘的同时, 也要对当地的资源进行探究, 从中选择值得学生学习的德育内容。包括文本资源、音像自愿和各种实物资源等。开发小组需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筛选, 并从这些资源中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再将这些资源分门别类, 顺其自然的就纳入到校本德育课程。其次, 就要对德育课程的内容和德育课程的形式进行设计, 因为内容和形式是展现德育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在德育课程的开发时就要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创设问题情景,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而促进学校德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一步就是对活动的评价, 也是实施德育这一系列程序的收尾。这一步既能有效的检验德育课程成果, 又能发现德育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从而为开发小组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三、确立准则

(一) 教育为先

德育教育的源泉就是课程。课程的顺利实施决定着教育的效果。在进行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过程时, 首要准则就是对于教育性的这个问题谨慎一些。选择真正有效的德育内容, 帮助学生实现从心理到精神上的蜕变, 通过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改变以往的习惯, 从而将其培养成高素质的学生。若是德育课程的资源中没有体现这种道德要求就想把道德教育渗透给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就是天方夜谭。可见, 教育性这个基本点是多么重要。在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时, 唯有以教育性为标准建设德育资源, 将具备教化功能的德育资源整合到课程体系中, 真正的将这种力量渗透进学生的心灵, 才能够保证这一课程达到教育和感化学生的效果。

(二) 学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进行德育校本课程时必须要遵循学生为本的基本准则。但是由于不同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德育知识接受程度各不相同, 所以在开发德育课程时, 就要从多个角度出发, 实实在在的考虑到学生的现实需要, 比如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等。情景结合, 因材施教, 创设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德育课程。

(三) 生活为根

伟大思想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可见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日常生活。在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就要与生活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德育知识, 从中探索出与学习“息息相关”的课程内容来。在这一过程中, 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轻松自如的学到知识。比如, 在选择德育案例时就可以以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为主要内容, 创设出符合学生身边的情景疑问, 从而通过生活化的学习内容达到德育课程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校本德育课程的内容中还要处处能够体现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关心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境遇。包括要学生交友问题、家庭沟通问题、学业负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并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 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成为引导学生的指向针。

(四) 实践为辅

任何学习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 德育内容的学习也是如此。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的德育知识,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来获得深刻的德育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五) 务实为重

务实的内涵可以定义为很多种, 在开发德育课程时, 首先就是效益务实。对于学校来说,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不可缺少的就是经费、人力、物力的投入, 而学校的经费是有限的, 所以要达到真正的务实就要节约经费, 用这有限的经费去创造出有价值的德育内容。在选择德育资源的时候, 学会就地取材, 不浪费身边的资源, 节约开发的成本。其次是效用务实。在开发时要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不能只作表面文章。这就要求学校能够积极的去发现问题, 正确对待由于地方差异而导致的学生行为上的差异, 因材施教, 开发出有差异的德育资源。从而发挥德育教育的最大功效, 使学生将德育学习作为学业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四、做好保障

(一) 资金保障

能够开发出具有符合校情和生情的德育校本课程才是当今时代品德教育的主要趋势。但是这种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必然需要大量经费。若是在开发中出现经费不足的问题, 就会搁浅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草草了事, 严重影响了德育校本内容的质量。学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就要提前进行计划, 申请课程开发的专项资金或对已有的资金进行调配。以此来获得更多的经费去开发工作室或者购买德育图书和课程资料以及有足够的经费去聘请校外的专家学者等。有了足够的资金保障之后, 德育校本课程才能够顺利的开发下去。

(二) 师资保障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 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高低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 所以教师在这德育模式开发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在开发课程中, 不仅要组织教师参加德育培训活动和科研活动, 拓宽教师知识面的同时更要增加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训练, 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素质, 要求教师多研究关于心理学和德育课程的著作。从而, 确保了教师各方面的水平达到德育课程要求的高度, 更好的为德育课程的开发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五、落实建设

(一) 开发多维德育资源, 丰富校本课程内容

多维教育资源开发的时候可以从这俩方面进行考虑。第一, 着眼于学校本身, 从学校内部建设教育资源。对地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历史和人文资源中蕴藏的人文内涵进行研究。包括文化名人、革命遗址等, 从这些资源中寻找信息, 选取值得学生学习的德育知识, 将其整理, 编辑, 再纳入德育课程的内容中。第二, 从学校中探究资源, 在探究学校潜在的教育资源时可以从学校文化、学科素材、德育体系素材三处着手。因为学校文化中凝聚了很多学校办校以来的优良传统, 所以沿着学校的发展足迹, 将学校过去的校报、橱窗、电台等进行整理, 从而形成相应的德育教材。如《学生道德手册》《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学生道德修炼》等。在学科素材上, 要学会在各种学科中找到德育内容的相同之处并进行连接, 从而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时编辑出更有意义的德育教材。如《学生性生理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历史与爱国精神》《心理学与健康的人际交往教育》等。这种方法既能让学生学到全面的德育知识, 还能够将各学科联系起来, 相互渗透, 互相贯通。最后, 学校的德育素材还应该多开展体现德育意识的手工活动或者礼仪方面的课程, 多举办一些修养身心的品德课程和活动, 利用《交往手册》《礼仪文明》《职业道德》等教材, 帮助学生提高德育课程的积极性, 乐于学习, 并养成良好品德习惯, 实现德育课程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开发多种德育活动, 拓展校本课程形态

德育课程的实践在国外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但是在传统的德育课程模式中却体现的寥寥无几。众所周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 实践在教育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只有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活动, 改变曾经枯燥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比如, 在德育课程中开展有意义的主题班会,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或者在社会中开展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多出去走一走, 看一看, 在参观当地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址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德育感受。在拓展课程形态, 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时, 既开拓眼界增长见识, 又提高了德育的效果, 一举俩得。

(三) 开发多样德育景观, 形成校本课程特色

德育课程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单单以文字为主的德育课程, 就是僵硬的教育, 没有生机的教育。这就要求在进行德育校本课程时注重特色和内涵。比如, 在建设学校的时候, 就要根据学校的优良德育传统建设德育墙。包括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事例制作榜样人物及精神事迹介绍卡片等。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让同学们在参观校园内一草一木皆有情的德育景观的同时, 潜移默化的学到更有特色的德育知识, 达到更加显著的德育效果。但是德育校本开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方向的把握以及程序的清晰都很重要。只有将这些都落实好才能将德育校本模式的优势展现出来, 达到想要达到的效果, 从而使新时期的品德教育熠熠生辉。

摘要:在当今“千校一面”的德育教育下, 校本模式的提出真的是众望所归。它从一个侧面呼吁了新时期的教育应该灵活多变, 眼光独特, 独辟溪径, 不再被传统教育所束缚。从这一新角度分析, 校本模式不仅能够刺激学生内心的道德触点, 对学生进行更直接有效的道德引导, 还能发挥学校的自主性, 使独具一格的德育资源体系成为学校的特色。本文从学校应该怎样围绕校本这个基本点进行活动做了详细的阐述, 并明确指出在新时期建设德育课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校本模式,课程,德育

参考文献

[1] 吴静.浅谈微课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 2017 (03) .

[2] 班建武.从学校德育的视角审视国家德育课程的定位[J].教育科学研究, 2015 (05) .

[3] 郭继东, 邵清.论德育课程链的开发[J].中国德育, 2013 (07)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儿糖尿病家庭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下一篇:低音提琴演奏左手紧张原因的探究及解决办法